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

合集下载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精选33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精选33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精选33篇)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1初识《文化苦旅》,还是在七年级背诵表上字里行间的诗意中品会到这本书的魅力,自此,一直未停下追寻的脚步。

终于,有幸读完它。

追寻余秋雨笔下的足迹,仿佛游览完全中国的山水人文。

不过,我渐渐发觉,我读的仅仅是引人入胜的山水人文吗?不,我读的是余秋雨。

他笔下的自己,他对民族历史的解读与回味,他笔下的种种情思和要传达出来的见闻,无不吸引着我,使我梦魂牵萦,回味无穷。

他的笔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使我对中华文化条条框框的固有思想一次又一次被打破。

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苍凉的沙漠不仅仅是望不到边际,天地共色的不毛之地,而是“深得天地之韵律的历史余韵”;庐山不仅仅是高峻的山峰,更是“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苏州园林不但有小桥流水,还有“清晨的残梦,历史的浩叹”……对这些只言片语有了深深的共鸣感和认同感,自然就喜欢上了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字。

正如我喜欢历史,中国的那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熏陶着我们,我们为何不加以思考和探寻?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散文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加上磅礴而行云流水的文风,在立意上提高了层次的同时,也牵动了读者的心灵。

不过纵观全文,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问题始终得不到解答——这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到底苦在何处?是这条探寻文化的漫漫长路孤独又艰辛,还是对如过往云烟般历史的消散的感慨?或许余秋雨也有他的难言之隐,亦或是我年纪尚轻,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

不过我坚信,时间能改变一切,相信自己往后定会寻找到心底的那份答案。

感谢余秋雨先生,文化道路上的旅行仍然漫长,我时刻追随您的脚步。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2倘若读懂了作者“借古人的尸,还自己的魂”的深隐之意,便会觉得这是一篇作呕指数很高的“文化散文”,与其说通篇都在兜售着“文化”这个已被其弄得俗得不能再俗的空泛概念,倒不如说是一个文化人急于想做官的心灵告白,整篇文字都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识,甚至十分露骨的用“倒是现任柳州市副市长的几句话使我听了眼睛一亮。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精选3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精选3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精选3篇)【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第1篇】语文老师用了一整节语文课的时间给我们朗读了《道士塔》,全篇弥漫着浓浓的愤怒、彷徨,夕阳之下无家可归的中国文化,就都被压进了那一捆捆的敦煌文物。

我不禁感动不已,然后买了一本《文化苦旅》,煞有介事地翻来翻去。

但一个初一的小朋友又怎么能理解那遥不可及的文化呢,即使是现在的我也只是凭着一些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小心地去寻找若有若无的踪迹。

由于先前已经多次阅读了《文化苦旅》,读后难免少了些新鲜感。

我会尽力表述自己的体会。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读这篇《道士塔》了。

每次的感觉却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个字:“我好恨!”恨愚昧无知、愚蠢透顶的王道士;恨数不清的污吏,把珍贵的文物随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们为什么不把密室得再隐蔽些、再牢固些,让文物过一百年再重见天日,让我国的研究者们好好地钻研。

但无论如何,那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中国了。

属于中国的,只有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

《道士塔》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喷薄有力。

一声憨厚的笑、一具无知的身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缕尖锐的炊烟、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抹凄艳的晚霞、一片颤抖的清单,还有一群为了敦煌文献倾入一生心血的专家。

我们应该反思。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第2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苦旅》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当我读到这本书时,便沉醉在了泱泱历史的方则中,眼前浮现出了种种黑白相间的画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异彩纷呈。

书很厚,拿到之后颇有充实感。

我与文字一起去阅天地、览神州。

里面有一篇文章,让我印象颇深,它讲述了一个大清的罪人,他的无知促使他用中国文物换来了几头牛,无价之宝只值几头牛?想止于此,我是多么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从前。

无知是多么可怕啊!它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再说,若他有爱国之情,哪怕仅有一点点,也会拒绝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14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14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后感范文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篇1每一次,读《文化苦旅》,就好象身陷一场沙尘暴,在深沉的文字之间步履维艰,被千年沉淀的沧桑感压得抬不起身子来。

从来都是很骄傲,骄傲于盛唐的艳丽,骄傲于祖先的智慧。

从来都是很心疼,心疼中华大地的伤痕累累,心疼中华蒙受的耻辱。

但是读完这本书,我又开始心疼中华文化的步步艰辛。

沿着历史碾过的痕迹,伫立于敦煌千年的风沙中,听风声里无奈的叹息,身处阳关落雪处,望一眼故人褪色的青衫;包裹在天一阁中,触摸范氏一族代代坚持的守护。

这里,有中华文化的积累像流水般溜走,有历代工匠的梦銹刻的婀娜的身姿,有四面边声连角起的恢宏战场,有君子其役,不知何期的忧愁哀伤,有李白对酒当歌的豪情,有与扬州八怪渲染笔墨的意想。

王道士慷慨地送出敦煌中祖先留下的瑰宝一箱又一箱,我们看着这些触目精心的数字,让心一阵又一阵地抽搐;莫高窟静静地藏在广袤的沙漠中,外表只是一座小山包,可它却把宗教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载歌载舞。

废墟在历代的颠簸中坍塌,重建又坍塌又重建;阳关倒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领域中,在朔风中越来越黯然。

也许一个中学生对于这些历史并不能理解得太深入,可是,作为一个中国的孩子,真得好好看看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

并不是书本上的之言片语就能撑起一个华夏的文明,我们在追求那些无所谓的明星时,是不是应该转过身来,追捧已经消逝的宏大?在匆忙的脚步中,拾起一丝空闲,静看细水流长,细数庭前花落。

我不是一个学者,也不是名家,我只是一名中学生,深深地爱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

让这艰难的中华文化,走进我们的心吧,只需轻轻地蹲下身,摸一摸文化的土地,便能感受到沉淀的沧桑。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篇2《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10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10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10篇《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篇1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痤之间。

我突然变得琐小,又突然变得宏大,书房成了一个典仪,操持着生命的盈亏。

当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这样一部带人静下心来的历史散文作品。

《文化苦旅》的主调是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

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

然而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学者们在哀伤,在挽回,在痛心。

因此应“正视过往与当下”。

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但如今的我们仍以过去的光辉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

历史会倒转轮回至当时,我们会不会再次面临屈辱。

余秋雨以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写着一篇篇游记。

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余秋雨这样说:“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的确,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正如余秋雨所说的“苦旅”,在书里的每一篇都能找到苦的痕迹。

无论是人物还是文物,都逃不来物是人非的惨剧。

虽然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到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转总会磨灭一些过往的痕迹。

《文化苦旅》让人哀伤,让人震惊,让人喘不过气来。

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5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5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5篇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1你想过吗,如果有一天自己国家的文化瑰宝被他国人盗窃,作为小人物的我们该怎么办?我自认为自己微不足道,不知道该如何保护她们的,但是如果一位散文大家也发出同样的千年一叹,想了一番办法,却“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场。

”我们是不是该对千年以前的莫高窟的文化引起重视呢?也许这位散文大家在文章最后的臆想给自己带来了太多的感慨与无奈,让自己“像一匹受伤的狼在黑夜里嚎叫”。

但是也许此刻的他也许在凛冽的塑风中彷徨,迷茫着。

紧接着他在这细沙所铺成的沙漠之中大声地疾呼,呐喊出了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心声:救救我们!保护好我们,这是每一个中华子孙的使命啊!这是一个多么悲怆的心声啊!面对莫高窟的千年之殇,中华文明的伤痕累累,无论是当时的清朝文人还是现在的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以及身处在现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都是这么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或许身处现在的我们没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国家的瑰宝被他国人偷窃、倒卖,辗转到他国的博物馆里,但是在我们出国旅游在别人国家的博物馆欣赏,感叹自己国家的辉煌文明时,这是否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我想,藏经洞与甲骨文一样,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这是《道士塔》里的一段话,我对它的解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有一些糟粕,但其中的精华却也是我们值得传承与发扬的。

可是现在这些千年前的经书,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却不在自己的国家了,想要提高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也就没有了依托了,又何来承接呢?《文化苦旅》我还没有看完,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我们国家的文化宝藏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与传承!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2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但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但是此刻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以前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

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5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5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5篇《文化苦旅》,就好象身陷一场沙尘暴,在深沉的文字之间步履维艰,被千年沉淀的沧桑感压得抬不起身子来。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仅供参考。

精选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一)随着作者的脚步,我的心灵也进行了一次苦旅,从阳关到江南。

初见这本书,我对书名充满疑惑:为何苦旅?既是旅行,为何突出苦字?带着疑问进入书中,又了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开朗,有情不自禁,感叹起来。

这苦字,有多含义。

身体的劳苦。

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费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时最多身体自然劳累。

但在作者心中,大概这远行,这劳苦,都成为信徒朝圣圣地而远行一样的虔诚的心情,去朝圣千百年的荒废古址。

眼见古址破败之痛。

作者所去的新疆,阳关,敦煌,渤海国,天一阁,所去遗址无不败落,残缺不堪,面对损毁的遗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对谣言攻击的痛苦。

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后,受尽了谣言,诽谤,谩骂,及各种形式的人身攻击。

然而,在这谩骂声中,并无一家媒体,一家报刊为他说一句公道话,为躲避攻击,作者携妻从上海迁至深圳。

然而在这漫骂与孤独之中,作者能继续对此书改版,不断写出新的著作,实为难得可贵。

对文明衰落的凄苦。

作者远行出国探访中东,希腊,埃及等世界文明遗址,又到欧洲,与中国进行对比。

体现出中国文明的优势与不足,对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

对当代文明提出紧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笔调,悲痛的风格了。

说这是“沉痛”,这是“流浪”一点也不为过。

从阳关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

这个字的内涵实在是太过丰富,让人还甚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参考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二)《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记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来寻求文化灵魂,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

文化苦旅名著读后感600字最新5篇

文化苦旅名著读后感600字最新5篇

文化苦旅名著读后感600字最新5篇《文化苦旅》是一部带着游记风格的散文集。

作者将旅行时的激情融入了文字中,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对中华文化深深的、苦苦的追寻与思考。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文化苦旅名著读后感600字,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文化苦旅名著读后感600字1我慢慢合上书本,心头满是震撼。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起初,我认为这是一本讲山水,谈人情的书,可当我开始阅读时,才发现并非我所想象的。

于“文化苦旅”四个字,我最先抓住的便是“苦”,我认为,这里的“苦”,不是旅途艰辛操劳之苦,而是作者内心的苦,为国家的灿烂文化瑰宝流逝而苦,为古往今来的名人遗憾而苦,为佳作无人欣赏而苦。

我读着读着,竟也感到了苦,可与此同时,我也是快乐无比的,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又一幅的画卷,有金碧辉煌的莫高窟,也有天地间一片茫茫的沙漠,有宁静而优雅的江南小镇,又有凄清寂寞的天柱山,我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那文化遗留,岁月沉淀带给我的震撼。

我细细品读这本书,发现余先生仅用有限的笔墨描绘景色,但却靠一个又一个的名人故事,或是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将各地景色描绘的饱满而厚实。

塔中的道士,李冰建造的都江堰,,李白苏东坡向往的天柱山,苏小小一生惦念的西湖,故事动听,却又发人深省。

还记得翻开第一页的《道士塔》,我为王道士发现国家的文化宝藏而感到惊奇万分,这个土道士对自己拥有的财宝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但是,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了这笔可观的财富,愚昧的道士伸出了贪婪的爪牙,他用中华的文化瑰宝,换来了一箱又一箱的钱币,他站在道士塔口微笑着送别一队又一队的洋人,然后转身离去,不带一丝眷恋,他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丢失了如何的一笔文化宝藏。

他是多么可恨,而又可悲啊!而像这样的时间,从古到今比比皆是,被强取豪夺后烧毁的圆明园,国内珍宝却在日本被拍卖,我们想要将属于我们的瑰宝带回,竟要高价购买,每当我想到这里,就忍不住捶胸顿足,也正是因此,我们更要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再让它白白流失。

《文化苦旅》600字读后感5篇

《文化苦旅》600字读后感5篇

《文化苦旅》600字读后感《文化苦旅》这本书时余秋雨的散文集。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化苦旅》600字读后感,欢迎大家来阅读。

《文化苦旅》600字读后感1《文化苦旅》是一本文字优美却又言之有物的书。

这本书让我游历了大江南北,带我穿越时空,领略唐宋元明清的历史。

本书写的是中国名处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可按以说是一本游记;而在其中又记录了许多史实;也可以说是一部史记;而全书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诗情画意,又使这本书成为一部很不错的散文集。

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作者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这本书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

苦苦的味道,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成了一篇篇绝妙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不禁严肃起来。

像一个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自己不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不得不走向前去。

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我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

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

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才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一)
人有人品,书有书性。

为官者善深沉,从商者善钻营,平头百性太随性。

因此人品与书性往往很一致。

作为一介草民,参不透官场机密,悟不明商业道理,只得随性随心。

况且本人天生苦命,对苦字分外亲近。

因此,当我一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便有一种阅读的冲动。

读完后,我对之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理解: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

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

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

'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

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读完此书,感觉自己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这部文化散文集让我感受到这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

其中也夹杂着对青年人为文化沦丧的不满,同时也为中老年对于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该书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色彩斑斓的莫高窟文化到浑厚凝重的北魏都不展现出人类文化的一种积淀,一种象征。

书中有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也有那如水柔顺却又错综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以人物为基础,展现了风景背后的人文感受。

同时也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

作者在每一处的反思都是对文化的一种苦苦探寻,一种欣欣向往。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

虽不能说我完全理解了余先生对文化的解读,但我可以品味出文化的一种现象,对美丽文化背后的一种宣誓。

在我们青年一代人,时常最容易丢失,最容易遗忘的就'文化'.而如今,理解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化,解读古代文化,就常常是那些'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们了。

其实这才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无形的保护。

金钱和权力使王道士变得如此的残忍,让一尊尊美丽的雕像就这样的灰飞烟灭。

这无不暗示了一句话'有钱可使鬼推磨'.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到一丝丝的惋惜与无奈。

看完这本书之后,看这许多的文化在面前一幕幕的消失。

突然想到了中国的近代,在那些蹉跎的岁月里。

人们不在乎'文化',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一张张沾满泪水的图片——鸦片战争炮火、鸦片对古代人们一种打击,火烧圆明园对这座旷世奇座毁灭性的摧毁。

就连最近电影《新少林寺》都有鹬蚌相争,洋人得利于珠宝的情节。

文化发人深思。

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强大,这正是我开始要寻回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一种传承,对华夏文明的一直传承。

文化'苦'旅,苦的是种经历,苦的是种感受,苦的更是种震惊人们心灵的良药。

写到这里,我也可以发觉其实在苦中也可以寻求快乐的真谛。

这一路'苦'来,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二)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

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

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

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
流失数字,我的压抑与它共存。

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

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

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

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

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

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终于,《莫高窟》紧随其后,让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画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语言,从诞生曙光的时候起,描绘到飞天腾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

欣慰于毕竟我们厚重的土地,还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说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从中拾取精华,沐浴灵魂。

唐后,风格一次次改变,风沙一次次动摇这里,但是,风骨从未泯灭过。

然后,飞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这微笑后面是愤恨,是压抑,是无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