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消防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消防学课程设计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消防学课程设计

喷头以正方形布置时,S=D=2Rcos45°=(√2)R≤(√A) 喷头以长方形布置时,只有当 4 个喷水圆两两相切于一点,并且 R=D 时,布置方式最经 济合理,此时 S=2cos30°=(√3)R,D=R 喷头以菱形布置时,每相邻三个喷水圆的圆心连线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是最经济的布 置方式。此时,S=2Rcos30°=(√3)R,D=R+Rsin30°=1.5R 式中:S———喷头的水平间距,m; D———喷头的竖直间距,m; R———喷头的喷水半径,m; A———喷头的喷水圆半径,m2。 3.3.4 喷头与吊顶、楼板和屋面板的垂直的距离
7
《建筑消防学》课程设计
q= KH h=AlQ2 上式中:q—喷头或节点处流量,L/s; K—喷头特性系数,与流量系数和喷头口径有关,L/(s2•m) ; H—喷头处水压,mH2O; h—管段沿程水头损失,mH2O; l—管段长度,m; Q—管段中流量,L/s; A—比阻抗,s2/L2。 每米管道的水头损失应按下式计算: i=0.0000107•V2÷d1.3 式中:i-----每米管道的水头损失(MPa/m) V-----管道内的平均流速(m/s) d------管道的计算内径(m),取值应按管道内径减去 1mm 确定。
《建筑消防学》课程设计
一、前言
建筑消防学课程设计,是配合《建筑消防学》课程学习的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是一个 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本学期整个课程及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进行本次课程设计 的过程中,查阅了国家最新有关标准与规范,并参考了一些网络上的设计案例。
二、设计准备
2.1 工程概况与设计要求 1、该设计为地下两层建筑的消防系统,每层建筑面积为 2000m2。 2、根据国家相关消防标准,采用一定的防火分区设计,包括防火门、防火卷帘和防火墙 等附属设施。 3、室外采用地上消防栓系统,室内采用室内消防消防栓和干式水喷淋灭火系统。 4、要求消防给水最不利点的压力为 1kgf/cm2。 5、所有设计应出图纸,图纸内容包括消防系统图、管道布置图、设备安装图及消防水池 结构图(包括所有设备、材料、支吊架及附件详细清单) 。 2.2 自行设置的设计相关信息 课程设计要求中只给出了该建筑物地下部分的面积,并未具体要求该建筑物的功能与结 构。参照了一些设计案例之后,为方便自行设计,我在绘制图纸时将该建筑物地下二层设计 为设备机房(包括空调机房、柴油发电机房和高低压间)与消防水池、水泵房所在之处,地 下一层则设置了消防控制中心,其他区域暂未进行具体功能划分,可作为展厅等使用。绘制 该建筑物平面图时并没有将其设计为标准正方形或长方形, 建筑物主体部分东西长 59.4 米 (以 墙体中心线计,下同)南北宽 31.6 米,建筑物主体北端分别在距建筑物东北角与西北角 21.5 米处设置了一个直通室外的金属竖向梯,建筑物主体南端东南角和西南角各向南增加了一间 东西长 9.58 米,南北宽 3.8 米的楼梯间,并全部留有 cad 软件原始 dwg 文件或 Photoshop 软 件原始 psd 文件。 2.3 设计题目 本设计题目为某地下建筑消防系统。 2.4 干式水喷淋灭火系统 本设计中使用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为干式水喷淋灭火系统。干式水喷淋系统是在湿式水 喷淋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系统是由闭式喷头、管道系统、干式报警阀、报警装置、

建筑消防课程设计任务表

建筑消防课程设计任务表

建筑消防课程设计任务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消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包括了解建筑消防的定义、原则和措施,掌握建筑消防设施的种类、功能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建筑消防的定义、原则和措施;掌握建筑消防设施的种类、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解建筑消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分析建筑消防设施的合理性;能够制定简单的建筑消防措施;能够进行建筑消防设施的检查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树立消防安全意识,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培养遵守消防安全规定的行为习惯;能够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自救和他救措施。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消防的基本概念、建筑消防设施、建筑消防措施和建筑消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1.建筑消防的基本概念:介绍建筑消防的定义、原则和措施,使学生了解建筑消防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建筑消防设施:介绍建筑消防设施的种类、功能和使用方法,包括灭火器材、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系统等,使学生掌握建筑消防设施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3.建筑消防措施:介绍建筑消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包括火灾预防、火灾扑救和火灾疏散等,使学生了解建筑消防措施的基本要求和实施方法。

4.建筑消防管理:介绍建筑消防管理的、制度和法规,使学生了解建筑消防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建筑消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建筑消防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或模拟的火灾案例,使学生了解建筑消防设施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建筑消防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建筑消防课程设计cad教学

建筑消防课程设计cad教学

建筑消防课程设计cad教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CAD软件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建筑消防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建筑消防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CAD软件的操作界面和功能。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使用CAD软件进行建筑消防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建筑消防设计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生命安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建筑消防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消防设计的实际操作。

1.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CAD软件的界面熟悉、基本绘图命令、编辑命令和标注命令等。

2.建筑消防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建筑消防设计的规范、设计流程、设计要点等。

3.消防设计的实际操作:包括消防设计方案的制定、设计图的绘制和设计方案的优化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实践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建筑消防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CAD软件进行消防设计,使学生提高设计技能。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CAD软件、教学课件和设计案例等。

1.教材:选用权威出版的CAD软件操作和建筑消防设计相关教材。

2.CAD软件:为学生提供CAD软件的学习版和正式版,方便学生随时进行实践操作。

3.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

4.设计案例:提供丰富的消防设计案例,供学生参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和实践项目等,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建筑消防课程设计

建筑消防课程设计

建筑消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建筑消防的基本知识,掌握消防设施的原理与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火灾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灭火原理。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消防法律法规及建筑消防标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物消防安全隐患,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常见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火栓等。

3. 学生能够制定并执行简单的火灾应急逃生计划。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消防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2.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消防安全观念,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

3. 学生能够关爱生命,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培养团结协作、勇敢担当的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用技能类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建筑消防素养。

学生特点:初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好奇心强,善于合作。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内容,采用讲授、演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火灾的发生与蔓延:火灾原因、火灾发展过程、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

- 消防设施及原理:灭火器、消火栓、消防水炮、疏散指示标志等常见消防设施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 消防法律法规及标准:我国消防法律法规、建筑消防标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2. 实践操作:- 消防设施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设施的操作练习。

- 火灾应急逃生演练:组织学生进行火灾应急逃生演练,培养逃生自救能力。

3.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课时:火灾的发生与蔓延、消防设施及原理。

- 第二课时:消防法律法规及标准、消防设施操作。

- 第三课时:火灾应急逃生演练。

教材章节及内容:- 第一章:火灾的基本知识,包括火灾原因、蔓延等。

- 第二章:消防设施与器材,介绍各种消防设施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 第三章:消防法律法规及标准,阐述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

建筑消防系统课程设计

建筑消防系统课程设计

建筑消防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建筑消防系统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掌握建筑消防系统的设计原则、组成和常见问题解决方法,充分了解国家建筑消防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它标准,具备应对火灾事故的预防意识、逃生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课程设计内容1. 建筑消防系统概述(1)建筑消防系统定义建筑消防系统是指为构筑物提供水、电、气、热等灭火和防火措施的一套设施,其主要包括消防水源、消防给水系统、自动火警报警系统、消防供电系统、消防通道和安全疏散系统等。

(2)建筑消防系统的作用建筑消防系统主要起到预防火灾、控制火灾、消除火灾的作用,是对建筑物火灾危害进行控制的一种重要方式。

(3)建筑消防系统设施分类建筑消防系统设施一般可以分为主管部门规定的必备设施和非必要设施,必备设施包括消防源、配合设施、报警控制设施以及扑火设备。

2. 建筑消防系统组成(1)水源与给水管网建筑物的火灾燃烧时,大量的热量和烟气会向四周膨胀,建筑消防系统应当设有充足的消防水源和供水管网,以保证火灾扑灭效果。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建筑消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火灾的快速、准确检测,能够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并予以处理。

(3)消防给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是建筑消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向火场灭火和补给各种消防设施所需的水源。

(4)防排烟系统防排烟系统可以有效地将火灾烟气排出建筑内部并降低温度,减轻火灾所造成的影响。

(5)电气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气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消防系统的一部分,主要用于检测电气火灾,并通过相应的信号将火灾信息传递给消防或管理部门。

(6)消防设备消防设备包括灭火器、消防水枪、消防栓、消火栓等,是建筑消防系统常用的灭火装备。

3. 建筑消防系统常见问题解决方法(1)火灾扩散控制火灾扩散控制是建筑消防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正确的扩散控制可以使火灾的破坏降至最低。

(2)疏散逃生措施疏散逃生措施是应对火灾的最后一道防线,必要时可以通过引导人员及时从危险区域撤离,减轻火灾所造成的影响。

建筑消防技术课程设计

建筑消防技术课程设计

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建筑消防技术课程设计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各种大型地上建筑、地下建筑、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各类建筑火灾的危险性随之增长。

因此消防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作为火灾的先期预报,有效的监测建筑火灾、控制火灾、并迅速扑灭火灾,对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更好地熟悉和掌握专业主干课《建筑消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几种灭火系统的设计及计算过程,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重点在于:熟悉建筑防火分区平面布置、安全疏散;掌握消火栓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布置、水力计算等;熟悉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及计算;熟悉泡沫灭火系统的设计及计算;熟悉防烟排烟技术、消防电气、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了解《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并了解相关消防法律法规的要求。

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1)1.1消防车道设计 (1)1.2消防控制室位置及功能 (1)1.3安全疏散设计 (1)第二章设计说明 (3)2.1 消火栓系统设计说明 (3)2.1.1 消火栓给水系统的组成 (3)2.1.2 室外消火栓 (4)2.1.3 室内消火栓 (4)2.2 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说明 (5)2.2.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组成 (5)2.2.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具体布置形式 (5)第三章设计计算 (6)3. 1 设计的基本参数 (6)3.2消火栓给水系统计算 (6)3.2.1消防用水量的确定 (6)3.3 消火栓间距的确定 (8)3.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计算 (8)第四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12)4.1系统选型 (12)4.2 防火区域和报警区域的划分 (12)4.2.1防火分区的划分 (12)4.2.2探测区域和报警区域的划分 (13)4.3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14)4.3.1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14)4.4火灾探测器的布置和计算 (16)4.4.1火灾探测器的布置 (16)第五章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18)5.1消防联动控制设备的组成 (18)5.2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计 (18)附表 (21)参考文献 (23)后记 (24)《建筑消防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建筑消防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握专业主干课《建筑消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几种灭火系统的设计及计算过程,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重点在于:1、熟悉建筑防火分区平面布置、安全疏散;2、掌握消火栓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布置、水力计算等;3、熟悉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及计算;4、熟悉泡沫灭火系统的设计及计算;5、熟悉防烟排烟技术、消防电气、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6、了解《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并了解相关消防法律法规的要求。

建筑消防设备工程课程设计

建筑消防设备工程课程设计

建筑消防设备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概述建筑消防设备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为建筑物提供完善的消防设备,保障人员及财产的安全。

本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建筑消防设备工程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消防设备设计和施工方法。

二、课程设计内容1. 建筑消防设备概述介绍建筑消防设备的定义、分类、作用等基本概念,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 消防水源及供水系统设计介绍消防水源及供水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水泵房布置、管道布置等内容,并通过实际场景模拟进行演示。

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介绍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原理和应用范围,包括灭火泵房布置、管道布置等内容,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介绍气体灭火系统的原理和应用范围,包括气体储存区域布置、管道布置等内容,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5. 防烟排烟系统设计介绍防烟排烟系统的原理和应用范围,包括防烟楼梯间、排烟通道等内容,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介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原理和应用范围,包括探测器布置、联动控制等内容,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7. 消防电气设计介绍消防电气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电源供应、配电箱布置等内容,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演示。

8. 消防设备施工管理介绍消防设备施工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包括施工组织、质量控制等内容,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三、课程设计要求1. 学生需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深入分析课程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问题。

2. 学生需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并提交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

3. 课程设计报告需包含详细的图表和数据资料,以支撑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4. 学生需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实际应用,结合实际场景进行演示和分析。

四、课程设计评估1. 课程设计报告占总评成绩的50%。

2. 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度占总评成绩的30%。

3.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占总评成绩的20%。

建筑消防技术课程设计

建筑消防技术课程设计

建筑消防技术课程设计1. 简介建筑消防技术是指为了保障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上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而采取的救援、灭火、预防火灾等措施。

本文以建筑消防技术课程设计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建筑消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技能和知识:1.了解火灾的成因、危害以及防范措施;2.掌握灭火器材的种类、使用方法以及安全注意事项;3.熟练掌握火场疏散、逃生和救援等基本技能;4.能够分析火灾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灭火计划;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应对实际工作中的火灾事故。

3. 课程模块本课程分为以下几个模块:3.1 火灾的成因和危害本模块主要介绍火灾的常见成因和危害,帮助学生理解火灾的危害性以及火灾情况下的救援和灭火措施。

同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学生应能够分析和预防火灾的可能风险。

3.2 火灾的预防和灭火本模块介绍火灾的预防和灭火方法,重点讲解灭火器材的种类、使用方法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此外,还会简要介绍常见的灾害应急措施和实际操作技能。

3.3 火场疏散和逃生本模块介绍火场疏散和逃生技能,包括火灾场所的安全疏散路线、疏散途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逃生等内容。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还将结合案例分析和模拟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技能。

3.4 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救援本模块介绍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救援技能,主要包括救援现场的安全与保护、快速检查、施救和转运、人员伤亡的救援与抢救等方面。

此外,还将结合现场模拟演练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 学习方式本课程采用在线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使用网络设备进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典型案例,透彻了解灾害事故预警预报的方法,了解应急救援广泛知识,提高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5. 结语建筑消防技术的学习需要全面理解和协同配合各项工作。

希望本课程能帮助到学生全面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并促使他们在工作中尊重生命、遵守法律,勇敢有效地应对灾害事件,做到尽力而为、尽心尽力,保护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自动消防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目的:
建筑自动消防工程课程设计,是配合《建筑自动消防工程》课程学习的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的要求高于平时的作业,是对整个课程及相关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

设计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设计方案、查取相关资料、进行过程计算,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论证和校核,经过分析比较,择优选定最理想的方案和合理的设计,最终掌握建筑电气消防工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具体应达到以下目的:
1、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利用本课程知识的能力;
2、掌握本课程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步骤和方法;
3、提高消防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能力;
4、学会应用有关国标、规范等设计资料,进行设计计算的能力;
5、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对实际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二、设计题目:
某三层实验楼电气消防设计
三、设计工况参考参数
1、一层是1号实验室,其面积为2000 m2;
2、二层是2号实验室,其面积为1000 m2;
3、三层是计算机中心大厅:20×10×3.5m(长×宽×高)。

四、设计内容:
1).一层设计出预作用式自动水喷淋灭火系统;
2). 二层对防烟、排烟、加压送风系统、防火卷帘等消防联动控制进行设计;
3). 三层的计算机中心大厅,要求用自动气体灭火系统保护;
4).完成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平面布置;
5).完成消防事故广播和直通电话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五、设计说明要求:
撰写规范的设计说明书,要求:有必要的计算说明;数字要准确,公式、数据要有根据并符合国标规范;文字要简明扼要;内容包括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等。

六、推荐的参考文献:
1、标准与规范: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版)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版)
4)、《消防联动控制设备通用技术条件》GB16806-97
5)、《卤代烷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J110-87
6)、《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93-93
7)、《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97
8)、05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D11
2、期刊文章
[1 ] 蒋永琨.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李引擎.建筑防火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陈保胜等.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4] 杜文丽.论高层建筑的防烟与排烟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4).
[5] 霍然等.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6] 经建生等.商店建筑中消防安全疏散人数的计算方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9)351-353.
[7] 胡忠日.安全疏散研究的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1(6).
[8] 李根敬.实用建筑防火[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9] 蔡芸.通风与防排烟[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10] 赵国凌.防排烟工程[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1.
[11] 程远平等.消防工程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12] 蒋永琨.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3] 龚延风等.建筑消防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4] 李引擎等.建筑安全防火设计手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5] 李先洲等.暖通空调规范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6] 张学魁等.地铁防排烟及人员疏散模式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04(1):31-33.
[17] 程旦等.建筑防排烟问题探讨[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4(2):46-48.
[18] 许宏禊.自然排烟计算方法的探讨[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4(1):48-51.
[19] 余威等.浅谈建筑排烟系统的设计及作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S1):14-16.
[20] 徐志胜等.高层建筑火灾防排烟的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3(12):79-81.
[21] 曲毅等.建筑防排烟系统刍议[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3(8):6-9.
[22] 潘毅杰.高层建筑排烟设计[J].福建建筑,2003(1):31-34.
[23] 史聪灵等.室内火灾机械排烟效果的模型计算与实验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3(6):46-50.
[24] 兰彬等.国内外防排烟技术研究的现状和研究方向[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1(3):17-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