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挑战中考数学压轴题(第七版精选)
2017年中考数学二次函数压轴题(含答案)

2017年中考数学二次函数压轴题(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中考数学二次函数压轴题(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中考数学二次函数压轴题(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7年中考数学冲刺复习资料:二次函数压轴题面积类1.如图,已知抛物线经过点A(﹣1,0)、B(3,0)、C(0,3)三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M是线段BC上的点(不与B,C重合),过M作MN∥y轴交抛物线于N,若点M的横坐标为m,请用m的代数式表示MN的长.(3)在(2)的条件下,连接NB、NC,是否存在m,使△BNC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m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数形结合.分析:(1)已知了抛物线上的三个点的坐标,直接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2)先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BC的解析式,已知点M的横坐标,代入直线BC、抛物线的解析式中,可得到M、N点的坐标,N、M纵坐标的差的绝对值即为MN的长.(3)设MN交x轴于D,那么△BNC的面积可表示为:S△BNC=S△MNC+S△MNB=MN(OD+DB)=MN•OB,MN的表达式在(2)中已求得,OB的长易知,由此列出关于S△BNC、m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的性质即可判断出△BNC是否具有最大值.解答:a(0+1)(0﹣3)=3,a=﹣1;∴抛物线的解析式:y=﹣(x+1)(x﹣3)=﹣x2+2x+3.(2)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b,则有:,解得;故直线BC的解析式:y=﹣x+3.已知点M的横坐标为m,MN∥y,则M(m,﹣m+3)、N(m,﹣m2+2m+3);∴故MN=﹣m2+2m+3﹣(﹣m+3)=﹣m2+3m(0<m<3).(3)如图;∵S△BNC=S△MNC+S△MNB=MN(OD+DB)=MN•OB,∴S△BNC=(﹣m2+3m)•3=﹣(m﹣)2+(0<m<3);∴当m=时,△BNC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2.如图,抛物线的图象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C点,已知B 点坐标为(4,0).(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试探究△ABC的外接圆的圆心位置,并求出圆心坐标;(3)若点M是线段BC下方的抛物线上一点,求△MBC的面积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M点的坐标.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转化思想.分析:(1)该函数解析式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只需将B点坐标代入解析式中即可.(2)首先根据抛物线的解析式确定A点坐标,然后通过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来推导出直径AB 和圆心的位置,由此确定圆心坐标.(3)△MBC的面积可由S△MBC=BC×h表示,若要它的面积最大,需要使h取最大值,即点M到直线BC的距离最大,若设一条平行于BC的直线,那么当该直线与抛物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时,该交点就是点M.解答:解:(1)将B(4,0)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中,得:0=16a﹣×4﹣2,即:a=;∴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2.(2)由(1)的函数解析式可求得:A(﹣1,0)、C(0,﹣2);∴OA=1,OC=2,OB=4,即:OC2=OA•OB,又:OC⊥AB,∴△OAC∽△OCB,得:∠OCA=∠OBC;∴∠ACB=∠OCA+∠OCB=∠OBC+∠OCB=90°,∴△ABC为直角三角形,AB为△ABC外接圆的直径;所以该外接圆的圆心为AB的中点,且坐标为:(,0).(3)已求得:B(4,0)、C(0,﹣2),可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2;设直线l∥BC,则该直线的解析式可表示为:y=x+b,当直线l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时,可列方程:x+b=x2﹣x﹣2,即:x2﹣2x﹣2﹣b=0,且△=0;∴4﹣4×(﹣2﹣b)=0,即b=﹣4;∴直线l:y=x﹣4.所以点M即直线l和抛物线的唯一交点,有:,解得:即M(2,﹣3).过M点作MN⊥x轴于N,S△BMC=S梯形OCMN+S△MNB﹣S△OCB=×2×(2+3)+×2×3﹣×2×4=4.平行四边形类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mx+n经过点A(3,0)、B(0,﹣3),点P是直线AB 上的动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M,设点P的横坐标为t.(1)分别求出直线AB和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P在第四象限,连接AM、BM,当线段PM最长时,求△ABM的面积.(3)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得以点P、M、B、O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横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专题:压轴题;存在型.分析:(1)分别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两函数的解析式:把A(3,0)B(0,﹣3)分别代入y=x2+mx+n与y=kx+b,得到关于m、n的两个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2)设点P的坐标是(t,t﹣3),则M(t,t2﹣2t﹣3),用P点的纵坐标减去M的纵坐标得到PM 的长,即PM=(t﹣3)﹣(t2﹣2t﹣3)=﹣t2+3t,然后根据二次函数的最值得到当t=﹣=时,PM最长为=,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利用S△ABM=S△BPM+S△APM 计算即可;(3)由PM∥OB,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得到当PM=OB时,点P、M、B、O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然后讨论:当P在第四象限:PM=OB=3,PM最长时只有,所以不可能;当P在第一象限:PM=OB=3,(t2﹣2t﹣3)﹣(t﹣3)=3;当P在第三象限:PM=OB=3,t2﹣3t=3,分别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得到满足条件的t的值.解答:解:(1)把A(3,0)B(0,﹣3)代入y=x2+mx+n,得解得,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是y=x2﹣2x﹣3.设直线AB的解析式是y=kx+b,把A(3,0)B(0,﹣3)代入y=kx+b,得,解得,所以直线AB的解析式是y=x﹣3;(2)设点P的坐标是(t,t﹣3),则M(t,t2﹣2t﹣3),因为p在第四象限,所以PM=(t﹣3)﹣(t2﹣2t﹣3)=﹣t2+3t,当t=﹣=时,二次函数的最大值,即PM最长值为=,则S△ABM=S△BPM+S△APM==.(3)存在,理由如下:∵PM∥OB,∴当PM=OB时,点P、M、B、O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①当P在第四象限:PM=OB=3,PM最长时只有,所以不可能有PM=3.②当P在第一象限:PM=OB=3,(t2﹣2t﹣3)﹣(t﹣3)=3,解得t1=,t2=(舍去),所以P点的横坐标是;③当P在第三象限:PM=OB=3,t2﹣3t=3,解得t1=(舍去),t2=,所以P点的横坐标是.所以P点的横坐标是或.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放置一直角三角板,其顶点为A(0,1),B(2,0),O(0,0),将此三角板绕原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A′B′O.(1)一抛物线经过点A′、B′、B,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点P是在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动点,是否存在点P,使四边形PB′A′B的面积是△A′B′O面积4倍?若存在,请求出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试指出四边形PB′A′B是哪种形状的四边形?并写出四边形PB′A′B 的两条性质.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2017中考数学压轴题及答案精选

A O C
Bx
y = a(x + 1) ( x − 3) ( a ≠ 0 ),
-
把 C(0, ∴C1:
1 3 a= 2 2 )代入可得 1 2 3 x −x− 2 2
…………………………………………………………4 分
y=
1 2 3 n −n− 2) 设 P( n , 2
∴ △ PBC 3 3 2 27 − (n − ) + 4 2 16 = S = S △ POC + S △ BOP – S △ BOC
…………………………………6 分 3 3 27 a=− n= 16 4 2 ∵ <0, ∴当 时, S△PBC 最大值为 . ……………………………………7 分 (3)由 C2 可知: B(3,0),D(0, −3m ),M(1, − 4m )
2 2 2 BD2= 9m + 9 , BM2= 16m + 4 ,DM2= m + 1 ,
图 12
3 1 5 y = x2 − x + 4 4 2 (2)sin ∠ ACB= 5 ,
--------------4 分
P
N
90° , (3)证明:因为 D 为圆心,A 在圆周上,DA=r=5,故只需证明 ∠DAF =
9 25 9 2 15 9 2 (5, − ) DF = 4 + = , AF = 3 + ( ) = 4 4 4 4 , 4 , 抛物线顶点坐标:F
1
∵2.25<4, ∴x 轴下方不存在 B 点, ∴点 B 的坐标为:(4,4); ③∵点 B 的坐标为:(4,4), ∴∠BOD=45°,BO= =4 ,
当∠POB=90°, ∴∠POD=45°, 设 P 点横坐标为:﹣x,则纵坐标为:x2﹣3x, 即﹣x=x2﹣3x, 解得 x=2 或 x=0, ∴在抛物线上仅存在一点 P (2,﹣2). ∴OP= =2 ,
2017全国中考数学压轴题——解答题部分(三)

2017全国中考数学压轴题一一解答题部分(三)241. (河南省23)如图,直线y=—3X+ c与x轴交于点A(3, 0),与y轴交于点B,抛物(1) 求点B的坐标和抛物线的解析式;⑵M(m, 0)为x轴上一个动点,过点M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直线AB和抛物线分别交于点P、N,①点M在线段OA上运动,若以B, P, N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PM相似,求点M的坐标;②点M在x轴上自由运动,若三个点M, P, N中恰有一点是其它两点所连线段的中点(三点重合除外),则称M , P, N三点为“共谐点” •请直接写出使得M , P, N三点成为“共谐点”的m的值.42. (黑龙江大庆28)如图,直角?ABC中,/ A为直角,AB = 6, AC= 8 •点P, Q, R 分别在AB , BC, CA边上同时开始作匀速运动,2秒后三个点同时停止运动,点P由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点B运动,点Q由点B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向点C运动,点R 由点C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运动,在运动过程中:(1) 求证:?APR, ?BPQ, ?CQR的面积相等;⑵求?PQR面积的最小值;(3)用t(秒)(0 w t w 2)表示运动时间,是否存在t,使/ PQR= 90。
,若存在,请直接写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3. (黑龙江哈尔滨26)已知:AB是O O的弦,点C是AB的中点,连接OB、OC, OC交AB于点D .⑴如图1,求证:AD = BD;(2) 如图2,过点B作O O的切线交0C的延长线于点M,点P是AC上一点,连接AP、BP,求证:/ APB-Z OMB = 90°⑶如图3,在⑵的条件下,连接DP、MP,延长MP交O O于点Q,若MQ = 6DP , sinZ ABO = 5,求MQ 的值•44. (黑龙江哈尔滨2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为坐标原点,抛物线y= x2+ bx+ c 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点C,直线y = x- 3经过B、C两点.(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 过点C作直线CD丄y轴交抛物线于另一点D,点P是直线CD下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且在抛物线对称轴的右侧,过点P作PE丄x轴于点E, PE交CD于点F,交BC于点M,连接AC,过点M作MN丄AC于点N,设点P的横坐标为t,线段MN的长为d,求d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⑶在⑵的条件下,连接PC,过点B作BQ丄PC于点Q(点Q在线段PC上),BQ交CD 于点T,连接OQ交CD于点S,当ST= TD时,求线段MN的长.45. (黑龙江龙东28)如图,矩形AOCB的顶点A、C分别位于x轴和y轴的正半轴上,线段OA、OC的长度满足方程|x—15| + y- 13 = O(OA>OC),直线y = kx+ b分别与x 轴、y轴交于M、N两点,将△ BCN沿直线BN折叠,点C恰好落在直线MN上的点D3处,且tan Z CBD = 74(1) 求点B的坐标;(2) 求直线BN的解析式;(3) 将直线BN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y轴向下平移,求直线BN扫过矩形AOCB 的面积S关于运动的时间t(0 v t < 13)的函数关系式.46. (黑龙江齐齐哈尔2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矩形OABC沿对角线AC所在的直线折叠,点B落在点D处,DC与y轴相交于点E.矩形OABC的边OC, OA的长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12x+ 32= 0的两个根,且0A>OC. 3 43 直接写出点D的坐标;4 若F是直线AC上一个动点,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P,使以点E, C, P, F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7. (黑龙江绥化28)如图,在矩形ABCD中,E为AB边上一点,EC平分/ DEB, F为CE 的中点,连接AF, BF,过点E作EH II BC分别交AF, CD于G, H两点.(1) 求证:DE = DC ;(2) 求证:AF丄BF;⑶当AF?GF = 28时,请直接写出CE的长.348. (黑龙江绥化2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y = — 4X + 1交y 轴于点B ,交x 轴于点1 ~ , 3A ,抛物线y = — 2x 5 6 + bx + c 经过点B ,与直线y = — 4+1交于点C(4, — 2).(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 如图,横坐标为 m 的点M 在直线BC 上方的抛物线上,过点 M 作ME II y 轴交直线 BC 于点E ,以ME 为直径的圆交直线 BC 于另一点D ,当点E 在x 轴上时,求△ DEM 的周长. ⑶将△ AOB 绕坐标平面内的某一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90°得到△ A 1O 1B 1,点A , O , B 的对应点分别是点 A 1, 01, B 1,若厶A 1O 1B 1的两个顶点恰好落在抛物线上,请直接写出 方,且CE = £5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 D 的坐标;6 求证:直线DE 是厶ACD 外接圆的切线;1⑶在直线AC 上方的抛物线上找一点 P ,使S ?ACP = ?S ?ACD ,求点P 的坐标;⑷在坐标轴上找一点 M ,使以点B 、C 、M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ACD 相似,直接写出点 M 的坐标.c350. (湖北恩施24)如图12,已知抛物线y= ax2+ c过点(-2, 2) , (4, 5),过定点F(0, 2)的直线I: y= kx+ 2与抛物线交于A, B两点,点B在点A的右侧,过点B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 当点B在抛物线上运动时,判断线段BF与B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判断;(3) P为y轴上一点,以B, C, F, P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设点P(0, m),求自然数m的值;(4) 若k= 1,在直线I下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QBF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及?QBF的最大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1. (湖北黄冈24)已知: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四边形OABC是矩形, OA= 4,0C = 3.动点P从点C出发,沿射线CB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O出发,沿x轴正半轴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点P、点Q的运动时间为t(s).y j1C P£r7------ --- fc-Q J X⑴当t = 1s时,求经过点O, P, A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⑵当t = 2s时,求tan Z QPA的值;⑶当线段PQ与线段AB相交于点M,且BM = 2AM时,求t(s)的值;⑷连接CQ,当点P,Q在运动过程中,记?CQP与矩形OAB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求S与t 的函数关系式.52. (湖北黄石2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标准”的矩形,如我们的课本封面、A4的打印纸等,其实这些矩形的长与宽之比都为.2:1,我们不妨就把这样的矩形成为“标准矩形” •在“标准矩形” ABCD中,P为DC边上一定点,且CP = BC,如下图所示.(1)如图①,求证:BA = BP;⑵如图②,点Q在DC上,且DQ= CP,若G为BC边上一动点,当△ AGQ的周长最小时,求C—的值;⑶如图③,已知AD = 1,在(2)的条件下,连接AG并延长交DC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BF , T 为BF的中点,M、N分别为线段PF与AB上的动点,且始终保持PM = BN,请证明:△ MNT的面积S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453. (湖北黄石25)如图,直线I: y= kx+ b(k v 0)与函数y = ;(x>0)的图象相交于A、C z\.两点,与x轴相交于T点,过A、C两点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B、D,过A、C两点作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直线AE与CD相交于点P,连接DE•设A、C4 4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 a), (c, C),其中a>c>0.⑵如图②,若A、D、E、C四点在同一圆上,求k的值;⑶如图③,已知c= 1,且点P在直线BF上,试问:在线段AT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OM丄AM ?若存在,请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4. (湖北荆门24)已知: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C= 90° , OB = 25, OC= 20.若点M是边OC上的一个动点(与点O, C不重合),过点M作MN // OB交BC 于点N.(1)求点C的坐标;⑵当?MCN的周长与四边形OMNB的周长相等时,求CM的长;(3) 在OB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MN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此时MN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55. (湖北荆州2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 = —4X+ 3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点P、Q同时从点A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其中点P沿射线AB运动,速度为每秒4个单位长度,点Q沿射线AO运动,速度为每秒5个单位长度.以点Q为圆心,PQ长为半径作O Q.(1)求证:直线AB是O Q的切线;⑵过点A左侧x轴上的任意一点C(m, 0),作直线AB的垂线CM,垂足为M •若CM 与O Q 相切于点D,求m与t的函数关系式(不需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⑶在⑵的条件下,是否存在点C,直线AB、CM、y轴与O Q同时相切?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此时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xL O AF — G=90o, AC II OP 交OM 于C , D 为OB 的中点,DE 丄DC 交MN 于E .(1)如图1,若点B 在OP 上,则①AC_OE(填”或“〉”);②线段CA 、 CO 、CD 满足的等量关系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将图1中的等腰Rt △ ABO 绕O 点顺时针旋转 (0o< V 45。
2017中考数学压轴题精选精析

中考压轴题分类专题三——抛物线中的等腰三角形基此题型:已知AB ,抛物线()02≠++=a c bx ax y ,点P 在抛物线上(或坐标轴上,或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若ABP ∆为等腰三角形,求点P 坐标。
分两大类进行讨论:(1)AB 为底时(即PA PB =):点P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利用中点公式求出AB 的中点M ;利用两点的斜率公式求出AB k ,因为两直线垂直斜率乘积为1-,进而求出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斜率k ;利用中点M 与斜率k 求出AB 的垂直平分线的解析式;将AB 的垂直平分线的解析式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称轴)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 坐标。
(2)AB 为腰时,分两类讨论:①以A ∠为顶角时(即AP AB =):点P 在以A 为圆心以AB 为半径的圆上。
②以B ∠为顶角时(即BP BA =):点P 在以B 为圆心以AB 为半径的圆上。
利用圆的一般方程列出A (或B )的方程,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称轴)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 坐标。
中考压轴题分类专题四——抛物线中的直角三角形基此题型:已知AB ,抛物线()02≠++=a c bx ax y ,点P 在抛物线上(或坐标轴上,或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若ABP ∆为直角三角形,求点P 坐标。
分两大类进行讨论:(1)AB 为斜边时(即PA PB ⊥):点P 在以AB 为直径的圆周上。
利用中点公式求出AB 的中点M ; 利用圆的一般方程列出M 的方程,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称轴)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 坐标。
(2)AB 为直角边时,分两类讨论: ①以A ∠为直角时(即AP AB ⊥): ②以B ∠为直角时(即BP BA ⊥):利用两点的斜率公式求出AB k ,因为两直线垂直斜率乘积为1-,进而求出PA (或PB )的斜率k ;进而求出PA (或PB )的解析式;将PA (或PB )的解析式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称轴)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 坐标。
2017中考数学压轴题及答案40例

2019中考数学压轴题及答案40例28.如图,Rt △ABC 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 (0,3),B (-21,23),C (1,0),∠ABC =90°,BC 与y 轴的交点为D ,D 点坐标为(0,33),以点D 为顶点、y 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过点B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将△ABC 沿AC 折叠后得到点B 的对应点B ′,求证:四边形AOCB ′是矩形,并判断点B ′是否在(1)的抛物线上;(3)延长BA 交抛物线于点E ,在线段BE 上取一点P ,过P 点作x 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F ,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四边形PADF 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抛物线的顶点为D (0,33) ∴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x 2+33. ··········································· 1分 ∵B (-21,23)在抛物线上∴a (-21)2+33=23,∴a =332. ····················· 3分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332x 2+33. ···················· 5分(2)∵B (-21,23),C (1,0)∴BC =2223121)+()-(-=3 又B ′C =BC ,OA =3,∴B ′C =OA . ·················································· 6分∵AC =22OC OA +=2213+)(=2 ∴AB =22BC AC -=2232)-(=1又AB ′=AB ,OC =1,∴AB ′=OC . ····················································· 7分 ∴四边形AOCB ′是矩形. ···································································· 8分 ∵B ′C =3,OC =1∴点B ′ 的坐标为(1,3) ······························································ 9分 将x =1代入y =332x 2+33得y =3∴点B ′ 在抛物线上. ······································································· 10分(3)存在 ································································································· 11分理由如下: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kx +b ,则⎪⎩⎪⎨⎧32321 ==+-b b k 解得⎪⎩⎪⎨⎧33 ==b k ∴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33+x ··················································· 12分 ∵P 、F 分别在直线AB 和抛物线上,且PF ∥AD∴设P (m ,33+m ),F (m ,332m 2+33)∴PF =(33+m )-(332m 2+33)=-332m 2+m 3+332AD =333-=332 若四边形PADF 是平行四边形,则有PF =AD . 即-332m 2+m 3+332=332 解得m 1=0(不合题意,舍去),m 2=23. ····································· 13分当m =23时,33+m =3×23+3=235.∴存在点P (23,235),使四边形PADF 是平行四边形. ·············· 14分29.如图1,平移抛物线F 1:y =x 2后得到抛物线F 2.已知抛物线F 2经过抛物线F 1的顶点M 和点A (2,0),且对称轴与抛物线F 1交于点B ,设抛物线F 2的顶点为N . (1)探究四边形ABMN 的形状及面积(直接写出结论);(2)若将已知条件中的“抛物线F 1:y =x 2”改为“抛物线F 1:y =ax 2”(如图2),“点A (2,0)”改为“点A (m ,0)”,其它条件不变,探究四边形ABMN 的形状及其面积,并说明理由;(3)若将已知条件中的“抛物线F 1:y =x 2”改为“抛物线F 1:y =ax 2+c ”(如图3),“点A (2,0)”改为“点A (m ,c )”其它条件不变,求直线AB 与y 轴的交点C 的坐标(直接写出结论).解:(1)四边形ABMN 是正方形,其面积为2. ···················································· 1分(2)四边形ABMN 是菱形.当m >0时,四边形ABMN 的面积为43am ;当m <0时,四边形ABMN 的面积为-43am . ·················································· 2分 (说明:如果没有说理过程,探究的结论正确的得2分)理由如下:∵平移抛物线F 1后得到抛物线F 2,且抛物线F 2经过原点O . ∴设抛物线F 2的解析式为y =ax 2+bx .∵抛物线F 2经过点A (m ,0),∴am 2+bm =0. 由题意可知m ≠0,∴b =-am .∴抛物线F 2的解析式为y =ax 2-amx . ·············································· 3分∴y =a (x -2m )2-42am∴抛物线F 2的对称轴为直线x =2m ,顶点N (2m,-42am ). ········· 4分∵抛物线F 2的对称轴与抛物线F 1的交点为B ,∴点B 的横坐标为2m. ∵点B 在抛物线F 1:y =ax 2上∴y B =a (2m )2=42am ·········································································· 5分设抛物线F 2的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P ,如图1.∵a >0,∴BP =42am .∵顶点N (2m,-42am ),∴NP =|-42am |=42am .∴BP =NP . ···························································· 6分 ∵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OP =AP .∴四边形ABMN 是平行四边形. ····························· 7分 ∵BN 是抛物线F 2的对称轴,∴BN ⊥OA .∴四边形ABMN 是菱形. ··································································· 8分∵BN =BP +NP ,∴BN =22am .∵四边形ABMN 的面积为21×OA ·BN =21×|m |×22am∴当m >0时,四边形ABMN 的面积为21×m ×22am =43am . ·········· 9分 当m <0时,四边形ABMN 的面积为21×(-m )×22am =-43am . · 10分 (3)点C 的坐标为(0,22am +c )(参考图2).30.如图,抛物线的顶点为A (2,1),且经过原点O ,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B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上求点M ,使△MOB 的面积是△AOB 面积的3倍;(3)连结OA ,AB ,在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N ,使△OBN 与△OAB 相似?若存在,求出N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1)由题意,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 (x -2)2+1.∵抛物线经过原点,∴a (0-2)2+1=0,∴a =-41.∴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41(x -2)2+1=-41x 2+x . ······················ 3分(2)△AOB 和所求△MOB 同底不等高,若S △MOB =3S △AOB ,则△MOB 的高是△AOB 高的3倍,即M 点的纵坐标是-3. ···································································· 5分∴-41x 2+x =-3,整理得x 2-4x -12=0,解得x 1=6,x 2=-2.∴满足条件的点有两个:M 1(6,-3),M 2(-2,-3) ·························· 7分 (3)不存在. ···························································································· 8分理由如下:由抛物线的对称性,知AO =AB ,∠AOB =∠ABO . 若△OBN ∽△OAB ,则∠BON =∠BOA =∠BNO . 设ON 交抛物线的对称轴于A ′ 点,则A ′ (2,-1).∴直线ON 的解析式为y =-21x .由21x =-41x 2+x ,得x 1=0,x 2=6. ∴N (6,-3).过点N 作NC ⊥x 轴于C .在Rt △BCN 中,BC =6-4=2,NC =3 ∴NB =2232+=13.∵OB =4,∴NB ≠OB ,∴∠BON ≠∠BNO ,∴△OBN 与△OAB 不相似. 同理,在对称轴左边的抛物线上也不存在符合条件的N 点.∴在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不存在点N ,使△OBN 与△OAB 相似. ······ 10分31.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2,0),连结OA ,将线段OA 绕原点O 顺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OB .(1)求点B 的坐标;(2)求经过A 、O 、B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 ,使△BOC 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果点P 是(2)中的抛物线上的动点,且在x 轴的下方,那么△PAB 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此时P 点的坐标及△PAB 的最大面积;若没有,请说明理由.(1)如图1,过点B 作BM ⊥x 轴于M .由旋转性质知OB =OA =2.∵∠AOB =120°,∴∠BOM =60°.∴OM=OB ·cos60°=2×21=1,BM =OB ·sin60°=2×23=3.∴点B 的坐标为(1,3). ······································ 1分 (2)设经过A 、O 、B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x 2+bx +c ∵抛物线过原点,∴c =0.∴⎪⎩⎪⎨⎧=+=-3024b a b a 解得⎪⎪⎩⎪⎪⎨⎧==33233b a ∴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33x 2+332x . ·································· 3分 (3)存在. ······························································································ 4分如图2,连接AB ,交抛物线的对称轴于点C ,连接OC .∵OB 的长为定值,∴要使△BOC 的周长最小,必须BC +OC 的长最小. ∵点A 与点O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OC =AC . ∴BC +OC =BC +AC =AB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可知:此时BC +OC 最小,点C 的位置即为所求.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kx +m ,将A (-2,0),B (1,3)代入,得⎪⎩⎪⎨⎧=+=+-302m k m k 解得⎪⎪⎩⎪⎪⎨⎧==33233m k∴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33x +332.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 =332332⨯-=-1,即x =-1.将x =-1代入直线AB 的解析式,得y =33×(-1)+332=33. ∴点C 的坐标为(-1,33). ·························································· 6分 (4)△PAB 有最大面积. ········································································· 7分如图3,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AB 于点D . ∵S △PAB =S △PAD +S △PBD=21(y D -y P )(x B -x A ) =21[(33x +332)-(33x 2+332x )](1+2) =-23x 2-23x +3 =-23(x +21)2+839 ∴当x =-21时,△PAB 的面积有最大值,最大值为839.·············· 8分此时y P =33×(-21)2+332×(-21)=-43. ∴此时P 点的坐标为(-21,-43). ··············································· 9分。
2017年挑战中考数学压轴题(全套含答案)

第一部分函数图象中点的存在性问题§1.1 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例1 2014年衡阳市中考第28题例2 2014年益阳市中考第21题例3 2015年湘西州中考第26题例4 2015年张家界市中考第25题例5 2016年常德市中考第26题例6 2016年岳阳市中考第24题例7 2016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模拟第25题例8 2016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模拟第26题§1.2 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例9 2014年长沙市中考第26题例10 2014年张家界市第25题例11 2014年邵阳市中考第26题例12 2014年娄底市中考第27题例13 2015年怀化市中考第22题例14 2015年长沙市中考第26题例15 2016年娄底市中考第26题例16 2016年上海市长宁区金山区中考模拟第25题例17 2016年河南省中考第23题例18 2016年重庆市中考第25题§1.3 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例19 2015年益阳市中考第21题例20 2015年湘潭市中考第26题例21 2016年郴州市中考第26题例22 2016年上海市松江区中考模拟第25题例23 2016年义乌市绍兴市中考第24题§1.4 因动点产生的平行四边形问题例24 2014年岳阳市中考第24题例25 2014年益阳市中考第20题例26 2014年邵阳市中考第25题例27 2015年郴州市中考第25题例28 2015年黄冈市中考第24题例29 2016年衡阳市中考第26题例30 2016年上海市嘉定区宝山区中考模拟中考第24题例31 2016年上海市徐汇区中考模拟第24题§1.5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例32 2014年常德市中考第25题例33 2014年永州市中考第25题例34 2014年怀化市中考第24题例35 2015年邵阳市中考第26题例36 2015年株洲市中考第23题例37 2015年衡阳市中考第28题例38 2016年益阳市中考第22题例39 2016年永州市中考第26题例40 2016年邵阳市中考第26题例41 2016年陕西省中考第25题§1.6 因动点产生的相切问题例42 2014年衡阳市中考第27题例43 2014年株洲市中考第23题例44 2015年湘潭市中考第25题例45 2015年湘西州中考第25题例46 2016年娄底市中考第25题例47 2016年湘潭市中考第26题例48 2016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模拟第24题例49 2016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模拟中考第25题§1.7 因动点产生的线段和差问题例50 2014年郴州市中考第26题例51 2014年湘西州中考第25题例52 2015年岳阳市中考第24题例53 2015年济南市中考第28题例54 2015年沈阳市中考第25题例55 2016年福州市中考第26题例56 2016年张家界市中考第24题例57 2016年益阳市中考第21题第二部分图形运动中的函数关系问题§2.1 由比例线段产生的函数关系问题例1 2014年常德市中考第26题例2 2014年湘潭市中考第25题例3 2014年郴州市中考第25题例4 2015年常德市中考第25题例5 2015年郴州市中考第26题例6 2015年邵阳市中考第25题例7 2015年娄底市中考第26题例8 2016年郴州市中考第25题例9 2016年湘西州中考第26题例10 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青浦区中考模拟第25题例11 2016年哈尔滨市中考第27题第三部分图形运动中的计算说理问题§3.1 代数计算及通过代数计算进行说理问题例1 2014年长沙市中考第25题例2 2014年怀化市中考第23题例3 2014年湘潭市中考第26题例4 2014年株洲市中考第24题例5 2015年衡阳市中考第27题例6 2015年娄底市中考第25题例7 2015年永州市中考第26题例8 2015年长沙市中考第25题例9 2015年株洲市中考第24题例10 2016年怀化市中考第22题例11 2016年邵阳市中考第25题例12 2016年株洲市中考第26题例13 2016年长沙市中考第25题例14 2016年长沙市中考第26题§3.2 几何证明及通过几何计算进行说理问题例15 2014年衡阳市中考第26题例16 2014年娄底市中考第26题例17 2014年岳阳市中考第23题例18 2015年常德市中考第26题例19 2015年益阳市中考第20题例20 2015年永州市中考第27题例21 2015年岳阳市中考第23题例22 2016年常德市中考第25题例23 2016年衡阳市中考第25题例24 2016年永州市中考第27题例25 2016年岳阳市中考第23题例26 2016年株洲市中考第25题例27 2016年湘潭市中考第25题第四部分图形的平移、翻折与旋转§4.1 图形的平移例1 2015年泰安市中考第15题例2 2015年咸宁市中考第14题例3 2015年株洲市中考第14题例4 2016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模拟第18题§4.2 图形的翻折例5 2016年上海市奉贤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6 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青浦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7 2016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8 201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8 2016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10 2016年常德市中考第15题例11 2016年张家界市中考第14题例12 2016年淮安市中考第18题例13 2016年金华市中考第15题例14 2016年雅安市中考第12题§4.3 图形的旋转例15 2016年上海昂立教育中学生三模联考第18题例16 2016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模拟第18题例17 2016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18 2016年上海市嘉定区宝山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19 2016年上海市闸北区中考模拟第18题例20 2016年邵阳市中考第13题例21 2016年株洲市中考第4题§4.4 三角形例22 2016年安徽省中考第10题例23 2016年武汉市中考第10题例24 2016年河北省中考第16题例25 2016年娄底市中考第10题例26 2016年苏州市中考第9题例27 2016年台州市中考第10题例28 2016年陕西省中考第14题例29 2016年内江市中考第11题例30 2016年上海市中考第18题§4.5 四边形例31 2016年湘西州中考第11题例32 2016年益阳市中考第4题例33 2016年益阳市中考第6题例34 2016年常德市中考第16题例35 2016年成都市中考第14题例36 2016年广州市中考第13题例37 2016年福州市中考第18题例38 2016年无锡市中考第17题例39 2016年台州市中考第15题§4.6 圆例40 2016年滨州市中考第16题例41 2016年宁波市中考第17题例42 2016年连云港市中考第16题例43 2016年烟台市中考第17题例44 2016年烟台市中考第18题例45 2016年无锡市中考第18题例46 2016年武汉市中考第9题例47 2016年宿迁市中考第16题例48 2016年衡阳市中考第17题例49 2016年邵阳市中考第18题例50 2016年湘西州中考第18题例51 2016年永州市中考第20题§4.7 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例52 2015年荆州市中考第9题例53 2015年德州市中考第12题例54 2015年烟台市中考第12题例55 2015年中山市中考第10题例56 2015年武威市中考第10题例57 2015年呼和浩特市中考第10题例58 2016年湘潭市中考第18题例59 2016年衡阳市中考第19题例60 2016年岳阳市中考第15题例61 2016年株洲市中考第9题例62 2016年永州市中考第19题例63 2016年岳阳市中考第8题例64 2016年岳阳市中考第16题例65 2016年益阳市中考第14题例66 2016年株洲市中考第10题例67 2016年株洲市中考第17题例68 2016年东营市中考第15题例69 2016年成都市中考第13题例70 2016年泰州市中考第16题例71 2016年宿迁市中考第15题例72 2016年临沂市中考第14题例73 2016年义乌市绍兴市中考第9题例74 2016年淄博市中考第12题例75 2016年嘉兴市中考第16题§1.1 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课前导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3个,其中判定定理1和判定定理2都有对应角相等的条件,因此探求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动态问题,一般情况下首先寻找一组对应角相等.判定定理2是最常用的解题依据,一般分三步:寻找一组等角,分两种情况列比例方程,解方程并检验.如果已知∠A=∠D,探求△ABC与△DEF相似,只要把夹∠A和∠D的两边表示出来,按照对应边成比例,分和两种情况列方程.应用判定定理1解题,先寻找一组等角,再分两种情况讨论另外两组对应角相等.应用判定定理3解题不多见,根据三边对应成比例列连比式解方程(组).还有一种情况,讨论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如果一组锐角相等,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三角比是确定的,那么就转化为讨论另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求线段的长,要用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而这个公式容易记错.理解记忆比较好.如图1,如果已知A、B两点的坐标,怎样求A、B两点间的距离呢?我们以AB为斜边构造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与坐标轴平行,这样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斜边AB的长了.水平距离BC的长就是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等于A、B两点的横坐标相减;竖直距离AC就是A、B两点间的竖直距离,等于A、B两点的纵坐标相减.图1例 1 2014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第28题二次函数y=a x2+b x+c(a≠0)的图象与x轴交于A(-3, 0)、B(1, 0)两点,与y轴交于点C(0,-3m)(m >0),顶点为D.(1)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系数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1,当m=2时,点P为第三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设△APC的面积为S,试求出S与点P的横坐标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S的最大值;(3)如图2,当m取何值时,以A、D、C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BC相似?图1 图2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4衡阳28”,拖动点P运动,可以体验到,当点P运动到AC的中点的正下方时,△APC的面积最大.拖动y轴上表示实数m的点运动,抛物线的形状会改变,可以体验到,∠ACD和∠ADC都可以成为直角.思路点拨1.用交点式求抛物线的解析式比较简便.2.连结OP,△APC可以割补为:△AOP与△COP的和,再减去△AOC.3.讨论△ACD与△OBC相似,先确定△ACD是直角三角形,再验证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4.直角三角形ACD存在两种情况.图文解析(1)因为抛物线与x轴交于A(-3, 0)、B(1, 0)两点,设y=a(x+3)(x-1).代入点C(0,-3m),得-3m=-3a.解得a=m.所以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m(x+3)(x-1)=mx2+2mx-3m.(2)如图3,连结OP.当m=2时,C(0,-6),y=2x2+4x-6,那么P(x, 2x2+4x-6).由于S△AOP==(2x2+4x-6)=-3x2-6x+9,S△COP==-3x,S△AOC=9,所以S=S△APC=S△AOP+S△COP-S△AOC=-3x2-9x=.所以当时,S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图3 图4 图5(3)如图4,过点D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E.过点A作x轴的垂线交DE于F.由y=m(x+3)(x-1)=m(x+1)2-4m,得D(-1,-4m).在Rt△OBC中,OB∶OC=1∶3m.如果△ADC与△OBC相似,那么△ADC是直角三角形,而且两条直角边的比为1∶3m.①如图4,当∠ACD=90°时,.所以.解得m=1.此时,.所以.所以△CDA∽△OBC.②如图5,当∠ADC=90°时,.所以.解得.此时,而.因此△DCA与△OBC不相似.综上所述,当m=1时,△CDA∽△OBC.考点伸展第(2)题还可以这样割补:如图6,过点P作x轴的垂线与AC交于点H.由直线AC:y=-2x-6,可得H(x,-2x-6).又因为P(x, 2x2+4x-6),所以HP=-2x2-6x.因为△P AH与△PCH有公共底边HP,高的和为A、C两点间的水平距离3,所以S=S△APC=S△APH+S△CPH=(-2x2-6x)=.图6例 2 2014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第21题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AD⊥AB,∠B=60°,AB=10,BC=4,点P沿线段AB从点A 向点B运动,设AP=x.2·1·c·n·j·y(1)求AD的长;(2)点P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以A、P、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C、B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设△ADP与△PCB的外接圆的面积分别为S1、S2,若S=S1+S2,求S的最小值.动感体验图1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4益阳21”,拖动点P在AB上运动,可以体验到,圆心O的运动轨迹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一条线段.观察S随点P运动的图象,可以看到,S有最小值,此时点P看上去象是AB的中点,其实离得很近而已.思路点拨1.第(2)题先确定△PCB是直角三角形,再验证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2.第(3)题理解△PCB的外接圆的圆心O很关键,圆心O在确定的BC的垂直平分线上,同时又在不确定的BP的垂直平分线上.而BP与AP是相关的,这样就可以以AP为自变量,求S的函数关系式.图文解析(1)如图2,作CH⊥AB于H,那么AD=CH.在Rt△BCH中,∠B=60°,BC=4,所以BH=2,CH=.所以AD=.(2)因为△APD是直角三角形,如果△APD与△PCB相似,那么△PCB一定是直角三角形.①如图3,当∠CPB=90°时,AP=10-2=8.所以==,而=.此时△APD与△PCB不相似.图2 图3 图4②如图4,当∠BCP=90°时,BP=2BC=8.所以AP=2.所以==.所以∠APD=60°.此时△APD∽△CBP.综上所述,当x=2时,△APD∽△CBP.(3)如图5,设△ADP的外接圆的圆心为G,那么点G是斜边DP的中点.设△PCB的外接圆的圆心为O,那么点O在BC边的垂直平分线上,设这条直线与BC交于点E,与AB 交于点F.设AP=2m.作OM⊥BP于M,那么BM=PM=5-m.在Rt△BEF中,BE=2,∠B=60°,所以BF=4.在Rt△OFM中,FM=BF-BM=4-(5-m)=m-1,∠OFM=30°,所以OM=.所以OB2=BM2+OM2=.在Rt△ADP中,DP2=AD2+AP2=12+4m2.所以GP2=3+m2.于是S=S1+S2=π(GP2+OB2)==.所以当时,S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图5 图6考点伸展关于第(3)题,我们再讨论个问题.问题1,为什么设AP=2m呢?这是因为线段AB=AP+PM+BM=AP+2BM=10.这样BM=5-m,后续可以减少一些分数运算.这不影响求S的最小值.问题2,如果圆心O在线段EF的延长线上,S关于m的解析式是什么?如图6,圆心O在线段EF的延长线上时,不同的是FM=BM-BF=(5-m)-4=1-m.此时OB2=BM2+OM2=.这并不影响S关于m的解析式.例3 2015年湖南省湘西市中考第26题如图1,已知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抛物线y=-x2+bx+c经过A、B两点,点P在线段OA上,从点O出发,向点A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AB上,从点A出发,向点B以每秒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连结PQ,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问:当t为何值时,△APQ为直角三角形;(3)过点P作PE//y轴,交AB于点E,过点Q作QF//y轴,交抛物线于点F,连结EF,当EF//PQ时,求点F的坐标;(4)设抛物线顶点为M,连结BP、BM、MQ,问:是否存在t的值,使以B、Q、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O、B、P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5湘西26”,拖动点P在OA上运动,可以体验到,△APQ有两个时刻可以成为直角三角形,四边形EPQF有一个时刻可以成为平行四边形,△MBQ与△BOP有一次机会相似.思路点拨1.在△APQ中,∠A=45°,夹∠A的两条边AP、AQ都可以用t表示,分两种情况讨论直角三角形APQ.2.先用含t的式子表示点P、Q的坐标,进而表示点E、F的坐标,根据PE=QF列方程就好了.3.△MBQ与△BOP都是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边对应成比例分两种情况讨论.图文解析(1)由y=-x+3,得A(3, 0),B(0, 3).将A(3, 0)、B(0, 3)分别代入y=-x2+bx+c,得解得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2)在△APQ中,∠P AQ=45°,AP=3-t,AQ=t.分两种情况讨论直角三角形APQ:①当∠PQA=90°时,AP=AQ.解方程3-t=2t,得t=1(如图2).②当∠QP A=90°时,AQ=AP.解方程t=(3-t),得t=1.5(如图3).图2 图3(3)如图4,因为PE//QF,当EF//PQ时,四边形EPQ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P=FQ.所以y E-y P=y F-y Q.因为x P=t,x Q=3-t,所以y E=3-t,y Q=t,y F=-(3-t)2+2(3-t)+3=-t2+4t.因为y E-y P=y F-y Q,解方程3-t=(-t2+4t)-t,得t=1,或t=3(舍去).所以点F的坐标为(2, 3).图4 图5(4)由y=-x2+2x+3=-(x-1)2+4,得M(1, 4).由A(3, 0)、B(0, 3),可知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竖直距离相等,AB=3.由B(0, 3)、M(1, 4),可知B、M两点间的水平距离、竖直距离相等,BM=.所以∠MBQ=∠BOP=90°.因此△MBQ与△BOP相似存在两种可能:①当时,.解得(如图5).②当时,.整理,得t2-3t+3=0.此方程无实根.考点伸展第(3)题也可以用坐标平移的方法:由P(t, 0),E(t, 3-t),Q(3-t, t),按照P→E方向,将点Q向上平移,得F(3-t, 3).再将F(3-t, 3)代入y=-x2+2x+3,得t=1,或t=3.§1.2 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课前导学我们先回顾两个画图问题:1.已知线段AB=5厘米,以线段AB为腰的等腰三角形ABC有多少个?顶点C的轨迹是什么?2.已知线段AB=6厘米,以线段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有多少个?顶点C的轨迹是什么?已知腰长画等腰三角形用圆规画圆,圆上除了两个点以外,都是顶点C.已知底边画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在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上,垂足要除外.在讨论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时,一般都要先分类.如果△ABC是等腰三角形,那么存在①AB=AC,②BA=BC,③CA=CB三种情况.解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有几何法和代数法,把几何法和代数法相结合,可以使得解题又好又快.几何法一般分三步:分类、画图、计算.哪些题目适合用几何法呢?如果△ABC的∠A(的余弦值)是确定的,夹∠A的两边AB和AC可以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来,那么就用几何法.①如图1,如果AB=AC,直接列方程;②如图2,如果BA=BC,那么;③如图3,如果CA=CB,那么.代数法一般也分三步:罗列三边长,分类列方程,解方程并检验.如果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不确定的,而三个顶点的坐标可以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来,那么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三边长(的平方)就可以罗列出来.图1 图2 图3例 9 2014年长沙市中考第26题如图1,抛物线y =ax 2+bx +c (a 、b 、c 是常数,a ≠0)的对称轴为y 轴,且经过(0,0)和两点,点P 在该抛物线上运动,以点P 为圆心的⊙P 总经过定点A (0, 2).(1)求a 、b 、c 的值;(2)求证: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P 始终与x 轴相交;(3)设⊙P 与x 轴相交于M (x 1, 0)、N (x 2, 0)两点,当△AMN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圆心P 的纵坐标.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4长沙26”,拖动圆心P 在抛物线上运动,可以体验到,圆与x 轴总是相交的,等腰三角形AMN 存在五种情况.思路点拨1.不算不知道,一算真奇妙,原来⊙P 在x 轴上截得的弦长MN =4是定值.2.等腰三角形AMN 存在五种情况,点P 的纵坐标有三个值,根据对称性,MA =MN 和NA =NM 时,点P 的纵坐标是相等的.图文解析(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0,0),所以y =ax 2.所以b =0,c =0. 将代入y =ax 2,得.解得(舍去了负值).(2)抛物线的解析式为,设点P 的坐标为. 已知A (0, 2),所以>.而圆心P 到x 轴的距离为,所以半径P A >圆心P 到x 轴的距离.所以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P 始终与x 轴相交.(3)如图2,设MN 的中点为H ,那么PH 垂直平分MN ..4=2MH ,所以,中,PMH △Rt 在 所以MH =2.因此MN =4,为定值.等腰△AMN 存在三种情况:①如图3,当AM =AN 时,点P 为原点O 重合,此时点P 的纵坐标为0.图2 图3.2=OM ,所以4=AM ,2=OA 中,AOM △Rt 时,在MN =MA ,当4②如图 .的纵坐标为P .所以点2=OH =x 此时 .的纵坐标为也为P 时,根据对称性,点NM =NA ,当5如图图4 图5③如图6,当NA=NM=4时,在Rt△AON中,OA=2,AN=4,所以ON=2.此时x=OH=2.所以点P的纵坐标为.如图7,当MN=MA=4时,根据对称性,点P的纵坐标也为.图6 图7考点伸展如果点P在抛物线上运动,以点P为圆心的⊙P总经过定点B(0, 1),那么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P始终与直线y=-1相切.这是因为:设点P的坐标为.已知B(0, 1),所以.而圆心P到直线y=-1的距离也为,所以半径PB=圆心P到直线y=-1的距离.所以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P始终与直线y=-1相切.例 10 2014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第25题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抛物线y=ax2+bx+c(a≠0)过O、B、C三点,B、C 坐标分别为(10, 0)和,以OB为直径的⊙A经过C点,直线l垂直x轴于B点.(1)求直线BC的解析式;(2)求抛物线解析式及顶点坐标;(3)点M是⊙A上一动点(不同于O、B),过点M作⊙A的切线,交y轴于点E,交直线l于点F,设线段ME长为m,MF长为n,请猜想mn的值,并证明你的结论;(4)若点P从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B作直线运动,点Q同时从B出发,以相同速度向点C作直线运动,经过t(0<t≤8)秒时恰好使△BPQ为等腰三角形,请求出满足条件的t值.图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4张家界25”,拖动点M在圆上运动,可以体验到,△EAF保持直角三角形的形状,AM是斜边上的高.拖动点Q在BC上运动,可以体验到,△BPQ有三个时刻可以成为等腰三角形.思路点拨1.从直线BC的解析式可以得到∠OBC的三角比,为讨论等腰三角形BPQ作铺垫.2.设交点式求抛物线的解析式比较简便.3.第(3)题连结AE、AF容易看到AM是直角三角形EAF斜边上的高.4.第(4)题的△PBQ中,∠B是确定的,夹∠B的两条边可以用含t的式子表示.分三种情况讨论等腰三角形.图文解析(1)直线BC的解析式为.(2)因为抛物线与x轴交于O、B(10, 0)两点,设y=ax(x-10).代入点C,得.解得.所以.抛物线的顶点为.(3)如图2,因为EF切⊙A于M,所以AM⊥EF.由AE=AE,AO=AM,可得Rt△AOE≌Rt△AME.所以∠1=∠2.同理∠3=∠4.于是可得∠EAF=90°.所以∠5=∠1.由tan∠5=tan∠1,得.所以ME·MF=MA2,即mn=25.图2(4)在△BPQ中,cos∠B=,BP=10-t,BQ=t.分三种情况讨论等腰三角形BPQ:①如图3,当BP=BQ时,10-t=t.解得t=5.②如图4,当PB=PQ时,.解方程,得.③如图5,当QB=QP时,.解方程,得.图3 图4 图5考点伸展在第(3)题条件下,以EF为直径的⊙G与x轴相切于点A.如图6,这是因为AG既是直角三角形EAF斜边上的中线,也是直角梯形EOBF的中位线,因此圆心G 到x轴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所以⊙G与x轴相切于点A.图6例 11 2014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第26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m+n)x+mn(m>n)与x轴相交于A、B两点(点A位于点B的右侧),与y轴相交于点C.(1)若m=2,n=1,求A、B两点的坐标;(2)若A、B两点分别位于y轴的两侧,C点坐标是(0,-1),求∠ACB的大小;(3)若m=2,△ABC是等腰三角形,求n的值.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4邵阳26”,点击屏幕左下方的按钮(2),拖动点A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可以体验到,△ABC保持直角三角形的形状.点击屏幕左下方的按钮(3),拖动点B在x轴上运动,观察△ABC 的顶点能否落在对边的垂直平分线上,可以体验到,等腰三角形ABC有4种情况.思路点拨1.抛物线的解析式可以化为交点式,用m,n表示点A、B、C的坐标.2.第(2)题判定直角三角形ABC,可以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也可以用锐角的三角比.3.第(3)题讨论等腰三角形ABC,先把三边长(的平方)罗列出来,再分类解方程.图文解析(1)由y=x2-(m+n)x+mn=(x-m)(x-n),且m>n,点A位于点B的右侧,可知A(m, 0),B(n, 0).若m=2,n=1,那么A(2, 0),B(1, 0)..(2)如图1,由于C(0, mn),当点C的坐标是(0,-1),mn=-1,OC=1.若A、B两点分别位于y轴的两侧,那么OA·OB=m(-n)=-mn=1.所以OC2=OA·OB.所以.所以tan∠1=tan∠2.所以∠1=∠2.又因为∠1与∠3互余,所以∠2与∠3互余.所以∠ACB=90°.图1 图2 图3(3)在△ABC中,已知A(2, 0),B(n, 0),C(0, 2n).讨论等腰三角形ABC,用代数法解比较方便: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AB2=(n-2)2,BC2=5n2,AC2=4+4n2.①当AB=AC时,解方程(n-2)2=4+4n2,得(如图2).。
2017中考数学压轴题及答案40例(3)

2017中考数学压轴题及答案40例(3)28.如图,Rt △ABC 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 (0,3),B (-21,23),C (1,0),∠ABC =90°,BC 与y 轴的交点为D ,D 点坐标为(0,33),以点D 为顶点、y 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过点B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将△ABC 沿AC 折叠后得到点B 的对应点B ′,求证:四边形AOCB ′是矩形,并判断点B ′是否在(1)的抛物线上;(3)延长BA 交抛物线于点E ,在线段BE 上取一点P ,过P 点作x 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F ,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四边形PADF 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抛物线的顶点为D (0,33) ∴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x 2+33. ··········································· 1分 ∵B (-21,23)在抛物线上∴a (-21)2+33=23,∴a =332. ····················· 3分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332x 2+33. ···················· 5分(2)∵B (-21,23),C (1,0)∴BC =2223121)+()-(-=3 又B ′C =BC ,OA =3,∴B ′C =OA . ·················································· 6分∵AC =22OC OA +=2213+)(=2 ∴AB =22BC AC -=2232)-(=1又AB ′=AB ,OC =1,∴AB ′=OC . ····················································· 7分 ∴四边形AOCB ′是矩形. ···································································· 8分 ∵B ′C =3,OC =1∴点B ′ 的坐标为(1,3) ······························································ 9分 将x =1代入y =332x 2+33得y =3∴点B ′ 在抛物线上. ······································································· 10分(3)存在 ································································································· 11分理由如下: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kx +b ,则⎪⎩⎪⎨⎧32321 ==+-b b k 解得⎪⎩⎪⎨⎧33 ==b k ∴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33+x ··················································· 12分 ∵P 、F 分别在直线AB 和抛物线上,且PF ∥AD∴设P (m ,33+m ),F (m ,332m 2+33)∴PF =(33+m )-(332m 2+33)=-332m 2+m 3+332AD =333-=332 若四边形PADF 是平行四边形,则有PF =AD . 即-332m 2+m 3+332=332 解得m 1=0(不合题意,舍去),m 2=23. ····································· 13分当m =23时,33+m =3×23+3=235.∴存在点P (23,235),使四边形PADF 是平行四边形. ·············· 14分29.如图1,平移抛物线F 1:y =x 2后得到抛物线F 2.已知抛物线F 2经过抛物线F 1的顶点M 和点A (2,0),且对称轴与抛物线F 1交于点B ,设抛物线F 2的顶点为N . (1)探究四边形ABMN 的形状及面积(直接写出结论);(2)若将已知条件中的“抛物线F 1:y =x 2”改为“抛物线F 1:y =ax 2”(如图2),“点A (2,0)”改为“点A (m ,0)”,其它条件不变,探究四边形ABMN 的形状及其面积,并说明理由;(3)若将已知条件中的“抛物线F 1:y =x 2”改为“抛物线F 1:y =ax 2+c ”(如图3),“点A (2,0)”改为“点A (m ,c )”其它条件不变,求直线AB 与y 轴的交点C 的坐标(直接写出结论).解:(1)四边形ABMN 是正方形,其面积为2. ···················································· 1分(2)四边形ABMN 是菱形.当m >0时,四边形ABMN 的面积为43am ;当m <0时,四边形ABMN 的面积为-43am . ·················································· 2分 (说明:如果没有说理过程,探究的结论正确的得2分)理由如下:∵平移抛物线F 1后得到抛物线F 2,且抛物线F 2经过原点O . ∴设抛物线F 2的解析式为y =ax 2+bx .∵抛物线F 2经过点A (m ,0),∴am 2+bm =0. 由题意可知m ≠0,∴b =-am .∴抛物线F 2的解析式为y =ax 2-amx . ·············································· 3分∴y =a (x -2m )2-42am∴抛物线F 2的对称轴为直线x =2m ,顶点N (2m,-42am ). ········· 4分∵抛物线F 2的对称轴与抛物线F 1的交点为B ,∴点B 的横坐标为2m. ∵点B 在抛物线F 1:y =ax 2上∴y B =a (2m )2=42am ·········································································· 5分设抛物线F 2的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P ,如图1.∵a >0,∴BP =42am .∵顶点N (2m,-42am ),∴NP =|-42am |=42am .∴BP =NP . ···························································· 6分 ∵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OP =AP .∴四边形ABMN 是平行四边形. ····························· 7分 ∵BN 是抛物线F 2的对称轴,∴BN ⊥OA .∴四边形ABMN 是菱形. ··································································· 8分∵BN =BP +NP ,∴BN =22am .∵四边形ABMN 的面积为21×OA ·BN =21×|m |×22am∴当m >0时,四边形ABMN 的面积为21×m ×22am =43am . ·········· 9分 当m <0时,四边形ABMN 的面积为21×(-m )×22am =-43am . · 10分 (3)点C 的坐标为(0,22am +c )(参考图2).30.如图,抛物线的顶点为A (2,1),且经过原点O ,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B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上求点M ,使△MOB 的面积是△AOB 面积的3倍;(3)连结OA ,AB ,在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N ,使△OBN 与△OAB 相似?若存在,求出N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1)由题意,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 (x -2)2+1.∵抛物线经过原点,∴a (0-2)2+1=0,∴a =-41.∴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41(x -2)2+1=-41x 2+x . ······················ 3分(2)△AOB 和所求△MOB 同底不等高,若S △MOB =3S △AOB ,则△MOB 的高是△AOB 高的3倍,即M 点的纵坐标是-3. ···································································· 5分∴-41x 2+x =-3,整理得x 2-4x -12=0,解得x 1=6,x 2=-2.∴满足条件的点有两个:M 1(6,-3),M 2(-2,-3) ·························· 7分 (3)不存在. ···························································································· 8分理由如下:由抛物线的对称性,知AO =AB ,∠AOB =∠ABO . 若△OBN ∽△OAB ,则∠BON =∠BOA =∠BNO . 设ON 交抛物线的对称轴于A ′ 点,则A ′ (2,-1).∴直线ON 的解析式为y =-21x .由21x =-41x 2+x ,得x 1=0,x 2=6. ∴N (6,-3).过点N 作NC ⊥x 轴于C .在Rt △BCN 中,BC =6-4=2,NC =3 ∴NB =2232+=13.∵OB =4,∴NB ≠OB ,∴∠BON ≠∠BNO ,∴△OBN 与△OAB 不相似. 同理,在对称轴左边的抛物线上也不存在符合条件的N 点.∴在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不存在点N ,使△OBN 与△OAB 相似. ······ 10分31.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2,0),连结OA ,将线段OA 绕原点O 顺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OB .(1)求点B 的坐标;(2)求经过A 、O 、B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 ,使△BOC 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果点P 是(2)中的抛物线上的动点,且在x 轴的下方,那么△PAB 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此时P 点的坐标及△PAB 的最大面积;若没有,请说明理由.(1)如图1,过点B 作BM ⊥x 轴于M .由旋转性质知OB =OA =2.∵∠AOB =120°,∴∠BOM =60°.∴OM =OB ·cos60°=2×21=1,BM =OB ·sin60°=2×23=3.∴点B 的坐标为(1,3). ······································ 1分 (2)设经过A 、O 、B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x 2+bx +c ∵抛物线过原点,∴c =0.∴⎪⎩⎪⎨⎧=+=-3024b a b a 解得⎪⎪⎩⎪⎪⎨⎧==33233b a ∴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33x 2+332x . ·································· 3分 (3)存在. ······························································································ 4分如图2,连接AB ,交抛物线的对称轴于点C ,连接OC .∵OB 的长为定值,∴要使△BOC 的周长最小,必须BC +OC 的长最小. ∵点A 与点O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OC =AC . ∴BC +OC =BC +AC =AB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可知:此时BC +OC 最小,点C 的位置即为所求.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kx +m ,将A (-2,0),B (1,3)代入,得⎪⎩⎪⎨⎧=+=+-302m k m k 解得⎪⎪⎩⎪⎪⎨⎧==33233m k∴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33x +332.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 =332332⨯-=-1,即x =-1.将x =-1代入直线AB 的解析式,得y =33×(-1)+332=33. ∴点C 的坐标为(-1,33). ·························································· 6分 (4)△PAB 有最大面积. ········································································· 7分如图3,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AB 于点D . ∵S △PAB =S △PAD +S △PBD=21(y D -y P )(x B -x A ) =21[(33x +332)-(33x 2+332x )](1+2) =-23x 2-23x +3 =-23(x +21)2+839 ∴当x =-21时,△PAB 的面积有最大值,最大值为839.·············· 8分此时y P =33×(-21)2+332×(-21)=-43. ∴此时P 点的坐标为(-21,-43). ··············································· 9分。
(完整)2017年中考数学二次函数压轴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2017 年中考数学冲刺复习资料:二次函数压轴题面积类1.如图,已知抛物线经过点A(﹣1,0)、B(3,0)、C(0,3)三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M 是线段BC 上的点(不与B,C 重合),过M 作MN∥y 轴交抛物线于N,若点M 的横坐标为m,请用m 的代数式表示MN 的长.(3)在(2)的条件下,连接NB、NC,是否存在m,使△BNC 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m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数形结合.分析:(1)已知了抛物线上的三个点的坐标,直接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2)先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BC 的解析式,已知点M 的横坐标,代入直线BC、抛物线的解析式中,可得到M、N 点的坐标,N、M 纵坐标的差的绝对值即为MN 的长.(3)设MN 交x 轴于D,那么△BNC 的面积可表示为:S△BNC=S△MNC+S△=MN(OD+DB)=MN•OB,MN 的表达式在(2)中已求得,OB 的长易知,由此列出关MNB于S△BNC、m 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的性质即可判断出△BNC 是否具有最大值.解答:解:(1)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1)(x﹣3),则:a(0+1)(0﹣3)=3,a=﹣1;∴抛物线的解析式:y=﹣(x+1)(x﹣3)=﹣x2+2x+3.(2)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kx+b,则有:;故直线 BC 的解析式:y =﹣x +3.已知点 M 的横坐标为 m ,MN ∥y ,则 M (m ,﹣m +3)、N (m ,﹣m 2+2m +3);∴故 MN =﹣m 2+2m +3﹣(﹣m +3)=﹣m 2+3m (0<m <3).(3) 如图;∵S △BNC =S △MNC +S △MNB =MN (OD +DB )=MN •OB ,∴S △BNC =(﹣m 2+3m )•3=﹣(m ﹣)2+(0<m <3);∴当 m =时,△BNC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2. 如图,抛物线 的图象与 x 轴交于 A 、B 两点,与 y 轴交于 C 点,已知 B 点坐标为(4,0).(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 试探究△ABC 的外接圆的圆心位置,并求出圆心坐标;(3) 若点 M 是线段 BC 下方的抛物线上一点,求△MBC 的面积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 M 点的坐标.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转化思想.分析:(1)该函数解析式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只需将 B 点坐标代入解析式中即可.,解得(2)首先根据抛物线的解析式确定A 点坐标,然后通过证明△ABC 是直角三角形来推导出直径AB 和圆心的位置,由此确定圆心坐标.(3)△MBC 的面积可由S△MBC=BC×h 表示,若要它的面积最大,需要使h 取最大值,即点M 到直线BC 的距离最大,若设一条平行于BC 的直线,那么当该直线与抛物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时,该交点就是点M.解答:解:(1)将B(4,0)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中,得:0=16a﹣×4﹣2,即:a=;∴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2.(2)由(1)的函数解析式可求得:A(﹣1,0)、C(0,﹣2);∴OA=1,OC=2,OB=4,即:OC2=OA•OB,又:OC⊥AB,∴△OAC∽△OCB,得:∠OCA=∠OBC;∴∠ACB=∠OCA+∠OCB=∠OBC+∠OCB=90°,∴△ABC 为直角三角形,AB 为△ABC 外接圆的直径;所以该外接圆的圆心为AB 的中点,且坐标为:(,0).(3)已求得:B(4,0)、C(0,﹣2),可得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x﹣2;设直线l∥BC,则该直线的解析式可表示为:y=x+b,当直线l 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时,可列方程:x+b=x2﹣x﹣2,即:x2﹣2x﹣2﹣b=0,且△=0;∴4﹣4×(﹣2﹣b)=0,即b=﹣4;∴直线l:y=x﹣4.所以点M 即直线l 和抛物线的唯一交点,有:,解得:即M(2,﹣3).过M 点作MN⊥x 轴于N,S△BMC=S 梯形OCMN+S△MNB﹣S△OCB=×2×(2+3)+×2×3﹣×2×4=4.平行四边形类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mx+n 经过点A(3,0)、B(0,﹣3),点P 是直线AB 上的动点,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M,设点P 的横坐标为t.(1)分别求出直线AB 和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P 在第四象限,连接AM、BM,当线段PM 最长时,求△ABM 的面积.(3)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得以点P、M、B、O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 的横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专题:压轴题;存在型.分析:(1)分别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两函数的解析式:把A(3,0)B(0,﹣3)分别代入y=x2+mx+n 与y=kx+b,得到关于m、n 的两个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2)设点P 的坐标是(t,t﹣3),则M(t,t2﹣2t﹣3),用P 点的纵坐标减去M 的纵坐标得到PM 的长,即PM=(t﹣3)﹣(t2﹣2t﹣3)=﹣t2+3t,然后根据二次函数的最值得到当t=﹣=时,PM 最长为=,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利用S△=S△BPM+S△APM 计算即可;ABM(3)由PM∥OB,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得到当PM=OB 时,点P、M、B、O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然后讨论:当P 在第四象限:PM=OB=3,PM 最长时只有,所以不可能;当P 在第一象限:PM=OB=3,(t2﹣2t﹣3)﹣(t﹣3)=3;当P 在第三象限:PM=OB=3,t2﹣3t=3,分别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得到满足条件的t 的值.解答:解:(1)把A(3,0)B(0,﹣3)代入y=x2+mx+n,得解得,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是y=x2﹣2x﹣3.设直线AB 的解析式是y=kx+b,把A(3,0)B(0,﹣3)代入y=kx+b,得,解得,所以直线AB 的解析式是y=x﹣3;(2)设点P 的坐标是(t,t﹣3),则M(t,t2﹣2t﹣3),因为p 在第四象限,所以PM=(t﹣3)﹣(t2﹣2t﹣3)=﹣t2+3t,当t=﹣=时,二次函数的最大值,即PM 最长值为=,则S△ABM=S△BPM+S△APM==.(3)存在,理由如下:∵PM∥OB,∴当PM=OB 时,点P、M、B、O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①当P 在第四象限:PM=OB=3,PM 最长时只有,所以不可能有PM=3.②当P 在第一象限:PM=OB=3,(t2﹣2t﹣3)﹣(t﹣3)=3,解得t1=,t2=(舍去),所以P 点的横坐标是;③当P 在第三象限:PM=OB=3,t2﹣3t=3,解得t1=(舍去),t2=,所以P 点的横坐标是.所以P 点的横坐标是或.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放置一直角三角板,其顶点为A(0,1),B(2,0),O(0,0),将此三角板绕原点O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B′O.(1)一抛物线经过点A′、B′、B,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点P 是在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动点,是否存在点P,使四边形PB′A′B 的面积是△A′B′O 面积4 倍?若存在,请求出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试指出四边形PB′A′B 是哪种形状的四边形?并写出四边形PB′A′B 的两条性质.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分析:(1)利用旋转的性质得出A′(﹣1,0),B′(0,2),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即可;(2)利用S 四边形PB′A′B=S△B′OA′+S△PB′O+S△POB,再假设四边形PB′A′B 的面积是△A′B′O 面积的4 倍,得出一元二次方程,得出P 点坐标即可;(3)利用P 点坐标以及B 点坐标即可得出四边形PB′A′B 为等腰梯形,利用等腰梯形性质得出答案即可.解答:解:(1)△A′B′O 是由△ABO 绕原点O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的,又A(0,1),B(2,0),O(0,0),∴A′(﹣1,0),B′(0,2).方法一: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bx+c(a≠0),∵抛物线经过点A′、B′、B,∴,解得:,∴满足条件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2.方法二:∵A′(﹣1,0),B′(0,2),B(2,0),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1)(x﹣2)将B′(0,2)代入得出:2=a(0+1)(0﹣2),解得:a=﹣1,故满足条件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1)(x﹣2)=﹣x2+x+2;(2)∵P 为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设P(x,y),则x>0,y>0,P 点坐标满足y=﹣x2+x+2.连接PB,PO,PB′,∴S 四边形PB′A′B=S△B′OA′+S△PB′O+S△POB,=×1×2+×2×x+×2×y,=x+(﹣x2+x+2)+1,=﹣x2+2x+3.∵A′O=1,B′O=2,∴△A′B′O 面积为:×1×2=1,假设四边形PB′A′B 的面积是△A′B′O 面积的4 倍,则4=﹣x2+2x+3,即x2﹣2x+1=0,解得:x1=x2=1,此时y=﹣12+1+2=2,即P(1,2).∴存在点P(1,2),使四边形PB′A′B 的面积是△A′B′O 面积的4 倍.(3)四边形PB′A′B 为等腰梯形,答案不唯一,下面性质中的任意2 个均可.①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②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③等腰梯形上底与下底平行;④等腰梯形两腰相等.﹣﹣﹣﹣﹣﹣﹣﹣﹣﹣(10 分)或用符号表示:①∠B′A′B=∠PBA′或∠A′B′P=∠BPB′;②PA′=B′B;③B′P∥A′B;④B′A′=PB.﹣﹣﹣﹣﹣﹣﹣﹣﹣﹣(10 分)5.如图,抛物线y=x2﹣2x+c 的顶点A 在直线l:y=x﹣5 上.(1)求抛物线顶点A 的坐标;(2)设抛物线与y 轴交于点B,与x 轴交于点C、D(C 点在D 点的左侧),试判断△ABD 的形状;(3)在直线l 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以点P、A、B、D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分类讨论.分析:(1)先根据抛物线的解析式得出其对称轴,由此得到顶点A 的横坐标,然后代入直线l 的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点A 的坐标.(2)由A 点坐标可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进而可得到点B 的坐标.则AB、AD、BD 三边的长可得,然后根据边长确定三角形的形状.(3)若以点P、A、B、D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应分①AB 为对角线、②AD 为对角线两种情况讨论,即①AD PB、②AB PD,然后结合勾股定理以及边长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出P 点的坐标.解答:解:(1)∵顶点A 的横坐标为x=﹣=1,且顶点A 在y=x﹣5 上,∴当x=1 时,y=1﹣5=﹣4,∴A(1,﹣4).(2)△ABD 是直角三角形.将A(1,﹣4)代入y=x2﹣2x+c,可得,1﹣2+c=﹣4,∴c=﹣3,∴y=x2﹣2x﹣3,∴B(0,﹣3)当y=0 时,x2﹣2x﹣3=0,x1=﹣1,x2=3∴C(﹣1,0),D(3,0),BD2=OB2+OD2=18,AB2=(4﹣3)2+12=2,AD2=(3﹣1)2+42=20,BD2+AB2=AD2,∴∠ABD=90°,即△ABD 是直角三角形.(3)存在.由题意知:直线y=x﹣5 交y 轴于点E(0,﹣5),交x 轴于点F(5,0)∴OE=OF=5,又∵OB=OD=3∴△OEF 与△OB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D∥l,即PA∥BD则构成平行四边形只能是PADB 或PABD,如图,过点P 作y 轴的垂线,过点A 作x 轴的垂线交过P 且平行于x 轴的直线于点G.设P(x1,x1﹣5),则G(1,x1﹣5)则PG=|1﹣x1|,AG=|5﹣x1﹣4|=|1﹣x1|PA=BD=3由勾股定理得:(1﹣x )2+(1﹣x )2=18,x 2﹣2x ﹣8=0,x =﹣2 或 41 1 1 1 1∴P(﹣2,﹣7)或P(4,﹣1),存在点P(﹣2,﹣7)或P(4,﹣1)使以点A、B、D、P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周长类6.如图,Rt△ABO 的两直角边OA、OB 分别在x 轴的负半轴和y 轴的正半轴上,O 为坐标原点,A、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3,0)、(0,4),抛物线y=x2+bx+c 经过点B,且顶点在直线x=上.(1)求抛物线对应的函数关系式;(2)若把△ABO 沿x 轴向右平移得到△DCE,点A、B、O 的对应点分别是D、C、E,当四边形ABCD 是菱形时,试判断点C 和点D 是否在该抛物线上,并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连接BD,已知对称轴上存在一点P 使得△PBD 的周长最小,求出P 点的坐标;(4)在(2)、(3)的条件下,若点M 是线段OB 上的一个动点(点M 与点O、B 不重合),过点M 作∥BD 交x 轴于点N,连接PM、PN,设OM 的长为t,△PMN 的面积为S,求S 和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S 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最大值和此时M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分析:(1)根据抛物线y=经过点B(0,4),以及顶点在直线x=上,得出b,c 即可;(2)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出C、D 两点的坐标分别是(5,4)、(2,0),利用图象上点的性质得出x=5 或2 时,y 的值即可.(3)首先设直线CD 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求出解析式,当x=时,求出y 即可;(4)利用MN∥BD,得出△OMN∽△OBD,进而得出,得到ON=,进而表示出△PMN 的面积,利用二次函数最值求出即可.解答:解:(1)∵抛物线y=经过点B(0,4)∴c=4,∵顶点在直线x=上,∴﹣=﹣=,∴b=﹣;∴所求函数关系式为;(2)在Rt△ABO 中,OA=3,OB=4,∴AB=,∵四边形ABCD 是菱形,∴BC=CD=DA=AB=5,∴C、D 两点的坐标分别是(5,4)、(2,0),当x=5 时,y=,当x=2 时,y=,∴点C 和点D 都在所求抛物线上;(3)设CD 与对称轴交于点P,则P 为所求的点,设直线CD 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则,解得:,∴,当x=时,y=,∴P(),(4)∵MN∥BD,∴△OMN∽△OBD,∴即得ON=,设对称轴交x 于点F,则(PF+OM)•OF=(+t)×,∵,S△PNF=×NF•PF=×(﹣t)×= ,S=(﹣),=﹣(0<t<4),a=﹣<0∴抛物线开口向下,S 存在最大值.由S△PMN=﹣t2+t=﹣(t﹣)2+,∴当t=时,S 取最大值是,此时,点M 的坐标为(0,).等腰三角形类7.如图,点A 在x 轴上,OA=4,将线段OA 绕点O 顺时针旋转120°至OB 的位置.(1)求点B 的坐标;(2)求经过点A、O、B 的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此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点P、O、B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分类讨论.分析:(1)首先根据OA 的旋转条件确定B 点位置,然后过B 做x 轴的垂线,通过构建直角三角形和OB 的长(即OA 长)确定B 点的坐标.(2)已知O、A、B 三点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3)根据(2)的抛物线解析式,可得到抛物线的对称轴,然后先设出P 点的坐标,而O、B 坐标已知,可先表示出△OPB 三边的边长表达式,然后分①OP=OB、②OP=BP、③OB=BP 三种情况分类讨论,然后分辨是否存在符合条件的P 点.解答:解:(1)如图,过B 点作BC⊥x 轴,垂足为C,则∠BCO=90°,∵∠AOB=120°,∴∠BOC=60°,又∵OA=OB=4,∴OC=OB=×4=2,BC=OB•sin60°=4×=2 ,∴点B 的坐标为(﹣2,﹣2);(2)∵抛物线过原点O 和点A、B,∴可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2+bx,将A(4,0),B(﹣2.﹣2)代入,得,解得,∴此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 x(3)存在,如图,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2,直线x=2 与x 轴的交点为D,设点P 的坐标为(2,y),①若OB=OP,则22+|y|2=42,解得y=±2,当y=2 时,在Rt△POD 中,∠PDO=90°,sin∠POD==,∴∠POD=60°,∴∠POB=∠POD+∠AOB=60°+120°=180°,即P、O、B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y=2 不符合题意,舍去,∴点P 的坐标为(2,﹣2)②若OB=PB,则42+|y+2|2=42,解得y=﹣2,故点P 的坐标为(2,﹣2),③若OP=BP,则22+|y|2=42+|y+2|2,解得y=﹣2,故点P 的坐标为(2,﹣2),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P 只有一个,其坐标为(2,﹣2),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现将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ABC 放在第二象限,斜靠在两坐标轴上,且点A(0,2),点C(﹣1,0),如图所示:抛物线y=ax2+ax﹣2 经过点B.(1)求点B 的坐标;(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抛物线上是否还存在点P(点B 除外),使△ACP 仍然是以AC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所有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分析:(1)根据题意,过点B 作BD⊥x 轴,垂足为D;根据角的互余的关系,易得B 到x、y 轴的距离,即B 的坐标;(2)根据抛物线过B 点的坐标,可得a 的值,进而可得其解析式;(3)首先假设存在,分A、C 是直角顶点两种情况讨论,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答案.解答:解:(1)过点B 作BD⊥x 轴,垂足为D,∵∠BCD+∠ACO=90°,∠ACO+∠CAO=90°,∴∠BCD=∠CAO,(1 分)又∵∠BDC=∠COA=90°,CB=AC,∴△BCD≌△CAO,(2 分)∴BD=OC=1,CD=OA=2,(3 分)∴点B 的坐标为(﹣3,1);(4 分)(2)抛物线y=ax2+ax﹣2 经过点B(﹣3,1),则得到1=9a﹣3a﹣2,(5 分)解得a=,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2;(7 分)(3)假设存在点P,使得△ACP 仍然是以AC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①若以点C 为直角顶点;则延长BC 至点P1,使得P1C=BC,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CP1,(8 分)过点P1作P1M⊥x 轴,∵CP1=BC,∠MCP1=∠BCD,∠P1MC=∠BDC=90°,∴△MP1C≌△DBC.(10 分)∴CM=CD=2,P1M=BD=1,可求得点P1(1,﹣1);(11 分)②若以点A 为直角顶点;则过点A 作AP2⊥CA,且使得AP2=AC,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CP2,(12 分)过点P2作P2N⊥y 轴,同理可证△AP2N≌△CAO,(13 分)∴NP2=OA=2,AN=OC=1,可求得点P2(2,1),(14 分)经检验,点P1(1,﹣1)与点P2(2,1)都在抛物线y=x2+x﹣2 上.(16 分)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现将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放在第一象限,斜靠在两坐标轴上,且点A(0,2),点C(1,0),如图所示,抛物线y=ax2﹣ax﹣2 经过点B.(1)求点B 的坐标;(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抛物线上是否还存在点P(点B 除外),使△ACP 仍然是以AC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所有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代数几何综合题;压轴题.分析:(1)首先过点B 作BD⊥x 轴,垂足为D,易证得△BDC≌△COA,即可得BD=OC=1,CD=OA=2,则可求得点B 的坐标;(2)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3)分别从①以AC 为直角边,点C 为直角顶点,则延长BC 至点P1使得P1C=BC,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CP1,过点P1作P1M⊥x 轴,②若以AC 为直角边,点A 为直角顶点,则过点A 作AP2⊥CA,且使得AP2=AC,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CP2,过点P2作P2N⊥y 轴,③若以AC 为直角边,点A 为直角顶点,则过点A 作AP3⊥CA,且使得AP3=AC,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CP3,过点P3作P3H⊥y 轴,去分析则可求得答案.解答:解:(1)过点B 作BD⊥x 轴,垂足为D,∵∠BCD+∠ACO=90°,∠AC0+∠OAC=90°,∴∠BCD=∠CAO,又∵∠BDC=∠COA=90°,CB=AC,∴△BDC≌△COA,∴BD=OC=1,CD=OA=2,∴点B 的坐标为(3,1);(2)∵抛物线y=ax2﹣ax﹣2 过点B(3,1),∴1=9a﹣3a﹣2,解得:a=,∴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2;(3)假设存在点P,使得△AC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①若以AC 为直角边,点C 为直角顶点,则延长BC 至点P1使得P1C=BC,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CP1,过点P1作P1M⊥x 轴,如图(1),∵CP1=BC,∠MCP1=∠BCD,∠P1MC=∠BDC=90°,∴△MP1C≌△DBC,∴CM=CD=2,P1M=BD=1,∴P1(﹣1,﹣1),经检验点P1在抛物线y=x2﹣x﹣2 上;②若以AC 为直角边,点A 为直角顶点,则过点A 作AP2⊥CA,且使得AP2=AC,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CP2,过点P2作P2N⊥y 轴,如图(2),同理可证△AP2N≌△CAO,∴NP2=OA=2,AN=OC=1,∴P2(﹣2,1),经检验P2(﹣2,1)也在抛物线y=x2﹣x﹣2 上;③若以AC 为直角边,点A 为直角顶点,则过点A 作AP3⊥CA,且使得AP3=AC,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CP3,过点P3作P3H⊥y 轴,如图(3),同理可证△AP3H≌△CAO,∴HP3=OA=2,AH=OC=1,∴P3(2,3),经检验P3(2,3)不在抛物线y=x2﹣x﹣2 上;故符合条件的点有P1(﹣1,﹣1),P2(﹣2,1)两点.综合类10.如图,已知抛物线y=x2+bx+c 的图象与x 轴的一个交点为B(5,0),另一个交点为A,且与y 轴交于点C(0,5).(1)求直线BC 与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M 是抛物线在x 轴下方图象上的一动点,过点M 作MN∥y 轴交直线BC 于点N,求MN 的最大值;(3)在(2)的条件下,MN 取得最大值时,若点P 是抛物线在x 轴下方图象上任意一点,以BC 为边作平行四边形CBPQ,设平行四边形CBPQ 的面积为S1,△ABN 的面积为S2,且S1=6S2,求点P 的坐标.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分析:(1)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mx+n,将B(5,0),C(0,5)两点的坐标代入,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直线BC 的解析式;同理,将B(5,0),C(0,5)两点∑的坐标代入y=x2+bx+c,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2)MN 的长是直线BC 的函数值与抛物线的函数值的差,据此可得出一个关于MN 的长和M 点横坐标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出MN 的最大值;(3)先求出△ABN 的面积S2=5,则S1=6S2=30.再设平行四边形CBPQ 的边BC 上的高为BD,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BD=3,过点D 作直线BC 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与点P,交x 轴于点E,在直线DE 上截取PQ=BC,则四边形CBPQ 为平行四边形.证明△ EB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BE=BD=6,求出E 的坐标为(﹣1,0),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PQ 的解析式为y=﹣x﹣1,然后解方程组,即可求出点P 的坐标.解答:解:(1)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mx+n,将B(5,0),C(0,5)两点的坐标代入,得,解得,所以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x+5;将B(5,0),C(0,5)两点的坐标代入y=x2+bx+c,得,解得,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6x+5;(2)设M(x,x2﹣6x+5)(1<x<5),则N(x,﹣x+5),∵MN=(﹣x+5)﹣(x2﹣6x+5)=﹣x2+5x=﹣(x﹣)2+ ,∴当x=时,MN 有最大值;(3)∵MN 取得最大值时,x=2.5,∴﹣x+5=﹣2.5+5=2.5,即N(2.5,2.5).解方程x2﹣6x+5=0,得x=1 或5,∴A(1,0),B(5,0),∴AB=5﹣1=4,∴△ABN 的面积S2=×4×2.5=5,∴平行四边形CBPQ 的面积S1=6S2=30.设平行四边形CBPQ 的边BC 上的高为BD,则BC⊥BD.∵BC=5 ,∴BC•BD=30,∴BD=3 .过点D 作直线BC 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与点P,交x 轴于点E,在直线DE 上截取PQ=BC,则四边形CBPQ 为平行四边形.∵BC⊥BD,∠OBC=45°,∴∠EBD=45°,∴△EB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E=BD=6,∵B(5,0),∴E(﹣1,0),设直线PQ 的解析式为y=﹣x+t,将E(﹣1,0)代入,得1+t=0,解得t=﹣1∴直线PQ 的解析式为y=﹣x﹣1.解方程组,得,,∴点P 的坐标为P1(2,﹣3)(与点D 重合)或P2(3,﹣4).11.如图,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过点C(0,1),顶点为Q(2,3),点D 在x 轴正半轴上,且OD=OC.(1)求直线CD 的解析式;(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将直线CD 绕点C 逆时针方向旋转45°所得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另一点E,求证:△CEQ∽△CDO;(4)在(3)的条件下,若点P 是线段QE 上的动点,点F 是线段OD 上的动点,问:在P 点和F 点移动过程中,△PCF 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解析式;(2)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3)关键是证明△CEQ 与△CDO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4)如答图②所示,作点C 关于直线QE 的对称点C′,作点C 关于x 轴的对称点C″,连接C′C″,交OD 于点F,交QE 于点P,则△PCF 即为符合题意的周长最小的三角形,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PCF 的周长等于线段C′C″的长度.利用轴对称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证明此时△PCF 的周长最小.如答图③所示,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线段C′C″的长度,即△PCF 周长的最小值.解答:解:(1)∵C(0,1),OD=OC,∴D 点坐标为(1,0).设直线CD 的解析式为y=kx+b(k≠0),将C(0,1),D(1,0)代入得:,解得:b=1,k=﹣1,∴直线CD 的解析式为:y=﹣x+1.(2)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2+3,将C(0,1)代入得:1=a×(﹣2)2+3,解得a= .∴y= (x﹣2)2+3= x2+2x+1.(3)证明:由题意可知,∠ECD=45°,∵OC=OD,且OC⊥OD,∴△OC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DC=45°,∴∠ECD=∠ODC,∴CE∥x 轴,则点C、E 关于对称轴(直线x=2)对称,∴点E 的坐标为(4,1).如答图①所示,设对称轴(直线x=2)与CE 交于点M,则M(2,1),∴ME=CM=QM=2,∴△QME 与△QMC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QEC=∠QCE=45°.又∵△OC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DC=∠OCD=45°,∴∠QEC=∠QCE=∠ODC=∠OCD=45°,∴△CEQ∽△CDO.(4)存在.如答图②所示,作点C 关于直线QE 的对称点C′,作点C 关于x 轴的对称点C″,连接C′C″,交OD 于点F,交QE 于点P,则△PCF 即为符合题意的周长最小的三角形,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PCF 的周长等于线段C′C″的长度.(证明如下:不妨在线段OD 上取异于点F 的任一点F′,在线段QE 上取异于点P 的任一点P′,连接F′C″,F′P′,P′C′.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P′CF′的周长=F′C″+F′P′+P′C′;而F′C″+F′P′+P′C′是点C′,C″之间的折线段,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F′C″+F′P′+P′C′>C′C″,即△P′CF′的周长大于△PCE 的周长.)如答图③所示,连接C′E,∵C,C′关于直线QE 对称,△QC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QC′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E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C′的坐标为(4,5);∵C,C″关于x 轴对称,∴点C″的坐标为(0,﹣1).过点C′作C′N⊥y 轴于点N,则NC′=4,NC″=4+1+1=6,在Rt△C′NC″中,由勾股定理得:C′C″=== .综上所述,在P 点和F 点移动过程中,△PCF 的周长存在最小值,最小值为.12.如图,抛物线与x 轴交于A(1,0)、B(﹣3,0)两点,与y 轴交于点C(0,3),设抛物线的顶点为D.(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与顶点D 的坐标.(2)试判断△BCD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探究坐标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P、A、C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CD 相似?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函数的解析式;(2)利用勾股定理求得△BCD 的三边的长,然后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作出判断;(3)分p 在x 轴和y 轴两种情况讨论,舍出P 的坐标,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即可求解.解答:解:(1)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bx+c由抛物线与y 轴交于点C(0,3),可知c=3.即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bx+3.把点A(1,0)、点B(﹣3,0)代入,得解得a=﹣1,b=﹣2∴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y=﹣x2﹣2x+3=﹣(x+1)2+4∴顶点D 的坐标为(﹣1,4);(2)△BCD 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解法一:过点D 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在Rt△BOC 中,OB=3,OC=3,∴BC2=OB2+OC2=18在Rt△CDF 中,DF=1,CF=OF﹣OC=4﹣3=1,∴CD2=DF2+CF2=2在Rt△BDE 中,DE=4,BE=OB﹣OE=3﹣1=2,∴BD2=DE2+BE2=20∴BC2+CD2=BD2∴△BCD 为直角三角形.解法二:过点D 作DF⊥y 轴于点F.在Rt△BOC 中,∵OB=3,OC=3∴OB=OC∴∠OCB=45°∵在Rt△CDF 中,DF=1,CF=OF﹣OC=4﹣3=1∴DF=CF∴∠DCF=45°∴∠BCD=180°﹣∠DCF﹣∠OCB=90°∴△BCD 为直角三角形.(3)①△BCD 的三边,==,又=,故当P 是原点O 时,△ACP∽△DBC;②当AC 是直角边时,若AC 与CD 是对应边,设P 的坐标是(0,a),则PC=3﹣a,=,即=,解得:a=﹣9,则P 的坐标是(0,﹣9),三角形ACP 不是直角三角形,则△ACP∽△CBD 不成立;③当AC 是直角边,若AC 与BC 是对应边时,设P 的坐标是(0,b),则PC=3﹣b,则=,即=,解得:b=﹣,故P 是(0,﹣)时,则△ACP∽△CBD 一定成立;④当P 在x 轴上时,AC 是直角边,P 一定在B 的左侧,设P 的坐标是(d,0).则AP=1﹣d,当AC 与CD 是对应边时,=,即=,解得:d=1﹣3 ,此时,两个三角形不相似;⑤当P 在x 轴上时,AC 是直角边,P 一定在B 的左侧,设P 的坐标是(e,0).则AP=1﹣e,当AC 与DC 是对应边时,=,即=,解得:e=﹣9,符合条件.总之,符合条件的点P 的坐标为:.对应练习13.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3 与x 轴交于A、B 两点,过点A 的直线l 与抛物线交于点C,其中A 点的坐标是(1,0),C 点坐标是(4,3).(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1)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D,使△BCD 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D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点E 是(1)中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且位于直线AC 的下方,试求△ACE 的最大面积及E 点的坐标.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代数几何综合题;压轴题.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解答即可;(2)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C 的解析式,然后根据轴对称确定最短路线问题,直线AC 与对称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点D;(3)根据直线AC 的解析式,设出过点E 与AC 平行的直线,然后与抛物线解析式联立消掉y 得到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根的判别式△=0 时,△ACE 的面积最大,然后求出此时与AC 平行的直线,然后求出点E 的坐标,并求出该直线与x 轴的交点F 的坐标,再求出AF,再根据直线l 与x 轴的夹角为45°求出两直线间的距离,再求出AC 间的距离,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1)∵抛物线y=ax2+bx+3 经过点A(1,0),点C(4,3),∴,解得,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4x+3;(2)∵点A、B 关于对称轴对称,∴点D 为AC 与对称轴的交点时△BCD 的周长最小,设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kx+b(k≠0),则,解得,所以,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x﹣1,∵y=x2﹣4x+3=(x﹣2)2﹣1,∴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2,当x=2 时,y=2﹣1=1,∴抛物线对称轴上存在点D(2,1),使△BCD 的周长最小;(3)如图,设过点E 与直线AC 平行线的直线为y=x+m,联立,消掉y 得,x2﹣5x+3﹣m=0,△=(﹣5)2﹣4×1×(3﹣m)=0,即m=﹣时,点E 到AC 的距离最大,△ACE 的面积最大,此时x=,y=﹣=﹣,∴点E 的坐标为(,﹣),设过点E 的直线与x 轴交点为F,则F(,0),∴AF= ﹣1=,∵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x﹣1,∴∠CAB=45°,∴点F 到AC 的距离为×=,又∵AC= =3 ,∴△ACE 的最大面积=×3×= ,此时E 点坐标为(,﹣).14.如图,已知抛物线y=﹣x2+bx+4 与x 轴相交于A、B 两点,与y 轴相交于点C,若已知A 点的坐标为A(﹣2,0).(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它的对称轴方程;(2)求点C 的坐标,连接AC、BC 并求线段BC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3)试判断△AOC 与△COB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4)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ACQ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符合条件的Q 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解析式,利用配方法或利用公式x= 求出对称轴方程;(2)在抛物线解析式中,令x=0,可求出点C 坐标;令y=0,可求出点B 坐标.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BD 的解析式;(3)根据,∠AOC=∠BOC=90°,可以判定△AOC∽△COB;(4)本问为存在型问题.若△ACQ 为等腰三角形,则有三种可能的情形,需要分类讨论,逐一计算,避免漏解.解答:解:(1)∵抛物线y=﹣x2+bx+4 的图象经过点A(﹣2,0),∴﹣×(﹣2)2+b×(﹣2)+4=0,解得:b=,∴抛物线解析式为y=﹣x2+x+4,又∵y=﹣x2+x+4=﹣(x﹣3)2+ ,∴对称轴方程为:x=3.(2)在y=﹣x2+x+4 中,令x=0,得y=4,∴C(0,4);令y=0,即﹣x2+x+4=0,整理得x2﹣6x﹣16=0,解得:x=8 或x=﹣2,∴A(﹣2,0),B(8,0).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kx+b,把B(8,0),C(0,4)的坐标分别代入解析式,得:,解得k= ,b=4,∴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 x+4.(3)可判定△AOC∽△COB 成立.理由如下:在△AOC 与△COB中,∵OA=2,OC=4,OB=8,∴,又∵∠AOC=∠BOC=90°,∴△AOC∽△COB.(4)∵抛物线的对称轴方程为:x=3,可设点Q(3,t),则可求得:AC=== ,AQ==,CQ==.i)当AQ=CQ 时,有= ,25+t2=t2﹣8t+16+9,解得t=0,∴Q1(3,0);ii)当AC=AQ 时,有= ,t2=﹣5,此方程无实数根,∴此时△ACQ 不能构成等腰三角形;iii)当AC=CQ 时,有= ,整理得:t2﹣8t+5=0,解得:t=4±,∴点Q 坐标为:Q2(3,4+),Q3(3,4﹣).综上所述,存在点Q,使△ACQ 为等腰三角形,点Q 的坐标为:Q1(3,0),Q2(3,4+ ),Q3(3,4﹣).15.如图,在坐标系xOy 中,△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A(1,0),B(0,2),抛物线y=x2+bx﹣2 的图象过C 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平移该抛物线的对称轴所在直线l.当l 移动到何处时,恰好将△ABC 的面积分为相等的两部分?(3)点P 是抛物线上一动点,是否存在点P,使四边形PACB 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P 点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分析:如解答图所示:(1)首先构造全等三角形△AOB≌△CDA,求出点C 的坐标;然后利用点C 的坐标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2)首先求出直线BC 与AC 的解析式,设直线l 与BC、AC 交于点E、F,则可求出EF 的表达式;根据S△CEF=S△ABC,列出方程求出直线l 的解析式;(3)首先作出▱PACB,然后证明点P 在抛物线上即可.解答:解:(1)如答图 1 所示,过点C 作CD⊥x 轴于点D,则∠CAD+∠ACD=90°.∵∠OBA+∠OAB=90°,∠OAB+∠CAD=90°,∴∠OAB=∠ACD,∠OBA=∠CAD.∵在△AOB 与△CDA 中,∴△AOB≌△CDA(ASA).∴CD=OA=1,AD=OB=2,∴OD=OA+AD=3,∴C(3,1).∵点C(3,1)在抛物线y=x2+bx﹣2 上,∴1=×9+3b﹣2,解得: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第一部分 函数图象中点的存在性问题1.1 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顶点为M 的抛物线y =ax 2+bx (a >0)经过点A 和x 轴正半轴上的点B ,AO =BO =2,∠AOB =120°. (1)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2)连结OM ,求∠AOM 的大小;(3)如果点C 在x 轴上,且△ABC 与△AOM 相似,求点C 的坐标.图12.如图1,已知抛物线211(1)444by x b x =-++(b 是实数且b >2)与x 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点A 、B (点A 位于点B 是左侧),与y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C .(1)点B 的坐标为______,点C 的坐标为__________(用含b 的代数式表示);(2)请你探索在第一象限内是否存在点P ,使得四边形PCOB 的面积等于2b ,且△PBC 是以点P 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 明理由;(3)请你进一步探索在第一象限内是否存在点Q ,使得△QCO 、△QOA 和△QAB 中的任意两个三角形均相似(全等可看作相似的特殊情况)?如果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3.如图1,已知抛物线的方程C1:1(2)()y x x mm=-+-(m>0)与x轴交于点B、C,与y轴交于点E,且点B在点C的左侧.(1)若抛物线C1过点M(2, 2),求实数m的值;(2)在(1)的条件下,求△BCE的面积;(3)在(1)的条件下,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H,使得BH+EH最小,求出点H的坐标;(4)在第四象限内,抛物线C1上是否存在点F,使得以点B、C、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CE相似?若存在,求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4.如图1,已知梯形OABC,抛物线分别过点O(0,0)、A(2,0)、B(6,3).(1)直接写出抛物线的对称轴、解析式及顶点M的坐标;(2)将图1中梯形OABC的上下底边所在的直线OA、CB以相同的速度同时向上平移,分别交抛物线于点O1、A1、C1、B1,得到如图2的梯形O1A1B1C1.设梯形O1A1B1C1的面积为S,A1、B1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x2-x1,并求出当S=36时点A1的坐标;(3)在图1中,设点D的坐标为(1,3),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线段BC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以与点P相同的速度沿着线段DM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Q到达点M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P、Q两点的运动时间为t,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直线PQ、直线AB、x轴围成的三角形与直线PQ、直线AB、抛物线的对称轴围成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 图25.如图1,抛物线经过点A(4,0)、B(1,0)、C(0,-2)三点.(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P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M⊥x轴,垂足为M,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A、P、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AC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直线AC上方的抛物线是有一点D,使得△DCA的面积最大,求出点D的坐标.,图11.2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6.如图1,在Rt△ABC中,∠A=90°,AB=6,AC=8,点D为边BC的中点,DE⊥BC 交边AC于点E,点P为射线AB上的一动点,点Q为边AC上的一动点,且∠PDQ=90 (1)求ED、EC的长;(2)若BP=2,求CQ的长;(3)记线段PQ与线段DE的交点为F,若△PDF为等腰三角形,求BP的长.图1 备用图7.如图1,抛物线y=ax2+bx+c经过A(-1,0)、B(3, 0)、C(0 ,3)三点,直线l是抛物线的对称轴.(1)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2)设点P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当△PAC的周长最小时,求点P的坐标;(3)在直线l上是否存在点M,使△MAC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8.如图1,点A 在x 轴上,OA =4,将线段OA 绕点O 顺时针旋转120°至OB 的位置. (1)求点B 的坐标;(2)求经过A 、O 、B 的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此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以点P 、O 、B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9.如图1,已知一次函数y =-x +7与正比例函数43y x的图象交于点A ,且与x 轴交于点B .(1)求点A 和点B 的坐标;(2)过点A 作AC ⊥y 轴于点C ,过点B 作直线l//y 轴.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沿O —C —A 的路线向点A 运动;同时直线l 从点B 出发,以相同速度向左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l 交x 轴于点R ,交线段BA 或线段AO 于点Q .当点P 到达点A 时,点P 和直线l 都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设动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①当t 为何值时,以A 、P 、R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8?②是否存在以A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0.如图1,在矩形ABCD 中,AB =m (m 是大于0的常数),BC =8,E 为线段BC 上的动点(不与B、C重合).连结DE,作EF⊥DE,EF与射线BA交于点F,设CE=x,BF=y.(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若m=8,求x为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3)若12ym,要使△DEF为等腰三角形,m的值应为多少?图111.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EF//BC交CD于点F,AB=4,BC=6,∠B=60°.(1)求点E到BC的距离;(2)点P为线段EF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PM⊥EF交BC于M,过M作MN//AB 交折线ADC于N,连结PN,设EP=x.①当点N在线段AD上时(如图2),△PMN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当点N在线段DC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P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 图2 图31.3 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12.如图1,抛物线213442y x 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B 在点A 的右侧),与y 轴交于点C ,连结BC ,以BC 为一边,点O 为对称中心作菱形BDEC ,点P 是x 轴上的一个动点,设点P 的坐标为(m, 0),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l 交抛物线于点Q .(1)求点A 、B 、C 的坐标;(2)当点P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直线l 分别交BD 、BC 于点M 、N .试探究m 为何值时,四边形CQMD 是平行四边形,此时,请判断四边形CQBM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当点P 在线段EB 上运动时,是否存在点Q ,使△BDQ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13.如图1,抛物线233384y x 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1)求点A 、B 的坐标;(2)设D 为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任意一点,当△ACD 的面积等于△ACB 的面积时,求点D 的坐标;(3)若直线l 过点E(4, 0),M 为直线l 上的动点,当以A 、B 、M 为顶点所作的直角三角形有且只有....三个时,求直线l 的解析式.图11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y =k(x 2+x -1)的图象交于点A(1,k)和点B(-1,-k).(1)当k =-2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要使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都是y 随x 增大而增大,求k 应满足的条件以及x 的取值范围;(3)设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为Q ,当△ABQ 是以AB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时,求k 的值.16.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2153244m my x x m m -=-++-+与x 轴的交点分别为原点O 和点A ,点B(2,n)在这条抛物线上.(1)求点B 的坐标;(2)点P 在线段OA 上,从点O 出发向点A 运动,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与直线OB 交于点E ,延长PE 到点D ,使得ED =PE ,以PD 为斜边,在PD 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CD (当点P 运动时,点C 、D 也随之运动).①当等腰直角三角形PCD 的顶点C 落在此抛物线上时,求OP 的长;②若点P 从点O 出发向点A 作匀速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同时线段OA 上另一个点Q 从点A 出发向点O 作匀速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当点Q 到达点O 时停止运动,点P 也停止运动).过Q 作x 轴的垂线,与直线AB 交于点F ,延长QF 到点M ,使得FM =QF ,以QM 为斜边,在QM 的左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QMN (当点Q 运动时,点M 、N 也随之运动).若点P 运动到t 秒时,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别有一条边恰好落在同一条直线上,求此刻t 的值.图117.已知A 、B 是线段MN 上的两点,4=MN ,1=MA ,1>MB .以A 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点M ,以B 为中心逆时针旋转点N ,使M 、N 两点重合成一点C ,构成△ABC ,设x AB =.(1)求x 的取值范围;(2)若△ABC 为直角三角形,求x 的值; (3)探究:△ABC 的最大面积?图118.直线434+-=x y 和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为B 、C ,点A 的坐标是(-2,0). (1)试说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 (2)动点M 从A 出发沿x 轴向点B 运动,同时动点N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C 向点C 运动,运动的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他们都停止运动.设M 运动t 秒时,△MON 的面积为S . ① 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② 设点M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是否存在S =4的情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③在运动过程中,当△MON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 的值.图119.直线434+-=x y 和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为B 、C ,点A 的坐标是(-2,0).(1)试说明△ABC是等腰三角形;(2)动点M从A出发沿x轴向点B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B出发沿线段BC向点C运动,运动的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他们都停止运动.设M 运动t秒时,△MON的面积为S.①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②设点M在线段OB上运动时,是否存在S=4的情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③在运动过程中,当△MON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图120.知抛物线y=-x2+bx+c经过A(0, 1)、B(4, 3)两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求tan∠ABO的值;(3)过点B作BC⊥x轴,垂足为C,在对称轴的左侧且平行于y轴的直线交线段AB于点N,交抛物线于点M,若四边形MNCB为平行四边形,求点M的坐标.图121.Rt△ABC中,∠C=90°,AC=6,BC=8,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C向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过点P作PD//BC,交AB于点D,联结PQ.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t≥0).(1)直接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QB=_______,PD=_______;(2)是否存在t的值,使四边形PDBQ为菱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并探究如何改变点Q的速度(匀速运动),使四边形PDBQ在某一时刻为菱形,求点Q 的速度;(3)如图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出线段PQ的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图1 图22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ABCD的三个顶点B(1, 0)、C(3, 0)、D(3, 4).以A为顶点的抛物线y=ax2+bx+c过点C.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向点B运动,同时动点Q 从点C出发,沿线段CD向点D运动.点P、Q的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运动时间为t秒.过点P作PE⊥AB交AC于点E.(1)直接写出点A的坐标,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2)过点E作EF⊥AD于F,交抛物线于点G,当t为何值时,△ACG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多少?(3)在动点P、Q运动的过程中,当t为何值时,在矩形ABCD内(包括边界)存在点H,使以C、Q、E、H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请直接写出t的值.图123.物线c1:2=x轴翻折,得到抛物线c2,如图1所示.y x33(1)请直接写出抛物线c2的表达式;(2)现将抛物线c1向左平移m个单位长度,平移后得到新抛物线的顶点为M,与x轴的交点从左到右依次为A 、B ;将抛物线c 2向右也平移m 个单位长度,平移后得到新抛物线的顶点为N ,与x 轴的交点从左到右依次为D 、E . ①当B 、D 是线段AE 的三等分点时,求m 的值;②在平移过程中,是否存在以点A 、N 、E 、M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的情形?若存在,请求出此时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24角梯形OABC 中,CB//OA ,∠COA =90°,CB =3,OA =6,BA =35.分别以OA 、OC 边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建立如图1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1)求点B 的坐标; (2)已知D 、E 分别为线段OC 、OB 上的点,OD =5,OE =2EB ,直线DE 交x 轴于点F .求直线DE 的解析式;(3)点M 是(2)中直线DE 上的一个动点,在x 轴上方的平面内是否存在另一点N ,使以O 、D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求出点N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 图225.物线322++-=x x y 与x 轴相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相交于点C ,顶点为D .(1)直接写出A 、B 、C 三点的坐标和抛物线的对称轴;(2)连结BC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E ,点P 为线段BC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PF//DE 交抛物线于点F ,设点P 的横坐标为m . ①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F 的长,并求出当m 为何值时,四边形PEDF 为平行四边形? ②设△BCF 的面积为S ,求S 与m 的函数关系.图126直线y =3x -3分别与x 轴、y 轴交于点A ,B ,抛物线y =ax 2+2x +c 经过点A ,B . (1)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并写出该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2)记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l ,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C ,若点D 在y 轴的正半轴上,且四边形ABCD 为梯形. ①求点D 的坐标;②将此抛物线向右平移,平移后抛物线的顶点为P ,其对称轴与直线y =3x -3交于点E ,若73tan =∠DPE ,求四边形BDEP的面积.图127.,把两个全等的Rt △AOB 和Rt △COD 方别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直角边OB 、OD 在x 轴上.已知点A(1,2),过A 、C 两点的直线分别交x 轴、y 轴于点E 、F .抛物线y =ax 2+bx +c 经过O 、A 、C 三点.(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点P 为线段OC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点M ,交x 轴于点N ,问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得四边形ABPM 为等腰梯形?若存在,求出此时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AOB 沿AC 方向平移(点A 始终在线段AC 上,且不与点C 重合),△AOB 在平移的过程中与△COD 重叠部分的面积记为S .试探究S 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28.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 (2,0)、C(0,12) 两点,且对称轴为直线x =4,设顶点为点P ,与x 轴的另一交点为点B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顶点P 的坐标;(2)如图1,在直线 y =2x 上是否存在点D ,使四边形OPBD 为等腰梯形?若存在,求出点D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点M 是线段OP 上的一个动点(O 、P 两点除外),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由点P 向点O 运动,过点M 作直线MN//x 轴,交PB 于点N . 将△PMN 沿直线MN 对折,得到△P 1MN . 在动点M 的运动过程中,设△P 1MN 与梯形OMNB 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运动时间为t 秒,求S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图1 图22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的解析式是y =2114x ,点C 的坐标为(–4,0),平行四边形OABC 的顶点A ,B 在抛物线上,AB 与y 轴交于点M ,已知点Q(x ,y)在抛物线上,点P(t ,0)在x 轴上. (1) 写出点M 的坐标;(2) 当四边形CMQP 是以MQ ,PC 为腰的梯形时. ① 求t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② 当梯形CMQP 的两底的长度之比为1∶2时,求t 的值.30图1,二次函数)0(2<++=p q px x y 的图象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0,-1),△ABC 的面积为45. (1)求该二次函数的关系式;(2)过y 轴上的一点M (0,m )作y 轴的垂线,若该垂线与△ABC 的外接圆有公共点,求m 的取值范围; (3)在该二次函数的图象上是否存在点D ,使以A 、B 、C 、D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直角梯形?若存在,求出点D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1.6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31.知抛物线212y x bx c =++(b 、c 是常数,且c <0)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的负半轴交于点C ,点A 的坐标为(-1,0).(1)b =______,点B 的横坐标为_______(上述结果均用含c 的代数式表示); (2)连结BC ,过点A 作直线AE//BC ,与抛物线交于点E .点D 是x 轴上一点,坐标为(2,0),当C 、D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点P 是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连结PB 、PC .设△PBC 的面积为S .①求S 的取值范围;②若△PBC 的面积S 为正整数,则这样的△PBC 共有_____个.图13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放置一直角三角板,其顶点为A(0, 1)、B(2, 0)、O(0, 0),将此三角板绕原点O 逆时针旋转90°,得到三角形A ′B ′O .(1)一抛物线经过点A ′、B ′、B ,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点P 是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是否存在点P ,使四边形PB ′A ′B 的面积是△A ′B ′O 面积的4倍?若存在,请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试指出四边形PB ′A ′B 是哪种形状的四边形?并写出它的两条性质.图133..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12y x =+与抛物线y =ax 2+bx -3交于A 、B 两点,点A 在x 轴上,点B 的纵坐标为3.点P 是直线AB 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交直线AB 于点C ,作PD ⊥AB 于点D . (1)求a 、b 及sin ∠ACP 的值; (2)设点P 的横坐标为m .①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D 的长,并求出线段PD 长的最大值;②连结PB ,线段PC 把△PDB 分成两个三角形,是否存在适合的m 的值,使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为9∶10?若存在,直接写出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34.直线l 经过点A(1,0),且与双曲线my x=(x >0)交于点B(2,1).过点(,1)P p p -(p >1)作x 轴的平行线分别交曲线m y x =(x >0)和my x=-(x <0)于M 、N 两点.(1)求m 的值及直线l 的解析式;(2)若点P 在直线y =2上,求证:△PMB ∽△PNA ;(3)是否存在实数p ,使得S △AMN =4S △AMP ?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p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35.边形OABC是矩形,点A、C的坐标分别为(3,0),(0,1).点D是线段BC上的动点(与端点B、C不重合),过点D作直线12y x b=-+交折线OAB于点E.(1)记△ODE的面积为S,求S与b的函数关系式;(2)当点E在线段OA上时,若矩形OABC关于直线DE的对称图形为四边形O1A1B1C1,试探究四边形O1A1B1C1与矩形OABC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重叠部分的面积;若改变,请说明理由.图136.△ABC中,∠C=90°,AC=3,BC=4,CD是斜边AB上的高,点E在斜边AB上,过点E作直线与△ABC的直角边相交于点F,设AE=x,△AEF的面积为y.(1)求线段AD的长;(2)若EF⊥AB,当点E在斜边AB上移动时,①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②当x取何值时,y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3)若点F在直角边AC上(点F与A、C不重合),点E在斜边AB上移动,试问,是否存在直线EF将△ABC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直线EF,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直线EF,请说明理由.图1 备用图1.7 因动点产生的相切问题37.知⊙O的半径长为3,点A是⊙O上一定点,点P为⊙O上不同于点A的动点.(1)当1A=时,求AP的长;tan2(2)如果⊙Q过点P、O,且点Q在直线AP上(如图2),设AP=x,QP=y,求y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3)在(2)的条件下,当4A=时(如图3),存在⊙M与⊙O相内切,同时与⊙Q相tan3外切,且OM⊥OQ,试求⊙M的半径的长.图1 图2 图338. A(-5,0),B(-3,0),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CBO=45°,CD//AB,∠CDA=90.点P从点Q(4,0)出发,沿x轴向左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1)求点C的坐标;(2)当∠BCP=15°时,求t的值;(3)以点P为圆心,PC为半径的⊙P随点P的运动而变化,当⊙P与四边形ABCD的边(或边所在的直线)相切时,求t的值.图139.形ABCD的边长为2厘米,∠DAB=60°.点P从A出发,以每秒3厘米的速度沿AC 向C作匀速运动;与此同时,点Q也从点A出发,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沿射线作匀速运动.当点P到达点C时,P、Q都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 秒.(1)当P异于A、C时,请说明PQ//BC;(2)以P为圆心、PQ长为半径作圆,请问:在整个运动过程中,t为怎样的值时,⊙P与边BC分别有1个公共点和2个公共点?1.8 因动点产生的线段和差问题40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0),B(0,4),点E在OB上,且∠OAE=∠OBA.(1)如图1,求点E的坐标;(2)如图2,将△AEO沿x轴向右平移得到△AE′O′,连结A′B、BE′.①设AA′=m,其中0<m<2,使用含m的式子表示A′B2+BE′2,并求出使A′B2+BE′2取得最小值时点E′的坐标;②当A′B+BE′取得最小值时,求点E′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图1 图24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c经过A(-2, -4 )、O(0, 0)、B(2, 0)三点.(1)求抛物线y=ax2+bx+c的解析式;(2)若点M是该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求AM+OM的最小值.图1第二部分函数图象中点的存在性问题2.1 由比例线段产生的函数关系问题4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点A 的坐标为(0,4),点B 的坐标为(4,0),点C 的坐标为(-4,0),点P 在射线AB 上运动,连结CP 与y 轴交于点D ,连结BD .过P 、D 、B 三点作⊙Q ,与y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E ,延长DQ 交⊙Q 于F ,连结EF 、BF . (1)求直线AB 的函数解析式;(2)当点P 在线段AB (不包括A 、B 两点)上时. ①求证:∠BDE =∠ADP ;②设DE =x ,DF =y ,请求出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3)请你探究:点P 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以B 、D 、F 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满足两条直角边之比为2∶1?如果存在,求出此时点P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3.在Rt △ABC 中,∠C =90°,AC =6,53sin B ,⊙B 的半径长为1,⊙B 交边CB 于点P ,点O 是边AB 上的动点.(1)如图1,将⊙B 绕点P 旋转180°得到⊙M ,请判断⊙M 与直线AB 的位置关系;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当△OMP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OA 的长; (3)如图3,点N 是边BC 上的动点,如果以NB 为半径的⊙N 和以OA 为半径的⊙O 外切,设NB =y ,OA =x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及定义域.图1 图2 图344.如图1,甲、乙两人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出发,点O 为坐标原点.甲沿AO 方向、乙沿BO 方向均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行走,t 小时后,甲到达M 点,乙到达N 点. (1)请说明甲、乙两人到达点O 前,MN 与AB 不可能平行;(2)当t 为何值时,△OMN ∽△OBA ?(3)甲、乙两人之间的距离为MN 的长.设s =MN 2,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甲、乙两人之间距离的最小值.2.2 由面积产生的函数关系问题45.如图1, △ABC 是以BC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点A 、C 分别是一次函数334y x =-+的图像与y 轴、x 轴的交点,点B 在二次函数218y x bx c =++的图像上,且该二次函数图像上存在一点D 使四边形ABCD 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1)试求b 、c 的值,并写出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动点P 从A 到D ,同时动点Q 从C 到A 都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问: ①当P 运动到何处时,由PQ ⊥AC ?②当P 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PDCQ 的面积最小?此时四边形PDCQ 的面积是多少?图146.如图1,抛物线213922y x 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联结BC 、AC .(1)求AB和OC的长;(2)点E从点A出发,沿x轴向点B运动(点E与点A、B不重合),过点E作BC 的平行线交AC于点D.设AE的长为m,△ADE的面积为s,求s关于m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联结CE,求△CDE面积的最大值;此时,求出以点E为圆心,与BC相切的圆的面积(结果保留π).图147.如图1,在Rt△ABC中,∠C=90°,AC=8,BC=6,点P在AB上,AP=2.点E、F 同时从点P出发,分别沿PA、P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B匀速运动,点E到达点A后立刻以原速度沿AB向点B运动,点F运动到点B时停止,点E也随之停止.在点E、F运动过程中,以EF为边作正方形EFGH,使它与△ABC在线段AB的同侧.设E、F运动的时间为t秒(t>0),正方形EFGH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1)当t=1时,正方形EFGH的边长是______;当t=3时,正方形EFGH的边长是________;(2)当1<t≤2时,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3)直接答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t为何值时,S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图148.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平行四边形.直线l经过O、C两点,点A的坐标为(8,0),点B的坐标为(11,4),动点P在线段OA上从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A→B→C的方向向点C运动,过点P作PM垂直于x轴,与折线O—C—B相交于点M.当P、Q两点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秒(t>0),△MPQ的面积为S.(1)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__,直线l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2)试求点Q与点M相遇前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t的取值范围.(3)试求题(2)中当t为何值时,S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图149.如图1,矩形ABCD中,AB=6,BC=23,点O是AB的中点,点P在AB的延长线上,且BP=3.一动点E从O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OA匀速运动,到达A点后,立即以原速度沿AO返回;另一动点F从P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PA匀速运动,点E、F同时出发,当两点相遇时停止运动,在点E、F的运动过程中,以EF为边作等边△EFG,使△EFG和矩形ABCD在射线PA的同侧.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t≥0).(1)当等边△EFG的边FG恰好经过点C时,求运动时间t的值;(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设等边△EFG和矩形ABCD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请直接写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和相应的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设EG与矩形ABCD的对角线AC的交点为H,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AOH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3.2几何证明及通过几何计算进行说理问题51.已知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经过点P(0, 1)与Q(2, -3).(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若点A是第一象限内该二次函数图像上一点,过点A作x轴的平行线交二次函数图像于点B,分别过点B、A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且所得四边形ABCD恰为正方形.①求正方形的ABCD的面积;②联结PA、PD,PD交AB于点E,求证:△PAD∽△PEA.52.某数学活动小组在作三角形的拓展图形,研究其性质时,经历了如下过程:(1)操作发现:在等腰△ABC中,AB=AC,分别以AB、AC为斜边,向△ABC的外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1所示,其中DF⊥AB于点F,EG⊥AC于点G,M是BC的中点,连结MD和ME,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即可).①AF=AG=12AB;②MD=ME;③整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④MD⊥ME.(2)数学思考:在任意△ABC中,分别以AB、AC为斜边,向△ABC的外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2所示,M是BC的中点,连结MD和ME,则MD与M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给出证明过程;(3)类比探究:在任意△ABC中,仍分别以AB、AC为斜边,向△ABC的内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3所示,M是BC的中点,连结MD和ME,试判断△MDE的形状.答:_________.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