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介
《万历十五年》概述

《万历十五年》概述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创作的一部历史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981年。
这本书以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切入点,通过对该时期关键历史人物的描述和分析,探究了明朝中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明朝的走向和后来的历史进程。
书中涉及的六个主要人物包括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他们的命运和选择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例如,万历皇帝虽然年幼即位,但他的权力和行为却受到了各种限制和制约,反映了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复杂关系;张居正作为首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挽救明朝的危局,但最终却因自己的权力欲望和政治手腕而引发更大的危机。
此外,书中还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分析了明朝的发展状况,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社会的结构和文化。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分析,揭示了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如道德代替法律的“人治逻辑”、文官集团的权力斗争、商业资本的发展与传统社会的冲突等。
总的来说,《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深刻揭示明朝历史发展脉
络和内在矛盾的著作,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的描述和分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来观察和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人黄仁宇的明史著作,该书英文名直译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开篇通过琐碎的记叙方式说1587年无事可记。
但在作者大历史观的视野下,通过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贽等历史人物的剖析解读,为读者层层揭开了这一年为什么会无事可记。
作者认为这看似平淡无奇的万历十五年,实际上映射出的正是明朝高度发展的文官集团和礼仪道德对国家和社会的束缚,导致了明朝的衰退,也为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万历十五年》是明史研究上非常奇特的一本书。
这本书将两种完全相反的内容结合在一起。
书中列举万历皇帝朱翊钧,内阁首辅张居正、申时行,南京督察院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的人物事件,作者在浩繁的史料中,将细枝末节的小事,有序地联系起来,看似风调雨顺四海升平,但僵化低效的帝国体制,使所有人的努力均显得徒劳而悲壮,无力扭转大厦将倾的崩毁命运。
作者以他的“大历史观”从中找寻日后中国天翻地覆的历史诱因。
这本书为如何看待明朝历史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黄仁宇自己说:“《万历十五年》一书虽只叙述明末一个短时间的事迹,在设计上讲却属于大历史(macro-history)的范畴。
”《万历十五年》的出版之路几经曲折,但在中国出版后在华人世界掀起风潮,反过来提高了在西方的知名度;学术界外公众的认可又反过来影响学界同行对其观点的评价。
该书自1982年出版至今,依然受到
读者青睐,经久不衰,但各方评价也褒贬不一,截止2022年,在售各种版本《万历十五年》有20种。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介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介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介一般史家认为的明朝灭亡之起点,如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万历二十年(1592年)援朝鲜之战,万历三十一年间的“妖书案”,接下来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起的“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萨尔浒之败等。
与这些年份相比,万历十五年(1587年)虽然有海瑞、戚继光的去世,但终究只是无足轻重的一年,也即如其英文版的书名:无关紧要的1587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但黄仁宇提出与其他史学者不同的看法,指出此一年似是无重大动荡,实际上可能却是明朝发展至尽头而步向灭亡的一年。
黄仁宇引用典籍,特别是《神宗实录》,就此年中发生的立储之争和一连串使万历帝感到大为不快的问题作分析,研究发生在万历帝身上的变化。
黄仁宇指出,虽然最后万历帝在种种问题上妥协,但他由此怠政三十三年,可能是他对抗无效之后,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方式。
由此可以理解,明朝的皇帝表面看是有其无限权力,但终归也要受到传统文化和文官集团的掣肘。
另外书中还提到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也是受到传统文化的掣肘,而得不到有意义的发展。
对海瑞,黄仁宇形容“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
”;对戚继光,黄仁宇评“戚继光的求实精神,表现于使革新不与传统距离过远。
”;而对李贽,黄仁宇也评说李贽不过是反映明朝在儒家伦理文化趋于僵化下,思想界的苦闷和困局。
内容叙事探讨历史学家江政宽认为《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对人物的刻画往往带有一点心理史学的影子,在以往,人物的心思一向是文学家驰骋的领域,黄仁宇虽然去揣测人物的想法、动机等,但不能意味这非历史研究,因为黄仁宇的推论或想像皆有广博的史料支撑,故应将之可视为“以文学手法撰成的历史着作”。
也因如此,冰冷的历史在黄仁宇的笔下生动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万历十五年

肆 叁贰壹
启
四
内
活
个
容
动
关 键
概
简
发
词
要
介
总
结
CONTENTS
目 录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黄仁宇,1918年6月25日生于湖南长沙。
1936年就读天津南开大学。抗战爆发,黄仁宇辍学, 自成都中央军校毕业后,任陆军第十四代理连长。
1943年加入驻印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
《启发》
《万历十五年》带给我们的思索:
• 明朝乃至中国的官僚体制; • 国家运行组织方式(国家财税制度、人事制度、军事制度、治理模式); • 道德与礼仪、技术及效率; • 对人性的理解; • 观察与分析历史的方式。
万历十五年读 书 分享
这一年。 • 六、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的一年。 • 七、哲学家李贽削发为僧的前一年…
《内容概要》
内容概要
• 全书语调平实,言语诙谐,以人物为主线,分为七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 一个主角,而这些主角的选择又涉及到社会不同的阶层,构成了明代中晚期 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
• 第一章、万历皇帝 (大明帝国被既得利益集团垄断者) • 第二章、首辅申时行 (失败的政制体制改革) • 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 (失败的经济体制改革) • 第四章、活着的祖宗 (失败的构建和谐社会) •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失败的文官集团先进性) •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失败的军事危机处理) •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公共知识分子)
编者对万历的评价是两个字“神宅”
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汉族人,祖籍安徽凤阳,湖北江 陵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 忠”,追赠: 上柱国 。 明代内阁首辅政治家,改革家。代表作品: 《张文忠公全集》 张居正的改革,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一系列系统的 顶层设计,改革的理念开始向现代管理模式演化。他是一个天 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 年,终成大器。 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 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 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万历十五年简介及书评

万历十五年简介及书评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由黄仁宇创作的历史学著作,首次刊行于1981年。
该书以“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这种大历史观旨在从宏观的、系统的角度看待历史,将历史视为一个技术发展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再现了万历年间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态,深刻揭示了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乱以及传统道德治理国家制度的困境。
书中对万历皇帝、元辅张居正、首辅申时行、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六人的生活和命运进行了详细描述,展示了他们如何在制度和道德的双重压力下挣扎求存。
这些人物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
《万历十五年》所表达的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即大多数人都披着满口仁义道德的外衣,却干着伤天害理的勾当以满足自己的私欲。
书中还对海瑞和戚继光两人进行了比较,突显了海瑞的不合实际和戚继光的实事求是,引发读者对于传统儒家道德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进行深思。
《万历十五年》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
通过对万历十五年的深入挖掘,黄仁宇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历史、社会和人性。
这
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万历十五年作品及作者简介

万历十五年作品及作者简介导读:《万历十五年》内容简介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
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作者简介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万历十五年》经典语录/名句但是迷信与非迷信,其间的分野也可能极为模糊。
例如,当一个人强迫自己对一件事情、一种前途建立信念,则其与宗教式的皈依就相去极微。
因为凡是一个人处于困境,他就不愿放弃任何足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即使这种可能性极为渺茫,没有根据,他也要把它作为自己精神上的寄托。
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这里的地下玄宫,加上潮湿霉烂的丝织品和胶结的油灯所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法冲破的凝固和窒息。
他朱翊钧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称为神宗显皇帝,而几百年之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
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企图生活稳定并且获得社会声望,惟一的道路是读书做官。
然而这条道路漫漫修远,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大历史观”的开山之作。
本书以1587年为切入点,通过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人物的描写,揭示了明朝中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展现了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
作者黄仁宇采用了一种“大历史观”的研究方法,将历史的时间线拉长,将历史事件放到更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对于历史的研究不能只关注单个事件,而应该将其放在整个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
在本书中,黄仁宇通过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明朝中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
他认为,明朝中晚期的政治制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皇帝的权力被文官集团所架空,文官集团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和争斗,导致了明朝政治的混乱和衰落。
同时,黄仁宇还关注了明朝的经济问题。
他认为,明朝中晚期的财政状况已经十分糟糕,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而开支却不断增加,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崩溃。
这也是明朝政治混乱和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文化方面,黄仁宇认为,明朝中晚期的文化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保守和僵化,文人士大夫们沉醉于诗词歌赋和科举考试,而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这种文化氛围也导致了明朝政治的腐败和衰落。
总之,《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深刻的历史著作,它以1587年为切入点,通过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明朝中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揭示了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英文名:Ray Huang,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 日),湖南长沙人,曾从戎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的国民 党军队,后赴美求学,密歇根大学历史博士,以历史学家、中 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macro-history)的倡导者而为 世人所知。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书。 黄仁宇娶美国人盖儿(Gayle)为妻,并育有一子杰弗逊 (Jefferson)。
万历的悲剧 名为天子,实际受制于廷臣。 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 度的产物,皇帝只是个牌位。 [活着的祖宗]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 汉族,幼名张白圭。明代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 州市)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 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 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 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 靖二十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 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 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 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 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立储之争
万历因宠爱郑贵妃,而欲立其子福王朱常洵 为太子。但因《四书》中的伦理道德限制以及 群臣的逼迫施压,与臣僚们持续十年之久的对 抗之后(臣僚不让他立常洵为太子,他也不立 常洛为长子),最终妥协。 因立储问题以及张居正事件,他对群臣起了 报复心理。之后消极怠工,荒淫享乐,政治腐 败。 最好的例证:1587年阳历三月二日,空穴来风 的午朝事件。
上的表现。
史书评价张居正
《明神宗实录》:“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 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 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 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 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 (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惜其偏 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宠夺情 时,本根已断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 几,而戮辱随之。” • 《明史》:“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 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 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 可弗戒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介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介
一般史家认为的明朝灭亡之起点,如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万历二十年(1592年)援朝鲜之战,万历三十一年间的“妖书案”,接下来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起的“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萨尔浒之败等。
与这些年份相比,万历十五年(1587年)虽然有海瑞、戚继光的去世,但终究只是无足轻重的一年,也即如其英文版的书名:无关紧要的1587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但黄仁宇提出与其他史学者不同的看法,指出此一年似是无重大动荡,实际上可能却是明朝发展至尽头而步向灭亡的一年。
黄仁宇引用典籍,特别是《神宗实录》,就此年中发生
的立储之争和一连串使万历帝感到大为不快的问题作分析,研究发生在万历帝身上的变化。
黄仁宇指出,虽然最后万历帝在种种问题上妥协,但他由此怠政三十三年,可能是他对抗无效之后,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方式。
由此可以理解,明朝的皇帝表面看是有其无限权力,但终归也要受到传统文化和文官集团的掣肘。
另外书中还提到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也是受到传统文化的掣肘,而得不到有意义的发展。
对海瑞,黄仁宇形容“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
”;对戚继光,黄仁宇评“戚继光的求实精神,表现于使革新不与传统距离过远。
”;而对李贽,黄仁宇也评说李贽不过是反映明朝在儒家伦理文化趋于僵化下,思想界的苦闷和困局。
内容叙事探讨
历史学家江政宽认为《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对人物的刻画往往带有一点心理史学的影子,在以往,人物的心思一向是文学家驰骋的领域,黄仁宇虽然去揣测人物的想法、动机等,但不能意味这非历史研究,因为黄仁宇的推论或想像皆有广博的史料支撑,故应将之可视为“以文学手法撰成的历史著作”。
也因如此,冰冷的历史在黄仁宇的笔下生动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不过黄仁宇的叙事体仍有其缺点:第一点、黄仁宇勾勒人物心思的笔法是经由“结果论”而产生的,因为历史已经发生过,所以黄仁宇才有能其推断,这与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方式不同,因此黄仁宇的推断是否妥贴,还有待商榷。
第二点、在历史想像的部分黄仁宇用的是“肯定”的语句表达,因此人物在无形中就被附加上了黄仁宇想像的性格,显然太过武断而不够谨慎,可谓历史想像发挥过了头。
黄仁宇在书成后,寄往剑桥。
李约瑟看完后,写信给他说:“哎呀,一切靠抽税而转移!”
目录
1.自序
2.第一章万历皇帝
3.第二章首辅申时行
4.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
5.第四章活着的祖宗
6.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7.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8.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9.附录及后记
10.附录一
11.附录二
12.参考书目
13.《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14.陶希圣读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