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篇一】最近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欢历史。
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
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
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课本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
但是,断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正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
即便是现在,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只是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别人讲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做一门学问,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这次翻看,没我想象的晦涩,但是有些内容确实值得多次研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一、地理环境因素“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在物质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
按照作者所言,纤细黄土示意耕种,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
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度全国资源,来帮助灾民恢复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设施;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抢夺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
游牧民族每当天气干旱气候不好的时候就偷袭中原,抢夺粮食,所以要修建长城这样的防御设施。
这一点可以通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符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秩序中国的农耕方式使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聚集倾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强化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牢固的基层组织。
要让这种基层组织稳固下去,提倡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然。
“对待其他人的好意,也务必有亲疏之分,有如血缘关系之远近。
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一视同仁,可能对现代读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和世纪,首先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纷。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一部作品,该书用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向前看的方法解读中国历史,读起来酣畅淋漓。
全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古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试图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这个问题。
该书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帝国时期,即秦汉第一帝国、唐宋第二帝国、明清第三帝国。
作者认为,黄土、黄河和东亚季候风,是影响各朝代命运的三大地理因素,决定了各朝代要采取怎样的治理体系。
例如,东汉后长达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形成,是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地方实力日渐壮大而中央权威不振;安史之乱源于财政困境,即使将挥霍的钱财全部用于国防建设,在当时也缺乏使这些资金进入国防体系的有效财政转移手段。
政治军事危机不可避免,再加上后期的黄巢起义,唐朝的威权体制终被掏空。
此外,该书还分析了明朝的历史。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交流沟通,后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技术思想。
但明代又是一个极度中央集权的朝代,明太祖建立的庞大农村集团,使得后世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内、外纷至沓来的问题。
面对农民起义和满清的内外侵扰,财政早已破产的明朝最终走向崩解。
虽然该书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但其中的观点、视角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仍是让人耳目一新、常读常新。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1
最近一段时间,在阅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颇有感慨,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我非常赞同黄先生的历史观,macro-history之为黄先生所创,与micro-history相对而言。
他用一个"整体感""归纳法",动辄五年,十年,甚至一个朝代地来分析历史,尤其是他的《万历十五年》。
2
关于中央集权制。
现如今的中国某些人抨击中国的制度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民主,不自由,读后感《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可是,如果你认真仔细地读读中国的历史,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制度。
中国一个"小自耕农"的集合体,按学者们所说,中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一个庞大的农村社会组织。
如作者在书所列,当时的中国必须实际"中央集权制",原因有:地理,气候,地缘政治因素,还有黄河,黄土地等因素。
当时的中国分裂为多个国家,在春秋战国时代,大大小小的国家有170多个,后被几个有实力的国家吞并,后被秦统一,在公元前221年。
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些早熟,但必须付出代价,如今的中国仍没有一个完善的司法制度。
3
少数民族的功劳。
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当时称为"夷狄")的功劳不可埋没。
在"五胡乱华"之后,北方的鲜卑族拓跬氏异军突起,在北魏北周北齐之后,他的"均田令"很好地将分裂局面下的中国农村很好地组织起来,以利于以后统一。
一直到公元581年的杨坚建立隋朝为止,分裂200多年的中国又实现统一。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摘要:作者黄仁宇区别于以往的编年体、纪传体等的历史作品,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以崭新的方式浓缩在短短二十多万字里。
以往的历史作品,不论是史家之绝唱史记抑或是同样与黄仁宇生活在同时代的柏杨,所著历史书中大抵以记述著名人物或纯粹年份大事为主,但在《中国大历史》中,黄仁宇并不单单满足于记人事而是将表象后的成因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角度去剖析还原当时面貌。
全书从夏商周开始至1920年代结束,其中的十七章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与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为黄老先生横向对比于国外的总述。
全书脉络:第一部分夏商周第一章西安与黄土地带第二章亚圣与始皇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其中二章与三章穿插着秦国与始皇的介绍,但并不妨碍我们将其归于第一部分夏商周中。
全书的一开始就是从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开始,就在我以为全书均是按照地缘政治书写展开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对商文化的介绍,甲骨文是商文化的最佳代表。
而至周,影响中国后世千年的儒家文化,在这里起源。
第二部分秦汉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第五章第一帝国:树立楷模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整整第四章,均是围绕了一人——秦始皇而展开。
秦皇废分封改集权,使中国远早于欧洲数百年便走上了封建集权制。
而汉朝第一次将北方游牧民族进犯带进了我们视线中,匈奴是当时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的梦魇。
外戚专权也在那时崭露头角。
值得注意的当属王莽,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思想远超于他所在的时代,同理还有王安石,天才多属不幸,改革者多没有好下场,时代无法给予与他们思想相配套的一切经济公共设施。
若说汉朝的灭亡则不得不提到历史有名的党锢之祸。
原书中如此讲“所谓党锢之祸,一方面有宦官的干预,另一方面则有为太学生所支持的名士,一般人的印象乃是好人与恶势力之斗争。
”宦官专权第一次进入到了我们的视线中,黄仁宇先生对于宦官专权所持的观点乃是年幼皇帝登基面对手握朝权的士大夫大臣们极端不信任危机感致使小皇帝们只能扶植身边亲近之人——目不识丁的宦官们来树立自己权威。
中国大历史

目录: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 第一章 西安与黄土地 第二章 亚圣与始皇 第三者 土壤、风向和雨量 第四章 兵马俑的幕后 第五章 第一帝国:树立楷模 第六章 名士成为军阀 第七章 长期分裂的局面 第八章 历史向侧面进出 第九章 统一的途径 第十张 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成功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著
ppt制作 袁依莲 主讲人 袁依莲
作者介绍:
黄仁宇(1918年-2000年1月8日),历史 学家,美籍华人。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 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战争 爆发后,时仅就读大学一年级的黄仁宇决 定辍学,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期 间结识田汉、范长江等人。后入国民党成 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凭在美国陆军 参谋大学所修的学分获密西根大学的取录, 攻读新闻系,1954年获学士,1957年获 硕士,其后转攻历史系,并于1964年获博 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 名人传》、《剑桥中国史》、《中国的科 学与文明》的集体研究工作。
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分期法:
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民族、文化、政治
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之后的历史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第一帝国(秦汉时期):叙述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
秦朝是如何被建立的,又是如何在汉朝被巩固加深的。
魏晋南北朝:整个中国处于长期分裂的局面,各种社会力量
活跃,各个民族的融合加深,各种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虽说政 治上发生了许多变革,但从未改变过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黄仁宇先生从经济学中得到灵感。经济学中可以分为宏观经 济和微观经济,转用于历史,那么,可以将历史分为宏观历史和微 观历史。而宏观历史就是黄仁宇先生所说的大历史。 概念:用学术一点的语言讲,就是 “必须在长时间的范围内,综 合考察决定历史走向的各种因素,通过分析和比较,来探究历史的 真实面目,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 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要关注历史的关联性和长期性。黄仁宇先生 提出历史是一些事件、因素长期量变最终达成质变的结果,同时要 注重分析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以及其历史的合理性,而历史中的 细枝末节是其次的,甚至连人物的忠愚得失都是次要的。
黄仁宇为大历史作证

黄仁宇为大历史作证- -黄仁宇先生应算是史学界的异数。
他半路出家,发愤苦攻,在大多数国人已经子孙绕膝、准备颐养天年之时,而终能以一介白首而成为有所成就之职业历史学者,其人之愍志学术之毅力,在这个崇尚未老先衰和不学无术之时代,凿要让人敬佩。
他从为大多数人视为学术生涯终点之时际出发,年五十七始发表第一篇著作,到今以八二高龄谢世,中间凡二十五年,勤奋终始,笔耕不歇,学术造诣亦日臻完善;夫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之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完美之发扬。
因此,无论其学术造诣如何,其史家地位该如何评定,其人谨严的追求学问之治学精神,亦足垂范后人。
摘自中国理论图书网今年一月八日,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位以《万历十五年》等著作享誉海峡两岸的历史学者,三联书店与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同步出版了黄仁宇的博士论文《十六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同时联经还推出了黄仁宇长达40万字的回忆录《黄河青山》。
据黄仁宇多年好友、台湾联经出版公司总编林载爵回忆,黄这本回忆录于1980年至1983年写成,原稿经过多次修改,只剩下1/4。
黄仁宇定稿之后就将英文手稿束之高阁,不作任何增删。
黄曾向林载爵表示,这本回忆录必须等死后才能发表。
去年黄去世后,手稿由黄夫人寄给台湾联经出版公司,才有今天的新书出版。
1980年黄仁宇因学校缩编而遭“停职,内心抑郁不已,因此借回忆录一浇心中块垒。
《黄河青山》一书在写法上并不着意于时间前后的逻辑演绎,反而随着思绪,笔锋任意穿插交叠。
林载爵认为,“黄仁宇一直不融于美国主流史学、汉学界,不断受到无情的批评,作品出版动辄遭挫。
黄仁宇在《黄河青山》卷首以第三人称写道:“为了独排众议,黄仁宇必须付出很高的代价。
尽管如此,黄仁宇的作品中译本还是影响了海峡两岸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而且他的影响力至今仍旧不衰。
据黄自己估算,截至1996年全世界有关他著作的所有语版总销售量加起来达60万多本,仅《万历十五年》一书在内地和台湾就分别有20万册的总印数,可见他的知音并不少。
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史书目

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史书目四大名著是必读的经典,每个人都知道的。
除此之外,选了以下如干种,没有先后顺序,随意排列如下: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学图书馆文库。
中国人应知中国的历史。
怎么看历史?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视角,也有不同的结论。
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
他没有像教科书那样堆砌历史事件,其独特的“大历史”观,让读者读得很轻松,感觉很新鲜,又能把握历史的全貌。
2、高罗佩《大唐狄公案》,海南出版社。
高罗佩是一个荷兰外交官,疯狂地迷恋东方文化。
不过他可不像大山之类的只会唱唱歌、说说相声,他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能用汉语写做诗文,甚至对中国性文化、长臂猿都有研究,出过专著。
《大唐狄公案》是他写的一系列关于狄仁杰的侦探小说,是西方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狄仁杰因此在西方家喻户晓,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不光侦探故事写的精彩,里面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东西,写得比中国人还地道呢,你看了就知道的。
3、金庸《天龙八部》、《笑傲江湖》,花城出版社。
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童话般的幻想;作为一个男孩子,应该有对英雄气概的崇拜。
金庸的书有中国最大的读者群,上至学者政客,下至贩夫走卒。
书里有历史、有英雄、有爱情、有传统文化,更何况可读性强,恨不能一口气就读完。
这样的书岂能不读?4、房龙《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地理课本很枯燥,可房龙《地理》却写得通俗而又有趣味,让你能看下去,这就是这本书的最大优点,也是他的所有书的优点。
读完这本书,你会对世界地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5、房龙《人类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房龙关于世界历史和文明史的一本通俗读物,影响甚大。
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
房龙给了我们一双观看浓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的眼睛——理性、睿智而宽容。
都说历史是枯燥的,看这本书,相信你不会有这种感觉。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经典语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经典语录《中国大历史》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
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第一章西安与黄土地带西安,十一朝古都。
现在能确切证明之中国历史,始自公元前约1600年的商代。
第二章亚圣与始皇文化:商朝,万物有灵;周朝:祖先崇拜。
周朝创始人,周文王西伯;周武王,发结束了商朝的兄终弟及制。
传统上东周又被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之间并不衔接。
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为“春秋时代”。
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代。
这是根据两部历史书籍而来的。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以春去秋来的方式即在前一阶段的重要事迹。
《战国策》是一部不具作者姓名的著作,片段叙述秦统一之前约一百八十二年各国间的军事与外交,两书各有独到精彩之处。
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黄河泛滥,季节性雨水,饥荒导致人口迁移,激起边界矛盾,边界新的划分.....“十五分寸等雨线”当中的一段与长城大致符合。
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秦始皇是吕不韦私生子原来是写在《史记》里的啊!!!嬴政铁腕统治十二年后,亡,又三年,秦亡。
第五章第一帝国:树立楷模(第一帝国,黄仁宇应该指的是汉朝)汉朝:一个由平民创造的朝代。
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二百年(前202-220年),创立者刘邦是秦帝国里位卑职微的地方巡警官,他的两个丞相,萧何和曹参,曾任县级的小官僚。
樊哙日后为大将,当日不过是屠夫。
汉帝国的统治政策,封王封侯。
刘彻谥号汉武,他在位于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
这54年的御宇期间,在全汉朝是最长久的,对以后的影响也最深远。
刘彻的意识形态宗旨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西安)|公元23年| 东汉(洛阳)——光武帝刘秀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汉代的青铜器、漆器、泥土模型可补成文史之不足汉时的主要农作物为米麦及稷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西安与黄土地带
1、西安的位置接近中国的地理中心,是中国历史上十一个朝代的都城所在。
2、夏代的存在仍然存疑,虽然传说多,却并没有考古实证确断它的存在。
3、商代遗址在今日河南省,历史上称关东过东部平原。
五百多年的历史内,迁都在六次以上。
甲骨文,大约三千,其中一千已经可以辨识,专家认为其他两千大致为专有名词。
第二章亚圣与始皇
1、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发源于西安附近,以封建方式制定了一种合乎当时农业扩张的统治形态,又以宗法制度使封建统治更加稳固。
历时八百年。
2、中国古代史里的日期只在公元前841年之后才能确定无误。
因为自此以后,古书里提及天候星象的变化,可以和外间的纪录对照。
841年前的日期带有推算性质,不能视作绝对的可靠。
3、周公另一创制是将封建与宗法关系结为一体。
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它成为地区上神圣之殿宇,其始祖被全疆域人众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
周朝全国的耕地据说构成一种“井田制度”。
一“井”,包括约四十英亩方整的土地,每边各以三分,割成九个等方块,每块约4.5英亩。
八家农户各耕耘外围的八块方地,并共同耕种当中一块“公地”,亦即公侯所领之地。
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
1、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
2、其实在1911年民国成立前之2117年内,共有水灾1621次和旱灾1392次,其严重经过官方提出,亦即无间断的平均每年有灾荒1.392次。
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
1、嬴政为富商吕不韦之子。
2、秦之体制既成流线型,法家思想即构成其意识形态。
3、坑儒:实际为占星学家和练丹术士,其中两人散布流言,指斥秦始皇性情躁急,不符合长寿条件,秦始皇下令将与此二人有关的四百六十人全部活埋。
第五章第一帝国:树立楷模
1、汉武帝继承了汉高祖以来,数十年休养生息所累积的国家资源,对内以“罢勤百家,独尊儒术”,奠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与方法,对外则连年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畜,使大汉声威远播,国势达于顶峰。
而在一片繁华景象中,财政短绌、外戚干政的乱源却悄然伏下。
2、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3、汉朝的组织者承袭了秦朝所遗下宽阔而又均匀的基层,而且以灵活的手腕避免前代的过于极端。
他们所采取的政策,基本上是“进三步,退两步”,以几十年的经营,构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而成为中国整个帝制时期的楷模。
4、秦始皇首先构造的长城,位于十五英寸等雨线之北,今日早己颓废。
现存之砖墙系15世纪所建,上面之楼,系16世纪新添。
5、汉武帝只在公元前110年巡视前方一周,此外再未履足于战场。
但是在征伐匈奴时他亲自作全盘谋划。
公元前99年的战役,中国方面之死伤率达60%一70%,很少生还。
公元前119年的战役,汉军虽获胜,但是十四万马匹出塞,不到三万南归。
武帝长久的御宇期间,前后执行这样的战役八次。
除此之外他也出兵朝鲜,其平西南夷,已深入今日之越南,并且也在青
海与藏人交兵。
6、外戚掌权,王莽,东汉刘秀,定都洛阳
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
1、从画像砖看汉代社会,汉代的青铜器、漆器和留下的泥土模型已可补成文史之不足,刻下研究汉代的学者更因坟墓内浮雕之出土而大开眼界。
2、公元前139年,时属西汉,武帝刘彻派张骞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
后汉则有班超,他是历史家班固之弟。
公元73年和公元102年,班超领着少数的随从去西域。
3、东汉刘秀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
4、豪强兼并是农村社会乱源。
5、宦官与名士对决。
黄巾军,官渡之战,袁绍,曹操。
第七章长期分裂的局面
1、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第八章历史向侧面进出
1、国家本是精神产物——钱穆,其宗旨大意:任何政权都需要若干理论基础。
2、从脸谱论人物。
中国的戏曲始于唐,而取得市井间娱乐的地位则于宋。
3、注意社会学家区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办法。
第九章统一的途径
1、拓跋氏是一种鲜卑民族,淝水之战后,建立北魏政权,最大的贡献是重新创造一个均
匀的农村组织。
第十章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1、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民、次子唐太宗李世民。
二百八十八年。
2、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
尚书省总揽六部,执行经常业务;中书省
可视为设计厅,主持重要的救诏起草,及有关制度的更革;门下省则可以视作一种复核机关,其官员审查各种公文,更正错误,有时提议政务上的调查。
唐朝帝国政府所公布的各
种规定,以律、令、格、式四大项目区分。
3、武则天,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获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
皇后,尊号“天后”。
4、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安禄山,杨国忠。
5、公元906年之后,西安再未曾成为中国的国都。
国都必须接近经济条件方便之处,中
国的重心已移至东边。
第十一章北宋:大胆的试验
1、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
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
2、宋朝可说是中国唯一以募兵解决军事人员需要的主要朝代。
开封也只为宋代国都,自
后即未再为中国其他之主要朝代选作京城。
3、赵宋王朝以亚洲大陆之大块土地作背景,在社会准备未及之时,就先企图以金融管制
的技术做行政工具,以致产生了以上种种矛盾之事。
第十二章西湖与南宋
1、靖康之乱,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2、赵构自立为帝,岳飞,程朱理学,行在临安(今杭州),贾似道。
第十三章蒙古人的插曲
1、成吉思汗,忽必烈,远征日本,马可波罗
2、造船技术达到高峰,高粱和棉花开始输入中国
3、忽必烈压制儒家发展,文化矛盾,税收财政制度无法突破。
第十四章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
1、明朝,居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朱樟(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交流为通,后有西方传教士东来叩启闭关自守的大门,同时,明代又是一个极中央集权的朝代,中国历代各朝无出其右者,而明太祖建立的庞大农村集团,又导向往后主政者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内、从外纷至替来的题。
2、朱元璋所规划的长久影响则只有令人扼腕,这等于向中外宣布: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农村集团。
3、朱元璋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被称为“留都”。
第十五章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
1、明朝有十六个皇帝。
第一个皇帝葬在南京,第二个皇帝的遗散迄未发现,下面要提到的第七个皇帝朱祁钰,则单独埋在北京西郊,另外十三个皇帝全葬在今日国都北方约二十五英里处,这十三个陵寝大致以马蹄形的形状环绕着一座储水池。
2、倭寇,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
卫所制。
第十六张满洲人的作为
第十七章 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
第十八章从鸦片战争到自强运动
第十九章百日维新、民国成立和五四运动
第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1、实际上,资本主义能够施行无阻,无非一种以货币管理的安排。
由以下三个条件做起:信用广泛的展开,经理不受人身关系限制,和服务性质的事业全般活用。
2、以这样的眼光看来,中国的当代史可以简明地条列:国民党和蒋介石制造了一个新的
高层机构。
中共与毛泽东创造了一个新的低层机构,并将之突出于蒋之高层机构之前。
现
今领导人物继承者的任务则是在上下之间敷设法制性的联系,使整个系统发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