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电网常见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大家好,我是一名地质专家,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此我们要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要了解地质灾害的原因。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壳的运动、岩石的性质、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地震是由地壳板块的断裂运动引起的;滑坡是由土壤的稳定性下降和雨水侵蚀作用导致的;泥石流则是在山区暴雨或融雪时,大量泥土和碎石被雨水冲刷而形成的。

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我们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于地震,我们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工作,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还要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

对于滑坡,我们要加强对山坡地区的监测和勘察工作,发现滑坡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要加强对山坡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

还要加强对滑坡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隧道、排水系统等,降低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泥石流,我们要加强对山区水资源的管理,防止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行为导致水土流失。

要加强对山区地形的改造,如修建梯田、拦沙坝等,降低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还要加强对泥石流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等,确保在泥石流发生时能够及时疏散人员和物资。

我们要做好应对地质灾害的准备工作。

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

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地质灾害。

还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防灾减灾经验和技术。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美好家园作出贡献。

福建地区地质灾害调查

福建地区地质灾害调查

摘要福建省地质环境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是我国中等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省份之一。

依据福建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了主要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地质灾害时间分布与降水、尤其是与暴雨的分布一致,其空间分布与地质条件的分布一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地质条件,降雨则是其重要的触发条件,人类活动也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之一。

最后根据其特征和成因提出防治措施,以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地质灾害;特征;成因分析;防治措施;福建省ABSTACTFuJian Province, the complexity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mpact of many factors is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s middle-of the main provinces in the country. By understanding the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Jian Province, to analyz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their causes indicates that: time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precipitation, especially in line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rain,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ame geological conditions; geological disasters the major factor i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rainfall is an important trigger conditions induced by human activities is one of the factor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accordance with form factors as well as thei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the largest reduction in the extent of the losses caused by geological disasters.Keywords: geological hazards;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uJian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福建省自然地理特征概述 (1)2.1地形地貌 (1)2.2地质构造 (1)2.3岩土体特征 (1)2.4气象与水文特征 (2)第三章地质灾害概述 (1)3.1地形地貌 (1)第四章福建省主要地质灾害特征分析4.1滑坡 (1)4.1.1滑坡类型 (1)4.1.2 滑坡时空分布特点 (1)4.2崩塌 (1)4.2.1崩塌类型 (1)4.2.2崩塌发育特征 (1)4.3泥石流 (1)4.4地面塌陷 (1)第五章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5.1滑坡的成因分析 (1)5.1.1 滑坡与坡形关系 (1)5.1.2 滑坡与降水关系 (1)5.1.3 滑坡与地质构造关系 (1)5.1.4 滑坡与人类活动关系 (1)5.2崩塌的成因分析 (1)5.2.1 崩塌与降水关系 (1)5.2.2 崩塌与坡形关系 (1)5.2.3 崩塌与岩土体关系 (1)5.2.4 崩塌与人类活动关系 (1)5.3泥石流成因分析 (1)5.3.1 泥石流与地质地貌关系 (1)5.3.2 泥石流与降水关系 (1)5.3.3 泥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 (1)5.4地面塌陷成因分析 (1)第六章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6.1 在广大山区农村要做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 (1)6.2 加快落实加强地质灾害预报系统 (1)6.3 充分运用高新技术防治地质灾害 (1)6.4规范人类活动 (1)6.5 健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1)第七章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1 前言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境内峰峦叠嶂,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一个地质条件复杂的省份。

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征

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征

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征摘要:地质灾害防治是地质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福建省,特殊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福建省为全国地质灾害主要易发区和多发区之一,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易发和多发。

鉴于此,本文对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福建;地质灾害;特征Abstract: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is an importan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Fujian, speci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determine the major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Fujian province across the country prone areas and one of multiple areas, leading to landslides, avalanches, landslides, ground subsidence and other disasters prone and more hair. In view of this, this typ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sed.Keywords: Fujian; geological hazards; features一、福建省省自然地理概况福建省地貌上属于中国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

海拔一般5—2158m,其最高峰位于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最低位于东部的堆积平原地带。

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武夷山、鹜峰山、袱帽山、戴云山一博平岭走向北北东向,与海岸线总体走向一致。

境内山岭耸立、低丘起伏、河谷和盆地错综其间,沿海港湾、岛屿众多,地形区域性差异较大。

省内西北部是以武夷山脉为主体的闽西大山带;中部分布由鹭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组成的闽中隆起大山带,其间多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平原地带。

常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常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常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力学、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常常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地震力的影响,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其次,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可以提前几秒钟或几分钟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有时间采取逃生措施。

此外,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包括培训专业救援人员、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等。

第二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由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条件等因素引起的山体失稳和滑动。

山体滑坡常常造成土地荒漠化、水源污染等问题。

为了防治山体滑坡,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监测山体的位移、应力变化等指标,及时预警滑坡的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次,加强土地治理和生态恢复。

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加强社会救助和救援体系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第三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煤矿开采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空洞形成和地面下陷。

地面塌陷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地下管道破裂等问题。

为了防治地面塌陷,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监测地面下陷的速度和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加强地下管道的维护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地面塌陷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地质灾害分类与防治措施分析

地质灾害分类与防治措施分析
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避免在泥石流易发区进行大规模开发。
案例二:某城市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经验分享
应急响应:制定泥石流应急预案,提 高灾害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
VS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 看到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需要 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这些措施既 包括工程手段、生态恢复等长期性的 防治措施,也包括应急响应等短期性 的应对措施。只有在全面、系统地考 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减 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
岩质滑坡:岩体沿断层面、节理面或软弱夹层发生滑动 。
土质滑坡:由于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坡体在重力作用下 沿软弱面下滑。
复合型滑坡:由土质和岩质共同组成的滑坡,其滑动面 既有土体也有岩体。
泥石流地质灾害
稀性泥石流:泥石流中固体物质 含量较少,流动性较强。
水石流:在陡峭的山区沟谷中, 水流携带大量石块快速流动形成 的水石混合流。
04
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一:某山区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实践
地质背景:该山区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易于发生滑 坡地质灾害。
工程措施:采用抗滑桩、挡土墙等工程手段加固山体,防 止滑坡发生。
滑坡成因: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导致的山 体破坏是滑坡的主要成因。
生态措施:实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等生态工程,提高山 体稳定性。
泥石流地质灾害是指山区沟谷中 ,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 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 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粘性泥石流:泥石流中固体物质 含量较多,呈粘稠状,流动性较 差。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需要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其 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的危害 。
0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福建沿海地区的地质灾害与防范

福建沿海地区的地质灾害与防范

福建沿海地区的地质灾害与防范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

这主要是由于福建沿海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受海洋侵蚀和地壳运动的影响较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福建沿海地区频繁发生了许多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海岸侵蚀等,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和损失。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福建沿海地区的地理特点。

福建沿海地区地势多为山地和丘陵地形,且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活跃。

这种地势和构造的特点使得福建沿海地区更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同时,福建沿海地区还受到强烈的台风和暴雨的影响,这些气象因素也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之一。

滑坡是福建沿海地区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由于地势陡峭、土壤松散以及台风暴雨的冲刷,土体容易松动和滑动,造成山体滑坡。

近年来,福建沿海地区多次发生了严重的山体滑坡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滑坡灾害,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固山体、植被恢复、引导水流排泄等,以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另一个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

福建沿海地区多山多雨,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旦暴雨发生,山坡上的土石就会被冲刷下来,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的速度极快,威力巨大,对沿途的房屋、道路和农田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加强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制定科学的防灾预案,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才能有效地减少泥石流带来的灾害。

此外,海岸侵蚀也是福建沿海地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

受海洋潮汐和海浪的侵蚀,沿海地区的海岸线逐渐后退。

这导致了海滩的消失,沿海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应对海岸侵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措施,如人工加固海岸线、疏浚海口、恢复植被等,以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利益。

在福建沿海地区,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也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救援工作。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第一篇: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

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问题及防治措施

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问题及防治措施

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问题及防治措施摘要:输电线路是现代社会电力供应的重要基础设施,地质灾害对其稳定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进行控制,能保证工程的稳定性。

本文将结合实际,在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问题进行分析,分析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防治意义基础上,对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同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保障输电线路的可靠运行。

关键词: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引言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山区输电线路的地质灾害预防能力提升已经成为现阶段电力企业的重点研究方向,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使很多的技术空缺得到了填补,并通过丰富的实操经验与理论研究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管理线路运行方面,需要将预测和预防能力水平进行全面的提升,再把故障处理能力和解决效率提高起来,促进防护体系的构建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为线路运行的安全防护工作保驾护航。

1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防治意义分析电线路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在于保障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可能对输电线路产生严重影响,导致线路的破坏、中断甚至事故发生。

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可以减少地质灾害对输电线路的威胁,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防治地质灾害包括对线路所经过的地质环境进行调查和评估,设计和实施合适的防护措施,定期巡视和监测线路周边地质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样可以减少地质灾害对输电线路的影响,降低事故风险,提高电网的抗灾能力,保障电力供应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维护社会经济运行的正常发展。

因此,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重大,是电力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1]。

2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问题2.1滑坡滑坡是山区的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石在雨水或地下水活动以及人为等因素造成的部分或整体顺坡下滑现象。

在进行输电线路的现场调查过程中必须要多滑坡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与了解,避免调查不全面而不能有效发现滑坡隐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电网常见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发表时间:2014-12-08T10:08:06.04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江丰陈美洛[导读] 地貌属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

境内地层岩性复杂,构造断裂发育。

江丰陈美洛(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福建福州 350003)摘要:本文针对福建电网的特征,通过系统的全省电网调研,分析总结出电网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原因分析,并提出在设计施工中对电网地灾预防和整治措施。

关键词:电网地灾预防整治1.前言福建省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角,东临太平洋,地跨中、南亚热带。

地貌属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

境内地层岩性复杂,构造断裂发育。

省内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加之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灾害呈现愈来愈严重之态势。

福建省作为全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电力设施因地质灾害原因遭受破坏的情况较严重。

正确认识全省电网地质灾害现状,研究其成因及规律,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危害,对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福建电网地灾的常见类型电网中常见的地灾形式有崩塌、滑坡、填土地面沉降、内涝等。

其中,崩塌和滑坡属前述省内的主要地灾形式之一,其规模一般较小,诱因以不恰当的工程活动为主,后果为边坡失稳;填土地面沉降主要由施工碾压的密实度不够引起,与传统地灾种类中的地面塌陷或沉降有本质区别;内涝指大雨或洪水造成的电力设施基面被地表水淹没。

此外,地灾和环境地质问题还有:变电站周围地貌环境改变造成的排水沟易被泥沙堵塞;施工弃土堆放不当造成的边坡土体流失;挡墙因自身质量问题导致的墙体垮塌等。

为方便实际工程应用,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对电网地灾进行分类。

2.1 按诱发地灾的因子分类第一类:因暴雨、地震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诱发的地灾;第二类:以人为因素为主要原因造成的各类地灾。

调研发现,纯粹的因自然灾害诱发的地灾很少见,绝大多数地灾是人为因素已构成了地灾的隐患,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自然因子,如经历连续降雨等,地灾就有可能发生,这样的地灾实质上是人为因素占主导,自然因子为诱因。

2.2.1 自然因子自然因子主要有:降雨、地下水、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构造等。

在自然因子中,破坏性最大的属地质构造运动,如地震;影响最直接最广泛的为水的作用,如降雨、地下水;地形地貌和岩土体类型的影响也很重要。

1)地震:地震对地上建筑物的破坏包括:地震动直接引起结构破坏;地震引起地表错动与地裂;地震引起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滑坡以及砂类土液化等。

断层两盘的差异性运动、地壳的差异性隆起等也会诱发滑坡、海岸线变迁等。

2)水的作用:调研发现,存在地灾隐患的地段多位于山坡。

在山坡上,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雨和坡面流水的下渗。

山坡上的雨水及上方流过坡面的地表水都会影响到边坡的稳定性。

在福建山区,山坡坡体普遍为土质边坡,部分为岩、土混合边坡,纯粹的岩质边坡很少见。

闽北山区坡体土层厚度普遍大于闽南山区,土层厚度最薄一般2~3 米,最厚超过30 米。

降雨是诱发滑坡、崩塌和造成坡面土体流失的最主要因素,降雨对边坡的影响包括冲击、冲刷、侵蚀、潜蚀、浸润软化以及转化为地下水后产生的地下水动、静水压力作用等。

坡上流水除易使坡体土层的含水量增大外,水流对坡面的冲刷、侵蚀、潜蚀作用还易造成坡面冲沟,破坏坡面植被,冲蚀坡脚,对边坡的危害更大。

根据福建全省多年的年降雨量分布图分析,省内雨水较多的地区有:福州至宁德西部地区一带;闽北邵武至武夷山一带;闽中德化一带;闽西龙岩中部至漳浦一带等。

在这些地区,更易因连续降雨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土体流失等。

3)地形地貌和岩土体类型在自然状态下,易产生滑坡、崩塌的山区为25°以上的斜坡段;易形成泥石流的地段地形地貌为三面环山、一面突出,呈漏斗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

对于上述地段,在电网建设的前期,电力设施的布置一般能避开或提前采取整治、预防措施。

2.2.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构成电网地灾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有:线路塔基排、截水系统不完善;人工边坡放坡坡率不当或边坡支护不当;人为不当取土;坡顶弃土堆放不合理;人为植被破坏;填土碾压施工控制不利;挡墙施工质量不合格;周边工程活动导致的地貌环境改变;设计的塔基基面标高不合理;已有的护坡、挡墙及截、排水沟等设施出现损毁等。

坡上良好的植被覆盖可有效防止雨水的破坏和因雨水下渗造成的水土流失,维系坡体的稳定。

近年来,在福建山区,普遍存在利用山坡大面积种植桉树林的行为,从种植到成材砍伐一般要经历3~4年。

在种植前,要毁掉坡上原有的树林、灌木、草丛,由于桉树具有吸收土壤营养快、生长快、长得高、树叶密集、树枝横向扩展面积大等特点,在其种植及生长过程中,其它的树木很难生存。

待桉树林砍伐完毕,山坡的植被覆盖率变得很低,由于大量的营养已被吸走,土壤变得很贫瘠,其它树木很难再生长、成活,所以,水土的流失速度加快,山坡的似荒漠化趋势发展较为迅速。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福建山区将出现更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区的线路塔基的安全形势将更加严峻。

3. 地灾形成的人为原因分析综上所述,构成福建电网地灾隐患的诱因主要是人为因素。

出现这些诱因的原因有:①在勘测设计阶段,相关人员对未来可能成为地灾诱因的一些因素缺少足够的前瞻性;②在电力建设施工期间,有关方面对施工质量把关不严,导致施工质量存在问题;③在电力设施运行期间,附近的其他建设施工破坏了原有地形,从而构成地灾隐患。

3.1 勘测、设计原因分析在电力建设的勘测设计阶段,对于一些已存在的地灾隐患点和在自然状态下可能发展为隐患点的地段,一般都能事先探明并加以避让或事先整治,但是,对于电力设施在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时缺少足够的认识。

主要表现为:1)对一些人工原因造成的边坡的稳定性评价不足,对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岩土结构、水的作用、地震作用、地应力和残余应力、工程荷载条件、振动、斜坡形态以及风化作用、临空条件、气候条件等因子缺少足够的论证,从而导致设计坡率不当。

2)线路跨越城区周围非规划区或经济发展较快的城镇与农村结合地段时,线路塔基基面标高有时只考虑了周边目前状态下的地形地貌,而对若干年后可能开展的建设缺少足够的前瞻性,对后期周边其他建设可能采取的基面标高估计不足,从而导致塔基基面设计标高不合理,其设计基面往往偏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周围地段被开发利用后,周边建筑基面和地面往往高于塔基面,从而最终导致塔基出现内涝。

3)在设计阶段,往往只是依据有关规程规范进行设计和对施工做原则性指导,对于一些施工难度特别大、设计意图很难实现的特殊地段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灵活的替代方案。

3.2 施工原因分析施工质量问题是产生地灾隐患的主要诱因。

施工的质量问题主要有:①碾压填土的密实度达不到要求;②挡墙施工材料和工艺有缺陷;③山坡上开挖基坑时对弃土的堆放不满足要求;④山坡地段塔基周围的排、截水沟施工质量差;⑤边坡放坡的坡率过陡。

3.3 附近其它建设对电力设施的影响在电力设施建成运行后,附近的其他建设陆续改造了现有的地形地貌,有的已构成了地灾诱因,对已存的电力设施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

这一类人为因素构成的地灾因子正在呈上升势头。

主要表现有:1)附近的建设施工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和山洪排泄通道,使电力设施面临山洪、滑坡等的威胁;2)在线路塔基下方开挖取土或进行施工建设,造成塔基周围新的临空面,塔基地段存在崩塌隐患;3)在电力设施周围进行的后期建设抬高了原有地面和建筑基面,使电力设施出现内涝隐患。

4 预防与整治4.1 预防措施建议为防止和减少地灾发生,在以后的电网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勘测设计。

在建设前期,应对拟建的电力设施对地质环境构成的影响要有更精细的分析论证,及时了解当地的城乡建设规划;对城乡未规划区应在充分调查了解周边地势的基础上确定设计基面标高。

2)完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经验证明,大量的质量细节仅通过竣工验收往往无法把关,对于边坡的治理、填土的碾压、排水系统的施工等细节应严格按土方工程规范要求加强现场的施工管理和监理;对施工弃土应当严格按设计要求堆放。

3)在运行过程中,除加强巡检外,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对一些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施工、取土行为应当及时有效制止,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建立及时的联动机制,共同维护电网的安全。

4.2 常用的整治措施在变电工程中,对因填土沉降造成的地坪开裂等问题,往往需要大规模停电才能整治,其代价过大。

边坡失稳问题,土质边坡多为圆弧或直线型向下滑移,其诱因多为边坡上部荷载过大、坡体陡峭、坡顶雨水等地表水体沿坡面下渗等,一般可采取坡顶卸载、坡体护面、坡脚砌挡墙以及在边坡上缘修截水沟等措施。

岩质边坡多为危岩崩塌,一般可采取清除上部岩体的卸载措施。

调研发现,纯粹的岩质边坡很少见,边坡多表现为上部土质下部为岩石性质,其岩体结构面与坡面多呈稳定组合,边坡的失稳多为浅部土层的崩塌和小范围的滑移。

治理措施一般为下方砌挡墙上方放、护坡。

因后期其它建设导致周围地形改变,部分电力设施出现内涝。

其整治措施包括:修排水沟、重建时抬高基面等。

5 结束语在结合电网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对福建电网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研和总结工作,划分出电网地灾诱发因子,具体提出在设计、施工阶段对电网杆塔、变电站等边坡、基面处理及预防整治措施。

为防止和减少地灾发生,在以后的电网建设过程中,有必要以预防为主,从设计着手减少地灾诸多不良因子的发生。

对于一些地灾隐患的发展趋势难准确预测且整治代价很大、周期较长监测又相对容易的点,可建立必要的监测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