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概况

一、规划编制背景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编制背景

宜昌市历史上编制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最近一次城市总体规划(1992-2010年)199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批实施,对宜昌市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完成,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宜昌市自身发展以及在区域中的地位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通过对1992版总体规划的修编,从规划政策方面对未来发展作出整体把握。湖北省建设厅于2004年批准宜昌市对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于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有如下方面:

第一,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了今后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本次规划的规划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因此规划要立足宜昌实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二,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发展原则。城市规划涉及城市中多方面利益,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第三,近年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措施”等相关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是要依靠中央政府的推动,二是要依靠中部地区的自我努力。在“中部崛起”的大目标之下,具有发展优势的城市和地区将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有机会通过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宜昌是中部地区独具特色,较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和较好的发展条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在国家梯度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提出的有关土地和城市规划的政策。主要包括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编制和审批,加强资源、环境和生态要素的研究与保护,建设节约型城市。这对城市的增长方式、用地布局、规划建设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五,《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中提出构筑宜昌都市区,塑造湖北省域副中心的战略构想。湖北省

委、省政府从全省的角度,对宜昌提出新的定位,要求充分发挥宜昌市作为湖北省战略支点作用,带动鄂西南地区加快发展。

第六,2004年湖北省提出了“强县扩权”发展思路,强调充分发挥各县市的积极作用。因此,以往地级市与所辖各县市之间以行政关系为纽带的联系将被削弱,但基础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仍需要控制和协调,传统的城镇体系规划需要有新的内涵,加强各县市之间建立在利益共享基础上的协调与合作是区域性规划的重要内容。

第七,上版规划编制完成后,行政区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原宜昌县撤县设区,猇亭纳入市区,城市发展空间得以扩展。原来因为行政区划分割带来的建设问题需要新的总体规划予以解决,使城市真正融为一个整体。

第八,三峡工程进入最后建设阶段,此后将实行属地化管理。坝区及周边城镇,由于旅游业和航运业的发展,将成为宜昌市未来重要的功能区域。如何协调坝区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更好地服务三峡工程,更好地发挥三峡工程的带动作用,是本次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技术路线

以宜昌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规划成果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目标;在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专题研究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土地利用与开发、生态环境、社会状况、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应用发展前景假设方案比较、适宜性评价、气象分析、社会调查分析、劳动与就业分析和用地与设施布局优化分析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具体的技术方法包括:从国家和区域角度,通过城市竞争力分析、宏观政策分析、发展条件分析,把握宜昌市未来的发展定位;利用气象分析、环境分析、适宜性评价等技术手段,辨证分析宜昌市资源、环境与产业布局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空间政策;加强社会调查分析、劳动与就业分析,强化总体规划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二、规划编制主要过程

2004年4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宜昌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研究和技术平台。2004年8月完成战略研究成果并召开专家研讨会。

2004年9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宜昌市人民政府成立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由宜昌市规划局负责协调总规修编的日常工作。

2004年10月-11月,项目组开展第一轮调研工作,宜昌市规划院协助现场调研。2004年12月通过座谈和问卷调查进行居民社会生活状况调查。2005年1月,项目组就初步方案情况向宜昌市委、市政府进行工作汇报。2005年4月-5月,项目组向宜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各职能部门汇报,听取市领导和各部门意见,同时制作《总体规划方案介绍》和《总体规划公众读本》,通过宜昌市规划局网站、报纸等媒体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2005年5月-6月,项目组就城市规划中的12个重大问题形成专题报告,报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方案。

2005年7月21-23日,湖北省建设厅组织专家组对《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纲要》进行技术审查。市政府及各区县领导、各职能部门参加会议。

2005年9月向市政府常务会议汇报纲要成果方案,并进行补充调研。

2005年11月7日,项目组向宜昌市政府常务会议汇报总体规划成果。

2005年11月10日,湖北省建设厅组织专家组对《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进行成果审查。

2005年11月,市委常委会听取城市总体规划汇报。

2005年11月18日,宜昌市三届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决议》。

2005年12月,项目组根据宜昌市及湖北省建设厅专家组意见,修改完成总体规划成果。

三、规划文本主要内容

第一章总则

规划目的

为适应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宜昌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促进宜昌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下称本规划)。

适用范围

宜昌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等相关技术标准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以及《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文件)

(7)《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2002年)

(8)《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

(9)《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

(10)国家、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规划层次、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按照地域范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和外围城市产业功能区、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指宜昌市所辖三市五县五区的行政范围,国土面积21227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和外围城市产业功能区:城市规划区指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小溪塔街办、乐天溪镇、三斗坪镇、太平溪镇、龙泉镇的行政范围和三峡坝区,总面积1950.4平方公里。城市产业功能区指红花套镇、白洋镇的行政范围,总面积280平方公里。

(3)城区:是指宜昌城市规划建设区,含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中心城区包括西陵组团、伍家岗组团、点军组团、猇亭组团和小溪塔组团,外围组团是指坝区组团(含三峡坝区及乐天溪镇、三斗坪镇、太平溪镇)、红花套组团、白洋组团和龙泉组团。

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根据宜昌市发展条件和战略地位,选择适合宜昌市特征的发展途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构建和谐宜昌。

(2)突出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引导和综合协调作用;推进政府在公共事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

(3)在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宜昌自身发展条件的实际出发,分析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充分考虑城市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规划布局方案在强调刚性要素的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与多种适应性。

2、坚持以下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市域内城镇的分工与协作;统筹区域发展,准确把握宜昌在区域中的定位,协调好宜昌与区域内城市间的关系;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

第二章城市性质、城市职能与发展策略

城市性质

世界著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

(1)世界著名的水电能源基地。

(2)依托长江三峡及水电枢纽的著名旅游地。

(3)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交通及流通中心。

(4)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制造业基地。

(5)湖北省重要的金融、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信息服务基地。

城市发展目标

(1)城市发展总目标

在本规划期内,发挥资源优势,使宜昌市成为宜居与创业的城市;加强区域协作,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使宜昌市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把宜昌市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促进经济、社会、环境间的和谐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2)市域协调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大幅增强;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差别逐步缩小,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就业比较充分;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表1 宜昌市域协调发展目标体系

注: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增加值/农业劳动力数量。

区域协调策略

(1)发挥宜昌特有的地理区位优势,加强与武汉、重庆、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等中心城市的联系,强化省

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强与省内各城市或地区在产业、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重点加强与武汉,荆州,荆门之间在产业和交通设施方面的联系,构建宜荆荆经济圈;加强与神农架、武当山旅游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和旅游协作;加强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社会经济联系。加强与重庆市在旅游、交通和能源方面的合作,重点为长江航运、三峡旅游和西气东输等方面的协调与衔接。加强与湖南省在旅游和交通方面的协作,重点为与张家界风景区之间的旅游协作和宜湘高速的建设。

(2)近期立足中部地区,呼应汉渝,联接东西;未来接轨长三角与珠三角。

地区协作策略

建立适应于市场规律的、跨越行政区的城镇协调机制;建立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城镇体系结构;建立城镇之间网络型的联络关系;通过基础设施导向性作用,提高城镇化水平;建立县市之间、建制镇之间的紧密协作关系;协调各层次、各县市的规划编制,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经济产业发展策略

1、经济发展导向

(1)依托宜昌资源优势,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

(2)进一步确立宜昌外联外向型经济在全省中的优势地位,突出其带动作用。

(3)加强产业结构的转型能力,提高产业发展的潜力,将宜昌的经济与产业纳入全国及国际化链条之中。

2、产业结构

三产结构近期为“二、三、一”结构,远期调整为“三、二、一”结构。

3、产业布局导向

(1)坚持“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布局集中”的原则,着力打造水电、化工、建材等产业集聚区;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工业,适宜布置在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的地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口密集区的影响;农副产品加工业适宜布局于城区外围、县城及重点镇;研发与高科技工业适宜布局于城区。

(2)旅游服务基地适宜布局于城区、县城或以旅游为主导职能的城镇。

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策略

加强城区、县(市)城区与重点镇的中心作用,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环境和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福利、文化体育设施的合理布局,制定鼓励性政策,提高全市域的社会服务水平;公共基础教育设施可采取适当集中的布局,促进与支持城镇化的进程;公共卫生、社会福利和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应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促进就业策略

加快城镇化进程,适度扩大城市规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空间;完善教育体制,建立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繁荣民营和个体经济,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项目就业影响评价体系,促成就业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划定生态分区,实施生态区划管制,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构建安全的生态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镇环境品质;加强生态恢复和环境重育,积极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建立有序的土地供应机制,严格保护耕地。注重对城市自然景观风貌的保护。

地域文化认同策略

挖掘地区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要素与题材,进行多种形式的文化推广活动,适度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合作;结合城镇建设,重视地域文化特色与风貌的营造,以物质化的形式恢复历史性地区的记忆;围绕水电工程等新主题,扩充地域文化的内涵。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市规模

第一节人口规模与城镇化

城镇化道路选择

宜昌市域农村城镇化应走集中城镇化的道路,工业发展向城区、县(市)城区及重点镇集中,吸引乡村地域人口向城镇集聚,推进“离土近乡”的城镇化。

城镇化战略

(1)适度扩大中心城市规模,进一步促进新型无污染产业向城区集聚,优化城区的空间结构,加快对外围地域城镇的辐射和带动。

(2)积极培育县(市)中心城镇,引导人口与产业向县(市)中心城镇集聚;通过产业集群培育,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县(市)中心城镇的聚集能力;为配合城区的产业导向,宜加强各县(市)中心城镇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3)择优培育重点镇,整合建制镇,缩减小城镇的数量,扩大小城镇规模,培育乡村地域的经济增长极,走集中城镇化道路。

(4)统筹规划市域内长江沿线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宜昌都市区的尽快形成。

市域人口控制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1、人口规模

市域总人口近期2010年为425万人,远期2020年为448万人。

2、城镇化水平

市域近期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47%,城镇人口为199万人;远期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60%,城镇人口为269万人。城区人口控制规模

城区近期2010年城镇人口控制规模为102万人,远期2020年为141万人。

市域各县(市)城区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控制

(1)宜都城区人口规模为23万人。

(2)枝江城区人口规模为23万人。

(3)当阳城区人口规模为22万人。

(4)秭归县城人口规模为9万人。

(5)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人口规模为10万人。

(6)兴山县城人口规模为6万人。

(7)远安县城人口规模为6万人。

(8)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人口规模为8万人。

第二节用地规模控制

市域土地控制

(1)市域基本农田保护区总规模约为3100平方公里。

(2)宜昌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8.4平方米/人以内,其中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方米/人以内;县(市)城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人以内;镇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人以内。

城市规划区土地控制

至规划期末,适宜建设用地总面积约为25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集中连片适宜城市建设用地约为222平方公里;限制建设用地总面积约为400平方公里;禁止建设用地总面积约为1580.4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约为30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为405.3平方公里。

宜昌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

规划近期2010年城区建设用地约为110.2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设用地96.6平方公里,外围组团建设用地13.6平方公里;规划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约为152.9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131.2平方公里,外围组团21.7平方公里。

市域各(县级)市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1)宜都城区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23.6平方公里以内。

(2)枝江城区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23平方公里以内。

(3)当阳城区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22平方公里以内。

(4)秭归县城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10.8平方公里以内。

(5)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12平方公里以内。

(6)兴山县城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7.2平方公里以内。

(7)远安县城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7.2平方公里以内。

(8)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9.6平方公里以内。

第四章城乡协调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市域资源与环境保护

产业空间配置基本原则

化工、建材、冶金等有气污染的工业,相对适宜布置在市域东部平原地区,其他地区不适宜布置有气污染的工业项目;三峡库区及影响区、清江流域、猇亭古老背以上的长江段不适宜布置有水污染的工业项目。

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利用

(1)坚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相统一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2)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合理确定城乡土地利用规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积极推动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力促水资源战略转变,提高用水效率,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完整性。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本要求,包括基于水环境容量和大气环境容量约束的环境容量要求;基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承载力约束的发展要求;区域生态结构中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等基本要素的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永久性公共绿地能够长久有效的保护和控制,逐步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

(2)构建安全的生态体系,基于宜昌市区域与城乡生态环境自然本底、资源条件及承载能力,以长江水系为骨架,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为基础,构筑与城镇群空间体系相协调的区域自然生态体系,达到城镇群发展与生态建设保护的动态平衡,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

(3)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市。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合理高效利用资源,实施合理的发展容量控制,合理布局资源型产业;严格执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制度,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矿产资源的环境管理,加强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注重城镇建设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实现节能、节地、节材和最大限度的循环使用。

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对策

市域划分为4个生态区,分别为西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西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中部生态建设区和东部平原丘陵生态建设区。

西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

该区位于宜昌市西南部,主要包括五峰和长阳(除高家堰镇、龙舟坪镇外)两个土家族自治县清江流域以及宜都市南部山区和秭归县杨林桥镇等。生态控制要点为: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好宜昌市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等重要生态系统;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公益林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密度,禁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严格限制工业门类,加强矿区的生态恢复工作;依托自身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加强无污染的资源型产业的开发。

西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

该区包括兴山县、远安县、夷陵区和秭归县大部分乡镇,其发展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应着力发展生态林、防护林、风景林,改善坝库区生态环境,为三峡库区提供生态屏障。生态控制要点为:

(1)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严格控制不合理开发活动,禁止新建污染严重的企业,逐步治理改造或搬迁现有污染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建立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产业。

(2)库区所有县(区)和沿江建制镇都必须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与完善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系统;库区必须关闭所有造纸、制革、农药、染料等水污染严重的企业;所有工业企业,都要实现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关闭所有小型采矿点。

(3)重点控制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减少入库的泥沙量。在优先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础上,库区和影响区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逐步还林还草;建立岸边生态保护带,严禁在该区域内进行任何有碍生态保护的建设活动。

中部生态建设区

该区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秭归县的茅坪镇、夷陵区的小溪塔街办、龙泉镇、鸦鹊岭镇、太平溪镇、乐天溪镇、三斗坪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高家堰镇、龙舟坪镇、枝江市的安福寺镇和宜都市的红花套镇。生态建设的规划要点为:

(1)建成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应把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的重建作为重点,通过生态建设工程恢复和保护该区的生态环境;应加强城镇组团间开敞区域的保护和控制,防止城镇建设无序蔓延对整体环境的破坏。城区和城镇郊区的溪、河、渠、塘等不得随意填占。

(2)严格限制污染型项目的建设。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实行工业污染的集中处理和集中控制,强化清洁生产和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抓紧调整工业结构,治理工业污染,严格控制新建污染企业;所有超标排污企业应停产限期治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实行破产、关闭或停产。

东部平原丘陵生态建设区

该区位于西部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区,包括枝江市、当阳市和宜都市大部,生态建设的规划要点为:科学、合理地布局各种类型的工业项目;严格实施污染控制和环境监管。

第二节市域经济区划与职能分工

市域经济区划

根据市域经济分布特征,参照自然资源条件基本特征,开发利用保护措施的相似性,适当考虑自然界限和行政区划的完整性等区划原则,将市域划分为2个大区和6个亚区。2个大区包括中部及东部产业发展区、山区资源生产及旅游发展区,6个亚区包括中部及东部产业发展区的4个亚区和山区资源生产及旅游发展区的2个亚区。经济区划结合生态区划,对应不同的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政策。如下表:

表2 市域经济区划

注:以上区镇均为现状行政区划。

县城搬迁

规划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由五峰镇搬迁至渔洋关镇。

城镇职能结构体系

建立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地方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五级城镇职能结构体系。(1)中心城市:指宜昌城区;

(2)次中心城市:包括当阳城区、枝江城区、宜都城区共3个;

(3)地方中心城市:包括秭归县城(茅坪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城(龙舟坪镇)、兴山县城(古夫镇)、远安县城(鸣凤镇)、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共5个;

(4)重点镇:包括宜昌市区的鸦鹊岭镇、雾渡河镇,宜都市的松木坪镇,枝江市的安福寺镇、问安镇,当阳市的半月镇、两河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高家堰镇、磨市镇,秭归县的归州镇、沙镇溪镇,兴山县的峡口镇、高阳镇,远安县的洋坪镇,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五峰镇,共15个。

(5)一般镇:一般镇是乡村区域的管理中心与商品集散地,一般镇的数量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行政区划调整逐步减少。

城镇职能结构类型

市域城镇职能划分为综合、工矿、旅游、农业型四种类型。重点加强各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培育功能各异的重点城镇;完善综合型城镇的职能,形成区域性经济、文化和综合服务中心;发挥农业型城镇对农业发展的服务作用。规划期末,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以综合型城镇为枢纽,工矿、旅游和农业型城镇为发展支点,不同类型城镇间互补协作的职能结构。如下表:

表3 宜昌市城镇职能类型

第三节市域城镇等级结构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优化原则

以宜昌城区、县(市)城区和重点镇为战略重点,带动和促进市域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促进城镇的集中发展;

鼓励宜昌城区人口规模的适度增长,强化对市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快县(市)城区发展速度,提高对产业扩散的承载能力,发挥对小城镇及乡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扩大县(市)城区规模;努力培育重点镇,强化重点镇的经济集聚能力。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至2020年,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4级,形成1个特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5个5-20万人口的小城市,46个5万人口以下小城镇;突出重点培育中心城市及县(市)城区,形成特大、中等、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表4 宜昌市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注:城镇人口含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枝城镇并入宜都城区,董市镇并入枝江城区。

第四节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城镇体系为“一心、一带、一区、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形成较为完善的心、带、区、点的城镇体系,总体上呈现为沿江放射的空间发展形态。

1、“一心”是指中心城区,通过功能强化和政策扶持,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核,起到核心带动作用。

2、“一带”是指沿长江城镇聚合带,以长江及汉宜高速公路为依托,包括宜昌城区、茅坪镇、高坝洲镇、宜都城区、

鸦鹊岭镇、枝江城区、归州、屈原等城镇,形成人口、经济、城镇的聚合带。聚合带分为三个功能区,包括:(1)上游旅游发展区:指坝区组团和茅坪、归州、屈原等上游城镇,以旅游服务和港口物流为主;

(2)中心综合功能区:指西陵、伍家岗、小溪塔、点军和龙泉组团,以现代服务业、无污染工业为主;

(3)下游沿江产业区:猇亭、红花套、白洋、宜都城区、枝江城区、仙女镇、问安镇、七星台镇等组成的产业发展区。

3、“一区”是指宜昌都市区的主要发展区,即经济区划中的“中部及东部产业发展区”,是湖北省“一圈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4、“多点”是指其他区域以县(市)城区及重点城镇构成的“多点”,集中产业发展空间,为周边地区提供服务,包括综合型城镇、工矿型、旅游型城镇等。

第五节社会文化发展

教育事业发展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2)宜昌中心城区为市域的教育、科研中心,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次中心城市和地方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普通高中、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就业;重点镇和一般镇重点完成“两基”要求,配置必要的中小学设施,重点镇配置1所高中阶段教育学校。

(3)结合城镇化步伐,整合分散的农村教育资源,优化乡村小学布局,引导农村子女到城镇点上学,继续推行保育寄宿制小学,促进农村生源向城市转移,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文化事业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大力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建立文化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继续打造文化精品、培养文化名人。

(2)在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各类博物馆、图书馆,改造、提升群众艺术馆,建设各级文化设施。次中心城市改造、提升原有文化设施,配置新的相应级别的文化设施。地方性中心城市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

的配置。重点镇和一般镇应按照规定配置文化设施。

(3)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鉴别和分类,确定各级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要求,落实对历史文化资源及民间文化资源的抢救和开发,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根据文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严格保护各级历史文化资源。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卫生监督覆盖率城区达到95%,村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县市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2.0-2.2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8张。

(2)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综合医疗设施、专科医疗设施与社区医疗服务设施相结合的医疗体系,大力扶持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

(3)在中心城市建设为全市提供服务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卫生中心,建设7所三级医院,多所二级医院,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医疗服务,加强妇幼保健医疗设施的建设。(4)次中心城市配置1所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有条件的城市建设中医院和其他专科医院。

(5)地方中心城市配置至少1所二级医院,适当配置小规模的专科医院;重点镇和一般镇重点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点镇以上级别的城镇点设置妇幼保健医院。

(6)做好村卫生室新建或改造工作,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体育事业发展

(1)中心城市建成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能满足市民健身和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体育中心。

(2)次中心城市结合重点优势项目建立训练中心,建设1所综合性运动场和1-2所体育馆。

(3)地方中心城市建设建设1所综合性运动场和1所体育馆、1个多项目的室外健身广场。

(4)其他城镇结合学校建设体育场馆。

就业

市域就业岗位需求预测2010年为225万个,2020年为250万个,平均每年需要增加2.8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城镇就

业岗位需求2010年为111万个,2020年为156万个,平均每年需要增加5万个就业岗位。

第六节市域交通系统

港口

主要港口为宜昌港(包括秭归港);重要港口为宜都港、枝江港;一般港口为兴山港、长阳港。

航道

长江航道通航3000吨级;香溪河航道1000吨级通行至峡口,500吨级直达高阳;清江航道通行300吨级。

铁路

铁路线路4条,分别为:焦柳铁路,宜万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汉宜段,预留汉(武汉)荆(荆州)宜(宜昌)铁路通道,兼做小溪塔至白洋、枝江城市铁路。

公路

(1)高速公路5条,分别为:已建成的宜黄高速公路,在建和规划建设的荆(门)宜(昌)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宜昌至万州段、沪渝高速宜昌至恩施段、宜湘高速公路。

(2)一、二级公路:湖北省骨架公路网规划确定的横五(枝城-五峰)、纵五(保康-荷花镇-宜都)、纵五支(荷花镇-远安-当阳-枝江)、纵六支(兴山-五峰)在现有国省道基础上按照一、二级公路标准改造和新建,所有国省道和晓鸦公路按照一、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和改造。新建沪渝高速秭归连接线、沪蓉高速公路坝区联络线、江南翻坝运输公路、雅畈至紫荆岭公路、五峰至石门公路,按二级以上公路标准新建。

跨长江通道

市域现有4座长江大桥,分别为西陵长江大桥、夷陵长江大桥、宜昌长江大桥、枝城长江大桥;规划新建3座长江大桥,分别为宜都长江大桥、香溪长江大桥、宜万铁路长江大桥;规划预留城区西陵二路的过江通道。

公路客货运站场

规划汽车客运站场共19个,货运站场15座。如下表:

表5 规划客货站场一览表

管道运输

规划建设西气东输四川至宜昌天然气管道。

第七节市域旅游系统

旅游地空间结构

市域形成“一心、一轴、三区” 的旅游地空间结构。其中

(1)“一心”是指宜昌城区旅游服务基地,是宜昌国际、国内游客市场的接待服务中心,包括三峡坝区旅游服务区、黄柏河旅游服务区、西陵中心旅游服务区和点军旅游服务区4个主要的旅游服务集聚地。依托于宜昌城区开发宜昌都市体验休闲旅游,在城区边缘风景区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形成环城游憩圈。

(2)“一轴”指依托于长江水道、汉宜高速公路和318国道形成的旅游发展轴,以长江三峡风景旅游区为重点,带动秭归、宜昌城区等地区旅游发展,辐射巴东、三峡库区上游、荆州和武汉等地区。

(3)“三区”包括长阳-五峰-宜都清江土家风情与巴人文化旅游区,加强与湘西张家界旅游区的旅游联系;当阳-远安三国文化旅游区,加强与襄樊、荆门等地的旅游联系;秭归-兴山“屈原·昭君·神农”旅游区,加强与神农架旅游区的联系。

城区旅游服务基地构建

(1)三峡坝区旅游服务区:以三峡大坝和大型的主题公园为核心,配套相关的会议会展设施、康体设施以及游客接待中心。坝区的游客主要包括游览三峡大坝世纪宏伟工程、体验水电都市的游客;参加各种会展、会议的商务型游客;三峡区域内休闲度假型为目的的游客。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宜昌市东山四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宜昌市东山四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宜昌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东山四路片区的开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了宜 昌市东山四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特制定本规划文本。 第二条本规划是宜昌市东山四路片区开发建设的法定指导性文件,本规划适用于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建设项目,下一层次的规划设计应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和原则 进行。 第三条本规划由文本、图则、说明书三部分组成,图则与文本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第四条凡在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五条本次规划的范围为:东南方向以发展大道为界,西北方向以规划的晓溪环路为界,西南方向以宜黄高速为界,东北方向以规划的唐家湾路为界,总用地 面积477.66公顷。 第六条本规划的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第七条本规划的编制依据为: 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 6、《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八条开发策略 1、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实现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土地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加大经济开发力度,配合西陵经济发展园区的需要,促进宜昌市的经济 发展建设。 3、优化用地结构,形成一个符合东山四路片区实际和城市发展要求的城市 功能。 4、完善配套设施。一方面以城市功能要求为基础,提高城市内部服务环境, 另一方面以形成集中居住生活区为目标,完善相关居住服务设施建设。 5、塑造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宜人的文化娱乐和居住生活环境。 6、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九条规划原则: 1、现实性原则 2、超前性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 4、控制与引导相结合原则 第十条建设目标: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立足于宜昌市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条件,适应开发建 设需要,把东山四路片区建成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生活安全舒适、 具有一定生态景观特色、环境优良的高品质经济发展新区。 第十一条本规划由宜昌市规划局负责解释。需对规划进行调整时,应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二条确定东山四路片区性质为:东山四路片区是以发展居住、商贸和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化生态新区。 第十三条东山四路片区规划总用地477.66公顷,规划控制居住人口规模2.5万人。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宜昌城市总体规划获批 城区人口2030年达300万

宜昌城市总体规划获批城区人口2030年达300万 2013年03月03日05:39荆楚网-湖北日报唐宜贵我要评论(4) 字号:T|T 城市职能: ●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国际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及休闲旅游目的地●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交通及流通中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湖北省重要的金融、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信息服务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中心城区常住人口: 2015年 200万人 2020年 226万人 2030年 302万人 生产总值: 201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0亿元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 2015年 200平方公里 2030年 302平方公里 城市组团: 西陵组团、伍家岗组团、点军组团、小溪塔组团、猇亭组团、白洋组团、坝区组团 龙泉组团、鸦鹊岭组团、安福寺组团、顾家店组团、红花套组团、高坝洲组团 解读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未来宜昌将再建5座跨江大桥 3条轨道交通线路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市级行政中心建在伍家岗 解读20年后宜昌:形成1个特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 增七家医院市民就医更方便规划45处福利设施 宜昌新增四处市级文体设施五处区级文化中心 湖北日报讯(记者唐宜贵、通讯员淡争燕、蔡钧庭)昨日获悉,《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获得省政府批准。到2030年,该市中心城 区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30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控制在 300平方公里以内。 获批的该市城市总规称,宜昌中心城区将形成“沿江带状多组团”空间结构。主要沿长江城镇聚合带布局,以柏临河、桥边河、黄柏河、清江、玛瑙河 为垂江发展轴线,实现城市组团的纵深拓展。组团共有13个,分别是西陵、伍家岗、点军、小溪塔、猇亭、白洋、坝区、龙泉、鸦鹊岭、安福寺、顾家店、 红花套、高坝洲组团等。 宜昌市规划局局长夏文翰说,宜昌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法律形 式固定的宜昌城市总规,通过13个组团构成一座全省独一无二的现代化特大城市,极具个性色彩,全国少见。他说,宜昌组团式城市,组团与组团间是通过 生态廊道分割、用快速交通系统连通的城市格局。城市实景格局类似深圳和珠海,协调美丽。这是宜昌特有的山水特色赋予的魅力。他表示,组团式大城市,更易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居住在每个组团的居民,出 门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公园广场或大型公共绿地。未来的宜昌,将通过平行 和垂直长江的3条轨道交通,快速通达长江两岸和一些重要组团。 省政府在批复中说,宜昌是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因此,宜昌要重视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尊重 城市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资源,认真处理好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的 关系,合理引导主城功能区、产业功能区和旅游功能区各组团有序发展;完善 基础设施体系,将生态文化旅游服务功能融入到城市建设之中,加快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完善城区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景观绿地建设,优化长江 两岸的城市建设布局,预留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未来宜昌将再建5座跨江大桥 3条轨道交通线 昨日,记者从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中了解到,未来宜昌将优先发展城市 公共交通,构建以轨道交通、快速公共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出租汽车、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新区规划完整版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新区 规划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式征求张店区政府意见。 (四)2015年10月14日,规划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2015年11月12日,通过了市规委会第5次项目审议会。 二、《淄博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维护)规划情况 (一)规划范围:东起世纪路,西至滨博高速,南起昌国路,北至济青高速,总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本项目规划范围分两个层次,即片区层次及街坊层次。(二)规划设计内容: 1、片区层面:梳理各片区人口容量、建筑容量,在此基础上,对新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根据新标准要求进一步分析研究,根据设施不同,提出相应的落实方式。 2、街坊层面:踏勘现状、根据新标准更改用地性质、对未建设地块和更新改造地块重新分析确定控制指标、落实专项规划内容、更新竖向管线等内容。 3、主要指标: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面积(hm2) 百分比(%) 大类中类小类 R 居住用地 R1 一类居住用地R2 二类居住用地R22 服务设施用地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1 行政办公用地

A2 文化设施用地A3 教育科研用地A4 体育用地 A5 医疗卫生用地A6 社会福利用地A9 宗教用地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1 商业用地 B2 商务用地 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W 物流仓储用地 W1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1 城市道路用地 S2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S3 交通枢纽用地 S4 交通场站用地 U 公用设施用地U1 供应设施用地U2 环境设施用地U3 安全设施用地 G 绿地与广场用地G1 公园绿地 G2 防护绿地 G3 广场用地 H11 城市建设用地H H2 H21 铁路用地 E E1 水域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概况 一、规划编制背景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编制背景 宜昌市历史上编制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最近一次城市总体规划(1992-2010年)199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批实施,对宜昌市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完成,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宜昌市自身发展以及在区域中的地位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通过对1992版总体规划的修编,从规划政策方面对未来发展作出整体把握。湖北省建设厅于2004年批准宜昌市对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于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有如下方面: 第一,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了今后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本次规划的规划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因此规划要立足宜昌实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二,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发展原则。城市规划涉及城市中多方面利益,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第三,近年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措施”等相关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是要依靠中央政府的推动,二是要依靠中部地区的自我努力。在“中部崛起”的大目标之下,具有发展优势的城市和地区将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有机会通过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宜昌是中部地区独具特色,较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和较好的发展条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在国家梯度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提出的有关土地和城市规划的政策。主要包括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编制和审批,加强资源、环境和生态要素的研究与保护,建设节约型城市。这对城市的增长方式、用地布局、规划建设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五,《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中提出构筑宜昌都市区,塑造湖北省域副中心的战略构想。湖北省

淄博市北郊镇总体规划

淄博市北郊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 第三章城镇性质与城镇规模2 第四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3 第五章总体布局规划4 第一节城乡空间管制规划4 第二节镇域镇村体系规划5 第三节乡村建设规划5 第四节用地布局规划6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8 第七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9 第八章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11 第九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12 第十章“五线”控制12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13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规划15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16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18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18 第十六章附则19 附表19 表一居民点规划安置表19 表二远期镇域用地汇总表20 表三远期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21 表四城镇建设区主要道路一览表22 表五文物保护单位紫线控制表22 表六近镇域用地汇总表26 表七近期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26 表八近期建设项目表27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需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有效引导规划期内北郊镇的规划与建设管理,保证镇内开发建设有序进行,特制订本文本。 第2条(一)镇域范围为北郊镇的整个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6.23平方公里。 (二)镇区规划范围:北至青银高速公路以南250米,南至老济青路,西至正 阳路,东至西十五路,镇区总面积26.41平方公里。 第3条本文本是北郊镇镇域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镇域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文本的有关规定。规划建设管理中除执行本规划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的和规划期内颁布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4条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北郊镇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规划建设,属严重影 响城乡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5条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年第146号令发布) (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四)《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五)《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六)《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16号令) (七)《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八)《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稿) (九)《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十)《北郊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十一)《北郊镇环境规划》 (十二)其他相关规范、规定 第6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5-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1-2030年) 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3.2 项目名称: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1-2030)委托方(甲方):宜昌市规划局 承担方(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家事业法人代码:40001083—0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81001)

院长:(李晓江签名章)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张兵签名章)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2013 年 2 月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建所 主管所长:尹强,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管主任工:鹿勤,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编制人员名单: 项目负责人:罗赤,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李家志,城市规划师 项目参加人:李海涛,高级城市规划师 龚道孝,高级城市规划师 涂欣,城市规划师 袁少军,高级工程师 孙亮,城市规划师 李婧,工程师

付新春,助理城市规划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策略 (3)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战略 (5) 第二节市域资源与环境保护 (8) 第三节市域城镇结构与经济区划 (10) 第四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4) 第五节市域旅游规划 (17) 第六节市域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8) 第四章规划区规划 (21)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4) 第六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5) 第七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27) 第一节对外交通规划 (27) 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 (27) 第二节公共交通系统 (29) 第三节公共停车场 (32) 第八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 (34) 第一节布局原则 (34) 第二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 (34) 第九章居住用地规划 (39)

淄博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六章区域交通网络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八章环境保护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协调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关系,综合研究和确定淄博市域城镇体系及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稀薄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特编制本总体规划。 第3条淄博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市区行政辖区范围,即张店区、博山区、淄川区、临淄区、周村区五区行政辖区范围。 第4条立足淄博市组群式城市的特点,对市域的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城区的各项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进行通盘考虑,统一安排。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 第一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第12条提高市域城镇体系的中心强度,协调和促进五个城区的共同发展。以一个中心(张店城区)、四个副中心(其它四个城区)共同形成淄博市城镇体系的复合中心。 第13条淄博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主轴以市域内主要联系道路为依托呈"十"字型。确立优先发展的重点城镇,适当分担城区部分专业职能,控制城区无限蔓延趋势,并形成小区域范围次级中心,带动区域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第14条增强现有城镇经济实力,小城镇集中发展。规划期末,条件较优的现有乡改为建制镇,辖区过小、镇驻地相距较近的乡镇进行撤并集中发展。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一节城市性质 第34条淄博市城市性质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中心城市之一,鲁中地区经济、科技、信息中心。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41条淄博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所辖五区范围,即张店区、博山区、淄川区、临淄区、周村区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961平方公里。分为城区、近郊区、沿路控制区、建制镇驻地、风景文物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和远郊区七个层次。 第六章区域交通网络 第一节城市对外交通 一、铁路交通 第49条为加强淄博对外客货运输,规划将博南铁路与辛泰铁路相连接,并利用省规划的德烟铁路与淄东铁路相连接,为本市对外开放"借港出海"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50条新建博山北站、东站和货场,根据客货运量增长和城市发展需要,扩建淄博站、淄川站站场设施,提高周村站等级。 二、公路交通 第51条在新建公路的同时,加快公路的改建,重点提高技术等级,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中枢、一级公路为骨架,二、三级公路为支线的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 第52条修建南北向贯穿的滨莱高速公路,在张店、淄川、博山城区西侧通过,该路在张店与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相交处,在淄川与胶王路相交处,在博山与北山路相交处,在桓台与章索路相交处,在高青与广路相交处,各规划建设一个互通式立交桥。 第53条改造市内公路干线,国道205线、309线及省道胶王路、湖南路、庆淄路、张田路、博沂路达到一级公路标准;省道章索路、泉王路、博临路、济青路、仲临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在东南部山区建设一条北接博临路、南接仲临路的二级公路。 第54条为保障中心城区的交通畅通,规划修建205、309国道的绕城线,红线宽100米。第55条至2010年全市共设长途客运站9个,总用地40公顷左右。其中张店城区3个,博山城区2个,淄川城区2个,临淄城区1个,周村城区1个。 第57条淄博市系内陆城市,为加强对外贸易往来,应积极创造条件借用青岛港、烟台港、石臼港。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总体布局原则 第64条城市布局为"组群式"城市结构,加强城区间横向经济联系,促进各城区的合理分工、协作。 第65条强化中心城区张店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增强并完善其市级商务、服务职能,提高整个城市的对外辐射力。 第66条经济、合理利用土地,保持城区间田园、绿化空间,控制城区无限制蔓延趋势,既充分保持组群式城市特点,又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 第67条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强化城区间快速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及先进的水、电、通信等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