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问题解答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6课《不同的运动》知识点和练习题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第6课《不同的运动》知识点1、按照运动的路径分类,可以把生活中物体的两种常见运动方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叫做物体的运动轨迹。
3、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如电梯上的人的运动、苹果落地的运动。
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如风车的转动,铅球的抛物线运动。
4、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有:前进、后退、摆动、振动、绕圈、旋转、滚动、上升、下降。
前进——物体从后往前运动后退——物体从前往后运动摆动——物体以一个基点或枢轴点摇摆振动——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在中心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滚动——平动与转动的平面复合运动绕圈——一个物体围绕另一个物体做做圆周运动旋转——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5、物体的运动形式往往不是单一的。
一个复杂的运动往往是由多个简单的运动组合而成的。
如旋转木马设施整体围绕中轴做旋转运动,一个个的木马围绕中轴在绕圈同时做上下运动。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6课《不同的运动》练习题一一、填空题。
1.说出三种物体在做直线运动的例子:()、()、()。
2.纸风车的运动类型是()。
3.在地面上拍着的皮球运动类型是()。
二、判断题。
1.在地上滚动的易拉罐同时有直线、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存在。
()2.运动形式只有一种。
()3.锯木头时,手锯在做前进后退的往复运动。
()4.苹果落地的运动是直线运动。
()5.军军在拍篮球时,篮球的运动方式是摆动。
()三、选择题。
下列哪幅图表示的是滚动?()四、连线题。
五、简答题。
有一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你能举出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吗?六、综合题:右图中,是小朋友在骑自行车。
请你思考骑自行车时会出现的运动方式。
从整体看,自行车的运动方式是()。
从局部看,车轮的运动方式是()。
一、填空题。
答案:1.跳远、滑滑梯、跷跷板;2.转动;3.振动;二、判断题。
答案:1.正确;2.错误;3.正确;4.正确;5.错误。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更好地体现科学课程的本质。
本册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入门、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太阳和地球的运动等。
二、教材特点1、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本册教材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能力。
2、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册教材选取了大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长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许多实践操作活动,如种植植物、观察动物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4、内容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知识。
三、教学建议1、注重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问题,然后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安排一些实践操作活动,如种植植物、观察动物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3、注重与生活的,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实用性。
4、注重评价机制的建立,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建立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科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总结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更注重探究过程和实践操作,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实践操作和与生活的,建立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科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讲解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讲解1.给动物分类1.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P2提示:动物园里动物展区可以按进化顺序、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等来划分,同时结合动物园的地形、游人喜好,以及动物园的所在地形的珍稀动物和建筑艺术作局部调整。
2.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可以根据某些特征,如生活环境、运动方式、外形特征、有无脊椎等给动物分类。
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是有脊椎的动物,是结构最复杂的已类动物。
进化地位最高的一类动物。
无脊椎动物是背侧没有脊椎的动物,无脊椎动物种数约占总种数的95%。
3.摸脊柱。
①一节一节的脊柱连起来有什么作用?脊柱是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撑、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
②做脊柱模型,研究脊椎的作用。
课本3页图示·准备材料:线轴6个、圆纸片6张、棉线、胶带、剪刀。
·制作步骤:①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②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和圆纸片穿起来。
③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④试一试⒈将脊柱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
⒉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方向倾斜。
通过实验发现线轴可以向不同方向倾斜,说明脊椎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4.找到这些动物的脊椎。
课本4页图示·蟾蜍脊椎下部有长长的尾杆骨,它是脊椎的一部分。
大部分鱼类的脊椎末端仅达尾鳍基部,也有特列如鲨鱼尾椎末端上翘,伸入尾鳍上叶。
·鸟类的尾椎和腰椎俞合成一整块。
·狗尾巴是脊椎的一部分,称作尾椎。
·蛇的脊椎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组成。
5.你能像生物学家一样,将这些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吗?图中脊椎动物有:青蛙、鸟、鲨鱼;无脊椎动物有:蚊子、蜗牛、水母、河蚌beng、蚯蚓。
小结: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文明世界的珍稀动物有几百种。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SlideBoom

各课主要问题解答
2.给蚕宝宝记日记
1、辩认蚕蛾的雌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辩认:
性别 触角 腹部 翅膀 其它 雄蚕蛾 较大 较小 雌蚕蛾
较小,直筒状,8个环节 较大,圆筒状,7个环节 两翅不断振动 两翅振动少而慢 身体颜色较深 身体颜色白,尾部具有香 水囊
2、剪开茧子后的蛹还能活,仍能正常发育。 一只蛾子一般产卵500多粒。
各课主要问题解答
3.运动的方式
1、运动分为两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直 线运动可分为往复运动、平动、振动,曲线运 动分为转动、摆动、。跳动属特例。 2、翘翘板是直线运动。(往复运动),皮筋 是直线运动(振动),锯木头是直线运动(往 复运动),水车是曲线运动(转动)。 3、易拉罐是转动和平动,飞盘、直升机、竹 蜻蜓是两种曲线运动,行走是摆动和平动,
第2单元 养蚕
单元课题介绍
1. 我们来养蚕 2. 给蚕宝宝记日记 3. 我们来抽丝
4. 养蚕经验交:蚕不是只吃桑叶的,也吃榆树叶,甜苣叶,青菜叶,但 要洗干净晾干。一开始喂桑叶的,就一直不吃别的食物。只 吃桑叶结的茧是白色的,其它发黄。 2:蚕需要呼吸空气,是通过气门或气孔进行呼吸的。 3:把蚕放在纸盒里养最好,因为纸盒可以吸去桑叶所散发 的水气,可保持蚕居住的干燥环境 4:观察蚕卵,蚕卵呈扁平的椭圆形,灰紫色,快孵出蚕的 卵会变大,变白,卵壳接近透明,已能看清蚕宝宝蜷曲在里 面的样子。 5:观察蚁蚕,刚出壳的小蚕,全身乌黑,布满细毛,形似 蚂蚁,一般只有3-4毫米长,身上有一根不长的细丝,作用是 将它固定在食物上,以免被风吹跑。
各课主要问题解答
2.运动的快慢
1、谁移动得快?自行车、旱冰鞋、滑板、踏 板。这里要清楚它们行进的和时间,才能更准 确地判断它们的速度。 2、刘翔参加的是110米跨栏,2004年他的成绩 是12秒91,2006年12秒88,2011年13秒00。 3、气象预报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外还强 调方向,才能知道对我们有没有影响。
小学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小学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 1-1 空气的性质1、空气具有(会流动)、(要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占据一定的(空间)。
4、一只空的玻璃杯里其实并不是空的,它里面有(空气).5、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有哪些?答:用注射器抽空气后注入水中;用塑料袋兜空气。
6、把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进瓶子里吗?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进去去。
7、把一团纸巾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答:纸团不会,因为杯子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8、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答:瓶子里的气球吹不大。
因为瓶子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把瓶子刺破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
9、怎样证明饼干、砖头、羽绒被里面有空气?答:把饼干、砖头、羽绒被放进水中,看到有冒气泡,这就证明了它们里面有空气。
10、把两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他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的现象。
想一想,试验结果说明了什么?答:观察到的现象是小棍不平衡了。
说明空气有质量。
11、让吃饱的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什么感觉?答:感到空气吹到了脸上。
实验说明空气有质量。
12、用手压“气垫”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这个实验说明了在密闭的空间里空气容易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13、说说水和空气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答:相同点:无色、无气味、无味道、无一定形状、都是透明的,都具有流动性,都要占据空间。
不同点:水不易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空气比水轻。
14、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答:给自行车打、给篮球充气、玩空气枪。
1-2热空气和冷空气1、(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2、人类最早的航空工具是(热气球)。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简答题 (1)

简答1、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答:大自然中的风是冷热空气不均流动形成的。
2、热传递的方式有几种,分别是什么?答:有3种;分别是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3、水有哪几种形态?答:水在自然界中有液体、固体、气体三种形态。
4、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答:因为水在自然界中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的。
5、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
因为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
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6、人类的哪些行为对空气产生了污染?答:汽车尾气,焚烧塑料,工业排污。
7、厨房里的锅、铲子大多是金属制造的,为什么都有一个木头的或者塑料的把手呢?答:木头、塑料导热性能差,防止烫伤手。
8、耳廓的作用?答: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9、如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答:往食物中滴碘酒,如果食物变成蓝色,说明含有淀粉。
10、如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答:将物质在白纸上涂抹或按压,如果白纸上留下油迹,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11、消化道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答:消化道用蠕动的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人能倒立能吃东西的原因是食道、胃肠的逐段蠕动,推动食物前进。
12、好的饮食习惯谚语答: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五谷杂粮壮身体,青菜萝卜保平安;狂饮伤身,暴食伤胃;多吃不如细嚼;晚饭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
13、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压缩空气?答:自行车轮胎和篮球充气;空气枪;公共汽车的门;喷雾器。
14、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什么?答:(1)多骑车、少开车。
(2)多植树造林。
(3)不乱焚烧垃圾。
15、制冷空调和取热器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答:空调应该安装在房间的上方,因为冷空气自上而下,而取热器应该安装在房间的下面,因为热空间是自下而上勾当。
16、把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进瓶子里吗?为什么?答:不能,开始可能会流进几滴。
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有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进往。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运动与位置》知识点和练习题【简化】

《运动与位置》知识点1、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动物(人)的运动、植物生长的生命活动、交通工具的运动,以及非生命体的(溪水、白云、月亮等)的运动等等。
2、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运动是机械运动,如地球的自转、弹簧的拉伸等。
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我们把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4、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5、运动和位置之间的关系:一是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来判断某个物体是否在运动,二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6、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静止都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7、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参照物改变,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可能改变,所以说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与位置》练习题一、填空题1.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一个物体叫做()。
2.自己坐在教室里,相对于课桌,自己处于()状态;相对于太空,自己处于()状态。
3.我们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看到路两旁的树向后退,判断汽车应在向()运动。
4.在“我的位置在操场东南方约45米处”的描述中是以()为参照物5. 坐在汽车上,如果我们觉得路旁的树木、房屋往后退,这时选定的参照物是()。
如果我们以路旁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那么汽车在(),我们自己是()的,如果以车上的乘客为参照物,我们自己是()的。
如果以汽车本身为参照物,乘客是()的。
6.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和()来描述。
二、判断题1.没有参照物,我们也可以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在运动。
()2.公交车停在站台上,说明此时公交车相对地面静止不动。
()3.“小小竹排江中走,巍巍青山两岸走”,竹排和青山互为参照物。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供学习)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2020)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2020年秋季的新版苏教科学教材。
1.以学生的发展为教材编写的宗旨。
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致。
以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对自然的好奇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要素,构建大科学观统领下的主题单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
2.以科学世界观作为整册教材的组织线索。
这些线索包括对科学本体的应有认知和对自然界的应有认知。
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螺旋上升式体现了这一组织线索,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起这样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是有规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个统一的整体。
3.强化对科学探究和二工程实践的指导。
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工程设计的步骤与要领是科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
为此,在每册教材的后面设有“专项学习”,将有关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含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指导系统化和显性化,在保证过程完整的基础上,将探究和设计要素按年级有所侧重,又螺旋上升地加以编排。
4.设计专门针对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STEM单元。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英文缩写,是当下炙手可热的跨学科项目学习模式。
与主要指向概念理解及运用的主题单元不同的是,STEM主要指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5.强调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学习资源的全配套。
教材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有探究性学习,有探究性游戏,有科学DIY,有种植和饲养,还有观察与阅读...这些学习活动有趣、有效、易做。
为配合学习活动,教材配套了供学生观看的高清视频,供学生动手做的学具材料和供学生记录、课外拓展用的活动手册。
全新的网站还将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6.重视科技史的学习。
为了有助于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认识,教材在主题单元中渗透科技史内容,在专项学习中有专题介绍,在每个年级教材的最后--面,还特别对科技史作概略的梳理,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呈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教材问题解答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性质一、问题解答1、你还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答:把瓶子倒立放入水中,然后翻转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海绵放到水里挤压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饼干、砖头放到水里也会看到有气泡冒出。
这些都能证明空气的存在2、把一团纸巾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答:不会,因为空杯子并不是真正空的,杯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3、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呢?答:不会,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松开套住瓶口的气球或者在瓶身上打孔,瓶子里的空气被气球从缝隙里或者小孔中挤出来,腾出瓶子里的空间,气球就能吹大了。
4、把俩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他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的现象。
想一想,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答:刺破气球的那端木棍翘起来,说明空气有质量。
5、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有风吹过脸庞,(不必统一答案,具体依据学生的回答)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6、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又怎样?松开手后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现象?答:感觉用手压时塑料袋内有东西向上弹(或者像上顶)手。
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向上弹(或者像上顶)力气变大。
松开手后看见“气垫”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说明(1)塑料袋内有空气存在。
(2)空气占据了袋内的空间。
(3)空气可以被压缩。
(4)压缩空气有弹性。
7、水和空气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答:相同点: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不同点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空气容易被压缩,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8、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答:气锤、喷雾器、气垫船、气垫悬浮列车、气枪、橡皮艇、气压铆钉枪、汽车上的气压开关门等都是利用压缩空气来工作的。
9、探究喷气式气球充气量的多少与他跑的距离是否有关?答:课本上的空填“远”。
结论充气量多,气球跑得远。
2、热空气和冷空气一、问题解答1、空气受热或受冷后会往哪儿流动?答: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受冷后会下沉。
2、试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答: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
3、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答:制冷空调应挂在上方,这样,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内的气温。
而取暖器则相反,应放置在下放,让热空气自然上升,较快提高室内气温。
4、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答: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3、空气中有什么一、问题解答1、一猜,下面那支蜡烛最先熄灭,那支燃烧的最久?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答:第二支先灭,第一支最持久。
因为第二支是用小杯子罩住的里面空气最少,第一支完全暴露在空气中。
燃烧需要空气。
2、实验二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瓶里剩下的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它们各具有什么性质?答:试验中可以看到蜡烛燃烧一会后熄灭,瓶内的水上升了一小截,说明燃烧只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瓶内还有气体。
瓶里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空气中至少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3、11页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几下,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说明什么?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4、沿着杯壁慢慢倾倒二氧化碳,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说明什么?答:会看到杯底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5、还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答:秋季早晨草叶上的水珠,放在室外的金属上的水珠,水缸外的水珠,冬季从室外里走到屋子里眼镜片上会有水雾等。
这些都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问题解答1、下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答:这四个例子说明人和动植物离不开空气。
2、说一说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答: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第二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一、问题解答1、如果把两只手的食指先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过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会一样吗?对上述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
答:不一样,插入冷水杯的手指插入温水杯中后感到热,而插入热水杯的手指插入温水杯中后感到冷。
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2、一杯热水会逐渐变凉,你认为热水变量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是先快后慢,还是均匀下降,还是……答: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
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3、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答: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2、热的传递一、问题解答1、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答: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导温度低的地方。
2、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答: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相互混合。
3、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答:阳光因自身的温度而向外发射能量,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种物体传给其他物体。
4、分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答:对流(壶中的水);传导(炉子到水壶);辐射(路中的热传到四周)。
3、加热和冷却一、问题解答1、糖和蜡加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还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与糖和蜡一样的变化?答: 糖和蜡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凝结成固体。
如松香、巧克力、动物脂肪、固体润滑油等2、铜球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什么变化?答: 铜球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
3、水加热和冷却后有没有类似铜球的变化?答: 水和铜球一样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
4、设计出研究空气加热和冷却后体积变化的实验。
答:材料选择:瓶口套有气球的瓶子,装冷水的盆子,装热水的盆子。
步骤;1、将瓶口套有气球的瓶子放入装热水的盆子,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再将瓶子放在室温下,过一会,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5、想一想,怎样标出温度计上的刻度?答:要有统一的标准,使用起来才方便。
华氏温标用 ?F表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32 ?F,水的沸点是212 ?F。
摄氏温标用?C 表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0?C,水的沸点是100?C。
6、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你还能说出哪些?答:使乒乓球变鼓、弯玻璃管、炼钢提纯、铁轨留缝隙。
还有夏天架线要松一些、夏天车胎里的气不要充太足,以免爆胎、弯塑料眼镜腿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等。
4、吸热与散热一、问题解答1、实验一: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
2、实验二: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金属片的升温速度比纸板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金属片的降温速度比纸板快。
3、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优于液体。
4、同一种物质,如果表面颜色不同,他们的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一样吗?答:深色物体升温快,降温快;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
5、为什么冰箱后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答:冰箱后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好。
6、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答:热带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行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
7、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答: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阳光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问题解答1、我们见过哪些形态的水?答: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空气中还有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2、空气中的水从哪里来?答:空气中的水是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去的。
3、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通程度及周围的温度有关。
4、水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答:水有气体、固体、液体三种状态。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受冷变成冰。
水蒸气受冷变成水或冰。
冰受热变成水或水蒸气。
5、为什么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答:江河湖海地面上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蒸发到空中形成云,云在空中飘荡遇冷变成雨或雪降落下来。
雨水和雪水有的流入江河,有的渗入地下,地下水有的流出地面形成泉水,它们都源源不断的流入海洋里,江河湖海地面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蒸发……所以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
6、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答: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上变成雨和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1、声音的产生一、问题解答问题1: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一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
答:例如:(1)揉、搓保鲜袋;(2)绷紧保鲜袋,放在唇间吹;(3)吹足气后用指头弹击保鲜袋;(4)吹足气体系紧再挤破;(5)来回抖动保鲜袋。
问题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答:很多种声音。
如吹口哨、弹舌、拍手掌、跺脚、打哈欠、说话、唱歌等。
问题3: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答:因为物体都发生了振动,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问题4: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答:我感到音钹在振动,随后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了,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问题5:你能从以上活动中找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吗?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二、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探究声音发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尺子、小鼓、鼓锤、豆子实验过程:1、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我们会听到尺子发出嗡嗡的声音,同时会看到尺子在振动。
2、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我们会听到鼓面发出咚咚的声音,同时看鼓面上的豆子在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一、问题解答问题1: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子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答:开始能听到,用注水加热法赶去烧瓶内的空气,会发现铃声变小或听不到,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问题2:固体、液体能传播声音吗?答:能。
问题3: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的效果最好?用哪个袋子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答:装沙子时效果最好,用空气袋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二、实验与制作1、实验名称:探究沙子、水和空气传播声音的效果。
实验材料:三只分别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铅笔实验过程:(1)、把桌面整理干净,分别将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地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