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的技术发展

合集下载

媒介发展与媒介文化

媒介发展与媒介文化
二.媒介文化的特性
1.全能性。 席勒在《思想管理者》中提出“美国的媒介管理者创造、筛选、精炼、主宰
着我们的形象与资讯的流通,从而决定我们的信仰、态度------最后,还有我们 的行为举止。”(9) 虽然这段话显示的是席勒对于美国媒介权力过于强大的一种 担心,但它同时也从侧面揭示了媒介文化全能性存在的可能。媒介文化作为一 种以技术为前提的出现与存在,其技术性能塑造了其身份的与众不同,即媒介
2
播或交流的工具,也包括凝结于这些工具之中并通过这些工具表现出来的符号 交往的形式和常规。对于传播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有学者提出三种理论范式来 加以解释,一、媒介是表述现实的工具;二、媒介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三、媒 介是社会交往仪式和文化的生存与再生的场所。(2)
媒介表述现实是指媒介是文化的表述工具,即媒介利用符号对于一个文化 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映,这种反映被认为是特定社会或历史阶段的文化的缩影。 通常持有此种观点的人们认为可以通过对于媒介内容的系统分析来了解和解释 特定社会或历史阶段的文化。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在分析大众媒介 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时提出,“无论是就质或量的观点来说,在资本主义高度发 达的 20 世纪,媒介在文化领域里已经取得了决定性和关键性的领导地位。单只 是就经济、技术、社会与文化资源来看,大众媒介所能够控制的部分,比起目 前还存在的所有更为传统的、更为古老的文化渠道,其素质优越了许多。…… 这是现代媒介的首要的文化功能:提供并选择性地建构了‘社会知识’和社会 影像,透过这些知识与影像我们才对于‘种种世界’、‘种种人们曾经生活过的 实体’产生认知;透过这些,我们也才通过想象建构他们的及我们的生活,使 之合并为可资理想的‘整体的世界’。”(3) 这是对于媒介反映现实的真实注解。 一直以来,“媒介是表述现实的工具” 的观点是人们对于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 系的常识性理解。但是这种观点中存在着对于表述符号与被表述事物之间关系 的极大误解,就是仅把表述符号作为一种表意手段,作为一种指涉外在事物的 工具,认为表述符号是从外在的思想和事物中派生出来的,其本身不具有本体 性价值,其意义存在于与其所表述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中,而且这种关系有 时被认为是一种因果关系。事实上媒介对于现实的表述存在着很大的片断化的 嫌疑,所以不能单纯地认为媒介符号与其所表现的事物之间必然的构成相对应 的因果关系。

大众传播媒介的技术发展

大众传播媒介的技术发展
思考题:
1.黑死病在人类传播发展史上有什么作用? 2.造纸和印刷都发明于中国,但为什么有“古登堡革命”一说? 3.先进技术在社会上的普遍推广需要考虑哪些技术以外的因素,
从铱星计划的失败谈起。(以上三题可参考《媒介形态变 化》)
4. 手机是大众媒介吗?如何理解媒介技术发展的特征? 5.如何理解媒介的技术特性对传播行为的影响?
高低身份场景的融合 后台的可见性与权威的衰落 领地/地位相关的危机
阅读与思考
推荐阅读: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第一、三、四章 蔓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第5章 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LARRY BARKER:COMMUNICATION,CHAPTER 13
大众传播媒介的技术发展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 媒介传播的发展进程 信息传播技术的社会塑成
媒介技术对传播的影响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是由专业性的社会机构运 用复杂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 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虽 然大众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最 普遍最具影响力的是报纸、广播、 电影和电视。
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物质场所 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
电子媒介跨越了以物质场所为基础的场景界限 和定义,以信息传递的模式定义场景以及恰当 的行为和风格。
新场景、新行为
完全不同的行为需要有性质完全不同的场景 场景的分离使行为分离,通过有选择地将自己
暴露在事件和人物面前,我们控制了自己行为 和感情的传递。场景的界限有时会被打破,但 这常常被看成是不正常的和暂时的。 电子媒介的广泛采用打破了传统的场景界限, 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场景,从而造成了人们行 为的改变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媒介亦译作媒体,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

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媒介的现代形态,主要包括印刷手段的报刊媒介、电子手段的广播、电视媒介,以及现在的因特网新媒介。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主要是依托第一媒介,即印刷媒介——报刊来完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年历程,中国的传媒业也迎来了与祖国共同成长发展的花甲之庆。

这六十年间,传媒业的发展举世瞩目,成就辉煌。

仅以报纸为例。

1950年全国出版各类报纸336家,期发总数230万份;到2008年增加到1943家,期发总数达到21154.79万份。

一个甲子的时间,报纸增加了1803家,增长了12.88倍;期发总数增加20924.79万份,增长了90.98倍。

中国传媒业这种跨越性的、超常规的发展,生动地显示出支撑传媒业发展的共和国社会制度和基本国策的正确、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长以及人们对传媒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改革和开放推进传媒业有序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繁忙的经济恢复和紧张的经济制度改革向传媒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宣传和报道的繁重任务,传媒自身也在改革和发展的洪流中大踏步地向前推进。

新闻批评与报纸监督,从提高认识、形成制度到初杀腐败、形成风气,是新中国传媒工作最初7年的又一亮点。

1950年初,1989年,江泽民明确把文艺工作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扩展为新闻宣传工作方针。

李瑞环提出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要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移到面向群众上来”,“要改革新闻宣传内容”,“要改革新闻宣传的形式”。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使新闻宣传向新闻基本规律进一步回归。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

新科技革命为传媒业注入发展动力香港回归前,笔者奉派去香港执教,看到一所大学有5000台电脑,惊羡得不得了。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网络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如果使 用不当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曾遭遇过假新闻?结合 你的经历,谈谈你对假新闻的感受.
假新闻的危害有哪些?
• NO1、2014年春节放9天?
• NO2、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
• NO3、2020年才可异地办理生育服务证?
• NO4、张艺谋“一个孩子奖一千万”?
• 沉溺
• 在媒介化生存的状态 中,许多人将过量的 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媒 介营造的世界中,越 来越习惯与媒介世界 而不是与现实世界打 交道,他们全身心地 体验媒介世界的喜怒 哀乐而对现实反应却 显得迟钝。
• 盲从
• 对传媒的深度依赖和沉溺,容易使人忽略理性判断和自由 选择,形成以“非理性盲从”为特征的媒介接受心理。
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去 把握。但大众传媒因种种原因,展现给人类 的只是信息环境(环境的再现),而非客观 环境本身。即:
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
• (二)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 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 选择性做课堂表演。
• 并分析不同媒介的优点及缺点。分组写在 黑板上。
报刊
• 优点:容易保存,可以反复阅读,给 读者阅读自由性比较强对于事件的报 道可以尽量深入,让读者有全面的了 解,可以阐发理性思维等
• 不足:时效性差,读者范围有限,感 染力相对较弱等
广播
• 优点:接受方便及时,传 播信息量大;可以使受众 方便、及时、快速得到信 息;传播通俗易懂,不易 受文化程度的限制;接受 设备简易等
• 消极: • 电子乌托邦 • 媒介崇拜 • 媒介依赖 • 媒介沉溺

第五章 大众传播

第五章 大众传播

2. 社会协调:对周围的环境信息进行选择和解释。媒介常常会批评并指导人们对周围事件作反应。宣传符合传统美德的价值观和曝光某些偏差行为,建立社会舆论导向,强化社会规范,帮助社会达成共识。
? 可能的负面功能:强化遵从,将固定模式永久化;媒介的造假事件(假形象或假人格)。
? 负功能:刻板成见(刻板印象)
3.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信息泛滥、表面关心之下的冷漠,花费大量时间在传媒上,失掉行为主动性。被动的接受者。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影响
一、大众传播的产生发展过程
1. 报刊与大众传播
? 19世纪30年代前,报刊因为面向群体定性化,不能称为大众传播。
? 19世纪30年代后,随着人人都看的廉价报纸“便士报”(penny paper) 问世,报刊成为大众传播。
3. 文化传承:大众传播将信息、价值观和规范一代代在社会成员中传播。人类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增加了社会凝聚力,个人得以和社会融合。
? 可能的负面功能:大量复制的信息阻碍了个人之间的创造性交流;减少了社会亚文化群的种类;标准化趋势,阻碍了文化生长。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赖特在1959年提出“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和规定、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
第五讲: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1.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
(一)信息环境
1. 定义: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具有特殊涵义的信息符号

大众传播媒介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的地位和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的地位和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的地位和作用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作为大众传播学理论基础的拉斯韦尔公式中的五个W分别是:谁是传播者、讲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给谁、最后取得什么效果。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

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

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

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因而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是企业比较青睐的传播工具,因而报纸有许多优点。

第一,信息较为详细。

同电视比较而言,报纸所载信息比较深入细致、详细、全面,读者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

第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

现代生活节奏块,时间紧,报纸虽刊载信息量较大,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众多信息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加以阅读,而不必象看电视和听广播那样,不管喜欢与否,都得照看(听)不误。

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

遇到好的商品信息,读者可以长期保留下来,以备索用。

广播、电视虽声声如二,画面生动,却转瞬即逝,难以在记忆中长期保留。

第四,信息成本低廉。

报纸价格相对较低,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群众能够棘手。

电子设备投入较高,且需要特别接收设备,而且电脑还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

21世纪,我国农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面对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迎接WTO来临、沿海和城郊部分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新的形势和任务,有效地解决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矛盾,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等已十分迫切。

因此,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创新同样重要,尤其是面对我国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不高的现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就显得更加重要。

3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


传播变革导致社会结构的变革。出现特定阶 层来使用文字及媒介,教育、文化积累及宗教成 为行业;
大规模社会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

三、印刷传播时代

文字出现后,人类经历了相当长的手抄传播阶段。

手抄传播效率低,成本高,加上教育普及程度低,文字
的使用成为权贵、僧侣的特权,文化及其传播被垄断。

印刷时代到来,传播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 印刷技术的进步使报纸、书籍、杂志迅速普及 。C·H·库利:这些新媒介在四个方面比以前更有 效:
• 表达性:能传送范围广泛的思想和感情。 • 记录永久性:超越时间。 • 迅速性:超越空间。 • 分布性:可以达到所有阶层的人们。 • “新的大众传播体现了生活方面的变革,包括
商业、政治、教育以及单纯送交行为和闲谈……。” (库利)
二、文字传播时代 公元前4000年,埃及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1200年,希腊产生了完整的字母表音 文字系统。
公元前13世纪左右,殷商时期甲骨文,10万 多片,单字近5000个,有指事字、象形字、形声 字,还有形声字,标志着汉字符号体系的基本形 成。
水中之鱼
钓鱼
抓鱼
甲 骨 文 动 物 名 称 表
• 模拟信号(analogue):信号以与 时间相对应、连续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来 表示;易受噪音干扰,信息易衰减;
• 数字信号(digital):信号以电 压的有或无(即0或1)来表示;信息保 真度高;数字压缩技术使相同的电缆、 光缆或频道传输更多信息。
信息时代与网络传播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 价值而得到发展。
• 1609年,德国《报道与新闻报》是现存最早的 印刷报纸,每周一张。

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全文)

大众传播媒介进展一、现象扫描;我们首先来看看新闻传媒进展历史当中的“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以此透视这一现象的本质和进展规律。

在报纸诞生之前,基本上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新闻媒介,那时的新闻往往和政令、商情或演说观点混合在一起。

因此,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来说,报纸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特点表现得非常杂,如它的小说连载有书籍的特色,法规的颁布又有政令的特色,很难说它和具体的哪个媒介相干涉了。

直到广播诞生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当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电台KDK电台于1920年1月2日正式开播之时,西方发达GJ的报纸媒介已经步入了一个十分成熟的进展期。

这种成熟表现在:1、报纸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成熟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如针对不同信息的类型和不同读者的要求,报纸本身的分层基本成形。

既有《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这样严肃的政XX报纸,也有诸如《世界报》、《纽约日报》这样的大众黄色小报。

报道内容以新闻为主,同时兼顾散文、漫画等适合副刊的内容。

在报道题材方面,消息、通讯、特写和评论等新闻文体形式已基本成熟并固定了下来。

2、当时作为唯一的新闻传ッ浇椋ㄖ接涤凶罟惴旱氖苤谌郝洌豢梢运担鞘钡氖苤谝私庑挛牛丝幢ㄖ剑鹞匏荆蛭挥衅渌嘈偷拿浇橛胨赫1ㄖ降纳缁嵊跋炝Υ耸笔俏抻肼妆鹊摹?3、报纸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媒介运作体系,从采访、编辑到出版,从成本核算到广告费用的评估。

在这一点上最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出现恰恰是报纸为了解决信息来源问题而采取的举措,如美联社的前身港口通讯社,就是由《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等六家报纸联合成立的。

合众国际社的前身之一国际新闻社也是有报业巨头赫斯特创办的。

在这种情况下,新诞生的广播将无可奈何的处于报纸的阴影下,因此早期的广播在新闻传播的方方面面都有浓重的报纸的色彩,这表现在:1、广播新闻的信息源大量地来自报纸;刚刚开始的时候,广播播音员仅仅是简单地读一下当地报纸的新闻标题,即便是新闻内容也很多直接来自报纸。

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发展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发展影响更大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问题,什么是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进入21世纪,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我们时刻与大众传播媒介接触,它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由此可见,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边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接触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人重要的生活内容。

施拉姆先生在《传播学概论》中曾经这样介绍美国人的生活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些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

这种情况并不是美国的特殊现象。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接触大众传媒都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例如,2010年,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平均为19.8小时,平均每天2.9个小时。

通过我们大众传播媒介,我们可以了解新闻、信息和知识,可以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我们还可以了解生活的有用信息,比如天气资讯、物价的涨落、交通等等资讯,从而帮助我们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来确定哪天出去旅游,从而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我们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比如看一档好的文化类或艺术类电视节目,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大众传播媒介还可以为为我们提供娱乐,比如,学习、工作劳累一天了,我们可以看一档《快乐大本营》等等娱乐电视节目或者进入社交网站交友、偷菜、玩游戏等等,由此来缓解我们的压力。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第一次传播革命--- 近代报纸的出现第二次传播革命——电子媒介的问世第三次传播革命一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传播媒介: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广义的媒介指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

互动媒体:是以电脑与互联网产生后形成的,具有强交互性,能够及时交流,也可异时反馈的新型媒体。

特点:高度综合、充分交互。

媒介环境:指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国际互联网:是一种全球信息资源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网络,同时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种全球性、开放性的信息资源网。

网络媒体:就是指第四媒体,它是将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视为终端,传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工具。

摩尔定律:英特尔公司的奠基人高登。

摩尔认为,计算机处理器(CPU )的运营能力每18 个月就会翻一倍。

其他媒介:是依赖电脑、多媒体、数字技术等所形成的新型媒体形态。

模拟技术:是将信息在制作、传递、存储以及接收各环节,以电信号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对声波、光波等物理信号的模拟和传输。

数字电视: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

网络广播:也叫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主要是指国际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

图文电视:是指利用电视信号场消隐期间的时域空隙,附加播送代表文字、图形的数码,观众用接收附加器解码后可在屏幕上收看的一种技术。

最早出现于英国。

媒介组织:是由专业人士组合、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的职业化社会机构或单位。

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媒介即讯息:我们对任何传播媒介的使用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它 传播的特定内容。
杂性,4)可靠性,5)可感知性。 经过较长时期,每一种新形式的传播,都从某种较早形式,逐渐演 变到完全是自身的独特形态。 罗杰斯S形扩散曲线:






早期采 飞
用者
后采用者 时间
促进或压制技术更新的潜在势力法则
各种发明和技术革新的被广泛采用并不仅仅取 决于技术上的优势,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力 量在新技术的发展方面扮演着强有力的角色 技术加速器和刹车:
大量生产复制、讯息 公开传递,常常在瞬 间同时到达最广泛的 受众
传播者在一些复杂的 花费巨大的组织中运 作。
新媒介环境的特点:
以前截然分开的印刷和 广播技术出现融合
媒介资源由“稀有资源” 转为“丰富资源”
从大众化内容转向对群 体或个人的内容量身订 做
从单向传输变为互动
媒介传播发展进程
中介,方向,把关人与受众,时间安排
◎传播的呈现与格式:
语言,结构,内容,形象定位
◎传播的接收与限制
互动,限制,位置
信息传播技术的社会定型 (ICTS’ SOCIAL SHAPING)
三十年法则: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相对稳定的加速发展模式: 应用新技术的标准(扩散理论):1)相对的便利性,2)兼容性,3)复
‫٭‬公司的需要; ‫٭‬其他技术的需要; ‫٭‬管理和法律行动;
‫٭‬一般社会力量
媒介形态变化的过程和原则
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是思考有关传播技术进 化的一种统一方法。它不是孤立地研究每一种 形式,而是去注意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新出现 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相互关系。
媒介形态变化原则: 共同演进与共同生存,而不是相继进化和取代 传播技术的汇聚: 复杂性:媒介形式的增殖、生存适应
数字语言与新传播技术
1946年,第一台模拟计算机出现 50年代调制解调器的出现:解决计算机与电话的兼容问题 60S末ARPANET实验(高级研究项目署网络) 1971年第一台芯片电脑出现。 80年代初互联网民间化,个人计算机和在线网络日益流行 数字光纤网络:宽带和压缩技术 1989-94, 马赛克(MOSAIC 网络浏览器)和万维网 E-mail,BBS, Newsgroups and Mailing Lists, The World Wide Web,service
online 其他种种:通讯卫星,有500个频道的光缆电视,移动电话 一种智能化的网络+无线通讯 微型多媒体
新的媒介环境:内部计算机性能的迅速发展 外部,连接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国际标准化 互动:在“虚拟现实”和“电脑空间”中,人机之间的仿生互动
对传播形式的重新分类
人际传播领域 广播领域 文献领域 ◎信息的流动与控制:
语进行信息编码,从而更有效地收集、处理和传递有 用的信息。 公共传播(public communication)领域的出现:绘画、 舞蹈、音乐、歌唱、戏剧表演、公共演讲 受众和信息表演者的区分,结构化和标准化 口头传播的局限性:不稳定,不可靠
文字传播时代
文献记录技术和书面语的发展:壁画、象形文字 前2500年苏美尔人的陶器符号——楔形文字 轻便可携带文献的发展:前2500年埃及纸莎草纸——汉代蔡伦造纸,欧
电子传播时代
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1844年发出第一份电报 1858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竣工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发明了电影摄影机,20世纪初完成从无声到有
声的过渡,1929年,彩色电影实验成功。 1899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创办了第一家电台, 二次大战以后,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开辟了大众传播的新时代。 无线电报纸 1926年全国广播网(NBC)出现 1929年机械-电子电视 1930年电子电视 1939年黑白电视 1940年彩色电视 1965年彩色电视的普及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是由专业性的社会机构运 用复杂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 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虽 然大众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最 普遍最具影响力的是报纸、广播、 电影和电视。
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特点以往对大众 Nhomakorabea播的理解
直接面对相对广大的、 异质的匿名的受众
洲牛羊皮纸,8、9世纪阿拉伯人——欧洲黑死病与造纸技术 唐代刻版印刷术,宋代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11世纪) 1456年古登堡的发明:铸字,金属合金,机械印刷机,印刷油墨—200册
《圣经》 书面语言标准化、 大众扫盲 15世纪末,欧洲各大城市印刷业发展 报纸的诞生:1665年创刊《牛津报》,1690年美洲出现第一份报纸 便士报与大众传播时代:1833年纽约《太阳报》蒸汽驱动印刷机 印刷媒介的黄金时代:1890-1920S,整行铸造排字机 印刷垄断的结束:在与广播\电视的竞争中发展 计算机排版和新的印刷技术:1960s末
英尼斯的媒介观
著《传播的偏向》(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帝国与传播》(Empire and Communication)
以媒介发展作文明分期: 将经济垄断原理扩展到信息垄断的研究领域。认为对
传播媒介的控制是实施社会和政治控制的手段,而新 的媒介能打破旧的垄断 每种传播媒介都有“偏向”,从而影响了文化的稳定 程度、保守性以及文化覆盖地域面积的能力。大体分 为口头传播偏向和书面传播偏向,时间的偏向和空间 的偏向
德弗勒的过渡理论: 口语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 新媒体与数字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时代
4万到9万年前,人类获得说话的身体能力 口语使人与人之间的外部沟通更加有效,人们可以结
成更大的群体,有组织地处理难题 提高了人类推理、计划和概念化等思想能力,利用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