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期末文言文复习三《穿井得一人》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重点字词解释:1、溉汲:取水浇田:溉:浇灌,灌溉。

汲jí:从井里打水。

2、及:等到。

3、国人道之:国都中的人都讲述这件事。

4、道:讲述5、有闻而传之者:有人听了就去传播6、传:传播7、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8、对:应答、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使:使唤10者:…的人。

三、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穿②国人道之.道③国人道之国四、文白对照: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五、作品启示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杞人忧天》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作。

列御寇,相传战国时道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2课《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2课《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22课《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
吕不韦(?~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

.《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代表作,战国末期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共26卷,160篇。

【文言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文章赏析】
这件事告送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另外,说话措词要准确,表达要清楚,别让人产生歧义。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逐句翻译全解:挖井得一人

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逐句翻译全解:挖井得一人

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逐句翻译全解:挖井得一人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

下面本文库为您推荐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逐句翻译全解:挖井得一人。

22课《挖井得一人》翻译宋之丁氏,--宋国的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家里没有井要外出打水,常一人居外。

--经常一个专人住在外面。

及其家穿井,--等到他家挖了井,告人曰:--就告诉别人说:"吾穿井得一人。

"--"我挖井得到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有人听到了,传言说"丁氏穿井得一人。

"--"丁氏挖井挖得一个人。

"国人道之,--国人谈论这件事,闻之於宋君。

--让宋国国君听到了,宋君令人问之於丁氏,--宋君派人去问丁氏。

丁氏对曰:--丁氏回答说"得一人之使,--"我是说得到一个人使唤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并不是从井里挖到一个人。

"求能之若此,-- 像这样探知消息不若无闻也。

-- 还不如没有听到。

22课《杞人忧天》翻译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身亡所寄,--自己无处存身,废寝食者。

--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因往晓之,曰:--就去开导他,说:"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若屈伸呼吸,--你四肢一弯一伸,嘴巴一呼一吸,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奈何忧崩坠乎" --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其人曰:--那人说:"天果积气,--"天是气体,日、月、星宿,--那日、月、星、辰不当坠邪" --不就会掉下来吗"晓之者曰:--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宿,--"日、月、星、辰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只使坠,--即使掉下来,亦不能有所中伤。

"-- 也不会伤害什么。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晓之者曰:-- 开导他的人说:"地,积块耳,--"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充塞四虚,-- 填满了四处,无处无块。

第22课《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及练习(教师版)

第22课《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及练习(教师版)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二、三行对译外。

【注释】的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居住【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灌,经常派一个人去外面打水。

家一人。

”【注释】待,等到代词,他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告诉这里指“节省”【译文】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者曰:“丁氏穿井一人。

”【注释】听到传播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得到,这里指“发现”【译文】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人【注释】国都议论代词,这件事使听见代词,这件事向、对宋国国君【译文】国都中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原文:宋君丁氏。

丁氏曰:“【注释】派代词,这件事介词,向、对对答、回答指“节省”的劳动力【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注释】指“发现”在不如【译文】等于得到一个人。

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三、朗读节奏停顿1.家无井/而出溉汲2.吾/穿井/得一人3.有闻/而传之者4.丁氏/穿井/得一人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文言知识归纳(一)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闻:使动用法,使……听说)(二)古今异义1.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2.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3.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三)一词多义:1.之①宋之丁氏(助词,的)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⑤得一人之使(助词,的)⑥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2.其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3.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4.闻①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②闻之于宋君(使知道)③求闻之若此(消息)④不若无闻也(知道、听说)五、内容理解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一、解释重点词语。

1、《吕氏春秋》又称《》,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年秦相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溉汲..:3、及.其家穿井:4、国人:4、国人道.之:5、闻之于宋君:6、丁氏对.曰:7、得一人之使:8、《列子》旧题为著,列御寇,相传是时的家人物,郑国人。

9、崩坠:8、身亡.所寄10、废寝食者:1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12、因.往晓.之13、因往.晓之14、天果.积气耳:15、不当坠.耶:16、宿:17、光耀:18、只使:19、积气:20、耳:21、若.屈伸呼吸:22、行止:23、奈何:24、中伤:25、积块:26、四虚:27、躇步跐蹈:28、舍然: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身亡所寄2、其人舍然大喜三、词类活用1、闻.之于宋君2、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四、一词多以1、于:闻之于.宋君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闻: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宋君3、之:宋之.丁氏国人道之.得一人之.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五、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闻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5、杞人忧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6、天果积气耳,日月星宿,不当坠也。

7、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六、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七、《杞人忧天》本文的讲了什么事?寓意是什么?。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之”的用法(1)宋之丁氏之:结构助词,的(2)有闻而传之者之:代词,指这件事(3)国人道之之:代词,指这件事(4)闻之于宋君代词,指这件事(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之:代词,指这件事(6)得一人之使之:结构助词,的(7)求闻之若此之:2、“而”的用法(1)家无井而出溉汲而:表顺承(2)有闻而传之者而:表顺承3、“若”的用法(1)求闻之若此若:像(2)不若不闻也若:如,比得上(3)若屈伸呼吸若:你4、于的用法(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于:向(2)闻之于宋君于:被(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二、特殊句式倒装句: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

省略句:常一人居(此处省略“于”)外。

(此处省略主语丁氏)告人曰判断句: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被动句:闻之于宋君。

三、词类活用1、闻之于宋君。

闻:使……知道(使动用法)四、一一对译1、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住在外专管打水。

2、原文: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3、原文: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译文:有个听到就传播这件事的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4、原文: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文:住在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原文: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6、原文: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七年级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注释

七年级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注释

七年级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注释《穿井得一人》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穿井得一人》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穿井得一人》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穿井得一人》出处:*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收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20XX年收入人教社新版语文教科书中(与两篇《伊索寓言》及列子作品《杞人忧天》同属《寓言四则》 )。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穿井得一人》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穿井得一人》

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①《吕氏春秋》宋②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③,常一人居外。

及④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并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⑤道⑥之,闻之于宋君⑦。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⑧曰:“得一人之使⑨,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①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穿,挖掘开凿。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②〔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③〔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④〔及〕待,等到。

⑤〔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⑥〔道〕讲述。

⑦〔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⑧〔对〕应答,回答。

⑨[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一、阅读《穿井得一人》一文,回答9~11题。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家无井而出溉汲汲:从井里取水B. 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C.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令:派D. 丁氏对曰对:正确10.下面各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与其它句不同的一项是()A. 宋之丁氏。

B. 有闻而传之者。

C. 国人道之D. 闻之于宋君。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君派人打听,是因为他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B.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分析甄别,不能人云亦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溉汲..
gài jí三、重点字词解释:
1.穿.
井得一人 2.溉汲.. 3.及.
其家穿井 4.国人道...之: 5.闻.之于宋君 6.问之于.
丁氏: 7.得一人之使. 8.丁氏对.曰 9. 求闻之若此.. 10.不若..无闻也四、词语分类归纳: 1.重要虚词。


①宋之.丁氏②有闻而传之.
者③国人道之.④闻之.于宋君⑤得一人之.
使⑥求闻之.若此其
①及其.家穿井②其.
人曰③奈何忧其.坏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②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
1
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②国人道之.③国人道之.五、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委派一人在外面。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井,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听到就去传播的人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人。

”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六、问题梳理:
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答: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2.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穿井得一人》,完成1-3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2
⑶有闻而传之者()(4)闻之于宋君..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待,等到讲述的人使知道
2.(1)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委派
一人在外面。

(2)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3.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阅读《穿井得一人》,完成1-4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3)先自度其足 ( ) (4)遽契其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对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参考答案:
1.待,等到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量长短用刀刻
2.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2)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D
4.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不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严谨认真的人。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溉汲..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溉汲(2)穿井...(3)王信之乎(4)谓魏王曰...2.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
参考答案:
1.(1)打水浇田 (2)挖掘,开凿 (3)相信)(4)对说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