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设计4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设计4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了解掌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主要模式提出办特区的人物和时间,五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所属省份和建立时间,2、能力训练过程方法以史带论理解原理: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识图分析判断特征: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评价政策: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复兴责任感: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唯物史观:对外开放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

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情感体验适应环境:调查了解对外开放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2学情分析1. 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副科和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

2.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歌曲《春天的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片断,活跃课堂气氛,提问歌曲颂扬的是何人何事,巧妙地引出邓小平和对外开放。

由此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新课(一)经济特区的设立(自主学习与探究)学生看书回答:1、什么时候实施经济特区?五个经济特区分别是什么?面积最大的又是哪个?(1980年)(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夏门;海南岛)(海南省)2、经济特区实行的特殊措施是什么?开放经济特区有何作用?(特区实行市场经济,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

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下)

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下)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下)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经济特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等一系列基础知识。

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经济特区的特点、成就及其影响。

理解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地区的地理分布特点,20世纪90年代新开放地区的分布特点,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概括等一系列能力。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导入新课:从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经济特区的设置1.邓小平首次提出办经济特区的主张提问:是谁在什么时候最早提出创办经济特区的?(1979年4月邓小平)2.五个经济特区的相继建立问:有哪五个经济特区?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创办经济特区?学生看书后回答:1980年有广东省的深圳市(第一个)、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1988年有海南岛(最大的)。

(让学生欣赏图片)毗邻港澳,重要侨乡。

3.国家对经济特区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强调经济特区不等同于特别行政区,并强调它的“特”之所在。

4.创办经济特区的作用①.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看图片体会)②.经济特区的成功,推动了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③.特区试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经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二.对外开放的扩大1.对外开放地带的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由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构成的对外开放地带。

(引导学生看图)2.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置20世纪90年代,着力开发上海浦东。

(让学生欣赏图片和录像),明白开发浦东的目的以及浦东开发取得的惊人成绩。

注:强调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上海浦东是扩大开放的窗口。

3.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内地的开放:1992年,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成都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和口岸。

第9课_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第9课_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第 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上海浦东
开放的提出: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作出了 改革开放 的伟大决策。
一、思考题
1、中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跨出了第一步? 这种方式是谁提出来的?
设置经济特区 邓小平 2 、这种方式开放了哪几个城市? 3、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表现在哪里? 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 的经济管理体制。特区实行市场经济,利用外资侨资进行 建设,国家为外商提供优惠的政策待遇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4、创办经济特区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①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
A.南京 B.重庆
2.“经济特区”的含义是(
A.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地区 B.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C.刚刚摆脱殖民统治,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特殊地区 D.国家实行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贫困落 3.以下为《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 间荡起滚滚春潮„„” 请回答: (1)这位老人是谁?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这位老人“在南海边 画了 ①邓小平 ②改革开放 ③建立经济特区 一个圈”,这个“圈”又是指什么? (2) 请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 答: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广东省
福建省
汕头经济特区
珠 海 经 济 特 区
厦 门 经 济 特 区
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 从资金、技术、管理 毗邻港澳、 经济特区的经济建设 个地方作为经济特区? 上引进西方先进的经 是如何进行的? 重要侨乡 济模式 …… ……
深圳 厦门
澳门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设计3川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设计3川教版
1.知识层面:
a.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b.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及成果有一定了解,但知识可能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c.学生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度较低,对我国的国际地位、参与国际组织等方面了解不足。
2.能力层面:
a.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分析能力,能够完成课堂任务和课后作业。
2.辅助材料:
-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图片,如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场景、经济特区建设前后对比、重要国际会议照片等。
-制作图表,包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数据、外资引入情况、对外贸易额变化等,以便学生直观理解对外开放的成果。
-搜集相关视频资料,如改革开放纪录片、我国参与国际组织的重要时刻、国际友人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采访片段等,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期末考试:设置相关题目,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
2.时代观念:培养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时代观念,认识到对外开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国际视野。
3.证据意识:培养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形成对历史事件、现象的证据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5.其他资源:
-提供互联网访问权限,以便学生查找资料和观看在线视频。
-准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教学辅助工具,确保多媒体资源的顺利展示。
-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文具、纸张等,支持学生的记录和创作。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关注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地位?”(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我国对外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指导。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设计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设计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设计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文字材料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文字材料

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世界和各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状况,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更加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国之间的互相开放、互相依存程度更加增强。

据此,邓小平在1984年就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互相开放,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从当代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在近几十年中空前提高,国际分工有了长足发展,许多产品都是国际分工合作的产物;从科学技术的研究、运用和发展来看,国际合作成果与互惠步伐加快,动用世界范围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通力合作,共同攻关,日益明显;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来看,开放化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统一的国内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市场;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都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就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科学观察和概括的结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早在1984年10月,邓小平明确地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他强调指出: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不是短期的政策,而是长期的政策,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

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邓小平和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选择。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

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长期停滞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

在当代,世界最新通讯技术的运用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各种交往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国际经济生活的时空大大缩短,使国际交往互惠更加便利;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普遍纳入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洪流之中,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社会化、国际化、一体化普遍要求各国打开国门,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

九年级思想品德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教案 湘教版

九年级思想品德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教案 湘教版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目标要求】1.识记与理解记住提出办特区的人物和时间,五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所属省份和建立时间,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主要模式。

2.能力与方法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培养学生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外开放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

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调查了解对外开放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预习导学】1.1979年4月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1980年在广东省的、、和福建省的为经济特区。

1988年国家决定建立经济特区,这是中国面积最经济特区。

特区之“特”:在不损害主权的前提下,特区实行经济,利用进行建设,国家还为提供优惠的政策待遇和良好的投资待遇。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外国朋友称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胸前的一枚耀眼的勋章”。

2.20世纪80年代,-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掀起新的大潮,开放了上海,以此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意义:①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发展②对外开放还给我国带来了、先进的和先进的③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和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问题探究】汉、唐、宋、元、明(前期)的开放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明朝闭关锁国导致了落后挨打。

建国后由于国际形势的严峻,以及”左”的错误影响,我国长期处于封闭孤立的状态。

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建国30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不开放不行”。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是怎样全面铺开的?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例题精析】1.“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是()A.毛泽东、周恩来B.毛泽东、邓小平C.邓小平、江泽民D.江泽民、胡锦涛解析:答案:B.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让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站起来并当家作主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而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是他让中国人通过改革开放逐渐地富了起来。

初中历史: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才恒雪 教学课件(最新版)

初中历史: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才恒雪  教学课件(最新版)

第三学习主题
第3 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第三学习主题
第3 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经济特区:
指在不损害主权的前提下,采取与内地不同 的、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和;
2.利用侨资、外资、港澳资进行建设;
3.为外商提供优惠的政策待遇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三学习主题
第3 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第三学习主题
第3 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 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 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的试,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在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大胆的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 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 2001.11.11) “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 不出一条好路。 ——邓小平
第三学习主题
第3 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上海浦东
内地开放
第三学习主题
第3 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重庆
上海 浦东
第三学习主题
第3 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小组讨论: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经济特区
1980~1988 5个经济特区
全方位
沿海开放城市
20世纪80年代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 开放区
上海浦东
第3 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第三学习主题
第3 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1.这位老人是谁? 2.“一九七九年”的春天他“在南海边画一个圈” 具体指什么?1979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办
特区的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以下为《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
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 滚春潮……”
请回答: (1)这位老人是谁?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这位老人“在南海边 画了 一个圈”,这个“圈”又是指什么? 答:①邓小平;②改革开放;③建设深圳等经济特区。 (2)一九九二年春这位老人写下诗篇,在这年成为党的什么重大决定? 答: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4 个 沿 海 城 市 逐 步 开 放
七个经济开放区
7 个 沿 海 经 济 开 放 区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上海 浦东
开发浦东,那个影响就大 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 1、发展上海经济 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 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 长江流域的问题。 2、发挥龙头效应 ——邓小平 1991年在上海视察
经济 特区
沿海 开放 城市
经济开 放区
内地
沿江 省会 沿边

线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截至2004年12月底,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01 亿美元。
20多年来,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带动了10多万家国 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造,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商务部
国改 对革 外开 贸放 易以 情来 况我
这些材料 说明了什么问 题?
三、对外开放的影响
1、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 济的发展
走近开放:开放的提出
开 放 的 中 国 走 向 世 界
尝试:经济特区
扩大沿海对外开放
感知开放:开放的过程
扩大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扩大内地对外开放
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感悟开放:开放的影响
学习测评
1.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的长江沿岸的五个城市中,除岳阳、 武汉、九江、芜湖外,另一重要城市是( )。 A.南京 B.重庆 C.宜昌 )。
B
D.昆明
2.“经济特区”的含义是(
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经济特区的设置 对外开放的扩大 课堂小结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提出: 1979年4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第一 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3、五个特区: 1980年,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 和福建省的厦门市
分析以上材料,开发浦东的原 因是什么?
1993年
2002年 136亿 1251亿 95亿
浦东的成就
外贸出 口 国内生 产总值 地方财 政收入
12亿 60亿 5.53亿
1990年的浦东
1999年的浦东
内地开放
重庆
上海 浦东
用图示的形式总结出我国对外 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并思考这一 过程有何特点?
福建厦门 广东深圳 海南岛 广东汕头 广东珠海
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特”
指特殊的经济政策 和经济管理体制,不是政 治上的特殊。
特区姓“社”不姓 “资”。
——邓小平
深圳经济特区
不是为了引入资本主 义,而是为了发展社会主 义。
1980-2005年深圳市生产总值增长趋势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7 1980 1997 2002 2004 2005 1130 2256 3422 深圳市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4927
1988年,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4、特区的作用: ①极大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
②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 头兵、试验场 ③推动了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 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范 作用和导向作用
深 圳 经 济 特 区
广东省
福建省
汕头经济特区
珠 海 经 济 特 区
厦 门 经 济 特 区
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土地革命时期,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挺 (3)简要列举这位老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历史功绩(最少两项)。 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参与指挥著名的淮海战役。
A.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地区
B.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C.刚刚摆脱殖民统治,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特殊地区
A
D.国家实行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贫困落后的地区
3.举例说明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答:①对外开放促进了开放城市自身的发展;②促进了我国对外 贸易的发展,确立起贸易大国的地位;③使我国吸引了大量外资;④ 使我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带动了10多万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造。
(1)20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目的 使之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并以此为龙头, 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3、扩大内地的对外开放 1992年,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开放成都、昆明、 南宁、长春、西宁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满洲里等13个边 境城市和口岸 4、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看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受?
为什么深圳能从昔日的边陲小 镇变为今天的国际大都市?
深 圳年 特邓 区小 的平 题视 词察
84
经济特区成功了!我们接下 来应该如何扩大开放呢?
二、对外开放的扩大
1、扩大沿海对外开放 20世纪80年代,陆续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长江 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 2、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