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习题集共16页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高修)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适用班级高修1003-1007、1203-1207)一、填空题1、工程热力学中规定的基本状态参数是温度、压力、比体积。
2、循环可分为正向循环和逆向循环。
3、汽油机压缩比8-12,柴油机压缩比14-22。
4、发动机换气过程包括为排气过程、进气过程。
5、换气损失包括排气损失、进气损失两部分。
6、发动机换气过程的任务是排除废气并吸入新鲜混合气或空气。
7、汽油机混合气浓度用过量空气系数、空燃比表示。
8、电控汽油机按燃油喷射位置不同单点喷射、多点喷射缸内喷射。
9、汽油机燃烧过程,分为着火延迟期、明显燃烧期和补燃期 3个阶段。
10、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主要是爆燃和表面点火。
11、汽油机常用的燃烧室有楔形燃烧室、浴盆形燃烧室、半球形燃烧室。
12、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方式空间雾化式、油膜蒸发式13、柴油机排放控制主要是降低 NO X PM 排放。
14、喷油器喷射过程中的喷油速率和喷油规律对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和噪声等均有很大影响。
15、汽油的使用性能蒸发性、抗爆性、燃点、热值。
16、燃气发动机按燃用的燃料数量和形式可分为单燃料、两用燃料、混合燃料。
17、由汽油机的部分特性曲线可知:并不是节气门全开时g E曲线最低,而是在节气门开度为 80% 时g E曲线最低。
18、发动机的部分速度特性:节气门在部分开度下所测得的速度特性。
19、为保证较高的经济性,汽油机的常用转速范围应在最大功率转转速与最低燃油消耗率转速之间。
20、最佳点火提前角应随转速的提高而增大,应随负荷增大而减少。
21、汽车的动力性可用最高车速、加速能力和爬坡能力3方面的指标来评价。
22、汽车的行驶阻力包括滚动阻力、坡度阻力、空气阻力和加速阻力。
23、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有发动机特性传动系参数、汽车质量和使用因素等。
24、传动系的功率损失分为机械损失和液力损失两类。
25、评价汽车的制动性一般用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3个方面来评价。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自考试题 (2)

.浙江省2009年10月自考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试题课程代码:0494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发动机的三个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动力性能指标、经济性能指标及( )A.排放性能指标B.运转性能指标C.强化性能指标D.可靠性能指标2.以下对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描述错误的是( )A.减少进气系统的流动损失B.合理选择配气相位C.对新鲜充量进行加热D.减小排气系统的阻力3.增压器与发动机无任何机械联系,压气机由内燃机废气驱动的涡轮来带动的增压系统是指( )A.机械增压系统B.复合增压系统C.气波增压系统D.废气涡轮增压系统4.柴油机直喷式燃烧室产生空气运动的方法主要有( )A.进气涡流和挤流B.燃烧涡流C.二次涡流D.压缩涡流和挤流5.以下对表面点火和爆燃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是两种产生机理相同的不正常燃烧现象B.表面点火发生时常有压力冲击波的产生C.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促进的关系D.爆燃能有效抑制表面点火现象的发生6.燃烧室结构紧凑,火花塞位于中间,动力性和经济性都较好,但工作粗暴,NO x排放较多的汽油机燃烧室是指( )A.浴盆形燃烧室B.半球形燃烧室C.预燃室燃烧室D.球形燃烧室7.当汽油机的节气门开度一定,其有效功率、有效转矩、耗油率等性能指标随转速变化而变化的关系称为( )A.速度特性B.负荷特性C.调速特性D.万有特性8.根据国家标准GB1105.1—1987《内燃机台架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适用于汽车发动机功率的标定的是( )A.持续功率B.12h功率C.1h功率D.15min功率9.以下不属于汽油机排放污染物机内净化技术的是( )A.电控汽油喷射技术B.废气再循环C.曲轴箱强制通风D.提高点火能量10.以下不属于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类型是( )A.共轨式喷油系统B.质量流量控制型(L型)C.单点喷射系统(Mono型)D.速度密度控制型(D型)11.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是( )A.F t≥F f+F w+F iB.F t≤φφFzC.F f+F w+F i≤F t≤φφF D.φφz F≤F t≤F f+F w+F iz12.以下对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 )A.减小汽车尺寸和质量是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有效措施B.一般发动机在30%—40%负荷范围内,经济性最高C.变速器档位数愈多,汽车的经济性愈好D.改善汽车流线型,降低空气阻力系数可提高燃油经济性13.制动时汽车的某一轴或两轴发生横向移动称为( )A.侧滑B.制动器热衰退C.转向能力的丧失D.制动跑偏14.具有过度转向特性的汽车,其稳定性因素K应为( )A.K=0B.K﹤0C.K﹥0D.K≤015.保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乘员所处的振动环境具有一定的舒适度的性能,对于载货汽车还包括保持货物完好的性能是指( )A.越野性B.通过性C.平顺性D.稳定性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发动机原理》习题集03版-13页精选文档

《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集二、填空题1.发动机指标体系中主要有⎽⎽⎽⎽⎽⎽⎽⎽⎽⎽⎽⎽⎽⎽⎽⎽、⎽⎽⎽⎽⎽⎽⎽⎽⎽⎽⎽⎽⎽⎽⎽⎽、⎽⎽⎽⎽⎽⎽⎽⎽⎽⎽⎽⎽⎽⎽、⎽⎽⎽⎽⎽⎽⎽⎽⎽⎽⎽⎽⎽⎽⎽⎽⎽⎽⎽⎽、⎽⎽⎽⎽⎽⎽⎽⎽⎽⎽⎽⎽⎽⎽⎽⎽⎽⎽、⎽⎽⎽⎽⎽⎽⎽⎽⎽⎽⎽⎽⎽⎽⎽⎽⎽等几类指标。
2.发动机强化指标主要有:⎽⎽⎽⎽⎽⎽⎽⎽⎽⎽⎽⎽⎽⎽⎽、⎽⎽⎽⎽⎽⎽⎽⎽⎽⎽⎽⎽⎽⎽⎽、⎽⎽⎽⎽⎽⎽⎽⎽⎽⎽⎽⎽⎽⎽⎽等。
3.造成发动机有效指标与指示指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4.平均有效压力可以看作是一个假想不变的力作用在活塞顶上,使活塞移动一个冲程所做的⎽⎽⎽⎽⎽⎽⎽⎽⎽⎽。
5.汽油机有效效率的一般区间为:⎽⎽⎽⎽⎽⎽⎽⎽⎽;柴油机有效效率的一般区间为:⎽⎽⎽⎽⎽⎽⎽⎽⎽⎽。
6.从发动机示功图上可以得到的信息包括:、、等。
7.增压柴油机的示功图与非增压相比,主要不同点有:、等。
8.给出几个能反映普通汽油机特点的性能指标值:、、等。
9.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是指工质对做功为基础的指标;指示功减有效功等于。
10.平均指示压力是一个假想不变的压力,这个压力作用在活塞顶上,使活塞所做的功。
11.发动机转速一定,负荷增加时,机械效率。
12.测量机械损失的方法主要有几种。
13.发动机中机械损失最大的是:。
14.活塞和活塞环的摩擦损失大约占机械损失功率的%。
15.机械损失的测量方法有:、、等。
16.当发动机负荷一定,转速降低时,平均机械损失压力⎽⎽⎽⎽⎽⎽⎽⎽⎽,机械效率⎽⎽⎽⎽⎽⎽⎽⎽⎽。
17.过量空气系数的定义为。
18.过量空气系数φa=1表示:。
19.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和哪两个因素成反比:、。
20.燃料化学能在柴油机内最终分配情况大致为:⎽⎽⎽⎽⎽⎽⎽⎽⎽,⎽⎽⎽⎽⎽⎽⎽⎽⎽,⎽⎽⎽⎽⎽⎽⎽⎽⎽等。
21.提高发动机经济性的主要措施有:⎽⎽⎽⎽⎽⎽⎽⎽⎽⎽⎽⎽⎽⎽⎽⎽⎽⎽⎽⎽⎽、⎽⎽⎽⎽⎽⎽⎽⎽⎽⎽⎽⎽⎽⎽⎽⎽⎽⎽⎽⎽、⎽⎽⎽⎽⎽⎽⎽⎽⎽⎽⎽⎽⎽⎽⎽⎽、⎽⎽⎽⎽⎽⎽⎽⎽⎽⎽⎽⎽⎽⎽⎽⎽⎽⎽、⎽⎽⎽⎽⎽⎽⎽⎽⎽⎽⎽⎽⎽⎽⎽⎽⎽⎽、⎽⎽⎽⎽⎽⎽⎽⎽⎽⎽⎽⎽⎽⎽⎽⎽⎽等。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习题集参考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集参考答案第1章发动机的性能一、解释术语1、指示热效率: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之比。
2、压缩比:发动机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
3、燃油消耗率:发动机发出单位功的耗油量。
4、平均有效压力:单位气缸容积发出的有效功。
5、有效燃料消耗率:发动机发出单位有效功的耗油量(或,发动机在1小时内发出1 kW功率所消耗的燃油质量)。
6、升功率:单位气缸容积发出的有效功率。
7、有效扭矩:发动机曲轴输出的扭矩。
8、平均指示压力:单位气缸容积发出的指示功。
9、示功图:因为P-V图上曲线所包围的面积表示工质完成一个循环所做的有用功,故P-V图被称为示功图。
二、选择题1、A,2、B,3、D,4、C,5、B,6、C,7、C,8、B,9、D,10、D,11、B,12、B,13、B,14、A,15、D,16、D,17、B。
三、填空题1、示功图。
2、多变。
3、压缩冲程;膨胀。
4、指示功。
5、工作容积。
6、升功率。
7、比质量。
四、判断题1、T,2、F。
五、简答题1、解释发动机的指示指标和有效指标的联系和区别。
答:区别:指示指标是以工质对活塞做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是用来评价其内部循环完善性,反映气缸内工质对活塞的做功情况;而有效指标是以发动机曲轴端输出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是用来评价发动机整机性能的指标。
联系:指示指标是有效指标的基础,指示指标好,有效指标不一定好,但指示指标差,有效指标肯定差,指示指标不能综合反映发动机的整机性能,而有效指标不能准确指示发动机内部过程的完善程度。
2、什么是发动机的机械损失?它由哪些损失组成?答:发动机曲轴输出的功或功率小于其气缸内气体膨胀所做出的功或功率,两者之差称为发动机的机械损失。
发动机的机械损失主要由摩擦损失、附件驱动损失、泵气损失等组成。
3、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有何作用?答:发动机指示指标用于评价其内部循环完善性,反映气缸内工质对活塞的做功情况。
它是有效指标的基础,但不能综合反映发动机的整机性能;发动机的整机性能以曲轴输出的功为依据,但不能准确指示发动机内部过程的完善程度。
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

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1.简述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发动机的冲程和热力过程各是什么?3.发动机性能指标分为哪几类?各包括哪些参数?4.发动机按用途分为哪些种类?5.发动机的代用燃料有哪些?6.简述发动机的优缺点。
7.试述发动机的现代发展趋势。
第一章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和性能指标1.为何要分析发动机的理想循环?2.简述发动机实际循环向理想循环的简化条件。
3.在初态相同、最高压力和温度相同、放热量相同的前提下,在发动机理想循环p-V图上比较混合、定容和定压加热循环的热效率。
4.说明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功率的原因。
5.为什么汽油机的压缩比不宜过高?6.做出四冲程非增压柴油机理想循环和实际循环p-V图,并标明各项损失。
7.试分析工质改变对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影响。
8.何为指示指标?何为有效指标?9.在发动机性能指标分析中,为什么将泵气损失功归到机械损失中考虑?10.写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11.试述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
12.试述过量空气系数、空燃比和分子变更系数的定义。
13.试述燃料低热值和混合气热值的定义。
柴油和汽油的低热值各为多少?14.简述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着火和燃烧方式。
15.已知:某汽油机的气缸数目i = 6,冲程数t = 4,气缸直径D = 100 [mm],冲程S = 115 [mm],转速n = 3000 [r/min],有效功率Ne = 100 [kW],每小时耗油量Gt = 37 [kg/h],燃料低热值hu = 44100 [kJ/kg],机械效率hm = 0.83。
求:平均有效压力,有效扭矩,有效燃料消耗率,有效热效率,升功率,机械损失功率,平均机械损失压力,指示功率,平均指示压力,指示燃料消耗率,指示热效率。
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1.画出发动机的配气相位图,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2.简述排气过程的各种划分方法。
3.非增压发动机和增压发动机的气阀叠开角有何不同?为什么?4.简述燃烧室的扫气作用。
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含答案)汇编

发动机原理 习题第一章 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1]说明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功率的原因。
答:由混合加热循环热效率公式:知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
[2] 为什么汽油机的压缩比不宜过高?答:汽油机压缩比的增加受到结构强度、机械效率和燃烧条件的限制。
1、增高将Pz 使急剧上升,对承载零件的强度要求更高,增加发动机的质量,降低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2、增高导致运动摩擦副之间的摩擦力增加,及运动件惯性力的增大,从而导致机械效率下降3、增高导致压缩终点的压力和温度升高,易使汽油机产生不正常燃烧即爆震[3]做出四冲程非增压柴油机理想循环和实际循环p-V 图,并标明各项损失。
[4]何为指示指标?何为有效指标?答:指示指标: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评价工作循环的质量。
有效指标:以曲轴上得到的净功率为基础,评价整机性能。
[5] 发动机机械损失有哪几部分组成?答: 发动机机械损由摩擦损失、驱动附件损失、泵气损失组成。
[6] 写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1、转速ηm 与n 似呈二次方关系,随n 增大而迅速下降;2、负荷 负荷¯时,发动机燃烧剧烈程度¯,平均指示压力¯;而由于转速不变,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基本保持不变。
则由 ,机械效率下降 当发动机怠速运转时 ,机械效率=0;3、润滑油品质和冷却水温度 冷却水、润滑油温度通过润滑油粘度间接影响润滑效果。
)1()1(1111-+--⋅-=-ρλλρλεηk k k t imm p p -=1ηimi m i e i e m p p N N p p N N -=-===11η[7] 试述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
机械损失的测试方法只有通过实际内燃机的试验来测定。
常用的方法有:倒拖法灭缸法、油耗线法和示功图法。
(1)倒拖法步骤:1.让内燃机在给定工况下稳定运转,是冷却水和机油温度达到给定值;2.切断燃油供应或停止点火,同时将电力测功器转换为电动机,以原给定速度倒拖内燃机空转,并尽可能使冷却水、机油温度保持不变。
汽车理论章节习题集(附答案)

汽车理论章节习题集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1汽车的动力性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写在该小题后的括号内)1、评价汽车动力性的指标是(A)。
A.汽车的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汽车能爬上的最大坡度B.汽车的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传动系最大传动比C.汽车的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传动系最小传动比D.汽车的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最大驱动力2、汽车行驶速度(B)。
A.与发动机转速、车轮半径和传动系传动比成正比B.与发动机转速和车轮半径成正比,与传动系传动比成反比C.与发动机转速和传动系传动比成正比,与车轮半径成反比D.与发动机转速成正比,与车轮半径和传动系传动比成反比3、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加速行驶时,其行驶阻力包括(B)。
A.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B.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加速阻力C.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加速阻力 D.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加速阻力4、汽车等速上坡行驶时,其行驶阻力包括(A)。
A.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B.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加速阻力C.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加速阻力 D.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加速阻力5、汽车加速上坡行驶时,其行驶阻力包括(D)。
A.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B.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加速阻力C.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加速阻力 D.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加速阻力6、汽车行驶时的空气阻力包括(D)。
A.摩擦阻力和形状阻力 B.摩擦阻力和干扰阻力C.形状阻力和干扰阻力 D.摩擦阻力和压力阻力7、汽车行驶时的空气阻力(B)。
A.与车速成正比B.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C.与车速的3次方成正比D.与车速的4次方成正比8、汽车行驶时的空气阻力(C)。
A.与迎风面积和车速成正比B.与迎风面积的平方和车速成正比C.与迎风面积和车速的平方成正比D.与迎风面积的平方和车速的平方成正比9、同一辆汽车,其行驶车速提高1倍,空气阻力增大(C)。
汽车理论习题集_161507094

目录第1章汽车动力性 (1)第2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9)第3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择 (12)第4章汽车的制动性 (13)第5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19)第6章汽车平顺性 (25)第7章汽车的通过性 (29)综合题 (30)第1章 汽车动力性1.1 简述汽车动力性及其评价指标。
1.2 汽车行驶阻力是怎样形成的?1.3 试说明轮胎滚动阻力的定义、产生机理和作用形式。
1.4 滚动阻力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1.5 汽车的滚动阻力可以分为哪几种?1.6 能否在汽车受力分析图上画出滚动阻力,为什么? 1.7某轿车总质量m =1200kg ,前轮载荷占整车载荷的60%;车轮侧向力系数k α=1800kg/rad ,前束角β=2°,该轿车两前轮互置前束角β后产生相应行驶阻力F v ,如图1-1所示。
(1)设轿车前进时侧向力与前束角的关系为F V =k αβ,试求因前束引起的行驶阻力;(2)若该轿车滚动阻力系数f =0.015,试求整车滚动阻力F f ;(3)试比较前束引起的行驶阻力与滚动阻力。
1.8转弯时滚动阻力的大小取决于行驶速度和转向半径R ,转弯时的滚动阻力系数f R =f +Δf 。
设转弯时在离心力F C 作用下,前、后轮均有侧偏角,分别是α1和α2,质心距前、后轮的距离分别是l a 和l b ,转向时用两轮模型分析侧向力引起的滚动阻力如图1-2所示。
试推导出附加滚动阻力系数()2a 1b 2sin sin ααl l gRLu W F f +=∆=∆的表达式(提示:先求出由F Y1和F Y2所引起的附加阻力ΔF )。
1.9用受力图分析汽车从动轮在平路加速或减速行驶时的受力情况,并推导切向力方程式。
1.10用受力图分析汽车驱动轮在平路加速或减速行驶时的受力情况,并推导切向力方程式。
1.11解释汽车加速行驶时质量换算系数的意义。
汽车旋转质量换算系数由哪几部分组成?与哪些因素有关?1.12汽车轮胎半径增大,其它参数不变时,对汽车的加速性能和爬坡性能有何影响?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习题集(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教研室)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问题1、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有哪些?理论循环的简化条件是什么?2、四行程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差异有哪些?3、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强化指标各如何定义的?答案一、主要有动力性能指标,经济性能指标及运转性能指标。
简化条件如下:1)假设工质为理想气体,其比热容为定值。
比热:使1克物质的温度升高1°c 所吸收的热量。
2)假设工质的压缩与膨胀为绝热等熵过程。
熵:不能利用来作功的热量,用热量的变化量除以温度的商来表示。
3)假设工质是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
4)假设工质燃烧为定压或定容加热,放热为定容放热。
5)假设循环过程为可逆循环。
二、四行程发动机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四个行程所组成。
其差别由以下几项损失引起。
(1)实际工质影响理论循环中假设工质比热容是定值,而实际气体比热是随温度的增长而上升,且燃烧后生成CO2、H2O等多原子气体,这些气体的比热容又大于空气,使循环的最高温度降低。
由于实际循环还存在泄露,使工质数量减少,这意味着同样的加热量,在实际循环中所引起的压力和温度的升高要比理论循环的低得多,W所示。
其结果是循环热效率低,循环所作功减少,如图1-8中K(2)换气损失燃烧废气的排出和新鲜空气的吸入是使循环重复进行所必不可少的,由此而W 消耗的功称为换气损失。
由于进排气系统中的流动阻力而产生的损失如图中r所示,换气过程中因排气门在下止点前必要的提前开启而产生的损失如图中面积W所示。
(3)燃烧损失1)实际循环中燃烧非瞬时完成,所以喷油或点火在上止点前,并且燃烧还会延W所示。
续到膨胀行程,由此形成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如图中z2)实际循环中会有部分燃料由于缺氧产生不完全燃烧损失。
3)在高温下部分燃烧产物分解而吸热,即2CO2+热量⇔2CO+O22H2O+热量⇔2 H2+O2使循环的最高温度下降,由此产生燃烧损失。
(4)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气缸壁(包括气缸套、气缸盖、活塞、活塞环、气门、喷油器W所示。
等)和工质间自始至终存在着热交换,由此造成损失如图中b由于上述各项损失的存在,使实际循环热效率低于理论循环。
三、指示指标是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作功为基础,用指示功、平均指示压力和指示功率评定循环的动力性_____即作功能力。
用循环热效率及燃油消耗率评定循环经济性。
表1-2简要说明了发动机指示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有效指标是以曲轴对外输出的功率为基础,代表发动机的整机性能。
表1-3列举有效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强化指标用以评定发动机的强化程度。
表1-4列举了发动机强化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问题1、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包括哪几个时期?换气损失由哪两部分组成?2、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对充气效率各有什么影响?3、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有哪些答案一、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包括从排气门开启到进气门关闭的全过程,约占410°~ 480°曲轴转角(简称CA)。
换气过程可分为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和燃烧室扫气四个阶段。
换气损失,是由排气损失和进气损失两部分组成。
二、影响因素有:进气状态、进气终了的气缸压力、温度、残余废气系数、压缩比及配气相位。
(1)、进气终了压力a p的影响:a p值越大,vη值越大。
(2)、进气终了温度a T的影响:a T越高,工质密度越小,vη越低。
进气终了温度a T高于进气状态气体温度s T。
转速n和负荷都对a T有影响,负荷不变,转速n 越高,工质被加热的时间越短,a T降低。
n不变,负荷加大,缸壁温度升高,a T 提高。
(3)、残余废气系数γ的影响:汽油机在低负荷运转时,节气门开度小,γ高,燃烧恶化,工作不稳定。
(4)、配气相位的影响:主要是进气门迟闭角的变化,迟闭角增加,会使新鲜充量的容积减小,但是,a p却可能因为新鲜充气量的惯性进气而增加。
应选择合适的配气定时,使a pξ具有最大值。
(5)、压缩比的影响:提高压缩比,使气缸余隙减小,从而提高v 。
三、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减少进气系统的流动损失、减小对新鲜充量的加热、减小排气系统的阻力、合理地选择配气相位。
第三章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问题1、根据驱动增压器所用能量的来源不同,增压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2、柴油机选配涡轮增压器的要求是什么?答案一、根据驱动增压器所用能量的来源不同,增压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1、机械增压系统增压器由发动机的曲轴通过机械传动系统直接驱动的称为机械增压器。
增压器可用离心式压气机或罗茨式压气机等。
进气压力为160~170KPa。
因为进气压力越高,机械效率越低,产生的噪声越大,燃油消耗率增加,所以机械增压器仅适用于小功率柴油机。
2、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增压器与发动机无任何机械联系,压气机由内燃机废气驱动的涡轮来带动。
在增压压力较高时,为了降低增压空气进入发动机气缸的温度,需要增设空气中间冷却器。
该系统应用广泛,一般增压压力可达180~200KPa,最高甚至达到300KPa。
3、复合增压系统在某些发动机上废气涡轮增压与机械增压并用,这种增压系统称为复合增压系统。
并用是为了保证二行程柴油机在起动和低速、低负荷时仍有必要的扫气压力、大功率柴油机上应用较多。
另一种复合增压系统,多用于增压度较高的发动机,这种增压系统排气能量除驱动涡轮增压器外,尚有多余能量用于驱动低压动力涡轮,通过变速箱,将多余能量回送给曲轴。
安装有复合式增压系统的发动机输出功率大,燃油消耗率低,噪声小,但结构复杂。
4、气波增压系统发动机曲轴驱动一个特殊的转子,在转子中高压废气直接与空气接触,利用高压废气的脉冲气波迫使空气压缩,提高进气压力。
它比涡轮增压低速性能好,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对材料与工艺性要求不高,加速性好,工况范围大,但尺寸大,比较笨重,噪声大。
二、柴油机选配涡轮增压器的要求1)柴油机应能达到预定的功率和经济指标,涡轮增压器应能供给柴油机所需的增压压力和空气流量。
2)涡轮增加器应能在柴油机的各种工况下稳定的工作,压气机不应出现喘振或涡轮机不出现堵塞现象。
3)涡轮增压器在柴油机的各种工况下都能高效率的运行。
柴油机和涡轮增压器的联合运行线应穿过压气机的高效区,且尽可能和压气机的等效率曲线相平行。
4)涡轮增压柴油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可靠的工作。
如涡轮增压器在柴油机满负荷时不出现超速,柴油机不出现排气超温,从而保证涡轮进气不超温等。
要满足上述要求,必须选择合适的涡轮增压器,使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有良好的配合性能。
在涡轮增压器和柴油机匹配时,一般要对柴油机和涡轮增压器的某些参数做必要的调整,才能获得良好的配合。
改变柴油机的某些参数可以使联合运行线的位置发生变动;改变涡轮增压器的某些参数(如喷嘴环截面积、压气机叶片、扩压器叶片安装角等)也可以使联合运行线和喘振线位置发生移动。
第四章燃料与燃烧热化学问题1、对柴油机性能有重要影响的柴油性能指标有哪些?2、对汽油机性能有影响的主要性能指标是什么?如何定义?答案一、对柴油机性能有重要影响的柴油性能指标有:十六烷值、馏程、粘度、凝点。
二、对汽油机性能有影响的主要性能指标是辛烷值。
辛烷值是表示汽油抗爆性的指标。
燃料的抗爆性是指燃料对汽油机发生自然现象(爆燃)的抵抗能力。
汽油的辛烷值高,则抗爆性好,有利于提高发动机压缩比。
第五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问题1、柴油机整个喷油过程分哪三个阶段?各如何定义的?2、画出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展开示功图,说明燃烧过程的四个时期?3、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方式是什么?4、试分析转速和负荷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答案一、整个喷油过程分三个阶段:(1)喷油延迟阶段 从喷油泵压出燃油(供油始点)到喷油器针阀开始抬起(喷油始点)为止,这一阶段称为喷油延迟阶段。
(2)主喷射阶段 从喷油始点到喷油器端压力开始急剧下降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主喷射阶段。
(3)滴漏阶段 从喷油器端压力开始急剧下降到针阀完全落座(喷油终点)为止,这一阶段称为滴漏阶段。
二、根据燃烧过程进程的实际特征,一般把燃烧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Ⅰ阶段,着火 延迟阶段(AB 段)。
在压缩过程中,气缸中空气压力和温度不断升高,燃料的着火温度因压力升高而不断下降。
第Ⅱ阶段 速燃期:压力急剧上升的段。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在着火延迟期内喷入气缸的燃料几乎一起燃烧,而且是在活塞靠近上止点附近、气缸容积较小的情况下燃烧,因此气缸中压力升高特别快。
第Ⅲ阶段 缓燃期:从压力急剧升高的终点(C 点)起到压力开始急剧下降的D 点为止。
120 CA )/(︒ϕ第Ⅳ阶段后燃期:从缓燃期的终点(D点),到燃料基本完全燃烧时(E点)为止。
三、混合气形成的两种基本方式:1、空间雾化混合:将燃料喷向燃烧室空间,形成雾状混合物,为了使混合均匀,要求喷出的燃油要与燃烧室形状相配合,并利用燃烧室中空气运动。
2、油膜蒸发混合:将大部分燃油喷射到燃烧室壁面上,形成一层油膜,油膜受热汽化蒸发、在燃烧室中强烈的旋转气流作用下,燃料蒸发与空气形成均匀的可燃混合气。
四、1、负荷的影响:当负荷增加时,循环供油量增加(空气量基本不变),过量空气系数减小,单位容积内混合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增加,引起气缸内温度上升,缩短着火延迟期,使柴油机工作柔和。
但是循环供油量加大,以及喷油延续角增加,使总的燃烧过程加长,并且α减小,不完全燃烧现象会增加,均引起效率降低。
负荷过大,α值太小,因空气不能满足需要,燃烧恶化,排气冒黑烟,柴油机经济性进一步下降。
2、转速的影响:转速增加,使空气的涡流运动加强,有利于燃烧蒸发、雾化和空气混合。
但转速高,由于vη的下降和循环供油量增加,α减小,且燃烧过程所占曲轴转角可能加大,因之热效率下降。
转速过低也会由于空气涡流减弱,使热效率降低。
第六章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问题1、什么叫汽油机的正常燃烧和不正常燃烧过程?2、什么叫爆震燃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试分析点火提前角对汽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4、表面点火与爆燃的关系是什么?答案一、汽油机的燃烧过程有正常燃烧和不正常之分。
1、正常燃烧:在燃烧过程中,火焰核心以一定速率连续传遍整个燃烧室,且传播速率、火焰前锋的形状均没有剧烈变化。
2、不正常燃烧:若燃烧不是由火花塞点燃或火焰传播速率不正常。
二、爆燃:对于汽油机,如果压缩比过高或点火太早,燃烧会变得不正常,火焰传播速度和火焰前锋形状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称为爆震燃烧,简称为爆燃。
爆震产生原因:在正常火焰传播过程中,处于最后燃烧位置上的末端混合气受到进一步压缩和辐射的热作用,加速了先期反应。
如果在火焰前锋未到之前便形成火焰中心,火焰传播速度可达1000m/s以上,使局部温度、压力迅速上升,并伴有压力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