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的雨教学设计沪教版教案

合集下载

《马来的雨》教案

《马来的雨》教案

《马来的雨》教案《马来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马来西亚的风情。

2、通过圈画、朗读等方法,初步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

3、学习文章多角度细致描摹景物的写法,体会文章典雅、生动、工整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圈画、朗读等方法,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多角度细致描摹景物的写法,体会文章典雅、生动、工整的语言风格。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圈画、朗读等方法,初步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

2、学习文章多角度细致描摹景物的写法,初步体会文章典雅、生动、工整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圈画、朗读等方法,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多角度细致描摹景物的写法,初步体会文章典雅、生动、工整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先回到唐宋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年代,看看,我们的先贤如何为我们描写雨的。

如:一代文豪苏轼在西湖边吟诵着:“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烟波钓徒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唱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宋代僧人志南在参天古木下浅浅吟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而今天我们的眼前的雨景是一位游客作家为我们写下的,让我们从他的笔尖去读读那雨,那种旅行的真切感受吧!(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绽.()过瘾.()奢侈..()硕.大()燠.热()惊心动魄.()2、词语解释奢侈:惊心动魄:(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没到马来前,作者猜想马来的雨是怎样的?明确:第2节“满地水灵灵的绿,遍海湿漉漉的岛,隐约的履痕,迷蒙的帆影。

”2、与江南雨相比,马来雨有哪些特点?明确:江南雨的特点:缠绵、飘洒温柔马来雨的特点:铺天盖地、爽爽快快、干脆利落3、文中哪几自然段是直接描写马来的雨的?明确:6-10节。

(四)再读课文圈画赏析1、文章分别从哪几个场景来描写马来雨的?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的?高脚屋听雨(听觉)街道上淋雨(触觉)在海上观雨(视觉)(五)拓展请你描绘一段与雨亲密接触的经历?(六)小结学生小结,老师加以补充。

马来的雨 教学设计

马来的雨  教学设计

马来的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马来的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马来雨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其他热带地区的降雨情况。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地图等。

2. 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马来的雨景视频,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然后询问学生对马来的雨有什么了解,激发他们的思考。

2. 介绍马来的雨(15分钟)利用投影仪播放马来地区的地图,指出马来是一个多雨的地区。

然后介绍马来雨的特点,如频繁、强劲的降雨,高湿度,年降雨量大等。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了解马来雨的特点与其他地区的降雨情况的不同。

3. 马来雨的成因(20分钟)介绍马来雨的形成原因,包括赤道气旋、季风影响等。

通过讨论和解释马来雨与其他热带雨林地区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热带地区的降雨特点。

4. 观察和分析马来雨(2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用水花洒来模拟马来雨。

观察雨水的情况、雨滴的大小和速度等,并与自己所在地区的降雨进行比较。

然后让学生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探讨马来雨对土地和植被的影响。

5. 探究其他热带地区的降雨(20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其他热带地区的降雨情况,如亚马逊雨林、刚果雨林等。

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区的降雨情况,让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6. 总结和延伸(10分钟)在课堂结束之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热带地区的降雨特点和形成原因。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探究和学习,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人入胜的视频和图片,引起了学生对马来的雨的兴趣,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马来雨的特点。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降雨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小学语文《马来的雨》教案

小学语文《马来的雨》教案

小学语文《马来的雨》教案教案:小学语文《马来的雨》教学内容:《马来的雨》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2.正确理解和解读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推理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怀。

教学重点:1.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2.正确理解和解读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1.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2.电子设备或投影仪。

3.黑板和粉笔。

4.讲义和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Step 1 自学1.让学生在家中预习课文《马来的雨》。

2.引导学生思考:在北方冬天的时候经常下雪,那南方呢?答:南方的冬天很少下雪,但是经常下雨。

3.在学习表情,思考课文存在的问题。

Step 2 理解1.知识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课时学习的《马拉松》一课,提问:“马拉松”这个词语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马拉松是什么比赛?是一种特殊的长跑比赛,跑者需要持续不断地跑上很长的路程,象征着毅力和坚持。

-提示学生,今天的课文就是和马拉松这个比赛相关的,请大家听一听这首和马拉松相关的诗。

2.师生对读:-老师念一遍《马来的雨》。

-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段诗表达了什么意思?3.复述:-学生互相讨论复述这段诗的内容。

-学生自愿上前复述,并由其他学生补充。

Step 3 理解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准备回答。

2.展示讨论结果:-随机抽取一些小组揭示自己的观点。

-教师观点点评。

Step 4 分析诗句1.分析每一句:-学生自愿上前,逐句读并解释他们的理解。

2.辅助理解:-通过多种方式辅助学生理解诗句形象的意义,如绘画、肢体语言、模拟行走等。

Step 5 总结和巩固1.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整理学生们关于这首诗的理解。

2.学生书写:-学生写下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

-自愿上前朗读、展示。

3.练习巩固:-教师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并交回。

Step 6 教学反思1.教师让学生思考反思:-你喜欢这个诗吗?为什么?-这个诗主要想给读者传递什么样的情感?-这个诗的每一句你都理解了吗?哪一句你没有理解?2.学生回答,教师提问题并进行点评和指导。

《马来的雨》教案

《马来的雨》教案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了这几处雨景?
3)这种多角度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1、默读
1)、
在高脚屋;
在街道上;
在海上。
2)、
听觉(“听”雨)
触觉(“淋”雨)
视觉(“观”雨)
3)
带给人全方位的感受,让人更真切的体会马来的雨。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
品读课文
1、教师朗读示范,提示:朗读时注意停顿和重音
《马来的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马来的雨,体会雨中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
解读马来西亚雨中的风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展示马来西亚的图片,简单介绍。
观看图片
引发学生兴趣
初读课文
1、默读并思考:
1)雨拉开的幕,让我们欣赏到了哪几处不同的风景?
2、分组,散读淋雨、观雨中的一个片段
3、边读边体会并圈划出你觉得很美的语句,并谈谈喜欢的原因。
4、教师引导示范如何鉴赏其中的景物描写
5、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实行引导,注重字词的把握和语义的理解。
1、学生跟读
2、学生根据提示散读
3、学生个别示范朗读
4、学生谈自己对于句子的理解和喜爱。
例如:
1、在高脚屋,那雨是给你“听”的,被粗粗的木柱四面撑起的小屋,浮在密密的雨中。
雨拉开的幕中有怎样的风情?
2、为什说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
1、学生思考并回答。
雨中风情:
马来雨本身的特点:爽快透彻等
马来西亚的高脚屋;
平民的音乐;
路上行人未带伞;
歌曲“用马来西亚的方式爱你”;
2、魅力

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马来的雨教案曾智

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马来的雨教案曾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5‘
问题:崇明是个多雨的地方,一年四季雨水不断,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雨,为什么?
(预设:如果两个学生喜欢同一个季节的雨,让他们说说自身感受不同的地方)
过渡语:大家对一年四季的雨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我们跳出崇明这个地方,请大家翻到104页,看看远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的雨是什么样子的?
聆听、思考并回答问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把学生引入感受“雨”的语言状态;
二、初读课文
6‘-8‘
示范读课文
纠正读音
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
朗读课文
圈画不懂得词语以及语句
让学生走进文本,梳理疑难字与,文本交流,是为下一步深入探究做热身
三、研读文本
18‘
作者说“马来西来的魅力应在雨季”,那在作者看来,马来的雨的特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思考并回答问题
预设1:如果学生找不到特点段落,提示学生和江南的雨比较特点是什么?
预设2:如果学生概括不了触觉视觉听觉,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从哪几个角度展现的春风的。
若学生没有思路,则再读重点段落。
感受文章语言的美。文章表达形式是外显的,学生易感知,但内在的文字涵蕴却需要反复品味。因此,组织学生抓关键词,读重点段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方式
追问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展现出马来的雨的特点?(听觉、触觉、视觉)
追问2:作者听到的雨具有什么不一样的声音?
追问3:在雨天淋到了雨很多人会觉得很倒霉,什么落汤鸡啊,落汤鸭,可是作者淋雨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
追问4:看到的雨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的作者从多种视角描写了风情万种,魅力四射的马来雨,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作者对马来的雨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喜爱,所以作者在结尾再次说:“马来的雨,在雨季”,这里面首尾呼应,语气更加肯定再次强调马来的雨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回答)。

194-《马来的雨》教案

194-《马来的雨》教案

《马来的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马来的雨了解马来西亚风情2、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及生动华美的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网络资源拓展阅读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文章多角度的描写方法认识文章生动、清新、华美的语言风格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起欣赏校园歌曲《雨中即景》,导入新课二、赏读课文1、整体感知(1)与我们江南雨相比,马来雨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了解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域风情)(网上资料)(3)思考:课文是通过描写哪几幅场景来写雨的?(4)交流:高脚屋听雨、街上淋雨、海上观雨(5)分别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不同的角度欣赏雨,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划出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或词语)2、重点体会(1)听雨,淋雨,观雨三种与雨亲近的方式,你喜欢哪一种?(2)课文中描写这三个场景的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3)朗读最喜欢的段落(4)选择学生最喜欢的一幅场景,共同赏析,品味a找出最喜欢的语句,自由朗读b班级交流3、其他两幅场景,学生课后体会,发在论坛上,一起交流三、网络拓展阅读课前已经上网查找了很多写雨的优美文章,并且集中放在我们的论坛上进行了阅读。

把最喜欢的描写雨的精彩语句读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其他同学可做补充四、小结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可从内容,写作手法等多方面谈)课后反思:这堂课是一次关于语文学科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的尝试和探讨。

学生通过在网上查找有关马来西亚的地图、图片、文章等,了解马来地域风情。

网络教学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网络教学的多向互动的教学关系培养了学生利用网上资源的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小组协作式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扩大了阅读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课堂容量。

《马来的雨》教案4

《马来的雨》教案4

(一)情景导入2’同学们了解马来西亚吗?它是个被南中国海包围着的热带之国。

领土包括两个部分,西马和东马从地图上看,就像一大片树叶浮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除一面和泰国接壤外,其他三面环海,海岸线极长。

虽说人口和上海差不多,但不同种族的人们带来古老的民俗民风,如同一针一线绣出五彩的织锦。

碧海蓝波、水清沙幼、椰影婆娑,奇特的海岛海滩、原始热带丛林、珍贵的动植物、千姿百态的洞穴、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以及现代化的都市风光等待游人们深入探知。

位于东南亚中心地带的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2’1、作者抓住什么景物为我们揭开这个国家的魅力?[雨]2、“雨”历来是传统的写作题材,在作者笔下马来雨与我们江南雨相比,具有哪些自己的特征?4’[江南的雨缠绵迷蒙、飘洒温柔马来的雨爽快干脆利落;力量足,清凉解暑;气势大,波澜壮阔,爽快透彻,惊心动魄]3、那么,文章又是从哪些角度,具体描写几处场景的呢?板书示意:高脚屋听听觉街上淋雨触觉海上观视觉(三)品读美点,细致欣赏1、朗读具体描写雨的三处场景。

5’2、圈划作批,想想作者运用哪些方法作到分角度把握特征细致描写的。

3’3、“在高脚屋,在街上,在海上,算不准何时来看不清怎么来的马来雨令游客过了几把瘾”。

最让你感到过瘾的是哪幅画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场景描写,讨论交流。

17’补充资料:由于位于赤道北端,四季相对中国来说都是酷暑,紫外线强. 热带雨林海洋性气候带来充沛的雨量,10~12月是全国雨季。

当地人喜称“终年皆夏,一雨成秋”,意思是一年到头非常炎热,下了雨便会有季风吹拂,凉爽快意。

(四)沉浸文本,感悟新知诵读最喜欢的描写雨的精彩语句,再次分享作者亲近自然之后寄情雨中的愉悦美好。

4’小结:同学们运用“马来的雨美在”或“《马来的雨》妙在”评点、概括本课。

小组讨论选出一位发言。

3’(五)课后练习1、读后写:五十年难遇,2008年的大雪让许多人铭心刻骨。

《马来的雨》教学设计

《马来的雨》教学设计

《马来的雨》教学设计《马来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欲扬先抑、积蓄情感的写作技巧和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典雅细腻优美的散文语言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典雅细腻优美的散文语言,体会马来雨的独特风情。

教学难点: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和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流程:一、导入1、分别用两个词语形容你心中的雨和你在雨天时的心情。

“……的雨,……的雨天”2、雨是千变万化的,在东南亚,雨就有了另一番风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马来的雨》,看一看马来西亚的雨究竟有怎样的魅力。

二、初步感知1、阅读课文,划出描写马来雨的句子,思考:文中是如何描写马来雨的?马来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文中描绘的马来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主要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三、欲扬先抑、积蓄情感1、文中介绍马来雨,但文章第2小节不直接写马来西亚的雨,而是先写中国“江南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马来雨的特别欲扬先抑,增添读者对马来雨的期盼2、文章第5小节有没有紧接着写作者经历到和感受到的马来雨?第5小节前半部分主要渲染一种怎样的情感?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对雨的期盼,进一步积蓄情感。

3、在第6-10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马来雨的特点?分别写出了马来雨怎样的特点?听觉——刚柔并济、交响成曲触觉——畅快淋漓、洒脱快意视觉——海天一体、波澜壮阔4、从文章结构和情感变化的角度思考,听觉、触觉、视觉的三个层次能否前后调换,为什么?四、品味语言1、文章第6-10小节对雨的描写手法细腻优美,请从中选择你喜欢的句子,从写作方法的角度为同学们作点评鉴赏。

2、第6-10小节不仅描写优美,而且还从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马来雨的情感,请从文中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中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并为同学们作点评和鉴赏。

五、总结1、你怎么理解第11小节“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借助马来的雨表现了马来西亚的风情2、你怎么理解文章第一段与文章最后一段的关系?作者想要从中表达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来的雨教学设计沪教
版教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马来的雨
胡绳梁
北蔡中学? 姚卫红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圈画、朗读,品味文中马来雨的特点以及多角度的景物描写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马来雨的喜爱之情,了解马来西亚的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中马来雨的特点;学习文章多角度的描写手法。

2、了解马来西亚的风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马来西亚的风景片,校园歌曲《雨中即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情趣。

?
二、新授
1、听课文录音,圈划出能体现雨的魅力的动词或句子
2、圈划讨论。

3、作者是怎么感受到马来西亚雨的魅力的
4、感受“淅淅沥沥”的江南小雨,体会“域外风情”。

5、圈划马来西亚人对待雨的态度,体会马来西亚的雨为什么这么充满神奇的魅力。

?
三、小结
?
四、作业
1、写一段自己在雨中的经历和感受,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处文字,作简短的语言鉴赏。

马来的雨
上海市崇明县东门中学陆胜家
教学目标
1.圈画关键词句,在反复品读中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

2.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体会作者对马来西亚雨的喜爱之情。

说明:
本文主要从听雨、淋雨、观雨等角度写了马来西亚雨爽快、利落、有韵味、劲急、壮观等特点,展现了马来西亚雨的无穷魅力。

要让学生感受这些特点和魅力,引导学生对课文关键词句的圈画与品读至为重要。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以形象生动语言表达了对马来雨的深情赞美,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重点语段中的这些佳词妙句让学生反复品读,在学生、文本、教师不断互动的学习进程中,让作品深藏的内在意蕴与阅读者本人内心的感知与体验产生碰撞,由此感受得到马来西亚雨独特的魅力,并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

多角度描写景物是本文写作中运用的一个特色。

作者以“雨”为线,从话雨到盼雨,再在听雨、淋雨、观雨的过程中描写雨态雨姿、雨景雨情,文思慎密,脉络清晰,体现了作者思路与结构上的匠心。

作品内外皆秀,可成为学生在自己实践写景状物过程中效仿的例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圈画、朗读等方法,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

2、难点:揣摩作者对马来西亚雨倾注的情感,理解文末“拉开雨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的内在含义。

说明:
通过圈画、朗读等方法,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既是巩固学生已有的阅读技巧,又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作者的情感基本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揣摩作者对雨的情感比较难,因为文章中几乎没有直接外显的句子,而文末“马来的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含义又颇深,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但教师启发得体,很能引发和促进学生对文旨的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维也纳的森林,马来的雨,同是域外风情,但作品风格不全然一致。

在材料运用上,《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形散神聚”的特点比较突出,《马来的雨》似乎更倾向于以空间为序从不同角度介绍马来雨的特征。

从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看,前者是记叙结合描写,辅以议论抒情彰显文旨,后者则以描写与说明紧密结合为主要表达形式,文字凝练而生动,极具想象力,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与前文作多方面比较,马来西亚雨的特点:爽快、干脆、利落、刚柔并济、有劲、惊心动魄马来西亚雨的特点:爽快、干脆、利落、刚柔并济、有劲、惊心动魄在比较中学习,并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练习举隅
1、“被粗粗的木柱四面撑起的小屋,浮在密密的雨中。

”你认为这一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说明理由。

2、文中有一幅插图,请你根据画面,再结合自己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一段图片介绍(字数不限)。

资源信息表(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