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石油地质学-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地壳上的油气,因受大地构造及盆地内构造单元、沉积相控制,其分布规律呈现出区域性、群带性、级次性。

所以油气勘探一般是从区域研究入手,解剖局部。

根据盆地构造单元特征及油气聚集的区域性规模,一般把地壳上的油气聚集单元划分为五级(从小到大):油气藏→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

目前,人们又划分出“含油气系统”单元,它可大可小,无法硬性与上述单元的比较大小。

划分出上述的不同聚油气单元,为油气勘探指明了正确方向。

§1 油气田及其类型一、概念:油气田系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所有油藏、油气藏、气藏的总和。

如果这个局部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仅有气藏称为气田。

油气田按矿床学名词又称为油气矿床。

石油地质学上的油气田和我们通常说的大庆油田、长庆油田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是一个经济、地理上的概念。

“油气田”的概念有下列含义:1.油气田是指油气现在聚集的场所,而非它们原来的生成地点。

2.一个油气田是由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

这个“局部构造单位”的含义是广义的,它可以是褶皱构造、断裂、单斜、盐丘或泥火山刺穿构造,也可以是生物礁体、古潜山、古河道、古砂洲、砂坝等非构造单元。

3.一个油气田总占有一定面积,其大小变化较大。

取决于局部构造单元的规模大小。

它包含一定的经济意义。

4.一个油气田范围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油藏或气藏。

二、分类:油气田的分类首先按岩性分为砂岩油气田和碳酸盐岩油气田。

再根据“单一局部单位”划分亚类,其基本类型与油气藏的类型大同小异。

§2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一、聚集带(一)概念:油气勘探实践已经证明,油气田不是孤立存在的,当发现一个油气田后,经常会在其邻近区域内找到一串新的油气田。

这是因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是一种区域性的,即运移指向常常受二级构造带所控制,当这些二级构造带与油源区连通较好或相距较近时,随着油气源源不断供给,整个二级构造带各局部构造的一系列圈闭都可能形成油气藏。

油区构造

油区构造

二、名词解释1、含油气盆地: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商业价值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2、裂谷:它是指具有陡而长的两壁平行的沉降谷。

3、压缩盆地:是指由挤压作用形成的盆地,或者受逆冲断层控制的断陷盆地。

4、油区构造样式:是指含油气地区具有相同或相近成因和形态特征的地质构造组合。

5、双重构造:由顶板冲断层、底板冲断层、连接冲断层和夹于其间的冲断夹块组合而成6、正花构造:是在压扭性应力场情况下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扭动带内断片向上散开,向深处收敛变窄变陡,主断层及分支断层多具逆滑距,撒开的断层间具地垒断片,地层表现为背形。

7、生长断层:是指一边发生断裂运动,一边发生沉积作用的断层。

8、底辟构造:又称为挤入构造,是指地下较深处的密度相对较小的高塑性岩层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上或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9、断层封闭性:系指断层封闭流体性能的大小。

10、断弯褶皱:是断层弯曲褶皱的简称,是冲断岩席在断坡上滑动而产生的褶皱。

11、沉积盆地:是指沉积岩或沉积物分布的地区。

12、裂陷盆地:是由岩石圈受拉张而伸展、减薄形成的裂陷或裂陷-坳陷盆地。

13、二级构造带:由位置相邻的、有一定成因联系的正向局部构造所组成,属于盆地内部二级正向构造单元。

14、断滑褶皱:是发育在顺层滑脱面上或冲断面上的褶皱。

15、前裂式冲断作用:其顺序是腹陆向前陆扩展,较新的冲断层发育于较早冲断层的下盘,且其倒向与较老冲断层相同。

16、生长背斜:是在盆地普遍沉陷的背景上,局部地区发生褶皱的背斜构造,它一面沉积,一面褶皱隆起。

17、坳拉谷:是三叉裂谷系中面向大洋被遗弃的一臂裂谷。

18、边缘海盆地:位于大陆与岛弧之间或岛弧与岛弧之间的盆地。

三、简答题 1、答:伸展半地堑按其结构可分为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和复式半地堑三种。

在演化过程中,三者组成一个演化序列,即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序列。

旋转半地堑受板式正断层控制,内部沉积体呈楔形,沿断层倾向超覆尖灭,是伸展构造的初期样式,多个旋转半地堑可组合成多米诺式半地堑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一、名词解释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二、问答题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整理)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整理)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论文提要含油气单元盆地内部是不均一的,为了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划分盆地内部的构二级构造单元位于亚一级构造单元内部,正相单元称二级构造带,负向单元称洼陷。

洼陷基底埋藏深,盖层发育全,生油岩厚度大,是油气生成的基本单位。

准确的说,盆地的二级构造带是位于一定区域构造部位上,由同一种构造运动形成的若干个形态相似的三级构造组成的正向构造。

二级构造带不仅控制着三级构造的形态、规模、分布、发展史和力学机制,而且还控制着岩性剖面及生、储、盖组合。

因此二级构造带直接控制着油气的圈闭条件,从而形成一群有共同性的油气藏。

二级构造带的种类甚多,如逆牵引构造带、潜山构造带、断鼻构造带、断阶带、背斜带、斜坡带、地层尖灭带、超覆带、盐丘、焦块、披覆、嵌入带等等。

正文一、逆牵引构造带:在断层的两盘因断块相对位移而出现的拖拽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构造变动。

拖拽构造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能出现,它与油藏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的是垂直方向,分为正牵引与逆牵引两种。

断块顺着正断层的破裂面向下滑动,因摩擦力作用,可能形成向上拖拽的正牵引。

正断层的下盘相对上升,而岩层是向下拖拽,可形成半背斜。

这种拖拽构造无论在正断层和逆断层之中均能出现,但以逆断层的牵引更为显著。

它与逆断层伴生的拖拽构造,是塑性形变过渡到破裂的典型。

在构造地质学中,研究断层的性质时,经常将这种构造现象用来当作确定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的重要证据。

逆牵引是较大的同生正断层伴生的一种构造。

它发生在产状平缓的岩层之中,在正断层的下降盘出现。

岩层发生逆牵引的拖拽现象恰巧与正牵引相反,逆牵引可以形成幅度相当大的背斜构造。

由于这种背斜是正断层的同生构造,断层的落差可达数百米至千米,断层的上盘滑落时,断块伴有沿水平轴旋转的运动状态,这种旋转的结果,导致背斜的形成。

而且背斜的轴部亦成弧形滚动,所以国外又称为滚动背斜。

从成因上来说,这种成排分布的滚动背斜是正断层发生逆牵引形成的构造带,故又称之为逆牵引构造带。

中国西北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带类型及其复式油气藏(田)初探

中国西北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带类型及其复式油气藏(田)初探

中国西北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带类型及其复式油气藏(田)初探杨津;刘迪;吴红华;杨克绳【摘要】中国西北部含油气盆地具有四大类型有利油气成藏构造带,包括前陆带、中央隆起带、凹陷背斜带和斜坡构造带.前陆带还可分为前陆隆起带、前陆逆冲断裂带及前陆逆冲前锋带三个亚类.这些构造带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聚集,构成了在垂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复合连片,形成不同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前陆带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和北缘、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南缘、吐哈盆地北缘、酒泉盆地南缘以及柴达木盆地北缘;中央隆起带仅在塔里木、准噶尔两个盆地发育;凹陷背斜带的典型实例为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中部的英南构造带,另外还包括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哈德逊东河砂岩不整合超覆尖灭带和准噶尔盆地漠区坳陷的莫西断鼻等;斜坡构造带以柴达木盆地红柳泉斜坡构造带为代表,它由地层不整合圈闭和地层超覆圈闭形成复合构造样式.【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2(017)001【总页数】9页(P1-9)【关键词】含油气盆地;油气构造带;构造样式;复式油气藏;中国西北部【作者】杨津;刘迪;吴红华;杨克绳【作者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研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2中国西北部以塔里木盆地及其演化类型为代表,震旦纪以来经历了地台发育、持续沉降、拉张翘倾、挤压坳陷及断陷推覆等构造发育阶段[1]。

与中国东部一样,中国西北部也表现为拉张与挤压交互出现的手风琴式多旋回演化史[2],两者突出的差别在于晚喜马拉雅期中国西北部地区形成了强烈挤压的逆掩推覆构造,而中国东部地区只形成坳陷式的沉积盆地,这样在构造样式发育的强度上,西北部地区要大得多和复杂得多。

本文试图对中国西北部各类构造带及其相关的复式油气藏(田)(以下省略“田”,油气藏也含指油气田)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探讨,以期对该区域进一步的油气勘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论文提要含油气单元盆地内部是不均一的,为了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划分盆地内部的构二级构造单元位于亚一级构造单元内部,正相单元称二级构造带,负向单元称洼陷。

洼陷基底埋藏深,盖层发育全,生油岩厚度大,是油气生成的基本单位。

准确的说,盆地的二级构造带是位于一定区域构造部位上,由同一种构造运动形成的若干个形态相似的三级构造组成的正向构造。

二级构造带不仅控制着三级构造的形态、规模、分布、发展史和力学机制,而且还控制着岩性剖面及生、储、盖组合。

因此二级构造带直接控制着油气的圈闭条件,从而形成一群有共同性的油气藏。

二级构造带的种类甚多,如逆牵引构造带、潜山构造带、断鼻构造带、断阶带、背斜带、斜坡带、地层尖灭带、超覆带、盐丘、焦块、披覆、嵌入带等等。

正文一、逆牵引构造带:在断层的两盘因断块相对位移而出现的拖拽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构造变动。

拖拽构造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能出现,它与油藏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的是垂直方向,分为正牵引与逆牵引两种。

断块顺着正断层的破裂面向下滑动,因摩擦力作用,可能形成向上拖拽的正牵引。

正断层的下盘相对上升,而岩层是向下拖拽,可形成半背斜。

这种拖拽构造无论在正断层和逆断层之中均能出现,但以逆断层的牵引更为显著。

它与逆断层伴生的拖拽构造,是塑性形变过渡到破裂的典型。

在构造地质学中,研究断层的性质时,经常将这种构造现象用来当作确定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的重要证据。

逆牵引是较大的同生正断层伴生的一种构造。

它发生在产状平缓的岩层之中,在正断层的下降盘出现。

岩层发生逆牵引的拖拽现象恰巧与正牵引相反,逆牵引可以形成幅度相当大的背斜构造。

由于这种背斜是正断层的同生构造,断层的落差可达数百米至千米,断层的上盘滑落时,断块伴有沿水平轴旋转的运动状态,这种旋转的结果,导致背斜的形成。

而且背斜的轴部亦成弧形滚动,所以国外又称为滚动背斜。

从成因上来说,这种成排分布的滚动背斜是正断层发生逆牵引形成的构造带,故又称之为逆牵引构造带。

第七章 酒泉西部含油气盆地

第七章 酒泉西部含油气盆地

3 新生代陆相盆地发展阶段
E3 盆地基底断裂活动 盆地下沉 东浅西深,南 北浅中央深的不对称的拗陷盆地—河湖相、河 流相-山麓堆积相红色碎屑岩建造 第三系各时期的沉积中心随时间推进而南移 面 积不断扩大 火烧沟群—北部含油层位 白杨河群—广泛分布 主要含油层 L M K油层 喜山运动 再次断裂、褶皱——构造定型 重要成油期 厚层R/K—有机质转化烃
油藏类型:断块油藏-上白杨河间泉子组L M层
构造-岩性油藏-K1
基岩裂缝油藏-S
地层尖灭岩性油藏-C
基岩裂缝油藏-S: 高断块之上,构造裂缝、风化裂缝
裂缝连通性较差
NE
N1b
S
单北-白东油田
位于北部斜坡带的东侧,属于悬挂式水动力 圈闭油藏,含油区呈带状分布 储集层为下第三系火烧沟群中上部地层 构造:区域性向南倾斜的单斜-水动力圈闭 的背景 火烧沟群储层在该区自西向东减薄,向上倾 方向尖灭形成了区域性的封闭条件;
红柳峡
勘探历程
1927开始 石油地质调查 1939 老君庙背斜 N白 杨合群K油层--老君庙油田 1 1950-1957 盆地勘探高峰期 地质、地球物理、钻探—14个构造上钻探—白
杨河、石油沟、鸭儿峡 第三系构造油藏 小马莲泉-岩 性油藏 2 1958-1974 寻找深部圈闭和非构造油气藏 单北油藏-水动力圈闭 鸭儿峡-基岩油藏 3 1975年以后 勘探向纵深发展阶段 鸭儿峡西部—K岩性油藏 C-地层油藏 水动力圈闭油藏
Q+N2 K1x N2s
N1b
K1x
四、生、储、盖层特征及含油组合
1 生油层系 主要:K1 新民堡群
上下部分各由一套砾岩-泥岩的正旋回组成 早期- 在东高西低的总趋势下,受两组基底断裂的控 制—北东向的凸起与凹陷—分割湖盆中开始沉积----持 续下沉,湖盆范围变大—全盛时期, 水下潜山 半-深 水湖泊相泥岩分布广泛,厚度为500m以上,保存条件 好,转化程度高—主要生油层 晚期-盆地抬升 河流相的紫红色砂砾岩与杂色泥岩互层

3.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总]

3.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总]

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圈闭类型共有四类八种型式(图13)
1.构造圈闭油气藏
①穹隆型圈闭。位于二级构造带轴部。有时呈披覆构造,有 时呈挤压背斜。
油气层在构造顶部厚、边部薄,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如王徐庄 油田和濮城油田等。
②逆牵引型圈闭(滚动背斜)。位于凹陷或二级构造带主断层 下降盘。圈闭由同生断层下降时的重力塌扭作用所形成。常沿 着主断层下降盘成串分布。油气藏受构造高点控制,深部高点 依次向断层面下倾方向偏移。上下油藏各有独立的油水界面。 如胜坨油田和港东油田等。 ③断块型圈闭。构造被一系列断层所复杂化。油藏分布在断 层两侧,靠断层愈近,油藏厚度愈大。油水界面比较复杂。各 断块之间,含油层位不同,油层厚度不等,油水界面不一致, 甚至原油性质也有差异。如东辛油田和临盘油田等。
6.太行山东麓深断裂带,由三条大断裂呈羽状排列, 走向北北东,构成渤海湾盆地 区的西部边界。 7.黄河深断裂带,走向北西西,延伸200km,为内黄 隆起与开封拗陷的分界断层,是盆地的南界,
上述断裂带控制了盆地的边界及盆地内大型沉 积拗陷区和隆区,使盆地内构造呈 现东西分带 南北成块的格局.
1.郯庐断裂带
2.齐河_广绕深断裂带 3.聊兰_埕西深断裂带 4.沧东深断裂带 5.宝坻_昌黎深断裂带 6.太行山东麓深断裂带 7.黄河深断裂带
凹陷是拗陷内次一级的负向构造单元,接受了较厚的 下第三系沉积。全区共划分了50 多个凹陷。这些凹陷在 拗陷内多呈雁行排列。如冀中拗陷内就有四排呈北北东 雁行排列的 凹陷, 下第三纪凹陷的基本型式有两种,即单断型凹陷和双断 型凹型(图3—5)。 1.单断型凹陷:块体张裂时一侧产生主断裂,形成一侧 下掉另一侧台升的箕状凹陷. 它们一般分布在拗陷腰部。 单断式凹陷是常见的凹陷形式。 2.双断型凹陷:块体张裂时在两侧产生断裂,其中一侧 断裂发育稍晚。两侧断裂之间,块体下掉形成地堑式凹 陷,多分布在盆地边缘,如辽河东部凹陷。 上第三纪形成的凹陷,断裂活动一般较弱,在凹陷中 心部位沉积厚度最大,如渤中凹 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
2002年6月11 日 16:42:18
已访问次数:2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ICS分类号
采标情况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995年01月18日
1995年07月01日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

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 1995-07-01 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2.1.2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次级构造单元
2.2.1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1.2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2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凸起
b.凹陷。

2.2.2.2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断阶带;
b.断鼻带;
c.断裂构造带;
d.单斜带;
e.次凹。

2.2.2.3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背斜带(长填);
b.单斜带;
c.超覆带;
d.构造带(阶地);
e.凹陷。

2.2.3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2.2.
3.1断陷盆地内的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a.背斜;
b.半背斜;
c.鼻状构造;
d.断鼻构造;
e.断块;
f.潜山;
g.构造群。

2.2.
3.2坳陷盆地内的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a.背斜;
b.半背斜;
c.鼻状构造;
d.断鼻构造;
e.断块;
f.构造群;
g.向斜。

3构造单元划分对照表
构造单元划分对照表见表 1。

表1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高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