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思路与方案
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地震活动
•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内陆地震占全世界内陆地震的 70%,是全球两大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全球地震活动的分布 与西太平洋 -菲律宾板块的向西挤压和印澳-非洲板块向北 挤压所形成的两个全球性挤压带、地震带的活动有关。 • 地震活动与三个因素相关: 1. 现代应力场:影响现代应力场的有地壳深部活动,也有天文 因素; 2. 基底结构:即组成陆块基底的性质,比如华北地台是由太古 界组成的刚性基底,往往容易沿着基底断裂发生应力集中, 因此地震多发;而扬子地台是由下 - 中元古界组成的柔性基 底,地应力往往通过基底变形而释放,因此地震就少。 3. 构造边界(基底断裂):如果是活动性断层又处于应力集中 部位,就容易诱发地震;如果是古老断裂又不处于活动构造 带上就不易发生地震。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 •
中国地势格局有其深刻的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的约束,反 映在地壳厚度方面,地势越高,莫霍面埋深越大
Crustal thickness (km) obtained primarily from seismic refraction/ wide-angel reflection experiments (af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1998).
地热异常 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
• 世界克拉通平均热流值37.7-46mW/m2,华北的 燕山地区与此差不多 39.8mW/m2;而鲁西平均 热流值59.5mW/m2,黄骅拗陷热流值达 82.9mW/ m2,辽宁盘山一带竟高达 175.9mW/m2,说明它 们都处于地幔隆起带上方的大陆裂谷部位;西 藏羊八井热流值亦高达 127.7mW/m2,这与陆内 俯冲引起的壳内熔融(壳内低阻层)有关;南 海盆地平均热流值 87-92.5mW/m2都和地幔隆起 上方的裂谷拉张有关。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论,因而对于整体论述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有不同的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在“新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以大陆动力学为线索,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构造区划。
由于板块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该文的构造区划以古生代时中国的板块构造格局为基础,同时考虑前古生代和后古生代时期中国的地壳演化,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板块)和30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或微陆块)和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将其主要内容介绍于下,仅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文参考。
特此说明。
下面是正文一、概述1、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划分该文指出,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它可以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若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则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板块构造将6大(或更多)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
但是,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需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厘定。
2、不同大地构造观和学派的出现该文指出,近数十年来,由于各个学科的迅猛发展,包括对海洋的研究、对地壳深部的研究等,因而促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有了极大的进展。
这些在近年出现的许多不同的大地构造观和学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的地质构造

中国的地质构造中国的地质构造中国地域广阔,地质构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
经历了晋宁阶段、印支阶段等五个构造阶段。
从而形成了由九个构造域在不同时期拼合成的复杂大陆。
从总体上看,中国构造地貌受新生代构造控制,仍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分布——地势东高西低,发育阶梯状的四级地势面。
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定向排列。
地貌单元与构造单元具有良好的对比性。
根据黄汲清教授在1960年发表的《中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初步总结》一文来看。
中国地质构造大致是由东部和西部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构造休系组成:西部是活动性比较大的、古生代的、经过中新生代又复活了的、地槽型强烈褶皱地带,褶皱带之间往往夹着大小不等的“中周地块,’;东部是基本上活动性比较小的、以前震旦纪结晶片岩和轻变质岩系作基底、以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作盖层的地台型断裂褶皱地区。
这样可以将东部划分为四个可作为一级构造的地台构造单元;而西部则是几个巨大的褶皱体系。
它们的名称如下:东部地台(也作中国地台)——东北准地台、中朝准地台、杨子准地台和南华准地台。
西部褶皱带——天山蒙古褶皱系、阿尔泰褶皱系、天山褶皱系、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塔里木地块、昆仑秦岭褶皱系、昆仑褶皱系、祁连褶皱系、秦岭褶皱系、松潘甘孜褶皱系、西藏汉西准地台、西藏准地台(这是以加里东褶皱作基底的古生代地台)、汉西褶皱系、喜马拉雅褶皱系及台湾褶皱系。
下面分别介绍各地质构造的区域中朝准地台,他包括整个华北和辽东地区,么及朝解、渤海和黄海的大部分地区,它属于主要由硬化程度较深的前震旦祀拮晶片岩所粗成,未受变质,褶皱很轻微,往往平铺在基底之上。
由阿拉善隆起区(阿拉善地块)、西接阿拉善东至辽河流域的、近于东西走向的大型隆起区,主要由拮品片一岩相.成的内蒙地轴、稳定的鄂尔多斯中部坳陷区(鄂尔多斯地台)、鄂尔多斯西褶皱断带、山西中部隆起区、燕山褶皱带、辽东隆起区、鲁东隆起区、鲁西隆起区、华北坳陷区、秦岭地轴、淮阳地质和豫西褶断带等第二构造单元组成。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主要涉及中国大陆构造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构造单元。
中国大陆构造由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进行经典划分,包括黄汲清先生的多旋回构造观,任纪舞等人的历史大地构造观和王鸿祯等人的板块构造观。
●黄汲清先生的多旋回构造观认为,中国大陆构造单元为地台或准地台和地槽褶皱系,并从全球构造角度将古生代以来的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任纪舞等人的历史大地构造观将中国大陆块分为亲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华陆块群和亲冈瓦纳陆块群,将显生宙造山带概括为古亚洲造山区、特提斯造山区和环太平洋造山区。
●王鸿祯等人的板块构造观审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其立论基点从时间论是地质历史发展阶段论和灾变论。
从空间论是全球构造活动论,认为中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中朝、扬子和塔里木地台(克拉通)以及其间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总的来说,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主要涉及到中国大陆的构造特征和主要构造单元,以及这些特征和单元在不同的大地构造观下的解释和理解。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印度陆块: #+&#北喜马拉雅特提斯沉积褶冲带:
浅水 1 深水沉积 #+&#&#北喜马拉雅特提斯北带( 带, 或拉轨冈日断隆带) 浅水沉积带) #+&#&!北喜马拉雅特提斯南带(
青藏高原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巨厚地壳和岩石圈 结构, 是一个由北部劳亚大陆、 泛华夏陆块西缘和南 部冈瓦纳大陆北缘不断弧后扩张、裂离,又互相对 接、 镶嵌构成的复杂地区, 经历了漫长的构造变动历 史, 特别是古生代以来的多岛弧盆系的形成演化, 最 终由!"多条规模不等的弧#弧、弧#陆碰撞结合带和 其间的岛弧或陆块拼贴而成。由于后期印度板块向 北强烈顶撞,在其左右犄角处分别形成帕米尔和横 断山构造结及相应的弧形弯折,在东西两端改变了 原来东西向展布的构造面貌,加之华北和扬子刚性 陆块的阻抗和陆内俯冲对原有构造,特别是深部地 幔构造的改造, 造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构造、 地貌景 观, 形成了统一的深部幔拗和地表的隆升。
!""! 年
因此, 本文采取时空结构系统性、 层次性、 相关 性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由大洋和大陆岩石圈 两种构造体制演化及通过大洋岩石圈俯冲消减和 大陆岩石圈拉伸裂离两种机制实现二者互相转换 中形成的构造单元体一并划出, 首先把板块结合带 和夹持于其间的陆块或岩浆弧作为一级构造单元, 划分出本区构造单元的基本骨架; 然后依次划出次 级构造单元; 之后再根据原、 古、 中特提斯洋闭合造 山后形成的构造不整合界面的空间分布范围, 划分 出相应的原、 古、 中特提斯三大构造域。在大洋构造 体制中划分出板块结合带、 洋内岛弧带或弧地体等 不同级别的构造单元;在大陆构造体制中划出陆 块、 地块、 被动边缘褶冲带、 断隆带、 陆缘弧、 近陆岛 弧、 弧后盆地、 前陆和后陆拗陷带或盆地、 走滑拉分 盆地、 拉伸盆地或裂谷盆地、 推覆带等。
福建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基本特征

福建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基本特征李霞【摘要】以地层划分、对比、沉积岩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和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以板块理论为指导,对福建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划分.将福建省区划分为华夏地块(Ⅴ-3)、东南沿海岩浆弧(Ⅴ-4)和闽中结合带(Ⅴ-7)等3个Ⅱ级构造单元,武夷古弧盆系(Ⅴ-3-1)、南平—宁化(夭折)裂谷(Ⅴ-3-2)、闽西南陆表海盆地(Ⅴ-3-3)、闽东沿海岩浆弧(Ⅴ-4-1)和松溪—尤溪蛇绿混杂岩(Ⅴ-7-1)等5个Ⅲ级单元,以及建宁古弧后盆地(Ⅴ-3-1-1)等18个Ⅳ级构造单元.【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3(032)003【总页数】9页(P549-557)【关键词】大地构造单元;闽中结合带;福建省【作者】李霞【作者单位】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 3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40 引言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东濒西太平洋,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西临江西省,南界广东省,北接浙江省,地理坐标,115°50'~120°40'E,23°33'~28°20'N,陆地总面积 121 300 km2。
沿海多岛屿,海岸线总长>3 300 km。
对于福建大地构造的性质,1924年葛利普(A.W.Grabau)对武夷山区研究后,发现泥盆纪砂岩不整合于变质岩基底之上,认为在现代亚洲大陆东缘(包括东南各岛屿)存在一个前寒武纪古大陆—华夏古陆,其时代划归为太古代和元古代[1]。
此后,围绕古陆存在与否争议颇多[2--3],随着福建及周边地区基底年龄信息的逐渐丰富,有关本区基底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模式的认识趋于复杂[4--13],莫衷一是。
对此,笔者根据近几年最新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实践,以1∶25万区调资料为基础,以板块理论和大陆动力学思维为指导,运用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研究福建地壳形成演化过程中地壳块体离散、聚合、碰撞、造山等过程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大地构造相(优势相)的表征形式表述福建省大地构造特征。
大地构造分区

地质勘查工作中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初稿在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对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是建立区域成矿背景及研究成矿条件的重要资料之一。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又是决定着同一成矿带不同勘查区块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类型。
通过对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初步了解一个勘查区块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成矿地质背景、已知矿床赋存地质条件及矿体的找矿标志(层位、构造、蚀变等)。
通过对区域及勘查区块周边地质条件的解读,类比勘查区块的成矿地质条件,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根据成矿地质理论确立找矿地质工作思路,选择合理的工作手段,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法和程序。
一、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解读区域地质资料,往往是主要从事矿区地质工作者所忽略的或不愿深入的领域,摘录、转抄或粘贴前人资料成为编写设计、报告的主要手段。
因此,造成设计、报告编写中对成矿背景认识陷入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的局面。
解读区域地质资料,在任何一个地区,必须运用的地质资料为:其一为区域地质志和岩石地层划分两本书;其二为不同比例尺的各种地质图件。
如何解读区域地质资料的思路应由面到点分层次解读,根据区域地质志、岩石地层划分和小比例尺地质图资料,确定勘查区块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所属地层区、构造单元及成矿带。
1、大地构造位置的解读陕西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案,反映出不同学者所重视的主所在,目前划分比较详细的主要有传统的槽台观点和现在兴盛的板块构造观点。
(1)槽台构造说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中国槽台说有黄汲清为创始人,现在的传人以任纪舜、姜春发等为代表。
槽台说将大地构造单元分为两大类,即地壳构造主要由地台和地槽。
地台反映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具有不规则的形状,有古老的地壳存在,构造作用强度相对较弱,变质作用较浅,岩浆岩不发育等地质特征;地槽反映相对不稳定的构造单元,具有长条形的形状,有巨厚的地层沉积,构造作用强度相对较强,变质作用较浅,岩浆岩不发育等地质特征;槽台说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有成熟的划分方案,有系统的构造单元术语和命名系统列(表1)。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ppt课件

中
中国地台的主要特点
国
活动性:
大
建造:活动性沉积、强烈岩浆活动
地
改造:变形强烈、多期性
构
差异性:
造
纵向—差异性升降运动()
-
横向—边缘/内部构造活动(变形)
地 貌
阶段性:突变(断裂)式和渐变(过渡)式 早期—活动性、差异性明显 中期—相对稳定
晚期—再度明显的活动性、差异性
中
•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分区(板块)
构
华力西褶皱系;秦岭/秦岭印支褶皱系;巴颜喀拉
造
山-川西高原/巴颜喀拉-甘孜印支褶皱系;横断 山-三江/三江印支褶皱系;喀喇昆仑山-唐古拉
-
山/喀喇昆仑-唐古拉燕山褶皱系;冈底斯山-念
地
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燕山褶皱系;
貌
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喜山期褶皱系。 地槽区内二级中间地块与盆地相对应——柴达
国 大 地
中国中部——青藏高原东部发育的走向 SN横断山山脉是东西地势分界:
构
东部:低山、丘陵、盆地和平原
造
构造山系呈NE-NNE向展布;
- 地 貌
西部:盆-岭相间 构造山系呈NWW和近SN
• 中国大地构造位置
中
国
1. 中国处于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大 地 构
西伯利亚板 块(地台)、 印度板块(地 台)和太平洋
国 大
第四级地势面:分布于中国东部邻海
地
地区,对应于东部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组
构
合区。包括东部海域的东海、黄海、南
造
海等。主要由大陆架、边缘海、岛弧和
-
海沟组成。东缘以太平洋为界。平均海
地
拔150~200m,面积达330104k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与大地构造形成演化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涉及不同的构造区域。整体论述全国构造分区,不同学派对中国大 陆地壳形成演化的认识不同,有不同的方案。
相对而言,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李春昱先生等板块构造 观和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 在全国起指导作用,影响既广泛且深远。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历史
• 自从有了地学就有了大地构造研究,实际上就产 生了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雏形 •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 百余年的历史,涉及不同的构造区域,公开发表 的论著达千余篇之多。整体论述全国构造分区, 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 识论,有不同的方案 • 六十年代槽台说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 槽台说的地槽和地台,优地槽、冒地槽、准地台 等
(据黄汲清等,1979)
多旋回构造
任纪舜等(1999)编制 的大地构造图,进一步 发展了黄先生的认识, 将中国大陆块分为亲西 伯利亚陆块群、古中华 陆块群和亲冈瓦纳陆块 群,将显生宙造山带概 括为古亚洲造山区、特 提期造山区和环太平洋 造山区。其立论基点是 中国主要各陆块在新元 古代已形成了统一的古 中国地台,其后的裂解 只是手风琴式的开合运 动,或是冈瓦纳大陆裂 离,亚洲大陆增生。这 一多旋回学说与板块构 造结合的构造模型迄今 仍是广泛应用的主流。
中国大陆地质构造的特殊性
• 大陆小碎块边缘分布面积 广大的造山带 • 中国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在 于大陆碎块边缘分布面积 广大的造山带,认识古大 陆小碎块边缘造山带分布、 发育、形成、变形、演化 与矿产形成,乃是了解中 国地质构造的“钥匙”。 只有通过大地构造相分析 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才 能把握中国地质构造的特 殊性
中 国 和 蒙 古 的 构 造 大 阶 段 和 地 质 事 件
(据王鸿祯等,2006)
经典板块构造
李春昱先生等划 分了中国板块构 造轮廓(1980年), 编制了第一代亚 洲大地构造图(1: 800万)及说明书 (1982年)。
(据李春昱等,1980)
1.中国陆壳块体分别归属于九个不同古板块,认为这些古板块之间 被大洋分隔 2.强调大陆及其边缘海、大洋盆地,在地质时期均会作大规模漂移 3.蛇绿混杂带等是洋壳扩张、俯冲、碰撞的遗迹
重塑 辉煌
谈到历史我们感到欣慰 谈到现在我们感到危机 谈到未来我们感到希望
:
造就一批大地构造学 学科带头人
谢谢
42
多旋回构造
黄汲清先生《中 国主要地质构造 单位》(1945)是
研究中国大地构造 的首部系统专著。 随后和他的学生们 进一步论述了中国 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划分出的一级中国 大陆构造单元为地 台或准地台和地槽 褶皱系,并从全球 构造角度将古生代 以来的中国大地构 造划分为古亚洲、 特提斯和滨太平洋 三大构造域。
结合带定义与功能
• 结合带,王鸿祯称叠接消减带(王鸿祯, 1994)。指古大陆边缘经过拉伸、张裂、 地块移离,形成具有岛弧及边缘海的主动 边缘,并向大陆俯冲消减形成造山带。弧 盆体系的结合带不断外移和造山带的陆续 增生,构成不同阶段的造山带,期间是洋 壳不断消减拼接的界线,蛇绿岩、蛇绿混 杂带和俯冲增生杂岩带的物质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思路与 方案
肖庆辉
•几个术語
什么是大地构造
• 大地构造是指大陆、 大洋、山脉和盆地或 某一大尺度区域地壳 或岩石圈的组成、结 构和演化历史的总称 研究它的目的是了解 海洋、大陆、山脉和 盆地的成因和发展过 程,认识地壳和岩石 圈的演化规律。
什么是大地构造单元
• 地壳的不均一性造成一个区 域尺度地域的地壳物质组成, 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 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 相邻地域,这样的一个地域 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 一个大地构造单元既反映了 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 境的空间属性,又具有不同 构造阶段的时间层次属性。
历史大地构造
他将中国地壳演化划 分为陆核、原地台、地 台、超大陆和泛大陆、 以及陆内演化五大阶段, 其中晋宁期(1000830Ma) 和印支期(230210Ma)是中国地质最 重要的造山期。强调地 质历史与时空结合,提 倡系统论与多学科交叉 融合的方法论,为中国 大地构造注入了新的活 力,奠定地表构造格架 和单元细结构划分的基 础。
洋陆转换如何形成大陆的现代样板
• 如果认真地阅读东南亚地 区的地质图,人们会发现, 澳洲大陆与欧亚大陆在帝 汶岛正在发生碰撞,而在印 度尼西亚群岛这一欧亚大 陆前缘弧之后,则为由一系 列岛弧与弧后盆地构成的 多岛弧盆系构造。如果碰 撞作用持续下去,这些多岛 弧盆系构造弧后盆地终将 衰缩,而弧地质体则发生碰 撞形成大陆
(据任纪舜等,1999)
历史大地构造
(据王鸿祯等,1985)
(据王鸿祯等,2006)
王鸿祯先生等在上世纪70年代用板块构造学说审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80 年代编制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图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 和构造发展阶段(1979,1985,1990)。立论基点从时间论是地质历史发展阶 段论和灾变论,从空间论是全球构造活动论。认为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包括 中朝、扬子和塔里木地台(克拉通)和其间不同时期的造山带。板块边界并不 在地台边界,而是古大陆边缘之间的分界带。这一大陆及其边缘的缝合带称对 接消减带,大陆边缘的拉伸、张裂、地块移离形成弧盆体系的岛弧缝合带称地 壳叠接消减带。
• 1.5亿年以前,羌塘和拉萨两个陆块离开了澳洲和非洲, 向北漂移,逐渐加入到中国大陆的版图之内。
中国大陆历史是由碎陆块从海变陆的漂移历史, 是洋陆转换历史。在中囯大地构造单元分 区时要考虑在大陆中探寻消亡的大洋及其大陆 边缘--対接带为一级单元
• 2亿前以前,塔里木, 柴达木、华北、华南 四个陆块开始洋陆转 换连接在一起,逐渐 形成中国大陆的骨架。
划分思路:
• 一级大地构造单元: • 1突出表达现今中国大陆结构特点及其成因 2表达现今中国大陆结构成因--探寻消亡的 大洋及其大陆边缘
一级大地构造单元
中国的大地构造一级单 元主要由陆块区、造 山系和对接带组成。 突出由不同规模相对稳 定的陆块区和不同时 期的造山系和由大陆 碎块从海变陆的洋陆 转换形成的对接带组 成的复杂镶嵌与叠合 结构
•中国大陆是怎 样形成的
中国大陆是由海上漂移的小碎陆块 碰撞拼贴成的
• 3亿年前,现今中国 地域还是一片茫茫大 海,只有华北、华南 塔里木、柴达木几个 小碎陆块孤岛 • 到2.5亿年以前,华北 和华南两个古老大陆 碎块(即克拉通)从 南半球漂移到中国的 地域。
中国大陆碎块由海变陆的漂移历史
一级大地构造单元
• 陆块区: 塔里木陆块区 华北陆块区 扬子陆块区 印度陆块区 • 造山系:阿尔泰-兴蒙造山 系 天山-准噶尔-北山造山 系 秦-祁-昆造山系 羌塘三江造山系 冈底斯-喜马 拉雅造山系 武夷-云开造 山系 菲律宾造山系 • 对接带:额尔齐斯-西拉木 伦对接带 南天山对接带 “震旦”对接带 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对接 带 江绍-萍乡-郴州对接带
什么是大地构造分区
• 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 造单元分区,是析指按一 定构造观把某一大尺度地 壳的不均一性区域的地壳 或岩石圈分成不同的组成、 结构和演化地域--大地构 造单元, • 是研究造山系(带)、陆块 的组成、结构和相互关系 及其动力学的切入点,也 是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 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 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 的基点。
中国大陆是怎样形成的 要考虑中国大陆碎块由海变陆的漂移历史
• 在3-1亿年前这2亿年内, 中国由海变陆,完全处于大陆 边缘的环境之中,和今天西南 太平洋-印度洋所处的地质环 境类似。 • 中国的一多半地域原处在古代 大陆边缘,经压缩抬升为陆地 之后的构造单元,我称为“碎 块大陆板块构造边缘”,这便 是我称为中国大陆碎块板块构 造学说。在板块构造学说之前, 黄汲清先生把这种特殊的地质 构造单元称为“活化地台”, 陈国达生把他称为“地洼区”。
经典板块构造
指出“哈萨克斯 坦很可能原来是 西伯利亚大陆的 一部分,在古生 代初分裂出来, 形成许多岛弧及 沉积盆地带”, “古生代的哈萨 克斯坦很相似于 新生的东南亚”, “土耳其-中伊 朗-冈底斯原是 冈瓦纳古陆一部 分,在古生代末 -中生代分裂出 (据刘雪亚等,2004) 来”。
“高加索之北、向东经科佩特山、兴都库什,进入西藏班公湖至滇西澜沧江 (亚洲大地构造图表示为昌宁-孟连带),向南接马来西亚劳勿-文冬带,该 沿线是冈瓦纳古陆与古欧亚板块最初的碰撞缝合带”等等令人信服、
•
大地构造相分析
划分思路:
大地构造相分析研 究方法
中国大地构造大争吵 • 李四光与葛利普教授在庐山会 议上大争吵 • 李四光深邃洞察力的创新观点,经受了
实践和时间的考验
• 李四光从1904年考进士, 到日本学造船,再到英国学地 质,回北大当地质教授
中国六十年代大地构造繁荣时代
• 中国六十年代大地构造繁荣时代出现了五 大学派 • 李四光-地质力学 • 黄汲清-多旋回构造说 • 陈国达-地洼构造说 • 张文佑-断块构造说 • 张伯声-波浪状镶嵌构造说 •
•
中国地质构造的特殊性
怎样看
• 中国大陆 从地貌景 观看 • 重要特征 三大陆块 区+一系列 造山系的 复杂镶嵌与 叠合结构 • 在中囯大地 构造单元分 区时要考虑 陆块区、 造山系为 一级单元
造山系二级构造 造山带+一系列地块复杂镶嵌与叠合 结构
• 在中囯大地构造单元 分区时要考虑地块、 造山带为二级单元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为由一系列岛弧与弧后盆地构成的 多岛弧盆系构造 只有通过大地构造相分析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才能 把握中国地质构造的特殊性
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提出的大地构造 相概念
大地构造相是陆块区和造山系(带)形成演变过程中,在特定演化阶段、特定 构造部位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其形成的一套岩石构造组合表达, • 大地构造相是大地构造环境的物质表现。各种大地构造环境均有特定的岩石构 造组合。 • 大地构造相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经过离散、聚合碰撞、旋扭等动力学过程而 形成的地质构造作用的综合产物。具有恢复与揭示陆块区和造山系(带)组成、 结构及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