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小吃的典故
美食典故

老字号食品,这道菜的特点是透 熟离骨,肉嫩且烂,咸香清纯, 回味鲜美。 二毛烧鸡是清嘉庆年间,一位名 叫王德兴的人创制的。王德兴乳名二毛,所以大家 都把这道菜叫做“二毛烧鸡”。据传清道光年间,新 上任的府尹路过王德兴的店,闻到香味之后就停轿 品尝,知道这道菜的菜名之后就随口吟诗道:“夸 官逍遥道,闻香品佳肴”适逢设盛宴,吾必备二毛。”
山西美食——嗜好食醋,喜爱辛辣
山西菜分为南、北、中三派,注重火功,烹饪技 法以烧、炒、熘、焖、煨见长。山西著名的风味 菜肴有半炉鸡、过油肉、湛香鱼片、喇嘛肉、炒 蝴哈羊肉、定襄蒸肉、西北羊汤、平遥牛肉等。
山西名肴:平遥牛肉
平遥牛肉在清代就已名满三晋。嘉庆年间,有个叫 雷金宁的人,子孙三代都在城内的文庙街开牛肉店, 取名“兴盛雷牛肉店”,前后长达100多年。到了 光 绪末年,又有一个叫任大才的人和他的儿子任仰文 在 西大街开了一家“自立成牛肉铺”,他们制作的牛 肉 肉质鲜美,吃起来绵软可口、香味醇厚、回味悠长, 几乎能与兴盛雷牛肉相媲美。
2 北京名肴:荷包里脊
荷包里脊,始于清末,为清 宫御膳房所创制。在清代, 王公大臣皆随身佩带用金黄 锦缎做成的小囊,名曰“荷 包”,用以装钱装物或作为 衣外的装饰物。上面用金丝 花线绣有花鸟虫鱼图案,形 象美观,色彩鲜艳。御膳厨 师便模拟荷包的样子,创制 了此菜,后成为宫中名馔。
3 北京名肴:驴打滚
小故事
相传蒙古人占领中原建立元朝时,统治者为了防 止人民造反,就没收了各家各户的金属器皿,并 作出相关规定:十户人家共用一把厨刀,并由鞑 靼人保管。一天中午,一老者的老婆将面和成面 团,让老者去取厨刀,结果刀已经被人取走了。 老者走出鞑靼人大门时捡了一块薄铁皮。回家后, 他老婆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揉好,用左手端起, 右手持铁片,站在锅台边,王开水锅里“砍”面, 面片落入锅里,煮熟后捞入碗,老者边吃边称赞。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刀削面传遍了三晋大地。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11个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11个推荐文章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热度:关于中国汉字的起源热度:中国古琴文化:琴棋书画之首,你了解吗? 热度:关于中国三大鬼节的来历是怎么样的热度: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有哪些热度:喜爱研究美食,“民以食为天”更是中国人的口头语,所以从历史传承下来的菜品有很多,而其中很多菜品也都蕴含着有意思的历史故事,我们这就一起来穿越时空,和店铺看看这些经典菜品是怎么来的吧!11个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东坡肉菜品简述: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
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
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
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
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
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
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
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
“东坡肉”美名慢慢传遍全国。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水晶肴肉菜品简述: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十道名菜十个故事

十道名菜十个故事中国菜道道都有自己的故事,很多经典名菜只有味道流传百世,但是他的来历和故事却被世人遗忘。
其实菜和故事是要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这些故事,菜也只是菜,而没有了他本来的意义。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些名菜的故事。
宫保鸡丁说到宫保鸡丁,就不得不说清咸丰进士丁宝祯。
这位丁宝祯就是古代的美食家,甚至在山东巡抚任内,竟然用济南的名厨充当家厨,达数十名之多,在其中这些名厨之中,有名头的包括周进臣、刘桂祥等人。
说来这个丁宝祯也是一个懂厨务创新的人呐,他要求此二位名厨不断创新美食,用山东爆炒方法制作炒鸡丁,这道菜深受丁的喜爱。
此后,在他调任四川总督后,丁府的鸡丁更是大受来访客人的好评。
后因丁宝祯抵御外敌有功,被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此后,丁府的鸡丁被宾客们誉为“宫保鸡丁”。
清末之时,这道菜就彻底火遍了国内。
回锅肉众所周知,回锅肉是四川民间的传统菜肴,也有叫作:熬锅肉、烩锅肉的。
相传这道菜本是四川人初一、十五改善生活的当家菜,当时做法很多,先白煮,再爆炒。
清末的时候有一位姓凌的翰林,因为仕途失意退隐家居,专业研究烹饪。
于是他将这道菜做了创新,他先将猪肉去腥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
因为久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本味没有减少,色泽更是红亮。
由此,回锅肉就流传开来了。
松鼠鳜鱼松鼠鳜鱼又被叫作“松鼠桂鱼”,是江苏地区的传统名菜。
据说在春秋时期,吴公子光想要除掉吴王僚自立为王。
公子光知道吴王僚十分喜欢吃鱼,于是就设计了一个“鸿门宴”,刺激刺杀。
专诸先将鱼背上的肉剞出花纹,入油炸,鱼肉松胀竖立起来,再用作料一炙,浇上辅料,与外形就变得模糊不清了,端上桌根本看不出里面藏了匕首。
公子光刺杀得手,自立为王,就是吴王阖闾。
这道菜也由此得名。
此后,吴王阖闾只要高兴就叫厨师做这道菜。
有一次,刚端上桌,一个侍从就大叫:“大王,这道菜是否像松鼠?鱼肉像不像蓬松的松鼠毛。
”大家都觉得像,于是松鼠鳜鱼的这个菜名就被叫开了。
中国各大名菜传说故事

中国菜源远流长,众多风味佳馔均为历代名厨所创,由於深受食者喜爱与推崇而流传至今。
人们根据历史的传说编写了很多这些菜名的起由与故事,因而流传了许多烩灸人口的中国菜典故。
神仙鸭子这是孔府的一个传统名菜,相传始于孔子七十四代孙孔繁坡时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州知府时,府内厨师以鸭子出骨,加调料入碗加盖,上笼蒸制而成,肉质酥烂,香气浓郁,滋味鲜美,孔繁坡品尝后,觉得此菜制法与众不同,上笼蒸制以点香三炷烧尽为度,滋味鲆美美胜于它菜,故取名为神仙鸭子。
佛跳墙福建名菜,现已成为闽菜中居首位的传统名菜,闽菜中的佛跳墙是由海参,鲍鱼,干贝,鱼翅,鸡,猪蹄筋,羊肘,鸽蛋等18种原料用酒坛煨制而成。
特点是味道鲜醇,质地软嫩,入口即化,食后余香显着。
清代,福州官钱局宴请布政使周莲,席间一道菜是用几种海产品及鸡,鸭,羊肘,蹄爪,鸽蛋等煨制而成,极为可口。
周莲命衙厨郑春发学习仿制,郑登门求教后,并改进工艺,多用海鲜,使此菜愈加鲜美。
后来郑春发辞去衙,开办聚春园菜馆,在一次文人聚会时送上此菜,初名福寿全,乍一启封,浓香夺坛而出,食者纷纷叫好,有人即兴赋诗云。
“坛启荤菜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遂由众人公议将此菜改名佛跳墙。
百余年来风靡省内外,享誉港澳。
麻婆豆腐四川传统名菜,始创于清同冶初年,当时成都北郊万福桥有一陈兴盛饭铺,主厨掌灶的是店主陈春富之妻陈刘氏。
她用鲜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烧制而成。
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烫、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欢迎,人们越吃越上瘾,名声渐传开,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故传称为麻婆豆腐。
从此名扬全国。
叫化鸡江苏常熟名菜,又称黄泥煨鸡。
相传明末清初时,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偶得一鸡,苦无炊具、调料,无奈,宰杀去脏后,带毛涂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后敲去泥壳,鸡毛随壳而脱,香气四溢。
适逢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路过,试尝,觉其味独特,归家命其家人稍加调味如法炮制,更感鲜美。
此后,遂成为名菜,并一直流传至今。
传统食物相关故事

传统食物相关故事
1.传说中的年糕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张巡的官员,他在一次巡查时走失了。
快要饿死的他突然发现一位老妇人在磨米,于是他请求老妇人把米磨成粉给他吃。
老妇人听后便磨了米粉给他,结果张巡吃了之后感到非常满足,于是他便把这个方法传播了出去,从此年糕就成为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传统食品。
2. 汤圆与元宵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顾恺之的画家,他非常想念家乡,于是他便画了一幅家乡的图画。
这幅画非常细致,每个小细节都描绘得非常清晰,连家乡的池塘里的鱼也被画进去了。
但是,画家在画鱼时却画得太细了,只能把鱼画成圆圆的小球。
后来,顾恺之突然想到,把这些小球做成米团,像珠子一样串起来,形成一个腰鼓舞中的舞蹈,这就是现在我们所吃的汤圆和元宵。
3. 粽子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但他的忠诚却引来了朝廷的不满,最终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
在他的离开之前,百姓们为了纪念他、怀念他,便把糯米包成三角形,里面放上肉、蛋等馅料,再用菰叶缠起来,煮成了屈原爱吃的粽子送给他。
后来,这个传统食品就被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国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4. 饺子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医生,他发现百姓们在冬天容易生病,于是他便想出了一种方法,把药材和肉馅一起包入面皮中,煮成了一种叫做饺子的食品。
这种食品不仅美味可口,还能增强体力,预防疾病。
从此以后,饺子便成为了中国冬季家
庭聚餐的必备食品。
跟吃有关的古代故事

跟吃有关的古代故事一、周文王与臊子面相传商朝末年,在周国岐山地界的渭河一带,有一恶龙为祸人间,导致大旱三年,庄稼颗粒无收。
周文王姬昌率领周人大战恶龙七日,才将恶龙杀死。
饥饿的人们为庆祝胜利,将龙肉割下做成臊子和面来吃,觉得鲜美无比。
于是在以后庆祝这次胜利时,便用猪肉代替龙肉和面来吃。
后来扩展至其他节日和祭祀,这臊子面也渐渐传开。
二、西施与炒西施舌在福建名菜“炒西施舌”的历史传说中,有那么一段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期间,越王勾践灭吴后,他的妇仁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而后沉进大海。
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蛤蜊,大年夜家都说那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
其实“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一个种类,属瓣鳃硬体动物,双壳贝类,肉质硬嫩,汆、炒、拌、炖,其鲜好的味道都使人易忘。
三十年代有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讴歌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好的一种神品。
三、刘安与豆腐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被封为淮南王,人称神仙美食家。
刘安喜好炼丹,有一天碰见神仙告诉他长生不老药的秘诀,就是磨碎豆子做食物,于是就有了被称为神仙美食的豆腐。
传说刘安吃了豆腐之后,飞天当了神仙,就连家里面的鸡和狗也因为吃了豆腐都飞到了天上。
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由来,也是豆腐被称为神仙美食的原因。
四、张飞与灌肠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张飞是个喜欢研究吃的人,曾经张飞往猪肠子里灌碎肉和面粉搅拌的馅,他还特地配上了点自己调制的佐料。
张飞做好这种灌肉的肠子,晾晒时,路过的人们纷纷好奇围观。
有人问,尝一尝可不可以?张飞说:“管尝,管尝!”人们把“管尝”听成了“灌肠”,吃了都说好吃,于是灌肠便传承了下来。
五、诸葛亮与馒头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前,曾率兵攻打南蛮,七擒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
在诸葛亮班师回朝时,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
当地老百姓说:说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
美食的典故大全_传说

美食的典故大全每一道美食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成就一道美食的历史、美食的文化,让每一个美食典故都引人入胜。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美食的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美食的典故篇一“狮子头”,用扬州话说即是大斩肉,北方话叫“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
据说它的“远祖”是南北朝《食经》上所记载的“跳丸炙”(见《齐民要术.炙法第八十》)。
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带着嫔妃随从,乘着龙舟和千艘船只沿大运河南下时,“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
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资治通鉴》)。
杨广看了扬州的琼花,特别对扬州万松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
回到行宫后,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
御厨们在扬州名厨指点下,费尽心思终于做成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芽鸡条和葵花斩肉这四道菜。
杨广品尝后,十分高兴,于是赐宴群臣,一淮扬菜肴倾倒朝野。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繁荣,官宦权贵们也更加讲究饮食。
有一次,郇国公韦陟宴客,府中的名厨韦巨元也做了扬州的这四道名菜,并伴以山珍海味、水陆奇珍,令座中宾客们叹为观止。
当“葵花斩肉”这道菜端上来时,只见那巨大的肉团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绝伦,有如雄狮之头。
宾客们趁机劝酒道:“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
”韦陟高兴地举酒杯一饮而尽,说:“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斩肉’不如改名‘狮子头’。
”一呼百诺,从此扬州就添了“狮子头”这道名菜。
清代,乾隆下江南时,把这一佳肴带入京都,使之成为清宫菜之一。
嘉庆年间,甘泉人林兰痴著的《邗江三首吟》中,也歌咏了扬州的“葵花肉丸”。
其序曰:“肉以细切粗斩为丸,用荤素油煎成葵黄色,俗名葵花肉丸。
”其诗云:“宾厨缕切已频频,团此葵花放手新。
饱腹也应思向日,纷纷肉食尔何人。
”美食的典故篇二相传,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在通州(今四川达川一带)任司马时,一天到一家酒肆小酌。
酒菜中的一种牛肉片,色泽红润油亮,十分悦目,味道麻辣鲜香,非常可口,吃进口酥脆而后自化无渣,食后回味无穷,使元稹赞叹不已。
关于美食分享的典故

关于美食分享的典故
以下是一些关于美食分享的典故:
- 馒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军征南,遇到一条蒸汽腾腾的河流,村民告知需以人头祭祀才能安全通过。
诸葛亮认为此举过于残忍,便用面做成圆球,经蒸煮后替代人头投入水中,这种面食就被称为馒头。
- 油条:相传秦桧杀害岳飞后,杭州人民对此事深恶痛绝,早餐摊主便把秦桧夫妇的形象压平成小条,放入热油中炸至金黄,名为油炸桧,后变为今日所知的油条。
- 粽子: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采摘艾草和菖蒲,包裹糯米团子投入江中,目的是吸引鱼类远离他的遗体。
- 火锅:据传因忽必烈将羊肉煮于锅中共赏才得名。
- 馄饨:寓意着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世者盘古。
- 饺子:源于医圣张仲景。
- 年糕:意在怀念忠臣伍子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婆饼的故事》老婆饼是广州一带的名小吃,它还有个雅号叫“冬茸酥”。
关于老婆饼,有这样一个传说:以前有一对恩爱但家庭贫穷的夫妇,由于老父病重,家中无钱医治,媳妇只好卖身进入地主家,挣钱给家翁治病。
失去妻子的丈夫并没有气馁,研制出一道味道奇好的饼,最终以卖饼赚钱赎回了妻子,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
这道美食流传开来后,便被人们称作老婆饼。
你没有想到这小小的老婆饼还有这样一段忠孝恩爱的故事吧,卖老婆饼可以重新过上幸福生活,比起武大郎卖烧饼却丢妻丧命来,这老婆饼的功德要圆满得多。
这道广州的名小吃为何又叫潮州老婆饼呢?这就不得不说关于它的另一个故事:有一个潮州人到广州做了点心师傅,一次他回老家探亲时,带了很多广州点心回去给家人品尝。
谁知老婆吃了他千辛万苦带回来的点心,却说,“这些广州的名点还没有我做的冬瓜角好吃呢。
”潮州师傅不相信,老婆便以冬瓜茸为馅、面粉为皮,做了些冬瓜角给他吃,他吃过之后,果然觉得好吃。
在探亲结束后,他又让老婆做了一大包冬瓜角,带到广州给其他师傅品尝。
没想到大家吃了之后,也连声道好。
由于这点心为潮州师傅的老婆所做,大家便叫它“潮州老婆饼”。
后来经过他们的一番改进,这老婆饼便成了广州有名的点心。
老婆饼饼皮疏松化渣、馅心滋润软滑、味道甜而不腻,确实是一道不错的点心,但它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它那温馨的名字和那段感人至深的传说。
单身的男士如果每天吃上一个甜美的老婆饼,肯定会让你增加早日找到另一半的决心;而恋爱中的男女则可以利用老婆饼来营造气氛,说不定就会让感情突飞猛进呢,如果是你亲手制作的,那成功的机会肯定会大得多哦。
有趣的是,和老婆饼相对应的还有老公饼,只是其馅心以椒盐味为主,形状也要大一些,和大大咧咧的男人倒有些相符。
这老公饼给人以东施效颦之感,而一些跟风的小老婆饼、小小老婆饼、二奶饼,则有投机取巧之嫌,实在是玷污老婆饼的名号。
像这样的叫法,令人一听就生厌,哪里还有心情去吃呢。
《云片糕的故事》“云片糕”——乾隆下江南时,到淮安城西北河下镇。
应汪姓盐商请求,到他家花园,时外面瑞雪纷飞。
乾隆凭窗赏雪,好生惬意,涌来诗兴,便吟起《雪景》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嘴里只是“片儿片儿”的吟着,却一直接不上第四句,望着窗外的大雪发急。
就在这时,汪盐商捧着一只细花玛瑙盘子,给皇帝献茶点。
乾隆正好利用这个吃茶点的机会思考下文。
玛瑙盘里两碟同样的糕点吸引住了乾隆,他竟忘了使用筷子,顺手拈起两片,一尝,香甜松软,清新可口,大加赞美:“何来佳点,如此大快口福!”他一片片拈来,吃过十多片之后,向汪盐商问起这糕点的名字,问起市场上有没有这种糕点出售。
汪盐商如实回答:“这是家中祖传的小食,没有什么名字,外面也没有售卖之处。
”汪盐商顺势大夸这糕点如何如何好,并叩请皇上恩赐佳名。
乾隆答应了汪盐商的请求,想给这个传统的美味糕点起个典雅的名称。
他思索了一会儿,忽然想起还没吟完的那首诗,不禁拍案惊叫:“好哇!这种糕点的色彩、形状,岂不就像外面飞舞的雪片吗?依朕看来,就赐名‘雪片糕’吧!”汪盐商听罢,赶紧叩头谢恩。
随后,捧来了文房四宝,请皇上题字。
高兴的乾隆竟然笔下大意,将“雪片糕”的“雪”写成了“云”——“雪片糕”于是变成了“云片糕”。
糕饼店铺从此改做“云片糕”了。
《腊八粥的故事》从前,有一对老夫妻,非常勤劳简朴,一辈子生活过得很富足。
但是,他们的儿子和儿媳妇却是好吃懒做的人,不爱劳动,一心只想吃喝玩乐。
父母去世后,夫妻俩坐吃山空,把父母留下的粮食都吃完了。
冬天到了,夫妻俩没吃的,也没穿的,到了腊月初八那天,几天都没吃饭的夫妻俩,把所有的粮食囤都倒了一遍,只收集了半碗五谷杂粮。
夫妻俩熬了两碗粥,这是夫妻俩的最后一顿饭,吃完后,没过几天两人都冻饿而死。
后来,人们就用这个反面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接受这对小夫妻的教训,学习老夫妻勤劳节俭的好品德。
老人就在每年的腊月初八这天,和自己孩子一起吃着腊八粥,给孩子讲述腊八粥的故事。
代代相传,言传身教勤劳节俭的家风。
《灯影牛肉》据传,此菜是八十多年前,四川梁平县一刘姓艺人来达县以做腌卤牛肉谋生,但生意萧条,只好锐意求新,创制成一种薄片状的牛肉干。
每当黄昏来临,他就在闹市设摊,专售此种牛肉干。
为招来顾客,特在食摊前张一又大又薄的牛肉片,后面点一盏油灯,映得牛肉片又红又亮,灯影依稀可见,十分吸引过路行人。
尝之,麻辣脆鲜,人们呼之为“灯影牛肉”。
从此,远近传名,生意越做越兴旺。
流传至今,名不虚传。
《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
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著淳朴挚爱的亲情)。
狗子十四岁来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
他用肥瘦鲜猪肉3:7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味精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
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
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5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
由于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尝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
”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逐渐在许多地方开设了分号。
后来高贵友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经营的新点子:即使店内桌上放上几大箩洗干净的筷子,顾客们想买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钱放进碗内,然后他便照碗里钱的多少按价给包子。
顾客们吃完包子,放下碗筷就离店,而高贵友忙得自始至终不发一言。
于是街坊邻里们都取笑他说:“狗仔卖包子,一概不理睬”。
后来,好事的街坊们就把他的包子店取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作“狗不理包子”,而高贵友也不表示异议。
此店名一经传开,远近闻名,一直流传到今天,真可谓久盛不衰呀!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鲜美而誉满全国,名扬中外。
狗不理包子倍受欢迎,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选料、配方、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绝招儿,做工上更是有明确的规格标准,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
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看上去如薄雾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一直深得大众百姓和各国友人的青睐。
《鱼汤面》相传乾隆年间,东台有一家开面馆的老板,一天晚上,他在街上发现了一家新来的卖面条的小摊子,便去买了一碗。
端在手上一看,只见面汤浓厚雪白。
一会儿功夫,碗面上就结了一层薄膜。
他尝了一口,又鲜又香,比自己店里的不知要强多少倍。
老板心里一动,便向摊主细细盘问。
原来,那摊主竟是来自皇宫的御厨。
由于有一次没有把汤烧好,就被逐出了皇宫。
无奈之下只能挑个小摊,四处流浪,聊以糊口。
老板听说后,心想这竟然是一道御膳,怪不得如此美味可口。
于是连忙将摊主请到店中,由他掌厨。
从此,这店里的面条,全是用的那御膳厨师亲手调制的鱼汤,尝过的顾客赞不绝口。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四乡八镇,远近闻名。
“鱼汤面”就此成为东台享有盛名的特产。
东台鱼汤面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较好的养生作用,能够润脾健胃,补虚疗肠。
经常食用,可强身健体。
这是因为东台鱼汤面在汤料上,选择了野生鲫鱼、鳝鱼骨、猪骨等原料,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且富含活性钙和各种氨基酸的特点。
食后不上火、不口干,营养丰富,符合当代人所追求的膳食养生。
民间常有“吃碗鱼汤面,赛过老寿星”之说。
《热干面》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
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
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
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
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
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
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
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
《粽子》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此为流传最广的传说,少数地区仍有其他说法。
《夫妻肺片》在三国时的安汉(即今南充市)有一对夫妻二人,在嘉陵江畔开了一个小卤菜酒店,主要供渡口来往人员食用,当时江中打鱼人,鱼舟及商船胜多,周围的生意很红火,在当朝巴西郡太守“张飞”常来此处饮酒,感觉这里的凉菜味非常可口味美,对两夫妇手艺特别称赞,为赞扬两夫妻手艺非常特别,因此用“夫妻”二字命名,将此菜取名为“夫妻肺片”夫妻肺片细腻、微辣、香、甜、鲜,回味可口;并推介给大哥刘备,做御膳供品食用,得名夫妻肺片。
创于蜀汉,兴旺于唐、宋、元、明、清经过三十代传人研究改善,现用纯四十多种中草药卤、拌制而成并有养颜保健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