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反映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大学校训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大学校训的比较研究

2019年第11期收稿日期:2019年10月12日。

1校训的内涵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在《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提出:“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认同,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它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

”从以上解释中,我们得出校训的几个特点:短小精炼、言简意赅;具有规训、导向作用;集中体现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理念。

因此,校训应是具有高度凝练的词句,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和激励意义,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

文化精神之于大学更是意义非凡,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2中西方大学的起源和发展西方大学在诞生之初是没有校训的,直到15世纪初,牛津大学才出现了自己的校训——“上帝指引我们迈向光明(The Lord is My Light )”。

到18、19世纪,历史悠久的大学如哈佛、耶鲁等才纷纷确立了自己的校训。

我国最早的大学北洋大学(即今天的天津大学)在1914年确定的校训“实事求是”应为我国最早的大学校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学订立校训已十分普遍,直至抗战时期,我国大学校训虽具一定特色,但却大多以抗战和爱国为主题。

1952年高校大调整开始,大学多以毛泽东主席所题“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训。

二十世纪末,我国大学校训又纷纷改变,并显示了一定的高校特色,该时期意义较典型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新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舞蹈学院的校训“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3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异同3.1思想内容从校训的思想内容方面来看,无论是中国大学还是西方大学都热衷于引经据典。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引述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出自《中庸》,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

从中外大学校训看中外教育思想差异

从中外大学校训看中外教育思想差异

从中外大学校训看中外教育思想差异作者:唐薇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01期摘要:校训是学校治校精神和宗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具有规范性、指导性、稳定性,体现一所大学所追求的教育和治学的价值观。

本文通过中西大学校训的考察,以此来探求中外教育思想的差异。

关键词:大学;校训;差异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1-000-01一、大学校训的内涵校训,一般定义为:“学校制定的全体师生需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从解释中可看出,校训具有规范性、指导性,其主要目的是规范师生的行为与道德,使之符合学校所追求的教育理念及价值取向。

学校精神和文化的灵魂是校训,因此,中外大学都十分重视校训的制定与诠释。

不同学校的校训各有不同,反映的不仅是一国的历史、语言、文化特征的差异,更体现的是不同学校的教育文化理念及精神的追求。

二、中西校训思想内容的比较(一)中国校训的思想内容中国大学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向西方学习的产物,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也随之传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德思想、教育理念等思想和社会现实制约的影响,导入我国的西方教育思想在中西文化交流、现代与传统的思想碰撞中得到不断的调适与发展,从而形成了我国大学独有的充满自身特色的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宗旨,这在校训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1.引经注典,承续传统各类大学不约而合地引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著作和耳闻则诵的名言警句,有湖南大学、天津大学的“实事求是”源自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一语[1];南京师范大学的“笃实敏行”出自《论语·子张》;香港大学校训“明德格物”出自于《礼记·大学》……这些都反映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深刻影响着大学教育和治学精神的培养,表明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伟大生命力[2]。

2.顺应时代,紧随潮流通过深入分析和考察各类大学校训拟定的历史发展及校领导对其内涵的解释,可以发现,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在一方面坚持继承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将其发展,使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谈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及其对教育发展趋势的启示

谈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及其对教育发展趋势的启示

谈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及其对教育发展趋势的启示作者:王婷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第5期摘要:校园文化不只是体现在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层次以及特征上,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层次后在校园中的体现。

而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与美国交流增多,在文化上不断地形成交流碰撞,中西双方校园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渐显现出让人心驰神往的魅力与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但是在这其中双方在文化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以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性进行深入探讨,究其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二者的优势,进而推动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美校园文化差异教育发展启示■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化塑造人、培养人,让学生学会在社会较高层面做人和做事。

校园文化是学生在成长期间,通过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总和。

{1}大学的校园文化是这所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园建筑结构、校园景观绿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也包括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有物质文化的内容,更要有精神上的追求,它是通过外在形态表现的学校师生心灵、精神上的一种定位。

每个学校的历史、建筑、景观不同就反映出不同的校园文化。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以刻苦学习和艰苦奋斗为标志和以人为本的大学精神为属性的价值目标取向。

当今美国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除了对教育的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的研究以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和感染力也备受各国的关注。

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它的名誉校长陆登庭在谈论哈佛大学办学经验时说:“哈佛大学的成功主要是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办学理念,一套系统的制度和机制,所以现在即使没有校长,哈佛大学也可以正常运转。

”{2}明确的办学理念才能保证哈佛大学的正常运转,一个学校要想有正常的发展自然也要有明确的理念和具体的方法。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摘要:通过分析中西方校训,发现中西方校训,代表了中西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蕴含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本文对中西方校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我国校训的制定提出了几点建议,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校训;教育价值观;启示韩文祥(1963—),男,汉族,陕西省韩城人,陕西韩城西庄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成长江(1957—),男,汉族,陕西省合阳人,陕西合阳坊镇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校训是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学校特色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的差异,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各有特色,而中西方教育价值的取向也体现在校训中。

因此,通过校训这一视角,研究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学校校训的特点分析(一)“主德”、“求善”的道德性取向中国学校的许多校训中,都有一个“德”字或“品”字。

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香港大学的“明德格物”,台湾大学的”敦品,励志,爱国,爱人”,大部分学校的校训都引经据典,可从古典文献中找到渊源。

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并有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

①所以,中国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

《大学》开首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是为许多学校普遍使用。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是以“求善”为主旨,重道轻艺,“百工”之人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区别于古希腊对“求真”的关注。

②(二)“重集体”、“重和谐”的整体性取向在分析所收集的101则校训中,“团结”出现了48次,是校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

从中美大学校训看中美高等教育理念之异同

从中美大学校训看中美高等教育理念之异同
需 要有 所 突破 呢 ?可 不 可 以有 快 乐 学 习这 样 等 教 育理念 比较
这样 有 利于 为广 大师生 创造 愉快 轻 松 的学 习氛 围 。我们 的 确需 要居安 思危 , 勤奋治学 , 但适 当地 提 倡 快 乐 学 习 , 是 否 有利 于缓 减部分 学生 厌学 的心 理 状态 呢 ?我 想 中 国大 学 校
因为历 史来 源差异 , 相 同原 因是 因为教 育 的本质 相 同 ; 了解 中关高等教 育理 念异 同具有 益 处 , 它有助 于 学 生学 习
目标 的完善 , 有 助 于高等 教育理 念 的进步 , 更有 助于 民族 文化 的传承 与更新 。 [ 关键 词 ] 大 学校训 ; 中 美; 高等教 育理念
校有 着不 同 的校 训 。所 以 , 笔 者认 为校 训 最 能 体 现 学 校 的
育人 标准 。从 校 训 中我 们 体 会 学 校 的 文 化 内涵 和 教 育 理 念 。本文 从 大 学 校 训 的 角 度 探 讨 中 美 高 等 教 育 理 念 的
异同。

为人上 人 ” 。可 是 中 国高 等 教 育理 念 在 乐 学 这 一 方 面是 否
[ 中图分类 号 ]G 6 4 0
[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7 ) 1 6 — 0 0 4 2 — 0 4 [ 本 刊网址 ]h t t p : / / w w w . h b x b . n e t 中国高 等教育 理念 突 出“ 勤奋 ” , “ 团结 ” , “ 善” , “ 苦” 。
美 国高等教 育理 念突 出 “ 光 明” , “ 宗 教 精神 ” , “ 服务 ” ,

从中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教育的异同——基于2018年中美排名前百所大学校训的语料库分析

从中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教育的异同——基于2018年中美排名前百所大学校训的语料库分析

2018年40期总第428期语言文化研究ENGLISH ON CAMPUS从中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教育的异同——基于2018年中美排名前百所大学校训的语料库分析文/马晴【摘要】大学校训一直有其重要意义,中美大学蕴意独特的校训背后展现其各自的价值取向。

本文以AntConc为研究工具,通过自建语料库,分析对比了2018年中美排名前百所大学校训的特点,从而发现了在教育领域中西方价值取向有同有异。

相同之处即两国的高等教育建设均强调“科学思想”、“求知思想”和“实践思想”;不同之处即中国在教育建设中,更重视“集体思想”、“伦理思想”以及“内向性思维”的培养;而美国在教育建设中,侧重于“个人自由”、“宗教思想”以及“外向性思维”的培养。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为中国的校训建设提出更好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校训;大学;价值取向;语料库;中国;美国【作者简介】马晴,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一、引言校训是一所大学制定的行为准则的体现,也是其校风及文化精神对外展示的窗口。

中外学者都曾对校训的重要意义予以肯定。

《辞海》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辞海编辑委员会,1980:126)。

”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设计系主任戴夫·霍尔斯顿认为:“校训是我们如何考虑自身以及我们如何与外界交流的一切东西(Bartlett,2007:1)。

”由此可见,校训不仅能指导学生的言行,更能展示一所大学的独特风采和深厚底蕴。

中外大学皆有其蕴意独特的校训,这些校训字面意义的背后反映了中西方在教育领域相同或不同的价值取向。

教育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从教育的定义即可知,“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对知识信息的传递,来引起、激发、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的实践活动(洪宝书,1992:89)。

”因此,中西方在教育领域上的价值取向必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中西方因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体现在教育领域上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有异处。

中美名校校训的文化差异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名校校训的文化差异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名校校训的文化差异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校训是大学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也成为了学校内外的标志性符号。

同时,作为中美两国的优秀大学,它们的校训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这就涉及到中美文化的差异性。

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中美名校校训的文化差异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为中美两国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研究问题
1. 中美名校校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是什么?
2. 中美名校校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存在何种文化差异?
3. 中美名校校训背后的文化因素有哪些?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比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1. 文献综述法:通过查找相关的中外文献资料,系统阐述中美名校校训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演变过程。

2. 对比分析法:选取几所中美名校的校训,对其表达方式和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文化差异。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一些名校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揭示中美校训背后的文化因素。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有助于:
1. 增进中国与美国大学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了解,促进两国之间的教
育合作。

2. 实现中美名校之间的相互借鉴,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3. 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启示。

东西方大学校训比较

东西方大学校训比较

一、中西方大学价值观的比较:中国大学校训“主德”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的德性文化,孔子要求在教育思想中要改善人伦关系、完善人格修养;孟子则要求通过受教育达到“至善”的境界。

这种儒家传统思想反映在大学校训中体现为重视道德教育的“德性文化”,强调人的道德义务和人伦关系以及内心修养和精神生活的充实,使得很大一部分校训来自儒家经典著作。

如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掌篇》;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语;武汉大学的校训“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南京大学校训中的“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子君子”。

在引用儒家经典名句中,“厚德”、“博学”等词普遍出现在大学校训中。

如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北京化工大学的校训“宏德博学、化育天工”,北京邮电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敬业、乐群”,湖南工业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兰州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自强为新”等等。

“厚德”语出《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基本精神,要求以博大宽容的道德胸怀包容万物,使大学师生员工以德立身,通过大学以高尚的道德来传承和弘扬人类的美德。

中国大学校训中“厚德”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大学德为学首、德为校魂的价值取向。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学者专门对全国229所大学的校训用词进行了统计,发现在频率居前的10个词中,使用“博学”的占40%。

“博学”就是要求大学的师生员工博采众长,追求学识的广博和学问的渊博。

孟子认为,“博学而详说之,将反说约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中西美食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浅析《廊桥遗梦》的主题思想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新闻标题中的对话性从情景喜剧《老友记》浅析美国俚语的幽默效果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 从《胎记》看霍桑对科学的态度浅析爱伦坡《怪异故事集》中的哥特美论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大地》中的儒家思想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美学原则的运用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浅论国产小米手机的营销策略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网络语言风格的性别差异论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美家庭观差异《儿子与情人》与《雷雨》中母子关系的对比浅析文化因素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A Comparison between Tess and Hester’s Tragic Destiny 中文学术讲座报道的体裁分析《魔戒》中的生态元素“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干旱的九月》米妮.库珀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艾米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论《儿子与情人》中“花”的象征意义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 中国菜名翻译方法的研究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A Stud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A Rose for Emily 从功能对等的观点看京剧术语的英译 A Miniature of Ambivalence and Self-Discovery as Reflected by Amy Tan's The Joy Luc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