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的探究与思考
中西方大学校训的比较研究

2019年第11期收稿日期:2019年10月12日。
1校训的内涵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在《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提出:“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认同,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它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
”从以上解释中,我们得出校训的几个特点:短小精炼、言简意赅;具有规训、导向作用;集中体现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理念。
因此,校训应是具有高度凝练的词句,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和激励意义,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
文化精神之于大学更是意义非凡,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2中西方大学的起源和发展西方大学在诞生之初是没有校训的,直到15世纪初,牛津大学才出现了自己的校训——“上帝指引我们迈向光明(The Lord is My Light )”。
到18、19世纪,历史悠久的大学如哈佛、耶鲁等才纷纷确立了自己的校训。
我国最早的大学北洋大学(即今天的天津大学)在1914年确定的校训“实事求是”应为我国最早的大学校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学订立校训已十分普遍,直至抗战时期,我国大学校训虽具一定特色,但却大多以抗战和爱国为主题。
1952年高校大调整开始,大学多以毛泽东主席所题“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训。
二十世纪末,我国大学校训又纷纷改变,并显示了一定的高校特色,该时期意义较典型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新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舞蹈学院的校训“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3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异同3.1思想内容从校训的思想内容方面来看,无论是中国大学还是西方大学都热衷于引经据典。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引述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出自《中庸》,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
中外校训 东西方传统间的相同与不同

比比中外校训领悟东西方传统间的相同与不同来源:高分网文章作者:lizheng 发布日期:2011-11-04比比中外校训领悟东西方传统间的相同与不同!尽管中西文化背景有差异,但基于大学的基本精神相通,中外大学校训的内容仍有共同之处。
由于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物化形式,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外大学校训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元而又非面面俱到,但首先在倡导自由、追求真知方面是相同的。
比比中外校训领悟东西方传统间的相同与不同!相同之处:(一)倡导自由、追求真知。
尽管中西文化背景有差异,但基于大学的基本精神相通,中外大学校训的内容仍有共同之处。
由于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物化形式,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外大学校训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元而又非面面俱到,但首先在倡导自由、追求真知方面是相同的。
国外大学自中世纪以来,对自由和真知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
特别是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后,倡导独立自由,发扬求真精神,使德国大学以探索真理为宗旨、以传播新知识为己任,对科学的高度热情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逐渐成为大学人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从而产生了一批象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等盖世思想家和科学家,德国也因此成为19世纪世界科学中心。
19世纪中叶后,德国自由求真的大学办学理念影响欧美乃至世界各国,1876年美国仿柏林大学创办了霍普金斯大学,其校训是“真理给人自由”。
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斯坦福大学(让学术自由之风吹拂)、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的校训也都体现了这一点。
即便在宗教神学浓厚的英国,一直拒绝新科学和科研的牛津、剑桥也在德国影响下改制,如纽曼倡导自由教育,培养绅士;剑桥大学的校训是“剑桥一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此外,日本东京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等都把科研和求真精神引入大学,还有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知识永放光芒)、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坚持真理)、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以及拉美地区著名大学哥伦比亚的安蒂奥基亚大学(自由表达思想的理想之地)的校训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国内外部分高校校训的比较

国内外部分高校校训的比较威伟(启蒙大学)摘要:本文在探讨高校校训构成特点,功能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校训进行了比较,从而为当前高校校训修订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校训,比较。
校训是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精神的体现,是学校价值的取向。
而且也反映了学校创办者的教育理念,如”抒发理想,明确要求,激励师生,追求对社会的贡献与价值”。
同时,校训作为高校的特色,还能够起到向社会宣传办学理念,发挥校外影响力,提高学校知名度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训,耶鲁和哈佛的校训之争,恰好说明了这两所学校对校训的重视。
不少大学的校训就刻在校门口非常醒目的碑石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师生。
因此,对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校训进行比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校训的构成和功能1、高校校训的构成特点国内高校的校训以四言八字为多,其次是两言八字,再次是四言十六字,这三种校训的格式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当前高校校训的句式。
由于国内高校校训绝大部分来自两家经典或古籍,因此在句式上讲究对称、简洁、读来上口(见表1)表1 国内五所知名高校校训学校+当前校训+提出者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梁启超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郭沫若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英美两国高校的校训来自《圣经》中的比较多,例如:牛津大学:《圣经》诗篇第27篇哥伦比亚大学:《圣经》诗篇第36篇耶鲁大学:《圣经》诗篇第43篇除此之外,英美两国知名高校校训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校训基本上都是拉丁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校训历史的悠久。
2、高校校训的功能意义校训对学校的影响无处不在。
在各种影响当中,最主要的是对办学理念的影响,它是对办学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观等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也是学校办学的方向委展的准则。
大学办学的具体目标、任务、体制、机制、方法乃至校训、校歌、校旗、校徽、校园布局与建筑,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大学校训论文:中西大学校训比较研究

大学校训论文:中西大学校训比较研究摘要:大学校训是大学理念和精神的集中反映。
本文首先从校训的内容和来源出发,刻画中国大学校训的总体特征;然后从文字构成、文化积淀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对中西大学校训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目前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当重视大学的“求真”精神、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
关键词:大学校训;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福建厦门361021)《辞海》说:“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之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一所学校的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高度浓缩,“最能反映一所大学传统和特色”。
[1]因此,认识校训中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也就成了研究大学理念的一大捷径。
一、中国大学校训的特征中国大学的校训,在内容和形式上因校而异,但总的特点是简洁精练且意味深长。
以下从校训的内容和来源两个方面来具体探讨中国大学校训的特征。
1.中国大学校训的内容取向首先,中国的大学校训带有浓厚的“求德”、“求善”的道德性思想。
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文化,就是一种强调伦理道德观念的文化,它以“仁”与“礼”为核心,主张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
“三纲五常”、“天地君亲师”等等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不论是从个人的修身养性还是从整个国家的治理,都讲求以道德为基点。
这种传统文化思想,也就决定了我国学校的校训总是重视品德塑造,先“德”而后“智”,如台湾东吴大学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西北大学的“公诚勤朴”、集美大学的“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等等。
除了强调人的品行道德,中国大学校训也多强调了学习和做学问的态度,如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曲阜师范大学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
此外,许多学校的校训还提倡“自强不息”、“刚毅坚卓”的革新精神,而且还主张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追求知识、技能、道德、体魄的发展,比如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吉林大学的“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等等。
中美校园文化比较及启示

2、校园文化活动的种类
中国的校园文化活动种类繁多,包括文艺比赛、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这些 活动大多由学校组织,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美国校园文化活动则更加丰富自由。除了学术活动,学生还可以参与社团活动、 志愿服务、体育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帮助他们建 立了社交网络、培养了领导能力。
参考内容
引言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是学校历史、传统、价值观和 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中美两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优点, 本次演示将就两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美,比较
引言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历史传承、教育理 念和人文精神。中美两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由于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教 育理念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本次演示将从文化底蕴、建设方式等多个 方面比较分析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点,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比较分析
1、文化底蕴
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的价值观、诗词文化 的艺术表现等。这种传统文化底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表现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和 学术氛围,但也存在着固守传统、缺乏创新的风险。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则更注重多元化和包容性,他们鼓励创新思维和跨学科 交流,强调学生的个性和自由发展。这种文化底蕴有助于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和 创新意识,但也存在着缺乏统一价值观和学术传统的问题。
比较分析
1、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 的全面发展。学校致力于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的建 设。
相比之下,美国校园文化建设则更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学校提供多元化的课 程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决策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
中外大学校训的比较研究

中外大学校训的比较研究摘要: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才培养要求的集中体现,许多大学都注重总结提炼富有个性、具有鲜明教育理念的校训,以充分发挥校训在立校兴学方面的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外大学校训在来源与思想内容、外在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异同,以求更全面地理解大学校训与大学精神。
关键词:大学校训;大学理念;大学精神Abstract: The school motto is mainly required training school running idea, culture, personnel, many university pay attention to summarize full of personality, with distinctiv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the school motto, to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motto in the role of school edu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sis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Mottos in origin and ideological content, the external expression forms, in order to more fully understand the motto of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spirit.Key words: university school motto, university idea; university spirit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的浓缩和凝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比较与思考

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比较与思考摘要:大学是每一个社会的产物,大学理念更是具体社会之下的思想产物。
作为社会重要系统的教育系统,大学更是其主要形式,如何去理解大学的理念并使其成为一个大学发展的风向标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在了解大学及理念相关概念、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大学理念的比较,旨在发现不同社会背景下大学理念对大学发展的不同作用,并对大学理念提出几点思考,以供更好的发现大学理念指引大学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大学理念、比较一、大学理念的含义1.大学大学,在费希特看来,大学就是使人的理性、人的文化得以发展和提高的教育机构,以让所有人都做到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学,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我理解,它是为人类实现完善提供了讨论、研究、创造、提高文化的活动场所。
在洪堡看来,首先,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其次,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最后,大学是享受国家保护却拥有独立自主地位的学术机构。
纽曼曾说,“大学要么指学生而言,要么指学科而言”。
[1]认为大学是探索普通学问的地方,是接着来自各地的人的彼此间的交流来沟通和传播思想的地方。
2.理念关于理念,最早提出并对其进行初步论述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在《对话》中提出:“理念作为模型存在于自然之中”;“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所以只有单一的理念”;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永恒的精神实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个别事物只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
所有事物都有它相应的理念。
无数的“理念”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即“理念世界”。
[2]3.大学理念理念一词的英文是idea,大学理念属于大学教育哲学的范畴,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大学理念应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是大学教育本质、功能、规律的最高抽象理论表征。
大学理念就是能够指引大学朝向某个学术方向或对大学人才培养进行导航的一种思想或精神实体。
二、大学理念的特点1.具有理想性,是立足现实,以现实的蓝本为基础,最终超越现实。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摘要:通过分析中西方校训,发现中西方校训,代表了中西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蕴含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本文对中西方校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我国校训的制定提出了几点建议,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校训;教育价值观;启示韩文祥(1963—),男,汉族,陕西省韩城人,陕西韩城西庄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成长江(1957—),男,汉族,陕西省合阳人,陕西合阳坊镇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校训是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学校特色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的差异,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各有特色,而中西方教育价值的取向也体现在校训中。
因此,通过校训这一视角,研究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学校校训的特点分析(一)“主德”、“求善”的道德性取向中国学校的许多校训中,都有一个“德”字或“品”字。
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香港大学的“明德格物”,台湾大学的”敦品,励志,爱国,爱人”,大部分学校的校训都引经据典,可从古典文献中找到渊源。
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并有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
①所以,中国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
《大学》开首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是为许多学校普遍使用。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是以“求善”为主旨,重道轻艺,“百工”之人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区别于古希腊对“求真”的关注。
②(二)“重集体”、“重和谐”的整体性取向在分析所收集的101则校训中,“团结”出现了48次,是校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的探究与思考一.什么是“校训”所谓校训,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如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就是蒋介石校长制定的,有些是领袖名人的题词,如中国医科大学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毛主席题的。
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传递下去,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
这就是校训。
校训既能用来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校训文化是大学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校训往往体现着一所大学的教育思想核心与文化发展灵魂。
校训文化能够体现出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也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从一个大学的校训往往可以直接看到该校的文化品位、思想灵魂和办学特色。
二.研究内容立足于中西方大学校训各自的特点,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探究校训背后折射的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与教育理念的差别。
三.中外校训略览1.中国大学校训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浙江大学:求是创新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人民大学:实事求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暨南大学:忠信笃敬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四川师大:重德,博学,务实,尚美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北京理工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中国农业大学:博大精深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德艺双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北京交通大学:知行首都师范大学:为学为师,求实求新北京体育大学:爱国拼搏求实创新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2.美国大学校训Boston College(波士顿学院):Ever to Excel 超越无止境。
原文为希腊文。
University of Chicago(芝加哥大学):Let knowledge grow from more to more;and so be human life enriched.人生因知识的积淀而丰富多彩。
原文为拉丁文。
Corne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我将建立一个让任何人在此都能找到想学的学科的机构。
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Light and truth光明和真理。
原文为拉丁文。
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伊利诺伊州立大学):Gladly We Learn and Teach.学得开心,教得开心。
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Under God's power she flourishes.让她以上帝的名义欣欣向荣。
原文为拉丁文。
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自由之风吹佛。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学院):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真理赐你自由。
Dartmouth College(达特茅斯学院):A voice crying in the wilderness.来自旷野的呼声。
原文为拉丁文四.中国校训文化特色总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大学校训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校训文化的源泉。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高校“校训文化”的源泉。
例如:吉林师范大学面向21世纪确立了“好学近知,力行近仁”的校训,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教育思想的完美结合。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是儒学文化的经典。
吉林师范大学校训文化体系的建立,就是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形成的。
校训“好学近知,力行近仁”,出自于《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所以,透过这样的校训,我们不仅可以领悟到一个学校的品格、追求和特色,而且可以领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些基本精神。
大学的校训文化是一种以大学为载体的、特殊的文化形式,是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
它与整个中国文化的背景密不可分,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内容和形式与传统文化有着继承和发扬的关系。
比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就出自《易经》。
据《清华学堂章程》记载,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提出了“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
1913年,梁启超应邀到清华学堂给学生作了题为《君子》的演讲。
他根据学校的办学方针,结合西方的教育精神,提出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君子”品格的人,并用《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乾坤两卦”,来说明君子品格的基本内涵:“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
”再比如,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于《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代表了中国古代哲人对“大学”(宇宙人生规律的大学问)的深刻认识,揭示了先进文化的时空超越性。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大学的校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美国校训文化特点总结谈到美国校训文华就不得不说美国教育理念。
以著名的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最为看重的是“坚持真理”的理念。
我们都知道,哈佛大学的校徽图案为一个盾牌图章的中心,用倒三角形排列着三本打开的书,书上刻着7个拉丁字母——“VERITAS”,意为“真理”,这是简化了的哈佛校训和座右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众所周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名留千古的大哲人。
所谓哲人,就是有智慧之人,与哲人为友,就是与智慧为伴,可见哈佛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之高。
但校训的真正意义在于最后一句“更要与真理为友”。
它是哈佛人崇尚真理、追求学术自由的最朴素的表现!也许正是这种氛围让哈佛享誉全球。
美国校训受到美国历史和民族性格影响较大。
美国是一个向往自由、民主、科学、真理的民族,在教育上这种特点被凸现出来,培养学生“做人是根本,只是在其次”的理念指导着教育体系的完善同时也在校训中得以体现。
六.中国大学校训中的不足以师范类院校为例:首都师范大学的校训为:“为学为师,求实求新”;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为:“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华南师范大学的校训为:“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东北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勤奋创新,为人师表”;漳州师范学院的校训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广西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山东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温州师范学院的校训为:“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河南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厚德博学,止于至善”;华中师范大学的校训为:“求实创新,立德树人”;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为:“正德厚生,笃学敏行”;陕西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厚德积学,励志敦行”;四川师范大学的校训为:“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中国师范类大学校训的形式虽是多样的,但都有着共性的特点,即“为师为范”、“好学力行”、“厚德博学”和“求实创新”。
内容雷同且缺乏创新,很多大学校训的思想内涵空洞,并不具有简短且启迪人智的作用,所以很难在众多校训中突出出来广为传颂。
七.总结与反思中国以“儒墨道法”为核心的古代思想深深影响了大学校训的内容与精韵,简练的语言凸显中国传统文学的凝练丰富,但内容保守缺乏创新,难以体现不同学校的特色风貌与人文性格。
美国大学校训比之中国更显张扬自由,富于创造力。
当然,这与美国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也充分体现了美国社会学风自由而严谨的特点。
我认为,如果以人比喻中西方的大学,中国校训体现出的如同一位沉静思索的长者,而美国校训体现出的大学如同一位好奇求学的孩子。
二者各有特色,平分秋色,但是,若能为中国大学注入一些新鲜澎湃的血液,吸收西方先进、自由、开放的精华思想,并保留国学内敛宁静的成分,我想,中国大学的校训能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启发力。
中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学习西方,取其精华。
我想,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与创新,中国大学定能创造出自己更为响亮的校训,在校训变革中,也定能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变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