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预防医学概论》资料资料

《预防医学概论》资料资料

环卫部分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转归:自净作用、转移、二次污染、形成次生污染物、进入生物体。

2. 自净作用(self purification) 自然界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将一些有害因子消除到无害程度,这种作用称为自净作用。

生物富集(bioconcentration):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生物富集,又叫生物浓缩。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是特征污染物长期作用于人体的一种地域性疾病3.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复杂性、潜伏性、持续性4.水俣病(慢性甲基汞中毒)的特异性体征:末梢感觉麻木,视野向心性缩小,共济运动失调,语言障碍,听力障碍。

5.地方性砷中毒临床表现:临床上以末梢神经炎、皮肤色素代谢异常、掌跖部皮肤角化、肢端缺血坏疽、皮肤癌变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多系统、多脏器受损。

6.大气层结构:对流层(气温递减,-6℃/1km)、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7.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红外线:热效应可见光:生物钟(可见光→视觉器官的光受体细胞→神经或神经内分泌信号→机体的生命活动呈现昼夜周期性的节律变化)紫外线:UV-A 320-400nm 晒黑UV-B 275-320nm 红斑效应,促进维生素D2和D3 形成—抗佝偻UV-C 200-275nm 杀菌作用(太阳辐射中无,需人工产生)8. 紫外线损伤评价:紫外线指数(衡量到达地球表面太阳紫外线影响人类皮肤程度的量化指标)9. 太阳辐射防护a.时间上-错开:中午紫外线最强,在9~15点之外安排户外活动。

b.装备上-隔开:戴宽边帽;穿遮蔽较完整的衣服;护目镜和面罩;抹防晒剂(SPF 和PA)c.行为上-避开:改变面部方向、垂头、用手或手帕挡住头部、阴凉地。

备注:太阳防护因子SPF—显示防止UVB伤害的防晒效果数值PA---防止UV A到何种程度的指标SPF15:延迟至15倍红斑剂量10. 酷热指数(HI):也叫湿热指数或不舒适指数。

预防医学复习内容

预防医学复习内容

预防医学复习内容第一章绪论1、预防医学不包括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预防医学的特点:1)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2)研究重点是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公共卫生的基本特点是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

最终目标是促进居民健康,特别是延长期望寿命。

4、医学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是将个人防病扩大到社会性预防5、现在的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健康促进的重点。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保护健康。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定期筛查,定期进行体检。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给患者进行积极治疗。

五星级医生:卫生保健提供者;医疗方案决策者;健康知识传播者;社区健康倡导者;健康资源管理者第二章自然环境与健康次生环境的核心问题是环境污染的问题。

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这种生物间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指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有害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条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或生物的健康造成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其可引起公害病、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病(无地方病)公害病的特征:1、公害病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疾患。

1、损害健康的环境污染因素很复杂。

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有单因素作用或多因素的联合作用;污染源往往同时存在多个,污染源数量及其排放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同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之间一般具有相关关系,确凿的因果关系则往往不易证实。

2、一般具有长期陆续发病的特征,还可能累及胎儿,危害后代;也可能出现急性暴发,使大量人群在短时期内发病。

3、公害病在疾病谱中是新病种,有些发病机制至今还不清楚,因而也缺乏特效疗法。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特殊毒性作用:致癌作用(鼻咽癌、皮肤癌….)致畸作用(胚胎毒性、….)、致突变作用(遗传病、生殖毒性…)、免疫功能受损(电离辐射、农药)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或多选)1)长期性(对健康影响时间长)2)广泛性(受害人群广泛)3)复杂性(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4)多样性(对人体作用复杂,作用方式有急慢性之分)5)污染物浓度往往较低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强烈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其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

预防医学概论部分重点

预防医学概论部分重点

预防医学概论部分重点预防医学是一门针对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进行研究,并通过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学科。

它主要强调通过改变生活和环境因素,以及通过接种疫苗和遵循卫生准则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以下是预防医学的一些重点:1.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是影响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改变饮食、多锻炼、戒烟、限制酒精摄入、控制体重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预防医学强调通过教育和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这些疾病。

2.接种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可预防许多传染病的发生。

预防医学研究和推广疫苗的使用,以降低因传染病而导致的疾病和死亡。

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从而减少疾病的传播。

3.疾病筛查:预防医学的另一个重点是通过筛查方法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疾病筛查包括使用特定的测试或检查工具对人群中的个体进行筛查,以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常见的筛查包括乳腺癌、宫颈癌、结肠癌等疾病的筛查。

4.传染病控制:传染病的控制是预防医学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采取控制措施,如隔离患者、加强卫生措施、推广正确的洗手方法等,可以阻断疾病的传播链,降低传染病的发生率。

5.教育和宣传:预防医学强调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意识。

预防医学通过向公众提供关于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信息,使人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

6.干预研究:预防医学还涉及对干预措施的研究和评估。

通过实施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哪些干预措施对预防疾病是有效的。

总之,预防医学的目标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传播。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接种疫苗、筛查疾病、控制传染病、教育宣传以及进行干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预防医学概论

预防医学概论

预防医学概论23948一单选题C 2.C 3.A 4.B 5.A 6.D 7.B 8.C 9.D 10.C 11.D 12.B 13. D14.D 15.C 16.D 17.D 18.C 19.C 20.D 21.A 22.A 23.D 24.B 25.C 二判断题:21.对22. 错23.对24对25.错26.错27.对28.错29.对30.对31.错32.对33.错34. 对35.错36. 对37. 对38.错39. 错40对三简答题:一、传播途径:1.性传播:通过性接触,包括肛交、阴道交、口交等性行为,会使病毒通过性器官部位黏膜进入体内。

2.血液传播:通过共用注射器或输血、器官移植等血液接触途径,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透析等医疗操作,以及注射毒品等不良习惯。

3.垂直传播:孕妇感染艾滋病毒,有可能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通过乳汁传染给婴儿。

二、预防方法1.安全性行为:避免非正常性行为,性行为时正确使用避孕套,使用水性润滑剂等来减少黏膜受损的风险。

2.避免共享注射器和工具:不使用别人的注射器,不与别人共享剃须刀、牙刷、指甲钳等易传播血液的器具。

3.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如在性生活后或其他潜在暴露后,应及时进行艾滋病检测,定期检查是预防感染的最好方法。

有效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加强对艾滋病的认识和宣传,严格遵守安全性行为和血液接触的规范,及时进行检测和诊治。

2发病率是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分)由于现况调查是收集是人群中某个时点或期间的资料,无法区分新病例和旧病例,因此不能计算发病率,但可以计算现患率。

3.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包括:(1)群体观念;(2)比较;(3)应用统计学。

生活中有些人不吸烟患肺癌?而有些人吸烟几十年却不患肺癌?吸烟量相同的人有些发病,有些不发病。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队列研究是比较吸烟者与不吸烟者肺癌的发病率,病例对照研究比较肺癌病人与非肺癌病人吸烟暴露率,这些方法均要用统计学方法。

预防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概论复习资料预防医学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

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chemicals , EEDs):指可通过干扰生物或人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过程从而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

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3.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 IDD):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4.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影响劳动能力的疾病。

5.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s):又称职业性多发病,与职业有关的,由多种非特异性致病因素所致的疾病。

6.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发生的中毒。

7.刺激性气体(irritant gases):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

8.尘肺病(pneumoconiosis):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9.手臂振动病(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是指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10.放射病(radiation sickness):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放射损伤。

11.营养素(nutrients):指食物中可提供能量、构建机体和修复组织、调节代谢以及维持生理功能的化学成分。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1. 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公众造成的危害称公害,其突出表现为公害事件与公害病。

2.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浓度极低的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并逐渐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作用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4. 尘肺:指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不同食物中蛋白质的氨基酸含量不同,搭配应用,相互弥补,可以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6.健康促进:是指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促进行为和环境改变的组织、法律、资源支持等各项策略和行动。

8.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气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

二、选择(每题1分,共21分)1.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 B )A 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关系B 人群健康和疾病与环境的关系C 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D 人体健康和疾病与环境的关系2. 预防碘缺乏病的最有效且方便的措施是( D )A.口服碘化钾片B.口服碘油C.多吃卷心菜D.食用碘盐3. 疫源地的概念是( B )A.病例相继发生的范围B.由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C.已经发生病例的范围D.疾病流行过程的组成部分4. 斑釉齿是由于饮用了水中何种化学物质过多而引起( C )。

A.氰化物B.砷C.氟化物D.氯化物5.水俣病系一种慢性( D )A 镉中毒B 氟中毒C 铅中毒D 甲基汞中毒6.矽肺是吸入何种粉尘即引起的一种尘肺(B)A、石墨尘B、二氧化硅粉尘C、铅尘D、棉尘8.硫胺素缺乏时,可使体内( B )A.钙、磷代谢障碍B.糖代谢障碍C.凝血过程障碍D.眼内视紫红质合成与再生障碍9.下列维生素哪种是水溶性( B )A.VitKB.VitCC.VitDD.VitE11.根据分子结构,必需脂肪酸应是( D )A.单饱和脂肪酸B.多饱和脂肪酸C.单不饱和脂肪酸D.多不饱和脂肪酸12.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包括(D)A.增进健康B.预防治疗C.康复D.以上都是13. 引起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 A )A.禽畜肉类、蛋类B.豆制品C.淹菜食品D.海产品14.一般以哪一类食物中毒为最常见?( B )A.化学性食物中毒B.细菌性食物中毒C.真菌性食物中毒D.有毒动植物中毒16. 一组变量值中最大值减最小值的差是(C )。

预防医学概论部分重要资料

预防医学概论部分重要资料

第一章:绪论预防医学的特点①研究对象是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侧重于群体②工作重点是健康人群和无症患者③研究重点是人群与环境的关系,将环境与人作为一体研究④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具有先行性,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和人群健康效益⑤研究方法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发展侧重于宏观领域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体弱,而且是包括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三个方面健康影响因素:①环境因素②生物遗传因素③行为生活方式④医疗卫生服务三级预防:①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针对健康个体和整个公众的措施。

在疾病因子没有进入环境之前采取预防性措施,称为根本性预防。

一级预防是最积极的,主要适用于病因明确疾病的预防。

②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主要是对病因不甚明确的或多病因的疾病采取的预防措施,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③三级预防:是对已患病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使其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三级预防是防伤残,促康复,预防并发症,一般针对病因不明,难以察觉预料的疾病。

第二章人与环境环境是指特定时刻由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①物质上的统一性: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之间时时发生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也不断自我调节以保持着生态平衡。

②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无论环境发生有利还是不利的变化,人类将应用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去适应外在的环境状态(如高原反应的逐渐适应、热适应等)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一方面主观能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主动地依赖于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美好的环境条件,为人类造福,并减少或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来预防疾病。

但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如果破坏了生态平衡,使环境质量下降或恶化,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甚至疾病发生以及资源的短缺与匮乏。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绪论1、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定义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工作模式,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目的的学科群。

2、预防医学的特点⑴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重点是群体。

3、、医学模式对临床预防的影响:四个扩大:①从治疗服务扩大到临床预防服务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③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

④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其核心是突出社会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强调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从研究疾病到研究健康5、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在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各方面的完好状态”。

6、健康意识(health conscious)是一个人对健康价值的态度,获得健康的信心及保持健康的信念,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7、有益的健康意识表现为:①舍弃不良嗜好,优化生活方式;②认识健康价值,关注自身健康;③掌握健康知识,正确理解运用;④努力拥有健康,注意保持健康。

8、“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9、“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病人早隔离、出现疫情早报告三级预防的对象——人群;目标——健康;主要内容——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目的——促进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第一章自然环境与健康1、食物链(food chain)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这种生物间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通过食物链来实现的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齿轮,也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食物链(网)和营养级来实现的。

4、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5、自然环境的构成因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④社会心理因素6、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有害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条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或生物的健康造成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7、一次污染物如:汞、SO2、NOx、CO、CO2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

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chemicals , EEDs):指可通过干扰生物或人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过程从而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

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3.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 IDD):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4.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影响劳动能力的疾病。

5.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s):又称职业性多发病,与职业有关的,由多种非特异性致病因素所致的疾病。

6.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发生的中毒。

7.刺激性气体(irritant gases):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

8.尘肺病(pneumoconiosis):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9.手臂振动病(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是指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10.放射病(radiation sickness):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放射损伤。

11.营养素(nutrients):指食物中可提供能量、构建机体和修复组织、调节代谢以及维持生理功能的化学成分。

12.营养(nutrition):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和从事各种活动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1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也称食物热效应,是机体由于摄取食物而引起体内能量消耗增加的现象。

14.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并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15.细菌性食物中毒(bacterial food poisoning):指由于摄入被细菌或其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

16.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既是衡量所摄入的营养素是否适宜的标准,又是帮助个体和群体制定膳食计划的工具。

17.合理膳食(rational diet):通过多种食物合理搭配,营养素充足、比例适当,能使人体达到合理营养的膳食。

1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NCD):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为代表,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一组疾病。

19.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是指长期、连续和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20.社区(community):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21.社区诊断:通过一定方式和手段,收集必要资料,对一定时期内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与利用以及社区综合资源环境进行客观、科学的确定和评价。

22.卫生监督:是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卫生法律法规授权,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卫生法律法规、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及可能存在危害隐患等追究法律责任的一种卫生行政执法行为。

23.卫生监督主体:是指享有国家卫生监督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卫生监督管理活动,并对行为后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24.卫生监督手段:是指卫生行政机关为确保卫生法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实施所具有的条件和采取的措施及方法。

25.预防性卫生监督:卫生监督部门依据公共卫生法规,对城乡规划和基本建设项目(新建、改建、扩建、续建)所开展的设计卫生审查和竣工经常性卫生监督:是指卫生监督机关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管辖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个人或有关社会组织遵守公共卫生法规的情况进行的日常性监督活动。

选择:1.六维健康观:身体健康(科学膳食、平衡营养)、心理健康、智力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2.三维健康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3.健康影响因素:环境、生物遗传、行为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4.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5.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原因:①缺碘,这是引起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②致甲状腺肿物质,指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所有物质,有机硫化物,某些无机物和有机物。

③其他原因,有报道长期饮用高硬度水、含氟化物或硫化物过高的水以及某些化学物质污染的水而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

6.碘缺乏病的预防①碘盐:食盐加碘是预防碘缺乏病的首选方法。

碘盐应该干燥、严防日晒以免碘化物损失。

②碘油:碘油分肌内注射和口服两种。

尽管碘油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有效措施,但不能代替碘盐。

7.地方性氟中毒的典型临床表现①氟斑牙。

氟斑牙表现为牙齿表面失去光泽、出现粉笔样白色、黄色或棕色,严重者出现缺损。

②氟骨症临床分度:轻度:有持续性腰腿痛及其他关节疼痛的症状,而无其他阳性体征者,能从事正常体力劳动。

中度: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兼有躯干和四肢大关节运动功能受限,劳动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重度:一个或者多个大关节屈曲、强直,肌肉萎缩或出现废用性萎缩。

脊柱、骨盆关节发生骨性粘连,患者有严重的弯腰驼背,基本无劳动能力或成为残疾8.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病态建筑物综合征、建筑物相关疾病、化学物质过敏症9.铅中毒表现:神经系统:腕下垂、足下垂;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隐性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血液及造血系统:轻度贫血、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点彩、网织、碱粒红细胞增多。

其他:肾脏损害,女工月经不调、流产10.汞中毒表现:1、急性:头痛、头晕、发热;口腔炎,恶心、呕吐、腹泻;2、慢性:易兴奋、口腔炎、震颤11.氰化氢的解毒剂: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12.苯的慢性中毒:损害造血系统。

13.苯的氨基与硝基化合物的解毒剂:美蓝14.有机磷酸酯类农药的特效解毒药物:轻度:阿托品;中度: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能剂15.生产性粉尘致病作用:尘肺病;16.呼吸系统的其他疾患:粉尘沉着症、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疾患如棉尘病、急性职业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枯草热;呼吸系统炎症反应如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局部作用:上呼吸道、皮肤、眼角膜;全身中毒作用:呼吸道黏膜吸收致全身中毒;其他:17.高温作业所致疾病: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18.振动分类:全身、局部19.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射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激光:20.电离辐射对机体的影响: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21.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可产生肠毒素及耐热性溶血素22.卫生监督的法律依据(多选题)1.宪法中有关卫生的规定2.卫生法律3.卫生行政法规和卫生行政规章4.地方性卫生法规和地方性卫生规章5.卫生自治法规与单行条例简答:1.预防医学的特点:①研究对象:个体、确定的群体,侧重群体;②工作重点:健康人群、无症状患者;③研究重点: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④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先行性、积极地预防作用、人群健康效益;⑤研究方法:微观和宏观结合,侧重宏观2.三级预防策略:①一级预防:病因预防,称为根本性预防,适用于病因明确疾病的预防,如传染病、职业病。

②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针对病因不甚明确的或多病因的疾病。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传染病,增加疫情早报告、患者早隔离。

③三级预防:对已患病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使其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针对病因不明、难以察觉预料的疾病。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①物质上的统一性;②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④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4.环境污染危害的表现形式:①急性危害:大气污染的烟雾事件,事故性排放的环境污染事件,核泄漏事故,环境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②慢性危害:非特异性影响,慢性疾患,持续性蓄积危害;③致癌;④致畸;⑤环境内分泌干扰;⑥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5.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对策:①建立健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②加强建筑施工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③加强能源利用的管理;④合理使用空调设备;⑤加强卫生宣传教育6.大气卫生防护措施:①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②加强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③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耗;④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⑤合理安排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⑥完善城市绿化系统7.土壤污染的预防措施:①科学地利用污水灌溉农田;②合理使用农药,积极发展高效低残留农药;③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④提高公众的土壤保护意识8.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化学、物理、生物性有害因素;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不合理、精神性职业紧张、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由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9.职业中毒的预防:①根除毒物;②降低毒物浓度;③个体防护;④工艺、建筑布局;⑤安全卫生管理;⑥职业卫生服务10.生产性粉尘特征及卫生学意义:①粉尘的化学组成:分为致纤维化、刺激、中度和致敏作用;②浓度和暴露时间:与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成正比;③分散度:分散度越高,颗粒越细小,对人体危害越大;④硬度:硬度越大,对呼吸道黏膜和肺泡的物理损伤越大;⑤溶解度:如有毒,越高越危险,如无毒,越高越好;⑥荷电性:与其在空气重沉降和呼吸道阻留以及巨噬细胞吞噬速度有关;⑦爆炸性:某些粉尘到达一定浓度遇到明火、电火花和放电时会爆炸。

11.生产性粉尘危害的控制:①法律措施:制定控制粉尘危害的各项卫生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②组织措施:加强组织领导;③技术措施: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湿式作业;密闭、吸风、除尘;④卫生保健措施: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就业前及定期体检;保护尘肺患者权益;12.热致疾病的预防:①卫生标准制定;②技术措施:改善工作条件、采取隔热措施、通风降温措施;③预防保健措施:加强个人防护、体检、供给防暑清凉饮料;④组织措施:制订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13.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①震动本身的特性;②接触振动时间与强度;③环境气温与气湿;④其他方面;14.放射卫生防护:①执行辐射防护三原则:任何照射必须具有正当理由;辐射防护实现最优化;遵守个人剂量当量限值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