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材料41自然科学奖跨领域信息交换方法与技术-湖北
关于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的公告

关于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的公告发布时间:2017-11-13 作者(文号):来源:高教处浏览数:10352次根据《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92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通知》(鄂教高函〔2016〕34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近期,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对各校推荐申报的教学成果进行评审,提出拟获奖项目、人选以及奖励等级的建议。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92号规定,现将评审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时间:2017年11月13日至2017年12月12日。
公示期间,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写明成果名称和异议内容。
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写明联系人的姓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并加盖单位公章;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写明本人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并有本人的亲笔签名。
不符合上述规定的异议不予受理。
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联系电话:027-********;通信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8号,湖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邮政编码:430071。
附件:拟授予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2017年11月13日附件拟授予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

附件: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演化理论与调控方法提名者:谈和平,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工程热物理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天然气水合物是最具开采价值的新型清洁能源,我国南海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的总和,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是我国重大战略需求。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过程存在水合物分解相变复杂、热质传递困难、储层胶结强度弱化显著等问题,导致水合物分解产气效率低、持续性差,甚至引起储层失稳等重大安全风险,因此实现其安全高效开采是世界性难题。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针对水合物分解多孔介质内复杂相态转化理论、含相变过程多相多组分运移机制、储层胶结强度弱化及其与海底结构物(井筒、桩基础等)相互作用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突破和科学发现:1. 发现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相态转化-多相渗流-胶结弱化规律,建立了水合物分解运移与储层变形演化理论。
建立了海洋多组分体系水合物相平衡方程,突破了传统热力学模型的理论局限;首次发现了水合物分解亚稳态纳米气泡富集现象,认识了分解过程水合物再生成逆反应的内在本质;发现了微孔隙内水合物赋存形态转化特性,提出了水合物相变多相渗流模型,构建了水合物分解气、水运移理论框架;发现了水合物储层粘聚力随水合物分解的衰减规律,揭示了水合物储层变形过程中胶结结构的演化机制。
2. 揭示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驱动与失稳机理,提出了水合物分解强化与储层安全调控方法。
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存在压差驱动-显热主导-传热控制表观动力学演化三历程,提出了压-热联调强化水合物分解方法;首次发现了二氧化碳水合物具有更高的抗变形能力,创造性地提出注二氧化碳强化储层结构强度方法;建立了水合物储层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模型,确定了水合物分解对海底结构物的影响边界。
2019年湖北省科技奖(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项目提名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项目针对洱海富营养化初期湖泊全 流域清水方案和社会经济友好模式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经过实践检验,创造了显著生态效 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提名该项目为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省 科技进步 奖 壹 等奖。
3.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的环境工程学(61030)前沿科学技术领域。作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 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重要支撑课题,本项目主要内容和特点,突出表现在:
主要完成人情况姓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董利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运作工程运行数据分析及总结技术研发撰写科研论文和专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课题负责人技术研发构建罗时江小流域生态修复的实施方案孔海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负责人技术研发构建污染源控制低污染水收集与处理河道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河口湿地四级河流治理体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用于低污染河水脱氮除磷的新型基质材料和河口湿地脱氮除磷强化净化技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洱海流域综合治理保障体系撰写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具体负责研究新型功能基质强化型人工潜流湿地和人工水培湿地对入湖河流低浓度水的处理所长教授级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建立洱海湖泊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编写编译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构建洱海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多目标优化模大理市供销社联合大理市供销社联合10高级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计算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分期分区计算与解析洱海水环境承载力吴国云11高级农大理市湾桥镇人民政府大理市湾桥镇人民政府运行大理市生态农业建设政策示范工程12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开发基于matlab和lingo软件的洱海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案论证软件系统张志刚13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开发基于matlablingo软件的洱海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案论证软件系统杨文燕14农艺师大理市农15助理研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参加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方案比选指导现场试验研究8
2016年度拟推荐湖北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清单【模板】

3
机械学院
科技进步奖
石油开发管杆系统三维力学行为研究与应用
冯定、易先中、雷宇、许泓、刘少胡、王鹏、夏成宇、张红、钱玉宝、邓福成、刘旭辉、施雷、孙巧雷、张施琦、林德树
**大学
4
电信学院
科技进步奖
地球物理测井仪器适配技术与应用
熊晓东罗明璋魏勇吴爱平
**大学
5
地环学院
自然科学奖
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修复有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研究
**大学、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湖北省页岩气开发有限公司
8
农学院
技术发明奖
水稻多基因型种群育种技术发明与应用
李晓方、李华军、尤春源、赵福永、方正武、王晓玲
**大学、广州南国农业有限公司、广东南国金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金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列第三)、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石河子农业科学院
邢丹英、雷昌云、杨伟明、张似松、金明珠、汤灏军、张艳霞、李鹏飞、
袁志华
**大学
11
园艺学院
科技进步奖
湖北利川莼菜生物学及高山健康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杨朝东,张霞,邓楚洪,黄震,蔡国勇,矫振彪,周存宇,邓晓辉,焦忠久,雷必胜,杨再辉,谭文胜,陈中义,谭明富
**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市农业局、**市继昌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附件:2016年度拟推荐湖北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清单
序号
项目牵头学院
奖种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1
**学院
自然科学奖
稀土生物效应的物理化学基础
戴捷、刘义、张业中
**大学、**大学
2
2021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信息

2021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信息
项目名称、提名者及提名等级、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
项目名称
高频复合超声扫描探针显微镜
提名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提名等级
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
MINGYUE DING(华中科技大学)、伍晓峰(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吴浚瀚(广州市本原纳米仪器有限公司)、杨晋玲(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张宁(天津医科大学)、白雪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峻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张义广(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卢昆忠(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李晓庆(华中科技大学)、朱银芳(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郭华(天津医科大学)、杨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文娟(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ZL201710918448.5
2018年12月14日
第3180420号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王文娟;卢昆忠
已授权
3
发明专利
一种新型扫描探针显微镜的检测方法和系统
中国
ZL201710150146.8
2019年5月21日
第3384335号
广州市本原纳米仪器有限公司
吴浚瀚
已授权
4
发明专利
一种扫描探针及其制作方法
主要完成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本原纳米仪器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
(标准)类别
知识产权(标准)
具体名称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10
国土资源组
复杂结构井特种钻井液及工业化应用
蒋官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等奖
孙金声(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蒲晓林(西南石油大学),
高德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王玺(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王平全(西南石油大学)
王艳(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32
信息科学组
碳基纳米电子器件及集成
彭练矛(北京大学),
教育部
二等奖
张志勇(北京大学),
丁力(北京大学),
王胜(北京大学),
梁学磊(北京大学)
33
信息科学组
微波毫米波新型基片集成类导波结构及器件
洪伟(东南大学),
吴培亨,贲德,段宝岩
二等奖
郝张成(东南大学),
许锋(南京邮电大学),
白华(清华大学),
吴穹(清华大学)
13
化学组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基本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
胡文平(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二等奖
刘云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李洪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汤庆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董焕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4
化学组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
阎兴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26
材料与冶金组
新型合金材料受控非平衡凝固技术及应用
陈光(南京理工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等奖
徐锋(南京理工大学),
孙国元(南京理工大学),
傅恒志(西北工业大学),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

附件: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演化理论与调控方法提名者:谈和平,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工程热物理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工程热物理宣益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工程热物理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天然气水合物是最具开采价值的新型清洁能源,我国南海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的总和,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是我国重大战略需求。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过程存在水合物分解相变复杂、热质传递困难、储层胶结强度弱化显著等问题,导致水合物分解产气效率低、持续性差,甚至引起储层失稳等重大安全风险,因此实现其安全高效开采是世界性难题。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针对水合物分解多孔介质内复杂相态转化理论、含相变过程多相多组分运移机制、储层胶结强度弱化及其与海底结构物相互作用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突破和科学发现:1. 发现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相态转化-多相渗流-胶结弱化规律,建立了水合物分解运移与储层变形演化理论。
建立了海洋多组分体系水合物相平衡方程,发现了水合物分解亚稳态纳米气泡富集现象,认识了分解过程水合物再生成本质;发现了微孔隙内水合物赋存形态转化特性,提出了水合物相变渗流模型;发现了水合物储层粘聚力随水合物分解的衰减规律,揭示了水合物储层变形过程中胶结结构的演化机制。
2. 揭示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驱动与失稳机理,提出了水合物分解强化与储层安全调控方法。
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存在压差驱动-显热主导-传热控制表观动力学演化三历程,提出了强化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方法;发现了二氧化碳水合物具有更高的抗变形能力,提出注二氧化碳强化储层结构强度方法;建立了水合物储层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模型,确定了水合物分解对海底结构物的影响作用。
3. 构建并验证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开采系统。
推荐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

推荐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项目名称: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控制与识别理论与方法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主要完成人:吕金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虞文武(东南大学),陈关荣(香港城市大学),陆君安(武汉大学),周进(武汉大学)三、项目简介当今世界是网络的世界,复杂动态网络在各种重大工程系统中发挥了核心关键作用。
中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瓶颈之一是要解决复杂动态网络的构网问题。
2015年,美国国防部将基于社交网络的人类行为计算模型研究列入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之一。
这些都说明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控制与识别已成为具有共性的重大科学问题,迫切需要发展新理论与新方法。
项目组1998年开始关注复杂动态网络这一新领域,是国内外最早系统从事复杂动态网络研究的小组之一。
师生三代人经过18年协同攻关,不仅在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控制与识别的几个瓶颈问题上取得了关键性突破,而且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主要创新点包括:1)突破传统静态网络同步的根本局限性,首次揭示了一类典型时变复杂动态网络同步的普适性规律,证明了时变复杂网络的同步本质上由该网络的内耦合矩阵和外耦合矩阵的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所决定。
代表性论文1是时变复杂动态网络同步的最早文献之一,被D. Li院士在IEEE TCAS-II上称为“several important milestones”之一。
2)克服由于网络规模大导致的耦合矩阵特征值摄动的本质困难,解决了复杂动态网络牵制控制中的核心关键科学问题,给出了一类典型复杂动态网络的耦合强度、牵制节点数与控制增益之间的定量关系。
3) 突破单节点获取网络全局信息的关键瓶颈,创造性地将分布式演化规律引入复杂动态网络的结构调控上,给出了一类不确定性复杂动态网络自适应同步与参数识别的基本准则,揭示了网络结构识别的内在机理。
4) 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控制与识别实现了理论与应用的结合,与武汉大学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厘米级服务的构网法则、可靠性和完备性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目名称
跨领域信息交换方法与技术
二、提名单位及提名意见
提 名 者:中共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提名意见:项目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对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模型
(Nation Information Exchanging Model,NIEM)的研究,深入剖
析了基于国家信息交换模型的跨领域信息交换原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方法。该项目在跨领域信息交换体系架构、信息交换模型描述、信息
交换建模、信息安全交换等方面的研究有创新,对推动我国跨领域信
息交换共享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提名该项目为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所属学科为计算机科学技术(520)。
“信息孤岛”现象是世界各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
难点问题,美国政府通过NIEM建设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经过
14年的不断发展和应用,NIEM已成为解决美国司法、公共安全、应
急救灾管理、情报和国土安全等不同领域,以及领域内不同层次之间
关键信息交换和共享问题的有效手段,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北约等
国家也得到应用,NIEM对我国跨领域信息交换共享体系的建设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该项目针对我国跨领域信息交换共享体系建设的实际,在深入研
究信息交换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是提出了跨领域信息交换体系架构。针对跨领域信息交换面临
的数据异构、平台异构、分布性、自治性和信息安全问题,该项目在
分析国家信息交换实现思路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跨领域信息交换概
念模型、管理模型、交换平台参考架构和技术体系架构。
二是研究了以数据构件为核心的信息交换数据模型标准的构建
方法。跨领域信息交换的数据来源于不同的业务领域,为了实现参与
信息交换的各方对数据的一致理解,需要对不同业务领域的数据按照
统一标准进行表示和描述。运用面向对象方法,将需要交互的信息抽
象为核心数据构件和业务数据构件。数据构件从语义的角度,对不同
业务领域的数据进行了描述,具有很强的信息表示能力和扩展性,便
于信息交互各方达成对数据的一致理解,从而实现信息的自动交换,
避免重复的数据语义定义工作。
三是提出了“六步式”信息交换实现方法和流程。尽管跨领域信
息交换的需求千差万别,但实现过程基本一致。信息交换实现过程可
划分为总体规划、需求分析、映射建模、生成验证、组装打包、发布
实现六个步骤,明确各个步骤的输入条件、输出结果及开发方法,为
跨领域信息交换实施提供了统一的流程,有效提高了信息交换实现的
规范性和实施效率。
四是研究了开放可扩展的信息交换安全架构。传统信息安全防护
体系往往采用身份认证、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等手段实现基于边界的安
全控制。在跨领域信息交换场景下,由于数据传输要通过各业务领域
的安全边界,传统的安全防护体系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在跨领域信
息交换中,需要采用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安全断言标记语
言(SAML)等开放可扩展的安全技术。
该项目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研究了跨领域信息交换平台
体系架构,为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和跨业务的信息交换
平台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南;二是研究了信息交换数据模型描述方法,
规范了分布、异构、多态数据信息描述的内容和方法,为业务领域信
息可见、可理解、可访问提供了统一的建模方法和技术路线;三是研
究了开放可扩展的的信息交换安全架构,为解决跨领域信息安全共享
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项目研究成果在电子政务工程项目、标准研究和技术培训中得到
了应用,取得了一定效益。
四、客观评价
(一)查新报告
项目主要查新点有:(1)分析了跨领域信息交换存在的问题及解
决思路,从数据描述方法、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和信息安全技术三方
面,研究了跨领域信息交换相关技术的原理及应用。(2)系统剖析了
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模型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及应用流程和方法。
(3)研究了逻辑实体交换规范(Logical Entity eXchange
Specifications,LEXS)的主要功能及应用方法。(4)研究了美国海
事信息共享环境(Maritime Information Sharing Environment,
MISE)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和运用方法。
查新结论:对“跨领域信息交换方法与技术”这一项目进行国内
文献检索,共查询了国内15种数据库及工具书,查出相关文献13篇,
其中委托方及合作方发表的相关文献7篇,密切相关文献0篇,一般
相关文献6篇。经综合对比分析可知,除委托方的阶段性成果报道外,
该查新项目的创新点在国内相关文献中尚未发现相同报道。
(二)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在戴剑伟教授编写的《跨领域信息
交换方法与技术》一书中作序并评价:该书对跨领域信息交换的原理、
NIEM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体现了作者对NIEM的理解和应
用经验。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对我国跨领域信息交换理论研究和工
程建设具有有益的推动作用。
(三)戴剑伟教授受邀到中电集团电子科学研究院、中电集团第
28研究所、北京北达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跨领域信息
交换方法与技术”学术交流。
(四)专著成果《跨领域信息交换方法与技术》被原国防信息学
院评为2016年度优秀教材一等奖。
五、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跨领域信息交换方法与技术(专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戴剑伟,冯勤群,张海粟,胡文婕,2014.10
2.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模型及其启示/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戴剑
伟,冯勤群,2013,27(03):15-19.
3.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模型原理分析/电子政务/戴剑伟,冯勤群,
王刚.2014,(08):100-109.
4.跨领域信息交换与共享研究/兵工自动化/戴剑伟,冯勤群,
2015,34(09):72-77.
5.美国海事信息共享环境安全架构研究/兵工自动化/徐飞,戴剑
伟,2016,35(02):25-31.
6.美军COI与信息共享研究/指挥控制与仿真/徐飞,戴剑伟,
2011,33(05):114-118.
7.网络中心战能力实现方法/兵工自动化/戴剑伟,张欣怡,2016,
35(09):57-61.
8.美军跨领域数据交换标准与方法研究/武器装备作战运用数据
建设研究/冯勤群,戴剑伟,2014:292-297.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姓名 排名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完成单位 创造性贡献
戴剑伟 1 教授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 项目负责人,是代表性专著1的主编,代表性论文2、3、4、
7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5、
6、8的共同作者。
张海粟 2 副教授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 是代表性专著1的第三作者
徐飞 3 讲师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信
息通信学院
是代表性论文5、6的第一作
者。
七、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本项目由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戴剑伟、张海粟、徐飞完成。
其中第一完成人戴剑伟教授为本项目的负责人,其他完成人张海粟副
教授、徐飞讲师均实质性参与了项目的完成过程。代表性专著1和代
表性论文2、3、4的第二作者、代表性论文8的第一作者因退役原因
离开工作岗位,自动放弃。
第二完成人张海粟副教授与第一完成人合著代表性专著1。
第三完成人徐飞讲师与第一完成人合著代表性论文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