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电流变化引起磁 场变化,磁场变化引 起电流变化,就是必定
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 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十分重要的,正确的理论思维能使人们
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错误的思维会走
向真理的反面。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
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
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来自。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
两者之间的 联系主要表现在: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
两者之间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
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
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现的。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
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
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
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人的潜在能量)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 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 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 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 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1-5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摘要: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懂得了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这是由于物质对精神、客观对主观,存在对思维的决定性作用决定的。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之,如果不顾规律、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是由于精神对物质、主观对客观、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决定的。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是不科学的。
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想正确做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就必须做到: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认识和发展规律又要充分利用主观能动性。
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认识各科目的内在规律掌握理论知识。
因为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我们预想的目的。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客观规律,我们才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为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目标,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1-4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1-4章)绪论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性?答:⼀、历史必然性:1、⼯业⾰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速发展并产⽣⽣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这⼀不可克服的⽭盾,预⽰着未来社会⾰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争⽇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九世纪⾃然科学⼀系列重⼤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然规律的揭⽰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提供了科学基础。
⼆、当代适⽤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个⼀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类智慧的⾼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法论,致⼒于实现以劳动⼈民为主体的最⼴⼤⼈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场,坚持⼀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丰富、⼈民精神境界极⼤提⾼、每个⼈⾃由⽽全⾯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理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产阶级和进步⼈民努⼒奋⽃的武器强⼤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命与社会改⾰仍然具有巨⼤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命性的统⼀?答:⾸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切理论和奋⽃都应致⼒于实现以劳动⼈民为主体的最⼴⼤⼈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日常生活中的规律
美国总统的“零年当选必死”规律 “特科抹人诅咒”还被称作“蒂皮卡诺诅咒”或 “零年份诅咒”。根据传说,1811年,美国将军威 廉· 亨利· 哈里森在蒂皮卡诺大战中击溃了印第安人 首领特科抹人的军队,并对印第安人实施了大屠杀。 面对强大的敌人,可怜的特科抹人只能用咒语来反 抗,他们的酋长临死时诅咒说:我告诉你们,哈里 森将死;继他之后每隔20年,每个在尾数是零的年 份当选的总统都必须在任上死去;他们每个人的死 都会让美国人记起我们的人民。
庖丁解牛
2、规律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一、规律的存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诺,但它永 远烧不死“日心说”。
既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不是人类在规律面前就无所作为,只能被动 接受规律的安排即听天由命呢?
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透过现 象,认识和发现规律。 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来指导实践,更好地改造自然和 社会,最终达到为人类谋福利。 我们正确对待规律的态度应是:既反对藐视规律的 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 为的思想。
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 只,树上还有几只? Ο只 !
9只 !
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 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为什么要发 挥主观能动性?
(1)只有发挥主观 能动性,才能揭示 事物本质与规律, 正确指导行动。
么 没 看 到 万 有 引 力 我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怎
我怎么就 想不到?
,
(2)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创 造条件,改造客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思考题: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难点: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
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思考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点: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动物的本能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马克思: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最后,实践是物质对象性的活动。 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3)发展的过程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发展 和转化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过程: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 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 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基本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动力、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 (状况) 否定之否定规律。(道路) 五对范畴: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 可能和现实。等等。 四对辨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
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 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 状态。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②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静止则是有条 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时空观。
①时间和空间。 A.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B.空间是指运动的物质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 ②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存在方式。形而上学观点。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 物质是时间空间的载体。唯心主义观点。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规范全面版)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一、二者的含义: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二者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三、现实意义: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错误思想的武器。
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2、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
拓展资料:一、客观规律存在有多种定义,基本的有3种:1、世界本身固有的,世界上一切物质都遵循的规律,独立于意识之外,客观科学,具有确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们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
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
无所作为的思想。在这里,理论思维是
十分重要的,正确的理论思维能使人们
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错误的思维会走
向真理的反面。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
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
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决
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
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
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
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
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
目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
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
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规律的客观性
第一章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 1、规律及其客现性 ? 2 、自然规律与社会坝律的联系与区别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 1、意识的能动作用 ?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期律性 ? 的辩证统一
? 组员:何少娴、李秋丽、李彩玲、周先兰、吴卓星、梁结楚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关于意识和心理活动对 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调 节和控制,人类早就有所 认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 论和实践,在这方面更有 独特的贡献。现代科学和 医学实验也证明:意识、 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 有重要影响。( 社交的礼节、
人的潜在能量)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 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 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
用的基本途径。
?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
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Thanks!
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 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 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期律性的辩证统一
?
外部世界、自
然界的规律乃是人
的有目的的活动的
基础,人们只有在
认识和掌握客观规
律的基础上,才能
达到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目的 。
—列宁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期律性的辩证统一
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期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 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 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
当注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下几点:
?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
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
生物圈实验室 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
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
两者之间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
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
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现的。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
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规律就是关系”, 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 质之间的关系。”
?? 列宁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电流变化引起磁 场变化,磁场变化引 起电流变化,就是必定
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 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规律的客观性
?
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德国
哲学家康德就提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的观点。这是根本错误的。
“人的理性为自然 立法”
— 康德
规律的客观性
?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
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
两者之间的 联系主要表现在: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
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
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
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
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
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
意识活动赋予人的活动 以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 创造性。
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 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F=GM21M2/R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通过实践对
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 理活动的作用。
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
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意识的能动作用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 东西,做或行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东西,都是人 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 能动性,我们名之曰 ‘自觉的能动性',是 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 点。”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 目的性和计划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