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如何正确使用并举例?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如何正确使用并举例?

导语:我们在不知如何描述某件时间的时候,我们都会换另外一种说法,来让别人听得更明白。

语文课中我们也经常会学到一些修辞手法。

那么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呢?该怎么正确使用并且举例子?一起来学习吧。

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常用的修辞手法好几种,来看看你知道的有哪些?修辞手法一般都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借代等。

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0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0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难道时间可以倒流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九)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
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依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题蒲圻赤
壁》)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
D.总有月夜,世界有一半浸在银子里,另一半浸在墨汁里。
【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容易题。本题考查比喻的基
本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四个选项均为比喻。B 选项将君子的德比为风,小人的德比
为草。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为明喻。A、C、D 三个选项为借喻,句中本体不出现,直接以
(2)只问不答。
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八)反问
l.定义:
3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语文】
【2020 届】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4.示例:玫瑰迷人牡丹大气(意思恰当即可。需注意本体、喻体之间的关联性。根据不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拟人: 把非生物或生物当作人来表现,赋予它们人
的思想感情,声情笑貌,使它们人格化。 例如: ①山歌向着高山唱,高山低头把路让。
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
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者使甲事 物具有乙事物的属性。 例如: ①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 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②不管 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 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效果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
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考点一: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 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 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 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 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 手法
《考试说明》中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
D。该考点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命题范围为“常见”,即比 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9种 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要求为“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 接考查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动态考查,即 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运用。
爱心不搞商业投资,一旦付出了,切莫求回报。 机遇不办终身保险,一旦失去了,真难以补偿。
考点二:比拟
概念: 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 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这种修辞格叫比拟 。
构成: 被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拟 的人或事物叫拟体。 种类:根据拟体的不同属性,比拟可分为拟 人和拟物两类。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反复、设问、反问)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反复、设问、反问)
果。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基础,就是熟悉这些修辞手
法的一般修辞作用。反复、设问、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一般 修辞作用分别是:
1)反复: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使诗文句式
整齐有序,文章起伏回荡,充满语言美。运用反复,必须要 适合表情达意的需要。反复不是“重复” ,不必要的反复, 会使文章语言??唆、累赘;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
思路点拨:此题结合仿写考查正确运用比喻和反复的修
辞手法。在解此题时,无论选哪一个话题,首先要弄清句子 的结构,即从语法角度看,是“……是……只要……”的条 件假设复句;再从修辞角度看,三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且 三句构成排比;还暗含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
这个仿写的话题可以自选,有比较自由的空间,因此,
混淆,考生应能区别。例如: (1)“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
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 不以我们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这两个句子运用 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 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2.熟悉反复、设问、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
3.反问。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是用疑问形式表
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或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 或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且只问不答, 答案暗含在问句中。
例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反问的修 辞作用在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 印象,增强句子的气势和说服力。
味采用反复的形式,会让人厌烦。
2)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
解。
3)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情感,加深印
象。
三、例题分析 例:仿照下边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解题技巧】一、考点梳理借代1.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也叫作“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

借代即用借体代本体。

2.种类:(1)特征代本体。

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材料代本体。

如:懒将白发对青铜。

(3)标志代本体。

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4)人名代著作。

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6)专名代泛称。

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7)具体代抽象。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8)部分代整体。

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1)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2)简洁、精练,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3)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夸张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2)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3.作用:(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

(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

(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答题方法1.辨析技巧借代:借代就是换称(即“换名”),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

使用借代的手法时,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夸张:看表述与客观事物的原情况相比,是否有扩大、缩小或超前。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是考纲要求的考点,但全国卷近几年未做单独考查。

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本书对本考点也做到了精讲精练,达到备考无盲区的复习目标。

常考修辞手法辨识及运用“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考点。

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应用”中隐性考查,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修辞”是学好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一,有必要对修辞进行专门研究,为同学们上这一课。

修辞的类型较多,分为常用的和非常用的,根据考查情况,下面只介绍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9种修辞手法明鉴(一)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2.分类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现举常用的几例。

(1)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生活是海洋。

(3)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

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林下潼心
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 问和反问等九种。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是准确辨 识,二是灵活运用。
• 一、比喻 • 1.含义: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 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 2.作用: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 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 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 刻的印象。 • 3.构成: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 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七、反复 1.含义:反复是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 或抒发某种感情的修辞格。 2.作用:反复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感情、突 出思想观点的作用(内容);同时还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回 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和节奏感(形式)。
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种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 语间隔。如:你的每一个脚步,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 革命……革命……革命……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 子。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 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 竹桥,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补充: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 二、比拟
• 1.含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
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
• 2.作用:比拟可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情感、精神品格赋予某事物,使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把某事物的特点写得
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意蕴丰厚,进而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②宽对:与“严对”相对,在形式上不需像“严对”那样 严格,语法结构大致相当即可;不必讲究平仄和词性;字 面上也可出现个别词的重复。例如: 权力使人昏迷了,派性叫人发狂了。
20
(2)从内容上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借对、当句对、隔句对。 现介绍前三类。
①正对:由意思相近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构成的对偶。在运 用正对的句子中,并列的两个事物或概念在意义上起到互相补充、 强调、充实的作用。例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比喻 2、比拟
11
三、借代 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借用与所指事物有密切关 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所指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 结构上分为“本体”(所指事物)和“借体”(借用事物)。 一般只出现借体,不出现本体。
12
找出下列句子中借代修辞的本体 1、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2、“两杯龙井”,景先吩咐完,随即付了钞。 3、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4、尽管战争近在咫尺,然这儿却没有一点火药味,倒是夜 夜艳歌,日日浪舞。 5、大家都为你捏着一把汗。 6、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7、“芦柴棒,去烧火!” 8、住房的事是笔杆子们要那样吹,与周志允同志本人无关。
21
六、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 短语、句子或段落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1.特点 形式上,构成排比的语句至少要有三项,而且结构相似, 一般带有相同的提挈语;内容上,构成排比的各项在语 意上是相同或相关的。
22
2.分类 (1)短语排比 以短语形式组成的排比,充当句子的某一成分。例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中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后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 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考点精讲】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准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个考点内容作了十分清楚的界定。

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修辞方法的考查,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准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使用修辞方法实行表达的水平等等。

在高考考卷中,它常和古诗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相结合,以选择题(这类题型估计以后会减少,因为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也开始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了。

)或简答题的方式出现。

仿写、补写题型又常和仿写句式的考查相结合,出现在试卷的第五、六大题中。

【复习指南】“准确使用常见的修辞”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⒈熟悉常见修辞方法的使用。

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掌握《考试说明》提出的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注意几种易混修辞的辨析(详见“备考博览”)。

其次要理解和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是判断其使用正误、优劣和准确使用修辞方法表达的前提。

再次还要注意培养准确使用修辞方法的水平。

这里包括审题水平,捕捉有效信息的水平,特别是分析语境的水平,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水平,驾驭语言文字的水平,等等。

⒉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有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

修辞不但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种辞格和辞趣的积极修辞,而且还应该包括追求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匀、安排稳密的消极修辞。

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使用。

其次,修辞的理解和使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

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

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准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⒊提升联想、想象等思维水平。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

所以,近年来高考对修辞使用水平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使用水平,不如说是考思维水平;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

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水平差,而是思维水平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

所以,要提升修辞使用水平,关键是要提升思维水平,尤其是联想、想象水平。

【备考博览】㈠知识小库Ⅰ《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八种:⒈比喻⑴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很多同志中继续存有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实行比喻。

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⑶比喻的作用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同类比较)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表示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表示列举)⒉比拟⑴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准确使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但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⑴借代的特点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

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

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⑥专名代泛称。

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能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⑴夸张的特点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实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①扩大夸张。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

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⑴对偶的特点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

例如: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能够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⑴排比的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①成分排比。

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⒎设问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实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⒏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增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Ⅱ辨析几种修辞手法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

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准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准确使用呢?对各种修辞方法实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⒈借喻和借代区别借喻和借代能够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能够补进“本体”和“喻词”。

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能够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⒉比拟和比喻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

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⒊排比和对偶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⒋设问和反问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增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强化演练】仿写题这类题考查的重点就是修辞,是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

“仿”的对象就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例1(2006年浙江卷22)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

”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