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手法是指语言运用中用以达到细腻、生动、美感效果的一种技巧。
修辞手法通常以修饰和增强叙述效果为目的,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文学创作和修辞演讲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下面将介绍12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用以加强表达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比喻可以使听者或读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增强修辞的效果。
例句:他是我的太阳,给我温暖和希望。
2.拟人:将非生物或抽象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例句:风儿轻轻地拂过我的脸庞,好像一个细心的母亲。
3.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和现象,以增加表达效果和激起读者的感受力。
例句:那个西瓜大得像一颗天文引力超强的行星。
4.对比:通过对两个相对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例句:他的笑容像夏日阳光,她的笑容像冰山上的花朵。
5.并列:将同等重要的事物并列在一起,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明确性。
例句:他的毅力、智慧和勇气使他成为我们的榜样。
6.排比:通过并列结构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短语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节奏感和力度。
例句:不仅仅是勇敢,不仅仅是智慧,不仅仅是慷慨,他们拥有的是一种不言退缩的精神。
7.借代:用一些事物来代替另外一个事物,以传达一种深刻的意象或隐喻。
例句:中国的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的爱国精神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8.修辞问句:是一种以表达感情或强调其中一观点的修辞手法,不需要回答,只是提出一个反问的问题。
例句: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和平而努力吗?9.反问:是修辞手法的一种,用一个与事实相反的事实提问,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例句:难道这不是一个对人类的耻辱吗?10.比较: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正面或负面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例句:与其无谓地争吵,不如彼此理解与包容。
11.借代:用一些事物来代替另外一个事物,以传达一种深刻的意象或隐喻。
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全

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全修辞手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利用各种技巧和手段丰富表达,增强表现力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修辞。
1. 比喻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某一概念或事物。
例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明亮。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性格,以增加表现力。
例如:花儿喜开了笑。
3. 象征象征是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感情。
例如:白鸽代表和平与希望。
4. 倒装倒装是改变语序,使句子结构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Into the room came a young boy.5. 反问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观点。
例如:难道我们不能改变现状吗?6. 排比排比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或结构,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不怕苦,不怕累,只要有梦想就会奋斗。
7. 夸张夸张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的特点或表达特定的情感而进行的夸大和放大。
例如:他高兴得像个孩子。
8. 对比对比是通过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以凸显特点和表达观点。
例如:黑夜里的星星犹如钻石一般闪耀。
9. 排比排比是通过列举相似的事物或观点,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她聪明、勇敢、善良,是我们的楷模。
10. 反复反复是通过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或短语,以加强表达的效果和印象。
例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友谊依旧不变。
11. 对偶对偶是通过两个相对或平衡的词语或短语的并列使用,以产生一种和谐的效果。
例如:青山绿水,映衬出美丽的风景。
12. 并列并列是将同等重要的事物并列在一起,以显示它们的平等或并存关系。
例如:她喜欢唱歌、跳舞和画画。
13. 反复反复是通过多次重复某个词语或短语,以加强语言的表达和印象。
例如:我们要坚持,不断地努力,不屈不挠。
14.衬托衬托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其周围环境进行对比,突出其特点和形象。
例如:小草绿得如同翡翠。
15.寓言寓言是通过故事的方式,以小动物或其他形象来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或教育意义。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并举例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并举例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常用的一种修辞艺术手段,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增强言语的艺术效果。
下面是十大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并举例说明。
一、比喻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来进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化。
比喻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例子:他的眼睛如同一池清泉。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类的行为、感觉和特征,使其具有人的形象和特点。
拟人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并打动读者的情感。
例子:秋天的落叶轻轻飘落,宛如一位优雅的舞蹈者。
三、排比排比是通过重复使用句式结构或词语来强调并列的事物,加强语气表达力,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直接、有力。
排比能够使文章的修辞效果更加突出。
例子:求其友,如求其水;求其爱,如求其光;求其心,如求其真。
四、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人物或情感的描述进行夸大处理,烘托出一种戏剧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引人入胜。
夸张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例子:他的声音大得可以震碎玻璃。
五、借代借代是通过用一个相关的词语或事物来代替自己讲述的词语或事物,起到替代和提醒的作用。
借代能够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避免重复。
例子:我闻到了梨花的香气,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
六、反问反问是通过陈述时向对方提问并以此提醒或强调自己的观点。
反问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表达力,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子:难道生活中只有胜利和失败吗?七、比较比较是通过对两个事物或概念进行对照,从而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比较能够使文章的描述更具有说服力,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例子:她像一只雀儿般灵动的跳舞,飞舞在舞台上。
八、倒装倒装是将句子中的主谓语调换位置,使语序上与正常的语序相反。
倒装能够突出句子中的一些成分,使语气更加强烈,语言更富有节奏感。
例子:Into the room walked a man,his tall figure casting a shadow on the floor.九、设问设问是在文章中故意设置一个或多个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和回答,从而达到引发共鸣和提醒的作用。
15种修辞方法及例句

15种修辞方法及例句
以下15种修辞手法及例句:
1.比喻:这个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4.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6.反问:我难道不是祖国的花朵吗?
7.引用:心里正想着呢,不觉愉快地笑了,心想:“这一来不会再失败了。
”
8.借代: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
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9.对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0.反复: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11.对比: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2.回环: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13.顶真: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
14.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5.借喻:秋风一吹,树上的叶子便像蝴蝶一样纷纷飘落。
常见修辞手法(教学完整)ppt课件

.
35
比较
改写
大家都说他太小心眼了,什么都 斤斤计较。
大家都说他的心只有针眼那么大,芝 麻豆之类的小事都斤斤计较。
平实的句子:刮风了,下雨了。
至此庄王恍然大悟,赶紧请教优孟如何弥补 自己的过失。终于将马付于庖厨,烹而食之。
十 、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 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 己的文章里。
例:古人常用"汗牛充栋"之 类的成语形容藏书的丰富。
十一、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 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
例:是谁创造了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
25
十二、反问:即反诘。用疑问的 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 答案)
例: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 受吗?
.
26
十三、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 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例:归来见天子,天 子坐明堂。
.
27
月光如水水如天。(赵 嘏)
顶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真 消愁愁更愁。(李白)
.
表示举例。
例:这样的事情很多. ,像……
12
二、比拟:把物当作
人来描写,或者把人 当作物来描写。
.
13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 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比 例: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拟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
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
跑了。 (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
63种修辞手法及作用大全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大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多种多样的,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或描述某一种事物。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明喻:通过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进行明确地比较,例如“他像一只熊一样笨拙”。
暗喻:通过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进行模糊地比较,例如“她的脸像一朵花一样绽放”。
借喻:通过比喻词将本体直接转化为喻体,例如“他的手就像一把铁锤一样坚硬”。
比喻的作用: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读者的感知和记忆。
2.拟人:将事物赋予人的特征,例如“月亮温柔地照耀着大地”。
拟人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知和记忆;同时也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3.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方式来描述事物,例如“他的歌声震得玻璃都快碎了”。
夸张的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强调某种情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4.对偶:将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对偶的作用:使语言更加工整、优美,易于记忆;同时也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强调某种情感。
5.反复: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例如“一遍一遍又一遍,我的思念飘向远方”。
反复的作用:强调某种情感或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6.设问: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例如“你是否感到孤独?是的,我感到孤独”。
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同时也可以强调某种观点或情感。
7.反问:通过反问句来表达一个十分明确的观点或情感,例如“难道你不觉得这个电影很无聊吗?”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使语言更具说服力。
8.排比:使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或意义相近的词语或句子,例如“我喜欢你,我喜欢你,我喜欢你”。
排比的作用:加强语气,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9.借代:用某些特征或标志来代替某个人或事物,例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借代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简洁、生动,增强读者的感知和记忆。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例句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例句一、比喻1. 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2. 结构- 比喻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三部分组成。
3. 例句- 月亮像一艘弯弯的小船。
(本体“月亮”,喻体“小船”,比喻词“像”) - 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本体“百合花”,喻体“笑容”,省略比喻词,是暗喻)二、拟人1. 定义-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2. 例句- 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果子露出笑脸”“点头微笑”,把果子当作人来写)- 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星星窃窃私语”,赋予星星人的行为)三、夸张1. 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2. 例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千尺”是对瀑布长度的夸张描写)-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
(“比针鼻儿还小”是对心眼小的夸张说法)四、排比1. 定义-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2. 例句-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三个句子结构相似,都是“心灵是……”的句式)五、对偶1. 定义-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2. 例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对“僧敲”,“池边树”对“月下门”)六、反复1. 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2. 例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重复,强调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完整版)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x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深圳市布吉中学王泽中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请大家一定妥善保管,今后不再重复印发,初三也同样有用) 3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 )有:比喻、拟人、夸张、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A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D、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夸张)明喻、暗喻和借喻。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 、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A 、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例句: 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A2 、幸福像花儿一样。
4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A3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深圳市布吉中学王泽中
(请大家一定妥善保管,今后不再重复印发,初三也同样有用)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
例句:
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
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本体是巨浪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例句: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
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
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
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例如:
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
A、(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其实并不标致)
B、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
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这是讽刺的说法,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
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狂妄自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
特别强调: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同学们请注意: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
如:
A、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B、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句中奶奶的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C、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
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2)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
A、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B、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这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C、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3)表示例举。
如:
A、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B、“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句中用“像”字表示把(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4)表示想象。
如:
A、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B、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C、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是对小主人的说话。
(5)表示说明。
A、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B、狼狗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句中用“像”来指
出某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