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下 ,解放 区 的语 文 课程 设 置 力求 实 际 、精简 、集 中、 连 贯 , 所 编 教材 强 调 政 治 ,注 莺实 际 ,讲 究 实 效 。
( _) 从教 育 内容 来看 ,在近 代 语 文教 育发 展 巾太 平 天
提 倡 白话 文 。 l 世纪 9 年 代 与 白 话文相 适应 的 困语 运动 蓬 9 O
朴 素 的道 理 却是语 文教 育 的最 小规 律 ,与 人们 今 天 常说 的
“ 文 学 习的 外延 和 生 活 的外 延 { ”是 一 道理 。 语 等
( )从 教 育 内容 来石 , [头 语 音不 断 发展 , 出现 口头 ] 文学 。 这 时 划 ,人们 在 生 产实 践和 社 会交 往 中 ,靠 f耳授 _ = = l
活 动 巾 t有 较 人 的 比重 。这 种 以文 字读 写 训练 为 基础 的 教 学
( )从 教育 方 法来 看 ,首 先 是继 承 占代 语 文教 育 的方 三
次 是在 语文 教 学 中强 调记 忆 ,对 课 文 巾好 的段 落 或精 美文 章 的全 篇 ,要 求 熟读 、 背诵 , 并在 此基 础 上领 会 字 、词 、句 、 篇 的 内在含 义 。 再次 是注 蓐 讲解 ,讲解 成 为课 掌 教学 的 主要 方 法 。除 此 之 外 ,我 的一 些 语 文 教 育家 , 经 过 艰 苦 的 探
展 , 以致创 造 了谚沿 、歌 谣 、神 话、 寓 苦等 【头 文学 。而 谚 ] 语 、歌 薛、神 话、传 说 是我 困语 文 教 育 的重要 内容 。另 外 , 代 的乐府 民歌 ;魏 晋南 北朝 的 田园 I水 文学 :唐 代 的 诗歌 、 J l J
传奇 、 散文 ; 明代 的 散文 、小 说 ;清 代 的小 说 ,都 是 我 国语 文教 育的传 统 内容 ,有 不 少作 品 被选 入 现代 语 文教 材 , 作为 语 文教 学 的 内容 。 ( ) 从教 方 法 来石 ,m现 以 文字 读 写训 练 为基 础 的 二
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历史

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历史没有一门学科,能够像语文那样,伴随我们在学校的日子。
同样,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语文教科书,这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中国人的最根本的依仗。
"语文"太重要了,但是很少人会去追寻一个简单问题的答案:什么是"语文"?扑朔迷离的"语文"提及"语文",很多语文教师都会不约而同想起叶圣陶。
通俗的说法,是叶圣陶和夏丏尊共同创造了"语文"。
叶圣陶先后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语文"一词的创造经过及解释。
1964年2月1日,叶圣陶在给友人的信中回忆了"语文"的由来,他这样写道:"‘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今天,我们在《叶圣陶教育文集》里还能找到老先生在1980年7月的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他最后一次公开明确"语文"的涵义:"语文"作为学校功课的名称,是一九四九年开始的。
解放以前,这门功课在小学叫"国语",在中学叫"国文"……一九四九年改用"语文"这个名称,因为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
既然是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为什么不叫"语言"呢?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实是一回事。
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
"语文"这个名称并不是把过去的"国语"和"国文"合并起来,也不是"语"指语言,"文"指文学(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学作品)。
我国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中华书局出版了沈星 一九 二五年 级
ō
一编 的
《
初
;
古文读本
,
》
.
三册
,
,
’
初级国
、 ,
,
;
教育部
语读本 早 1
3
,
》
中学校 令施行细 则 》 中
:
“ ,
对 国 文科 的 甘 的要
,
求是
新 中学教科 书 玄 高级古文读 本 》 注 册 国文要 旨
,
一 几一立牛 甲 华 节 闻 出 肌
`
竺
_ _
,
_ :
目的 薯 求是 对语文教 学 的
其中国文学一科
、
,
时试 课 论 说 文 并 宜滋
.
书 3 引起学车研究 中国文学 的 兴 趣 高 中译 丈教学之 目 的凡 四 l 培养欣赏中国文学 名著
:
、
`
及教 以 浅显书信记事文法
. .
以 资宦科 实用
:
.
之能力
,
2
、
增加使用古 书的能力
;
,
3
、
继 续发
但取理明辞 达而止 琢藻丽 为 工
,
.
_
_ _ _
J
,
_
,
、
脱骊阴 修阶 《 高级 国
在通 解瞥通语言文字
, .
能自由
,
`
发表思想 趣
. ,
并 使略解高 深文字
,
洒养 文 学 之 兴
,
语读 本》 三 册 这三套 教科 书的特 点是 书
,
,
语 体文编入 了教瞬
,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作者:李晓宏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 1125 更新时间:2006-4-17中国的语文教育,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们的语文教材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今天,在我们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同时, 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 从而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 以更审慎的态度推进教材建设健康和理性的发展, 也许不无益处。
下面我们就对教材的历史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勾勒, 以求对教材的发展能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在我国古代, 虽在夏、商、周时期就已有学校教育, 但是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 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
因此,专门为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而编写的教材尽管有,但并不多。
这些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课本, 其中包括一些字书, 早期的如周秦时期的《史籀篇》、《苍颉篇》,两汉时期的《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等; 后期的, 则有流传久远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清代的《文字蒙求》等。
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三、百、千”在我国语文启蒙教育中的成功, 并不仅仅在于它们作为教材各自的个体优势, 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 发挥的是整体的优势。
这是因为: 首先, 如果只学三本中的任何一本, 其识字量不够, 达不到阅读所必须的二千余字的基本要求。
其次,从内容看,它们不仅通俗易懂, 琅琅上口, 而且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和增进日常运用。
再次,每本书字数不多,少则四百多字,多则千余字, 儿童学一本换一本, 新鲜有趣, 不觉乏味; 而三本书合起来,去除重复的,单字也在二千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
这种典型的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可大致概括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文革前,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教材实行“国定制”人教社独家编写的。
63年与56年颁布的大纲是一脉相承,规定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的实用功能。
其次文革后始于78年的改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为背景,教材管理实行“审定制”教材多样化,但基本上都是训练体系的。
87年的大纲是在78年的大纲的基础上修订的,提出了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强调了理解语言文字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的结合,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阶段与文革前比有很大发展。
世纪之交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改革,我国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教育部制定了《纲要》,确定了改革的新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新标准,2001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面世,多套新课程教材出现了。
第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成果是明确了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编写了一套比较切合实用的教材,选文强调文质兼美,编排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线,教材是综合型的;十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和基本训练,并强调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与掌握语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严格要求学生树立勤学苦练的风气。
这对于普及、繁荣祖国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对学生的本体地位,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尚无清醒认识。
第二阶段1978年文革以后新颁布的大纲以及由人教社编写的一套崭新的教材对语文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大纲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并且把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教学指导思想。
大纲着重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明确了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问题;第二,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训练的关系问题;第三,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基本上明确了在中学阶段,语文知识教些什么如何教的问题;第四,解决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风问题、作文训练多样式问题、作文指导和评改问题)。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当时已有一些
小册子在传播古代本土语文教学和技巧。
在春秋战国时期,语文教材
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教材结构逐渐完善,形成文章、记叙、书法、政
治文献和经学等教材内容。
后期,字典、小说、史书以及绘画等都成
为中国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语文教育在21世纪经历了新的变革。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语文教育法》的出台,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标。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大量改编和更新,更多
注重提高学生语文思想和水平,其教材内容由中西合璧,兼及中外文化,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基础。
随着中国教育的深入发展,现在的中国语文教材结构也在改善。
教材
内容不仅包括中国本土文化,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
及跨文化理解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集体活动、互动式学习和游戏
的方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目的。
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

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三岔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从历史的角度总结语文教材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比较56人教版教材与现行人教版教材的优缺点。
以下分别就建国之前和建国之后两个历史时期加以简要叙述。
(一)建国之前语文教材发展概说由于建国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古代社会、动荡的近代和现代社会,所以以下介绍分别就这三个阶段进行简要地梳理。
在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之前,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的语文教育都是与经学教育、哲学教育、史学教育和伦理学教育连在一起的,并没有独立设科,所以,语文教学并没有单独的教学体系。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从不同的角度看有许多不同的种类,但是,蒙学教材、经学教材、文选教材和诗选教材为古代语文的主体教材则是确定无疑的。
1.蒙学教材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是比较发达的,最早的识字教材可推至周宣王时期的《史籀篇》。
由于古代没有汉语拼音,识字教学只能靠口耳相传和多读多写。
这些蒙学教材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儿童识字,但它们同时又可以对儿童进行伦理教育、常识教育和历史故事传播等。
如果说这些蒙学教材中每一本的教育任务是单一的或者不全面的,那么,从周秦时代发展到明清时代,中国古代的蒙学读本则发挥了优势互补的作用,它们发挥的是整合优势。
下面举几本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加以说明:《急就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识字教材,西汉时史游编撰。
《急就篇》作为当时主要的识字课本,流传时间达600余年。
按照姓氏、衣着、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等分类,汇编成三言、四言、七言的整句,便于背诵。
尽量避免字的重复,同时每个句子都表达一个独立意义,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生活常识,同时达到识字的目的。
《千字文》传为南北朝时期梁代的周兴嗣编著,是古代成书时间较早、流传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蒙学教材。
直至清末的农村地区仍在使用这本蒙学教材。
采用对偶的形式清楚地介绍了天文、地理、自然、伦理、园林、起居等方面的知识,字数只有1000个但传播范围异常广泛。
如何理解我国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

如何理解我国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一、概述语文教材是我们学习中文的重要工具,其内容和形式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演变。
通过对我国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进行全面评估,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深度和广度,从而促进我们对中文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我国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从简到繁地探讨主题,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我国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
二、早期语文教材的形成在早期,我国的语文教材主要采用《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以简洁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和经典的格言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思想。
这些教材一直影响着我国的语文教育,成为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语文教材的重大改革20世纪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发展,教育部门开始注重教材的更新与改革,将充满儒家思想的传统著作与当代科学技术知识相结合,以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材也开始引入了更多的古诗词、古文篇章等,以丰富学生的修养和情感。
四、语文教材的深刻影响我国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对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早期传统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中汲取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现代改革的教材更好地适应了当代社会的需要,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我深信,我国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缩影,反映了我国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
语文教材不仅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要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多元的知识和思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我国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早期的经典著作与现代的改革教材共同构成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丰富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希望我国的语文教材在未来能够不断创新,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作者:李晓宏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 1125 更新时间:2006-4-17中国的语文教育,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们的语文教材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今天,在我们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同时, 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 从而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 以更审慎的态度推进教材建设健康和理性的发展, 也许不无益处。
下面我们就对教材的历史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勾勒, 以求对教材的发展能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在我国古代, 虽在夏、商、周时期就已有学校教育, 但是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 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
因此,专门为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而编写的教材尽管有,但并不多。
这些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课本, 其中包括一些字书, 早期的如周秦时期的《史籀篇》、《苍颉篇》,两汉时期的《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等; 后期的, 则有流传久远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清代的《文字蒙求》等。
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三、百、千”在我国语文启蒙教育中的成功, 并不仅仅在于它们作为教材各自的个体优势, 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 发挥的是整体的优势。
这是因为: 首先, 如果只学三本中的任何一本, 其识字量不够, 达不到阅读所必须的二千余字的基本要求。
其次,从内容看,它们不仅通俗易懂, 琅琅上口, 而且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和增进日常运用。
再次,每本书字数不多,少则四百多字,多则千余字, 儿童学一本换一本, 新鲜有趣, 不觉乏味; 而三本书合起来,去除重复的,单字也在二千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
这种典型的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古代的另一类教材是供青少年读的诗文选本, 早期的如梁朝昭明太子所辑《昭明文选》,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自唐初李善加注释后,此书流传更为广泛,几乎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教材。
《昭明文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后期的如宋代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清代吴楚材的《古文观止》、姚鼐的《古文辞类篆》、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以及著名的《唐诗三百首》等。
重视各种典范文章的研读、诵读,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我国近现代的中学语文教材鸦片战争以后, 我国的学校教育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始独立设科。
这是我国语文近代化的标志, 意味着语文学科开始创建自己独立的教学体系。
应当指出的是, 现代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材的形成并不是与语文独立设科同步的, 而是在对旧式文选型教材体系的不断突破和逐渐改造、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
如果要作鸟瞰式的回顾, 那么自1908 年起到20 世纪的40 年代,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制,在体例的改造和更新方面,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旧制文选改良期。
其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由林纾编的《中学国文读本》和吴曾祺编的《中学堂国文教科书》两种。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按照教学的需要,以每个学期或每个学年为单位分册、分集编写; 选文的编排不按传统的文选型教材由古而今、由远而近的次序进行, 而是采用先今后古、由近及远的逆向编排方式, 使学生先读思想、生活与现实贴近的清文, 然后逆溯而上, 最后至周秦汉魏文。
尤其是吴编本,不仅“史”的线索清晰,而且编写体例更具特色,即在每集之前有例言一编,综述文学渊源、文章优劣,颇有独到之处。
这是语文教材中编入语文知识的雏形。
第二阶段, 旧制文选突破期。
这时期的教科书以谢无量编的《国文教本评注》影响为大。
这套教材突破了旧式文选型教材单纯以时代为序的“直线式”编排的套路,兼顾时代先后及文字深浅的两个方面, 并尝试以文体分编的新体制。
这套教材较之先前的语文教材, 其助读系统得到明显的扩充, 增加了诸如题解、作者介绍、注释和夹评夹注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阅读,领悟文章作法。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非文选型的语文知识教科书,如张之纯、庄庆祥编的《文字源流》和王梦增编的《中华中学文法要略》等。
把一部分语文知识抽取出来, 另编教科书, 这对以往采用单一的文选型课本来说,也是一种突破。
第三阶段,新制文选创编期。
“五四”以后,文选型教科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首先是现代白话文进占了中学语文教科书。
洪北平编的《中等学校用白话文选》首开用现代白话文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纪录。
此后出现的多种语文教材也一改旧式文选型教材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 而代之以白话、文言分编或混编的格局。
其次,选文的思想内容也大大改观,许多反映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白话作品,被选入了教科书,如鲁迅的小说,郭沫若的新诗,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的讲演、论文等, 使当时的新式语文教材充满了时代气息。
再次,这个时期的新式文选本, 在助读材料方面也进一步充实了内容,更新了设计,并开始配置必要的作业练习。
第四阶段,单元组合探索期。
新制文选本的创编,到30 年代, 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更新的进展, 中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组织选文日益发展, 单元组合形式渐趋多样化。
不仅有以文体、作家、时代、题材为内容的单元组合, 更有读写结合与融语文知识、范文和作业于一体的综合单元。
在综合单元中,前者以孙良工编的《国文教科书》最为典型, 后者以夏尊、叶绍钧编的《国文百八课》最具特色。
《国文教科书》以“文章作法”为线索进行单元组合, 每个单元均以一个读写训练点为中心配以一定的选文和作文题目。
《国文百八课》则以“文章学”为系统, 每课为一单元, 每册18 课, 初中全套教材6 册共108课。
每课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
这是一套以白话为主,文白合编,融语文知识、范文、作业为一体的由综合单元组成的训练系列,是尝试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不朽之作。
另外, 40 年代解放区的语文教材《中等国文》也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为应用而编,为应用而选, 为应用而教, 为应用而练”是该教材所体现的指导思想。
三、我国当代的语文教材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 也标志着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制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并逐步呈现繁荣的局面。
当代语文教材的探索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 - 1955) ,解放初期的中学语文课本。
这套课本, 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的需要。
它以老解放区的一些语文课本为蓝本, 吸收旧中国国统区一些语文课本有益的编写经验。
它注重课本的思想政治性, 紧密配合当时的革命形势, 选入大量反映革命战争和政治运动的文章,基本上肃清了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反动思想对教材的各种影响, 在思想教育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这套课本对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重视不够,缺乏系统、具体的安排。
第二阶段(1956 - 1957) ,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
这是新中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第一次改革。
由于解放初期的中学语文课本不能适应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 同时也是为了响应“学习苏联”的号召, 早在1951 年开始起草文学教学大纲。
1954 年开始编写文学教科书和汉语教科书。
1955 年编出初中文学课本第一册试教本, 开始在全国部分中学试教。
1956 年秋季全国中学实行文学和汉语分科, 正式使用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
1958 年3 月,中央宣传部宣布汉语、文学仍合并为语文,同年秋季停止使用分科课本。
第三阶段(1958 - 1960) ,重新编写的语文课本。
1958 年重新编写,1959 年、1960 年又分别进行了修订。
受当时“左”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运动的影响, 这套课本偏重政治思想教育, 选了不少当时时事性很强而质量不高的文章和一些政治思想过于艰深的政论文。
不少课文的内容存在着浮夸问题。
对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这套课本重视不够。
第四阶段(1961 - 1965) , 新编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 和新编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
十年制课本,是根据中央关于缩短年限、提高质量的指示, 在1960 年编出初稿, 1961 年至1964 年间修改为试用本。
这套课本在选材、知识内容和读写基本训练方面都比以前几套语文课本有了较多改进。
十二年制课本,是根据《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规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在吸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编写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1962 年开始编写,到1964 年,编至初中第四册。
1964 年以后,强调教育要结合三大革命运动,要求精简课程。
这套课本被认为是宣扬“工具论”,受到批评; 1964 年秋, 对初中第一、二册进行删改; 1965 年1月,教育部通知停授语文课本的若干篇目。
于是,新编的初中前四册课本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当时的大纲的精神。
第五阶段(1966 - 1976) ,“文革”时期, 全国没有统一教材,由各省、市、自治区以至基层学校自编。
这些自编教材在当时的思想政治路线下, 完全置语文教学的规律于不顾, 突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
有些地方还将政治、语文教材合二为一,编为“政文课本”,就更加违反语文教学的规律。
第六阶段(1977 - 1989) , 新编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和新编全日制重点中学阅读课本、写作课本的试教本。
粉碎“四人帮”以后,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的社__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工作也获得了新的生机。
关于新编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
先是从1977 年9 月到1979 年6 月, 编出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
这套课本对肃清“四人帮”在语文教材中散布的流毒, 对拨乱反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接着在1982 年,对这套课本进行修订,改为正式本。
1983 年,又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六册,于是,初中六册、高中六册全部编成,形成了一套全日制六年制中学完整的语文课本。
在1987 年、1988 年作了较大的修订之后,无论在选文质量、编排体系方面,还是在语文训练、语文知识的安排方面, 都比原课本有显著的改进。
这是一套较为合用的课本,至今不少地方仍在使用着。
关于新编重点中学阅读课本、写作课本。
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认为,要改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一步改革语文教材。
为此, 原教育部两次召开全国性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座谈会,以集思广益,推动教材改革工作。
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82 年开始, 着手编写六年制重点中学阅读课本、写作课本,1987 年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