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道路交通历史发展
古墩路

古墩路古墩路,这是杭州市一条著名的街道名称。
它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地处市中心,是连接城区和西湖地区的重要道路之一,也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东大门。
古墩路因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而备受瞩目。
古墩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2年的战国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古墩路原本是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在平定吴越之战后修建的一条连接越国都城会稽(今绍兴)与西湖地区的皇道。
在此之后,古墩路逐渐发展成为杭州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成为了商贸流通的重要通道。
古墩路的名字源于路旁的一座古墩,古墩指的是旧时用石块筑成的路基,以防止道路因为雨水冲刷而坍塌,同时也便于行人跨越涵洞。
这座古墩曾经是古墩路重要的里程碑,使得古墩路成为有名的古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古墩路也随之改建和扩建。
如今的古墩路车行道宽阔平整,行人道畅通无阻,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区。
古墩路商业氛围浓厚,吸引了许多商家和消费者。
这里有各类特色小吃摊位、餐饮店铺和精品商店,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美食,购买到各种独特的商品。
古墩路还有一些小型手工作坊,可以看到手艺精湛的工匠们亲手制作美食、工艺品和艺术品。
这些小作坊保留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很多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光。
除了商业活动,古墩路也有许多历史文化景观值得一提。
古墩路沿线有一些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保存较为完整。
这些建筑以古朴典雅的风格而闻名,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
沿着古墩路散步,可以欣赏到这些古老建筑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同时,古墩路也推动了当地的文化发展。
街区中有一些艺术机构、文化中心和画廊,经常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以及文化交流活动,为当地市民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艺术空间。
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古墩路不仅是一个街道的名字,它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商业魅力,古墩路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
每天,这里都会汇聚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居民,成为一个繁忙而又充满活力的地方。
brt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BRT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
BRT,即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是一种利用大容量公交车辆和专用道路空间,结合智能通讯技术,提供类似轨道交通服务的公共交通方式。
中国的BRT发展起始于21世纪初,一些城市开始引进和建设BRT系统。
2004年,济南市率先进行了BRT的调研、可行性研究及规划设计等工作,并于2006年制定了“近期大力发展BRT,远期BRT与轨道交通相结合”的发展规划。
2005年12月30日,北京市建成了中国第一条BRT线。
随后,其他城市也开始陆续建设和发展BRT系统。
例如,2008年,广州市建成了第一条BRT线路。
到了2009年,杭州市也开始建设BRT系统。
这些城市的BRT系统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和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BRT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提高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也促进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缓解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同时,BRT系统还具有投资省、见效快的特点,成为许多城市优先发展的公共交通方式之一。
总的来说,BRT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公共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BRT系统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和舒适的出行方式。
杭州城市发展与历史沿革

柳浦 丘陵
沉积平 原
钱塘江
杭州的初期发展。
Development
草创阶段(隋朝时期)
隋朝的立国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杭州正式成为一个城市却起了奠基作用。 改名杭州 隋开皇9年(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改钱唐郡为杭州,这是杭州名称之始, 移州治余杭,第二年还治钱唐。 修建城池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大臣杨素调发民工在凤凰山下的柳浦即今钱塘江沿岸的 江干一带筑城,这是杭州筑城的最早记载。建立了杭州州治,“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为我国 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之一。 功能分区 杨素所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而城 北则为居民与市场,奠定了“南 宫北城”的城市格局. 开通运河 隋大业六年(610年)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江南运河以杭州为南端点,铸就了杭州在交通上集大运河南端起讫点,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接点 和浙东、浙西跨越点等三种区位于一体的重要位置,把杭州推到了全国性交通主干线和地区 性交通主干线的重要位置。从而为杭州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其在东南地区的作用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杭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7.8℃,平均
相对湿度70.3%,年降水量1454毫米,年日照时数1765小时。夏季气候炎热,
湿润。相反,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气候宜人。
——气候
这些杭州特有的环境均影响了杭州从古至今的建筑规划布局。
Historical development
杭州的发展上升阶段。
Development
定型阶段(吴越时期(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
唐至五代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杭州地位逐渐上升,城区不断拓展。 “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 隋代杨素始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 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钱镠在州治、节度使治所的基础上营建宫城,保持了隋唐以来的这一 城市布局,体现了“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格局特色.此后南宋在杭州建都,营建宫城与 扩展杭州的外城,也效仿并继承了这一古制,并做了进一步的扩展.吴越杭州城的城市格局,给 后来的杭州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城市型制 杭州城凡三重,子城、内城、罗城,规模宏大,城区面积较唐时扩 大一倍以上.经过几次扩建以后,整个杭州城南北修长,东西较为狭窄,形似腰鼓 ,故当 时有人又称杭州城为“腰鼓城” .这是古代杭州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飞跃。
杭州地铁发展史

杭州地铁发展史谁说乘坐杭州地铁是无聊的呢?在九龙湖站,你可以看到红色的上海老派建筑,在滨江站,你可以欣赏到繁华的滨江夜景,在古墩站,你可以看到百年之久的古墩故事。
当你一路沿着蓝色的轨道穿行时,杭州地铁的每个站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回忆。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杭州地铁发展史吧!一、杭州地铁简史1. 1980年前规划史1948年,西湖、萧山、宁波和杭州市政府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提议在这四个城市建设地铁站,这一抱负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它不仅将大大改善两地的环境,还将让杭州有机会获得这样的改变。
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制度及许多不可抗力的因素,这个计划没能实现。
到了1980年,杭州地铁计划重新被挖掘,以满足迅速增长的城市繁荣发展所需。
政府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规划,提议在杭州西湖、萧山、宁波以及杭州市建设地铁系统。
计划细致全面,旨在连接杭州四地,助力各地发展,给杭州市民带来更加便捷、安全的交通服务。
随着这一规划的发布,杭州地铁项目一步步成为现实,有趣的是,它的挖掘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物,比如有许多古代的青铜器、瓷器等。
这些古代宝物的出现,使得当地的考古学家们大为兴奋,也让这一挖掘过程充满了趣味性。
(1) 1980年,省政府正式启动杭州地铁规划;1980年,杭州开启了地铁大计划,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中等城市。
此前,地铁保持着令人兴奋的另类热潮。
当年的地铁精英团队,除了国内的国家地铁总公司之外,还在南京新街口遗址发掘,希望发现更多关于20世纪中期中国地铁发展史的信息,以及有关中国地铁未来早期规划的宝贵资料。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了杭州可以建设地铁的可能性,市政府也正式启动规划。
由于技术内容极其复杂,地铁团队找到了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英国的专家、工程师,一起讨论如何建设地铁。
当初的设想是构建一条轨道“鳞状”的拱形结构,以适应这座山城的特殊地理环境。
最后,省政府在杭州实施了中国第一条地铁,从而赋予了一座城市新的生机与活力。
杭州地铁动态发展史

杭州地铁动态发展史一、杭州地铁发展概述杭州市地铁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1997年,杭州市首先拟定了地铁规划,旨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城市形象和品牌影响力。
到2000年,杭州市正式实施了地铁规划,开始了自己的地铁建设。
2004年,地铁1号线开始建设,2008年9月28日正式开通,全线共有14站,距离约为17.5公里。
之后,随着杭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地铁线路不断延伸,地铁网络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杭州市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杭州地铁发展历史1、杭州地铁1号线(2008年9月28日)杭州地铁1号线是杭州首条地铁线路,由钱塘江大桥至杭州火车站共计14站,全程17.5公里,所有站点分布在杭州主要的商业街区以及旅游景点。
2、杭州地铁2号线(2010年12月30日)杭州地铁2号线由新塘站至萧山机场站,全程距离34.5公里,共有23个站点,可以快速连接杭州市中心和萧山机场,其中有6个站点在萧山国际机场附近,大大方便了出行者的出行。
3、杭州地铁3号线(2015年7月5日)杭州地铁3号线是杭州首条跨江地铁线路,全程25.5公里,共有19个站点,从萧山机场站穿越钱塘江,至萧山火车站,到达杭州市的另一端。
三、杭州地铁发展现状目前,杭州地铁共有5条线路: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和6号线,共计136.7公里,共有87个站点,可以覆盖杭州市的主要商业街区和旅游景点。
另外,杭州市还计划在未来几年中建设4条新的地铁线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
四、杭州地铁发展展望地铁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交通工具,在杭州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杭州将通过完善地铁建设,实现低碳绿色出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未来,杭州地铁网络将更加完善和发达,给杭州居民带来更多的出行便利。
杭州笕桥老街发展历程

杭州笕桥老街发展历程
杭州笕桥老街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下沙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它曾经是杭州南部重要的商业街区,也是杭州地区最早开设的一条老街。
笕桥老街以其传统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独特的旅游景点。
早在唐宋时期,笕桥老街已是杭州南部的一个繁忙区域。
当时,该地区主要以水陆交通为主,街上摆满了许多贩卖各种商品的小摊贩,人流熙熙攘攘。
随着时间的推移,笕桥老街逐渐成为杭州南部的商业中心,吸引了许多商人前来贸易和经商。
20世纪50年代,随着城市规划的改变,笕桥老街开始逐渐式微。
很多商户搬离了这个地区,老街的繁荣逐渐消失。
然而,在21世纪初,杭州市政府意识到笕桥老街的历史价值和旅游
潜力,决定开展老街的保护和复兴工作。
从2003年开始,杭州市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笕桥老街的
改造和修复。
他们保留了老街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原有的街道格局,修复了一些历史建筑并改建成各种特色店铺和餐饮场所。
同时,政府在这里也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和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家。
如今的笕桥老街已经焕发出新的活力。
街区内有许多特色的小吃摊和手工艺品店,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品尝美食和购买纪念品。
同时,笕桥老街还定期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古装展览、舞蹈演出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和体验机会。
笕桥老街的发展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为笕桥老街的保护和复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游客和商家的积极参与则促进了街区的发展和繁荣。
笕桥老街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地区的老街保护和复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杭州的交通状况如何如何最便捷出行

杭州的交通状况如何如何最便捷出行杭州,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是一个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杭州的交通状况也日益复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杭州的交通状况,并为您提供最便捷的出行方式。
一、杭州的交通现状1、道路交通杭州的道路网络在不断完善和扩展,但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交通拥堵仍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时段,主要干道和交通枢纽往往车流量巨大,行车速度缓慢。
2、公共交通杭州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公交车、有轨电车等。
地铁网络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然而,在高峰时段,地铁车厢内也会较为拥挤。
公交车线路覆盖广泛,但部分线路的运营时间和频率可能无法满足所有乘客的需求。
3、非机动车交通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在杭州是一种常见的出行方式。
杭州设立了许多非机动车道,为骑行者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但在一些繁忙路段,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混行现象仍然存在,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
4、交通管理杭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交通管理措施,如限行、限购、智能交通系统等,以缓解交通拥堵。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
二、最便捷的出行方式1、地铁出行地铁是杭州目前最快捷、准点的公共交通方式之一。
截至目前,杭州已经开通了多条地铁线路,覆盖了城市的主要区域。
在规划出行路线时,优先选择地铁可以大大减少路上的时间。
您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或地铁站内的线路图了解地铁的运行时间、站点和换乘信息。
同时,注意避开高峰时段,以获得更舒适的乘车体验。
2、公交车出行公交车虽然在高峰时段可能会受到交通拥堵的影响,但对于一些地铁无法直达的区域,公交车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选择。
您可以通过公交实时查询应用程序,了解公交车的到站时间,合理安排出行。
此外,杭州还推出了一些快速公交线路和定制公交线路,为乘客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服务。
3、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出行如果您的出行距离较短,或者目的地附近交通拥堵,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是不错的选择。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及兴起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于1月10日在伦敦建成。
开始是采用蒸汽机车牵引。
1881年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德国柏林工业博览会上展示。
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系统投入运行。
1908年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
1969年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当年10月建成。
1978年在比利时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上,确定了新型有轨电车交通的统一名称,简称轻轨交通(LRT)。
据粗略统计,到目前已有50个国家建有360条轻轨线路。
二战后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后,地下铁道建设随着全世界经济起飞而启动、加快。
二十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各国地下铁道建设的高峰。
发达国家的主要大城市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伦敦、巴黎、柏林、东京、莫斯科等已基本完成了地铁网络的建设。
但后起的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地铁建设却方兴未艾。
比如亚洲共有26个城市有地下铁道。
除了东京与大阪在二次大战前就建有地下铁道外,其余城市均是在战后建成。
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合运行,又受路口红绿灯的控制,运行速度很慢,正点率低,而且噪声大,加减速性能较差。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方国家私人小汽车数量急骤增长,大量的汽车涌上街头,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大城市都纷纷拆除有轨电车线路,这阵风也波及到中国。
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各大城市也把有轨电车线基本拆完,仅剩下大连、长春个别线路没有拆光,并一直保留至今,继续承担着正常公共客运任务。
20世纪60、70年代在地下铁道建设高潮发展时期,由于地下铁道造价昂贵,建设进度受财政和其他因素制约,西方大城市在建设地下铁道的同时,又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地面轨道上来。
利用现代高科技开发了新一代噪声低、速度高、转弯灵活、乘客上下方便,甚至照顾到老人和残疾人的低地板新型有轨电车。
在线路结构上,也采用了降噪声技术措施。
在速度要求较高的线路上,采用专用车道,与繁忙道路交叉处,进入半地下或高架交叉,互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 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 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 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 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 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 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 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 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南宋时的京城
。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 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再度 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 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 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 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 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 使卤不入市,民饮称便。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 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 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 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 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 江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从 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 区分为八个区。1909-1914年, 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 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 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浙江省会
•
明代改杭州府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为 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杭州府治均在钱塘、 仁和,属县未变。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 守杨孟瑛继唐白居易、宋苏东坡后再次疏浚西 湖,拓展田荡3480余亩,将苏堤增高、加宽, 修建振鹜亭(即今湖心亭),砌筑小瀛洲,使 西湖重放光彩,恢复了“湖上春来水拍天,桃 花浪暖柳荫浓”的动人景色。至万历年间 (1573~1620年),杭州四方客商云集,游人 纷至沓来的局面。
。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杭 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 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民 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 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 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从此, 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 为八个区。1909-1914年,沪杭、 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 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 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 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 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 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 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 江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从 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 区分为八个区。1909-1914年, 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 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 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州城西沿西湖一带建造 “旗营”,俗称“满城”。城墙周围 十里,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 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 园,并辟有六座城门,总占地1436亩, 成为杭州的“城中城”(民国初年拆 除)。雍正二年(1724)、嘉庆五年 (1800),浙江总督李卫、巡抚阮元 先后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 使湖水加深数尺。杭州人口有续增加。
交通运输
2009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1.87 亿吨,比上年下降2.5%;旅客 运输量1.98亿人次,比上年增 长1.6%。至年末,萧山国际机 场已开通航线120条,其中国际 航线20条,港、澳、台航线8条; 全年民航旅客进出港达到 1004.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7.9%。
• 道路建设快速发展。全年新增公路里程 412.91千米,至年末,全市境内公路总里 程达到15112.4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 503.28千米。全市公路通村率为99.2%,行 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由上年的97.5%提高到 98.5%。机动车辆持续增长,年末全市社会 机动车拥有量达160.89万辆,其中私人汽 车69.87万辆,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0.2%和 30.2%。 杭州市充分发挥内河港口的优势, 形成了贯通全国许多江、河、湖、海的水 运网络。
近代杭州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 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 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 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 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 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 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 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 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 合并,成立新的拱 墅区。属县 则有萧山、桐庐、余杭、临安、 建德、富阳、淳安七个县 (市)
元代在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杭州路总 管府,为江浙行省治所(钱塘、仁和);至 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 省,仍以杭州为省治。钱塘、仁和、海宁、 富阳、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等州 县皆属杭州路。因遭战乱,城内的不少宫殿 被毁,工商业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渐被泥土 淤塞。但由于在南宋时期打下了繁华基础, 恢复较快。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开通,杭 州水运可直达大都(北京),成为全国水运 交通要津。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对外贸易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