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同盟
国际关系史1名词解释

1、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民族起义的信号,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2、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是以法为首的新教联盟,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是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的天主教联盟,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政治格局。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主要包括《闵斯特和约》和《奥斯纳布鲁克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奥斯纳布鲁克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4、《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与奥地利结成同盟乘机与法作战,哈布斯堡王室的神圣罗马帝国也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加入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国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在1713年4月,英国和法国等在荷兰的乌德勒支签订和约。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 为了巩固德国统一的成果,防止德国陷入被两面 夹击的境地,俾斯麦处心积虑地营造“大陆同盟 体系”,建立起欧洲新秩序。俾斯麦建立大陆联 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 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 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 权地位。 • 俾斯麦的具体外交战略:均势外交原则指导 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
2、近东危机
• 1875年7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起义,塞尔维亚和门的 内哥罗予以支持。土耳其进行镇压。 • 1877年3月,英、俄、德、奥、法、意五国介入,要求土 耳其实施改革,确保和平。土拒绝,俄对土宣战。78年4 月俄土签《圣斯蒂法诺条约》,土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 哥罗、罗马尼亚独立,波、黑两省实行改革;俄取得部分 土领土;两海峡对俄开放。
Treaty of San Stefano 俄国与土耳其签订的停战条约,根据条约俄国取得比 萨拉比亚,巴统等地,并获赔款14亿卢布。 在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不甘失败试图继续肢解土耳 其,获得黑海海峡。1877年,俄国在做了充分的外交准备 后向土耳其宣战,并很快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英法为了阻 止俄国的势力在本地区独大,在俄军进军伊斯坦布尔前展 开了外交斡旋,促使俄土停战。 1878年,两国签订了《圣斯特法诺条约》。条约规定, 塞尔维亚和门的内格罗的独立获得承认,建立保加利亚大 公国。
(二)大陆联盟体系的构建 1.德奥同盟(1879) 2.三皇同盟(1881) 3.德奥意三国同盟(1882) 4.德奥罗同盟(1883)
在柏林会议后的5年时间内,俾斯麦通 过德奥同盟、三皇同盟、三国同盟以及德奥 罗同盟、奥塞同盟等结盟关系,建立起一个 以德国为核心包括德、奥、俄、意、罗、塞 等国在内的密如蛛网、复杂异常的结盟体系。 德国处在这个同盟体系的核心位置。
评价“三皇同盟”

三皇同盟不是真正的军事同盟普鲁士在1870年的战争中大获全胜后,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
因为一些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俾斯麦的策划下,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三皇同盟”。
但这个同盟却并非真正的军事同盟。
为什么?首先我们从目的上看,三国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结盟。
德意志方面,虽然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大国地位被严重削弱,但它仍然是一个大国、强国,德国想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就必须使用一切办法来遏制、孤立法国,以防其复仇,此时英国对大陆事务抱有孤立主义倾向,其政策旨在维持欧洲的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外交的关键就是处理好德、俄、奥三国的关系,从战略上看,德国面临的最大威胁始终来自东方——这里也存在法国潜在的同盟,因为基本上没有天然屏障可以保护柏林免遭来自波兰边境的入侵。
因此同俄国保持良好关系是重要的。
俄国方面,从19世纪开始,俄国一直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抱有觊觎之心,但是由于其他欧洲国家的联合干涉,俄国一直没有机会。
但是普法战争给了俄国机会,这场战争不仅打破了克里米亚战争中得反俄集团,而且使欧洲霸权国家法国大大削弱,另一方面,俄奥在巴尔干的矛盾很大,抑制德奥关系的发展也很有必要,因此对于德国投来的橄榄枝,俄国也是欣然接下,要说明的一点是,俄国并不会坐视德国逐渐强大,它只是伺机而动。
再看看奥地利,其实它主要是想与德国结盟,想通过与德国的联合抑制俄国在巴尔干的野心,但是由于德国与俄国的联盟势在必行,它又怕德俄联盟对它不利,因此也就加入了这个联盟。
由此,三皇同盟在各种利益的结合下诞生。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结合只是一种面对新形势的权宜之计,俄奥两国对未来双方的关系都不抱太积极的态度,这就必然为日后三方的关系平衡埋下隐患。
其次,三皇同盟成员国之间的同盟契约是极为含糊的。
他们共同签订的《兴勃隆协定》只是规定如果双方发生利害冲突,要互相协商;当遇其他国家进攻时,双方要互相谅解,求得一致行动。
近代国关史名词解释

近代国关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是指发生在1618—1648年的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
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
战争起因于德意志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及皇帝之间在政治、经济以及宗教上的矛盾以及欧洲诸强争夺欧洲事务主导权的矛盾。
战争基本上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英国、荷兰、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整个战争分为四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法国—瑞典阶段。
最终法国取得决定性胜利。
1648年,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根据和约,法瑞扩大了势力,德意志诸侯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新旧教获得同等地位。
三十年战争和《威约》深刻改变了欧洲政治、社会、宗教格局,创立了一系列国际关系准则,是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
《比利牛斯和约》是指1659年法西之间签订的一项和约。
《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和约》。
《比约》主要内容有: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⑶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
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约》后继续较量的结果。
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称霸欧洲作了准备。
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遗产继承与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浮笔。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遗产战争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
法国的霸权政策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
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法王路易十四以王后为腓力四世长女的名义,向西班牙索取遗产,遭拒后转而要求割让南尼德兰,再次遭拒后于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史称“遗产战争”。
名词解释

1、第二国际各国社会党的国际联合组织。
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成立。
在恩格斯的领导下,第二国际前期活动基本上执行马克思主义路线,在反对机会主义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各国工人运动方面均起了积极的作用。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各国党内机会主义迅速滋长,逐渐分化为三派,是以伯恩斯坦为首的右派,是公开的修正主义者;以考茨基为首的中派,是披着正统马克思主义外衣的修正主义者;左派是以卢森堡等为代表。
右派和中派窃取领导权后,使第二国际逐渐蜕化变质。
1914年一战爆发,第二国际正式宣布破产。
2、德雷福斯案件19世纪90年代法国军事当局对犹太裔军官德雷福斯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逮捕而造成的一起大冤案。
1894年9月,法国情报局以德雷福斯三年前向德国出卖法军秘密文件为由将其逮捕,在军事法庭证据不足的条件下将其判处终身流放。
三年后发现真正的罪犯是一名叫艾斯特加齐的军官,德雷福斯是无辜的。
1898年初真相披露后,引起轩然大波。
著名作家左拉发表致总统公开信《我控诉》,围绕重审德雷福斯案件展开激烈的斗争。
1899年法国当局被迫重审此案。
后以总统特赦的方式释放了德雷福斯。
1906年为其昭雪,恢复名誉。
法国人民为德雷福斯呼吁平反的运动其实是为了保护人权和民主制度的斗争。
3、英布战争英国和南非布尔人的战争。
又称布尔战争或南非战争。
布尔人是荷兰移民南非的后裔,19世纪布尔人在南非建立了两个共和国。
英国垂涎这两个盛产黄金和金刚石的国家。
力图夺取这一矿区,于1881年-1884年发动对布尔人的进攻,英军战败。
签订暂时休战协定。
后英国再次对布尔人战争作积极的准备。
1899年10月,新的英布战争爆发。
初期布尔人占优势,后英军增兵,最多时近50万兵力。
1902年英军打败布尔人,并吞并了布尔人的两个共和国。
但英国承诺布尔人可与英国人有同等剥削非洲人的权利。
英国给布尔人“战争赔偿费”三百万英镑,还允诺在原两共和国所在地成立“责任政府”。
1910年两地并入了英国自治领地南非联邦。
历史趣谈三皇同盟简介 三皇同盟是怎么形成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皇同盟简介三皇同盟是怎么形成的
导语:三皇同盟简介是什么?1799年,拿破仑夺取了法国的领导权,在此之后,法国人便横扫欧洲大陆,几乎控制了一半的欧洲大陆,这样的举动引起了欧
三皇同盟简介是什么?1799年,拿破仑夺取了法国的领导权,在此之后,法国人便横扫欧洲大陆,几乎控制了一半的欧洲大陆,这样的举动引起了欧洲其他大陆的国王恐慌。
因此,当时欧洲三位实力比较强的君主认识到必须要联合要联合,于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王国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结成同盟,史称“三皇同盟”。
1872年,奥皇及首相、俄皇及首相一起访问柏林,与德皇及首相会晤。
三国的首相在最后议定:一定努力维持欧洲现状;三国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
次年,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H.K.B.von毛奇访问圣彼得堡,德、俄签订一项军事协约,协约中表明,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出兵20万相助。
同年,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维也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如果遇到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也应该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同年10月22日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1875年有效,这就是第一次三皇同盟。
但是,在柏林会议之后,德国和俄国关系恶化。
俾斯麦为了防止俄、法联合,使自己两面受敌;而俄国也想联合德国在近东和两海峡与英国抗衡,因而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
三皇同盟怎么形成的
生活常识分享。
第四章 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系

德国的外交“新路线”与法俄同盟的建立
俾斯麦下台后,德国开始奉行外交“新路 线”,即放弃与俄国的妥协,通过全力加强 与英国的联系抗衡法俄集团 德国决定不再续订与俄国的《再保险条约》, 这促使俄国与法国接近 1892年法俄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俾斯麦结盟 体系的终结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俾斯麦认为三皇同盟还不足以保障德国的绝
对安全,遂同意和意大利缔结同盟
1882年,德、奥、意缔结针对俄国的同盟
随后,俾斯麦又把罗马尼亚拉入其同盟体系
第二节 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
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列强介入保加利亚危机,在奥地利和英国的共 同抵制下,俄国失去了对保加利亚的控制 俄奥两国在巴尔干扩张利益的对立性注定了俾 斯麦强求俄奥合作的努力将归于失败 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时没有续订, 俾斯麦体系的重要一环脱节了
第四章 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系
第一节 俾斯麦体系的建立
1873年三皇联盟
德国统一后,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其他大国与法国 结盟反对德国,俾斯麦开始精心设计大陆联盟体系 1873年,在德国促成下,俄奥签订一个政治协定— —《兴勃隆协定》(维持欧洲现状、俄奥磋商合 作),不久德国加入,形成三皇同盟(Three Emperor’s League) 土耳其镇压波黑的起义遭到了俄国的干涉,俄国对 土开战,于战争胜利后在巴尔干获取了重大利益 英奥认为俄国获利太多,1878年,列强在柏林召开 解决近东问题会议,在俾斯麦的主持下,经过妥协, 签订了重新勾画近东地图的《柏林条约》
德国统一与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分析

普法战争
起因:
俾斯麦向来都将奥地利视为统一大业的必然要 冲破的障碍 。丹麦战争结束后, 普奥于1865年8 月签订了《加斯泰因公约》,公约规定两个公国由 普奥两国共同所有,但行政分开,石勒苏益格由普 鲁士管辖,与普鲁士接壤的荷尔斯泰因由奥地利管 辖,该公约对普奥共管的规定显然潜伏着纷争的种 子,并将造成两公国行政的混乱。
埃姆斯急电
1868年西班牙女王被推翻,逃往法国,军政府寻找新的君 主。经过俾斯麦的活动,1870年军政府提出将王位献给霍亨 索伦家族的一位亲王,激怒法国。法国驻柏林大使奉命到埃姆 斯温泉疗养院,要求普王承诺永远不支持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 班牙王位。这种无礼的态度,令普王威廉一世感到屈辱。之后 威廉一世就把和法国大使交谈的内容,从埃姆斯向柏林发出一 份急电。读过急电,俾斯麦非常开心,询问参谋总长毛奇是否 对法国战争有全胜的把握,毛奇作了肯定的答复。于是,俾斯 麦拿起笔来修改电文,他删去电文中“还可在柏林从长计议” 一 句,在结尾部分加上了这样的话:“国王陛下以后拒绝接见法 国大使,并命令值日副官转告法国大使,陛下再也没有什么好 谈的了。”
一个“德意志邦联”,它包括34个邦国和4 个自由市。每一个 邦 都拥有内政和外交上的全部主权,各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内都实 行各自为政的专制统治,德意志成了欧洲大陆封建割据的典型。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就开始了工业革命,但严重的政治分
裂局面给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困难。 首先,要求各地区之间有畅通的商品销售渠道,即统一的国内 市场。但处于割据状态的德意志各邦都有自己的工商业法规、货 币和度量衡,这使德意志根本无法建立统一的市场。 其次,商品输出需要有强大的国家力量为后盾。如英、法等国 的商品输出,既有外交保护,又有炮舰作后盾,而德意志资产阶 级却得不到这种保护。 再次,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促使各国资本家在海外建立殖民 地和进行商业争霸战争,而这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在这方面, 德意志资产阶级也处于劣势。因此,德意志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国家 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皇同盟: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1)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①背景:俾斯麦认为孤立法国的关键是处理好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俄奥则都打算利用德国加强自己的力量和维护自身的利益。
②过程:1872年9月三皇柏林会晤;1873年德皇访问彼得堡,德俄缔结军事协约;之后俄皇访问维也纳,俄奥签订政治协定《兴勃隆协定》,由此三皇同盟形成。
③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
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方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
俾斯麦鼓励法国的目的为俄奥反对;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
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
(2)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①背景:俄奥关系因近东危机而破裂,德俄关系则因柏林会议使俄国利益受损而恶化,维系普法战争后欧洲政治秩序的三皇同盟已经是分崩离析了。
但三皇同盟是俾斯麦组建大陆同盟体系关键的一环,是大陆同盟体系的支架。
特别是德国想与英国结盟的计划受挫后,重建三皇同盟显得更为迫切。
②过程:1880年俄国提出恢复三皇同盟的建议得到德国的认同;1881年德俄奥签订《三皇同盟条约》及附加的议定书。
③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
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地中海协定》(1)背景: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2)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
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
《再保险条约》(1)背景: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德国为博取沙皇好感,提议用德俄双边协定或条约代替三皇同盟条约。
(2)1887年6月18日德俄签订条约。
(3)德俄条约是德国以牺牲别人利益来迎合俄国,换取俄国在德法冲突中保持中立。
(4)如果俄国真要占领黑海海峡或君士坦丁堡,必将遭到英、奥两国反对,因而该条约有德国开给俄国空头支票之嫌。
(5)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保证了奥匈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该条约又保证了俄国的中立,德国获取了双保险,所以,这个条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再保险条约》。
巴格达铁路问题1)巴格达铁路问题是19世纪德国扩张政策的产物,其内容是在土耳其境内修筑一条连接欧洲、穿越小亚细亚半岛、经巴格达抵达波斯湾的铁路。
由于它沟通柏林、拜占庭和巴格达三地,故又名“三B铁路”。
2)背景:19世纪80年代末,随着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德国资本家和金融家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土耳其。
德国资本在土耳其进行活动的重要领域是铁路事业。
同时,90年代中后期,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取代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德国开始了夺取殖民地,建立全球霸权的历程,而向欧亚大陆的东方推进成为德国的一项重要扩张战略。
(3)1888年,从柏林到君士坦丁堡的铁路竣工后,德国开始制定《巴格达铁路方案》,对土耳其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
1899年威廉二世第二次出访土耳其,1903年签订最后租让条约。
(4)巴格达铁路一旦建成,便可给德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广阔的经济扩张场所,同时,对控制土耳其以及削弱英国和俄国的殖民利益也大有裨益。
(5)德国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租让权,不可避免地与在近东有着巨大利益的英法俄三国发生冲突。
围绕巴格达铁路问题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1914年。
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巴格达铁路问题便不了了之。
东亚封贡体系:以中国为中心,周边小国在名义上依附于中国的统治王朝,定期纳贡。
在封贡体系中,太平洋周边各国只限于对中国采取通商和文化交流的朝贡关系,而不是实际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
穆斯林世界: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当时穆斯林风暴和伊斯兰教星月旗又一次席卷了欧亚大陆,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
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
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
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广泛而复杂,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欧洲秩序:欧洲秩序是指1500年前后欧洲各国所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
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已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
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
但是,在东亚的中国和中部的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的时候,欧洲却在四分五裂中经历着空前、彻底的大变革,开始踏上走出中世纪的旅程。
掷出窗外事件:1)背景:波西米亚于1526年起就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长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
在1419年“胡斯战争”后,在16世纪末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波西米亚倾向于新教,并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609年签署“大诏书”,给捷克新教徒以信仰自由权。
但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违背“大诏书”,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2)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
3)“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决心再次纠集“十字军”,以武力征服波西米亚。
三十年战争1)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2)四个阶段: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3)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4)评价: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①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被卷进来了。
它们先是为了宗教信仰而战,信教诸侯于天主教势力势不两立;接着又抛开了宗教外衣,为赤裸裸的国家(或准国家)利益而战,宗教信仰不再是划分敌我的主要依据。
②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民族君主国的兴起、主权观念的出现和国际政治的世俗化这些在中世纪就已经酝酿成熟的欧洲新现象,现在有了一个被大家(除罗马教皇外)所共同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结局,欧洲国家的组织形式真正开始走出了中世纪。
七年战争1)时间:1756-1763年2)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英法争夺政治优势、商业和殖民地霸权的矛盾和普奥争夺中欧霸权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英法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北美、西印度、印度的领土和商业领域;普奥争夺的重心集中在领土和对德意志的领导权上。
3)英法、普奥德继续争斗导致了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联盟颠倒”),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
英国与普鲁士结成联盟,法奥也签订条约结盟,不久,西班牙、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同盟。
出现了两个集团对垒的局面。
4)1756年5月,双方开战,战争持续了七年,被称为“七年战争”。
这场战争分为欧陆战场和海外殖民地战场两条战线。
战争初期法奥联盟占优势,但由于俄国与普鲁士单独议和,法国最终战败。
1763年,法、西语英国签订《巴黎和约》,法国失去了北美和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
法、奥也与普鲁士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确认了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领,这等于确认了普鲁士的强国地位。
5)评价:①不仅在欧洲进行,也在美洲和印度进行,因而是一场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欧洲战争。
②是一次属于英法争霸性质的战争,其他参战各国虽抱有各自的目的,但都受到了英法争霸的制约。
③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
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战前英法争夺欧洲、商业和殖民地霸权的局面由于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而宣告终结。
与此同时,随着西班牙、荷兰影响的衰减和俄国实力的增强,欧洲国际政治斗争的重心由西欧移向东欧。
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开始成为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英国是战争的胜利者,逐渐成为美洲和印度的主宰,它通过对殖民地的巧取豪夺,进一步增强了七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法国则损失惨重,丧失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主地位,一步步衰落下去。
奥地利失去了西里西亚,实力大大削弱,在德意志国家中失去了领先地位。
普鲁士虽付出了巨大的战争代价,但毕竟得到了西里西亚,加入了列强行列。
俄国借此时机扩张了实力,成为主宰东北欧国际政治事务的重要一员④虽然形成了欧洲政治新格局,但并没有消除列强争夺霸权的旧矛盾。
法国对战败一直耿耿于怀,伺机复仇,英法尖锐对抗的状态没有大的改观;奥地利收回失去的西里西亚的愿望与普鲁士争霸德意志的计划水火难容。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1648年10月24日签订。
是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形下签订的。
2)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领土问题、宗教问题、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
3)历史意义: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不但结束了持续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