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测量规范》复习
水准测量教程

测量教程——水准测量1水准测量原理水准测量是利用一条水平视线,并借助水准尺,来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这样就可由已知点的高程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
设后视A尺读数为a ,前视B尺读数为b ,则A、B两点高差为高差法:视线高法:2 水准仪的基本结构及其应满足的条件:为了照准标尺进行读数就必须有一个构成视准轴及可绕垂直轴旋转的望远镜;为使视准轴整平至水平位置,要有一个与望远镜相联系的水准器;为了整置水准器,需要有与水准器相联系的脚螺旋和其他部件。
所以水准仪的基本部件为:望远镜,水准器,垂直轴和脚螺旋。
这些部件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为:a 视准轴与水准器轴平行b 水准器轴与竖轴正交c圆水准器轴应平行于仪器的竖轴;d十字丝的中丝(横丝)应垂直于仪器的竖轴;3 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为水准仪,工具为脚架,水准尺和尺垫。
水准仪按其精度可分为DS05、DSl、DS3和DSl0等四个等级。
建筑工程测量广泛使用DS3级水准仪。
因此,本章着重介绍这类仪器。
3.1、水准仪的结构根据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仪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一条水平视线,并能照准水准尺进行读数。
因此,水准仪构成主要有望远镜、水准器及基座三部分。
3.1.1望远镜DS3水准仪望远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对光透镜和十字丝分划板所组成。
物镜和目镜多采用复合透镜组,十字丝分划板上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长线,竖直的一条称竖丝,横的一条称为中丝,是为了瞄准目标和谈取读数用的。
在中丝的上下还对称地刻有两条与中丝平行的短横线,是用来测定距离的,称为视距丝。
十字丝分划板是由平板玻璃圆片制成的,平板玻璃片装在分划板座上,分划板座固定在望远镜筒上。
十字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称为视准轴或视线。
水准测量是在视准轴水平时,用十字丝的中丝截取水准尺上的读数。
对光凹透镜可使不同距离的目标均能成像在十字丝乎面上。
再通过目镜,便可看清同时放大了的十字丝和目标影像。
从望远镜内所看到的目标影像的视角与肉眼直接观察该目标的视角之比,称为望远镜的放大率。
测量规范

测量一、一般规定1、水准测量执行“分级管理,分级测量”原则,即基本水准点从引据水准点进行引测;校测水准点从基本水准点引测;水尺零点高程从校核水准点引测。
特殊情况下引据水准点可直引测校核水准点;基本水准点引校测水尺零点高程。
2、基本水准点高程的变动,应经2次及以上符合规定的方法测量确定。
高程变动值不大(在10mm之内)或变动值在10mm以上但在测量充许误差范围内,其采用高程暂不改动;若高程采用值发生变动,应由省局批准。
3、校核水准点高程经校测变动值在10mm之内暂不改动采用高程;超过10mm应复测证实其高程确已变动后方可更改高程。
校核水准点高程变动由地区局批准,并报省局备案。
4、基本水准点与校核水准点经联测发现有两个以上高程发生变动,变动形态出现复杂情况时,应由其它高级水准点进行联测,搞清变动原因并慎重处理。
5、水准测量(1)水准点经多年检测高程稳定,应在逢“0”、“5”年份校测一次。
建立有高程自校系统的测站,基本水准点高程未变动的,应逢“0”或“5”年份校测一次,具体校测时间由地区局确定。
(2)校核水准点自校系统不少于3个高程点,点与点的距离:山区应大于200m;平原地区大于500m。
自校系统应每年联测一次,当发现有变动迹象时应及时与基本水准点联测。
6、水尺零点高程校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倾斜式水尺在一个斜面上时,应不大于2m间隔进行水尺零点高程测量,如P1(0.00)、P2(2.00)、P1(4.00)等(0.00、2.00等为置尺点水尺读数)。
(2)对受地形条件限制的测站,水准测量单站视距前后差要求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2m(对三丝读数不作要求)。
(3)当采用水准仪观测水尺读数进行零点高程测量时,应变换仪器高度2次及以上。
7、大断面岸上部分测量当使用水准仪测量有困难时,可使用全站仪、GPS、经纬仪极坐标交会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使用全站仪进行高程测量时,其天顶距应控制在5°内;受地形限制,特殊情况应控制在10°内,当采用直接量距法测量起点距的,水边起点距应用其它仪器校核,其误差应小于1/500。
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面高程控制测量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1 一般规定4.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程测量应采用统一的高程系统,并应与现有城市高程系统相一致。
4.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程控制网为水准网,应分两个等级布设:一等水准网是与城市二等水准网精度一致的水准网,二等水准网是加密的水准网。
现有城市一、二等水准点间距小于4km时,应一次布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二等水准网。
4.1.3 水准网应沿线路附近线路布设成附合线路、闭合线路或节点网。
二等水准点间距平均800m,联测城市一、二等水准点的总数不应少于3个,宜均匀分布。
4.1.4 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表4.1.4 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mm)符合水准路线平均长度(km)水准仪等级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偶然中误差M△全中误差Mw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一等±1±2 35~45DS1瓦尺或条码尺往返测各一次往返测各一次±4二等±2±42~4 DS1瓦尺或条码尺往返测各一次往返测各一次±82 采用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与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测量技术要求相同。
4.1.5 水准点应选在施工影响的变形区域以外稳固、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的地方,宜每隔3km埋设1个深桩或基岩水准点。
车站、竖井及车辆段附近水准点布设数量不应少于2个。
4.1.6 当水准路线跨越江、河、湖、塘且视线长度小于100m时,可采用一般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视线长度大于100m时,应进行跨河水准测量。
跨河水准测量可采用光学测微法、倾斜螺旋法、经纬仪倾角法和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法等,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的相关规定。
4.1.7 水准点标石和标志应按本规范附录B中的图B.0.1、图B.0.2、图B.0.3和图B.0.4的形式和规格埋设适宜的水准标石。
水准测量规范

路线
视线 观 测 次 数往返较差、附合或
长度 水准仪水准尺 长度
环线闭合差
等级 /km
/m 与已知 符合或 平地 山地
点联测 环线 /mm /mm
等外
≤5
单面 DS3
2020/3/24
100
往返各 一次
往一次 ±40
L
±12 n
五、三、 四等水准测量
1.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的技术要求
解决方法:
这时需要在两点间加设若干个立尺点, 分段设站,连续进行观测。
加设的这些立尺点并不需要测定其高程,它 们 只 起 传 递 高 程 的 作 用 , 故 称 之 为 转 点 , 用 TP (Turning Point)表示。
2020/3/24
进行方向
2.424 2.312
2.014 1.901
TP2
D=1000m 大地水准面
2020/3/24
C hAC HC
测站 测点
BMA Ⅰ
TP1
TP1 Ⅱ
TP2
水准尺读数/m 后视读数 前视读数
2.014 1.901
1.223 1.108 2.312
0.450
高差/m 平均高差/m 高程/m 备注
+0.791 +0.793
+0.792 32.186
(2)计算检核
为了保证记录表中数据的正确,应对记录表中 计算的高差和高程进行检核。
检查内容:
后视读数总和减前视读数总和的二分之一
高差总和的二分之一
平均高差总和
C点高程与A点高程之差 以上这四个数字应相等。
否则,计算有错。
2020/3/24
水准测量规范

水准测量规范水准测量是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高精度、高准确性、高实用性等特点。
为了保证水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严格遵守水准测量规范。
一、设备要求:(1)水准仪应具备高精度、稳定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能满足要求的测量精度。
(2)三脚架要坚固稳定,以确保测量仪器不受外力的影响。
(3)基准点要选取坚固、稳定的地面,避免受到地震、地面沉降等因素的影响。
二、操作要求:(1)水准标尺应垂直放置,确保读数准确。
(2)每个测量点至少观测3次,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以减小误差。
(3)观测时要避免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观测过程中要保持团队的默契,配合操作,避免误差的产生。
三、数据处理要求:(1)水准线的调整要采用闭合回路法,以提高水准线的准确性。
(2)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时,要排除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保证数据的质量。
(3)在进行水准网平差时,要注意对中误差进行检验,确保平差的效果。
(4)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观测校正、重力校正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提高水准测量的结果精度。
四、结果应用要求:(1)测量结果要进行审核和验算,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测量结果要进行有效的保存和备份,以便今后的查阅和使用。
(3)测量结果要合理应用,为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提供准确基础。
总之,水准测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地理空间数据采集方法,需要严格遵守水准测量规范,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过程中,才能获得高精度、高准确性的测量结果,为地理空间数据的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
测量学复习资料 2

《测量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 地面点沿(铅垂线)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称为点的绝对高程,而至(任意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它的相对高程。
2. 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是(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
3.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
确定点位的测量方法分为(控制测量)、(碎部测量)。
4. 高程测量按采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分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气压高程测量)三种。
5. 三、四等水准路线,必须进行(往返)观测或(对向)观测;目的是消减(球气差)的影响。
6. 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传递高程),在同一转点上,既有(前一测站的高差读数),又有(后一侧站的高差读数)读数。
7. 整平经纬仪时,先将水准管与一对脚螺旋连线(平行),转动两脚螺旋使气泡居中,再转动照准部(90°) ,调节另一脚螺旋使气泡居中8. 经纬仪安置过程中,整平的目的是使(仪器的竖轴垂直),对中的目的是使仪器(中心)与(测站)点位于同一铅垂线上。
9. 观测水平角时,观测方向为两个方向时,其观测方法采用(测回法)测角,三个以上方向时采用(方向观测法)测角。
10. 决定一条直线方向的基本方向有(真北方向)、(磁北方向)和(坐标北方向)三种。
11. 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是(标准差与中误差)、(相对误差)和(极限误差)。
12. 观测误差按其对观测成果的影响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大类。
13. 确定直线方向的工作称为(直线定向),用目估法或经纬仪法把许多点标定在某一已知直线上的工作为(直线定线)。
14. 由子午线北端顺时针方向量到测线上的水平夹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其角值范围为(0°~360°)。
15. 经纬仪导线的起算数据至少有(一条边的方位角)和(一个点的坐标),观测数据是(水平角)和(两点间距离),导线计算的最终目的是求出(各个导线点的坐标)。
水准测量知识点

水准测量知识点
水准测量是一种用来确定地面高程差异的测量方法。
以下是水准测量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基准点:水准测量的起始点和参考点,通常选择稳定、不易受影响的地物作为基准点,例如测量塔、基坑墙等。
水准仪:用于测量地面高程差异的仪器。
常见的水准仪有自动水准仪和经纬仪。
水准仪通过望远镜和水平仪测量地面上的水平线位置,从而确定高程差异。
测量线路:水准测量需要确定测量的线路,通常是一条连接基准点和目标点的直线或曲线。
测量线路可以通过测量标杆、测量杆、测量尺等工具确定。
测量点:测量线路上的特定地点,用于确定高程差异。
测量点通常通过测量尺或测量杆的读数确定其高程。
高程差:测量点的高程与基准点的高程之间的差值,表示地面的高程差异。
高程差可以通过测量点和基准点的高程测量值计算得出。
级差:相邻两个测量点之间的高程差,表示沿测量线路的高程变化。
测量误差:水准测量中存在测量误差,包括仪器误差、环境误差和操作误差等。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需要进行合适的仪器校准和误差控制。
数据处理:水准测量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包括高程差的计算、误差校正和数据分析等。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闭合水准法和开放水准法。
需要注意的是,水准测量是一项精密的测量工作,需要经验丰富的测量人员和准确的仪器设备来进行。
在进行水准测量时,应严格遵循测量规范和程序,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水准测量规范

水准测量规范-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水准测量水准测量:国家水准测量依精度不同分为一、二、三、四等。
一、二等水准测量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三、四等水准测量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提供所必须的高程控制。
精度低于四等的水准测量称为等外水准测量。
本节阐述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布设形式、技术要求、选点埋石、外业施测和内业计算等有关内容。
一、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
水准路线每隔一定的距离需要埋设一个固定点,称为水准点。
水准测量的目的就是以已知高程点为起算点,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水准点的高程。
根据已知水准点的情况和测量工作的实际需要,水准路线可以布设成以下三种形式。
(1) 附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上。
(2) 闭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环形路线进行水准测量,测定沿线上水准点的高程,最后又回到该水准点。
(3) 支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水准路线测定沿线上其他水准点的高程,最后不与任一已知高程点连测。
为了提高成果的精度及其可靠性,规范规定支水准路线必须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且应限制支水准路线的长度。
(4)水准网二、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水准测量对所使用的仪器类型、水准路线长度、不符值或闭合差的限差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其中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4-27所列。
三、水准路线选线和水准标石埋设(1)收集资料在确定水准路线布设形式之前,首先要收集已有的水准测量资料,包括水准路线图、水准点“点之记”、成果表、技术总结等。
而且还应到实地调查,确定已知成果可否利用。
(2)图上初步选线在测区已有的地形图上设计拟定的水准路线。
水准路线应尽量选设在地势平坦、土质坚实、施测方便的道路附近,尽量避免通过水滩、沙土、易塌陷易受雨水冲刷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准测量规范》复习
67. 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首先重测的测段应是()。
A.往返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同符号的较大测段
B.往返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同符号的较小测段
C.往返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符号相反的较大测段
D.往返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符号相反的较小测段
答案:【A】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7.12.2规定。
68. 跨河水准测量的方法有光学测微法、倾斜螺旋法、经纬仪测角法、测距三角高程法与GPS测量法,规范规定经纬仪倾角法的最大跨距为()m。
A.500 B.1,500 C.3,500 D.3,000
答案:【C】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8.2规定。
69. GPS跨河水准测量应选择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平原、丘陵且河流两岸的地貌形态基本一致地区进行。
当跨河场地两端高差变化超过()m/km的地区不宜进行一等GPS跨河水准测量。
A.500 B.70 C.130 D.200
答案:【B】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8.3.2规定。
70. 每完成一条水准路线测量,应计算每公里水准的偶然中误差;当构成水准网的()时,还需要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
A.水准环超过20个B.水准环超过10个
C.水准环超过5个D.水准环超过15个
答案:【A】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9.2.4规定。
71. 一等水准网的观测,宜分区依次进行,每个区域至少应含()个以上的卫星定位系统连续运行站。
A.1 B.2
C.3 D.4
答案:【C】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8.2规定。
72. 二等水准环线的周长,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应不大于()km,山区和困难地区可酌情放宽。
A.2,000 B.1,600 C.750 D.200
答案:【C】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3部分规定。
73. 进行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的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可适用土层不冻或冻土深度小于()m的地区。
A.0.6 B.0.8 C.1.0 D.1.5
答案:【B】解析:详见《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5. 2. 1规定。
74. 按现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冻土地区应埋设钢管普通水准标石,其标石埋深应在最大冻土深度线下()m。
A.0.5 B.0.8 C.1.0 D.1.2
答案:【A】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附录A6.3部分的规定。
75. 单独的三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km。
A.70 B.80 C.150 D.200
答案:【C】解析:详见《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4.3.2部分规定。
76. 单独的四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km。
A.70 B.80 C.150 D.200
答案:【B】解析:详见《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4.3.3规定。
77. 三、四等水准路线()km以内的大地控制点、水文站、气象站等固定点,应根据需要列入水准路线予以联测。
A.5 B.20 C.50 D.80
答案:【C】解析:详见《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4.3.4部分规定。
78. 新设的三、四等水准路线距已测的各等级水准点在()km以内时,应予以联测或接测。
A.2 B.3 C.4 D.5
答案:【C】解析:详见《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4.6.2部分规定。
79. 一、二等跨河水准测量,除采用测距三角高程法外,当跨河视线长度小于300 m时,视线高度应不低于()m。
A.2 B.3 C.4 D.5
答案:【A】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8.3.1规定。
80. 选定基岩水准点,宜选在基岩露头或距地面不深于()m的基岩上。
A.2 B.3 C.4 D.5
答案:【D】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5.1.3规定。
81. 按现行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随GPS 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件只能用于()。
(2011年真题)
A.C级及以下各级GPS网基线解算B.A级GPS网基线预处理
C.B级GPS网基线精处理D.A级GPS网基线精处理
答案:【A】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12.1.1规定。
82. 一、二等水准路线跨越江、河,当视线长度大于()m时,应根据视线长度和仪器设备等情况,选用规范规定的相应方法进行跨河水准测量。
(2011年真题)
A.50 B.100
C.150 D.200
答案:【B】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8.1规定。
83. 一、二等水准观测时,应根据路线土质选用尺桩或尺台,所用尺桩数,应不少于()个。
A.2 B.3
C.4 D.5
答案:【C】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7. 3. 1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