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3色彩的生理属性
色彩三属性图解.

2、色 立 体
用色相、明度、彩度三个变量按照一定的规则 排列形成的三维色空间。
利用色立体的模型或空 间概念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 去理解或表示颜色或色差的 规律。 通常每一种颜色体系都 有其对应的色立体。
孟塞尔色立体
孟塞尔 (Alhert· H· Munsell) [美]色彩学家、美 术教育家 孟塞尔颜色系,用 三维空间的近似球状 的模型,把色彩的色 相、明度、纯度这3种 视觉特征全部表示出 来,如图: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奥斯特瓦德,德国物 理化学家,他对染料 化学研究做出过很大 的贡献,1909年诺贝 尔化学奖获得者, 1921年出版了《奥斯 特瓦德色谱图册》, 以后又经修订,创立 了色彩体系。
奥斯特瓦德色相环以黄、橙、红、紫、群青、绿蓝、 海绿、叶绿为8个基本色相,每一个基本色相再分为三个 色相,编成24色相环,其中以第2个色相为该色的代表色。
学习色立体的目的
• 有助于我们对色彩的基本性质在三度空间中的统 一构成关系的理解。
• 色立体中无论是色相序列、纯度序列、明度序列 都有严密的组织规律,并且指示着色彩的分类、 对比、调和等一些规律。 • 可以帮助从事美术设计的工作者丰富色彩词汇, 开拓色彩设计的思路。
• 记录简便,传达准确,为色彩应用、色彩管理和 色彩检验提供了标准化词汇。
(1)色相
指色彩的相貌,也是色彩最主要的特征。红、 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谱,就是七个色相 组成的。
从光学上讲,色相是以 波长来划分色光的相貌, 可见色光因波长的不同 给人眼以不同的色彩感 觉,每一种波长的色光 感觉就是一种色相。
(2)明度
色彩的明度程度。对光原色来 说就是光度,对物体色来说,除了 明度之外,还可以称为亮度、深浅 度。最亮是白,最暗是黑,以及黑 白之间不同程度的灰,都具有明暗 强弱的表现。若按一定的间隔划分, 就构成明暗尺度。有彩色即靠自身 所具有的明度值,也靠加减灰、白 调来调节明暗。
西交大《色彩构成》教学资料包 问题与思考答案 色彩构成(第二章)答案

第二章色彩构成要素课后思考与练习问题1 简述色彩形成的过程?答案:人们要想看见色彩,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第一是光,光是产生色彩的条件,色彩是光被感知的结果,即无光就无色彩。
第二是物体,只有光线而没有物体,人们依然不能感知色彩,正如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照片,它的背景是漆黑一片的太空,什么也看不见,当然也就看不见色彩。
第三是眼睛,人眼中有视觉感色蛋白质,大脑可以辨识色彩。
人的眼睛与光线、物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从这个意义上讲,光、物体、眼睛和大脑发生关系的过程才能产生色彩。
人们要想看到色彩必须先有光,这个光可以是太阳光的自然光源,也可以是灯光等照明设备发出的人造光源,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吸收了部分光,而反射出来的光线被我们的眼睛看到,视觉神经将这种刺激传递给大脑的视觉中枢,我们才能看到物体,看到色彩。
问题2 光的三原色和色料的三原色分别是什么?答案: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
光线会越加越亮,两两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间色:yellow黄、magenta 品红(或者叫洋红、紫)、cyan青。
三种等量组合可以得到白色。
除色光三原色外,还有另一种三原色,称颜料三原色。
我们看到印刷的颜色,实际上都是看到的纸张反射的光线,比如我们在画画的时候调颜色,也要用这种组合。
颜料吸收光线,而不是将光线叠加,因此颜料的三原色就是能够吸收RGB的颜色,为黄、品红、青,(CMY),他们就是RGB的补色。
问题3 原色、间色和复色的概念分别是什么?答案:问题4 简述加法混合、减法混合和中性混合的概念?答案:问题5 色彩有哪些分类?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答案:以色彩的种类来分,可分为原色、间色、复色。
以色彩的系别来分,又可分为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
有彩色系指包括在可见光谱中的全部色彩,它以红、橙、黄、绿、蓝、紫等为基本色。
基本色之间不同量的混合、基本色与无彩色之间不同量的混合所产生的诸多的色彩都属于有彩色系。
色彩构成第三章-色彩的视觉感知

同样明度的紫色放在黑底上, 感觉发亮;色味变浓,纯度变 高;
同样明度的灰色,放在白底 上,感觉更暗
两种明度有差异的色彩放置在一起, 在相互映衬下,明度越亮的色彩感觉就越 明亮,而明度越低则越暗淡。
室 内 色 彩 设 计 应 拉 开 明 度
3.纯度异化:
当无彩色的灰色与鲜艳的颜色并列放置时,灰色显得更灰,鲜艳显得 更鲜艳,在色彩设计中,我们为了色彩纯度能发挥高效的作用,图形中加 上一小部分的灰色以增加深度。
一、明暗适应
暗适应现象
从亮处走进暗室时, 开始什么也看不见, 经过相当时间后, 才开始恢复视觉。
暗适应大约需要5-10分钟
明适应现象
从暗处走向亮处, 在最初什么都看不清,
经几秒钟后, 视觉才恢复正常,
明适应需要0.2秒左右
第二节 视觉适应
二、远近适应
人眼相当于一架精密度很高的照相机,能自动调节焦距。
柱形成像元比较小, 但敏感,它们在夜间 或光线不良的情况下 发挥作用,它们更敏 感于物体的活动。
人眼的构造
第一节 色彩感觉形成的生理因素 色彩测试表现出人的生理机能对色彩感知的作用
第三章 色彩的视觉感知
第二节 视觉适应
第二节 视觉适应
视觉适应有三种现象
明
远
颜
暗
近
色
适
适
适
应
应
应
第二节 视觉适应
玻璃体液、视网膜、成像元等组成。
第一节 色彩感觉形成的生理因素
一、眼球
人眼是一个球体, 直径约为一英寸。 它长在一个多骨的、 不能弯曲的眼窝里, 只有表面露在外边。
眼球的大部分被一 层坚韧的白膜(巩膜) 所覆盖,通常人们 称之为眼白。
微课色彩知识点总结

微课色彩知识点总结一、色彩概念1.1 色彩的定义色彩是人眼在特定光线作用下,对物体所反射、透射出的光的视觉感受。
色彩是光的一个属性,它是光的波长和频率的表现。
人类的色彩感知是通过视网膜上的三种视锥细胞对光信号的感受来实现的。
这三种视锥细胞对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有着不同的敏感程度,从而形成了对复杂的色彩世界的感知。
1.2 色彩的基本特性色彩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色相是指色彩的基本色调,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颜色,如红色、绿色、蓝色等。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它反映了色彩的明亮程度。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度、浓度程度,它反映了色彩的鲜艳程度。
1.3 色彩的作用色彩在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作用,它不仅仅是物体的表面特征,还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和行为。
在视觉传达中,色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载体,人们可以通过色彩来获取对象的相关信息和情感体验,从而影响人们的审美感受和行为选择。
二、色彩基本知识2.1 色彩的三属性色相是色彩固有的基本属性,是区分颜色品种的标志,如红、黄、蓝等。
明度是色彩的亮度属性,是色彩深浅的度量。
饱和度是色彩的纯度属性,它反映了色彩的鲜艳程度和灰度的程度。
这三种属性共同构成了色彩的表现形式。
2.2 色彩搭配原则色彩在搭配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对比原则、同类原则等。
对比原则指的是选择色相对立、鲜明对比的色彩进行搭配,以产生强烈的冲击效果。
同类原则指的是选择色相接近、明度、饱和度相似的色彩进行搭配,以产生柔和、和谐的感觉。
2.3 色彩的心理作用不同的色彩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作用。
比如红色具有振奋、激励的作用,蓝色具有安静、冷静的作用,黄色具有明朗、活泼的作用等。
设计师在进行色彩选择时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心理需求,遵循心理学上的色彩作用规律,以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三、色彩理论知识色彩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比较常见的分类有原色、混合色、中性色等。
原色是指无法通过混合得到的三种基本色,即红、黄、蓝。
色彩心理学与生理学

色彩生理理论:三色论与四色论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理论1807年,英国医学物理学家扬(T.Young)和德国生理物理学家赫姆霍尔兹(H.LFvonHelmholtz)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的色光混合规律,假设在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会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
如当一种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而另外两种相对处于抑制状态,那么就产生一种原色觉,如果两种或三种神经纤维都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就产生综合色觉。
如:当“红”神经纤维受到红光刺激而兴奋时,“绿”“蓝”两种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则产生红色觉;当“绿”或“蓝”神经纤维受到绿光或蓝光的刺激而兴奋时,则产生绿或蓝色觉。
又如:当“红”“绿”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光和绿光的刺激而兴奋,而“蓝”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黄色觉;当“红”“蓝”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光和蓝光的刺激而兴奋,而“绿”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晶红色觉;当“蓝”,“绿”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蓝光和绿光的刺激而兴奋,而“红”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青色觉;当“红”、“绿”、“蓝”三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刺激而兴奋时,则产生白色觉。
如果三种神经纤维受三原色光等量刺激程度逐渐减小,又会产生不同明度的灰。
如果三原色光的刺激量等于零,也就是不存在任何色光刺激,那么就产生黑色觉。
以上是由三原色光等量的刺激引起的色感,如果改变三原色光的光量和混合比例,必然引起三种神经纤维兴奋与抑制程度的差别,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色彩感觉。
扬?赫姆霍尔兹认为三种神经纤维受到光的刺激后而产生的兴奋与抑制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当每一种神经纤维受到对应的原色光刺激而处于强烈兴奋状态时,另外两种神经纤维受到此光刺激后也同时兴奋,不过兴奋的程度比较低,所以每种颜色实际上都含有一定的白光成分,即有明度的感觉。
扬?赫姆霍尔兹解释色彩视觉的理论称为三色学说,它为现代色度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今三色学说仍具有解释各种颜色混合现象的理论价值。
色彩构成-基本原理

色彩构成色彩色彩是一种涉及光、物与视觉的综合现象。
光是感知色彩的条件之一,健康的眼睛是感知色彩的条件之二,缺一不可。
光刺激眼睛所产生的视感觉为色彩(色彩是一种视觉形态,是眼睛对可见光的感受);光,是感知的条件;色,是感知的结果。
色彩构成色彩构成是研究色彩的产生、人对色彩的感知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色彩构成是按照色立体的表色法,以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为中心,以色彩的对比和调和为主要法则,以改变色的明度、纯度、冷暖、面积、形状、位置等为手段,使色彩依照一定的秩序排列、变化,达到美的效果。
歌德的《色彩论》主要从色彩与人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联系来阐述色彩。
谢弗雷尔(法国化学家)的《色彩谐调与对比原理及其在艺术中的运用》把补色原理运用于艺术(对印象派的产生极大的影响)。
约翰内斯·伊顿(瑞士色彩学家)《色彩艺术》较为完整地总结了西方色彩理论。
主要从物理、化学、生理、心理、艺术五个方面论述。
孟塞尔(孟谢尔)美国画家奥斯特瓦德德国化学家日本色彩研究所与PCCS色彩体系色彩的基本原理•科学依据物理学的依据物理:研究光的性质与光量的问题。
光在物理学上是电磁波的一部分。
只有从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觉,这段波长叫可见光谱,即常称的光。
其余波长的电磁波都是人眼所看不见的,通称不可见光。
波长长于780毫微米的电磁波叫红外线,短于380毫微米的电磁波叫紫外线。
光的混合与色料的混合(1)光的三原色太阳白光虽含有7种色光,但其中以红、绿、蓝3种最为基本,它们按不同比例互相混合,可以产生期于各种色光,还可以混成白光,但它们却是其它色光所无法合成的。
因此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朱红、翠绿、蓝紫)色光三原色相加是明度的增强,故称之为加色混合,色光混合后,混合色亮度比参加混合的原色亮度都高。
色光混合次数越多,明度越高。
(2)颜料三原色颜料三原色相加是光度的减弱,称为减色混合。
颜料混合后,明度与色度下降是极普遍的现象。
第二章 色彩三要素

第二章色彩三要素一、明度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对光源色来说可以称为光度。
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出来的明度关系看作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构成的关键。
二、色相,色相指色彩的相貌。
如果说明度是色彩的骨骼,色相就是华美的肌肤。
是色彩的灵魂。
三、纯度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取决于一种颜色的波长单一程度。
第三章色彩与生理光、物体、物体的反射、透射是生成色彩的客观条件,而人类感受色彩还必须得具备一双健康的视觉感受器——眼睛一、视觉的生理特性1、视觉的适应明适用应我们把从暗到明的这个视觉适应过程叫明适用应。
暗适应从明到暗的适应过程叫暗适应,这个过大约需要5——10分钟的时间。
色适应当我们从普通灯光(带黄橙味光)的房间到点的光灯(带蓝白叶味光)的房间,开始觉得两房间的灯光色彩有差异,可过不多久你适应了,觉得没什么区别,这种适应过程称之为色适应。
2、视觉的惰性(色感觉恒常)当我们看物象时,常常进行看心理的调节,就不会被进入眼内的光的物理性质所欺骗,而能认识物质的真实特性,视觉的这种自然地或无意识地对物象的色知觉始终想得持原样不变,和“固有”的现象。
即视觉惰性,也叫色感觉恒常。
大小恒常我们面向美方,两个等大的人,其中一个站在眼前,一个站在远处,虽然近处的人比远处的人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大很多,但我们会绝对地认为是同样大的人,只是两个人距离我们远近不同而已。
眼睛的这种恒常现象称为大小恒常。
明度恒常当我们现象一个穿浅灰衣的人站在阳光下一个穿白衣服的人站在阴影处,二者相比较,虽然在阳光下浅灰衣服对光的反射量比在阴影处的白衣服对光的反射量多,但我们仍然感到在阳光下的人穿的是浅灰色的衣服,而在阴影处的人穿的是白衣服,此种现象称之为明度恒常。
色的恒常我们把张白纸投照的红色光,把一张红纸投照的白光(金色光)二者相比较。
虽然而张纸都成了红色纸,这种把物体的“固有色”与照明光相区别的能力,我们称之为争的恒常。
色感觉恒常的条件色彩环境或照明条件发生了变化(照明色光就为不含黄色光)时,好让这个小女孩进入蓝紫色光的室内,则黄裙子没有黄色光可反射而就成黑灰色,这时感觉的恒常现象则不能维持色彩感觉的恒常现象是有条件的。
《色彩构成》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色彩构成》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牛顿在那一年通过三棱镜将光分解成光谱从此人类真正开始了对光的研究________A、1667年B、1665年C、1668年D、1666年2、光的三原色称之为________A、加法混合B、减法混合C、混合D、色相混合3色彩的三大属性_________A、色阶、冷暖和互补B、色调、明暗和色光B、 C、基调、纯度和明度 D、色相、明度和纯度4、色立体是由色彩专家根据_________建立的色彩体系A、色彩样式B、色彩对比C、间色D、色彩属性5、目前主要用的是哪两种色立体__________A、蒙赛尔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B、牛顿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C、蒙赛尔和牛顿色立体D、牛顿和拉斐尔色立体6、从牛顿通过三棱镜发现光谱后,科学家们进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认为能组合出各种色彩的最基本的色是________A、红色B、绿色C、蓝色D、三原色7、从色相上大致可非为________A、临近色对比、同类色对比、中差色对比、互补色对比B、临近色对比、互补色对比C、同类色对比、中差色对比、互补色对比D、同类色对比、中差色对比8、从纯度上_________A、有不同纯度的互补色对比B、有不同纯度的对比C、有不同纯度的互补色对比D、有不同纯度间色9、从明度上有__________A、有冷暖对比B、有色相对比C、有补色对比D、有明暗的对比10、从数量上__________A、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加强,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减弱B、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减弱,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加强C、在面积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减弱,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增强D、在面积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加强,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减弱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明度变化是由黑色与白色色量的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所购成的由暗到亮的色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视觉的错视现象
一、色感错视 色彩视觉因主要受物理因素——色 光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错误的色彩 感应现象,称为“物理性视错”。 这一现象集中表现在色彩的膨胀与 收缩感觉上,它的成因包含了物理 上的色光现象和生理上的成像位置 两个方面。通过光的物理性质我们 可知,各种色彩的波长有长短之别, 但这种差异是非常微小的。由于人 眼晶状体自动调节的灵敏度有限, 所以不同波长光波在视网膜上的映 像就有了前后位置上的细微差异。 如光波长的红、橙、黄等色,在视 网膜的内侧成像,而光波短的绿、 蓝、紫等色,则在视网膜的外侧成 像,以致造成了前者各色显得比实 际位置离眼睛近一些,后者诸色显 得远一些的视错印象(图3-7)。
颜色适应现象在作画时常遇到,例如,人眼在观察有色 光源照射下的物象时,开始时物体受光源色影响的感觉 十分明显,但是随着作画时间的增长,光源色的第一印 象将逐渐消逝。过去的生活经验代替当前的感觉。因此 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图3-5)。
人眼视觉适应的能力对于适应客观环 境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但是对于美术、设计工作者来说,它 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因为它可 能误导视觉所反映的客观色彩,所以 美术、设计的初学者很难把握住景物 的色调和空间感。他们往往把晴天、 阴天、早晨、中午和晚上的风景,画 成一个色调,也容易把对象的暗部和 亮部,远处和近处都画得一样清楚。 色彩视觉的最佳时间域大约在5~10 秒之间,并非与观察时间成正比。颜 色刺激只需几秒钟就够了。如果长时 间注视某种颜色,则它的纯度会显著 地减弱,深色会变亮,浅色会变暗, 这也是颜色适应的反应。所以美术、 设计工作者必须强调整体地观察、整 体地比较、整体地描绘,注意保持对 物象的新鲜感觉和第一印象,培养敏 锐的观察力,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色 彩认识方法论(图3-6) 。
二、远近适应
人眼相当于一架精密度很高的照 相机,它能起自动调节焦距的作 用。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透镜, 而且比透镜具有更多的优点,摄 影机必须依靠镜头的伸缩来调节 焦距,而晶状体可以自由改变厚 度来调节焦距,注视远处物体时, 眼中的晶状体的形状会被拉平变 薄,导致曲率改变,焦距拉长; 注视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 曲率增加而增强晶状体对光线的 汇聚力,使物象在视网膜上始终 保持正确的投像。因此在一定的 视觉范围内,不同距离的物体都 能看得比较清楚。所以,当看书 时间久了以后远眺一下,可以让 水晶体松弛休息,在短时间内恢 复眼睛的正常状态(图3-4)。
色彩构成
色彩的生理属性
工学训练目标
了解色彩的视觉生理感知属性,科学地从视知觉认知心理学的角 度来把握人对色彩感受的生理现象;通过训练掌握色彩在人的认 识过程中所受到的客观影响,以及受到生理影响后的视觉感觉, 和如何运用或避免这些影响;学习并通过训练认识色彩混合的原 理和应用,以及混合手段带来的设计手法;通过以上训练过程学 会理性地进行色彩设计。
第一节 色彩感觉形成的生理因素
色彩在生成过程中,不仅需要 呈现色彩的客观条件——光线 和物体,更需要感知色彩现象 的主体因素——眼睛。借助一 对正常的视觉接受器官,人们 才能准确完整地感知到色彩世 界的奥妙和魅力。基于此,我 们应首先了解一下人视觉感知 过程中生理上的几个器官,它 们由眼球、角膜、虹膜和瞳孔、 晶状体、玻璃体液、视网膜、 成像元等器官组成(图3-1)。
第二节 视觉适应
一、明暗适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这样 的现象。当你从亮处突然走进暗室时, 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开 始恢复视觉。这是“暗适应”现象,反 之,从暗处突然走向亮处,在最初的一 瞬间也会感到什么都看不清,经几秒钟 后,视觉才恢复正常,这是“明适应” 现象。眼睛的暗适应是由于眼睛的视网 膜对光刺激(强——弱)的敏感度升高的 结果。明适应是视网膜对光刺激(弱— —强)的敏感度降低的结果。视觉的明 暗适应能力在时间上有较大差别,人眼 的暗适应的时间较明适应长。暗适应大 约需要5~10 min,明适应只需要0.2 s 左右。人眼的这种独特的视觉功能,主 要通过类似照相机光圈的器官——虹膜 对瞳孔大小的控制来调节进入眼球的光 量来适应外部明暗变化的(图3-3)。
视觉残像又分为正残像和负残像两类。正 残像又称正后像。它是指在停止视觉刺激 后,视觉仍然保留原有形色影像的状态。 如注视红色,移开后眼前依然呈现红色。 这一现象在动画片的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 应用。在制作动画片中,利用了正残像的 视错觉原理,把每秒24个静止的画面连续 放映,眼睛在观看时所形成的连续运动状 态,就是正后像的错视结果(图3-14)。
所以一般情形下,暖色、亮色、 纯色等具有膨胀、前进、轻盈的 感觉,而冷色、暗色、浊色等则 极富收缩、后退、Biblioteka 重的意味 (图3-8,图3-9)。
二、同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对同时呈现的临近 的两个视场颜色进行对比。这种 现象时时伴随着人的色彩感知过 程中,因此对人的色彩认知感受 影响很大。同时对比发生时,也 就是眼睛同时接受不同色彩的刺 激后,使色觉发生互相排斥的现 象。刺激的结果使相邻的色彩向 自己的补色方向发展。眼睛同时 接受两种以上不同的色彩刺激后, 色觉便发生相互冲突和干扰,相 邻的色彩会由于视觉受到的干扰 而改变原有的色彩感觉,向对应 方同化或异化,特别是在两色交 界处更为突出。如红与绿色在交 界处的色彩,红色更红,而绿色 更绿(图3-11至图3-13)。
三、颜色适应
人眼在颜色的刺激作用下,引起颜色的视觉变化称为颜 色适应。关于颜色适应可以用这样的一个实验来说明, 当你戴上有色眼镜观察外界景物时,—开始景物似乎都 带有镜片的颜色。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颜色镜片的颜 色在视觉上会悄然消失,外界的景物又恢复成近似正常 的颜色。当你摘下有色眼镜,景物的颜色感觉失真。
三、视觉残像
视觉残像是由于时间因素所形成的人眼在 不同时间段内所观察与感受色彩对比的视 错现象。从生理学上讲,物体对视觉的刺 激作用停止后,人的视觉感应并非立刻消 失,神经兴奋使该物体的影像仍有存留。 我们把这种人的视觉机能恢复的短时间内 导致对第二种颜色感觉影响,并形成的影 像存留称作“视觉残像”或“视觉后像”。 视觉残像是眼睛连续视觉产生的(即先看 一个,再看另一个),因此也可称为连续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