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线虫的总结
寄生虫(线虫)

第一部分线虫一、线虫纲特征⏹虫体圆柱形,左右对称,不分节。
⏹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雌虫尾端直,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或膨大成伞状。
⏹体腔为原体腔。
⏹消化道完整,为管形。
⏹生殖系统:雄性为单管形,雌性多为双管形(鞭虫为单管形)。
⏹发育阶段:虫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幼虫发育显著特征:幼虫蜕皮4次。
⏹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线虫,生物源性线虫二、蛔虫——学名似蚓蛔线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蛔虫病。
●蛔虫形态:⏹活体是呈淡红色,死后呈灰白色⏹雌虫长约20-35厘米,雄虫长约15-25厘米⏹体表有细横纹,虫体两侧有两条白色的侧线。
⏹口端有品字型排列的3个唇瓣(蛔虫的三个唇瓣呈品字形排列,借唇瓣咬附肠黏膜)⏹雌虫尾部钝圆,雄虫尾部卷曲,有两根交合刺⏹雌虫有两套对称的管状生殖系统,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蛔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卵圆形,棕黄色,大小约(65×45)μm,卵壳厚,内含物为卵细胞,外被蛋白质膜。
⏹未受精蛔虫卵狭椭圆形,大小约(90×41)微米,卵壳薄,内含屈光的卵黄颗粒,蛋白质膜较薄,没有蛔甙层,所以有一定的变形性●蛔虫生活史:虫卵随粪便排出→感染性虫卵→经口进入人体→小肠→穿过小肠壁进入静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血窦→通过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毛细血管网→穿出血管进入肺泡(对肺产生机械性损伤)→蜕皮(产生抗原,导致免疫损伤)→上行到咽部,在咽部有两条路,一条是咳嗽将幼虫排出体外,另一条路则是通过吞咽进入消化管,最终以成虫计生在小肠。
●生活史特点:⏹人是唯一终宿主,成虫寄生部位:小肠⏹感染期:感染性虫卵,感染途径:经口⏹成虫寿命一年左右,在肠腔内孵出的幼虫必须经组织移行后才能发育为成虫,其移行途径为侵入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入血-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喉部-胃-小肠。
⏹幼虫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四次蜕皮,第一次(卵内)、第二次和第三次(肺泡内)、第四次(小肠内)。
人体寄生虫线虫 绦虫 吸虫部分总结

寄生虫:一、致病性(一)线虫1、似蚓蛔线虫:成虫钻孔习性导致系列并发症。
虫体运动损伤肠黏膜,掠夺营养导致宿主营养不良,蛔虫喜欢钻孔,容易引发相应的胆道蛔虫症,蛔虫体大,量多扭结引起肠梗阻。
(成虫>幼虫)2、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成虫吸血特性引起贫血。
消化道出血和影响营养吸收,缺铁性贫血。
(成虫>幼虫)3、丝虫:成虫阻塞淋巴回流导致象皮肿或乳糜尿。
引起淋巴系统增生和阻塞,象皮肿或(和)乳糜尿(可带血)。
(成虫>幼虫)4、旋毛虫:新生蚴侵入肌组织引起血管炎和肌炎。
发热及四肢、腰、背部肌肉酸痛。
(幼虫>成虫)5、鞭虫:成虫机械性破坏肠道(成>幼)6、蛲虫:成虫在肛周产卵,肛门瘙痒、异位寄生。
(成虫>幼虫)7、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体内移行,侵犯重要器官(中枢神经)。
(幼>成)(二)绦虫1、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腹部不适,饥痛、消化不良、腹泻。
2、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囊尾蚴占位、炎症、过敏。
成虫夺取肠内营养、机械刺激、虫体毒素和代谢产物。
(幼虫>成虫)3、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机械损害和囊液的过敏性及毒性刺激。
(幼>成)4、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寄生人体导致眼、皮下、内脏、脑和口腔颌面部。
(幼>成)5、微小膜壳绦虫:机械损伤和毒性作用,引起肠粘膜坏死、溃疡。
(幼虫>成虫)(三)吸虫1、华支睾吸虫:虫体机械刺激及分泌的抗原和代谢产物引起变态反应2、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或成虫具有游走特点,引起多部位出血和渗出性炎症,形成囊肿。
3、斯氏狸吸虫:幼虫移行游走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理损害(幼虫>成虫)4、日本血吸虫:寄生在肠系膜静脉内,虫卵肉芽肿形成,引起严重的肝肠纤维化。
5、姜片吸虫:吸附力强,机械性损害肠道黏膜二、相应症状对应可能的寄生虫1、肠腔阻塞:牛带绦虫、蛔虫、日本血吸虫姜片吸虫2、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牛带绦虫、猪带绦虫、蛔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布氏姜片吸虫3、水肿:旋毛虫、钩虫(积液)、棘球蚴囊(血管神经性水肿)、华支睾吸虫(腹水)、布氏姜片吸虫4、淋巴结肿大:丝虫5、肝脾肿大:棘球蚴华支睾吸虫6、贫血:钩虫、鞭虫、似囊尾蚴、长膜壳绦虫布氏姜片吸虫日本血吸虫7、肌肉酸痛无力:旋毛虫、囊尾蚴(猪带绦虫)、8、肛门瘙痒:蛲虫、孕节9、直肠套叠:鞭虫10、肺炎:钩虫、蛔虫、日本血吸虫(童虫)11、胃肠炎症状:旋毛虫、钩虫12、脑神经或脊神经受累:广州管圆线虫13、直肠脱垂:鞭虫14、皮炎:钩虫15、眼、皮下、脑占位:囊尾蚴、裂头蚴、棘球蚴囊、广州管圆线虫16、腹部团块:蛔虫、斯氏狸殖吸虫17、脑膜炎:广州管圆线虫18、咳血:卫氏并殖吸虫(烂桃样血痰)19、大肚子:血吸虫(腹水)20、皮炎:钩蚴性皮炎、尾蚴性皮炎三、感染阶段1、感染期虫卵:鞭虫、蛲虫(蠕形住肠线虫)、蛔虫、细粒棘球绦虫、囊尾蚴病、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2、幼虫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旋毛虫(幼虫囊包)、钩虫(丝状蚴)、曼氏迭宫绦虫、猪带绦虫病微小膜壳绦虫华支睾吸虫(囊蚴)、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斯氏狸殖吸虫日本血吸虫布氏姜片吸虫(囊蚴)、卫氏并殖吸虫四、感染方式1.经皮肤:曼氏迭宫绦虫的裂头蚴微丝蚴日本血吸虫(尾蚴,)2.经口:卫氏并殖吸虫布氏姜片吸虫3.吸入感染:蛲虫4.逆行感染:蛲虫五、检查方法1、肛门拭子法:代绦虫、蛲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2、粪便法:鞭虫、钩虫、蛔虫、曼氏迭宫绦虫、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虫、并殖吸虫、血吸虫(日本,曼氏)3、痰液检查:并殖吸虫4、肌肉活检:旋毛虫5、组织活检:囊尾蚴病并殖吸虫斯氏狸吸虫(皮下包块)6、鲜血检查法:微丝蚴(丝虫)7、免疫学检测:泡球蚴并殖吸虫8、尿液检查:埃及血吸虫六、治疗药(常见)1、阿苯达唑:钩虫、鞭虫、蛲虫、蛔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钩虫、猪带绦虫、泡球蚴病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华支睾吸虫2、噻嘧啶(适用于儿童):蛔虫3、甲苯咪唑:绦虫4、海群生(乙胺嗪):微丝蚴、丝虫5、吡喹酮:并殖吸虫血吸虫布氏姜片吸虫。
寄生虫线虫的总结

成虫:掠夺营养机械损伤。超敏反应。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肠穿孔,胰腺炎,阑尾炎,幼虫:支气管肺炎 ,哮喘。
幼虫:全身肌肉坏死(全身酸痛,横纹肌受损的症状。)恶病质,死亡
幼虫;引起多个器官的损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肛门会阴处皮肤瘙痒。肠道粘膜损伤,慢性炎症或消化功能紊乱。
异位寄生。
宿主
中间:褐云玛瑙螺
福寿螺,蛞蝓
转继:蟾蜍,鱼虾,蟹
致病机制
幼虫在移行过程中的损伤,超敏反应。
成虫的掠夺营养,超敏反应,钻孔习性造成机械损伤,阻塞。
幼虫囊包对肌肉造成的损伤,成虫对肠壁的损害。
幼虫在移行时的损害,对神经系统的损害,超敏反应。
雌虫在肛周外产卵时引起的超敏反应
诊断
粪检,直接涂片,饱和盐水浮聚法,沉淀法
幼虫(3期)
中枢神经系统
成虫:回盲部,结肠,回肠下段。
感染阶段
感染期蛔虫卵
幼虫囊包
第3期幼虫
感染期虫卵
感染方式
食入被虫卵(感染期)污染的蔬菜 ,水果,或者吞食手指上的感染期虫卵
食入含有活幼虫囊包的肉类,肉制品。
生事或者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继宿主而感染,生吃被第3期幼虫污染的蔬菜和喝含有幼虫的生水。
肛—手-口感染。接触感染。吸入虫卵感染。逆行感染
流行病学的诊断,病史询问,所剩的肉类镜检,肌肉活检
流行病学的诊断,临床的表现,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
透明胶纸法
棉签拭子法,夜间肛周观察。
药物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检查,病原学检查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蛲虫油膏
致病阶段
幼虫,成虫(为主)
成虫,幼虫囊包
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总结6篇

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总结6篇篇1一、引言线虫病是一种由线虫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全面了解线虫病的分布、流行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
本次工作总结旨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线虫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监测普查概况本次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覆盖了全国多个重点地区,涉及城乡居民、学校、医院等各类场所。
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现场调查等方式,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
同时,我们还对线虫病的传播途径、感染途径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主要成果1. 流行病学研究:我们掌握了线虫病在全国的分布情况,明确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感染率。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线虫病传播的一些新特点,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实验室检测: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检测体系,提高了线虫病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实验室检测,我们能够及时确诊病例,为后续的防控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
3. 现场调查:我们针对线虫病疫情进行了多次现场调查,了解了疫情的实际情况,为后续的防控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存在问题1. 监测网络不完善:目前,我们的线虫病监测网络还不够完善,部分地区存在监测空白。
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监测工作,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敏感性。
2. 防控意识不足:部分地区和人群对线虫病的防控意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
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线虫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 防控措施不到位:部分地区在执行防控措施时存在不到位的情况,需要加强督导检查,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五、改进措施1. 完善监测网络: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线虫病监测工作的投入,完善基层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敏感性。
同时,建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防疫部门的信息共享,以便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 加强宣传教育:建议各级政府和媒体加强线虫病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宣传单、宣传画、电视广告等多种形式普及线虫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线虫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寄生虫医学蠕虫学总结一、似蚓蛔线虫(蛔虫)1.生活史:人误食卵,小肠→肺泡→咽→胃→小肠发育为成虫。
成虫寄生小肠,以半消化食物为营养,卵随粪排出。
受精卵2-3周发育为感染期卵寄生部位:小肠感染阶段:感染期卵感染途径:口吞入虫卵→成虫产卵,2-2.5个月成虫寿命约1年2.致病:幼虫:蛔幼性肺炎——幼虫在肺泡中,代谢产物、蜕皮物等,可引起肺炎,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咯痰、哮喘等症状。
幼虫移行经过肝时,咳导致轻微的炎性病灶。
成虫:夺取营养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合并症: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肠穿孔阑尾炎3.防治药物:肠虫清、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左旋咪唑、三苯双脒二、毛首鞭形线虫(鞭虫)1.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盲肠,虫多时也可寄生结肠、直肠、回肠下段。
卵在外界约3周,发育为含幼虫的感染性卵。
卵被误食,小肠内孵出幼虫,侵入黏膜,10天发育,返回肠腔,移行到盲肠, 发育为成虫。
感染→成虫产卵,1-3个月。
成虫寿命3-5年。
2.致病:掠夺营养损伤肠壁轻者:无症状重者:头晕、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瘦、贫血。
重度感染的儿童可直肠脱垂,30%。
3.防治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三、蠕形住肠线虫1.生活史:寄生于盲肠,结肠上段,以肠内容物/血液/组织液为食。
肛周产卵,6h发育为感染期卵。
1误食感染期卵→小肠内孵出幼虫→下行并蜕皮2次→回盲部发育(蜕皮1次) 为成虫。
食入虫卵→成虫产卵,约1个月。
成虫寿命2~4周,最长101天。
2.致病:刺激作用:肛门、会阴部奇痒,搔破感染。
烦躁不安,易怒,夜惊,失眠。
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发育/健康。
异位侵袭阴道(阳性57.1%),输卵管、卵巢、子宫内膜,引起肉芽肿,误诊为肿瘤、结核。
也可侵入腹腔、肝、脾、肺、前列腺等。
3.防治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四、钩虫1.生活史:感染阶段:丝状蚴(filariform)感染途径:皮肤、口(十二指肠钩虫)移行:皮肤循环→肺→咽→小肠寄生部位:小肠丝状蚴→成虫5-7周成虫寿命5-10年2.致病:幼虫致病:钩蚴性皮炎:发生率高,俗称“粪毒”或“地痒疹”,好发于春夏之交机理:丝状蚴穿过皮肤时介导引起Ⅰ型超敏反应临床表现:足趾或手指间皮肤较薄处或足背及其它部位暴露的皮肤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奇痒无比;搔破后可引起继发感染。
人体寄生虫 线虫 概论

线虫概论线虫,因虫体圆柱而得名,重要的有蛔虫,鞭虫,蛲虫,丝虫,钩虫,旋毛虫和粪类圆线虫等。
一、[形态]1.成虫:多呈圆柱形,体不分节。
雌雄异体。
(1)体壁﹕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上皮细胞,故称为原体腔或假体腔。
(2)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与腺体。
线虫的消化管完整,由口孔(口囊),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
(3)生殖系统﹕雄虫为单管型。
尾端多有1个或1对角质的交合刺。
雌虫多为2套生殖系统,称为双管型。
(4)神经系统:咽部神经环是神经系统中枢。
(5)排泄系统2.卵(1)线虫卵无卵盖,一般为椭圆形,卵壳多为淡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有的线虫卵在排出体外时含有一个为分裂的卵细胞,如蛔虫卵;有的卵细胞正在分裂中,形成桑葚胚,如钩虫;有的已经发育成蝌蚪期胚胎,如蛲虫卵;还有的在产前已形成幼虫,为卵胎生,如丝虫和旋毛虫。
(2)卵壳组成﹕3层﹕卵黄膜,壳质层(硬,抵抗),蛔甘层∕脂层(调节渗透作用)。
卵壳外常有子宫壁分泌物形成的较厚的蛋白质膜。
二、[生活史]虫卵、幼虫、成虫1. 以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为两类:(1)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称为直接发育型,感染期虫卵或幼虫可直接进去人体发育。
肠道线虫多属此类。
(2)生物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称为间接发育型。
组织内寄生虫多属于此类。
三、[生理]1.虫卵孵化与幼虫蜕皮(molting)寄生人体的线虫,其幼虫发育是在人体内不断的移行过程中完成的。
除了蛲虫和鞭虫的发育无组织内的移行,直接在肠腔中完成外,其他的如蛔虫、钩虫、粪类圆线虫等肠道线虫和旋毛虫等线虫的幼虫发育,均有在组织内的移行、发育过程。
线虫的这一组织内移行特征与其引起的病理损害和临床表现有关。
线虫幼虫发育的另一特征是蜕皮。
其蜕皮液可作为变应原,诱导宿主超敏反应。
如蛔虫性哮喘等。
2、成虫期线虫一般有较为完善的三羧酸循环来进行有氧代谢。
四、[治病]线虫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线虫的种类、寄生虫数量(或称虫负荷)、发育阶段、寄生部位、虫体机械和化学刺激,以及宿主的营养及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总结8篇

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总结8篇篇1一、背景与目标线虫病是我国流行的一种寄生虫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本次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的目的是了解线虫病的流行状况,掌握其分布和感染率,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本次工作,我们希望能提高线虫病的防控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二、工作内容1. 组织架构与人员分工本次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明确了组织架构和人员分工。
工作人员经过专业培训,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监测区域与对象本次监测普查工作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共涉及XX个村庄。
监测对象包括当地居民、学校师生、畜牧养殖场所等。
3. 工作方法与步骤(1)前期准备:制定工作计划,组织人员培训,准备相关设备和试剂。
(2)现场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现场采样等方式进行。
(3)实验室检测: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感染情况。
(4)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报告。
三、工作成果1. 数据统计本次监测普查工作共涉及XX个村庄,调查人数达到XX人。
经过实验室检测,共发现线虫感染者XX人,感染率为XX%。
2. 成果分析(1)感染率分析:从年龄、性别、职业、地区等多个维度对感染率进行分析,发现感染率与某些因素存在关联,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2)流行趋势分析:通过对比历年的数据,发现线虫病的流行趋势有所变化,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3)防治策略建议:根据监测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建议,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改善卫生设施、加强疫情监测等。
四、工作反思与改进1. 工作亮点(1)本次监测普查工作组织有序,人员分工明确,确保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2)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对监测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部分村民对线虫病认知不足,参与度不高。
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参与度。
(2)部分偏远地区监测设施不完善。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总结一、寄生虫的分类和特征医学寄生虫主要包括原虫、线虫、扁虫和吸虫四个门类。
原虫是一种单细胞的寄生虫,有原虫病。
线虫是一种长圆形的寄生虫,有蛔虫病、钩虫病、丝虫病等。
扁虫是一个扁平的寄生虫,有血吸虫病、棘球蚴病等。
吸虫是一种扁平的寄生虫,有同足类寄生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
寄生虫的特征包括有机体简单,只有一个器官系;不断演化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包括寄主和媒介的转换等。
二、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医学寄生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食物、水源、空气、土壤等。
食物传播途径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如钩虫病、蛔虫病等。
水源传播途径是通过受污染的水源感染,如血吸虫病、棘球蚴病等。
空气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感染,如肺吸虫病、阿米巴肺炎等。
土壤传播途径是通过接触受污染的土壤感染,如钩虫病、蛔虫病、丝虫病等。
三、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医学寄生虫通过吸取宿主的营养物质、分泌毒素和机械损害等途径导致宿主出现病症。
例如,蛔虫通过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导致宿主营养不良;钩虫通过分泌毒素导致宿主出现贫血;血吸虫通过机械损害导致宿主肝脏和肠道病变等。
四、诊断方法医学寄生虫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
病原学诊断方法是通过寄生虫病原体的直接观察或培养来进行诊断,如痰涂片镜检和血涂片镜检等。
免疫学诊断方法是通过检测宿主体内的免疫反应来进行诊断,如特异性抗体检测和过敏试验等。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是通过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序列来进行诊断,如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五、防治措施医学寄生虫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个体防护、环境卫生和药物治疗。
个体防护措施包括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如勤洗手、不饮用未经检验的水源等。
环境卫生措施包括改善饮用水源、安装卫生厕所、做好废水处理等。
药物治疗是针对已经感染的患者,通过给予有效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如吡硫脒、菊花胺等。
以上是对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对于认识和预防寄生虫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寄生虫的分类特征、传播途径、致病机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内容,有助于提高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旋毛虫
广州圆管型线虫
蠕形住肠线虫
成虫
圆柱形,形似蚯蚓,活体粉红色,死时白色。口周有“品”字型唇瓣。
♀:稍大,尾端圆锥形。
♂尾部向腹面弯曲,有交合刺。
卵胎生,最小的线虫。
♀:子宫灰白色,与红色的肠支缠绕成理发店的霓虹灯状螺旋。
♂:稍小。有交合伞。
细小,乳白色,线头样,1cm左右,尾端直尖细,头翼和咽鼓管球膨大
幼虫(3期)
中枢神经系统
成虫:回盲部,结肠,回肠下段。
感染阶段
感染期蛔虫卵
幼虫囊包
第3期幼虫
感染期虫卵
感染方式
食入被虫卵(感染期)污染的蔬菜 ,水果,或者吞食手指上的感染期虫卵
食入含有活幼虫囊包的肉类,肉制品。
生事或者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继宿主而感染,生吃被第3期幼虫污染的蔬菜和喝含有幼虫的生水。
肛—手-口感染。接触感染。吸入虫卵感染。逆行感染
流行病学的诊断,病史询问,所剩的肉类镜检,肌肉活检
流行病学的诊断,临床的表现,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
透明胶纸法
棉签拭子法,夜间肛周观察。
药物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检查,病原学检查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蛲虫油膏
致病阶段
幼虫,成虫(为主)
成虫,幼虫囊包
幼虫
成虫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致病
成虫:掠夺营养机械损伤。超敏反应。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肠穿孔,胰腺炎,阑尾炎,幼虫:支气管肺炎 ,哮喘。
幼虫:全身肌肉坏死(全身酸痛,横纹肌受损的症状。)恶病质,死亡
幼虫;引起多个器官的损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肛门会阴处皮肤瘙痒。肠道粘膜损伤,慢性炎症或消化功能紊乱。
异位寄生。
虫卵
受精蛔虫卵卵壳较厚,两端与卵壳形成新月形的空隙,宽椭圆形,里含1个卵细胞
未受精蛔虫卵卵壳较薄长椭圆形
脱蛋白质蛔虫卵卵壳厚而透明。
感染期蛔虫卵内为一盘曲的幼虫。
“D”字形不对称的椭圆形,卵壳薄,无色透明,蝌蚪期幼虫,感染期为一盘曲的幼虫。
生活史
寄生部位
人小肠
成虫: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幼虫 :同一宿主的横纹肌。
宿主
中间:褐云玛瑙螺
福寿螺,蛞蝓
转继:蟾蜍,鱼虾,蟹
致病机制
幼虫在移行过程中的损伤,超敏反应。
成虫的掠夺营养,超敏反应,钻孔习性造成机械损伤,阻塞。
幼虫囊包对肌肉造成的损伤,成虫对肠壁的损损害,超敏反应。
雌虫在肛周外产卵时引起的超敏反应
诊断
粪检,直接涂片,饱和盐水浮聚法,沉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