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戏答元珍》译文及全诗赏析
《戏答元珍》赏析

《戏答元珍》赏析欧阳修《戏答元珍》赏析【原作】戏答元珍——[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古诗今译】我还以为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山城了呢,都已经是二月了,这山城的花儿还未见开放的迹象。
压着残雪的枝头好象还有经过一个冬天仍然没有落下来的橘子,春雷惊起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出嫩嫩的新芽。
夜里,从远方飞来的归雁的叫声,又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带着病迈进新的一年,面对春色不免感叹时光与万物的变化。
我曾经在洛阳的名花丛中饱享过美丽的春光,山城的野花虽然开得迟一些,但也不必为此叹息。
【赏析】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参知政事。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欧阳修因直言论事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所作。
一本题为《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
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作品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
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
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寒冷,但实际上是暗喻政治环境的恶劣,言外之意该是说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能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呢?“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残雪压枝,仍有柑橘未落;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
意即尽管如此,但远在山城还是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
黄橘与笋芽不惧雪压、雷鸣的顽强精神,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也暗示出正义的力量不但无法被摧垮,而且必将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古诗戏答元珍翻译赏析

古诗戏答元珍翻译赏析《戏答元珍》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欧阳修。
其古诗全文如下: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前言】《戏答元珍》是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谪后所作,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
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注释】⑴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
⑵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⑶山城:指欧阳修当时任县令的峡州夷陵县(今湖北宜昌)。
夷陵面江背山,故称山城。
⑷“残雪”二句:ORg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⑸“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春季雁向北飞,秋天南归,故云,又传说它能为人传信,古时常用作思乡怀归的象征物。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美好的景物。
⑹“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领略了当地牡丹盛况,写过《洛阳牡丹记》。
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⑺嗟:叹息。
【翻译】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不然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还看不见春花?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
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有感而发。
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戏答元珍》欧阳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戏答元珍》欧阳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写山城荒僻冷落,春风似乎吹不到这里,二月时分了,山城还见不到一朵花。
这两句诗道出了作者被贬的抑郁情绪,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希望。
“春风疑不到天涯”,暗喻皇恩不到,流露出诗人被贬后的失望之情。
“二月山城未见花”,则描绘了山城的荒凉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寂寞。
颔联“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承接上联,进一步描写山城的荒凉之景。
“残雪压枝”,写出了积雪压弯树枝的景象,虽然残雪未化,但枝头的橘子却依然鲜艳,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已经不远了。
“冻雷惊笋”,则写出了春雷震动,竹笋惊醒,准备破土抽芽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这两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颈联“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由写景转入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夜闻归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他仿佛听到了北归的大雁的叫声,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思念。
“病入新年”,则写出了时光的流逝,作者在病中度过了新年,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
这两句诗通过对归雁和新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尾联“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表达了作者的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心。
“曾是洛阳花下客”,回忆起自己在洛阳时的繁华生活,那里有千姿百态的牡丹花,如今在这里见到了晚开的野花,虽然不如洛阳的牡丹花那么美丽,但也不必感到惋惜。
“野芳虽晚不须嗟”,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他认为即使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不必过于悲伤和叹息,要相信未来会更好。
这首诗以山城早春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政治失意的不满和对未来的信心。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
戏答元珍翻译及赏析

戏答元珍翻译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戏答元珍翻译及赏析欧阳修《戏答元珍》欧阳修《戏答元珍》①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戏答元珍欧阳修带拼音版原文赏析

戏答元珍欧阳修带拼音版原文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谪后所作,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
欧阳修对*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
一起学习一下戏答元珍欧阳修带拼音版,戏答元珍欧阳修阅读*,戏答元珍欧阳修翻译吧!xìdáyuánzhēn戏答元珍ōuyángxiū欧阳修chūnfēngyíbùdàotiānyá,èryuèshānchéngwèijiànhuā。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cánxuěyāzhīyóuyǒujú,dòngléijīngsǔnyùchōuyá。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yèwénguīyànshēngxiāngsī,bìngrùxīnniángǎnwùhuá。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zēngshìluòyánghuāxiàkè,yěfāngsuīwǎnbùxūjiē。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2戏答元珍欧阳修阅读*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两联作简要赏析。
2.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阅读参考*:1.第三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听到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诗人无尽的“乡思”(1分);病中度过这新年,不免感叹时光流逝,景物变迁,抒发了诗人远谪山乡,寂寞苦闷之情(1分)。
第四联由上联的寂寞愁闷一转而为坦然豁达,充满了向上的希望。
2.(1)前两联描写了虽然已是二月,但偏远山城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1分),残雪压着枝条,树桠上尚留着经过冬天的橘子,冷雷惊起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出嫩芽来(1分)。
戏答元珍原文以及翻译

戏答元珍原文以及翻译戏答元珍原文以及翻译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写下了这首诗。
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全诗如下: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1)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2)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3)山城:亦指夷陵。
(4)“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5)“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云。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美好的景物。
(6)“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7)冻雷:寒日之雷(8)乡思:思乡、相思之情(9)物华:自然景物【译文】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不然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还看不见春花?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
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
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赏析】《戏答元珍》是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谪后所作,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
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欧阳修《戏答元珍》诗歌赏析

欧阳修《戏答元珍》诗歌赏析戏答元珍①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不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字元珍。
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所作。
诗歌赏析:“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
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
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寒冷,但实际上是暗喻政治环境的恶劣,言外之意该是说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能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呢?“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残雪压枝,仍有柑橘未落;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
意即尽管如此,但远在山城还是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
黄橘与笋芽不惧雪压、雷鸣的顽强精神,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也暗示出正义的力量不但无法被摧垮,而且必将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诗人抒写乡愁,感叹人生之短暂。
“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深刻地反映出了诗人心里的苦闷,贬诸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结句含蓄地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此处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因此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寻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
最新欧阳修《戏答元珍》赏析精选

欧阳修《戏答元珍》赏析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1)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2)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3)山城:亦指夷陵。
(4)“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冻雷:春天的雷声。
(5)“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云。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为物华所感染。
物华:美好的景物。
(6)“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7)冻雷:寒日之雷(8)乡思:相思之情(9)物华:自然景物译文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已是三月这山城怎么看不见春花。
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
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
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主旨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赏析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
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
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后人也说它“起得超妙”。
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 《戏答元珍》译文及全诗赏析 欧阳修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山城:亦指夷陵。
“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 之味”。
冻雷:春天的雷声。
“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春季雁向 北飞,故 云。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 为物华所感染。
物华 :美好的景物。
“曾是”句: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 欧阳修曾任 西京(洛 阳)留守推官。
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 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 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 冻雷:寒日之雷。
乡思:相思之情。
物华:自然景物。
译文: 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 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看不见春花?残余的 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 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
夜晚 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 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
我 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 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赏析: 宋仁宗景三年(1036), 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 作。
一本题为《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
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
戏之作, 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全诗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 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 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
写景清新自然, 抒情一波三折而真切诚挚,感人至深。
开头二句起得超妙,欧阳修自己也颇为自 得,他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
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蔡眦 《西清诗话》)起句不凡,下面又环环相扣,故方回《瀛奎律髓》说:“以后句 句有味。
” 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
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 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
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但实际上是写政 治环境的不善, 言下之意是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再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的官 员呢?残雪压枝,但夷陵还有鲜美的柑橘可以品味,意即尽管如此,但在山城该 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冻雷初响,惊醒熟 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
“夜闻归 雁”与“病入新年”两句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 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 免, 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 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 逝和人生的短暂。
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 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 表面上说他曾 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 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 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 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 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
此诗之妙,就妙在它既以小孕大,又怨而不怒。
它借“春风”与“花”的关 系来寄喻君臣、 君民关系, 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 拓展, 在他的内心中, 他是深信名君不会抛弃智臣的, 故在另一首 《戏增丁判官》 七绝中说“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而此诗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 了他的怀疑, 也不失为一种清醒。
但在封建朝政中, 君臣更多的是一种人身依附、 政治依附的关系, 臣民要做到真正的人生自主与自择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他也只 能以“戏赠”“戏答”的方式表达一下他的怨刺而已, 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国古典 诗歌 的“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
据说欧阳修很得意这首诗, 原因恐怕也就在这 里。
赏析二: 这首戏答元珍就是被贬到夷陵时作的, 这首诗即可以算作欧阳修诗作的一篇 代表, 也可以算作宋诗自觉的一个典型, 大抵唐人的律诗, 都是用的平列的意向, 断续或跳跃的衔接, 这首诗却把八句诗构成了一个流动而又连贯的节奏, 这是一 条新路,是宋人自己走出来的。
元珍是当时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的字,他先前写了一首《花时久雨》送给欧
阳修, 欧公便作了这首诗以答, 题首用了个“戏”字, 表明自己写的只是开玩笑, 千万不能当真, 更不能送给皇帝去搞“文字狱”, 其实宋朝的政治环境相比是非 常宽松的,尤其是欧阳修所处的仁宗时代,他这个担心是比较多余的。
首联表明了时间,是二月的早春,所谓“春风疑不到天涯”,表面上是说自 己在夷陵(今天的湖北宜昌)这个边远山城,虽然到了二月,但春风难到,山花 不开,这个用法其实王之涣 就用过,他说“春风不渡玉门关”,暗里是要说皇恩不到,欧阳修也正是用 的这个意思,他自己非常欣赏这一联,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 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首句以问 起,后句给答案,因此就不是平列的,而是有波折的,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 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
宋人的诗,有时候读起来就和口语一样平淡无奇, 但其实中间大有讲究。
所以方回先生读了之后就说“以后句句有味” (瀛奎律髓) 。
第二联就写景了,写的都是早春的景色,非常到位精细,尤其是“冻雷惊笋 欲抽芽”这句,用“欲”字使整联有了一种知觉。
接下来再有一个波折,由景转 情,怀念起家乡,由思乡再一转,转到感叹自己目前的情况,既有病又遭贬,何 其不爽!整诗读到这里,就光是有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了,第一联被贬后的落寞 情怀,第二联写的是凄凉春景,第三联又是眷眷乡思。
可到了最后一联, 欧阳修再来了一个大的逆转, 陈衍的 《宋诗精华录》 里说: “结韵用高一层意自*“。
说得非常到位,因为以上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联作铺 垫,欧阳修表示自己并没有消沉,更不会屈服,我曾在西京洛阳就看过美丽的春 光,我先前早就“阔过了”,所以我就要在这僻野之地等待着这迟开的山花。
于 这深深的寂寞愁闷中怀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最后结合整诗, 再细细品位末联的宽 慰,也能更深的体会到欧阳修这种平静下的悲凉。
欧阳修能有这种精神, 我觉得和他母亲邓氏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邓氏“画 荻教子”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但邓氏给欧阳修的影响远远不止如此,邓氏是世为江南大 族,受过良好的教育,欧阳观(欧阳修父亲)死后,她就一直守寡,欧阳修被贬 夷陵,她说:“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
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泷冈 阡表)。
邓氏的这种豁达的精神和对儿子的慈爱,是非常让后人敬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