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一、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二、多音字: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三、形近字:昼(昼夜)耘(耕耘)晓(报晓)尽(尽头)耕(耕地)浇(浇水)四、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答: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答: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五、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课后习题答案: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包括《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
1.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所作,全诗描绘了一个牧童在黄昏时分的悠闲自得的生活画面。
2. 《舟过安仁》是宋朝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描绘了小渔船上两个孩童的有趣动作,表现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和聪明才智。
3. 《清平乐·村居》是宋朝诗人辛弃疾所作,全诗描绘了一家五口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乡村的宁静与安详。
以上是三首古诗的基本信息,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建议查阅教辅材料或咨询语文老师。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生字讲解课件

一致,长短要协调。
笔顺:
平舌音
昼
sānɡ 部首:又 结构:上下
耘
组词:桑叶 桑树
桑
形近字:搡晓Leabharlann 字义:落叶乔木,开黄绿色小
上下等长。下部横
长托上,撇捺伸展。
花,叶子可以喂蚕。
笔顺:
昼 耘 桑 晓
笔顺:
xiǎo 部首:日 结构:左右
组词:晓得 拂晓
形近字:浇
右部上斜下正, 字义:①天刚亮的时候。
“兀”的撇向左下伸。 ②使人知道。
1 古诗三首
要注意仔细观看笔画顺序哦!
昼耘桑晓
点击汉字跳转学习!
翘舌音
昼
zhòu 部首:一 结构:上下
耘
组词:昼夜 白昼
桑
形近字:居
晓
字义:白天(跟“夜”相对)。
“尺”的撇和捺宜长,
包住下部。
笔顺:
昼
yún 部首:耒 结构:左右
耘
组词:耕耘 耘锄
桑
形近字:耕
晓
字义:在田里除草。
“耒”横多,间距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 (含练习)完整版

比喻
你觉得这里儿童的心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开心快乐
失望伤心
这首诗是从哪两方面描写儿童天真烂 漫形象的?
动作:脱晓冰、穿取当银钲 声音:玉磬穿林响、玻璃碎地声
全诗的文眼是哪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全诗的文眼是“稚”。表达了诗人对孩子 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吧!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 盆中的冰块取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提在手 中,轻轻敲打。敲出的声音像玉磬发出的声音 穿越树林,冰块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碎裂 一样的声音。
山 落日 池塘
“草满池塘水满陂”中的两个“满” 字的作用是什么?
写出了春末时节的景物特点,绿 草碧水满眼皆是,处处生机勃勃。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从这两个字词你能感受到什么? 牧童不好好坐在牛背上非要横着坐,笛
子也是随心吹,充分体现出了牧童的调皮可 爱,悠然自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1 古诗三首
天真活泼 乐趣无穷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 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 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 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 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 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1.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四 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重点)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所描述 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难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 言描写了农家夏日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不仅表 现了诗人 对劳动人民的敬重 ,还流露出对热爱劳 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第九课,标题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内容和作者;–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的内容和作者;2.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通过一段简短的音视频或小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好奇。
二、学习《古诗三首》(30分钟)1.理解《将进酒》中的“大盘铺”、“盖厮陶”等词语的意义;2.分组合作分析《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表达的意境;3.朗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并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叹。
三、表演与欣赏(2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所学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激发思考(1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感受和收获,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古诗感悟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引发兴趣、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还能培养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及雷震的《村晚》三首宋诗。
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歌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1.耘田:除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参加。
6.傍:靠近。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非现在的玻璃(玻璃出现的较晚)。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取出来,系上绳子当作银钲提在手中。
每当轻轻敲打它的时候,冰块就能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让人沉醉。
忽然,又是一声水玉破碎落地的声音,原来是自己一不小心用力过大,竟然把它敲碎了。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1.陂(bēi):池塘。
2.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yī):水上波纹。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
7.信口:随口。
8.归去:回去。
9.池塘:堤岸。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古诗三首
读前四句诗,借助注释,说说诗 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9指古四诗川三首剑阁以南 地区,代指作者 所在的蜀地。
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 今河北东北部一带,当时是 叛军盘踞的地方。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9 古诗三首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意】在剑南忽然 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 沾满了衣裳。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9 古诗三首
填一填。(课后第一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写景
9 古诗三首
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 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后第二题)
9 古诗三首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磨破的意思。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 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青海湖、长云铺天盖 地、雪山、一座孤城,还 看到了玉门关。
9 古诗三首
思考
第一、二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 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 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9 古诗三首
【诗意】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9 古诗三首
读诗的前两句,读出“望”的动作,读出沉 重压抑之感以及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悲壮感。(课后第一题)
9 古诗三首
长江三峡之一,因 穿过巫山而得名。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意】我仿佛觉
就。 今属湖北。
今属河南。
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 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
旋即又奔向洛阳。
9 古诗三首
读诗的后四句,读出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欢 快之情。(课后第一题)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著有《剑南 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 学庵笔记》等。
9 古诗三首
朗读《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 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9 古诗三首
填一填。(课后第一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抒情
9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 ( 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诗的( 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 染战争气氛。( 后两句 )集中概括了 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 决心破敌的豪情。
9 古诗三首
读前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 诗句的意思。
9 古诗三首
长度,是虚指。 形容它很长。
形容它的高。仞,古代 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黄河
华山
碰到天。摩,摩 擦、接触或触摸。
夸张
热爱9 古诗三首【诗 Nhomakorabea】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9 【古诗三诗首 意】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9 古诗三首
朗读《从军行》, 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9 古诗三首
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 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9 古诗三首
写边疆给地人理以位沉置重和压环抑境之恶感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9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将古诗补充完整。
青海长云( 暗雪山), 孤城遥望( 玉门关)。 黄沙百战( 穿金甲), 不破楼兰( 终不还)。
9 古诗三首
二、“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 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 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句豪情壮语,抒发了戍边将 士誓扫胡尘,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 表现这种情怀起到了反衬作用。
9语文古诗五三年首级 下册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 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 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 国的一束奇葩。
9 古诗三首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认
rèn yuè
9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 宋( 爱国 )诗人陆游写的,写大好河 山,陷于敌手,及沦陷区百姓疾苦,以 “( 望 )”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 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的( 悲愤与感慨 )。
9 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
9 古诗三首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 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 等名作。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 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 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9 古诗三首
赏析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将亡国 之恨宣 泄无遗
写出遗民对南 宋军队收复失 地的企盼
曲折地表达出 对苟且偷安的南宋 朝廷迟迟没有收复 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9 古诗三首
赏析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寄托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 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诗人 对南宋朝廷饱含愤怒的强烈控诉。
字词听写
9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誓 死报国的决心;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 看看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9 古诗秋三首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9 古诗三首
解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9 古诗三首
标题中加“歌”“引” “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 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从军”就是参军。
9 古诗三首
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 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 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 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9 古诗三首
读后四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 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后第二题)
9 古诗三首
放声高歌。 应当。 开怀痛饮。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指春天。
【诗意】白天我要开怀痛 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9 古诗三首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 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 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白天我 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我仿佛觉得, 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 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9 古诗三首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 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 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 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
9 古诗三首
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 古诗三首
看图吟诗。(课后第一题)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9 古诗三首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9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要叙写 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 十分( 喜悦 ),收拾行装立即 ( 还乡 )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 ( 爱国 )情怀。
“遗民泪尽”时的“怜” “王师遗忘”时的“恨”
9 古诗三首
读这首诗后两句,读出诗人又恨又怜的情感。
(课后第一题)
遗民泪尽/胡尘里, ··
南望王师/又·一年。
9 古诗三首
试着填一填。(课后第一题)
三万里河( 东入海 ), 五千仞岳( 上摩天 )。 遗民( 泪尽胡尘里 ), 南望( 王师又一年 )。
9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
A.篱门 B.遗民 C.王师
楼蓝 纵酒 涕泪
剑外 清海 蓟北
雪山 黄沙 孤城
9 古诗三首
二、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 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 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 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9 古诗三首
rèn
仞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右边是“刃”。
9 古诗三首
yí
遗
右侧上半部分是 “中”加一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