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社会学
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研究分析

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研究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研究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甚至威胁到人们的安全。
因此,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对人类社会的结构和演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以功能学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他的研究对于犯罪社会学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是基于功能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相互作用和互相依赖的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机的。
他反对了社会学中早期流行的结构功能论和个人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不是由个人组成的,而是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部分共同构成的整体。
迪尔凯姆认为,犯罪不是一种独立出现的现象,而是与整个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
在迪尔凯姆的看来,犯罪行为反映了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在迪尔凯姆看来,犯罪行为其实是社会功能丧失的一个表现。
社会中的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失效就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迪尔凯姆认为,犯罪行为破坏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但是它也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犯罪行为是社会问题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变革的一个推动力量。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对于犯罪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犯罪行为的原因和背后的社会结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在对待犯罪问题时,社会学家经常会采用功能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这是受到迪尔凯姆的影响所导致的。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犯罪行为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才能有效地减少犯罪行为。
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的一个核心就是要寻找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有效地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惩治犯罪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犯罪社会学的本质和犯罪行为背后的社会问题。
除了功能主义,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还包括结构主义的观点,他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结构层级构成的,这些层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犯罪社会学考试

单选:1犯罪人类学的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人的生理特征与犯罪的相关性2犯罪社会学的起源及核心思想(菲利的犯罪社会学)个人犯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相关性3家庭与犯罪的基本类型:(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侵害,家庭成员对外犯罪,家庭环境引发的犯罪)4畸形家庭的类型:(婚姻关系不完整,例子:单亲家庭亲子关系不完整,例子:孤儿家庭,隔代家庭非正常家庭,例子:再婚家庭,罪犯家庭,重婚家庭)5社区青少年的形成:无家可归者,无学可上着,无业可干着6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它是文化中最牢固的精神要素,是人们在历史传统中积淀下来的判断事物的标准。
多选:(1)标签理论的特征:(2)去标签化的几种措施:非犯罪化,转向处理,非监禁处罚(3)学校引发犯罪的四种可能:作为犯罪的主体,作为犯罪的侵害对象,作为犯罪的发案场所,作为单位从事犯罪活动(4)学校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中所起的作用: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1学校对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影响2亚文化:学校普遍存在不健康的小群体)教育越成功,犯罪率越低犯罪率高,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率高,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5)社会分层与犯罪:1 分层造成一种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使得不同的结构之间形成一种张力2不同阶层都有可能犯罪3不同阶层的犯罪类型有所不同(6)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1主体特性比较明显:(青壮年为高危群体,血源性、地域性结伙作案)2犯罪类型比较集中:犯罪类型集中于盗窃、抢劫等侵财性案件(7)亚文化群的主要特征:1群体共同拥有与主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2群体对于亚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8)冲突论的犯罪控制:1普及强势利益群体的制度文化2 融合各种异质文化3消灭阶级(马克思)(9)犯罪社会学的基本假设:1没有天生的犯罪人,任何犯罪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2犯罪主要来源与社会现实环境之中,历史与外部因素必须通过现实因素发挥作用3犯罪是可以改造的判断并改错:名词解释题:(1)犯罪社会学: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社会学:犯罪社会学考试题

社会学:犯罪社会学考试题1、名词解释遏制方法正确答案:是指借助于阻止力量对已经发生且正在进行之中但尚未完成的犯罪予以阻止的方法。
2、单选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A、犯罪现象发生的宏观原因B、犯罪现象(江南博哥)发生的微观原因C、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D、犯罪现象的特征与原因正确答案:C3、问答题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有哪些作用?正确答案:①缓和社会矛盾;②减少生存型犯罪;③减少改革中特有的犯罪现象。
4、问答题简述犯罪原因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层次。
正确答案:1.犯罪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2.具体犯罪产生的原因3.犯罪条件4.犯罪的相关因素5、名词解释被害条件正确答案:是指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特定时空环境。
6、问答题简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犯罪状况。
正确答案:6-65年.1在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虽有起落,但总体上还是较为协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犯罪率很低,群众安全感很高,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但也曾由于各种灾害的影响出现过犯罪高峰。
7、问答题简述越轨行为的主要类型。
正确答案: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纪行为、违警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8、问答题简述研究犯罪人的意义。
正确答案:1.深刻理解和揭示犯罪现象构成的核心2.有利于拓展犯罪研究的范围和深化、丰富犯罪学的内容3.有利于制定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对策4.有利于指导被害预防的实践。
9、名词解释轻信型被害人正确答案:是指由于生理缺陷或受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所限,容易相信他人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0、单选中国历史上主张死刑的是()A、孔子B、朱熹C、墨家和法家D、儒家和道家正确答案:C11、名词解释犯罪原因正确答案:广义的犯罪原因包括犯罪的直接原因、犯罪条件及与犯罪相关的因素。
狭义的犯罪原因只指直接引起犯罪产生的现象。
12、名词解释被害数量正确答案:是指在一定时空内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的总数。
第二讲犯罪社会学由来与发展

第二讲犯罪社会学由来与发展犯罪社会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在这个时期,欧洲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如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些变革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犯罪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这个背景下,犯罪社会学应运而生。
当时的犯罪社会学主要集中在犯罪的社会原因方面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和意大利学者费拉里(Enrico Ferri)。
杜尔凯姆通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研究,认为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组织和社会控制的失灵所导致的结果。
他提出了“犯罪是社会正常现象”的观点,认为其中一种程度的犯罪是社会所必须的,它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费拉里则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犯罪,提出了犯罪与犯罪者个性、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的观点。
20世纪上半叶,犯罪社会学在美国得到了深入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M·金斯伯格(Robert K. Merton)提出了功能主义视角的结构机会论,强调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机会缺乏是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
他认为,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分配和机会缺乏会导致人们通过非法手段来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洛克·弗吉尼亚·奥登塔尔(Roscoe C. H. Odenath)则从统计学的角度对犯罪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空间模式和非法市场等概念。
20世纪50年代以后,犯罪社会学进入了一种批判犯罪观的转型阶段。
美国学者埃德温·萨篕(Edwin H. Sutherland)提出了不葛雅准则,认为犯罪是学习出来的行为,犯罪是一种社会交往中学得的行为模式。
他还提出了犯罪是社会不同群体价值观的对立结果,强调了社会化和社会影响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英国学者J· H·沙里尔(J.H.Schlegel)则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犯罪,提出了犯罪与社会结构、社会控制以及个体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犯罪社会学》复习提纲

犯罪社会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或填空1、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是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犯罪社会学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犯罪现象及基本特征、犯罪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类社会对犯罪现象的作用与影响、社会变迁。
3、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要坚持以下几点: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系统的观点4、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阶段: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分析、总结阶段5、犯罪研究的一般资料:关于犯罪人的社会特征资料、生活环境资料、受教育资料、研究所必须的社会宏观资料。
6、犯罪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
7、调查法的方式很多: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典型调查、其中问卷调查和个案调查最为普遍8、犯罪社会学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有:单变量的描述分析、多变量的描述分析、犯罪动态分析二、名词1、犯罪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是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相关分析:对客观事物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三、问答1、犯罪社会学的研究任务 P5答:犯罪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的犯罪现象,根本目的是为了消除、抑制和减少社会犯罪。
(1)研究犯罪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就是犯罪社会学的主要研究任务。
(2)研究和发现犯罪现象与相关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是犯罪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3)研究预防、控制和消除犯罪现象的社会机制与途径。
2、犯罪社会学与临近学科的关系。
P10答:与犯罪社会学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主要有刑法学和犯罪人类学、犯罪心理学。
此外、它与越轨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教育社会学、青年社会学、劳动社会学、闲暇社会学、劳改学等学科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a、犯罪社会学与刑法学:刑法学与犯罪社会学都把犯罪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但是,犯罪社会学与刑法学还有基本的区别:刑法学作为一门规范性法律科学,在研究犯罪时是以刑法作为法律前提的,它研究的是犯罪,主要研究犯罪事实。
犯罪社会学

犯罪社会学犯罪社会学:亦称“刑事社会学”。
用社会学观点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现实犯罪状况、犯罪率、犯罪类型、犯罪的地域分布;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制度和犯罪现象的关系;犯罪集团类型及其内部关系;犯罪集团的文化;犯罪的社会控制、社会预测和预防;违法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及其防止对策等。
由犯罪统计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勒和法国的盖利开拓,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费利首先提出,20世纪20年代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
犯罪:触犯刑法、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本质特征是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法律特征是违反刑法,法律后果是应受刑罚处罚。
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犯罪概念具有不同的内容。
在我国,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率:用数字来计算某一地区或人口集团犯罪的记录与人口总数的比例。
以十万人为单位,记录其中的犯罪人数,为粗犯罪率;以达到犯罪年龄的十万人为单位,记录其中的犯罪人数,为细犯罪率;记录其中某个年龄段的犯罪人数,为特殊犯罪率。
计算犯罪率的方法很多,尚无统一的模式。
犯罪地区:亦称“越轨行为区”。
一个城市中犯罪或越轨行为的比例高于该城市中同面积和人口相仿的其他地区的地区。
通常位于该城市与相邻城市之间的过渡或边缘地带,往往是工业建筑物和铁路集中、居住条件恶劣、卫生状况较差的地区。
一般说来,该区域居民的文化素质较低。
犯罪类型:根据犯罪的行为方式、特征和犯罪主体的属性加以区分的不同的犯罪种类。
根据犯罪主体不同,可分为成年犯罪与青少年犯罪,男性犯罪与女性犯罪等。
犯罪社会学菲利读后感

犯罪社会学菲利读后感读了菲利的犯罪社会学,真的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犯罪这件事儿有了全新的看法。
以前啊,我就觉得犯罪嘛,就是那些坏人干坏事,抓起来惩罚就完事儿了。
但菲利可不这么想,他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不过不是在找某个罪犯,而是在探寻犯罪背后那些深深隐藏着的秘密。
菲利首先就打破了我对犯罪原因的简单认知。
他告诉我,犯罪可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不是说一个人天生就是个罪犯胚子,或者就是一时鬼迷心窍那么简单。
他提到了好多因素,什么社会环境啊、个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啊,这些因素就像一群调皮的小鬼,聚在一起就容易搞出犯罪这档子事儿。
就好比一个人生活在特别贫穷、充满歧视、教育资源又特别匮乏的社区里,周围的人不是小偷小摸就是整天游手好闲,那他就像在一个泥潭里,很容易也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时候我就想,原来那些罪犯也不完全是自己想堕落成那样的,社会环境这个大染缸的“锅”可不小。
而且啊,菲利在书中讲的那些犯罪类型的分析也特别有趣。
他不是简单地把犯罪分成盗窃、抢劫这种表面的类别,而是从更深层次的社会和人性角度去剖析。
这让我觉得犯罪就像一个复杂的拼图,每一块都有它独特的形状和位置,菲利就在努力把这些拼图完整地拼起来,好让我们看清楚整个犯罪现象的全貌。
他在书里提到的对罪犯的处理方式也让我耳目一新。
以前就觉得把罪犯关起来,让他们接受惩罚,起到威慑作用就好了。
但菲利却像是个有独特想法的老师,他说对待罪犯要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
这个比喻可太妙了!罪犯就像是社会这个大身体里生了病的细胞,光惩罚就像只是把这个生病的细胞割掉,但是如果不改善身体的大环境,还是会不断有新的细胞生病的。
所以要想办法去改造罪犯,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而且要去改善整个社会环境,减少犯罪滋生的土壤。
读菲利的这本书啊,就像跟着他在犯罪的世界里来了一场大冒险。
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正义的伙伴,在和他一起寻找对抗犯罪的真正秘诀。
不过有时候也有点晕头转向的,因为他的思想太丰富了,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但这个迷宫里到处都是宝藏。
《犯罪社会学》练习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犯罪社会学》练习题库答案一、填空题1、辩证的观点;系统的观点2、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分析、总结阶段(顺序不能改变)3、调查法;观察法4、格老秀斯;洛克;斯宾诺莎;霍布士;孟德斯鸠;卢梭;潘恩(任填三项)5、芝加哥学派6、严景耀7、犯罪事实;犯罪情况8、犯罪状态;犯罪规律9、功利取向型犯罪;价值取向型犯罪;情感冲动型犯罪;传统习俗型犯罪10、暴力犯罪;环境犯罪;高科技犯罪;公害犯罪11、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的社会原因12、矛盾冲突论;综合动因论13、唯一性;有限性14、推动作用;暗示作用15、过分溺爱;简单粗暴16、制度层;意识层17、累积性;融合性18、新文化和旧文化的冲突;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19、时代性;民族性;群体性20、松散式结构;集团式组织结构21、盗码并机;电信欺骗犯罪22、通讯领域的计算机犯罪;反政府的计算机犯罪;商业领域的计算机犯罪;计算机虚拟犯罪23、犯罪形式多样化;犯罪结果多元化24、主体系统;规范系统;手段系统25、物质资源;关系资源26、名誉惩罚;人身惩罚27、罪刑对等原则;刑罚效力原则28、及时性;彻底性29、社会规范30、社会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二、名词解释1、犯罪社会学:犯罪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是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刑法学:刑法学是一门规范性法律科学,它以成文法为根本,对犯罪现象进行规范性研究,注重研究犯罪的法律特征以及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
刑罚学的任务是提出准确的惩治犯罪的原则。
3、越轨行为:所谓越轨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所以又叫做违规行为、偏离行为、异常行为等等。
4、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副文化理論
柯恩的犯罪副文化理論(Cohen’s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認為低階層少年因自身條件限制造成適應困難而
漸產生與普世不同的價值體系,故犯罪是為了因
應受主流價值觀念挫折的調適。
渥夫岡與費洛庫提的暴力副文化理論 ( Wolfgang
模仿理論 差別接觸理論 中立化理論 社會控制理論 抑制理論 生活方式暴露理論 日常生活理論 犯罪與被害因素理論 社會反應理論
模仿理論(Theory of Imitation)
塔得的模仿理論係針對龍布羅梭的犯罪生物 學理論而發,認為犯罪跟其他行為一樣都要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徒生涯。 本質上屬於認知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觀念與 行為均是學習而來,包含以下三項法則:
對中立化理論的質疑
赫胥(Travis Hirschi)認為合理化行為是 發生在偏差者犯罪之後,若他們在從事非 法行為之後才中立化其犯罪行為,這個理 論就會失去對犯罪原因的解釋能力。
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
赫胥(Travis Hirschi)的社會控制理論假設 每個人都是潛在犯罪者,並假設是社會控制 而不是道德價值維持了法律和秩序,即從 「為什麼有人會循規蹈矩而不犯罪?」探討 犯罪的主因。 認為人如果不受外在法律控制和社會環境的 陶冶與教養,便會自然而然地傾向於犯罪; 若個人與家庭、學校、社會等既存的結構和 團體有密切結合與聯繫則社會控制力就較強, 犯罪可能性就較低。
涂爾幹的無規範理論(Durkheim’s Anomie Theory)
人類行為受社會道德規範所控制
人性觀是以自我為中心 集體社會意識才是人類行為的支配者
墨頓的無規範理論(Merton’s Anomie Theory)
適應類型 順從型 成就目標 + 合法手段 +
創新型
儀式型 退縮型 叛逆型
社會結構理論(Social Structure
Theories) 是以官方統計資料解釋社會中文化差異的 由來,並表述犯罪行為與社會文化環境間 的關係。
一. 文化傳遞理論 二. 文化衝突理論 三. 緊張理論 四. 副文化理論 五. 機會理論
文化傳遞理論(Cultural Transmission
郭冠吟、徐詩琳
前言
犯罪社會學主要是討論犯罪行為與社會文化環境 間的關係,並可從下述三個觀點來探討、描述與 解釋犯罪的原因,以謀求適當的預防及處遇對策:
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 社會過程(social process)
理論整合(theoreical integration)
Ferracuti’s Subculture of Violence ) &
對費城少年的長期研究結果發現種族是解釋其犯
罪的主因,他們亦認為犯罪是其遵守的規範與主 流相衝突的結果。
機會理論(Opportunity Theory)
克拉法德(Cloward R.)與奧林(Ohlin 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認為低層少年希冀達到主流的生活水準,
Theory)
雪林(Sellin)文化衝突理論
認為犯罪是主流文化所認定的,故人只是遵從
了與主流文化不同內涵的行為準則。
米勒(Walter Miller)低層階級文化衝突論
主張低階層隱含犯罪要素,而犯罪行為是其價
值觀和態度的具體表現,且會代代相傳。
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
由美國社會學者蘇哲蘭所提出 與孟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筍子勸 學篇「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道理相似 認為犯罪主要由於文化衝突、社會解組與 接觸頻率、持續時間交互作用而定。亦即, 若個體常與犯罪者接觸,則極易發生犯罪 行為,與犯罪者接觸越多,也越容易犯罪。
差別理論主要的內容:
1.
2.
3.
Theory)
代表人物:蕭 ( Clifford
R. Shaw ) 、馬凱 ( Henry D.
Mckay)和米勒(Walter Miller)等。
認為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判斷道德規範及犯罪行 為的標準,因此出現文化衝突現象,甚至產生
偏差或犯罪行為,而這種犯罪行為會代代相傳
形成特定的行為模式。
文化衝突理論(Culture Conflict
距離法則:人們相互模仿的對象,與自己越接 近,則行為模仿的強度越大。 2. 上行下效法則:從歷史獲得驗證。多數的犯罪 是由大都會開始發生,再被鄉間所模仿 3. 取代法則:模仿有其取代性,新興犯罪型態為 逐漸取代舊有的犯罪型態。
1.
差別接觸理論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因處於不同機會結構,故無法獲得公平的
機會,產生挫敗、緊張和疏離狀態,轉而
以非法途徑追求地位,且運用集體力量以 克服困擾,並逐漸發展其犯罪副文化及犯 罪行為。
社會過程理論(social process)
社會過程理論主要在探求影響人類行為的 各種社會文化組織、關係過程上。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中立化理論(Neutralization Theory)
認為人變成犯罪者的過程是一種學習經驗, 但他們所學習到的不是一般的公民態度與價 值,而是一套使他們暫時中立化這些價值和 態度的技術,以及使其能夠在合法與犯罪行 為間漂浮(drift)的技術 這些中立化技術(neutralization techniques) 包含:對責任的否定、對被害者傷害的否定、 對被害者的否定、對譴責者的譴責、標榜高 度忠誠
4.
5. 6.
7. 8. 9.
犯罪行為是由學習而來,非導因於遺傳 犯罪行為是在與他人互動溝通過程中主動學習而來,包括語言、 文字、表情與姿勢等交互作用 犯罪行為的習得主要是與關係密切的個人集團互動過程中習得, 而電視、電影、報章雜誌對於犯罪行為的學習並不是很重要。 犯罪行為的學習,包括:(1)犯罪的技巧;(2)動機、趨力、合理化 與態度 犯罪行為的學習是由各種有利或不有利的法律定義去詮釋中學習 認為個體之所以成為犯罪者,是因其違反法律的傾向超越了遵守 法律的傾向(這樣傾向是長期與犯罪集團接觸的結果),亦會學 習到中性的行為 會隨其接觸頻率、時間長短、優先性與強度的不同而有差異 犯罪行為模式的學習與其他行為模式的學習相似 認為個人唯有在接觸到會引起犯罪行為的行為模式時,才是導致 犯罪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