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社会学课程论文

犯罪社会学课程论文
犯罪社会学课程论文

被标签的青少年犯罪

姓名:孔成成

专业:09化学类

学号:C00914042

内容摘要: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有意识的他人——如教师、亲戚、警察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而成为标签所形容的那样。青少年犯罪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由此而产生的,导致了恶劣的影响。如何在社会环境以及教育中正确运用好标签效应,让青少年健康的成长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标签效应教育青少年犯罪预防

现实中可以说是犯罪无所不在,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新闻头条、报纸首版、微博关注将社会上的犯罪现象赤裸裸的呈现给了读者。而当我们看到这些时,总是深恶痛绝,或痛骂政府的腐败无能、管理力度不足,或怒斥这些人的道德沦丧、心理变态、毫无人性,或庆幸自己没有遇到这种倒霉事。除了那些专家学者,很少有人会仔细深究其根本原因。我觉得不应该给犯罪及其犯罪者蒙上一层黑面纱,而是让我们更加了解和认识这一面的知识,从而改变犯罪的根本问题。

标签效应在犯罪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西方犯罪社会学流派中的标签理论认为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处处存在“标签化”现象。在学校,一个被贴上“坏孩子”标签的学生成绩下降、很难有积极进取的主动性。这是个很普遍的心理,当处在一个将自己认为是行为怪异、思想有问题、甚至是心理变态的环境时,时而久之,很大程度上就会认为自己确实是那样的。然后,犯罪就很有可能的发生了。而他自己却会认为这很平常似的。例如“李刚门”,我想他从小估计就是把“我爸是李刚”当作了口头禅,当开车撞死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

宿舍楼送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依旧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没有一点愧疚怜悯之心,想依仗着他爸爸是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副局长解决这件事。这件事可以说成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了,网友的各种调侃,专家的各种分析。“我爸是李刚”衍生出了各类词汇,甚至一时成为了我们班上同学的顺口溜。真实可悲、可叹、可惜,本来一个交通事故,现在成为了社会焦点。试想一下,如果李启铭他爸不是局长,这件事还会发什么。从小就被笼罩在“我爸是李刚”的光环下,被标记着,结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李刚门”并不是一个特例。青少年犯罪现在正呈现着快速上升的形式。青少年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是心理不健康、孤独、自卑等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逆反甚至是犯罪,这是主观上的因素。客观上说,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不可忽略,甚至大于主观因素的影响。就个人而言,并不赞同所谓的青少年犯罪是其主观因素的影响,没有正确的判断力或意识,从而导致了犯罪。而应该是在一个长期不健康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成长所导致的,不同的人或物对身心健康的成长过程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外界的作用会让本是正常的人被贴上病态的标签。也就是标签效应。在青少年阶段并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可让他们抵制住这种“熏陶”,最终可能就走上了犯罪违法的道路。马加爵可是说是典型的案例,我看了很多新闻,许多专家学者做了调查,心理分析。下面引用一段新闻: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为揭开“马加爵何以成为杀人凶手”

的谜底,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了全面调查,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之后写出了上万字的《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报告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马加爵案发生之后,许多社会公众,包括一些媒体,对马加爵表现出了同情,把其杀人动机归结于他的贫困、他因为贫困而受到的“歧视”,和因此而对社会产生的仇恨。甚至认为,这是当前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的结果,社会应对此悲剧负主要责任,对马加爵的量刑应予从宽。李教授的报告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如果马加爵真的因为贫困和受歧视而杀人,那么他报复的对象,应该是那些凭借自身富有而对其付诸了歧视行为的人。但事实是,受害者多数是跟他一样家境贫寒的同学,甚至包括他最要好的朋友、身边对他最友善的人之一。李教授的这一反驳是成立的。马加爵的杀人行为,与贫穷无关、与歧视无关,应该对此血案负责的,不是社会而是马加爵本人。而现行的法律,也没有任何条文规定,在犯下此种罪行后,仅仅因为贫穷就可以减轻处罚。

我想表达的是在法律上马加爵死刑是公正的,但是道德上呢?他杀人仅仅是自身原因吗?那些所谓的问卷调查就是公平公正的吗?值得人相信吗?这是个很大的疑问。马加爵杀人固然是错,但其背后的客观因素也是很多的,不能将责任全归咎于他一个人。一直以来的贫穷、受人歧视、没有朋友,总是在各种场合被人侮辱耻笑,被室友

玩弄使唤,这是我们都没有过的经历,如何是我们又会有多少人可以淡然的面对这些。在这样的影响下马加爵逐渐的走向犯罪的深渊。他是被贴上标签的,被杀人的。

社会是人们生存的地方,不能脱离,那么社会的影响就在所难免。有人类学家曾尖锐地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一个文明趋向于更高,或许还是更有价值的目标时,社会犯罪的可能就越大。”任何孤立的引起犯罪的决定性因素,都不能发生犯罪,犯罪的产生不仅要具备许多决定性的引起犯罪的因素,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个人的人格特征,尤其是不同类型犯罪的巨大差异,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究其主管因素的原因呢,很大程度上又是受到客观因素的作用。因此,我觉得要想解决好有关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必须从根本原因开始,父母和师长必须尽其教育、辅导和关爱孩子的责任,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道德和价值观,健康的成长。若发现了青少年一些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时,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防止犯罪心理逐步发展导致成犯罪。让我们从小就被贴上优秀、健康的标签。

而对于那些正在服刑的,我们应当怎么对待呢?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罪犯就是全面的恶,应该给予最严厉的惩罚。如果是在这种意识和改造教育氛围之下,通常会把罪犯逼上另一条人间之外的道路。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要想让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得到转变,首先,应该通过有力的宣传,使大家认识到这样的观念是不恰当的,从而能够更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假如我是一个罪犯,我会用眼观看周围人的

目光,用耳听取周围人的议论,用身感受周围人所给的压力包括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你就会觉得如何去对待一个罪犯。如果让罪犯在服刑期间受到不合理的对待会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不知所措,被永远的贴上罪犯的标签、恶人的标签,即使出狱后他或许依旧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是个罪犯,便会有很大可能的进行再次犯罪而违背社会让其服刑受教育的初衷。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越来越高的青少年犯罪率着实让人担忧。随着社会的压力增大,环境的变化会青少年很容易走入违法犯罪歧途。因此营造一种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建立一套好的教育体系、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教育为青少年贴上健康阳光的标签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凤凰资讯百度文献

社会学论文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乡风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也参差不齐,从而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存在乡风不文明现象的原因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进行,中国公民的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仍处于“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的状态。农村与城市的文明差距依然很大,广大的农村面临着许多文化方面的问题,成为乡风不文明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当前,农村与城市、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集中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的差距过大。长期以来,中央财政、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服务投入不大,甚至几乎是空白。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基础设施投入是基础中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休闲娱乐少之又少,农民空闲时间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斗地主,精神生活十分贫瘠, 大好光阴就这样白白流走。 2、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在教育方面,无论是教育设施,还是管理水平,师资力量,都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这必然会影响到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隔代抚养小孩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使部分孩子经过努力考上了大学,也很少有回来建设家乡的,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今天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具体表现为: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文化基础知识

犯罪社会学考试

单选: 1犯罪人类学的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人的生理特征与犯罪的相关性 2犯罪社会学的起源及核心思想(菲利的犯罪社会学) 个人犯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相关性 3家庭与犯罪的基本类型:(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侵害,家庭 成员对外犯罪,家庭环境引发的犯罪)4畸形家庭的类型:(婚姻关系不完整,例子:单亲家庭 亲子关系不完整,例子:孤儿家庭,隔代家庭非正常家庭,例子:再婚家庭,罪犯家庭,重婚家庭)5社区青少年的形成:无家可归者,无学可上着,无业可干 着 6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它是文化中最牢固的精神要素, 是人们在历史传统中积淀下来的判 断事物的标准。 多选: (1)标签理论的特征: (2)去标签化的几种措施:非犯罪化,转向处理,非监禁 处罚(3)学校引发犯罪的四种可能: 作为犯罪的主体,作为犯罪的侵害对象,作为犯罪 的发案场所,作为单位从事犯罪活动

(4)学校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中所起的作用: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1学校对青少年 犯罪具有重要影响2亚文化:学 校普遍存在不健康的小群体)教育越成功,犯罪率越低 犯罪率高,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率高,一定是教育出 了问题 (5)社会分层与犯罪: 1 分层造成一种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使得不同的结构之 间形成一种张力2不同阶层都有可能犯罪 3不同阶层的犯罪类型有所不同 (6)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1主体特性比较明显:(青壮年为高危群体,血源性、地 域性结伙作案)2犯罪类型比较集中:犯罪类型集中于盗窃、抢劫等侵 财性案件 (7)亚文化群的主要特征:1群体共同拥有与主文化不同的 价值观和行为模式2群体对于亚文化有强烈 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8)冲突论的犯罪控制: 1普及强势利益群体的制度文化

犯罪社会学

谈在犯罪社会学中青少年犯罪 姓名:吴俊之班级:社会工作1341 学号:1320804109 正文 论文关键词:犯罪社会学青少年 概要: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青少年犯罪存在着: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手段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及反复性强等特点。青少年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

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这种定义,是从犯罪预防的角度,将矫治的行为扩大到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不道德行为或可能引起犯罪的行为),并将这个年龄段的下限予以降低。对这个下限存有不同意见。有学者提出,应当定在10岁比较合适。其理由在于,从实证的角度,青少年犯罪人口中一般从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开始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14—17岁进入犯罪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犯罪研究。故而指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笔者对此予以赞同。这一概念包括了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犯罪。前者和刑法上规定的“未成年犯罪”的范围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未成年犯罪”是一个准确的法律概念,而“少年犯罪”则是一个宽泛的社会学、犯罪学概念;后者的“青年犯罪”也指年轻的成年犯。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犯罪是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有人类学家曾尖锐地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一个文明趋向于更高,或许还是更有价值的目标时,社会性越轨(犯罪)的可能就越大。”“任何一个国家既然以现代化为自己的社会目标,不管其社会个性如何,恐怕均不能幸免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犯罪的严峻态势并不奇怪。我们对待青少年犯罪亦是如此。除了前述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外,与青少年自身

法律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精选法律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法律社会学是将法律置于其社会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和法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从社会整体观念出发,认识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制作用解决社会问题。本文主要面向法律社会学专业学生提供162条精选法律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能够学习参考。 1. 涉罪未成年人异地社会调查制度现行做法 2. 完善未成年被告人人格调查制度的司法对策--以广州市的审判实践为样本 3.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理解与完善--兼论《刑事诉讼法》第275条 4. 我国少年司法之人格甄别制度引入 5. 未成年被告人人身危险性调查的理念确立和机制构建 6. 少年司法分立论 7. “打人命”:农村青年妇女自杀特殊干预的一般意义 8. 校园虐童行为模式与预防对策研究 9. 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核心 10. 自由的女性与女性的自由--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法学的主张及其影响 11. 中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综述 12. “封存”还是“消灭”?--评新刑诉法犯罪记录封存条款 13. “罪错未成年人新闻报道的权益保护与法律规制”研讨沙龙综述 14.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办案机制创新研究--以玄武区检察院“协作式”办案制度为视角 15. 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以A市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和预防现状为调研对象 16. 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调查研究--以上海为例 17. 我国少年司法的困境与出路 18.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性制裁机制研究 19. 赦免制度:“宽恕”在国家心理中的体现 20. 司法社工职业的独特性 21. 论强制辩护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的适用--以《刑事诉讼法》第267条为中心 22. 我国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立法研究综述 23.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性法学思考 24. 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 25. 试论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培养 26. 从性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看性法学研究的未来课题 27. 关注弱势群体--女性主义法学的启示 28.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法律观及其启示 29. 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儿童参与”--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新思考 30. 少年司法程序中品格证据适用的冲突与重构 31. 儿童虐待的心理危害 32. 未成年人轻罪案件非刑罚化处理之构想--以刑事和解为视角 33. 未成年人犯罪特别程序之定位 34.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中社会调查制度的实际运用与分析 35. 论我国未成年人人格调查制度之完善 36. 宽严相济语境下未成年人累犯制度释疑及完善 37. 可能性与空间考量:精神障碍者的司法社工介入 38.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男性自杀问题研究 39. 论大学生犯罪是否从宽处罚及其完善 40. 新时期重庆市青少年犯罪研判与对策

社会学复习题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复习思考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作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2、如何理解作为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型效应和迟发展效应? 3、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和分类? 4、如何把握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5、研究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运行复习思考题 1、简析“社会”概念。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 3、什么是社会运行? 4、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作出评价? 5、试析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 2、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3、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4、什么是文化震惊和文化边际? 5、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前后有哪些发展? 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 4、关于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主要有哪些理论?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请简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内涵、过程和社会功能。 第六章社会角色复习思考题 1、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2、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3、试分析社会角色的扮演。 4、怎样运用角色距离理论? 5、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第七章社会互动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2、简述社会互动的涵义。

犯罪学理论

西格尔的对现代犯罪社会学理论: (一)社会结构理论 把下层阶级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不利的经济地位看成是犯罪的首要原因,认为下层阶级的社会环境中起作用的一些力量,推动他们中的一些人进行犯罪活动。社会结构理论把贫民区中存在的无人监督的青少年帮伙、高犯罪率和社会混乱看成是主要的社会问题。大多数社会结构理论集中研究青少年违法行为。 1.文化越轨理论(亦称文化传递理论或文化冲突理论) 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遵从下层阶级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一种表现。遵从贫民区中存在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必然引起与传统社会中的法律的冲突。(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与米勒的下层阶级文化冲突理论。) 2.紧张理论 与文化越轨理论不同的是,紧张理论认为价值观和目标在各个经济阶层中都是相似的,不存在所谓的下层阶级文化。不过,由于下层阶级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不利条件,下层阶级的成员不能通过传统的合法手段获得这些成功的标志,所以他们感到愤怒、挫折,对社会充满仇恨。犯罪学家把这种挫折感称为紧张(strain)。其中墨顿的失范理论是最著名的紧张理论。 3.亚文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下层阶级的青少年之所以进行少年犯罪,是因为与传统社会的疏远导致他们寻求其他生活方式或者亚文化。亚文化理论是紧张理论和文化越轨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4.社会生态理论 与早期的社会结构理论所不同的是,该理论并不以文化现象为重点,而是以分析宏观的聚集资料,以识别在城市环境中影响犯罪模式的结构性条件。社会生态学家相信,一些生态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必要导致犯罪的条件。(该理论包括相对剥夺理论和都市化理论。) (二)社会过程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经历是犯罪行为的主要的决定因素。他们指出,一些研究表明,社会阶级与犯罪率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除经济以外的因素对犯罪行为也有影响。因此社会过程理论家们把社会心理学、社会发展和社会相互作用理论结合起来,发展起了自己的理论模式——社会过程理论。他们认为,犯罪时个人的社会化以及个人与不同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社会过程产生社会心理互动的结果。 1.社会学习理论 他们认为,人们从他们与犯罪的同辈朋友的密切交往中学习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学习与犯罪有关的规范、价值观和行为的结果。 2.控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变成犯罪人,但是,大多数人由于受他们与社会的联系的控制,而没有变成犯罪人。犯罪是社会控制减弱或崩溃的结果。 3.标定理论 标定理论认为,当社会中的重要成员把个人标定为犯罪人,而个人也接受这种标定时,个人就会变成犯罪人。 4.整合理论 整合理论试图将社会化因素与文化因素结合起来,以便提高其解释力。

社会学理论对犯罪学的影响(小论文)

社会学理论对犯罪社会学的影响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探讨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等课题。犯罪社会学所研究的犯罪问题是社会学所研究的诸多问题之一。 社会冲突理论是犯罪社会学所应用的社会学理论之一,也是社会学的理论假设之一。冲突理论是西方社会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派别,它对犯罪社会学的发展必然要产生各种影响。冲突论源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在冲突论看来,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总是充满着矛盾与冲突,占统治地位的权力集团总是要强制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维护其既得利益。犯罪的关键并不在于他们实施了某种犯罪行为,而在于它处于某种社会“冲突过程”之中,因而被人为地认定为犯罪者。 在此,笔者浅议社会冲突理论中的阶级冲突论、文化冲突论以及女权主义犯罪学。 1.阶级冲突论 阶级冲突论又叫“激进犯罪社会学”、“新犯罪社会学”或“批判犯罪社会学”。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反帝运动、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学生运动等。这是一种主张纷繁驳杂的犯罪社会学新思潮,其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一些激进的社会变革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激进犯罪社会学的基本框架才被提出。 阶级冲突论的基本理论假设是,社会冲突在本质上并不是多元化的群体冲突,而是统治阶级同那些成为刑事司法目标的穷人之间的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这个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对分层社会的透视,他们认为,不管穷人是否比其他阶层成员更好地遵守法律,在分层社会中,他们都会毫无例外地受到频繁的逮捕等严厉的法律处置,他们都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被认为是犯罪者,即使他们实际上并未实施犯罪。他们也不断扩张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概念界限,把那些潜在地威胁其利益的人也纳入其中。同时,下层社会对剥夺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制度,自然要产生深刻的敌意。在阶级冲突论看来,犯罪是一个“合理”的行为。犯罪人的犯罪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因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使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平等。 阶级冲突论竭力缩小解释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性,其理论核心就是把国家和法律描绘成统治阶级控制穷人行为的工具,犯罪则直接反映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是犯罪者用以适应或抵制剥削阶级社会中制度强加于下层社会的条件和手段,是挫折和生存竞争的结果。 2.文化冲突论 文化冲突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形成的犯罪社会学的社会冲突论理论。文化冲突论认为,产生犯罪的原因是文化的冲突,犯罪则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群体、少数民族群体和移民群体文化的产物。 塞林在其著作《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中认为,社会存在着两种文化冲突。一种是原发性文化冲突,一般指的是不同民族之间固有的文化观念、价值尺度和行为习俗在规范意义上的剧烈冲突。这种冲突强烈地作用于持有相反文化特征的行为人,如东西方民族之间的文化,处于这种文化冲突之中的人,就有可能因此而直接影响自己的行为规范意识。另一种是继发性文化冲突,继发性文化冲突也可以称之为第二次文化冲突。它的表现体现在第二代移民身上,它既可以表现为第二代移民坚持固有文化与所在国文化再次发生冲突,也可以表现为被所在国文

社会学结课论文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领域频繁发生安全问题,像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以及近年来一直困扰在人们心头的地沟油,人食用后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像此类事件多的难以计数,被发现的也许只是一小部分,到底还有多少有害食品被我们在食用着呢? 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好好的进行反思,食品安全恶化到如此程度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是人们的道德素质的滑坡,还是庞大利益的驱使,还有有关部门监管不力,还是国家的立法还待完善等等等等。 下面我们就从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第一人们道德素质滑坡 我们先来看看近年来发生的除了食品领域的问题外,,看看其他方面有关道德滑坡的事件。 事件一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 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为,本案主要存在两个争议焦点: 1.彭宇与老人是否相撞 2.应赔偿的损失数额问题 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 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犯罪社会学》练习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犯罪社会学》练习题库答案 一、填空题 1、辩证的观点;系统的观点 2、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分析、总结阶段(顺序不能改变) 3、调查法;观察法 4、格老秀斯;洛克;斯宾诺莎;霍布士;孟德斯鸠;卢梭;潘恩(任填三项) 5、芝加哥学派 6、严景耀 7、犯罪事实;犯罪情况 8、犯罪状态;犯罪规律 9、功利取向型犯罪;价值取向型犯罪;情感冲动型犯罪;传统习俗型犯罪 10、暴力犯罪;环境犯罪;高科技犯罪;公害犯罪 11、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的社会原因 12、矛盾冲突论;综合动因论 13、唯一性;有限性 14、推动作用;暗示作用 15、过分溺爱;简单粗暴 16、制度层;意识层 17、累积性;融合性 18、新文化和旧文化的冲突;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 19、时代性;民族性;群体性 20、松散式结构;集团式组织结构 21、盗码并机;电信欺骗犯罪 22、通讯领域的计算机犯罪;反政府的计算机犯罪;商业领域的计算机犯罪;计算机虚拟犯罪 23、犯罪形式多样化;犯罪结果多元化 24、主体系统;规范系统;手段系统 25、物质资源;关系资源 26、名誉惩罚;人身惩罚 27、罪刑对等原则;刑罚效力原则 28、及时性;彻底性 29、社会规范 30、社会公众的意见和态度 二、名词解释 1、犯罪社会学:犯罪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是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刑法学:刑法学是一门规范性法律科学,它以成文法为根本,对犯罪现象进行规范性研究,注重研究犯罪的法律特征以及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刑罚学的任务是提出准确的惩治犯罪的原则。 3、越轨行为:所谓越轨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所以又叫做违规行为、偏离行为、异常行为等等。

全国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试题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C.犯罪学 D.罪犯矫正学 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3.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 ) A.消除犯罪条件 B.鉴别犯罪人 C.消除贫困 D.严密立法 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环境学 B.犯罪经济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社会学 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 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 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 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胡顿 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 A.直接访谈 B.间接访谈 C.结构式访谈 D.非结构性访谈 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 A.财产矛盾

C.社会分工 D.私有制 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 A.恒比定律 B.差别规律 C.漏斗效应 D.反射效应 10.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 ) A.起伏律 B.消长律 C.辐射律 D.因果律 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中后期 C.80年代初期 D.2000年以后 12.暴力犯罪的情感特征一般是( ) A.冲动性 B.冷静性 C.有同情心 D.好奇性 13.影响犯罪行为方式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 ) A.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 B.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 C.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 D.犯罪行为的评估机制 14.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 15.犯罪动机是( ) A.犯罪的直接原因 B.犯罪的条件 C.犯罪的相关因素 D.犯罪的根源 16.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直接原因的是( ) A.犯罪意识 B.犯罪工具 C.犯罪时间 D.犯罪对象 17.下列诸项中,不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是( )

犯罪社会学试题

犯罪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①犯罪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②犯罪饱和法则:菲利在《犯罪社会学》中提出的。犯罪的原因可以分为个人的、地理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当社会孕育的这些犯罪原因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也就会发生一定量的犯罪,既不多也不少。 ③越轨行为: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所以又叫违规行为、偏离行为、异常行为等。 ④功能性犯罪:相对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而言的,从社会危害性的角度即功能的角度延 伸出的对犯罪行为的界定。 ⑤准犯罪:指那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但由于行为主体的特殊性而被刑罚规定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或未被发定位犯罪的社会行为。 ⑥待“罪化”犯罪行为:指虽有严重社会危害,但刑法尚未将其定为犯罪而又有必要进严厉禁止的社会行为。国家运用刑罚手段将这些行为贴上犯罪的标签,严厉禁止,就完成了社会行为的“罪化”过程。 ⑦犯罪现象:一定时空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犯罪事实和犯罪人情况的总和。包括犯罪状态、特点和规律三个层次。 ⑧犯罪问题:指一个国家、地区的犯罪现象已经严重威胁社会正常秩序,影响相当多的成员,社会秩序就得不保障。当一个国家的犯罪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时,才能称为“犯罪社会问题”。 ⑨犯罪原因:指决定犯罪产生、存在和变化的因素,对犯罪产生、存在和变化有影响的因素被称为犯罪条件。 ⑩犯罪元原因结构:即犯罪原因的组合形式,指社会环境各种致罪因素中各要素相对稳 定的联系方式。 ⒒本能异化论:从人性角度探讨犯罪本源的一种理论,认为犯罪的本源取决于人 类依从本能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历史性冲突,即犯罪源于人的生物本能与社 会理性的冲突之中。 ⒓犯罪根源:指犯罪行为中具有普遍性,在犯罪历史上具有初始性、在犯罪原因中具有本源性的致罪因素。 ⒔个人生活环境:与个人生活直接联系并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 会生活条件。 ⒕工作单位:人们工作的各种社会组织。 ⒖邻里:左邻右舍,因居住地彼此靠近而形成的社会群体。 ⒗政治腐败: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是国家政治体系在国家权力运用中所表 现出来的体制弊端和功能缺陷。 ⒘政治动乱: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社会政治秩序混乱,社会主流文化解体,控制机制失灵,生活秩序紊乱。 ⒙失业:能够并且愿意接受工作的适龄劳动人口得不到工作的现象,是社会劳动力过剩的一

参考:400个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

400个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 1. 浅析大学生炒股的博弈心理现状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 3.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4.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5. 读懂“90后”才能获取真正的生力军 6. 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对策 7. 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 8. 信任与公平:青年社会心态的区域比较 9.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10. 试论专业化. 职业性社会工作推进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分析 11. 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2.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13. 民国时期女大学生婚姻观研究 14.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诉求的课程实训模式--以公关课程为例 15. “社区为本”的儿童保护服务本土化模式创新--以佛山市里水镇“事实孤儿”保护项目为例 16. 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 17. 穗. 港两地青年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18. 90后男大学生穿着行为分析 19. 双语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分析 20. 罗振宇:我看到的世界 21.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 22.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23. 统计学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24.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社工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25. 新常态下社会思潮的存在逻辑与新表征 26. 大学阶段数据分析师的培养研究 27. 社会工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

28.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 29.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 30. 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探析 31.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32. 实践性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体系中的运用 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声望排序及变迁研究 34. 基层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辅导改革初探 35. 社会信任对网络公民参与的影响--以大学生网民为例 36.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 37.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38. 对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39. 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的调查 40. 国外青少年移动网络通讯设备使用情况研究综述 41. 甘肃省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羞耻感. 述情障碍. 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42. 农村大学生“诉贫伤害”的社会学分析 43. 症结与破解:受怀旧风影响的大学生恋爱观 44.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45. 论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 46. 家庭依恋模式对杏林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个案研究 47. 当代女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48. 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相关研究评述 49. 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激励机制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50.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生“低头族”的启示 51. 湖北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的实证分析 52.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 53. 改进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教学方法及其意义 54. 信息化环境下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研究 55. 论当前我国社会的四种非理性文化心态 56. 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共同体”研究 57. 信息技术女性用户对信息技术设计的影响 58. 关于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度评价

菲利犯罪社会学刑事政策思想

刑事政策期末论文 恩里科?菲利的刑事政策思想 ——《犯罪社会学》简要评述 姓名:吕贝莉 学号:0907005 年级:2009级院系:法学院 专业:法学 指导教师:李荣 2011年12月25日

恩里科?菲利的刑事政策思想 ——《犯罪社会学》简要评述 摘要:恩里科?菲利在《犯罪社会学》中队犯罪学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在犯罪原因、犯罪对策的实证分析和研究上具有鲜明特色。这对于我们研究学习刑法、刑事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菲利;实证;犯罪社会学 从贝卡利亚到黑格尔,他们的刑法方法论都是古典哲学在法学上的应用,他们的理论抽象掉了犯罪与刑罚的个性,得出了刑法学的一般理论,但对于现实具体的问题,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直至19世纪出现实证主义刑法学,抛弃了形而上学的逻辑推理,运用生物学、社会学和其它学科,论证和解释犯罪现象,为刑法学的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刑法实证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其中菲利出版的《犯罪社会学》,为西方犯罪社会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犯罪社会学”这一概念下,将刑事科学组合成一个体系,对犯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构建了自己的犯罪学思想体系。 一、犯罪原因的实证分析 在实证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菲利在对犯罪人类学资料和犯罪统计学资料进行实证分析之后,得出了犯罪三元论基础,并又在此进一步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以解释社会犯罪现象。 (一)否认“意志自由论” 菲利对自由意志的否定,是从将犯罪学所经历的道路与精神病学所经历的历史进行类比开始的,他用现代实证研究方法证明出人的任何行为均系人格与人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经过大量的实证,最终他在《犯罪社会学》中提出:“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想而已,人实际上不存在这种意志自由。自由意志的幻想来自我们的内在意识,它的产生完全是由于我们不认识在做出决定时反映在我们心理上的各种动机以及各种内部和外部的条件。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原因逐渐地被揭示,意志自由的幻想必会随之而消失。” (二)犯罪原因三元论 菲利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无论哪种犯罪,从最轻微到最残忍的,都不外乎是犯罪者的生理状态,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其出生、生活或工作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个人、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即犯罪原因三元论。 按照菲利的观点,个人因素不仅是指犯罪人生理及心理方面的个性特征,而且包括个人情况,如种族、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等社会生物学状况。同时,个人因素必须与其他因素结合,相互作用,才可能导致犯罪的发生。自然因素是指生活的自然环境,它虽不能直接产生犯罪,却可以影响社会状况,如贫富、道德状态等,也是同犯罪密切相关的。社会因素则是指任何足以使人类生活不诚实、不完满的社会条件。这三者的结合,促使了犯罪的产

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学史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中国社会学史》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的作者是?()( ) A.费孝通 B.吴文藻 C.李达 D.孙本文 2、对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作系统总结的中国社会学史著作是?()( )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郑杭生、李迎生的《中国社会学史新编》 3、下列哪本著作是孙本文先生于建国前出版的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著作?()( ) A.《社会学原理》 B.《社会学发凡》 C.《当代中国社会学》 D.《社会学ABC 》 4、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第一部专史是?()( )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张琢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社会学界于下列哪一年出版了两部中国社会学史同名专著?()() A.1984年 B.1987年 C.1998年 D.1990年 6、将中国社会学史划分为“发轫期、萌芽期、幼苗期、成长期与改革期”的是下列哪位学者?()() A.李剑华 B.蔡毓骢 C.杨堃 D.韩明谟 7、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完成的中国社会学史著作是?()()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张琢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 8、群学”概念来源于我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 A.庄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9、国人始用“社会学”正式译名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外国社会学著作是?()() A.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 B.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 C.季廷史的《社会学提纲》 D.有贺长雄的《族制进化论》 10、西方社会学著作直接传入中国的开端是?()()

犯罪学名词解释

罪学:是指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探究犯罪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揭示犯罪原因,又称犯罪原因学。2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4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5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6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犯罪,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的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9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10全面调查:又称普查,即对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无一遗漏地加以调查。 11抽样调查:又称概率抽样,是依照一定方式和规则,从犯罪现象的总体中抽取犯罪现象的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并以其调查结果推论犯罪现象的整体状况。 12典型调查:又称重点调查,即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 13个案调查:是对特定的犯罪人、被害人的特征或者某一特定案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和定性分析,据此推论其所代表的同类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 14统计研究法:是指在科学的犯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犯罪现象的数量关系及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 22分类抽样:也叫分层抽样,即研究者根据某种标准首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分成若干类,每类称为一层,然后在各类中按一定比例抽取样本。23等距抽样:也叫系统抽样和机械抽样,是指在研究总体中,每隔相等若干单位,抽取一个样本的抽样方法。 24整群抽样:是以某种标准将总体分为若干群,将各群编码后,按随机原则,抽取这些群中某些群作为样本。 25非随机抽样:就是研究者根据主观判断和愿望,从总体中选取某些单位作为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法。 26配额抽样:是指依据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一种抽样方法。 27滚雪球抽样:是指通过已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寻找未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依此类推直到达到规定的数目。 29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中,通过严格控制实验环境和实验程序,把被试注意力集中在实验所要考察的变量上进行实验的方法。 30模拟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中模拟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特定情境,让被试在其中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通过观察被试之间的互动活动,考察他们所作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研究方法。 31现场实验法:是指在选定的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由实验者引发和控制某种社会事件,以此吸引被试者的注意力,并观察被试者对此作出的相应反应的研究方法。 32调查研究:调查就是收集资料,研究就是分析资料。 33文献法:也称历史法,即通过查阅档案、书籍、报刊、文件、统计等既成材料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 34访谈法:即研究主体通过与被调查者有目的谈话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35观察法:即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收集方法。 36问卷法:即通过发放与回收为研究而设计的问题表格以获取资料的方法。 37比较分析法:是指把资料中不同单位的同类因素或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同一因素进行对比,以发现它们之间异同的方法。 38统计分析法:即通过对事物量的分析,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质的规定性的方法。 39犯罪现象:是指在阶级社会历史阶段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犯罪及其总和,是一种多变的社会现象。 40犯罪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和。 41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42明数:即官方统计数,是指实际发生并被纳入统计的犯罪数量。 43暗数:又称黑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44绝对暗数:是指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 45相对暗数:是指已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 48犯罪组织形式:是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社会学概论 论文

当今中国家庭结构变化引起的家庭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班 刘杰学号:222012602073058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转变,中国家庭在四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颠覆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模式,使得家庭的概念更加泛化,很多家庭问题也由此产生。通过研究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状况,分析由此带来的家庭问题,对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家庭结构变化家庭问题应对策略 一、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特点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进步,中国家庭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说来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空巢家庭增多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目前,我国户均规模3.16人,较改革开放之初的4.61人下降了31.5%。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 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呈明显上升趋势,老龄化问题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城务工也就成了很多农村劳动力的选择。这样往往形成了子女不在身边共同居住的家庭格局。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7.92%。到1996年,这一比重就上升到30.48%,中国城镇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6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43.9%。这10年间,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年提升1.34个百分点,比1978~1996年间平均每年提升0.7个百分点快了近1倍。至2008年底,全国城镇人口比重已上升到45.68%。根据国家 (二)家庭重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一方面,现代人对婚姻的期望越来越高而现实却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这必然会影响其婚姻的态度,并做出离婚这样的举动。另一方面,结婚和离婚程序简化了,离婚变得容易。还有,妇女地位的提高,使其在各方面开始追求独立。再加上社会对离婚态度的改变,中国的离婚率虽然总体来说还较低,但已经明显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1979年中国的离婚对数占当年结婚对数的比例只有4.8%,到2003年已上升到16.4%。就近两年来说,2011年离婚对数比2010年增长7.3%,离婚率增加了1.3个百分点。2012年截至第三季度离婚对数为169.3万对,2011年为146.6万对,2012年离婚对数同比也增长了15.5%。离婚率增高带来的是家庭结构的复杂化,单亲家庭及再婚组合家庭成为了常见的家庭形式。 (三)单身贵族数量增多 造成单身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有很多,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婚姻观的改变。现代年轻人崇尚个人主义,不愿过早受到婚姻家庭的束缚,因此,独身状态较为普遍。其二,由于中国市场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年轻一代面临的生活压力较大;

犯罪社会学课程论文

被标签的青少年犯罪 姓名:孔成成 专业:09化学类 学号:C00914042 内容摘要: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有意识的他人——如教师、亲戚、警察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而成为标签所形容的那样。青少年犯罪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由此而产生的,导致了恶劣的影响。如何在社会环境以及教育中正确运用好标签效应,让青少年健康的成长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标签效应教育青少年犯罪预防 现实中可以说是犯罪无所不在,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新闻头条、报纸首版、微博关注将社会上的犯罪现象赤裸裸的呈现给了读者。而当我们看到这些时,总是深恶痛绝,或痛骂政府的腐败无能、管理力度不足,或怒斥这些人的道德沦丧、心理变态、毫无人性,或庆幸自己没有遇到这种倒霉事。除了那些专家学者,很少有人会仔细深究其根本原因。我觉得不应该给犯罪及其犯罪者蒙上一层黑面纱,而是让我们更加了解和认识这一面的知识,从而改变犯罪的根本问题。 标签效应在犯罪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西方犯罪社会学流派中的标签理论认为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处处存在“标签化”现象。在学校,一个被贴上“坏孩子”标签的学生成绩下降、很难有积极进取的主动性。这是个很普遍的心理,当处在一个将自己认为是行为怪异、思想有问题、甚至是心理变态的环境时,时而久之,很大程度上就会认为自己确实是那样的。然后,犯罪就很有可能的发生了。而他自己却会认为这很平常似的。例如“李刚门”,我想他从小估计就是把“我爸是李刚”当作了口头禅,当开车撞死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

宿舍楼送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依旧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没有一点愧疚怜悯之心,想依仗着他爸爸是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副局长解决这件事。这件事可以说成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了,网友的各种调侃,专家的各种分析。“我爸是李刚”衍生出了各类词汇,甚至一时成为了我们班上同学的顺口溜。真实可悲、可叹、可惜,本来一个交通事故,现在成为了社会焦点。试想一下,如果李启铭他爸不是局长,这件事还会发什么。从小就被笼罩在“我爸是李刚”的光环下,被标记着,结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李刚门”并不是一个特例。青少年犯罪现在正呈现着快速上升的形式。青少年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是心理不健康、孤独、自卑等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逆反甚至是犯罪,这是主观上的因素。客观上说,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不可忽略,甚至大于主观因素的影响。就个人而言,并不赞同所谓的青少年犯罪是其主观因素的影响,没有正确的判断力或意识,从而导致了犯罪。而应该是在一个长期不健康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成长所导致的,不同的人或物对身心健康的成长过程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外界的作用会让本是正常的人被贴上病态的标签。也就是标签效应。在青少年阶段并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可让他们抵制住这种“熏陶”,最终可能就走上了犯罪违法的道路。马加爵可是说是典型的案例,我看了很多新闻,许多专家学者做了调查,心理分析。下面引用一段新闻: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为揭开“马加爵何以成为杀人凶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