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生产总值-分省年度数据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一览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或地区) 一年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GDP 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 GDP 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 GDP 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
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 GDP 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 GDP 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 GDP 数据也严格保密。
季度 GDP 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 15 天左右完成;季度GDP 初步核实数在年度 GDP 初步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季度 GDP 最终核实数在年度 GDP 最终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
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 数据将按规定日程发布。
GNP 是英文 Gross National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民生产总值。
GNP 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不计入美国的 GDP 中,而计入日本的 GDP 中。
在 1991 年之前,美国均是采用 GNP 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 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 相对于 GNP 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程序
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程序
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程序
我国GDP数据修订和发布程序
(一)关于季度GDP核算和数据发布程序 季度GDP核算按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 实三个步骤进行。
初步核算数于季后20日左右公布; 初步核实数于季后110日左右公布; 最终核实数于次年年底公布。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无论是从 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 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 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 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 一定限度内的统计误差是允许出现的。
目前,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在国内生产总值 的三种计算方法中多采用收入法,但其三种方 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 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首先易于全市国内生产 总值的数据汇总,避免了由于方法不统一而需 做调整的工作量,数据处理比较方便。其次, 便于基层单位操作。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基 层单位的资料取自财务数据,数据比较真实, 指标口径易于统一,数据质量比较好控制。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GDP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 初步核实过程
最终核实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
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 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 的资料后进行核实。
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
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 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 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 步核实。
核算GDP的三种方法
(3)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 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 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内 容。即: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 口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资本主义国家反映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最综合指标,在国际经济核算和国 际经济水平对比中广泛应用,因为它把生产和人口两个因素都包括在内。例如联合国确定可以接 受国际援助的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是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确定的,联合国会员国缴纳会费的 高低也是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决定的。世界银行给各国贷款往往也参考接受贷款国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水平来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主义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差别在
关系
工业化阶段是结构转变幅度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需求结构及生产结构、外贸结构发生显着的 变化,中国在改革开始时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却是相当低的。这是由于改 革前中国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倾向过于偏激所导致的工业化过程的片面演进和产业 结构关系的严重失衡。一般而言,工业化的起步是要以一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工 业化程度超过人均收入水平的状况必然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变动。
世行数据
世界银行
1990年代初,世界银行派代表团对中国统计体系进行考察之后,发表了一篇考察报告:《转换中 的中国统计体系》。报告认为,中国统计体系虽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其在基本概念、调查范 围、调查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缺陷:基本概念仍深深扎根于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MPS),调查范围仍主要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调查方法仍以传统的全面行政报表为主;中国价 格体制虽然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但仍保留着传统价格体制的许多本质特征,许多产品的价格仍 然处于政府控制之中。这些情况导致中国官方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数据的低估和速度的高 估。
中国逐年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GDP)截止到一季度

75,093.20 48,701.80 24,490.80 88,554.90 59,907.70 39,327.20 20,066.50 74,919.30 50,912.50 33,478.60 17,185.80 64,561.30 43,713.00 28,703.90 14,679.80 56,004.70 37,609.80 24,611.50 12,827.30 49,898.90 33,923.90 22,143.20 11,383.10 44,361.60 30,246.90 19,840.50 10,136.90 38,714.00 26,288.70
16.10% 15.50% 14.70% 14.10% 13.80% 13.70% 13.30% 12.20% 12.00% 11.60% 12.00% 10.10% 10.90% 11.60% 10.00% 9.50% 9.30% 9.10% 10.30% 10.40% 10.20% 10.10% 9.90% 10.30% 8.40% 8.40% 8.80% 9.70% 10.70%
绝对额
7,775.68 56,957.00 35,669.00 18,622.00 7,427.00 52,373.63 33,085.87 17,469.88 6,921.55 47,486.00 30,340.00 15,700.00 5,980.00 40,533.60 25,623.10 13,379.10 5,143.60 35,226.00 22,142.20 11,830.70 4,627.00 33,702.00 21,868.90 11,696.60 4,678.60 28,627.00
9.90% 148,038.00 8.10% 100,059.90 7.10% 5.80% 64,670.20 32,531.40
gdp核算相关指标

gdp核算相关指标GDP核算相关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比较经济增长的常用指标。
GDP核算包括三种方法:产值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此外,还有一些相关指标可以反映GDP的不同方面。
一、GDP核算方法1. 产值法:按产业活动的总产值来核算GDP,即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2. 收入法:按生产成果创造收入的分配关系核算GDP,即GDP=员工报酬+企业家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经营净余额等。
3. 支出法:按社会各项支出总额核算GDP,即GDP=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净出口等。
二、GDP核算相关指标1. GDP增长率:指某一时期GDP的增长速度,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2. GDP人均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个居民的GDP,可以反映经济水平。
3. GNP(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居民在境内和境外所产生的收入总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经济地位。
4. PPP(购买力平价):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中以同等价值购买物品所需的货币单位数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实际购买力。
5.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指一定时期内一篮子消费品的价格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情况。
6.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指一定时间内大宗商品、原材料和制成品的价格变化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
7. 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持有的外汇总额,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储备情况。
总之,GDP核算和相关指标是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国际间各国经济交流和竞争中,熟悉和掌握这些指标对于制定经济政策、调整国际贸易和投资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国民生产总值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那么国民生产总值是怎么解释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国民生产总值的解释的内容,供大家阅览!国民生产总值的意思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为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
20世纪90年代后,国民总收入GNI取代GNP,一般认为GNI 就是GNP。
各国仅对外公布GDP与GNI数据,GNP数据已基本不再统计和发布。
1994年,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共同颁布“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SNA),统计术语GNI取代GNP,国民总收入(GNI)即为原来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2001年,为保持与“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致性,世界银行变更术语,NP被称为“国民总收入”或GNI。
世界银行数据库(WDI)中的所有GNI数据都等同于GNP。
根据定义,当前(名义)价格GNI等于GNP,不变(实际)价格GNI 等于GNP加上贸易条件调整。
WDI只发布当年价格GNI,因为没有完整和可靠的不变价格GNI数据。
价格GNI测算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创造的总增加值,包括GDP和来自非居民途径的初级收入的净收入(员工薪酬和财产收入)。
世界银行为进行分析而使用以美元为单位的人均GNI来对不同国家加以分类,并确定其借款资格。
2003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通用公布系统(GDDS)的要求,中国开始采用1993SNA的标准称谓,统计术语GNP改用GNI,两数据的统计口径基本一致。
国民经济核算统计监测指标的内容及计算办法

•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 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 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 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 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 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 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 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 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 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 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 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 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原则 和方法由国家统一制定,但是由于 各地区的资料来源不尽相同,特别 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原 有的统计手段不能适应日趋活跃的 新兴经济活动,尤其是对个体、私 营及第三产业统计,因此造成地区 的基础数据与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 差异,地区加总的国内生产总值与 国家、省、市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之间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
• 在反映国民经济的规模,反映产 业结构时,以按照现行市场价格 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为 观察地区生产总值的实际变动, 也就是说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观 察经济的增长变动,用按照不变 价格(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 产总值来衡量,
•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的测算方法 是通过相应的价格指数对按现价 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缩减。 使用的价格指数有农产品价格指 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零售 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 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营利性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 服务及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 育和娱乐业);非营利性服务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中国共产 党机关,国家机构,人民政协和民 主党派,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宗 教组织,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科 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 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业))。
中国GDP

世界排名
1980年世界各国(地区) GDP排名(按当时汇率) 1)美国:亿美元 2)日本:亿美元 3)苏联:9400亿美元 (4~6名数据省略) 7)意大利:4598亿美元 8)中国内地:3015亿美元 9)加拿大:2689亿美元 10)墨西哥:2277亿美元 1988年末,为了应对价格机制的改革导致的通货膨胀的高涨,领导层采用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中国经济在 九十年代末期活力重现。在1992年新春南巡时给予改革以新的动力。之后同年的中共十四大支持重新推动市场改 革,同时声明中国在九十年代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的连续性,但更大胆的经 济
按本币计算 1982年中国人均GDP突破500元,达到529人民币;(从1952年人均119元到1982年人均突破500元总共花了30 年时间。) 1987年突破1千元,达到1116人民币; 1995年突破5千元,达到5074人民币;(从1987到1995年的8年时间年均实际增长为8.6%。) 2003年突破1万元,达到人民币;(从1995年到2003年8年,年均实际增长7.9%。) 201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人民币; 2014年,人均达到人民币; 2015年,人均达到人民币; 2016年,人均达到人民币; 2017年,人均达到人民币;
中国GDP总量已达日本的两倍。中国的GDP总量在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仅仅过 去了三年,中国的GDP总量又达到了日本的两倍。
1952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按现价估计为2390亿元。在总量上这个数字占有世界几乎3%的份额,同时也是日本 或者印度的1.5倍(非人均)。
人均GDP在六十年代增速仅仅为17%,到七十年代增至70%,到了飞速发展的八十年代以63%的速度一举超过印 度,最后在九十年代更是达到了175%的高峰。然而中国的繁荣仍然集中在沿海和南方省份,同时近几年中国已经 努力将其繁荣扩展至内陆省份和东北传统工业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2003年10年生产总值
10
年平均值
220.34185.093936.95393.695466.1390.29859.77985.977537.11445.3611930.471193.047819.66713.9615372.181537.2181688.491399.8331349.333134.9331677.81426.3434963.093496.3092209.091886.3541281.144128.1143081.912556.0256149.965614.9963034.582555.7259311.65931.163122.012662.0863844.676384.4673110.972578.0366976.626697.6623571.372855.2368785.146878.5143456.72807.4169670.846967.0843433.52821.1169914.266991.4263175.582587.7272771.767277.1763041.072388.3880850.828085.0824750.64057.481181.058118.1054759.33923.1191292.519129.2516033.215007.21107487.4710748.7475763.354983.67109192.7110919.2715633.244757.45116072.0911607.2095641.944659.99116502.7411650.2746379.635333.09127187.9212718.7928072.836694.23132740.6813274.06866726002.54135602.0913560.2098477.636921.29155218.4315521.8438553.796867.7170505.8517050.58511648.79705.02208403.1320840.31315021.8412078.15292518.929251.8915003.612442.87303838.9430383.89418864.62
15844.64
348201.9334820.1931679231395373252915.04325291.5045416.864501.2104932.743210493.2743218864.615844.6348201.9334820.193220.34185.093936.95393.6957856.036604.07
144490.839414449.08394
数据
0%
10%20%30%40%50%60%70%80%90%100%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重庆市
天津市
江西省陕西省
010000
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0
5
10
15
海南省
维吾尔自治区
吉林省
江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北京市
湖南省
辽宁省
浙江省
广东省
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系列5系列6
新疆维
内
系列6系列7系列8系列9系列10
00200000030000004000000
国民生产总值—分省年度数据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年平均值
国民生产总值—分省年度数据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年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分省年度数据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03年
国民生产总值—分省年度数据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04年
国民生产总
1000000
2000000
3000000400000011019
28
陕西省
黑
龙江省
北京市
湖北省
四川省
辽宁省
河南省
山东省
广东省
系列10系列9系列8
系列7系列6系列5系列4
系列3系列2
系列1
20253035
系列1系列2系列3
系列4系列5系列6
系列7系列8系列9系列10
西藏自治区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
甘肃省贵州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云南省重庆市吉林省
生产总值—分省年度数…国民生产总值—分省年度数据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地区
国民生产总值—分省年度数据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12年
国民生产总值—分
省年度数据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