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论部分的主要原理内容及例题
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和内容

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和内容一、概述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基本方法论,它是以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从物质的本质、发展规律、相互关系等方面,揭示了世界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革命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物质决定意识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
因此,在人类社会中,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这就是所谓“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2. 矛盾普遍存在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任何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
这种矛盾既有对立面又有统一面,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普遍规律,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3. 质量互变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质量和数量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当事物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的变化。
而质变又能引起数量的变化。
这种质量互变的关系是事物发展的重要规律。
4. 否定之否定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通过否定之否定来实现的。
这种否定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次否定是指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第二次否定则是指新事物被更先进、更高级别的事物所取代。
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不断推动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1. 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所有存在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人类社会也不例外,它由人们创造出来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各种制度、文化等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只有它们与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相协调,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唯物辩证法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
2. 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着客观规律;在人类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高三政治唯物论主要原理及相关主观题示例

高三政治唯物论主要原理及相关主观题示例高三政治唯物论主要原理及相关主观题示例一、(辩证)唯物论主要原理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或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务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运用】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问题(与自然界相关的)一般用本原理,同时用规律客观性、联系、价值观导向作用等原理。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4、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同时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运用】可分成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两个原理用。
凡出现规律、尊重规律、科学(态度)、生态环保、重大工程、制定实施大政方针等关键词一般用规律客观性原理;出现积极、努力、决心、勇于、意志等等关键词用主观能动性原理。
5、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
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1)意识能使人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能使人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阻碍事物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自学高考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自学高考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下面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供您参考:
1.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其主要原理包括:
-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基础。
-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和抽象。
- 世界是由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 发展是不平衡的,不断推进的,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 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是由阶段性的飞跃构成的。
2.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强调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其主要原理包括:
-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不同的生产力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和反映。
-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 社会发展是不断前进的,人类历史是由原始共产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理解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完整版)辩证唯物论原理总结

2.2012山东文综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 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 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 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 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 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 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6分)
1.2013 揭阳一模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 会共识。”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 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 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表述 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 的。
【原理内容】: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 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 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 起来。
8.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
动的承担。
【方法论】: 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供稿会员:TSSWY 时间:2012-8-15 上午05:59:231、【原理名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决定意识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
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应用举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讲解材料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讲解材料1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唯物辩证法思想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所以要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就必须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十分重视搞好局部,以便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二)发展的观点(规律性、原因、状态、趋势)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原理内容及例题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原理内容及例题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原理内容】(1)原理:①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都处于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③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从而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⑵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备注:本条原理宏观考查常述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微观主要考查: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具体作答要根据材料从狭义或广义去作答。
狭义一般涉及原理②③,广义从考虑狭义的要点外,还要注意两点: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从整体着眼,重视局部。
【典型例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参考答案】(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有着一系列基本原理,下面将逐一进行阐述。
其一,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物质的优先性。
辩证唯物论将物质看作是世界的实体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元素。
意识和思维等精神现象都是由物质所引发的产物,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这种物质的优先性的观点,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对客观存在的重视,对科学实证性的强调。
其二,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之二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斗争。
辩证唯物论认为矛盾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无处不在。
矛盾是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它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驱动力,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事物向着更为合理、稳定和发展的方向前进。
其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之三是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否定,但又在新事物中得到了保留和提高的一种规律。
这种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旧事物在新事物的基础上得到了消化和转化,形成了新的事物。
否定之否定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历史性和发展的螺旋式循环规律。
综上所述,物质的优先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斗争以及否定之否定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深刻地揭示了客
观世界的本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论部分的主要原理内容及例题
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见《哲学上册》P9)
【原理内容】(1)辩证关系: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但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2)方法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备注:凡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热点如发展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都要涉及本条原理,一般宏观考查即该原理仅仅是回答某一问题所涉及的一条。
【典型例题】国家环保总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去年8月启动了自治区的规划环评试点。
2006年6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战略环评报告通过了专家评审。
这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次进入省级行政区的确良经济社会发展纲要。
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环评,这一实践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开辟了道路。
战略环评深入分析内蒙古“十一五”期间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定位、布局结构、规模与环境资源载能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知识,简要分析实施“战略环评”的理由。
【参考答案】答:(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
实施“战略环评”就是提醒人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更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2)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实施“战略环评”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从而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上P19-23、26、28、32-33)
【原理内容】(1)原理:①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的本质和规律事物。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事物,最根本的客观原因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主观因素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等。
③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起阻碍作用要求(作为子原理,方法论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⑵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坚持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坚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②反对从主观出发和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但要正确对待书本知识和别人的经验。
③辩证地把握实际,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分析和对待实际。
备注:本条原理包括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两条子原理,客观考查一般涉及原理①②、或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微观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般分成“决定”和“反作用”两个层次作答)、意识的反作用(表述为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怎样坚持从实际出发(常与怎样坚持实事求是连在一起提问,除了教材3点外,还可以结合材料从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面作答)。
【典型例题】2006年6月24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把反垄断法草案列入议程。
会议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一些防止和制止垄断行为的规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垄断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保持我国经济活力、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法律保障。
结合材料,从唯物论的角度说明当前必须制定《反垄断法》的依据。
【参考答案】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新的客观情况,使我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一些防止和制止垄断行为的规定,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所以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垄断法。
⑵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保持我国经济活力、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法律保障,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垄断法。
⒊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实事求是(见上册P76-80、下册P8-10 ,该原理关于主观能动性内容也属于认识论)
【原理内容】(1)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辩证关系:①规律具有客观性。
在一定条件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集中表现为它具有不可抗拒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蔑视和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遭到它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无力,人们能够认识并能利用规律,表现在: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知道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至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
其次,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3)方法论要求:实事求是①坚持从实际出发,②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备注:本条原理也可以说成“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宏观考查频繁涉及,常表述为: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微观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一般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两个层次作答)、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做到实事求是(常与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连在一起考查。
)
【典型例题】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收入、高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现象。
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提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试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
答:(1)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
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的规律。
(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认识规律运动条件。
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动的认识相关规律,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