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散文 5.4 尊生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四尊生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四尊生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观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观察学生的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3.测试评价:教师通过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对《孟子·离娄上》和《荀子·劝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掌握程度。
-孟子和荀子的教育论异同:孟子认为教育是为了发挥和保持人的善良本性,荀子认为教育是为了改造人的本性,使其向善。
④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和价值
-先秦诸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诸子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道德伦理、教育理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教育论:荀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3.先秦诸子思想的异同: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异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两者对于人性的看法存在明显的对立。
-孟子与荀子的教育论异同:孟子认为教育是为了发挥和保持人的善良本性,荀子认为教育是为了改造人的本性,使其向善。
2.思考与批判能力: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异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先秦诸子的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4.审美与创意表达:通过解读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鼓励学生在表达中发挥创意。
学习者分析
1.相关知识掌握: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部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诸子百家的起源和发展有基本的了解。他们在语文课程中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然而,对于《孟子》和《荀子》这两篇较为深奥的文本,学生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读。

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5单元4尊生

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5单元4尊生

四、尊 生[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葛(chī)蠹(dù)虫絜(xié)之百围衣(yì)皮毛液(mán)棺椁(ɡuǒ)恶(wū)乎掊(pǒu)击邠(Bīn)柤(zhā)泄(yè)剥(pū)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大王亶父居邠(“邠”,同“豳”)(2)见利轻亡其身(“亡”,通“忘”)(3)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旁”,通“方”,将近,大约)(4)女将恶乎比予哉(“女”,通“汝”)(5)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柤”,同“楂”,山楂)(6)实熟则剥(“剥”,通“扑”,击打)(7)小枝泄(“泄”,通“抴”,拖,用力拉)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适{我适有幽忧之病(碰巧,副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到……去,动词)削足适履(适合,动词))(2)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供奉,敬赠,动词)工欲善其事(事情,名词)食焉而怠其事(职务,工作,名词)无所事事(做,动词))(3)执{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拿,动词)执其手而与之谋(握着,动词)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掌握,控制,动词)能执大义,以身救民(守,坚持,动词))(4)且{方且治之(将要,副词)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况且,连词))(5)以{尧以天下让许由(把,介词)而不以害其生(凭,介词)不以利累形(因为,介词))[整体·感知]本文包括两个部分,分别节选自《让王》和《人间世》。

第一部分写许由、让许由,许由 不受。

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例句:因杖策而去之A.籍吏民,封府库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D.我得兄事之【解析】 D项,名词作状语,例句与其他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导学号:33852073】A.{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B.{而不以害其生不以所用养害所养)C.{犹之可也勿言之矣)D.{自掊击于世俗者也若将比予于文木邪)【解析】 A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的;B项,均为介词,因为;C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代“栎社树”;D项,介词,被/介词,跟。

人教版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散文》5.4 尊生

人教版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散文》5.4 尊生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3.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译文:那些能尊重生命的人,即使地位高财物多也不因为用来养 生的物品伤害身体,即使财物少地位低也不因为追逐利益而拖累、 祸害身体。 赏析:注重“名”誉,权衡“利”弊,懂得规矩道德,是一种美好的品 行。“傲气不能有,傲骨不能无”,面对名利,人不能有太多的贪欲。 淡泊名利、精神富裕、尊重生命的人往往是活得最有价值的人。 名利富贵,乃至江山社稷,与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这表现了庄 子超脱世俗的精神,表达了他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即出世无为、 保全自身。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5
5.特殊句式 (1)夫天下至重也/故天下大器也(判断句) (2)而不以害其生/而不以易生(省略句) (3)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判断句) (4)逍遥于天地之间/遂成国于岐山之下(状语后置) (5)事之以犬马而不受(状语后置) (6)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判断句) (7)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定语后置) (8)是不材之木也(判断句) (9)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被动句)
四、尊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5
1.通假字 (1)大王亶父居邠 邠,同“豳” (2)见利轻亡其身 亡,通“忘”,忘记 (3)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旁,通“方”,将近、大约 (4)女将恶乎比予哉 女,通“汝” (5)实熟则剥 剥,通“扑”,击打 (6)小枝泄 泄,通“抴”,拖,用力拉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5
2.古今异义 (1)秋收敛 ,身足以休食 .. 古义:收获敛藏。今义:①(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②减轻放 纵的程度(指言行)。 (2)匠伯不顾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4课《尊生》优秀教案(1课时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4课《尊生》优秀教案(1课时3页)

尊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能翻译重点语句,能疏通文章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探讨庄子“尊生”思想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理解庄子的“尊生”思想,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真正接受庄子的尊生思想,并能运用到现实中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欲望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蒙田对生命充满赞誉,而两千多年前,庄子就已经阐发了“尊生”的思想,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尊生》,感悟庄子对生命的哲思。

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检查预习1. 学习小组明确导学案上给出的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点拨、补充。

2. 学生翻译重点句,教师点拨、补充。

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吾何以天下为哉!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3. 学生疏通文章大意:全文两则,可分三个故事:“尧舜让天下”、“亶父迁岐山”、“曲辕栎树”三、班内交流确定难点这两则选文各阐明“尊生”怎样的内涵?四、点拨精讲解难释疑教师引导学生依次分析两则选文1. 被当时世人看做最高价值的天子之位,却是让都让不出去,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拒受天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明确:子州支父:不以天下害其生;子州支伯:不以天下易生;善卷:吾何以天下为哉。

(天下对我有什么用)说明天下虽是至为重要,但和比起来,天下不重要,所以他们舍鱼而取熊掌。

明确:自己的生命2. 亶父迁岐山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说明天下虽然至为重要,但天下是用来养活老百姓的,和比起来,天下就不重要了明确:老百姓的生命3. 庄子通过生命和天下的比较,从而确立了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在生命面前,连天下都可以不要,更何况其它的物和利呢,因此庄子强调,能尊生者,对身外之物过分追求是很糊涂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54尊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54尊生

四、尊生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而不以易.生易:改换、交换B.弟子厌.观之厌:厌恶C.其大蔽.数千牛蔽:遮蔽D.走及匠石走:跑着:满足。

2.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是不材之木也B.几死之散人C.匠石之齐、B、D三项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C项中的“之”是动词,到,往。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女将恶乎比予哉B.实熟则剥C.小枝泄项,女,通“汝”;B项,剥,通“扑”,击打;C项,泄,通“抴”,拖,用力拉。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匠伯不顾..B.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C.至于..曲辕D.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项,古今义相同。

A项,古义:不转头看。

今义:顾不上。

C项,古义:到,到达。

今义:连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D项,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连词,用在表转折关系的句子的前半句。

5.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50730036)例句:冬日衣.皮毛A.虽贵富不以养.伤身B.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C.是不材.之木也D.合同异,离坚白..,名词用作动词,穿。

A项,动词用作名词,用来养生的物品;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被杀;C项,名词用作动词,成材;D项,坚、白,形容词作名词,特性,颜色。

6.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事之以皮帛而不受B.遂成国于岐山之下C.逍遥于天地之间、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D项是定语后置。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

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

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

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

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因杖.策而去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4课《尊生》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4课《尊生》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

《尊生》教学设计陕西省白水中学左青侠一、教材分析《尊生》是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庄子〉选读》中的一篇,旨在阐明庄子尊重珍惜生命的一种思想。

选文通过尧舜让天下和大王亶父迁都的寓言故事,表达出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思想,可以说本篇文章既有庄子散文瑰丽飘逸的艺术性,更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思想性。

二、学情分析本册课本是高二下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选修内容,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阅读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虽然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在分析作品的艺术性,探究作品的思想性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仍是整个语文课堂必要的环节。

尤其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晦涩难懂,阅读兴趣淡薄,这成为制约文本探究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对选文的热爱,缩小和文本之间的差距是学生学习之前一个很必要教学步骤。

三、教学设想鉴于教材、文本、学生三者的特点,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思考:1﹒《〈庄子〉选读》内容太多,一节课难以完成,采用化大为小,逐个击破的战略,以点带面,达到讲一课明一类的目的。

2﹒把握好《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的教学方向,兼顾到教材其独特的文本价值,正确处理好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和价值观情感教育。

3﹒区分好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在对待文言文教学上的差异,“言”的教学不能作为本课的关键,要注重文本独特的文学性和文化性。

4﹒在学生《〈论语〉选读》、《〈孟子〉选读》的学习的前提下,科学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有序、有效地做好本节课的设计。

5.对于先秦的文章,学生必须有足够的预习时间,反复诵读文本,疏通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内容,这样才可能展开深层次的文本对话和探究。

四、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分析,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紧扣“积累、理解、思辨”这个思维过程,分三步完成教学内容:1﹒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尊生主旨其中第二个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教学方法文言文的学习,首先必须强调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文本,才能突破语言障碍,进入文本深处,因此诵读法是整个课堂贯穿的主线;选修的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独立自主探究问题的地位,激发他们解读文本的兴趣,提高解读文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认真展开相互间的讨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明确,让课堂的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高效教学。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5.4 尊生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5.4 尊生

【文言知识卡】 一、通假字 1.大王亶父居邠(“_邠__”同“_豳__”) 2.见利轻亡其身(“_亡__”通“_忘__”)
二、一词多义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1.冬日﹒衣皮毛(名词用作动词,_穿__) 2.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动词的使动用法,_使__…__…__被__杀__害__) 3.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使__…__…__受__苦__)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
速毁,以为门户则液 ,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 之寿。”
二、名句填空 1.庄子从子州支伯不接受天下得出结论:有道的人跟一般人不同的地方是 “________ ,__________”。 2.栎社树托梦给匠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现了一 种追求物与人的平等关系。 答案:1.故天下大器也 而不以易生
2.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 奈何哉其相物也
2.第2则选文是如何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 【点拨】(1)写栎社树“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旁十数”,想 象丰富,描写生动逼真,极具浪漫主义情调。
(2)栎社见梦,构思奇特、情节离奇,将深刻的道理形象地寄寓在虚妄的故事 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妙地表现思想,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思维升华】 庄子主张“尊生”,而孟子主张“舍生取义”。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点拨】两者并不矛盾。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统 治者为争权夺利,视人命如草芥,人的生命得不到任何尊重和保障。庄子热爱 生命、痛感生命被任意摧残的现实,于是提出“尊生”思想,目的是宣扬生命 的价值和尊严,保护人的生命权。而孟子提出“舍生取义”是基于战国时代统 治者往往见利忘义的事实,他强调的是“义”的重要性,其本质是重义轻利; 而“舍生取义”是指面对生与义的选择时,要选择“义”,反对为生不义。其 实质不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而是对“义”的重视,或者说,是对生命意义的追 求。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第5单元 04 尊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第5单元 04 尊生

明确:况且我和你都是 物,怎么一定要对方成为 自己的物呢? (生命柚这 一类的树而追求无用(结合文中这些 树的遭遇谈谈)?
明确:实属则剥,剥则辱;大枝 折,小枝泄,以其能苦其生,故 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 栎社树:能够长寿,不受外物的 伤害
栎社树
不让生命沦落为工具 展现生命的极致之美
尊 生
庄 子
·
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探究寓意
(1)文中给我们描写了一棵怎样的 栎树,匠石和他的弟子对这棵树的 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2)翻译 “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 奈何哉其相物也?”并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 (3)栎树为什么不想成为柤梨橘柚 这一类的树而追求无用呢? (4)思考寓言的寓意
感知生命之美
伊 辛 巴 耶 娃
安 能 摧 眉 折 腰 事 权 贵
拾荒阿姨“陈贤妹”
最美妈妈“吴菊萍”
1、请说一说 面对这些生命
你感受到了怎 样的美?
陈贤妹
最美妈妈“吴菊萍”
2、生命之美让我们每
一个人为之折服,请
用文字的形式表达你 的感悟?
• 1、生命之美是奔腾的溪水,翻飞 的浪花。 • 2、生命之美是吐绿的小草,绽放 的花朵。 • 3、生命之美是翱翔的雄鹰,奔腾 的骏马。
(1)文中给我们描写了一棵怎样的栎树, 匠石和他的弟子对这棵树的态度有何 不同,为什么?(结合课文) 匠石:不肯视,行不辍
散木,不能做成器具, (没有利用价值)
弟子:止行,厌观之 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 惊叹栎树的美)
(2)翻译 “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 奈何哉其相物也?”并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
生命在坎坷中成长,在积淀中完善,在 共生中美丽!让我们从此刻起,尊重、 珍爱所有生命!让生命焕发出最美的光 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5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2.古今异义 (1)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古义:收获敛藏。今义:①(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②减轻放 纵的程度(指言行)。 (2)匠伯不.顾. 古义:不转头看。今义:顾不上。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5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一词多义 (1)惑 ①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形容词,糊涂)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名词,疑惑、疑难问题) ③妖言惑众(动词,迷惑、蛊惑) (2)让 ①尧以天下让许由(动词,禅让,转让权力、职位) ②大礼不辞小让(动词,礼让、谦让、辞让) ③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动词,责备、责怪)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第1则选文写了哪些内容?阐述了什么主旨? 提示:第1则选文节选自《庄子·让王》。让王,即禅让王位。选 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许由、子州支父、善卷等不愿接受禅让的 故事,说明天下固然“至重”,但不能以此害生,从而阐明了重视生命 的思想。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第 二部分写大王亶父迁邠的故事,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重 视生命的思想,提出了“不以养伤身”“不以利累形”的观点。总之,选 文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尊生,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 2.第1则选文中所写的四个故事,表现主旨的角度有何不同? 提示:前三则故事体现了对自我生命的尊重,后一则故事体现了 对他人生命的尊重。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第2则选文中栎社树的寓言故事有何寓意?庄子对故事中的木 匠石是什么态度?
提示:这一则寓言故事写木匠石认为栎社树无所可用,而栎社树 则把“无所可用”当作“大用”而不懈追求,鲜明地表现了两种不同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寓言故事突出表达的是“涉乱世以自全”的人生 处世哲学,即虚己顺物,以无用为用。同时反对把他人工具化,体现 了不要让生命沦为工具的思想。这里实际上蕴含着“有用之患”和 “无用之用”的鲜明对照。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5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4.词类活用
(1)冬日衣.皮毛(名词用作动词,穿) (2)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被杀) (3)因杖.策而去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杖) (4)虽贵富不以养.伤身(动词用作名词,用来养生的物品) (5)是不材.之木也(名词用作动词,成材) (6)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
栎社见梦 散木长寿——大用之木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1.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译文:只有那些不把天下当回事、忘怀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 托付给他。 赏析:庄子主张以生命为本,珍重生命,反对让世俗名利牵累和 祸害生命。一个人若把名利看得太重,就不会珍视自己的生命,更 何况他人的生命。为政者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就不会珍惜百姓的 生命。庄子的这一思想,与执政为民的思想是一致的,具有一定的 现实意义。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译文:太阳出来的时候起来劳动,太阳落山以后就休息,在天地 间自由自在,而自觉得意、开心。 赏析:无论做人还是处世,都需要陶然超脱,摆脱世俗礼教的束 缚。这样,人的自然本性才会彰显,才会拥有一个真实的、逍遥自 在的、思想的自我,以及一个轻灵无比的心灵。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5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5.特殊句式 (1)夫天下至重也/故天下大器也(判断句) (2)而不以害其生/而不以易生(省略句) (3)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判断句) (4)逍遥于天地之间/遂成国于岐山之下(状语后置) (5)事之以犬马而不受(状语后置) (6)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判断句) (7)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定语后置) (8)是不材之木也(判断句) (9)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被动句)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2)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 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3)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 者也。 (4)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 散木!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四、尊 生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5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通假字 (1)大王亶父居邠 邠,同“豳” (2)见利轻亡其身 亡,通“忘”,忘记 (3)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旁,通“方”,将近、大约 (4)女将恶乎比予哉 女,通“汝” (5)实熟则剥 剥,通“扑”,击打 (6)小枝泄 泄,通“抴”,拖,用力拉
从故事表现的主旨来看,庄子对木匠石的态度是否定的,因为木 匠石以自我为出发点,将栎社树工具化,实际上是对他人生命的不 尊重。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生命为重 忌以养伤身
尧舜让天下——诸子不受
不要让

天下为轻 忌以利累形
生命沦
生 匠石言木 散人不顾——不材之木 无用即大用 为工具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译文:那些能尊重生命的人,即使地位高财物多也不因为用来养 生的物品伤害身体,即使财物少地位低也不因为追逐利益而拖累、 祸害身体。 赏析:注重“名”誉,权衡“利”弊,懂得规矩道德,是一种美好的品 行。“傲气不能有,傲骨不能无”,面对名利,人不能有太多的贪欲。 淡泊名利、精神富裕、尊重生命的人往往是活得最有价值的人。 名利富贵,乃至江山社稷,与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这表现了庄 子超脱世俗的精神,表达了他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即出世无为、 保全自身。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5
(3)居 ①大王亶父居邠(动词,居住、生活)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副词,平时) ③奇货可居(动词,积蓄、储存) ④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动词,处在) (4)若 ①故能若是之寿(动词,像) ②若将比予于文木邪(代词,你) (5)几 ①几死(副词,将近、几乎) ②而几死之散人(副词,将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