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合集下载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是指从具体事实、事物或材料中,抽象出其共同点,从而形成一般性概念或规律。

从本质上来说,归纳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科学研究和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归纳也是我们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常用方法。

而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以便于更好地掌握其中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精髓。

以下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内容归纳与概括中心意思。

一、抓住重点进行归纳与概括,需要抓住文章、书籍、资料等的重点。

一般而言,文章的标题、导言和结论等部分会包含文章核心内容和思想,我们可以优先关注这些部分并根据其内容和表述方式,判断出文章的论点和观点。

同时也需要留意文章中所提到的关键词和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并将其分析归纳,以形成整体性的概括。

二、分析逐字逐句进行内容归纳与概括时,也需要对文章中的每个词句进行逐一分析。

首先,需要理解并准确把握每个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特别是关键词汇和关键句子。

其次,我们需要将文章中相同或类似的词句进行集中整理和分析,以便于从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特点。

三、总结归纳在分析归纳文章的重点、关键词句之后,我们可以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将上述所得到的核心要点和意思进行整理和概括成为一篇简明扼要的归纳论述。

这样的总结归纳不仅对于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十分必要,也是为之后的写作和口头表达提供重要的素材。

四、利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非文本式记录工具,它可以通过图形化的形式和关系图表现出文章、书籍、论文中的思路、主题、论点等,并将其整合总结为清晰可见的概念和思维模型。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主线,清晰地整理出文章的各个要点和细节内容,从而达到更完美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综上所述,进行内容归纳与概括中心意思,需要抓住文章的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每个词句,并进行总结归纳。

同时,利用思维导图等各种辅助工具也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当我们学习或工作中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概括时,以上方法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准确地获得要点和核心意思,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知识点回顾1.“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形式。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考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概括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种综合命题趋势。

从高考试题来看,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

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

2023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专项练习(2022·安徽六安·安徽省舒城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 (四)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 (四)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拉丹”牌服装将问世;
例如:给下列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或:“本·拉丹”服装品牌注册。 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本·拉丹的名字似乎已经“臭名昭 著”,然而,本·拉丹的同父异母弟弟——IBL大型股份公 司的老板伊萨母·本·拉丹却别有一番考虑。 他注册了一个“本·拉丹”服装品牌。他采用这个商 标并非意在保持同其十七哥的联系,而是他认为会招来大 批的顾客。而且,他还认为只有最高档、最时髦的服装才 “配”使用这个商标。
• ①“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 ②“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 ③“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 据此,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可归纳为以上三 点: • ①一卷凄婉的历史; • ②民族封闭的象征; • 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 文章第二部分写现实的长城,其中有“他们的到来, 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且充满自信”这一个概括性的 句子。 • 据此,对“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一小题,可以 归纳为“开放,自信”。 • 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说来,也可以运 用这一方法。

所谓“要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话 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 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 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高考试 题中,这两方面的都有。 • 就全文的内容要点而言,较典型也是比较难的, 是1990年高考题第27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 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不超过60个字)”。 • 2000年高考题第21题也有点难:“这篇散文 (《长城》)中,①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 什么?②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也是着 眼于全文的内容要点归纳。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 (四)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型解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型解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型解析内容要点概括类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是近几年高考中考查的热点,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从两个角度考查:主旨概括和特定指向概括。

题型1 主旨概括考点阐释主旨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是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

概括散文主旨,包含两点:一是文本思想意义概括,二是作者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解题方略内容主旨概括“5法”1.标题提示法——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类方法适用于概括议论性、抒情性散文的主旨。

2.首尾归纳法——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许多散文往往是在开头、结尾,尤其是结尾部分表明中心主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

3.关键词句归纳法——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许多抒情和状物的散文中,常有一些词句表明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句。

4.段意串联法——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概括不同于归纳,归纳指从不同事物中寻取共同点并抽取出带有共性的论断,概括不一定都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

也就是说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来。

5.因文而异法——借助不同的文体特点,概括文章主旨(1)写人叙事散文。

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2)写景状物散文。

4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章结构分析:
一般而言,文章结构包括引子、主体和结论。

引子部分引出文章主题,主体部分展开论述,结论部分总结全文观点。

归纳内容要点:
根据所给的字数要求,对于一个1200字以上的文章,内容要点应该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子部分:引出文章主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用名言、描述背
景等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

2.主体部分:主要包括重点观点的陈述和论证,对于每一个观点可以
适当给出例证或者数据支持。

3.结论部分:总结全文观点,可以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进一步的延伸或
者对未来的展望。

概括中心意思:
根据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要点,可以得出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如下:
1.确定文章的主题:根据引子部分中提出的问题或描述的背景确定文
章的主题。

2.分析主体部分的观点和论证:归纳主体部分中不同观点的提出和论证,找出其中的核心观点。

3.总结结论部分的观点:根据结论部分中对全文观点的总结,找出概
括中心意思的关键词或短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并概括中心意思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总结一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归纳概括文章主旨》及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归纳概括文章主旨》及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归纳概括文章主旨》及例题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和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具体的内容要概括全面;2.抽象的内容要阐发准确;3.含蓄的内容要解说清楚。

“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设问角度主要有: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3.考查对段意、定义等某一具体内容的归纳、概括;4.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

结构与内容的分析概括类题,在小说、散文中都有所涉及。

结构的分析往往着眼于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段、行文线索等角度设题,多与内容的分析融合在一起考查。

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涉及结构、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关注的热点,设题多着眼于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文段内容、文章要点的概括。

有时,就文章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命题,要求考生着眼全篇作答;有时也会与结构、修辞手法等融合在一起命题。

实用类文本中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作者通过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等,考查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多是对某一语段或全文进行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本特色综合在一起。

方向一论述类文本中内容的归纳概括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即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主要内容。

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难点。

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1.读原文,明宗旨。

考生对论述类文章一定要认真阅读,逐字逐句地研究、揣摩。

一般说来,按照文章的篇幅,考生在考试时可以把文章阅读两遍。

通过两遍阅读,从总体上弄清楚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结构框架,并圈点出文章的主旨句和诸多文段的领起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

高考语文复习解密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解密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风光。②描画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 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 世界、性情特征。
2.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
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
明事件产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 现人物。
4. 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情,反应人物心 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 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2006年湖北卷第 19题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 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析: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 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 部特征简笔勾画,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 神的表现,这叫 白描(或细节描写 )。还有写羊儿 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 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把羊、 狗、鸡等都人格化了,这属于拟人化的描写。细节 描写和拟人手法 的特点就是给人以 亲切温馨 的感受, 充满着浑厚动人的生活力息 ,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 泼的乐趣。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 了么 ? 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 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
好久以来 故乡 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这些美好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 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 小河边 ……在那浓雾充满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 始磨砺他的剑锋,毕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 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1)要显:不能含蓄、笼统
(2)要简:不要罗嗦、繁琐;要概括、简洁 (3)要通:不要有语病

全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大纲

全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大纲

全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大纲高考语文中的现代文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对于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应对这一部分的考试,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全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大纲。

一、考试目标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理解能力考生需要准确理解文本的含义,包括词语、句子、段落以及整篇文章的意思。

能够把握重要概念和关键语句的内涵,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综合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梳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和要点。

同时,能够综合多个方面的信息,对文本进行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3、鉴赏评价能力对文本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文学价值等进行鉴赏和评价。

能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艺术风格,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4、探究能力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考试内容1、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论文、杂文、评论等。

考查重点包括: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考查重点包括: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3、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包括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等。

考查重点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三、题型设置1、客观题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问题描述怎样理清现代文的结构?怎样归纳文章要点?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二、复习范围1.论述类文章的结构(1)基本结构①引论,引论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是提出问题。

好的引论要简明新颖。

②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

好的本论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③结论,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引论相呼应,是解决问题。

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2)论证结构①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别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西方现代实验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先分后总,结论水到渠成。

②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丰富认识。

③层进式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林庚的《说“木叶”》,在提出中国诗歌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后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再进一步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层层推进,从而论证了“‘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观点。

④对比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

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

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在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时,先以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再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正反对比,突出了文字的联想意义必须要善用的观点。

⑤综合式有些文本并不是单纯地运用一种结构方式,而是以某一种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这样既可使行文富于变化,又不会使文章杂乱无章。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是指文字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它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章思路”是指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上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

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条中心线索,把要表达作者思想的文字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行文的思路。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可以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作者对所写的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感情。

“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

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结构呈现出来的。

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考查方式:①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②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③请简要分析文章第X段的论述层次。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指的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带有普遍的最基本的规律。

概括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纳在一起。

考题常以概括文段要点、文章中心和事物特征的形式出现。

归纳概括活动与分析活动密切相关,因为首先要把事物的特性、因素等从个别事物中划分出来,然后才能进行综合归纳,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因此,切分句子结构、段落层次、文章结构、陈述角度等分析活动,是与归纳、概括活动伴随始终的。

因为归纳与概括活动要建立在对文章结构与思路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所以必须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阅读知识认真了解。

⑴“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一句或几句简明的话扼要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准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本考点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繁杂的内容加以梳理的能力。

此外,归纳内容要点也要从文章整体出发,对题干中命题者的提示语也要给予重视,然后舍次取主,以此为点,再找出各层的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具有涵盖性的简洁的语句。

⑵“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方式:(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对本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三、方法指引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⑴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述类文章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

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层进式)作切分。

⑵辨明重要语句。

文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往往能体现文章的思路,为分析文章思路提供了重要参考。

⑶抓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进行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分析结构,把握思路。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等,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也是明显的标志。

2.分析文章结构的答题步骤第一步,审清题目含意及要求,明确答题指向。

第二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把握文章全貌。

第三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大体概括每段段意。

第四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表达的时候注意,用“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注意:分析概括段落层次的一般思路为“首先引出什么话题,接着具体论证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当然,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⑴从核心语句突破。

文章中能瞻前顾后,领挈全文的某一关键词或句子,往往是理解文章,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

这种词语或句子往往在文章开头或结尾,也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中。

⑵循主要线索突破。

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理。

精研脉理,把握思路,才能概括文章具体内容。

寻找主要线索,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和标志性的词语。

⑶层层概括突破。

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层概括,分析归纳,反复筛选,然后运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⑷挖掘隐含信息突破。

语境是表达感情、思想的铺垫,关键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思,又有深层意义(隐含意义),只有把语言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才算真正理解阅读材料,吃透作品的含义,从而准确归纳出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答题步骤第一步,审清题目含意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

第三步,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比对。

四、例题阐释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

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

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

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