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的显示和剪裁:VWDC软件简介

合集下载

全国地震台网新一代数字地震仪的研究

全国地震台网新一代数字地震仪的研究

全国地震台网新一代数字地震仪的研究第一章:引言地震是地球上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它的发生不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同时对建筑、公共设施等也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

而地震仪是观测地震的重要工具之一。

地震仪在地震监测和预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全国地震台网新一代数字地震仪的开发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二章:地震仪的发展历史地震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32 AD,当时的地震仪只是一个简单的陀螺仪式装置。

到了19世纪末,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地震仪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20世纪60年代,地震仪已经发展到了采用全电子技术的时代。

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数字地震仪成为了发展趋势。

第三章:数字地震仪的研究发展数字地震仪在硬件、软件以及数据存储和传输等方面都迈出了重要一步。

新一代数字地震仪在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存储等方面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全国地震台网新一代数字地震仪主要有三类:基于现场程序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数字地震仪、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数字地震仪以及基于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数字地震仪。

第四章:数字地震仪的优势数字地震仪相对于传统地震仪有许多优势:第一,数字地震仪采集、处理和传输数据速度快,准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第二,数字地震仪可实现多级强震监测预警,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广;第三,数字地震仪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安装和维护,成本较低。

第五章:数字地震仪的应用前景数字地震仪在地震监测、预警、研究等方面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字地震仪可以实时、精确地监测地震活动,提供数据支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数字地震仪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更好的研究工具,提高地震科学的研究水平。

第六章:结论全国地震台网新一代数字地震仪的研究和开发是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

数字地震仪有许多优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精度和可靠性,广泛应用将为地震研究和预防工作带来新的突破。

中国数字地震网实时数据处理软件

中国数字地震网实时数据处理软件

引 言
计 算 机 及 网 络 技 术 的蓬 勃 发 展 ,给 各 个 领 域 都 带 来 了翻 天 覆 地 的 变 化 。 对 于 我 们 数 字 化 地 震 观 测 系 统 所 带 来 的变 化 也 是 日新 月 异 的 。 它 使 得 该 领 域 的研 究 及 工 作 方 法 一 直 处 于
不 断的完善和更 新 中。
自 20 0 0年 l 2月 2 4日起 ,中 国 数 字 地 震 台网 ( DS C N) 已经 具 备 了 从 l 0个 NCDS 台 N 站 实 时 接 收 和 下 载 数 据 的 能力 。它 是 继 19 9 7年 4月 的 升 级 ( 立 晔 ,郭 燕 平 ,19 ) 19 邹 98 及 99 年 2 月 的软 件 大 规 模 升 级 ( 立 晔 ,郭 燕 平 ,2 0 )之 后 的 工作 软件 的 更 新 换 代 。随 之 中 邹 00 国数 字地 震 台 网数 据 管 理 中心 ( CDS DMC)的 数 据 处 理 与 收 集 的 常 规 工 作 也就 发 生 了根 N
br adba o nd gial e s i e o ds di t i m c r c r s
Ba u i o Xi m n¨, Zh o Yon , Li ng a g u Ya , Xu Yu hon )a d u Ze i g3 n Li m n )
3 )Ga t i es cS a in Ga s o ic 3 3 0 Chn o a imi t t , n uPr vn e7 4 0 , ia S o
4 S i lgc l ra f n u rvn e He i 3 0 Chn ) es o ia e uo A h i o ic , f 0 3 , i mo Bu P e2 1 a

中国的数字地震台网

中国的数字地震台网

引言中国的数字地震台网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5月中国地震局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始规划设计中美合作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到1986年建成了由北京、佘山、牡丹江、海拉尔、乌鲁木齐、琼中、恩施、兰州、昆明等9个数字化地震台站,以及CDSN维修中心、数据管理中心组成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数字地震台网.1991年和1995年又分别增设了拉萨和西安2个数字地震台站.1993—2001年,中美双方对CDSN进行了二期改造,使台网的硬件、软件系统符合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协会(IRIS)在全球建立的数字地震台网(GSN)的技术规范.目前,CDSN是GSN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公威等,1997)。

从1996年开始,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震局进行了“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系统”建设.根据台站均匀分布的原则,同时又要保证对于一些重点地区的加密观测,该监测系统分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3个层次(庄灿涛等,2003),于2000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由48个甚宽频带台站组成,其中37个台站全部采用中国自行生产的观测仪器,改造了由中美合作建设的11个台站,所有台站数据字长均为24位,记录的波形数据通过卫星实时传输到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由20个台网、267个数字地震台站组成,数据字长为16位,记录的波形数据实时传输当地的区域地震台网中心;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由100套流动数字地震仪器组成,仪器配置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一致.1999—2001年,建设了实时传输的首都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数字地震台网.该台网由107个台站组成,数据字长为24位.从2002年起新建成的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进入了稳定的运行时期,并产出了大量的观测资料。

从2003年起,中国地震局进行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到2007年底完成了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组成的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1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是一个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台网,台站布局采用均匀分布的原则,由152个超宽频带和甚宽频带地震台站、2个小孔径地震台阵、1个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和1个国家地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组成.1.1国家数字地震台站国家数字地震台站的建设是在原有48个台站的基础上,新增104个甚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使台站数量达到152个(含国外7个台站).除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国家数字测震台站间距达到250km左右,到2007年底国内145个地震台站已经完成了建设任务.国家数字地震台站采用超宽频带观测系统与甚宽频带观测系统,观测场地相对比较好,大多数台站有观测山洞.在国内的145个台站中,有10个CDSN台站使用STS-1甚宽频带仪器、STS-2宽频带仪器、GS-13短周期仪器和FBA-23加速度地震仪器,兰州台的仪器更换为国产CTS-1仪器.有16个台站使用我国生产的JCZ-1超宽频带地震仪器,有119个台站使用CTS-1、KS2000和CMG-3ESPCB(井下仪器)甚宽频带地震仪器.JCZ-1甚宽频带地震仪在360s—20Hz频带内采用速度平坦型设计,在360s—3000s频带内采用加速度平坦型设计.CTS-1、KS-2000和CMG-3ESPCB三种宽频带地震仪均采用速度平坦型设计,频带宽度均为120s—50Hz.STS-1甚宽频带地震仪采用速度平坦型设计,频带宽度为360s—8.5Hz;STS-2宽频带地震仪采用速度平坦型设计,频带宽度为120s—40Hz;GS-13短周期仪器的频带宽度为1s—30Hz.另外,在渤海、东海海域建设2个海底试验地震台站,为今后开展海洋地震观测积累经验.1.2小孔径地震台阵为了加强中国西部地震监测能力,在西藏那曲、新疆和田建设2个小孔径台阵.每个台阵均采用圆形阵列方式设计技术方案,台阵的孔径为3km,由9个子台组成,分为阵心(1个台)、内环(3个台)、外环(5个台),呈近均匀几何分布,内环半径为500m左右,外环半径为1500m左右.两个台阵中心台站的仪器都采用CTS-1甚宽频带地震计.那曲台阵的其余台站采用DS-4D短周期地震计,和田台阵的其余台站采用CMG-40T-1短周期地震计.DS-4D和CMG-40T-1短周期地震计均采用速度平坦型设计,其频带宽度都是2s—50Hz.子台全部配备24位数据采集器,实现了IP数据传输和本地存储.台阵子台实时波形数据分别汇集到西藏地震台网中心和新疆地震台网中心,并转发到国家地震台网中心.1.3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国家地震台网中心设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是全国的地震数据汇集与转发、地震速报与编目、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测震台网运行监控与技术管理中心.国家地震台网中心能够实时汇集145个国家数字地震台、2个小孔径台阵、6个火山台网连续波形数据,准实时汇集792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的数据,并从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信息中心(USGS/NEIC)准实时汇集全球地震台网(GSN)77个台站的地震波形数据;各区域地震台网中心能够通过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准实时收集临近区域地震台网部分台站的波形数据,时间延迟在5s之内,能够有效解决网外和网缘地震速报和地震编目问题.国家地震台网中心通过国家数字地震台站和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资料的联合应用,能够对中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5,其中对华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华中、西北部分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0,部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人口密集的主要城市达到ML1.5;通过全球地震台网与国家地震台网数据的联合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对我国边境地区和国外地震的速报速度和定位精度.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对国内及邻区的MS≥4.5的地震速报初定位时间不超过10分钟,精定位时间不超过20分钟;对区域数字测震台网内ML≥3的地震速报时间不超过10分钟;30分钟之内完成对国内MS≥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速报.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已经建立技术比较先进、功能比较齐全、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网站下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各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事件波形数据、地震目录、震相数据、震源机制解等数据.该网址为:http:∥data.earthquake.cn和http:∥www.csndmc.ac.cn(刘瑞丰等,2007).为了确保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的数据安全,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了国家地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对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所汇集的实时数据、准实时数据进行在线数据备份,并依托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学科优势,通过系统集成构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地震数据平台和计算平台,实现面向地震科学研究、面向国家各个行业需求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与计算能力.2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是用于监视一个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地震台网.“十五”项目完成后我国已建立了由685个台站组成的31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基本覆盖了我国地震活动频繁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使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一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再加上已经建成的首都圈107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台站总数达792个,台站之间距离达到30—60km,新疆及青藏高原等部分地区间距达到100—200km左右.区域数字地震台站一般采用的是宽频带观测系统与井下短周期观测系统,观测场地主要有地表型与井下型两大类型.使用的宽频带仪器有CMG-3ESPC、CMG-3ESPCB、BBVS-60和KS-200M,频带宽度为60s—50Hz;使用的短周期仪器有JDF-2、FSS-3DBH和FSS-3B,频带宽度为2s—50Hz.这些仪器都采用速度平坦型设计.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主要任务是对其网ML≥3地震速报初报时间不超过3分钟,最终速报时间不超过15分钟;对其网内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5,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人口密集的主要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达到ML1.5;在各省地震局的组织下编辑台网观测报告,为地震预报、科学研究提供资料服务.3火山数字地震台网目前,全国共有6个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共33个数字地震台站.其中,吉林省长白山火山台网有10个台站,吉林省龙岗火山台网有4个台站,云南省腾冲火山台网有8个台站,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台网有3个台站,黑龙江省镜泊湖火山台网有4个台站,海南省琼北火山台网有4个台站.火山地震台站安装60s—40Hz的宽频带地震计或2s—50Hz的短周期地震计,采用无人职守、网络监控、准实时数据传输工作方式,可实现对6个火山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1.0的监控.4流动数字地震台网流动数字测震台网分为地震现场应急流动台网和科学探测台阵两部分,地震仪器的数量为800套.4.1地震现场应急流动台网该台网主要是用在大震前的前震观测和震后的余震监测.在大地震前作为地震的加密观测,进行高精度的地震定位,对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区域地震活动背景作动态跟踪监测,为开展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和地震预测研究服务;在大地震后用于现场的余震监测,记录大地震后的余震活动变化,为判断地震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震源特征、探索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积累基础资料.购置200套流动数字地震仪器,组建19个地震应急现场流动数字测震台网.仪器采用60s—40Hz的宽频带地震计,或2s—50Hz的短周期地震计.4.2科学探测台阵科学探测台阵可以根据不同科学目的,在研究区域内开展不同方式、不同规模的观测.对于密集台阵,其台站的间距可以达到公里级.高分辨率观测阵列的记录资料可以得到相应的高分辨率的研究结果.利用这种高分辨率台阵的记录进行地震定位、震源机制、震源破裂过程和地震成像研究,并可以大大改善研究结果的精度.作为地球深部高分辨探测的重要手段,科学台阵不但用于地震科学研究,而且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在地球科学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科学探测台阵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及其支持系统,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高水平观测平台和基础数据服务平台.科学探测台阵系统由6个子系统组成:流动观测仪器系统、观测单元监控管理系统、可控震源系统、流动观测技术保障系统、流动观测数据中心和流动观测实验场.流动观测仪器系统是科学探测台阵系统的核心部分,由600台GURALP地震计、600台REFTEK-130B数据采集器和600套太阳能供电系统组成.其中,有10台CMG-3T甚宽带地震仪、500台CMG-3ESPC宽频带流动地震仪、90台CMG-40T短周期地震仪;甚宽频带地震仪的频带宽度为120s—40Hz,宽频带地震仪的频带宽度60s—40Hz,短周期地震仪的频带宽度为2s—50Hz.科学探测台阵系统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运行与管理.5结语通过“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中国地震监测系统全面完成了从模拟记录向数字记录的转变,建成了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31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网、6个火山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组成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标志着中国的地震观测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优化观测台网布局,填补空白监测区域,扩大海域观测试验,构建布局更为合理、覆盖我国大陆及周边海域的地震监测系统,初步形成覆盖我国大陆及近海海域的地震活动图象、地球物理基本场、地下物性结构等地震背景场的监测和探测能力,形成地震背景场数据产品加工能力,为地震预测、地球科学研究、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服务.本工作得到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中国委员会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参考文献刘瑞丰,蔡晋安,彭克银,单新建,代光辉,田力,庞丽娜,张爱武.2007.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J].地震,27(2):9-16.周公威,陈运泰,吴忠良.1997.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数据在中国地震学中的应用[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8(5):68-79.庄灿涛,阴朝民,吴忠良.2003.数字地震观测技术[M].北京:地震出版社:1- 15.(注:本文2008年发表在《地震学报》,30(5):533-539。

数字地震台操作分析工具——DIMAS软件包简介

数字地震台操作分析工具——DIMAS软件包简介

数字地震台操作分析工具——DIMAS软件包简介
和跃时;王秀娟
【期刊名称】《东北地震研究》
【年(卷),期】1999(015)004
【摘要】DIMAS(Display,Interactive Manipulation and Analysis of Seismograms--“地震图的显示和交互式操作与分析”)软件包是iris GSN台站所使用的数字地城分析应用软件,同时它也适合我国部分数字台站(如NCDSN)的日常分析工作,如波形放大与缩小、震相拾取、震级计算、方位角计算、计算震中和震源深度以及发震时刻等;还可以做一些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工作,如波谱分析、滤波、分量旋转、质点运动及仿真模拟地震图。

由于它是交互式菜单操作,所以有用户界面良好,易学易用,适合台站操作人员使用的特点。

【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和跃时;王秀娟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地震台,牡丹江157009;黑龙江省牡丹江地震台,
牡丹江157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69
【相关文献】
1.DIMAS软件单台定位应用 [J], 周建东;段文仓;舒优良
2.ADAPT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数据汇集与处理软件包 [J], 赵仲和;罗新恒;周超
3.国家数字地震台SCO UNIX操作系统的安全维护 [J], 林存东;李贵明;卢金峰
4.西安地震台使用数字地震仪与模拟地震仪进行地震参数测定的结果对比 [J], 刘超;王振武
5.个旧地震台CTS-1E数字地震仪地震监测能力分析 [J], 陈阳; 李波; 李万金; 沙小保; 白世达; 何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与服务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与服务

2月
国 家 数 字 地 震 台 网 中 心 技 术 系 统 与 服 务
赵 永 薛 峰 刘 阳
闻 军 王 斌
( 国北 京 1 0 3 中 0 0 6中 国 地 震 局 分 析 预 报 中 心 )
概 述
中 国 数 字 地 震 观 测 系统 主要 是 由 国 家 数 字 地 震 台 网 、 区域 数 字 地 震 台 网 、流 动 数 字 地
急 信 息 快 速 响 应 系 统 及 时提 供 各 种 测 震 数 据 。
国 家 数 字 台 网 中心 是 我 国数 字 地 震 观 测 数 据 的 收 集 、管 理 、保 存 、处 理 和 提 供 各 种 服 务 的 中 心 。在 结 构 上 采 取 网络 式 结 构 ,由几 个 按 功 能 划 分 的数 据 系 统 组 成 ,在 地 域 上采 用 分布式结 构 。
1 国 家 数 字 地 震 台 网 中 心 的 主 要 结 构
1 1 国 家 数 字 地 震 台 网 主 要 结 构 .
国家 数 字 地 震 台 网 技 术 结 构 如 图 1所 示 分 成 地 震 台 站 、 讯 网 和 台 网 中心 三 大 部 分 。 通 国
家数字地震 台网 4 7个 国 家 标 准 数 字 地 震 观 测 台 站 函括 我 国 的 3 1个 基 本 台 、1 个 中美 合 作 1研 究
第 2 3卷 第 1期
2002 正
SEI SM 0L0GI CAL AND GE0 M AGN ETI C 0BS ERV AT1 0N AND RES EARCH
V o 23 N o 1 l Feb 20 02
数 字 地 震 台 和包 括 西 沙 群 岛 在 内 的 5个 新 建 台共 计 4 7个 数 字 地 震 台站 。 网 中心 有 设 在 北 台

数字地震波形分析软件的研制及其应用

数字地震波形分析软件的研制及其应用

数字地震波形分析软件的研制及其应用∗武安绪(北京市地震局,北京 100080)随着地震台网的持续建设,观测资料的不断丰富,面临资料的快速处理与台网成果的及时产出。

为了更快更好完成此类工作,无疑需要方便快捷的地震波形分析工具,有效挖掘海量地震波形数据,开展地震研究,提炼预报信息。

为此,结合地震学研究、监测预报应用,研制了《数字地震波形分析软件》。

1系统基本概况(1)综合考虑数字地震波形分析内容,应用方法操作规范,研制了WINDOWS下操作简便、较好满足数字地震波形分析人员的交互处理系统—《数字地震波形分析软件》。

(2)以SAC二进制文件作为系统格式,其它格式向系统自动转换。

在不修改系统结构情况下,可任意增/删波形格式。

系统的所有计算与图形功能均以系统格式为基础,实现系统格式的无关性,达到功能分类的结构模式。

2软件核心功能(1)波形读取。

以SAC文件作为内部格式,可读取EVT、SAC、SEED、GSE等国际/国内通用外部波形数据文件,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2)波形显示与编辑。

包括多行/多列显示、缩放/移动、台站滚动与选择、震相标记、定长/不定长数据裁减、数据另存等功能。

(3)数字地震波形预处理。

主要包括:波形的基线校正;加/减仪器响应,实现仪器仿真;基于介质模型,加/减路径响应;根据Atkinson三段几何模型,消除几何扩散效应;信号的9种灭尖、7种平滑、7种滤波技术;通过12种微积分运算,实现波形位移、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转换;三分向直角坐标向柱坐标和球坐标的变换。

(4)地震学研究和分析预报方法。

采用粒子群算法实现区域台网的近震定位;采用矛盾符号比、振幅比及矩张量反演震源几何参量;基于布龙模型实现单/多台震源物理参数的自动反演;基于单/双/多台震相数据,计算地壳介质波速比;采用波形数据,基于Aki/Sato算法,实现尾波Q c值计算;通过三分向实现S波分裂。

(5)辅助工具。

主要包括数字地图和系统帮助等功能。

obsdecom-海底地震仪数据解编转换及波形显示软件使用说明

obsdecom-海底地震仪数据解编转换及波形显示软件使用说明

海底地震仪数据解编转换及波形显示软件V1.0使用说明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3SR019292刘劲松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功能简介海底地震仪数据解编转换及波形显示软件,用于海底地震仪记录的数据解编和格式转换,可将按时序排列的海底地震仪数字波形定点数据转换为按道序排列的浮点数据,并转换为SAC格式或SU格式。

同时该软件可显示原始数据的波形。

软件包含3个模块,obsdecom模块,sac2su模块,xdobs模块。

obsdecom 模块用于将obs原始记录数据转为sac格式;sac2su将多个sac格式的数据转为多道单文件的su格式数据;xdobs用于在电脑终端上显示obs原始数据的波形。

2.用法详解2.1 obsdeom模块该模块将原始obs数据转换为SAC数据格式,根据文件名编码确定起始时间并存到SAC数据的道头字中。

3通道和4通道的数据要分开处理,不可同时处理两种通道数目的数据。

模块通过命令行变量输入参数,无变量执行obsdecom会显示程序帮助信息,内容如下:***************************************************************** usage: obsdecom [-c|-d] [dt=] [sfx=] [stn=] [od=] fn1 [fn2 ....]* -c check data only, no decom & convert(default)* -d decom & convert* dt= specify sample interval in ms.* sfx=x,y,z,h filename suffix of each component.* default are BHE,BHN,BHZ,BHH.* stn= specify station code. default STN* od=. specify output directory.* fn1,fn2,... data filenames in raw format.****************************************************************以下详细解释每个命令行变量的意义:-c 只显示有关信息,不做解编和转换。

中国数字测震台网专业软件评测

中国数字测震台网专业软件评测

主 )1 、0个 特例 地震 , 中 1 个 地 震 ( 远 震 、 震 、 破 ) 位 移 记 录 和加 速 度 记 录 。震 例 库 其 O 含 近 爆 有 中每 个震 例波 形数 据存 储 和基本 参数 ( 台站名 、 台站 经 纬 度 、 仪器 类 型 与 系统 灵 敏 度 、 零极 点 ) 与震 相 、 到时 、 幅 、 振 周期 、 续 时问及 事件 参数 ( 中经 纬度 、 级 、 持 震 震 发震 时 刻 、 制解 、 差 、 机 残 精 度) 数据 存储 为 miiE D 格 式 , 合 中 国地 震局 制定 的有 关 台 网数 据存 储格 式规 范 ( 国地 , nS E 符 中
d i1 . 9 9 j i n 1 0 —2 6 2 1 . 4 0 3 o :0 3 6 / .s . 0 33 4 . 0 1 0 . 2 s
中国数 字 测震 台 网专 业软 件 评 测
肖武 军 赵 建和 韩 磊。 黄 文 辉 ’ ’
1 中 国北 京 1 0 4 ) 0 0 5中 国地 震 台网 中心
作 者 简介 : 肖武 军 ( 9 6 ) 男 , 南 人 , 理 研 究 员 ,0 7年 获 硕 士 学 位 , 要 从 事 地 球 物 理 观 测 、 震 预 报 研 究 。 17一 , 湖 助 20 主 地 “ 十五 ” 间 参 与 了 国 家 重 点 建设 项 目数 字 地震 观 测 网络 项 目 , 责 测 震分 项 管理 工 作 , 十 一 五 ” 间参 与 国 家 重 点 期 负 “ 期 建设 项 目“ 国地 震 背 景 场 探 测 项 目” 负 责 前 兆 分 项 管理 工 作 中 , 基 金 项 目 : 监 测 台 网 仪 器 系 统监 测 与评 估 专 项 区域 本 文 收 到 日期 :0 10—9 2 1 —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的显示和剪裁:VWDC软件简介李鸿吉
【期刊名称】《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年(卷),期】1991(012)001
【摘要】在使用数字地震记录时,一个重要问题是使存贮于磁带、硬盘、软盘等介质上的地震波数据形象化,同时也需要在数据记录中提取某一部分数据形成为专门计算目的服务的数据文件。

本文介绍了在VAX11/780机上为屏幕显示并剪裁地震波形数据所开发的软件。

【总页数】6页(P27-32)
【作者】李鸿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8
【相关文献】
1.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实时数据处理软件 [J], 郭燕平;邹立晔;张德存
2.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Y2K问题的解决方法及getda new软件 [J], 邹立晔;郭燕平;张德存
3.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日常工作软件的升级和应用 [J], 邹立晔;郭燕平
4.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连续波形地震数据库 [J], 张德存;黎明;张爽
5.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数据库简介 [J], 张德存;周公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