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讲稿

合集下载

2024版泄泻(医学PPT课件)

2024版泄泻(医学PPT课件)

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 拳等,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强体质。
05
泄泻的并发症及处理
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脱水
泄泻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轻者出现口渴、尿少等症状,重者可能出现 休克、昏迷等严重后果。
电解质紊乱
常见低钾、低钠、低氯等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肠麻痹等症状。 需要及时补充电解质,纠正紊乱。
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等情志因素可导致肝气郁结,横 逆犯脾,引起泄泻。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 可伴有腹痛、肠鸣、发热、里急后 重等症状。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 查等综合分析,可作出泄泻的诊断。 需注意与痢疾、霍乱等病相鉴别。
02
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
辨证分型
泄泻(医学PPT课件)
目录
• 泄泻概述 • 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 • 泄泻的西医治疗 • 泄泻的预防措施与调护 • 泄泻的并发症及处理 • 泄泻的案例分析
01
泄泻概述
定义与分类
01
02
定义
分类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症。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 感染性泄泻和非感染性泄泻。
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泄泻导致大量碱性物质丢失,体内酸性物质相对增多,出现代 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
呼吸性碱中毒
过度通气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表现为 手足抽搐、口周麻木等症状。需要及时调整呼吸,补充二氧化 碳。
其他并发症及处理
营养不良
长期泄泻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 出现营养不良。表现为消瘦、贫 血、免疫力下降等症状。需要加

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培训课件

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培训课件

2006.10.
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
11
(一)实——湿胜
• 1.感受外邪:(以湿邪最多见)以湿邪为主,长 夏多湿,或久住湿地,或汗出入风,加之感受寒 邪,导致寒湿困脾,寒主收引,湿性重浊下行, 清浊不分,大小肠化物传导失职,而致泄泻。风 邪夹寒湿,暑湿,侵袭肺卫,由表入里,脾胃升 降失司,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发为泄泻。
2006.10.
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
13
• 虚实之间,往往相互转化,如暴泻失治或 停药过早,病未根治,可致迁延或反复发 作,病机由实转虚,遂成久泻;久泻伤脾, 易感湿邪,或饮食所伤,亦可呈急性发作, 表现为虚中挟实之证。
2006.10.
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
14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 1.以大便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大便次
• 清代值得一提的是,林佩琴《类证治裁·泄泻》中对真阳虚而泄泻 (五更泻),其论理法方药,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6.10.
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
6
[范围] • 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相同,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
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 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 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多有较强的季节性,好发 于夏秋二季。慢性腹泻是指反复发作或持续2个月以上的腹泻。 • 有一种医学上称为肠易激综合征,习惯也称慢性肠炎、神经性结肠炎、 过敏性结肠炎、结肠痉挛、粘液性结肠炎、结肠功能紊乱等,临床常 见;另有一类需引起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手术后的病人常常会发生直 肠性便秘,此时由于粪便嵌塞于直肠腔内,刺激直肠粘膜,可有排便 次数增加,且伴有里急后重感,有时还会有粘液排出,也不应列为腹 泻,其实际上是严重的便秘,这种便秘需灌肠或用手挖帮助排便,医 学上称之为假性腹泻。

中医内科学课件:泄泻

中医内科学课件:泄泻

病案2
张XX 男,20岁,社员。于1975年2月23日入院。 患者近五年来泛酸,心口痛间断发作。于入院前五十天患感冒,
自觉心里发热,吃凉白菜后,觉胃部钝痛,饭后重,伴账闷,四 天后,全腹串痛阵发性加重,饮食减退,以后发生腹泻,一日2--5次,棕色粘液便,呕吐,不能进食,逐渐消瘦。先后用中西 药,并给输液、输血、氯霉素、氢化考的松及止血敏等治疗无效, 三天来又增加发烧。 检查: 体温38摄 度,脉搏120次 /分,血压120/80毫米汞柱。 腹平软,肝剑突下2厘米可触及,质软,有触痛。上腹及脐有压 痛,无反跳痛。化验: 白细胞记数1600/立方毫米,分类: 中性 84%,淋巴11%。血红蛋白13克%,血沉5毫米/小时。粪便 镜检: 褐色粘便,有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阿米巴(一),培养未 件细菌》 诊断: 出血性小肠炎。 患者自入院至3月10日已半月,便鲜血,腹痛下坠,恶心呕吐, 不能进食,病情不见好转。多次查大便找阿米巴未见,曾用痢特 灵、土霉素、磺胺、激素、输液 、输血和止血药及对症处理均未 见效。改服中药治疗。
感受外邪 (湿寒暑热)
湿滞 饮食所伤 (不节不洁)
运化失常 清浊不分 情志失调 (忧思郁怒) 脾虚
体弱久病
寒湿 邪阻胃肠 湿热 湿邪困脾 食积
脾虚 脾虚运迟 肾虚 火衰木郁 肝郁
暴泻(实) 久泻(虚)
【诊查要点】
一、诊断 二、相关检查 三、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以大便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 增多, 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 或完谷不 化, 或粪如水样。
泄泻
泄泻
【概说】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复习思考题】
【概说】

秋季腹泻演讲稿

秋季腹泻演讲稿

秋季腹泻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有关秋季腹泻的知识。

秋季
是腹泻高发的季节,尤其是儿童更容易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一疾病,预防和治疗秋季腹泻,保障我们的健康。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秋季腹泻的病因。

秋季气候多变,天气凉爽干燥,人体
的抵抗力会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

此外,秋季水果、蔬菜等食物种类繁多,但品质良莠不齐,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增加,也容易引起腹泻。

因此,我们在秋季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安全,避免因此而引发腹泻。

其次,预防秋季腹泻至关重要。

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定
时洗澡,尤其是在接触食物、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有效减少病菌传播。

其次,饮食要注意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尽量少吃生冷食物和路边摊食品。

此外,保持室内外通风,增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也是预防秋季腹泻的重要手段。

最后,一旦出现腹泻症状,我们也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首先,要保证充足的
饮水,多喝温开水,以防脱水。

其次,饮食上要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冷食物等。

同时,积极就医,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治疗,切忌盲目服用药物。

总之,秋季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只要我们有所预防和及时治疗,就能够
有效地避免和控制这一疾病。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安全,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让我们共同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秋季。

谢谢大家!。

泄泻(医学课件)

泄泻(医学课件)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和发热 等。
病例二: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泄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 性肠病,常导致慢性泄泻。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黏液脓 血便和体重下降等。
治疗以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为主,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病例三:肠易激综合征导致的泄泻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 ,常导致慢性泄泻。
与泄泻相关的生理学知识
要点一
胃肠道蠕动
了解胃肠道蠕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泄泻与胃肠道蠕 动的关系。
要点二
水分吸收与分泌
了解水分在胃肠道的吸收与分泌过程,以及泄泻对水分吸 收与分泌的影响。
与泄泻相关的病理学知识
感染性腹泻
了解感染性腹泻的病因、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
非感染性腹泻
了解非感染性腹泻的病因、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
避免食用不洁、变质食物,注意手部卫生。
增强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适当锻炼,增强身 体免疫力。
及时就诊
如出现持续性泄泻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05
泄泻的病例分析
病例一:急性肠炎导致的泄泻
急性肠炎是导致急性 泄泻的常见原因,通 常由细菌感染或病毒 感染引起。
治疗以补液、止泻和 调整饮食为主,严重 时需使用抗生素或抗 病毒药物。
04
泄泻的治疗与预防
一般治疗
01
02
03
急性期治疗
以补液、纠正水、电解质 紊乱为主,可使用口服补 液盐或静脉补液。
Hale Waihona Puke 饮食调理急性期应禁食,使肠道得 到休息;症状缓解后,可 从流食开始,逐步过度到 正常饮食。
卧床休息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

《中医内科学泄泻》课件

《中医内科学泄泻》课件

泄泻的辨证论治
1
泄泻的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
深入了解泄泻的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辨证分
中医辨证论治
2
型的方法。
介绍中医针灸、草药等治疗泄泻的方法。
3
中医药治疗
列举常用的中药,并介绍其适应症和主要 功效。
中医常用药物治疗泄泻
药物名称
药物1
主要功效
主要功效1
适应症
适应症1
常用方剂
方剂1
中医饮食调理
病人饮食的禁忌
谢谢大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列举禁忌食物,帮助患者更好地饮食调理。
适宜食物
推荐适宜食物,帮助患者选择营养均衡的饮食。
饮食注意事项
提醒患者注意饮食的细节,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合理预防泄泻
• 饮食起居 • 合理运动 • 心理调节 • 预防措施
总结
• 泄泻概述 • 泄泻的临床表现 • 泄泻的辨证论治 • 中医常用药物治疗泄泻 • 中医饮食调理 • 合理预防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PPT 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中医内科学泄泻》PPT课件。在本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泄 泻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常用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以及预防措施。
什么是泄泻?
• 泄泻定义 • 泄泻分类 • 泄泻病因
泄泻的临床表现
• 急性腹泻的表现 • 慢腹泻的表现 • 伴有血便或黏液便的表现 • 伴有其他症状的表现

《中医内科学泄泻》课件

《中医内科学泄泻》课件

避免刺激性食品
如辛辣、油腻、生冷食 品,减少对胃肠道的刺
激。
起居调摄
01
02
03
0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潮湿 和污浊的环境。
注意保暖
避免腹部受凉,特别是晚上睡 觉时要注意保暖。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 疫力,促进肠道蠕动。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 度疲劳。
精神调养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
病机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损,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传导失职,下,急迫暴注,粪色黄褐,气味臭秽。
虚证
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按,大便稀溏,粪色淡黄或灰白,气味不重。
治则治法
治则
调理脾胃,分清泌浊。
治法
实证宜化湿导滞,清热利湿;虚证宜健脾益气,温中健脾。
《中医内科学泄泻》PPT课 件
目录
• 泄泻概述 •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 泄泻的中医治疗 • 泄泻的预防与调护 • 泄泻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泄泻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 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 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分类
急性泄泻、慢性泄泻、五更泄泻 、伤食泄泻等。
病因与病机
通过病因学研究,可以深入了 解泄泻的发病过程,为开发新 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思路。
临床研究进展
01
02
03
04
临床研究是探索泄泻诊断、治 疗和预后的关键环节。
临床研究通过对照试验、随机 对照试验等方法,评估不同治 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研究还关注疾病的预后和 转归,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和

《中医内科学》泄泻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泄泻  ppt课件
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理中丸以温中散寒; 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 健脾化湿,升阳举陷。
ppt课件 25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肾阳虚衰 证候: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脐 下疼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 喜暖,常伴形寒肢冷,腰膝疫软,舌淡苔白,脉 沉细。
急性泄泻病人要给予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忌食 辛热、肥甘厚味、荤腥油腻食物;若泄泻而耗伤胃气, 可给予淡盐糖水、米汤、米粥以养胃气。 若虚寒腹泻,可给予淡姜汤饮用,以振奋脾阳,调 和胃气。
ppt课件 30
小结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 样为主症的病证。
其病因主要有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失调、体虚久病。 泄泻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
ppt课件 21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方解:方中神曲、山碴、莱菔子消食和胃; 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湿;连翘解郁 清热。
可加谷芽、麦芽增强消食功效; 若食滞较重,院腹胀满,可因势利导,根据“通因通用”的原 则,用积实导滞丸推荡积滞,使邪去则正自安;
ppt课件 22
ppt课件 26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 方解:方中补骨脂温补肾阳;肉豆蔻、吴 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
方中可加制附子、炮姜以加强温肾暖脾之力。
若年老体衰岁久泻不止,脱肛,为中气下陷,可加黄芪、党参、 白术、升麻益气升阳; 若久泻不止,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者,可改用真人养脏汤涩 肠止泻。 ppt课件
3.情志失调
4.体虚久病
ppt课件 7
病因病机—病机
1.基本病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讲稿教材:田德禄.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章节:各论P210(泄泻)上课时间:2007年9月一、概述(一)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为多见。

“骛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下利”、“溏糜”皆为本病的别名。

(二)源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湿盛则濡泄”。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素问风论》:“食寒则泄”《医宗必读泄泻》总结前人治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三)范围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过敏性肠炎、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症等引起的泄泻,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二、证候特征(一)以大便清稀为主要表现(二)表现各异,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样;大便稀薄,完谷不化。

(三)伴随症状,可见脘腹不适,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四、诊断要点(一)主要依据:大便粪质清稀或如水样。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

(二)伴随症:腹痛腹胀等(三)起病方式:1.起病暴泻,起病突然,病程较短,可伴恶寒发热等症。

2.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四)饮食不节:受寒热或情绪影响可诱发。

(五)实验室: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或电子结肠镜检查。

(六)需除外:某些生理习惯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他病症中出现的泄泻症状。

五、鉴别诊断1.痢疾:两者均有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痢疾的特点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2.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证,其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多凶险。

六、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暴泻与久泻一般而言,暴泻者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泄泻次数频多;久泻者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泄泻呈间歇性发作。

2.辨虚实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

3.辨寒热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

4.辨证候特征外感泄泻,多挟表证,当进一步辨其属于寒湿、湿热与暑湿。

寒湿泄泻,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泻多鹜塘;湿热泄泻,舌苔黄腻而脉象濡数,泻多如酱黄色;暑湿泄泻,多发于夏暑炎热之时,除泄泻外,尚有胸脘痞闷,舌苔厚腻。

食滞肠胃之泄泻,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肝气乘脾之泄泻,以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为特点;脾胃虚弱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黄肢倦为特点;肾阳虚衰之泄泻,多发于黎明之前,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特点。

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

六、辨证论治分证论治1.寒湿泄泻症状:●主症: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有时如鹜溏。

●兼次症:腹痛肠鸣,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

●舌象:苔薄自或白腻。

●脉象: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藿香¡ª辛温散寒,芳香化湿;白术、茯苓、陈皮、半夏¡ª健脾除湿;厚朴、大腹皮¡ª理气除满;紫苏、白芷¡ª解表散寒。

临床应用:表邪偏重:加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湿邪偏重:胃苓汤;寒重于湿:理中丸加味。

2. 湿热泄泻症状:●主症: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

●兼次症: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解肌清热,煨用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甘草—甘缓和中。

3.暑湿泄泻●主症:夏季盛暑之时,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

●兼次症:发热心烦,胸闷脘痞,泛恶纳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

●舌象:舌质红,苔黄厚而腻。

●脉象:濡数。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黄连香薷饮。

黄连——苦寒清热,兼能燥湿为君香薷、厚朴——祛化湿,行气除满可加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苓、苍术、泽泻健脾燥湿,分利二便。

4.食滞肠胃症状:●主症: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

●兼次症: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象:舌苔垢浊或厚腻。

●脉象:滑大。

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湿;连翘—清热散结。

若食滞较重,脘腹胀满,泻下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加大黄、枳实、摈榔或用枳实导滞丸以消导积滞,清利湿热。

积滞化热者加黄连,呕吐甚者加法半夏、豆蔻仁和胃降逆止呕。

5.肝气乘脾●主症: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

●兼次症: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

●舌象:舌苔薄白或薄腻。

●脉象:细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

白术¡ª¡ª健脾补虚;白芍¡ª¡ª养血柔肝;陈皮¡ª¡ª理气醒脾;防风¡ª¡ª升清止泻。

还可配伍枳壳、乌药、玫瑰花等疏肝健脾理气之品。

临床应用若夹有湿热,大便夹有粘液,可加黄连、黄芩等清肠化湿。

反复发作不已者,可适当加人酸涩收敛之品,如乌梅、木瓜、诃子等。

若脾气虚弱者,可加服参苓白术丸。

证情平稳时,可服逍遥丸以善后。

6.胃虚弱●主症: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

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增多,夹见水谷不化。

●兼次症: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

●舌象:舌质淡,苔白。

●脉象:细弱。

治法:健脾益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

四君子汤¡ª¡ª平补脾胃之气为主;扁豆、苡仁、山药、莲子¡ª¡ª和胃理气渗湿之品;砂仁¡ª¡ª芳香醒脾,助四君促进中焦运化,畅通气机。

临床应用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伴见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者,宜用附子理中丸加吴萸、肉桂以温中散寒止泻。

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伴见滑脱不禁甚或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若泄泻日久,脾虚夹湿,肠鸣辘辘,大便溏粘者,舌苔厚腻难化,或食已即泻者,应于健脾止泻药中加入升阳化湿的药物,原方去白术,酌加防风、羌活、苍术、厚朴,或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以升清阳,化湿浊。

7.肾阳虚衰●主症: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

●兼次症: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软。

●舌象:舌质淡,苔白。

●脉象: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九。

补骨脂¡ª¡ª温肾助阳;吴萸、肉豆蔻¡ª¡ª温中散寒;五味子¡ª¡ª涩肠止泻。

七、转归预后1.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其转归依急性暴泻和慢性久泻的不同而有别。

一般而言,急性暴泻病情较轻者,多能治愈,部分病人不经治疗,仅予饮食调养,亦可自愈;若病情较重,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无度者,极易发生亡阴亡阳之险证,甚至导致死亡。

2. 少数急性暴泻患者,治不及时或未进行彻底治疗,迁延日久,易由实转虚,变为慢性久泻。

慢性久泻脏气亏虚,病情缠绵,难取速效,疗程较长,部分病人经过治疗可获愈,少数病人反复泄泻,导致脾虚中气下陷,可见纳呆、小腹坠胀、消瘦,甚至脱肛等症;若久泻脾虚及肾,脾肾阳虚,则泄泻无度,病情趋向重笃。

八、预防调摄(一)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不食生冷瓜果及冷饮。

(二)居处冷暖适宜(三)结合食疗健脾益胃(四)急性患者当注意肛门要擦拭轻柔,温水清洗。

(五)重度患者,及时补液(六)病愈后注意饮食、精神调养及体育锻炼。

九、结语(一)泄泻有暴泻久泻之分。

暴泻属实,有寒湿、湿热、伤食之类;久泻属虚,有脾虚、肾虚之别;肝旺乘僻,多数属虚实夹杂。

(二)治疗以运脾祛湿为主。

暴泻祛邪为主:风寒束表重疏解,暑热侵袭重清化;饮食积滞重消导;水湿内盛重分利。

久泻扶正为主;脾虚重健脾益气;肾虚重温肾固涩;肝旺脾弱重抑肝扶脾;虚实相兼以补脾祛邪兼施。

十、近年研究进展(一)病因:与饮食不节关系最大(二)男性多于女性,中青年患者最多(三)中医药在维持肠道正常菌群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四)脾虚泄泻证患者血清必需脂肪酸代谢失常,用药物治疗可以调整十一、复习思考题(一)泄泻的定义。

(二)泄泻的病因病机如何?(三)暴泻三个证型的治法、代表方药是什么?(四)久泻三个证型的治法、代表方药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