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花卉美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校本研究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要求的变化,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建设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困难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科质量,开发一种可行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一、提高师资力量优秀的师资力量是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
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的水平,解决目前师资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通过各种途径,吸引有素质、有经验、有追求和有责任感的优秀教师加盟或转岗到美术教育岗位上,同时要尽力培训和提升现有的师资队伍。
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研究,培养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提高高中美术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二、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高中美术的教学科学性和实践性是开发策略的重要内容。
此举涉及到教学设备的完善、课本的完美、美术辅导材料的更新以及网站网络资源的建设等方面。
此外还需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
把学科内容紧密地结合当前的形势和实际情况,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际的科学技能和技术水平。
三、建立学科基地建立高中美术学科基地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
学校可以在校内或者外部建立一些创新、实践、研发等联合基地,帮助学生开展课内和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搭建学生实践与实验的学习平台,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究,帮助学生加深对美术学科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与社会企业单位的合作加强美术学科和各相关单位的合作,可以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为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校可以与社会各相关企业单位建立紧密的联系,对学校进行研究和咨询,探讨开发相关美术技能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激情海深钓大鱼,打造有教育价值的美术教育成果,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巨大潜力。
在高中实施美术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科教创 新导刊
Chn E u a in n o a in e ad ia d c to In v to H r l
29 2
2 1 NO 0 2 I 5 C hn8 E ca l n lno at o Her d du t O n v l n J al
体 育 与艺术研 究
于学校 优势 项 目。
关键词 : 高中美术 校本课 程 可行性 中 图分 类号 : 6 . G 3 3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6 3 9 5 2 1 )5 c一 2 9 o 1 7 — 7 0 O () o 2 一 2 9( 2
笔 并 2 0 年 国 家颁 行 的 《 础 教 育课 程 改 革 是 , 者 认 为 在 高 中实 施 美 术 校 本 课 程 还 应 在 于 开 发 学 生 多种 智 能 , 帮 助 每 个 学 01 基 纲 要 ( 行) 明确 要 求 , “ 试 》 应 改变 课 程 管理 过 是 可 行 的 。 师 可 以通 过 各种 途 径 , 取 校 生 发 现 并 形 成 适 合其 智 能 特征 的理 想 职 业 教 争
高 中实 施 美 术 校 本 课 程 的 可 行 性 进 行 了 一
些 探讨。
所 不 断发 展 , 今 我 们 又进 入 一 个新 的 “ 图 如 读 维 方 式 和 行 为 模 式 , 以 每 间学 校 应 该 创 时 代 ” 在 高 中生 的 学 习和 生活 以及 他 们 未 建 自己 独 有 的 学 校 文 化 , 实 施 校 本 课 程 , 而 普 来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中越 来 越 需 要 运 用 多种 美 有 利 于 学 校 文 化 的 生 成 。 通 高 中 新 课 程
3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 程 开 发 的 重 头 戏 。 体 建 议 3 2 立足 于地 方 文化 资源 的校本 课 程 .
高中美术教学实现审美教育校本化的对策

高中美术教学实现审美教育校本化的对策一、教学内容要和校本特色相结合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应当是具有一定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能够将当地的文化、艺术地理特色、艺术资源等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
在原来的美术教材的基础上,考虑到校本特色,学生也可以更加地感受到自己的所在地方的特点,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当地的文化符号。
这样的教学内容可谓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个性化的情感。
二、利用当地的艺术资源为了实现审美教育校本化,学校应加强对当地艺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可以邀请当地知名艺术家或美术教师来学校开展讲座或工作坊,使学生能够亲身接触到优秀的当地艺术作品,并借此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也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美术馆、画廊、文化艺术园区等场所,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艺术作品和文化。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审美教育的校本化。
三、寓教于乐,丰富审美教育内容审美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更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和感受到审美的乐趣。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美术节、艺术展、文化艺术节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接触到各种艺术形式和作品,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素描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由地展现自己的审美情感和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兴趣,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创作,让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够展现出他们的个性特点。
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多元化评价方式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评价方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考试成绩评价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校需要更多地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集、评审展览、现场演示等形式来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评价,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指导。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高中美术校本课程是教育部实施现代化教育的重要一环,旨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其开发策略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探讨。
一、教育理念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教育理念应该紧密贴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注重人人具备艺术素养的思想理念。
在培养学生美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自由创作的能力,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和职场中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课程设置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从基础入手逐步深入。
应该明确课程目标和任务,在每个学年和学期内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知能力,分阶段进行课程设置,完成艺术素养培养、艺术表现能力提升以及创新意识培养这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方法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切合实际、富有创新。
教师应采用多种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践、观察、讨论、演练等模式。
注重学生实际体验和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应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四、评估方式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应该科学、公正、客观。
应该按照课程目标和每个学年和学期的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和测评,注重实际表现和作品创作质量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同时应该注重反馈性评价,及时和准确地为学生提供成绩和建议,以及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策略。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在我们提到研究的背景是当前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研究的意义。
在我们分析了目前高中美术课程的现状,进行了需求调研,设计了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并探讨了适合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在总结了研究结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改进和建议,并提出了实施策略。
通过本研究的成果,我们希望能够为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为学生的美术教育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引言、现状分析、需求调研、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结论、总结、展望、建议、改进、实施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中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艺术素养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法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缺乏对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引导和理解。
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艺术需求和兴趣。
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相对陈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制定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的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策略,为提升高中美术教育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当前美术教育状况和需求进行深入剖析,设计更具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努力,能够推动高中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艺术才华的优秀学生。
1.2 研究意义美术教育作为高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则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其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水平。
高中美术教学实现审美教育校本化的对策

高中美术教学实现审美教育校本化的对策高中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要实现审美教育的校本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师培训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加强课程设置。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美术课程。
可以增设专门的绘画、雕塑、摄影等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课程。
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注重美术作品的社会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美术教学注重技法的传授,而忽视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应该采取一些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制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艺术实践中去,让他们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审美评价和创作。
改革评价方式。
传统的美术评价主要依靠测试和考试来评判学生的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往往偏重技巧和成品,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动态评价。
可以采用艺术实践报告、艺术观察日记、艺术作品展览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第四,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是实施美术教育的关键力量,他们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校应该加强对美术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教学能力。
学校还可以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分享,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首先分析了当前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然后探讨了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特点,包括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造力和艺术技能的重要性。
在开发策略方面,提出了拓展教育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四点建议。
文章总结了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强调了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的重要性。
最后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提升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有艺术才能和审美素养的学生。
【关键词】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策略、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发展方向、研究背景、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中美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美术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我国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资源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制约了其健康发展。
对于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高中美术教育发展的方向,为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素养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可以为高中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高中美术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
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全面了解当前高中美术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是高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能力和美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高中美术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中美术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高中美术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一些有效的开发策略。
一、课程定位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艺术修养为目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课程定位上,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文化情感和艺术追求。
二、教学目标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要求学生在审美观念、艺术表现、艺术理论和实践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2.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3.加强对艺术史、美术理论和综合艺术修养的教育;4.提高学生的绘画、设计和雕塑等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
三、教学内容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包括美术基础知识、美术史和理论、美术鉴赏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包括:1.基础知识:绘画、设计、雕塑等基础知识和技能;2.艺术史和理论: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历史和理论;3.艺术鉴赏: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的鉴赏;4.实践技能:绘画、设计、雕塑、手工等各种实践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包括:1.体验式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2.探究式教学:通过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3.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性教学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全面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2.素质评价: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追求;3.个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文化情感和艺术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花卉美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校
本研究
摘要:通过种植花卉,让学生亲自参与改善校园环境的管理,亲身体验环保的乐趣,从而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努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广泛宣传环境教育意义。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关键词:花卉;美育;课程
一、前言
“花卉学”课程是园林、风景园林等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花卉生产的现状及趋势,学习花卉分类、繁殖与栽培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主要技术,能够进行花卉的应用,拓展花卉专业知识,能够适应花卉行业的生产需求。
因此“花卉学”课程的教与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十分必要,也为学生今后从事花卉生产、繁殖、经营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提高其对各种花卉的栽培管理、繁殖方法等基本理论和技能服务水平。
对学生而言,自主学习是一种核心能力,这种能力贯穿学生个体的终身,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
注重学生在“花卉学”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园林、风景园林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学生只有保持持续、积极、旺盛的自主学习状态,才有利于学生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发展。
在我国教育的不同阶段,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一直是一项重要工作,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新的背景及趋势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我国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花卉学”课程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这是为实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
胡伟提出,对于高等院校学生而言,不仅要有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合理的学
习方法,坚持不懈自主学习,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当前教育
体制下,教学的本质不在于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而是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
教授。
二、高中花卉美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一)构建项目化课程内容
通过研究花卉的园艺种植、花事观赏,花卉内涵和意蕴、花卉意象、花卉审
美等花卉文化,并将花卉相关研究与美育相结合,在研究花卉及花卉文化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学生的精神,温润学生的
心灵,从而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
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
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具体的项目学习过程中遵守2个依据:以工作流程为依据,以行业标准为
依据。
在具体花卉生产技术知识点学习时适合采取以工作流程为依据,在生产手
段评价过程中适合采取以行业标准为依据。
每一项目的实施选择代表花卉,以案
教学法或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
项目一露地花卉生产受场地、天气限
制较少,可以任务驱动型手段开展课堂教学,分小组选择各自讨论决定的花卉种类,从种子播种、种苗移栽、定植、养护(水肥、病虫、形)到室外应用,分课
内学习和课外实践2种形式完成既定任务。
项目二盆花生产技术受季节和场地限制,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任务,开展案教学法,主要设计基质选择与
混配、盆器种类选择标准、花肥种类、花卉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组合盆栽类型(多类混栽多本栽)等知识点和技能点。
项目三鲜切花生产技术适合试验研究法、案讲述法开展教学内容,以小组形式选择需要保鲜的花卉种类,结合案方法,试
验选择切花的保鲜方法、保鲜条件和保鲜效果,以试验、探究、对比、归纳的思
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二)融入思政元素,落实立树人
以重构的课程内容为依据,分项目确定思政主题,构建思政育人目标体系。
在知识讲解、技能训练、自主学习等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项目一露地花卉生产技术,以菊花为,欣赏菊花以自然为美的千姿百态,顽
强不屈、高洁隐逸的精,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
项目二盆花生产技术,
以兰花为,融入屈原爱兰、养兰的历史典故,引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
不芳,君子道立德,不畏穷困而改节”的诗句,培养学生默默无闻、奉献爱国的
情怀。
项目三切花生产技术,在切花月季保鲜技术的讲解与演示过程中,从保鲜
液成分的选择入手,同一种切花,采收后不同阶段选择不同保鲜液类型,组分肯
定也有区别。
以切花月季瓶插处理液、脉冲处理液和催化处理液的成分对比,强
调每一阶段保鲜的重点工作,如在瓶插阶段以抑制乙烯为主,脉冲处理阶段以补
充水分和营养为主,催化处理则以促进花蕾绽放为主。
通过具体案,培养学生既
科学严谨又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概括起来,根据教学内容,个课程以“拼搏奉献、严谨创新”八字方针为思政总要领,落实、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落实立德
树人总目标,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三)灵活运用信息化平台,提教学效果
以超星尔雅、智慧平台“花卉生产技术”课程平台为载体,保障课前繁殖、
养护网络短视频、仿真视频、微课、电子图册等学习资源的推送,课中用学习通APP、智慧课堂小程序、腾讯会议等教辅工具,开展教学互动和操作评价活动,
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
同时,课中任务驱动
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业生产任务,采取“演示+练习”教学模式,做
中学、学中做,学生参与度大幅提升,达成了强化技能的培养目标。
另外,分小
组开展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队沟通、协作与分析、问题解决与处理的综合
职业能力,达成了素质目标。
在当前形势下,信息化教学平台更加重要,根据课堂建设的经验,对于偏实
践性的操作演示内容,可以采取“腾讯会议+秒懂百科”方式,既可满足线下同
学实践过程的学习,又能解决线上同学无法现场学习的困扰。
另外,对于需要现
场教学才能达成教学目标要的部分实践性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直播间的方式,
满足线上与线下同时进行的需。
总之,信息化时代,要多挖掘新方法、新手段,作为辅助平台和媒介,保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运用多元评价,保障学习成效
评价形式采用“过程性评价(70%)+结果评价(30%)”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占70%,主要由线上考勤、章节检测、课堂互动等活动组成,线下综合作业为结果性评价,由任课教师点评,并参考实训教师意见。
从评价主体来看,采用“教师+实训教师+平台测评+学生互评”多主体综合评价,实现多元评价方式穿个学习过程,更加完善评价的过程性,对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准备情况、学习接受情况,以及课后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利用情况都有所督促,营造了比、赶、超的学习氛围,保障了学习成效。
结语
美育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获得健康成长.在高中园艺课程教学中进行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生态美育是高中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延伸,将思政引领融入高中花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特色专业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为基础,在花艺教学课程思政实践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慧兰,张清华,廖振军,袁小武. 园艺专业花卉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J]. 现代园艺,2023,46(07):197-199.
[2]张君艳. 高职“花卉生产技术”课程有效课堂建设路径探析[J]. 现代园艺,2023,46(07):200-202.
[3]黄秋燕,龙丽芳,刘文苑,周曦曦,周璐,苑丁杰,张亚娜. 教学互动二维度对在线课程成效的影响——以园林花卉学课程为例[J]. 现代园
艺,2023,46(07):168-170.
[4]宋秀华,张忠峰,查仲云,张照宇,王丽娜. 课程思政视域下设施花卉学教学体系设计[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05):109-111.
[5]凌杰,欧阳莉. 基于“互联网+”的综合院校花卉白描课程改革[J]. 美术教育研究,2023,(03):118-120.
[6]胡惠蓉,张佳琪,产祝龙,周继荣,殷倩,张航. 多层次创专业竞赛品
牌多层面促“花卉学”课程学习[J]. 现代园艺,2023,46(03):170-172.
[7]何佩云,雷佳,张红玉. “花卉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0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