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
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反复发热

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反复发热摘要: 甘露消毒丹为治疗湿热之良剂,湿热毒邪是湿温的致病原因,湿蕴毒留是湿温的病机基础,临床以身热困倦、口渴尿赤、苔黄腻诸证为诊断要点,治疗病症都具有湿热之性、毒热内蕴的特点。
临床上应用本方治疗湿温气分证,近年来,经临床实践证实,运用此方加减可治疗各科多种疾病,广泛用于治疗急慢性传染病、内科、妇科、儿科、泌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疾病,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反复发热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甘露消毒丹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反复发热1.甘露消毒丹为叶天士所创之方,首载于《医效秘传·卷二》,叶天士在书中云:“时毒疠气,必应司天,癸丑太阴湿土气化运行,后天太阳寒水湿气合德,兵中运之火,流行气交,阳光不治,疫气乃行,故凡人之脾胃虚北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当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邪犹在气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
” 本方由飞滑石、黄芩、茵陈、藿香、连翘、石菖蒲、白豆蔻、薄荷、木通、射干、川贝等药组成。
黄芩清热燥湿,藿香、石草蒲、茵陈皆芳香之品,有化湿辟秽之功,湿热蕴蒸,易化痰浊,故用川贝母清热化痰,薄荷配连翘轻清宣透,疏通气机,透热达邪,连翘、射干清热解毒,茵陈、滑石、木通清利湿热。
诸药配伍,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功效,是治疗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病症的著名方剂。
近年来,经临床实践证实,运用此方加减可治疗各科多种疾病。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称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其治疗的病症,大多都属于湿热证,涵盖了温病(以湿热病、暑热病、温热挟湿病为主)及与其相关的临床各科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感冒、发热,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肝硬化、胆囊炎,胃炎、胃肠炎、泄泻,肾病,皮炎,湿疹,带状疱疹,急性腮腺炎、慢性咽炎,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流行性脑炎等疾病。
本人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反复发热患者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病例:患者王**,男,54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5+年,心累气紧8+年,复发加重4天于门诊入院。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
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
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
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
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二)燥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
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必考知识点:祛湿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必考知识点:祛湿剂茵陈蒿汤黄胭脂大黄茵陈蒿(君) 栀子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急性肝炎,重症肝炎,黄疸出血型钩体病,胆囊炎,胆结石,蚕豆黄,高胆固醇血症,崩漏,带下,皮肤病。
三仁汤三仁扑通滑竹下(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君厚朴通草滑石竹叶半夏功效:清热利湿,宣畅气机。
主治:湿温初起,湿重于热。
急性胃炎,肠炎,急性肝炎,流感,肾盂肾炎,肠伤寒,副伤寒。
栀子大黄汤:枳实之子吃大黄枳实豆豉栀子大黄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酒疸。
心中懊。
或疼痛烦热,小便不利等证。
栀子柏皮汤黄伯知子老(黄伯伯知道他的儿子是否有出息时,他已经老了) 栀子黄柏甘草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身热发黄。
藿朴夏苓汤三人腹泻吃藿朴夏苓汤杏仁苡仁白蔻仁赤茯苓泽泻豆豉藿香厚朴半夏猪苓功效:清热利湿,宣畅气机。
主治:湿温初起,湿重于热。
甘露消毒丹秦香莲被射中,花和尚都沉痛。
黄芩藿香连翘贝母射干滑石薄荷菖蒲豆蔻仁茵陈木通功效:清热利湿,化浊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初起,邪在气分。
身热困倦,汗出而热不解。
传染性肝炎,胆道感染,胃肠炎,肾盂肾炎,流感,乙型脑炎,肠伤寒,菌痢,伤寒,风湿热,肾病,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病毒性心肌炎。
连朴饮廉颇下庐山智斗菖蒲。
黄连炙厚朴制半夏芦根炒栀子炒豆豉菖蒲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胃肠湿热及湿温。
蚕矢汤芩连半夏舞木瓜一桶草纸卷蚕砂黄芩黄连半夏吴茱萸木瓜薏苡仁通草焦山栀大黄豆卷晚蚕砂功效:清热利湿,升清降浊。
主治:湿热内蕴,霍乱吐泻。
八正散扁鹊登黄山,六一通车(六一散)萹蓄瞿麦灯草大黄山栀子滑石炙甘草木通车前子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热淋。
尿频涩痛,甚则癃闭。
急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急性前列腺炎,乳糜尿,尿潴留,不明原因的血尿。
石苇散葵韦惧滑车。
冬葵子石韦瞿麦滑石车前子功效:清热利尿,通淋排石。
主治:热淋。
二妙散二妙散治苍白苍术黄柏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痿证。
身热倦怠,下肢痿软。
湿热带下,下部湿疮。
the 甘露消毒丹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体会guide download

・古方今用・甘露消毒丹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体会李 婷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475000) 甘露消毒丹出自《温热经纬》,属于清热祛湿剂,书中载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湿热并重之证,尤其在夏令暑湿季节最为常用。
但笔者在临床中根据其精巧的药物配伍,将其应用范围扩大,用于失眠、多汗、高热、呃逆等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失眠 张某,女,80岁,夜寐差10余d,患者从10余d前开始出现夜不能寐,伴纳呆,心烦,口干不欲饮,乏力体倦,心下痞闷,大便干,2、3d1次,舌苔白厚腻,根部色黄,脉滑数。
诊断:失眠(湿热内蕴型)治则:清热祛湿安神。
方药:甘露消毒丹:白豆蔻、滑石各12g,茵陈、石菖蒲各15g藿香、连翘、薄荷各10g,浙贝母8g,射干9g,黄芩6g,木通3g,2剂药后诸症大减,夜寐佳,能进食,精神爽,且患者自述舌苔呈块状脱落,继服2剂善后。
按:失眠,中医病名为“不寐”,历版教材中将其病机分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等型,且笔者翻阅了多本医案医话均未见由湿热论治该病者。
但患者一派湿热表现,若只给予安神之剂,而不祛湿热之病本,恐难奏效,临床中既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证,也不可拘泥于教材和前人。
故大胆给予甘露消毒丹,方中重用滑石、茵陈蒿、黄芩3药以清热利湿;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射干、贝母降肺气,利咽喉;木通助滑石、茵陈清热利湿;连翘协黄芩清热解毒。
未加一味安神药而获安神之效,足见辨证论治之关键。
2 自汗 赵某,女,62岁。
多汗1月余,多汗,动益甚,乏力体倦,夜寐差,纳呆,免强进食后胃脘部不适,二便正常,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诊断:自汗(湿热内蕴型)治则:清热祛湿,方药: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射干:白豆蔻、滑石各12g,茵陈、石菖蒲各15g,藿香、连翘、薄荷各10g,浙贝8g,黄芩6g,木通3g,3剂,药后自汗大减,夜安,纳佳,偶有胃脘部不适,舌红苔微黄,脉濡数,继服上方2剂,诸症愈。
方剂学——祛湿剂(二)

方剂学——祛湿剂(二)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1、八正散的功用是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2、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脉弦细而濡,治宜选用A、再造散 B、败毒散C、三仁汤 D、羌活胜湿汤 E、九味羌活汤3、甘露消毒丹的功用是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 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4、连朴饮的功用是A、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B、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C、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D、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E、温中行气,燥湿除满5、原方用法要求药后“多饮暖水”的是A、生脉散 B、五苓散 C、玉屏风散 D、桑螵蛸散E、天台乌药散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八正散以滑石、木通共为君药,清热,利湿,利水通淋;臣以萹蓄、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佐以山栀子清泄三焦,通利水道,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道。
诸药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E对)。
2、【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头痛恶寒但未见浮脉,提示此为卫阳被遏所致;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脉濡,提示有湿困;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提示热为湿遏。
再结合此证以头痛恶寒及湿困症状为主,可诊断为暑温夹湿,当解暑清热利湿并宣畅湿困之气机,宜选三仁汤(C 对)——以滑石为君,清热利湿而解暑;臣以“三仁”宣畅三焦气机助祛湿(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豆蔻芳香化湿,畅中焦之脾气以助祛湿;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再造散功用为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A错)。
败毒散功用为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B错)。
羌活胜湿汤功用为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D错)。
九味羌活汤功用为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E错)。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续名医类案》[组成]飞滑石十五两(15克)淡黄芩十两(10克)绵茵陈十一两(11克)石菖蒲六两(6克)川贝母木通各五两(各5克)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四两(各4克)[用法]生晒研末,每服三钱(9克),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
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等,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
并主水土不服。
[方解] 本方主治湿温、疫毒邪留气分,湿热并重之证。
湿热交蒸,则身热肢酸倦怠;热毒上攻,则咽颐肿痛而渴;热为湿遏,不得发越,则郁而为黄;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甚或淋浊、泄泻。
观其舌质不绛,舌苔或白或腻或黄,知邪仍在气分,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法。
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三药为君,其中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者相伍,清热利湿,两擅其长。
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木通为臣,石菖蒲、藿香辟秽和中,宣湿浊之壅滞;白豆蔻芳香悦脾,令气畅而湿行;木通清利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去。
热毒上壅,咽颐肿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解毒利咽,散结消肿。
诸药相合,重在清热利湿,兼事芳化行气,解毒利咽。
使湿邪得去,毒热得清,气机调畅,诸证自除。
[运用]1.此为夏令暑湿季节常用方剂,应用比较广泛,王士雄誉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以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证治要点。
2.若黄疸明显者,宜加栀子`大黄以清泄湿热;咽颐肿甚者,可加山豆根`板蓝根等以解毒消肿禾咽。
3.适用于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等属湿热并重者。
[文献摘要]《温热经纬》:“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湿热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满,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秘,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
李士懋:甘露消毒丹临床运用经验

李士懋:甘露消毒丹临床运用经验故国医大师李士懋在临床上善用经典名方,常根据辨证的结果选用古代经典名方加减化裁,不过分拘执于原方的君臣佐使和用量,而是掌握其药物性能灵活应用。
现就李士懋临证运用甘露消毒丹经验介绍如下。
甘露消毒丹的由来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毒丹,首载于叶天士所著的《医效秘传》,用于治疗湿温时疫。
《医效秘传·瘟疫附》说:“先生云时毒疠气,必应司天。
癸丑太阴湿土气化运行,后天太阳寒水,湿寒合德,挟中运之火,流行气交,阳光不治,疫气乃行。
故凡人之脾胃虚者,乃应其厉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
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
当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邪犹在气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
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极为推崇该方,将其称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温热经纬·卷五方论》说:“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
《六元正纪》五运分步,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徵火旺,天乃渐温;芒种后十日交三运,宫土旺,地乃渐湿,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
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
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并主水土不服诸病。
”甘露消毒丹的组成和功效甘露消毒丹的药物组成以及用量是:飞滑石十五两、绵茵陈十一两、淡黄芩十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五钱、木通五钱、藿香四两、射干四两、连翘四两、薄荷四两、白豆蔻四两。
各药晒燥,生研细末。
每服三钱,开水调服,日二次。
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其中滑石既可清热,又可淡渗利湿;茵陈既可清热,又可芳香化湿,还可醒脾和中;黄芩既可清热,又可苦寒燥湿。
三药相合,清热利湿,共为君药。
石菖蒲、藿香、白豆蔻助茵陈芳香化湿、醒脾和中;木通助滑石、黄芩清热利湿和苦寒燥湿。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一、组成茯苓一两(30克)、甘草二两(6克)、白术炙,半两(12克)、泽泻一两(15克)、官桂去皮,二两(3克)、石膏二两(30克)、寒水石二两(30克)、滑石四两(30克)、猪苓半两(15克)。
二、用法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新汲水亦得,生姜汤尤良。
小儿每服一钱,用如上法(现代用法: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服)。
三、歌括桂苓甘露猪苓膏,术泽寒水滑石草;清暑泄热又利湿,发热烦渴一并消。
四、功用祛暑清热,化气利湿五、主治中暑受湿。
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下。
六、方解本方即六一散合五苓散(见祛湿剂)再加石膏、寒水石而成。
主要用于既受暑热所伤,又有水湿内停之证。
暑热伤人,故见发热头痛;热盛伤津,故见烦渴引饮;湿盛于里,阻滞气机,故见小便短少;暑湿俱盛,内伤脾胃,升降失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下”之证。
治法上,既要清解暑热之邪,又要助膀胱气化而利小便。
故方中用六一散祛暑利湿,配伍石膏、寒水石之大寒,以加强清解暑热之功;再用官桂助下焦气化,合猪苓、茯苓、泽泻以利水去湿,白术健脾,使升降之机得以恢复正常,则使暑消湿去,诸证自愈。
本方清暑利湿之力较大,对暑湿俱盛,证情较重者适用。
《儒门事亲》)以本方去猪苓,减三石用量为一半,加人参、霍香各半两,葛根一两,木香一分,亦名桂苓甘露,主治伏暑烦渴,脉虚水逆,以及大人小儿暴注泻水不已。
八、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暑湿一证,有伤于表者,有伤于里者。
在表者邪留经络,当因其轻而扬之;在里者邪留脏腑,非用重剂清热利湿,终归无济。
石膏、寒水石,大寒质重,直清肺胃之热;滑石寒能清热,滑能利窍,外开肌表,内达州都;猪苓、茯苓、泽泻,导湿于下,从小便而出;然湿为阴邪,无阳则不能化,虽利湿而湿亦不能尽除,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散阴邪;加白术扶土和中,安内攘外。
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合上下,亦治之大法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
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
一、组成
飞滑石十五两(450克)、绵茵陈十一两(330克)、淡黄芩十两(300克)、石菖蒲六两(180克)、川贝母、木通各五两(各150克)、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四两(各120克)。
二、用法
各药晒燥,生研细末。
每服三钱(9克),开水调服,日二次;或以神曲丸如弹子大(9克重),开水化服。
三、歌括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留连正治方。
四、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五、主治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
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六、方解
本方主治乃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湿热并重之证。
湿热交蒸,故身热倦息,肢体酸楚;湿蔽清阳,阻滞气机,故胸闷腹胀,甚或上吐下泻;热毒上壅,则咽颐肿痛;热为湿遏,郁阻于
内,不得发越,故郁而发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皆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故方中重用滑石、茵陈蒿、黄芩三药,其中滑石清利湿热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解毒而燥湿;余以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射干、贝母降肺气,利咽喉;木通助滑石、茵陈清利湿热;连翘协黄芩清热解毒。
诸药相伍,重在清解渗利,兼事芳化行气,理肺利咽。
如此则湿邪得利,毒热得清,悦脾泄肺,行气化浊,用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者,最为相宜。
本方在夏令暑湿季节最为常用,王士雄赞之曰:“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
”临床运用以身热困倦,口渴尿赤,苔白厚腻或干黄为辨证要点。
凡湿温、暑温挟湿、时疫及现代医学之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皆可以本方加减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