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祛湿剂温化寒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人卫版方剂学方歌

人卫版《方剂学》方歌六.解表剂 ----------------------------------------------------------------------------------------------------------- 1七.泻下剂 ----------------------------------------------------------------------------------------------------------- 2八.和解剂 ----------------------------------------------------------------------------------------------------------- 2九.清热剂 ----------------------------------------------------------------------------------------------------------- 2十.祛暑剂 ----------------------------------------------------------------------------------------------------------- 3 十一.温里剂 -------------------------------------------------------------------------------------------------------- 3 十二.表里双解剂 -------------------------------------------------------------------------------------------------- 3 十三.补益剂 -------------------------------------------------------------------------------------------------------- 4 十四.固涩剂 -------------------------------------------------------------------------------------------------------- 5 十五.安神剂 -------------------------------------------------------------------------------------------------------- 5 十六.开窍剂 -------------------------------------------------------------------------------------------------------- 5 十七.理气剂 -------------------------------------------------------------------------------------------------------- 5 十八.理血剂 -------------------------------------------------------------------------------------------------------- 6 十九.治风剂 -------------------------------------------------------------------------------------------------------- 7 二十.治燥剂 -------------------------------------------------------------------------------------------------------- 7 二十一.祛湿剂 ----------------------------------------------------------------------------------------------------- 7 二十二.祛痰剂 ----------------------------------------------------------------------------------------------------- 8 二十三.消导化积剂 ----------------------------------------------------------------------------------------------- 8 二十四.驱虫剂 ----------------------------------------------------------------------------------------------------- 8 二十五.涌吐剂 ----------------------------------------------------------------------------------------------------- 9 二十六.治疡剂 ----------------------------------------------------------------------------------------------------- 9六.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祛湿剂之温化寒湿篇

祛湿剂之温化寒湿篇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方歌: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炙,二两。
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痰饮病。
治则:“夫短气而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
”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配伍特点:温而不热,利而不峻,标本兼顾。
配伍结构:茯苓、桂枝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配伍组合。
茯苓、白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配伍组合。
辩证要点: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脉弦滑。
加减变化:咳嗽痰多半夏、陈皮;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加枳实、生姜。
使用注意: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现代医学: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肾性水肿、慢性肠炎、耳源性眩晕等属于脾阳虚弱,痰饮内停者。
治咳喘之法:先胀后喘治在脾用苓桂术甘汤,先喘后胀治在肺用苓甘五味姜辛汤。
桂枝在诸方中的作用比较:麻黄汤---------配麻黄------发汗解表桂枝汤---------配白芍------调和营卫小建中---------配饴糖------散中寒辛甘化阳当归四逆------配当归------温经散寒养血炙甘草汤------配姜酒------温通心阳肾气丸---------配附子------温肾助阳桃核承气------配桃仁------活血祛瘀五苓散---------配泽泻------温化膀胱解表苓桂术甘------配茯苓------温中化饮真武汤《伤寒论》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组成: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功效:温阳健脾利水(脾肾双温)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证;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
立法:温阳利水,兼以缓急舒筋。
配伍特点:温中有散,利中兼化;脾肾双补,补肾为主;助阳益阴,温阳为先。
辩证要点: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一、组成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瓤、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一两(各6克)、甘草炙,半两(3克)。
二、用法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温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入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服)三、歌括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四、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五、主治阳虚水肿。
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膩,脉沉迟者。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是谓阴水,缘于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所致。
水为阴邪,其性下趋,故其水肿身半以下为甚;脾主四肢,阳气不能温煦,故手足不温;水湿内阻,气机不畅,故胸腹胀满;口不渴,大便溏,苔厚腻,脉沉迟,皆为脾肾阳虚,水湿壅盛之象。
治宜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方中以附子、干姜为君,其中附子温脾肾,助气化,行阴水之停滞;干姜温脾阳,助运化,散寒水之沍凝;二者合用,温养脾肾,扶阳抑阴。
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淡渗利水,使水湿从小便而利;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利水,以兴脾主运化之功;厚朴、木香、大腹子、草果下气导滞,化湿行水,使气行则湿邪得化。
使以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群药相伍,共奏温暖脾肾,行气利水之效。
然本方温补脾土之功偏胜,确有脾实则水治之功,故以“实脾名之”。
本方与真武汤功效相近,其组成即真武汤去芍药,加姜、厚朴、木香、草果仁、大腹子、木瓜、甘草、大枣,加生姜之用量。
二方均能温暖脾肾,助阳行水,真武汤偏于温肾,实脾散偏于暖脾。
真武汤温阳利水,兼能敛阴缓急,故主治阳虚停水兼有腹痛或阴随阳伤之身动;本方助阳散寒之力略胜,且能行气化滞,故主治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者。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阴水者,纯是阳虚土败,土不制水而然。
《经》云,湿胜则地泥,故脾旺则运化行而清浊分,其清者,为气为血,为津为液;浊者,则为汗为溺,而分消矣,则知治水当以实脾为首务也。
方剂学歌诀?祛湿剂

方剂学歌诀祛湿剂第一节化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除湿散满趋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注】:方含二陈汤。
第二节清热祛湿剂三仁汤《温病条辨》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期此方遵。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注】:配伍特点:杏仁[上焦]、白豆蔻[中焦]、薏苡仁[下焦]。
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黄疸阳黄。
【注】:先煮茵陈。
二妙散《丹溪心法》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再加苡仁名四妙,湿热下注痿痹痊。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
连朴饮《霍乱论》连朴饮中芦根重,半夏菖蒲栀豉从;清热化湿理和中,湿热霍乱此方用。
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
八正散《局方》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淋痛泻火煎。
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注】:大黄:泻热降火,荡涤湿热。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功效: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人;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功效: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第三节利水渗湿剂五苓散《伤寒论》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痰饮;水湿内停证。
【注】:此方需多饮暖水。
猪苓汤《伤寒论》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方剂学 祛湿剂

分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述
分述· 清热祛湿
适应证
湿热外感(在表)、内盛(中 焦),下注所致病证 配伍用药
清热利湿+三焦分消+理气+寒 下+补益+清热燥湿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
茵陈蒿六两(18g),栀子十四 枚(9g),大黄二两(6g)。
概述·分类
化湿和胃剂——湿浊中阻
清热祛湿剂——湿从热化
利水渗湿剂——水湿壅盛
温化水湿剂——湿从寒化 祛风胜湿剂——外感风湿
分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述
分述· 化湿和胃
适应证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配伍用药
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健脾药;解表药
利水渗湿· 五苓散
功效: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a.蓄水证太阳表邪未解——循经传腑
——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
(水蓄下焦)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主证分析:
•表邪未解:头痛微热
•水蓄膀胱:小便不利(“蓄水证”)
•水蓄不化,津液不布:渴欲饮水
水入即吐(“水逆证”)
•水邪泛滥:水肿、泄泻、
•水气上逆: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短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表里双解,长于治里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 发热恶寒 头痛 胸膈满闷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 卫阳被郁 湿浊内阻 脾胃失和 升降失常 气机不畅
祛湿剂 15.2温化寒湿剂、祛风胜湿剂、祛湿化浊剂

趣记
新房毒酒妻中计,八珍去术用桂心 (辛 防 独 秦艽 膝 杜仲 桑寄生,八珍去术用桂心)
6
6.祛湿化浊剂:6.1 完带汤 ★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
功用
证治 要点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
完带汤中二术陈,车前甘草及人参,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能。
趣记
方名即组成
2
4.2 真武汤 ۞
主治 阳虚水泛证
功用
证治 要点 方歌
温阳利水
畏寒肢厥,小便不利,腹痛下利;心下悸,头眩, 站立不稳;浮肿,腰以下为甚,苔白滑脉沉细 执 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 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润惕急煎尝。
趣记
珠江少妇灵(白术 生姜 芍药 附子 茯苓)
3
4.3 实脾散 ★
趣记
萆解铺里无一人(萆薢 菖蒲*乌药 益智仁)
8
完带深山打柴草,陈嫂借钱买二术 (执)
(人参 山药 * 柴胡 甘草,陈皮 白芍 黑芥穗 车前子 * 苍白术)
7
6.2 萆薢分清饮
主治
☺
下焦虚寒之 膏淋、白浊
功用
证治 要点 方歌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小便频数,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舌白,脉沉 萆薢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智仁具; 或加茯苓共煎煮,淋浊留连自可除。
第十五章 祛湿剂
温化寒湿剂:1.苓桂术甘汤 2.真武汤 3.实脾散 祛风胜湿剂:1.羌活胜湿汤 2.独活寄生汤 祛湿化浊剂:1.完带汤 2.萆薢分清饮
1
4.温化寒湿剂 4.1 苓桂术甘汤 ۞
主治 中阳不足之 痰饮病(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医学第八版方歌

中医学第八版一、解表剂(麻黄汤)辛温发汗麻黄汤,麻桂甘草共煎尝,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康。
(银翘散)辛凉解表银翘散,竹叶荆牛薄荷甘,豆豉桔梗芦根入,风热外感服之安。
二、祛风剂1、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用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眩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注:[秦艽qínjiāo]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宽而长,根可药用,主治风湿痛。
2、平息内风(镇肝息风汤)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龙牡赭茵供,麦芽龟膝草川楝,肝风内动显奇功。
注:楝【拼音:liàn】三、祛湿剂(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皮苓术朴,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祛除。
(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府,二苓泽泻与白术,温阳化气用桂枝,利水渗湿收效著。
注:菊科植物白术(bái zhú)四、清热剂(白虎汤)白虎膏知甘草粳,辛寒清热津能生,热渴汗出脉洪数,气分大热此方清。
(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用四味,黄芩黄连栀子备,烦躁大热呕不眠,吐衄黄斑皆可为。
注:衄读作nǜ,是较容易读错的汉字,需注意。
粳[jīng]1.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稻。
~米。
五、和解剂(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姜薄荷,两肋作痛饮食少,疏肝养血治脾弱。
六、消导剂(保和丸)保和神曲和山楂,苓夏陈翘莱菔加,消食化滞和胃气,方中亦可用麦芽。
(枳实导滞丸)枳实导滞首大黄,苓连白术茯苓襄,再入泽泻与神曲,湿热积滞力能攘。
七、催吐剂(瓜蒂散)瓜蒂散用赤豆研,散和豉汁不需煎,催吐逐邪疗效速,宿食痰涎一并蠲。
八、泻下剂(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宜此方。
注:【词语】:厚朴【拼音】:hòu pò(温脾汤)温脾附子与干姜,人参甘草及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方剂学祛湿剂祛湿化浊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方剂学祛湿剂祛湿化浊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五节祛湿化浊剂
萆薢分清饮(原名萆薢分清散)
《杨氏家藏方》
萆薢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智仁具;
或加茯苓共煎煮,淋浊流连自可除。
【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等分(各9g)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小便频数,混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
陈氏萆薢分清饮,黄柏茯苓术菖蒲;
莲子丹参及车前,湿热淋浊宜早图。
组成:川萆薢二钱(6g)黄柏炒褐色石菖蒲各五分(各2g)茯苓白术各一钱(各3g)莲子心七分(2g)丹参车前子各一钱五分(各4.5g)
功用:清热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湿热白浊。
症见小便混浊,尿有余沥,舌苔黄腻。
【鉴别】萆薢分清饮两方皆用萆薢、石菖蒲利湿分清,均可治疗白浊。
但《杨氏家藏方》萆薢分清饮配以益智、乌药,功可温暖下元,主治下焦虚寒之白浊;《医学心悟》萆薢分清饮则伍黄柏、车前子以清热祛湿,功可清热利湿,主治下焦湿热之白浊。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完带汤中用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辅,
苍术车前黑芥穗,陈皮甘草与柴胡。
【组成】白术土炒,一两(30g)山药炒,一两(30g)人参二钱(6g)白芍酒炒,五钱(15g)车前子酒炒,三钱(9g)苍术制,三钱(9g)甘草一钱(3g)陈皮五分(2g)黑芥穗五分(2g)柴胡六分(2g)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
带下色白,清稀无臭,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祛湿剂温化寒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四节温化寒湿剂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
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组成】茯苓四两(12g)桂枝三两(9g)白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鉴别】苓桂术甘汤与五苓散中皆有茯苓、桂枝、白术三药,均有温阳化饮之功,用于治疗痰饮病。
五苓散以泽泻为君,配伍茯苓、猪苓直达下焦,以利水渗湿为主,主治饮停下焦之脐下悸、头眩、吐涎沫等症;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配伍桂枝温阳化饮,四药皆入中焦脾胃,主治饮停中焦之胸胁支满、头眩、心下悸等症。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著汤)
《金匮要略》
肾著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
伤湿身重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
又:
甘姜苓术主肾著,身痛腰冷又何虑。
【组成】甘草二两(6g)干姜四两(12g)茯苓四两(12g)白术二两(6g)
【功用】祛寒除湿。
【主治】肾著病。
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鉴别】苓桂术甘汤与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组成仅一药之差。
但前者重用茯苓为君,配伍桂、术、草,重在利水渗湿,兼以温阳健脾,是治疗痰饮病之代表方;后者重用干姜为君,配伍苓、术、草,意在
温中祛寒,兼以渗湿健脾,是治疗寒湿肾著病之常用方。
真武汤《伤寒论》
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朮附加生姜;
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瞤惕急煎尝。
【组成】茯苓三两(9g)芍药三两(9g)白术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g)【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
1.阳虚水泛证。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或咳,或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
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附子汤(《伤寒论》)
少阴阳虚附子汤,人参白术苓芍藏;
体痛背寒肢逆冷,温阳益气自复康。
组成: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5g)茯苓三两(9g)人参二两(6g)白术四两(12g)芍药三两(9g)
功用: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鉴别】附子汤与真武汤药物组成仅一味之差,均可治疗阳虚水湿泛溢之证。
但前者重用附、术,并配伍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主治阳虚寒湿内盛所致之痹证;后者附、术量减半,并佐以生姜,重在温补肾阳而散水气,主治阳虚水湿泛溢之证。
实脾散《严氏济生方》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组成】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瓤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一两(各30g)甘草炙,半两(15g)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
【鉴别】实脾散与真武汤均治阳虚水肿,皆具温补脾肾,利水渗湿之功。
真武汤以附子为君,配伍芍药、生姜,偏于温肾,温阳利水之中兼以敛阴柔筋、缓急止痛,主治肾阳不足,水湿内停之小便不利、浮肿者;实脾散以附子、干姜为君,温脾助阳之力更胜,且佐入木香、厚朴、草果等行气导滞之品,主治脾肾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等气滞见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