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猪苓汤(《伤寒论》)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猪苓汤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猪苓汤
猪苓汤中用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清。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功效: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证。
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者。
临床运用: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多种泌尿系统疾患,如慢性肾盂肾炎、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炎、肾炎、肾积水、产后尿潴留、乳糜尿等属上述证机者。
有报道用本方加续断、怀牛膝、金钱草、车前子、甘草治疗肾积水;加白茅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癃闭;加味治疗急性膀胱炎;用本方化裁治疗肝硬化、乳糜尿、肾结石、慢性肾盂肾炎、血尿等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用本方为主治疗流行性出血休克伴少尿及用本方加花粉、天仙藤为主治疗继发性口眼干燥综合征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还有用本方增减治疗单纯性消化不良、婴幼儿湿热伤阴腹泻、小儿肠炎水泻、重感、钩端螺旋体病后遗症等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提示: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对实验性肾功能不全有治疗作用,可抑制草酸钙性肾结石的形成和抗癌的作用。
袪湿剂笔记—利水渗湿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
[消渴]
自觉烦渴,虽大量饮水,而渴难消解,饮后即尿,小便微急,小便清白如水,汗出溱溱,心悸,心下痞,头昏且肢软无力,失眠多梦,饮食尚佳,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三大常规血糖,尿糖、甲状腺功能测定、头颅摄片均无异常。用五苓散(汤)加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水煎服。如果渴甚加沙参、海蛤粉;心烦懊恼加牡丹皮、栀子;腹胀加厚朴。
(2)本方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
(3)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便秘烦渴。
(4)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5)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饮。
(6)本方去桂、泽泻,名猪苓散,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
(7)本方单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烦渴,引饮过多,腹胀便赤。
2.水湿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
◆五皮散: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各等分[各9g]。
◆五皮散利水结合行气,五苓散五皮散合增加全方的利水渗湿作用。
3.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可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增加利水力量。
◆用五苓散治泄泻,是通过“利小便以实大便”,同时结合健脾除湿来止泻。五苓散去桂枝叫四苓散,保持着利水健脾,车前子、木通本身还是寒性药,有清热作用,适用于湿热泄泻。
◆茯苓和白朮相配,是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属于治本的缓治法。如四君子汤。
中医药大学《祛湿剂》教案

第十九章祛湿剂【教学目的】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五苓汤、防已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8首)。
3.熟悉八正散、猪苓汤(2首)。
4.了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二妙散、五皮散、萆〓分清饮(5首)。
【教学内容】【定义】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范畴。
【适应证】祛湿剂用于治疗湿病,凡因正气不足,又居处卑湿、阴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或经常在水中作业,人久处之,正不胜邪,感受外湿;或恣啖生冷,过饮酒酪,肥甘失节,则脾阳失运而湿从中生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湿邪伤人,常与风寒暑热相间,人体又有虚实强弱之分,所犯部位又有表里上下之别,病情亦有寒化、热化之异。
因此,湿邪为病较为复杂,祛湿之法亦种类繁多。
大抵湿邪在外在上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又可攻下以逐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
故本章方剂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五类。
【注意事项】临床运用祛湿剂应注意点:祛湿多由芳香湿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等,均应慎用。
19.1燥湿和胃化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的病证。
湿邪中阻,脾胃之气不和,则升降运化功能失调。
临床常见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舌苔白腻,脉濡等症。
所以本类方剂主要由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组成,以燥湿健脾,化浊和胃,使中焦气机调畅,脾胃运化功能恢复。
常药物如苍术、厚朴、陈皮、藿香、佩兰、白豆蔻等。
若小便不利,须配伍利水湿之品,如茯苓、薏苡仁、车前子之类,以使湿从下行;若气滞较甚,当配伍行气健脾之品,如枳壳木香、大腹皮、半夏、生姜之类,以除满和胃;若兼外感风寒而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时,宜配伍辛温解表之品,如苏叶、荆芥、白芷、羌活之类,也可酌加宣肺之品,如桔醒、杏仁等,以解表化湿。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一、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9克)、泽泻一两六铢(15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9克)、桂枝半两,去皮(6克)。
二、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ヒ,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2.四苓散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3.茵陈五苓散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亦可除。
4.胃苓汤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四、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六、方解《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表邪未尽,故仍见头痛,发热,脉浮;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为蓄水。
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
总之,本方证是以水饮停蓄为患,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
更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
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功,故亦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它如水湿下注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
痰饮,脐下动悸者,用本方渗湿利水,则饮去悸止。
霍乱属湿浊为患,兼有表邪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七、附方及方论1.四苓散(《明医指掌》):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
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十分(10克)、五苓散五分(5克),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ヒ(6克),日三服。
【经方使用手册】猪苓汤

【经方使用手册】猪苓汤古代的治淋专方,可通治泌尿道感染,适用于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窘迫、尿失禁等一系列尿路刺激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回顾】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3)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4)【经典配方】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
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金匮要略》)【常用剂量】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阿胶15g,滑石15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化入阿胶,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223)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319)【适用疾病】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淋病、肾结核、急慢性肾盂肾炎、乳糜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肾积水、肾结石、膀胱结石、前列腺肥大、多囊肾、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等。
【加减法】尿路感染伴发热,合小柴胡汤;尿路结石、腹痛腰痛,合四逆散;小便赤、脚癣、湿疹、女性盆腔炎、阴道炎,加连翘、栀子、黄柏。
【药理研究】具有利尿,改善代谢性酸中毒,增强免疫,改善肾脏病理,降低蛋白尿、血清肌酐,提高肌酐清除率等作用。
【注意事项】对本方过敏者慎用。
拓展阅读:热在下焦:猪苓汤证〔原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3)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4)【辨证提要】此两条论述猪苓汤证及治禁。
本条亦承221条而来,论述里热实证如属经腑同病,单用下法,则阳明无形之热可能内陷膀胱,出现阴虚水热互结之证。
其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是下后津液受伤,阳明余热犹存,小便不利是水气内停之征,故当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
猪苓汤的功效,以通利淡渗为主,育阴润燥之力较逊,若阳明汗出多,口渴,是里热伤津,津气损伤之证,切不可用猪苓汤复利其小便。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一、组成茯苓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附子炮去皮,一片(9克)。
二、用法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真武汤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瞤惕急煎尝。
2.附子汤少阴阳虚附子汤;人参白术苓芍藏;体痛背寒肢逆冷,温阳益气自复康。
四、功用温阳利水。
五、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
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六、方解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
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
脾阳虚,则湿积而为水;肾阳虚,则聚水而从其类。
水湿聚而不化,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水湿下注,则腹泻便溏;水气上冲,则或咳或呕;聚而不行,则小便不利;清阳不升,则头眩短气;至于发汗后,身瞤动者,殆为汗出过多,阴随阳伤,经脉失养之故。
治以助阳行水之法,俾阳气胜,水气消,则诸症自愈。
方中君以附子之大辛大热,温肾暖土,以助阳气。
臣以茯苓之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既助附子之温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
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
其用白芍者,一者取其利小便;一者取其缓急止腹痛。
《本草经》尝言芍药“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或取其敛阴缓急,以解身之瞤动。
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故为脾肾阳虚,寒水为病的有效之剂。
原书方后有: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呕者,去附子,加重生姜。
可资临床参考。
七、附方及方论附子汤(《伤寒论》):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剂学-各论(祛湿剂)

•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 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 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 脉濡数或滑数。 • 煎服法:散剂,每服6-9g;丸剂,每服9-12g;汤 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甘露消毒丹
方 剂 学
祛湿剂
•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 • 属八法中“消法”。 • 分类: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 湿、祛风胜湿。 • 应用祛湿剂注意事项: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 之分。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挟等因 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祛 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 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八正散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湿热壅滞 水道不利 湿热蕴结 尿频,尿急,涩痛, 淋漓不畅,癃闭 清浊不分,尿色浑赤
湿热下注膀胱 湿热阻滞气机 少腹急痛
邪热伤津 舌脉 口燥咽干 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散
滑石 君 木通 萹蓄 臣 瞿麦 车前子 栀子 佐 大黄 生甘草 佐使 灯心 清利湿热,滑利窍道 清热利水 清热利水,利膀胱之湿,清心和小 肠之热 清热利水 清热通腑 清热泻火,又保护脾胃 药引,也增加清热利水清心
二妙散 附方
• 三妙丸 组成:二妙散加川牛膝。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两足麻木或肿痛,或如 火烙之热,痿软无力。 • 四妙丸 组成:二妙散加川牛膝、苡仁。 功用:清热利湿,舒筋壮骨。 主治:湿热痿证。两足麻木,痿软,肿痛。
第三节 利水渗湿
• 适用病症: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 泄泻等证。 •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伤寒论》名方猪苓汤方证原文及解释

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方剂组成】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10 克【用法】先以水煮四味,汤成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
【方解】猪苓为一寒性有力的利尿药,而有消炎解渴作用,与茯苓、泽泻、滑石为伍,协力利尿,复用阿胶止血润燥,故治小便不利、或淋沥、或出血而渴欲饮水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223 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_。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解:见白虎加人参汤方证。
《伤寒论》第224 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注解:阳明病,由于汗出多,胃中燥而渴者,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则万不可与猪苓汤,因为猪苓汤利小便更使胃中燥,而渴当更甚。
《伤寒论》第319 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注解:小便不利,水谷不别,故下利。
湿热上犯故咳而呕渴。
心烦不得眠,猪苓汤利尿解热,故主之。
按:少阴病,往往传里为呕吐下利的太阴病,不过本方为寒性利尿药治阳热证,不治阴寒证,此所以冒之以少阴病者,不外证候有似少阴、太阴的并病,示人以鉴别之意,又本方解热消炎,故用于泌尿系炎症多效。
加大量薏苡仁治肾盂肾炎、膀胱、淋疾、泌尿系感染等均有验。
痛甚者可加甘草,灼热甚者可更加少量大黄。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
【验案】韩某,女性,31 岁,病历号5157,1965 年l 月25 日初诊。
尿急、尿痛四个多月,13 年前曾诊断为急性膀胱炎,治愈后有轻微尿痛,腰痛,未彻底治愈。
去年11 月又急性发作,尿频尿急,日达50 余次,夜达30 余次,尿时痛如刀割,有血丝血块,尿道灼热,腰痛腹胀,经服中西药不效,曾用益肾降火及补中益气等法也不效,近症:仍尿频,日10 余次,尿痛热如刀割,左腰痛引及下肢亦疼,时头晕,心悸,少腹里急,口干渴甚,脉细数,苔白舌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猪苓汤(《伤寒论》)
一、组成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碎、滑石碎,各一两(各9克)。
二、用法
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分二次烊化)。
三、歌括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四、功用
利水清热养阴。
五、主治
水热互结。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
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六、方解
本方原治伤寒之邪,传入阳明或少阴,化而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邪热伤阴,小便不利之证。
水热相搏,不得气化,阴津不布,加之热邪伤阴,故口渴欲饮;水热互结,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水湿下渗于大肠,故而下利;水气上逆于肺,则为咳逆中攻于胃,则为呕逆;阴虚且邪热上扰,则心烦不寐。
此时急当利其小便以渗水湿,兼事清热养阴之法治之。
方以二苓、泽
泻渗利小便;滑石清热通淋;阿胶甘咸,滋阴润燥。
五药合方,渗利与清热养阴并进,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诸证自解。
但总以渗利为主,清热养阴为辅。
血淋而小便不利者,亦可用本方利水通淋,清热止血。
本方与五苓散同为利水之剂,用治水气停滞小便不利证。
五苓散用泽泻,二苓配桂枝以通阳化气,伍白术以崇土制水,合成化气利水之剂,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猪苓汤以二苓、泽泻配滑石以清热通淋,益阿胶以滋阴润燥,合成清热滋阴利水之剂,主治水热互结之小便不利。
七、文献摘录(方论)
赵羽皇:“仲景制猪苓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
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
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
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便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胶养阴,生新去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滑石甘滑而寒,胃中去热,亦于胃中养阴;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
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
”(《古今名医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