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师历史沿革
建造师执业资格发展历史

1、国际背景。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起源于英国,迄今已有150余年历史。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该项制度。
具有执业资格的建造师已有了国际性的组织--国际建造师协会。
2、国内制度构建。
2002年12月5日,人事部、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2002]111号),这标志着我国建立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工作正式建立。
该《规定》明确规定,我国的建造师是指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和施工管理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3、在我国一级建造师,是一种建筑类执业资格,是担任大型项目经理的前提条件。
大中型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必须逐步由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
作为一级注册建造师,须具备两个条件:(1)考试。
要取得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必须参加全国每年一次的一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考试制度,由人事部、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考试设4个科目,参加全部4个科目考试的人员必须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
(2)注册。
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且符合注册条件的人员,必须经过注册登记后,方可以建造师名义执业。
建造师发展前景:总所周知建筑行业一直是个热门行业,收入可观。
虽然建造师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但是过关率低。
建造师取得资格证书后需要注册成功后才能执业,目前国内一级建造师人数很少,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个人为提升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大教育投资。
对于一、二级建造师来说,考到建造师证不但意味着工作,重点是进行挂靠,每年的收入就有好几万。
成功取得证书直接意味着加薪。
二级建造师的就业面很宽广,大部分有经验又有证书的人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比什么都没有的竞争力大得多。
建造师是要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员,既要有理论水平,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外行人看来建造师前途很大,轻松工资又高,但事实上既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又需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
建筑师的由来和变迁

近代以来建筑师的由来和变迁谈到建筑师,首先要说建筑师的身份,建筑师身份认定是建筑制度形成的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史上建筑师由传统工匠向现代专业技术人员身份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历程和特征,为“建筑是科学”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建筑师”这一身份的现代含义并反思在当代中国的职业现状。
纵观近代职业建筑师过程中所涉及国民政府发布的相关制度条文以及引起身份认证的反馈,可以看出它们在建筑现代转型历程中,对于活动主体逐渐摆脱传统工匠性质的局限而走上专业化科学化道路所起积极的推进作用。
首先看建筑师具体的演变过程。
一、移植期:中国原来没有建筑师,开埠后的建设是在西方土木建筑工程师指导下开始的。
其中英国人居多,以金斯密和瓦斯特为代表。
除西方土木建筑工程师外,中国开埠早期的教堂往往由传教士设计,较少受殖民地式影响,显示出较高的水准。
二、转型期:此时的首要变化是正规西方职业建筑师大量出现,近代建筑整体风格由殖民地式向西方古典主义演变。
西方第二代来华建筑师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建筑技术导入中国,形成风格和技术的过度时期。
此时租界内建筑师事务所制基本确立,可以说是原样移植了西方的模式。
建筑师的来源有:出身于外国建筑师事务所或建筑设计、工程建设机构,如周惠南,早期清政府派遣留学生中兼修建筑者,如沈琪,中国早期近代工科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如孙支厦,早期建筑师虽早已介入建筑设计领域。
三、成长期:中国的西方建筑师在数量和作品风格上仍居于主导位置。
20世纪前期,留学生学成回国,成为可观的一代建筑师队伍,基泰和华盖等大型事务所表明已具有相当的实力。
中国建筑师的登场改变了由外国洋行垄断建筑设计的局面,在二三十年代出现中国近代建筑师创作的黄金时期。
还创办了近代建筑教育,开始了系统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并成立了建筑学术团体,初步完善了中国近代建筑体系。
四、停滞期:由于战争原因,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进入停滞状态,期间中国建筑的新生力量成长出现,40年代初,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陈占祥、邓观宜王大宏等归国,带回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思想,中国东北大学和中央大学早期毕业生在战争时期也独立工作,如张开济。
《中国建筑的沿革》课件

中国建筑特点: 地域性、民族
性、时代性
中国建筑未来 发展趋势:绿 色建筑、智能 建筑、生态建
筑
中国建筑在国 际上的地位和 影响:中国文 化的传播和交
流
第四章
引言
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中国建筑历史悠 久,可以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
中国建筑文化丰 富,包括宫殿、 寺庙、园林、民 居等多种类型
中国建筑具有独 特的风格和特点, 如对称、均衡、 和谐等
中国建筑与自然 环境、社会文化、 宗教信仰等紧密 结合,形成了独 特的建筑文化体 系
阐述本次课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本次课件主要介绍 中国建筑的历史沿 革和发展历程
目的在于让听众了 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风格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 地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的分析,了解中国建筑 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国际主义 风格:强 调建筑与 环境的和 谐统一
高技派风 格:强调 高科技、 新材料和 新技术的 应用
解构主义 风格:强 调建筑结 构的解构 和重组
绿色建筑 风格:强 调环保、 节能和可 持续发展
现代建筑的创新和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注重 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采用节能、 环保材料和技术
智能建筑:利用 现代科技,实现 建筑智能化,提 高居住舒适度和 便利性
隋唐时期:以 木结构建筑为 主,如隋唐长 安城、大雁塔, 体现了隋唐时 期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特点。
宋元时期:以 园林建筑为主, 如宋代园林、 元代园林,体 现了宋元时期 的文化、艺术 和生活特点。
明清时期:以 宫殿建筑为主, 如故宫、天坛, 体现了明清时 期的政治、文 化和艺术特点。
第六章
中国近代建筑沿 革
苏州园林:中国古代私家 园林的代表
建筑师职业历史发展、演变、比较

戴志中
内容:
一、建筑的起源及远古建筑 二、建筑、建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三、西方建筑师职业发展历史 四、西方建筑法则发展历史 五、中国建筑师职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六、当代中国注册建筑师职业的建立及管理 七、比较各国建筑师的职业定位与职能体系
建筑的起源及远古建筑
建筑起源-半地穴
北方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但后期的 建筑已进展到地面建筑
建筑的起源及远古建筑
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
由于农业文 明的发展和自 然环境的原因, 中国古代先人 选择了以土木 作为主要建筑 材料,并产远古建筑
石建筑是西方古 代建筑主流
建筑起源-巢居
将对环境中不利气候的防护作为建 筑产生的初衷。正如G.勃罗德彭特所 言:“这种早期的房屋有多方面的启 示:建屋的基本理由是改变大自然所 给的气候,方便舒适地进行一些人类 活动。”
我国古代文献《韩非子 五蠹》: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 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 为巢,以避群害。” 巢居是地势低 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 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黄种 人 黑种 人
淡黄或 棕黑 黑色
黑直 卷曲
扁平 嘴唇厚
中等 少
棕色 人种
棕色或 巧克力 色
棕黑 卷曲
唇厚不 外翻, 鼻梁高 而不扁
发达
建筑的起源及远古建筑
建筑物-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原始的居室建筑就被祖先创造出 来,但那只是building。房屋是挡风蔽雨、抵御外来入侵的场所, 具有屋顶、墙壁和门窗。在一块土地上建造的用于居住、商业、办 公、工业等用途的相当永久性封闭结构,区别于可移动的结构(例 如汽车、轮船)和不用于空间占用的结构(例如水塔、烟囱、高压 铁塔、堤坝、桥梁等)。 建造活动-建造房屋的活动,英文中为 Build, Construct, Construction,建造或改建构筑物的全部工地工作,从清除场地到 完工,包括开挖、组装及安装部件和设备,中文也称建筑。 The building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is under construction.
中国建筑发展史 ppt课件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 年以前) 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公元220 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90 年) 隋、唐时期(公元590—906 年) 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1280年) 元、明、清时期(公元1280—1912 年) 民国时期(公元1912 年以后)
中国建筑发展史
据文献记载,宫内主要建筑有前殿、宣室、温室、清凉、麒麟、 金华、承明、高门、白虎、玉堂、宣德、椒房、昭阳、柏梁等殿 和天禄、石渠两阁等,共40余座。 未央宫遗址前殿是未央宫最 重要的主体建筑,居全宫正中,其它重要建筑围绕它的四周。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汉宫殿祠庙陵墓门外两侧多立双阙,或木构, 或石砌;木阙现已无存,石阙则实例颇多。
中国建筑发展史
隆兴寺内的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十年(公元1052年), 建筑平面比较特别,略呈方形,四面均出抱厦,为出
入口,其他均为实墙。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四面抱厦 为单檐歇山顶,所以外形变化较多,但又很统一。
中国建筑发展史
高84米,是我国古塔中最高的一
座,相当于如今的28层高楼。此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一是汉化。由于这些民族的文化比起汉地文化 来,还显得比较落后,所以他们往往学习汉地 文化,因此在建筑上也形成与汉地建筑十分相 似的情况。
二是由于民族文化上的差异。相对来说,这些 民族的建筑要比汉地的建筑来得简约、粗犷。
三是尚未脱离本民族的某种习俗。 四是不论辽、金、西夏和元,其建筑文化都统
一在同一类型之下,形成中国统一的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发展史
“邑于涿鹿之阿。迁陟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当时显然未有固定之城郭宫室。至尧之时,则“堂崇三 尺,茅茨不剪”,后世虽以此颂尧之俭德,实亦可解 为当时技术之简拙。至舜所居,则“一年成聚,二年 成邑,三年成都” 。舜“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初 期之都市已开始形成。“禹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 则因宫室已渐华侈,然后可以“卑”之。
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文化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建筑文化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和美的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本文将从历史、特点和影响等角度,介绍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沿革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如彩陶建筑和土木结构。
随着历史的长河推移,中国建筑文化逐渐发展和演进。
古代中国的宫殿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到明清时期的紫禁城,这些建筑都展示了中国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同时,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也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寺庙和道观的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了永恒的艺术典范。
二、特点与风格中国建筑文化以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注重平衡和对称。
建筑师通过布局和设计,力求在形式和结构上实现平衡的美感。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还融入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屋顶的斗拱和琉璃瓦都代表着吉祥和富贵。
中国建筑文化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传统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独特的布局和景观元素,展示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传统园林以山水为主题,凭借精心设计的亭台楼阁、假山和湖泊等元素,创造出宛如画卷般的美景。
三、影响与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建筑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技术在东亚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
例如,日本的古建筑和传统庭院就受到中国建筑的启发。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中国建筑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传统文化元素被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现代中式建筑风格。
这种融合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步。
尽管中国建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人们对于传统建筑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中国建筑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建筑师职业历史发展、演变、比较

一 建筑的起源及远古建筑
人类 进化
通 过 基 因 追 寻 人 类 进 化 历 史
最新科技成果(引自“参考消息”)
人种的适应性
人种 肤色 色浅 头发 波状 面部 鼻子高、 嘴唇薄 体毛 多 地区 欧洲、北 美洲、大 洋州 亚洲东部 非洲、大 洋州美国 境内 太平洋美 拉尼西亚 等群岛上
白种 人
西方建筑师职业发展历史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建筑师
古希腊、罗马时代已经出现“建筑师”(architecton)的职业称谓,现代意 义上建筑师一词architect源自希腊语arkhitekton,arkhi为前缀,表示“主 要的”,tekton即builder,意为“建造者”。 古希腊的建筑师是宽泛的科学技术专家,其工作包含了城市建设、公共建筑、 军事技术、时间和天象观测技术、机械等,是世俗化建筑师的开始。 古罗马时代的建筑师是“伟大的职业”,建筑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项:“建造 房屋、制作日晷、制造机械”。公共建筑分三类:“防御用的、宗教用的、 实用的(港口、剧场、广场、浴场等)。建筑师应具备多学科知识和种种技 艺,是“全能型”人才。 “建筑师既要有天赋的才能,还要有专研学问的本领……”还要求建筑师能 精通业务并能控制住建筑预算,并以自己的财产作担保以杜绝浪费,保证业 主利益。
建筑和建筑学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体 系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体 系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体 系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体 系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体 系
建筑学是交叉学科
钱学森
由于科学技术的复杂性,某一门学科有时很难将它归属到哪一类, 更多的是一些交叉学科,例如建筑学,关于房屋结构、材料等内 容属于自然科学中力学的内容、而且可以认为是静力学的重要应 用方向;建筑物的设计、布局则更多属于文学艺术类,美学是建 筑学所主要考虑的内容;建筑物的大小安排、房屋的布局还同人 体科学、行为科学有连系。可以说建筑科学是与多门学科发生联 系的综合学科。同时也可以看出按照新的学科分类办法需要对传 统的学科(按照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学科)进行改造,使其能体 现出在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从各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看,几乎每一种新的方法提出来很快就 被运用到其它学科中去,而且各门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已经没有 多大的区别。建筑学作为交叉学科尤其如此。
中国近现代建筑五宗师: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

吕彦直吕彦直〔1894---1929〕,字仲宜,别号古愚。
安徽滁州人。
我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
1894年生于天津。
吕彦直先生照片吕彦直的父亲名叫吕增祥,安徽滁州人,光绪五年举人,在晚清李鸿章幕府任文案知县。
曾任驻日使馆参赞。
历任临城、南宫、天津知县。
1900年,吕增祥任开州知府,1901年因脑瘤卒于任上。
吕彦直年仅7岁。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随其姐吕静宜居巴黎数年。
常参观罗浮宫博物馆,酷爱绘画和雕塑艺术。
回国后,先后入南京金陵中学、北京五城学堂学习。
1911-1913年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求学。
1913-1918年由北京政府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工程(先入电子系,后转入建筑)。
1918-1921年担任美国建筑师墨菲助手。
吕彦直曾担负北京燕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的建筑工程设计,用中国传统风格设计现代建筑,初显其才华。
1921—1925年9月回国后,先与过养默、黄锡林组织在上海东南建筑公司任职,设计上海银行公会等大型建筑工程的设计,后独立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期间,他的建筑设计多为小巧、舒适和花园式洋房,但已在研究中国古典式建筑,并努力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是年5月,总理丧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悬奖征集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轰动了国内外的建筑师和美术家,许多人纷纷报名应征。
当时吕彦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青年建筑师,但他对自己的才学满怀信心,毅然报名,与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展开竞争,终于一举夺魁,荣获首奖。
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
1925年9月—1929年3月接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聘请,任陵墓建筑师。
接受南京国民政府聘请任总理陵园计划专门委员。
他潜心研究,周密构思,设计出的中山陵墓图案,具有鲜明的中国建筑风格与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师历史沿革
中国建筑师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几千年来,中国建筑师为中国的建筑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建筑师(前3000年-1840年)
古代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师,他们设计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物,如万里长城和故宫。
古代建筑师注重传统和宗教,他们的设计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理念。
近现代建筑师(1840年至今)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建筑师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
他们研究并吸收了西方的建筑设计方法,并将其融入到中国的建筑实践中。
这导致了中国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近现代中国建筑师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是中国现
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们积极探索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方式,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当代建筑师
当代中国建筑师继续创造出许多标志性的建筑作品,并在城市发展和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些当代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也取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
他们在设计上充分发挥创意,打破传统的界限。
总结:
中国建筑师历史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和当代几个阶段的发展。
古代建筑师注重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近现代建筑师学习西方理论并融入中国建筑实践,当代建筑师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建筑师在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并为中国的建筑文化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