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史——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史——人才选拔制度人才选拔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沿用(科举制)1、秦朝以前(1)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2)战国: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收养门客),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3)秦: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2、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1)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考试是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①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②文帝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③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尤其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2)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

3、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制定)(1)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2)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

(3)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4、隋唐滥觞的科举制(1)隋朝:①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

——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2)唐朝:①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

②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3)明朝:①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②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变迁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变迁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变迁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人才选举制度(即选官制度)的建设,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其中影响较大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中国近现代大学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从古至今,中国人才选拔,方法越来越科学,形式越来越民主,渠道越来越多元,成果越来越显著。

一、中国古代人才选举机制的发展历程1. 世官制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 察举制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即察举制,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两汉的察举,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们也常说“举孝廉”。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

3.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

三国时开始实行,隋朝时被废除。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简述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

简述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

简述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制度之一,因为中国历史较为悠久,经历了不同的朝代,所以人才选拔制度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秦汉、唐宋、明清等几个不同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阐述。

在秦汉时期,由于秦朝的中央集权特点和法家思想的影响,开始实行了严格的考试制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郡县制,设立了郡县学校,作为培养官员和人才的地方。

同时,他还开创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教育,鼓励多元思想的碰撞。

而在汉朝时期,设立了博士、太子中庶子、太尉右司马等官来选拔人才,考试主要以文章、政策见解等为主,选拔具备才干和文化素养的人才。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制度相对较为繁荣的时期。

唐代的科举制度被奉为经典,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士科、明经科和进士科二试。

进士科是最重要的考试,分为殿试和会试,考生需通过不同层次的考验才能得到最后的考官评判,合格的称为进士,可以直接进入官场。

唐代的科举制度考察多为文章、政策才能和文化修养,注重理论和表达能力。

宋代继承了唐代科举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

宋代开始设置会试的地方试场,增加了考生面试的机会,考察内容也从文学拓展到政治、军事、礼仪等多个方面,科举制度变得更加综合和严格。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依然是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但在社会经济变革的背景下,科举内容和选拔标准发生了一些变化。

明代增加了礼科和经义科,进一步加强了政治、经济、礼制、典籍等方面的考核内容,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

清代这种趋势继续发展,科举内容进一步扩展,不仅考查文化和政治学科,还考察军事、管理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更加关注实践和应用。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的过程。

尽管不同朝代的制度有所不同,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注重知识和文化修养,关注实际应用和政治素养。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人才流动和政治稳定。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成绩,有可能忽视了其他才能的发展;同时,科举制度的独占性和门槛高,也有可能加重了社会不公和贫困等问题。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

这篇文章将从秦汉、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入手,介绍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

秦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即按照官员的品级和职位来区分官员的等级。

官员的选拔主要是通过“举孝廉”、“举贤良”等方式进行的,这些方式都是通过举荐人才来选拔官员。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科举制度,但是汉朝的科举制度更加完善,考试的科目也更加多样化。

二、唐宋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的朝代,唐朝的科举制度非常完善。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明经、进士和进士及第。

明经考试是唐朝科举考试的第一级,主要考察的是候选人的基础学识。

进士考试是唐朝科举考试的第二级,主要考察的是候选人的文化素质和才干。

进士及第考试是唐朝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只有通过进士考试的人才有资格参加进士及第考试。

唐朝的科举制度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名的,被誉为“世界制度之冠”。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盛世,宋朝的科举制度也非常完善。

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明经、进士和进士及第。

与唐朝相比,宋朝的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实用性,考试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宋朝的科举制度也是非常有名的,被誉为“东方制度之花”。

三、明清时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明朝的科举制度相对于唐宋时期有了一些改进。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举人、贡士和进士。

举人考试主要考察候选人的学识和才干,贡士考试主要考察候选人的政治素质和才干,进士考试则是明朝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只有通过进士考试的人才有资格参加进士及第考试。

明朝的科举制度也是非常有名的,被誉为“东方制度之光”。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科举制度相对于明朝有了一些改进。

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举人、贡士和进士。

清朝的科举考试主要考察候选人的政治素质和才干,更加注重实用性。

中国各朝代选拔人才方式

中国各朝代选拔人才方式

中国各朝代选拔人才方式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选拔人才的方式非常多样化,这些方式包括科举制度、制度、选贤任能、举荐、推荐等等。

下面,本文将从科举制度、选贤任能和举荐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中国各朝代选拔人才的方式。

一、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著名也最为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它在唐代开始开始形成,并持续至清朝灭亡。

科举制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它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其主要流程如下:1、乡试:由地方政府推荐的考生在各自的乡试场参加考试,由监考官出题出卷,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文笔等方面。

2、会试:通过乡试的考生在州府参加会试,在会试中主要考察诗词、文学、政论等方面。

3、殿试:通过会试的考生在皇帝所在的宫殿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上谕亲笔挑选,并根据入选者的成绩考虑赐给封号、官爵等奖励。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人才的选拔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也使中国古代智慧达人的数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选拔优秀人才的选贤任能制度选贤任能指的是通过任命和提升身份来选拔能力出众、有成就的人才。

从汉代开始,选贤任能制度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首先通过种种渠道(如间谍、吏治等手段)收集情报、考核人才,再以被考核者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用出众人才为官。

此外,这种方式对被评选者的能力、品行、政见等方面也会做出评价和考量。

三、举荐和推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科举制度和选贤任能制度之外,举荐和推荐也是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这种方式是通过社会力量来推荐才俊、英杰,或者运用乡邻情谊、门第亲戚、贵族会友等关系介绍、推荐人才。

举荐和推荐的主要优点是,它能够有效地发掘出能力出众的人才,且能够提高社会的动态性、创新性和发展性。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和更新,如今的人才选拔方式已经更为多样化和多元化。

无论哪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选拔机制。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的概述:
1. 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选拔人才制度,它始于隋朝,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

科举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官员,科举制度强调文化能力和知识水平。

2. 士人选拔制度:在古代中国,士人选拔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机制。

士人是指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文化,并取得一定学识的人。

朝廷会设立一些考试,以评估候选人的学术能力和品德,合格者可以成为官员。

3. 举孝廉制度:孝廉是指具备孝敬父母和廉洁自律品质的人。

在中国历代,朝廷会设立举孝廉制度,通过推荐或考试来选拔孝廉。

合格者可以获得一定的荣誉称号和机会成为官员。

4. 选拔门第制度:门第指的是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在一些朝代,家族背景对于选拔人才也起到一定的影响。

朝廷会对具有显赫门第背景的人进行优待和选拔,认为他们有更好的家族教养和背景,适合担任官职。

5. 推荐制度:除了考试以外,推荐也是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方式。

社会名流、官员或有影响力的人物可以推荐有才能和能力的人进入官场。

这些制度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有所变化,但总体上都是为了选拔具备政治才能、行政能力和道德品质的人才,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姓名:黄平班级:中文系三年制1102班学号:301110219一、概况中国是一个很早就确立了君主专制的国家,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与维系需要有大批的行政官员与严整的组织系统。

古代中国早就形成了以帝王为中心的官僚阶层与官僚机构。

给这套官僚体制提供人才资源保障的就是科举制。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科举制不仅造就了中国的阶层,而且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士人文化,科举制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各朝历代人才选拔1.周代——周代实行的家族血缘关系与国家组织合为一体的世卿世禄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受到破坏,在秦汉集权政治中基本上弃用了这一权力世袭方式。

2.秦朝——秦朝在官吏选用上,专断任意,用人无一定之规。

3.汉朝——以“亲亲”的封赏方式,厚待皇室贵族,以“尊贤”的方式选拔士人。

汉高祖刘邦在立国之初下诏,“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诏令。

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

尤其是各地方长官,他们有发现,考察,推荐本地贤士的职责。

这种由地方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汉文帝时,首次实行与察举相匹配的策问的考试方式。

策问是根据当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情形提出问题。

主考者将问题写在竹简(“策”)上,由被推荐的“贤良”之才作出书面答复(“对策”)。

朝廷根据对策的情况,评定高下,酌授官职。

这是汉代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以选拔人才的开始。

著名的政论家晁错就是在汉文帝朝廷策试中脱颖而出的。

策问与对策的考试形式在后来结合到科举制度中,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汉朝不仅开创了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者董仲舒在三次对策中极力表彰儒家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鲜明主张。

汉武帝欣然采纳,此后,儒学定于一尊。

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确立,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历代政府都制定了不同的选拔制度。

本文将从秦汉、唐宋、明清等时期的选拔制度入手,探讨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秦汉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是以官职等级为标准,将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为正、从、员三等。

官员的晋升和降职都是按照这个制度进行的。

这个制度的优点是官员的晋升和降职都有明确的标准,避免了官员的任意性。

但是,这个制度也有缺点,就是只注重官员的资历和等级,而忽略了官员的能力和才干。

唐宋时期,实行的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之一。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唐代的科举制度分为明经和进士两个科目,明经是为了选拔官员,进士是为了选拔高级官员。

宋代的科举制度则分为三个科目,分别是殿试、会试和礼部试。

殿试是为了选拔进士,会试是为了选拔贡生,礼部试是为了选拔明经生。

科举制度的优点是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但是,这个制度也有缺点,就是只注重文化知识,而忽略了实际能力和才干。

明清时期,实行的是乡试、会试、殿试制度。

这个制度是在唐宋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乡试是为了选拔贡生,会试是为了选拔举人,殿试是为了选拔进士。

这个制度的优点是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但是,这个制度也有缺点,就是只注重文化知识,而忽略了实际能力和才干。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九品中正制注重官员的资历和等级,但忽略了官员的能力和才干;科举制度注重文化知识,但忽略了实际能力和才干;乡试、会试、殿试制度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但仍然存在着只注重文化知识,而忽略了实际能力和才干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选拔人才的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是指在不同朝代中,为了选拔人才,提高国家
治理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各朝代都建立了一系列的选拔制度。

这些制度
多样而复杂,充分反映了历代政府对于人才的需求和选拔人才的态度。


文将从秦汉时期的举孝廉制度、唐代的进士科举制度、明清两朝的乡试制
度和科举制度等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特点与意义。

秦汉时期的举孝廉制度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早期制度之一、这一制
度强调尊重人才,注重选拔贤能。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构建中央
集权制度,秦始皇废除了世袭制,推行了以举孝廉制为核心的选拔制度。

孝廉指的是以孝行为标准,遴选出的贤良之才。

这些孝廉可以直接进入官
府从事公职,而不受出身与门第的限制。

这一制度打破了封建社会的阶层
壁垒,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培养了大量
的人才,为秦朝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唐代的进士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巅峰之作。

唐朝通过
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尊重才能与知识,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
的科举分为明经和明法两个阶段。

明经考试重点考核礼法、音律及经史等
诸子百家的内容,而明法考试则主要考察法律制度和政治法规。

通过考试
合格者可进入国子监学习,最终以及第的考生有资格进入国家官僚机构。

这一科举制度减少了出身的影响,提高了选才标准,培养了众多的政治家、文化家和科技人才,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使国家的治理水平达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

明清两朝的乡试制度和科举制度是中国后期人才选拔制度的重要组成
部分。

乡试制度是科举制度的初试阶段,在明清两朝被广泛采用。

乡试是
基于地方行政区域进行选拔,考试内容包括文学、诗词和经史等。

通过乡
试的考生可以参加省级的会试和最后的殿试。

科举制度则是总体考核体系,根据不同的级别进行选拔,从县级到国家级。

科举制度更注重才性和学识,考察的范围更广,包括文学、经史、礼法和政策法规等方面。

明清两朝的
乡试制度和科举制度相辅相成,为后期的官员选拔提供了有效的机制,虽
然也存在一些弊端,但整体上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政治
家和文化家,为明清两朝的治理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体而言,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不断演进,在不同的朝代中具有各
自特点与意义。

无论是秦汉时期的举孝廉制度,还是唐代的进士科举制度,亦或明清两朝的乡试制度和科举制度,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都有效地选
拔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这些制度既促进了社会流动性,打破了封建社
会的束缚,又提高了选才的标准,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家、文化家和科技人才,为中国的治理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