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新课引入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新课引入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新课引入的方法
引言
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的运行方式。

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物理课可能会显得枯燥乏味,让他们觉得无法理解和应用。

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新的引入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引入方法一:故事引入
故事引入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们可以引导
学生主动思考,并建立起对课堂内容的好奇心和渴望了解。

在介绍机械运动时,我们可以
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情节来理解机械运动的本质。

这样一来,学生
就能够更快地掌握核心概念,同时也能增加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实验引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
物理原理。

在引入新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通过实验
的过程来感受物理规律的奥妙。

在介绍声音传播时,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
生亲自操作发出声音,并观察其传播过程。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声音传
播的原理,同时也能增加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总结
通过故事引入、实验引入和图像引入等多种方法,我们可以使物理教学更生动有趣,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这些新的引入方法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小部分,要想
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和
组合不同的引入方法,同时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相信通过
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物理教学一定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初中的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物理素养的基础。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导入课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物理课堂导入方法。

一、故事法导入故事法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导入方法,可以利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一个有关物理知识的短篇故事、科技新闻、实验室经历等等,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当天的课程。

例如,当讲解有关热力学时,可以讲一个人在冬天里蹲着看雪,冻得慌不择路后烤火取暖,突然烤火的那一侧脸蛋感觉很热,另一边却很凉爽。

这可以引出热传递的概念,然后再问学生如何解释这个现象,从而展开热学的知识。

二、课前测验导入课前测验是一种密切相关的导入方法,可以评估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解释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为了实现课前测验的成功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考试问题应该在学生掌握的范围内,但也要有一定难度;2)问题数量不能过多,通常3~5个问题即可;3)老师应尽可能提供考试结构,说明考试顺序和时间,以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

三、图像导入人类是一种视觉生物,因此图像导入可以说是与学生有着天然联系的一种方式。

在物理课堂中,老师可以用视频、图片、各种图表等方式把物理知识呈现给学生。

例如,讲解机械波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个滑过绷紧的弦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波的传播原理。

四、科普性问题导入科普性问题导入是指教师提出某个与物理相关的科学问题,并由学生在讨论、思考、猜测中,慢慢地引入课堂教学内容。

在这种导入方式中,教师需要能够把问题与学生平常所了解的现象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讲述周期运动时,老师可以问:“画一个正弦曲线是什么意思?我们身边的什么物品运动规律符合正弦曲线?”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为下面的课程内容铺设了基础。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对于初中物理课堂而言,如何进行有效的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每位物理老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希望能给广大物理教师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情境引入情境引入是一种常用的物理课堂导入方法。

物理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通过情境引入,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物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述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身边的声音;在讲述光的反射规律时,可以通过反射镜的实验来引入,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通过情境引入,学生可以从真实的情境中获取知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二、引发疑问引发疑问是另一种有效的物理课堂导入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反直觉的现象,这些现象会引发学生的疑问。

通过引发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在讲述浮力的内容时,可以提出“为什么巨轮在海上漂浮得这么稳?”的问题;在讲述运动规律时,可以提出“为什么足球运动员要踢得越快,进球得分就越高?”的问题。

通过引发疑问,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启发,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三、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物理课堂导入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观察现象,探索规律,从而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在讲述热传导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热传导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材料的传热情况;在讲述电路连接的规律时,可以进行串联、并联电路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验证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认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

四、故事讲解故事讲解是一种生动有趣的物理课堂导入方法。

通过讲述物理史实、科学家的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述重力规律时,可以讲解牛顿看到苹果落下而产生的启发,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在讲述光的色散现象时,可以讲解牛顿通过实验和推理,揭示了光的构成和色散规律的故事。

初中物理新课导入的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新课导入的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新课导入的教学策略初中物理是一门涉及力学、光学、声学、电磁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难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导入策略,让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下面是一些初中物理新课导入的教学策略。

1. 预习引入法在开展新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预习材料,让学生提前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回顾预习内容或者提问学生一些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出新课的内容。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连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度。

2. 视频引入法通过播放相关的物理实验视频或者科普视频,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总结规律,从而进入新课的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引入新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精神。

3. 故事引入法通过讲述一个与物理相关的故事或者小插曲,教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或者道具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思考和猜测。

然后,教师再逐渐揭示相关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从故事中理解新知识。

4. 实验引入法在开展新课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通过实验引入新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实验结果背后的物理原理。

通过实验的亲身经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5. 图片引入法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提出问题。

通过图片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从图像中感受到物理现象的真实性和魅力,进而主动探究其中的规律和原理。

图片引入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新课导入的教学策略应该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初中物理教学新课引入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新课引入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新课引入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新课的方法非常重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以下是几种适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新课引入方法。

一、关联法
关联法是将新知识与已掌握的知识之间关联起来,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能量守恒定律”,并且比较两者的异同,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疑问法
疑问法是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寻找答案。

例如,在引入“机械波和电磁波”的时候,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听到音乐声?”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然后再引入“机械波和电磁波”的概念。

三、情景法
情景法是通过模拟具体的场景或实验过程来引入新课,在情境中让学生感性理解新知识。

例如,在引入“光的反射定律”时,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反射过程,或者通过播放视频等方式呈现实际的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四、比较法
五、探究法
探究法是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引入“电路”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提出一些关于电路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电路的规律和原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不同的方法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通过巧妙的导入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

下面是一些有效的初中物理课堂导入途径,供参考:1. 实验导入:通过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使用气泵和吸管演示“空气具有弹性”这个物理知识,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器材,观察结果,从而引发对物理知识的思考和探究。

2. 图片导入:展示一幅活泼有趣的图片或动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为了导入“声音与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有关”这个知识点,可以展示一张音叉敲击在不同材料上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并提问有关声音传播的问题。

3. 问题导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为了导入“力的平衡”这个知识点,可以提问:“如果一个小球自由悬挂在绳子上,它所受的力有哪些?”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并培养他们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讲述“电的传导”这个知识点前,可以讲述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希腊城邦阿拉其那城的杜达利翁,用一条铜线从山顶上引下天雷,并引燃城邦的圣火。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电的传导与电流的概念。

5. 视频导入:播放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精彩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讲解“光的反射”这个知识点时,可以播放一段光线从镜子上反射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反射规律。

6. 真实事例导入:运用真实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讲述“热传导”这个知识点时,可以提到夏天坐在铁椅子上或触摸热水瓶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热的传导方式。

7. 游戏导入: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物理游戏来导入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讲解“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时,可以设计一个小组游戏,让学生通过比赛推断出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物理课堂导入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多种形式的导入途径,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有趣的现象、实验、问题、故事、视频等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以下列举了一些有效的导入策略,供参考。

1. 故事引导法通过讲述一个跟物理相关并且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可以通过讲述伽利略斜塔实验的故事来导入重力和自由落体的知识。

2. 实物呈现法通过将实际物品拿到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思考。

可以用一个磁铁和一些铁钉来演示磁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 图片引导法通过展示一幅与当天课题相关的图片,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场景,引发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可以展示一个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4. 问题引导法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可以提问:“为什么夏天天黑得晚而冬天天黑得早?”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5. 视频引导法给学生展示一个与当天课题相关的视频,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物理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可以播放一个关于声音传播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式。

6. 探究引导法给学生一个实践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观察现象、发现规律,进而引发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和思考。

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摆钟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引导他们思考摆钟的原理。

7. 趣味游戏法通过设计一些趣味的游戏或挑战,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可以设计一个关于静力学的比赛,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鸡蛋和碗等物品建立一个稳定的平衡结构。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以实际、直观、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不同的导入策略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导入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给出几种有效的导入策略。

1. 情境导入法: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个真实的案例或者现象,让学生进入到物理学习的情境中。

可以讲述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故事,或者让学生观察一些实际物体的运动情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

2. 图片导入法:通过展示一张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分析并做出一些预测。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并逐渐揭示物理原理。

展示一张带有多个光源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光线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引入光的传播规律的学习。

3.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问题可以是对前一节课知识的回顾,也可以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通过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主动学习。

在讲述力和力的平衡的知识时,可以提问:“为什么不受力的物体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呢?”4. 实验导入法:通过进行小型实验或观察物理现象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和结果,从而引发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在介绍声音传播的知识时,可以给学生发放多个铃铛,让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敲响铃铛,观察声音的传播距离和传播速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传播原理的思考。

5.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一个物理学家的发现历程,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可以根据实际情境,让学生想象和推测,以及展开讨论。

在引入力的概念时,可以讲述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被掉下的苹果砸到头后,突然想到地球也是受到了一种向心力的束缚,从而引发学生对力的研究的兴趣。

有效的导入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的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导入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导入策略,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物理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
作者:孙爱艳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第02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更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指标。

优秀的课堂导入能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健康发展,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那么,怎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巧妙呈现课题,进而导入新课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借助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物理学本身就是研究事物的本质和物体运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而事物的本质和物体的运动规律又蕴涵在平常的生活之中。

因此,教师在新课教学时,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如在教学“压强”一课时,教师随手拿起学生的一个书包提问:书包带为什么不用细绳而用宽带;自行车的座垫为什么做得宽一点坐在上面舒服;教学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时,为什么穿旧了的鞋子容易打滑等等。

利用这些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现象、事物进行新课的导入,可以拉近学生与物理的情感距离,从而既能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又能唤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强烈的认同感,促使他们思维进入活跃状态,进而推动学生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二、辨析错误经验,导入新课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会形成一些错误的看法,教师如果针对学生已有的一些错误经验,巧妙地将其用于课堂导入,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静止的车,人推它才会动;静止的树叶,风吹才会使它摇动。

由此,很多学生形成了“维持物体的运动一定要有力的作用”的错误认识。

当我们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这一内容时,教师如果首先将这一结论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先沉浸在自己的经验里,然后抓住时机给以断然否定,反而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注意力顿时集中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

这样,就能自然巧妙地导入“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课题。

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促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探究情境中,而且还能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道理和规律,如果纯粹地凭借感觉和经验,往往会得到错误的结论。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掌握自然规律,不仅需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还必须经过科学严谨的分析以及实践的验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这样的氛围中,既培养了学生准确认识事物的能力,还逐步树立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理念。

三、巧用物理实验,导入新课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典型特征,也是物理教学的生命,物理课本中安排了很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的小实验,教师在新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小实验来导入新课。

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主动发现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

如在教学“静电现象”时,让学生做“纸人跳舞”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充满快乐的氛围中引出静电的知识;在教学“大气压强”时,让学生做“纸杯覆水”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此外,演示实验更由于其直观,指向明确,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更是物理课堂新课引入的重要方法。

我们教师在新课教学时,如果开始先不讲原理,而直接通过演示,将引发学生好奇的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更易指引学生步入新知识的探索中,使新课导入有水到渠成之感。

如在教学“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时,我给学生演示爆炸的乙醚蒸气可以将活塞弹出去。

伴随着“呯”的一声,学生看到“子弹”被打出去,此时教师及时抛出物体“是什么将活塞推出去的”“活塞获得的机械能是由什么能转化而来”。

学生自然而然地在问题情境中步入新课的探究中。

四、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如在教学“电压”时,学生已经知道电路中用电器能够工作是由于有电流流过,此时,教师追问:“电路中为什么会有电流,是什么原因使得电路中产生了电流呢?”在这样的问题牵引下,自然导入了新课。

再如,在教学“密度知识的运用”时,给学生创设“考古人员挖掘出地下文物,不知其构成材料”的问题情境,学生面对这样现实的需求,教师出示课题,更易促使学生产生学好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五、借助物理故事,导入新课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物理学家的趣闻轶事和一些有趣的物理事件更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莫大兴趣,教师在上课伊始,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些物理故事,可使学生兴致顿生,求知欲望瞬间得以激发,例如,在教学“平面镜”时,给学生讲解古希腊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利用“秘密武器”,帮助雅典打败了来袭的波斯大军的故事。

在教学“运动和静止”时,给学生讲述法国飞行员手抓子弹的故事等等。

通过课堂开头的小故事设置悬念,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将学生置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下,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物理课堂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多探索、多实践,一定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浦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