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民俗简介
阳泉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 盂县文化馆 盂县文化馆 盂县文化馆 盂县文化馆
郊区一带、三都村 平定文化馆
序号 7 8 9 10
二、传统音乐(共计4项)
项目名称 盂县民间吹打乐
阳泉民歌 东南舁村八音会
平定寺庙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盂县文化馆 郊区文化馆 郊区文化馆 平定文化馆
三、传统舞蹈(共计5项)
序号 11 12 13 14 15
基本特点:
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 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 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 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 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 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九、民俗(共计19项)
序号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项目名称 藏山庙会 水神山庙会 盂县婚俗 盂县丧俗 盂县河灯节 藏山赶老会 西南舁村迎喜神 西南舁村开市 北舁村跑马毘 西南舁地区场祭 西南舁地区供谷秀、谷秀齐 西南舁地区打窖 郊区面羊 孔南庄村十籽窝窝 郊区拜年 霍树头村祈雨 东南舁村送瘟神 平定下董寨春节 平定婚俗
年,直至赵家冤屈得以昭雪。在盂县民间,有关
赵氏孤儿的传说口耳相传、传承有序。每年农历 四月十五庙会,盂县有100多座庙宇都供奉同一 个神,那就是灵感大王——赵氏孤儿赵武。而且, 每年过庙会都要唱戏,除藏山庙会外,大部分庙 会都会唱《赵氏孤儿》。
鼓舞(平定武迓鼓)(民间舞蹈 )
阳泉评说是民间曲艺形式中朗诵类的一种,有近百年历史。起源于平定县,发展在阳泉地区,是山 西省主要的曲艺曲种。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其基本特点是方言韵白,长短句式,具 有幽默风趣、琅琅上口、亲切感人的艺术风格。 阳泉迓鼓流行于阳泉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迓”为迎迓、迎接之意,是古代民间举行上会、迎神 文娱活动时迎接神驾的乐舞仪仗之一,故名迓鼓。根据其不同的表演形态,又分别称为“文迓鼓”、 “武迓鼓”。文迓鼓现流传于郊区,集说、唱、舞、打为一体,说白为方言,合辙压韵,诙谐幽默。 武迓鼓现流传于平定,产生于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具有固定程式,即编列21人,分别持 鼓、铙钹、云锣、小镲,边奏边舞,有固定的队形名称、曲牌以及敲击法。 故事火是民间传统焰火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利用各种机关和技艺燃放表现故事的焰火艺术。流传于 平定县。其题材多为表现当地民间传统的青龙捉妖精、双头蛇、四面怪、蜘蛛精等。后相继出现了 炮打坦克、轰炸机投弹、九莲灯、凤凰展翅等现代题材的佳作。 马尾猴流传于平定县其表演题材多为降妖驱邪避灾的民间故事,人们称表演为耍鳌山。此技艺至第 三代传人张治同、杨维义时,制作工艺日趋精巧,人们送其雅号马尾猴。新中国建立初期,高宝庆 等老艺人又制作了送公粮、水浇地、火箭上天等新节目,并伴以锣鼓,使之更趋完善。 皇纲平定东回皇纲源于隋唐,是当时的一种运输工具,主要用于皇家和朝廷官吏运送贵重物品和官 府赈济灾民运送粮草及其他物品。纲分两类,一类是水纲、也就是船纲,划纲;一类是旱纲,也就 是车纲、抬纲。后来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如石盒、抬盒之类。 牛斗虎流传于盂县一带。根据当地流传的一则民间传说而起源。整个舞蹈由2人扮演牛,2人扮演虎, 1人扮演人熊。表现虎在人熊挑唆下与牛斗,而终被牛战胜的故事。伴奏由大鼓、大锣、大镲演奏 锣鼓点“霸王战”。 抬阁起源于旧迎神赛会,流传于平定县,分8人、16人抬两种,用木杆扎架,架上树一铁棍,将演 员捆于铁棍上。铁棍上端折弯,穿入衣袖,似单臂平举状。棍端再竖一根铁棍,置一演员于其上。 整个构图如一人单臂举起另一人状。抬起木架,边走边颠,口唱号子。 背阁民间百戏形式之一。以一人背扛另一人的“阁”类舞蹈。制法是:制一铁十字架形,下端制2 个铁托子,架在背者两肩,用绳子固定。十字架上置一男童或女童。 剪纸剪纸艺术大致分为窗花和底样两种,其中月廓在当地窗花剪纸中别具特色,沿俗而成完婚的标 徽,至今不衰,其流行之始无考。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因各类习俗活动不同而变化。其结构分两部分,基本以动物、植物为 主,上插各种题材的小花,皆彩绘装饰,也有塑造戏剧人物者。 珐花瓷原是山西烧制建筑构件上的雕花琉璃釉彩,为缸瓦胎,色釉有红、黄和绿。以白瓷土为胎质, 以彩釉为着色剂,在未上釉的白瓷胎上着彩釉,涩地留白。 刻花瓷平定窑刻花瓷始于唐,兴于宋,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珍品,它以竹刀代笔,纯手工制作,花 形古朴,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
阳泉十大民俗文化

阳泉十大民俗文化一、藏山历史文化当年,赵盾门客程婴携孤儿赵武,为躲避佞臣屠岸贾的追杀,藏匿于此洞,一躲就是十五年,这就是有名的赵氏孤儿。
晋灵公时,宠信佞臣屠岸贾。
赵盾屡次劝说国君,反遭迫害。
晋景公三年,屠岸贾假借君命,欲灭赵氏。
韩厥闻知,告于赵盾子赵朔,劝其逃亡。
朔不肯,并以“不绝赵氏”相托。
屠岸贾率众攻赵于下宫,杀赵盾子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灭赵族。
赵朔妻庄姬(晋公主)身怀有孕,避祸宫中,生下一男婴,名叫赵武。
屠岸贾闻讯入宫搜孤,未逞。
赵朔门客公孙杵臼与程婴相谋救孤,取程婴之子代替赵孤,结果公孙杵臼与假孤遭遇害,程婴与真孤藏匿山中。
越十五年,晋景公十七年。
得韩厥助,迎立赵孤,灭屠岸贾一族。
程婴为报公孙杵臼,自刎。
赵武为之祭祀哀悼。
西汉元年成时,刘向撰《说苑》《新序》,在《复思》《节士》篇中,均有赵氏孤儿的详细记叙。
并对赵氏孤儿的事迹予以极高评价:“程婴,杵臼可谓信交厚士矣!”“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
” 元代纪君祥创作出历史剧《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利用戏剧形式,塑造了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光彩照人形象,揭露了权奸屠岸贾阴险、狡诈和凶残的本质,使之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藏山也逐渐发展成景区。
二、盂县狮子舞(liondance)。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隆重庆典,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
狮子舞在旧时称"太平乐";在豫北当地人俗语称:“玩狮”,至今在新乡、焦作、安阳等地一直流传。
而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时更得到广泛的发展。
狮艺在当时已成为过年过节、行香走会中的必备节目。
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三、棒槌火平定元宵塔火亦名"棒槌火",是山西平定县境内特有的习俗,元宵塔火,常常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观赏.塔火,是用黄土和成泥以及砖垒砌成高约一米五左右,再用直径一般为五十厘米的木棒槌贴成圆孔形状而造成的,因而称之为"棒槌火".这种塔火,一炉要装一百五十到二百斤碳块,而且每天装一次.装好点燃后,燃烧的火苗就从无数个圆孔里喷出来.塔火的顶部,随着十二生肖的年份推移,用黄泥作成兔猴虎马等生肖的造型.也有的用生铁铸成狮子,老虎,宝塔,元宝等造型。
介绍阳泉演讲稿

介绍阳泉演讲稿阳泉,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
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素有"山西第一阳"之称。
作为阳泉市的一名文化工作者,我深感荣幸能够在此向大家介绍阳泉这座美丽城市的风土人情。
首先,阳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阳泉就有人类的聚居和活动,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阳泉曾是古代著名的商贸重镇,也曾是军事要塞。
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民俗和丰富的历史遗迹,如岳麓书院、岳麓山、橘子洲头等,这些都是阳泉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阳泉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城市。
阳泉的自然风光以山水为主,有着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如岳麓山、橘子洲头、橘子洲等。
这些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尤其是岳麓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山",其险峻的山势、秀丽的风景、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阳泉的一张名片。
再者,阳泉是一座人文荟萃的城市。
这里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和历史文化遗产。
阳泉的文化底蕴深厚,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领略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体验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最后,阳泉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城市。
近年来,阳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通过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不断提升阳泉的文化旅游品质和吸引力,使阳泉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城市。
总而言之,阳泉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人文荟萃、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城市。
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阳泉这座美丽的城市,欢迎您前来阳泉,感受这里的独特魅力,共同分享阳泉的美好时光!。
阳泉传统文化的简介

阳泉传统文化的简介
阳泉,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流淌着远古的文明和辉煌。
这里有古代的文明,也有现代的活力;有远古的文明,也有现代的文化。
阳泉,在岁月的长河中,以她特有的魅力展示着她的风采,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观光旅游。
阳泉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阳泉人杰地灵,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已经开始出现了原始农业生产和原始制陶生产。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周时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第一次东进古国——盂邑之战、第一个古国——盂县之战、第一次古国——平阳之战等都发生在阳泉境内;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曾率军在此与秦国进行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秦汉时期这里又先后出现了“平定郡”、“平氏县”等郡县制国家建制;到了唐代,这里先后出现了“晋阳”、“天福”、“代州”等州县制国家建制;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山西十大名州县”之首——盂县。
—— 1 —1 —。
山西各地过节的习俗

山西人过中秋节,月饼即是祭月供品,又是全家人欢度节日的食品,还作为赠送亲友的礼品。
农村习惯自已制作,称为打月饼。
每逢节日来临,家家都要架锅,自己烤制月饼。
专门用来祭月的月饼。
晋北地区习惯用套饼,由小到大,垒起来象一座宝塔。
繁峙县的中秋月饼,习惯做成球形。
晋西北的月饼,和面全部采用麻油,显得特酥。
农家打月饼,特别讲究制作一些兔儿形状的小月饼,是专门送给小孩子的礼品。
取意于月中玉兔,表示做大人的对孩了祝福。
八月十五日,天上月圆,地下饼圆,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称为团圆节。
山西民间特别注重此时此刻的全家团聚。
外出的人一般都要在这天回家过节,并且还习惯买上一些高级月饼。
出嫁的姑娘忌在娘家过中秋节,要回到婆家与丈夫一块赏月。
新媳妇回婆家必须由女婿来请。
女婿叫媳妇要给岳父岳母送月饼作为礼品。
晋东南地区,八月十五日要请女婿上门,设酒招待。
中秋节民间祭月,除月饼以外,西瓜、葡萄等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
取意瓜果丰收。
傍晚,皓月中天时,要在院里摆上供桌,月饼、西瓜、葡萄、梨果等物。
西瓜特别讲究切成莲花形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佛家的影响。
佛教崇莲,佛国乐园被称为莲花世界。
佛教神灵,都身居莲座。
不过民间的解释却是“连生贵子”。
今天则是图了好看而已。
过去民间拜月,还要挂一张月光图,就是纸上画月中嫦娥、配玉兔、木杵、桂树等景。
一切准备就绪,便可开始祭月了。
旧时,山西境内大部分地区讲究“男不拜月”,大概因为月亮属阴吧,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映。
晋东南地区民俗有“女不望月”的说法,祭祀只能由男子进行。
如今这些禁忌,均非历史上那样严格了。
老人们拜月还要念拜月歌,大体内容是“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有吃有喝还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
姑娘们拜月却别有一番情趣。
一般不与大人一块拜,单独设月光图,口不出声,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期望。
拜月结束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共享祭品,同赏明月。
晋南人要将大月饼按人切块,每人一份。
对未能回来过节者,家人要把属于他的一份月饼保管起来,待其回来时享受,或是寄给本人。
阳泉平定文化遗产

我的家乡山西省阳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山西,是中华名族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的家乡山西省阳泉市就有好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泉市是山西省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是中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区洮河横贯,境内山川叠翠,矿藏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有“煤铁之乡”的称誉。
民间文学1、赵氏孤儿传说【国家级】《史记》载,公元前597年,晋景公听信权臣屠岸贾谗言,致使赵氏家族300余口满门抄斩,义士程婴和公孙杵臼将赵盾之孙赵武救出,策马逃入千里之外的深山(今盂县藏山)藏匿15年之久。
当地百姓为保忠良之后,送水送饭,程婴带着赵氏孤儿习文练武,把一个婴儿抚养成英俊少年,直至赵家冤屈得以昭雪。
在盂县民间,有关赵氏孤儿的传说口耳相传、传承有序。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庙会,盂县有100多座庙宇都供奉同一个神,那就是灵感大王——赵氏孤儿赵武。
而且,每年过庙会都要唱戏,除藏山庙会外,大部分庙会都会唱《赵氏孤儿》。
2、仇犹古国传说【县级】盂县古称仇犹,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蜚声三晋大地的文献之邦。
“智伯献钟”的典故就源于古老的仇犹古国。
有关仇犹古国的历史,通过祖辈们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2003年,金龙大街开工建设,为人们轻轻揭开了这个古国神秘面纱的一角。
通过考古勘查,人们首次发现了历史上真实的仇犹国臣民们生活过的地方和痕迹。
2003年在建设金龙大街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一柄沉睡了至少23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破土而出,500多件陶器和青铜器重见天日。
这些古墓有2300年到2700年的历史,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穴,这在阳泉市乃至整个晋东地区的文物发掘考古史上,均属第一次。
由此证实,盂县的历史最起码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出土文物和那个时期相吻合,这些文物均为研究盂县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仇犹国被灭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我的家乡阳泉

我的家乡阳泉
我的家乡阳泉
经济发展
近年来,阳泉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国家对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支 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的深入推进,阳泉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同时,阳泉市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和农村改革试验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此外,阳泉市还加快 发展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我的家乡阳泉
我的家乡阳泉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我相信阳泉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随着国家对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持续支持以及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的深入推进,阳 泉市将继续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推动经济转型升 级和提质增效取得更大成果 继续加强农业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我的家乡阳泉
总之,阳泉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 魅力的城市。这里有着悠久的历 史和文化底蕴,有着美丽的自然 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着繁 荣的经济和良好的教育发展,有 着优美的环境和宜居的生活条件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阳泉市 一定会成为一个更加繁荣、美丽 、宜居的城市!
我的家乡阳泉
社区建设
阳泉的社区建设也是其城市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社区环 境整洁,设施完善,居民生活和 谐。社区活动丰富多彩,既有传 统的庙会、舞狮等民俗活动,也 有现代的健身、舞蹈等娱乐活动 。社区的居民们互帮互助,亲如 一家,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氛围
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 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阳泉 市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 ,阳泉市还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 低碳生活,鼓励市民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阳泉市的环境一定会更加优美 、宜居
阳泉彩色面塑创新与传承

非遗传承文 付海云阳泉彩色面塑创新与传承一、阳泉面塑的历史渊源山西面塑,民间称为“面花”“面人”“面羊”“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
现在学界比较认可的是汉代起源说,该学说认为我国的面塑应该起源于汉代 。
自先秦时期有了石磨,便给面食制作创造了物质条件。
汉代开始出现的面食,那时候称之为“饼”。
经过现代人考古发现,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从唐代古墓中出土的面制俑头。
这一发现有力证明了我国面塑工艺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
二、阳泉面塑的艺术特点(一)造型立体阳泉面塑主要是以圆雕和立体形式呈现的。
使人们在观赏中能够触摸到真实完整的作品。
在制作过程中,面塑艺人通常要考虑面塑的使用功能、所表现的主题以及所运用的场所、环境等因素。
(二)制作随意民间面塑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意识的体现。
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娴熟的技艺。
阳泉面塑的制作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民间面塑艺人在创造艺术形象时具有强烈的主观成分,追求的是情感上的感受,往往不注重形象上的逼真。
另一方面,由于面本身的特点,如柔软、面发、蒸制,使面塑在造型上表现出了较强的随意性。
(三)充满象征阳泉面塑在许多种造型上都包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如利用谐音,制作鹿的造型,取谐音为“禄”,作为吉祥之物而长期存在于民间;还有猴子骑马,取其谐音为“马上封侯”;红色的蝙蝠,谐音“洪福齐天”。
如利用寓意,石榴造型寓意“多子多福”,葡萄也是“多子”的寓意,桃子、松鹤寓意为“长寿”。
三、阳泉面塑的文化价值阳泉面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
多样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反映出当地民众的审美情趣。
在当地,面塑具有祭神娱人的意义,体现着当地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
同时,面塑与当地各项民俗活动紧密相连,传承至今已逾千年。
面塑已然成为反映当地民俗文化的一面镜子和了解当地民众心理的一扇窗口,为充分了解当地民俗和民众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老人祝寿、婴儿满月等民俗节庆里,都会有面塑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龙筋”牌黄瓜干的由来,还有一 个动人的传说。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 康熙西巡,驻柏井驿休憩,在食用此品后, 对其称赞不已,此后黄瓜干就成了进贡的 产品。到乾隆年间,有人专献此品于皇帝, 乾隆皇帝又亲笔御批“龙筋”二字的龙票, 以示“龙筋”牌黄瓜干的独特,其中还提 到了种植地的专属是平定州后沟、河头两 村,从此,“龙筋”牌黄瓜干真正成为平 定古州的一大名品,并进入美馔佳肴“宴 席四干”的名列。
糊嘟是人们用玉米面做出来的一种面食,原本是山村苦寒 人家的日常食物,但因其特色的蘸料和软硬适中老少咸宜 的口感。糊嘟的制作简单,但其内容却丰富,锅里放清水, 把洗尽切块的土豆、豆角等辅料一并搁进锅里煮,待到锅 里的水和菜煮开后就可以撒面了。撒面时,沿着沸水面的 外延转着圈撒,中间和边沿留出可以上蒸汽的空隙,面撒 好后就盖上锅盖改慢火慢慢蒸煮,等锅里的水耗到只剩可 以与撒进去的面粉均匀调拌时就到了调糊嘟的工序。调糊 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序,需要两个人共同操作,一人紧 紧把稳锅沿,一人用擀面杖急速搅动锅内已经蒸煮成熟的 面和菜。这时候最见功力,搅动的过程是面、菜、水三者 紧密融合的过程,搅动的时间短了,频率不够,方法不对 头都可能使做出来的糊嘟里夹有生面疙瘩,这样的糊嘟是 不合格的。
冬季绿色蔬菜——黄瓜干 黄瓜干 冬季绿色蔬菜
1.3 豆叶菜
平定人自古以来一年四季都食用“豆叶菜”。它 是一种特殊的乡间土莱,是用小豆叶或是黄豆叶 经过加工后沤制的。制这种豆叶菜 ,自然是以豆 叶为原料 。采摘豆叶的时节,应在“白露”前后 。 届时平定人都会结伴而行 ,称之为“捋叶”。而 且当地风俗,只要白露一到,群众一齐出动捋豆 叶,走到哪家的田间都可以,村与村之间也不分 界限,在白露以前是不允许采摘豆叶的。据平定 县的百姓说,吃豆叶菜,能“清内热、助消化、 健脾胃”,对身体有好处。豆叶菜的吃法,可当 “梢子”吃,可炒、调制后食用。尤其是当地吃 法,豆叶菜小米酸饭更有地方特色。
金黄色的糊嘟和红红的辣椒
阳泉人自己的饮料——维尔康 维尔康 阳泉人自己的饮料
维尔康”是北冰洋食品公司在1985年与中国 维尔康”是北冰洋食品公司在 年与中国 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联合研制的一种新型饮料, 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联合研制的一种新型饮料, 投放市场后, 投放市场后,很快以独特的风味和科学的营养 成分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销售量逐月上升, 成分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销售量逐月上升, 并突破重重障碍打入国际市场。1988年被指 并突破重重障碍打入国际市场。 年被指 定为第十一届亚运会专用饮料, 定为第十一届亚运会专用饮料,并与十几个国 家签订了出口合同。但是,它没有注册商标, 家签订了出口合同。但是,它没有注册商标, 被阳泉饮料厂抢了先,由此, 被阳泉饮料厂抢了先,由此,维尔康成了畅销 晋中地区的经济又实惠的优先选择的饮料。 晋中地区的经黄瓜干
在平定古州,“黄瓜干”制作历史最悠久、工艺最精 巧、质量最上乘、产销量最大的是平定州城西冠山脚 下的后沟与河头两个村庄。据后沟人传说,平定黄瓜 干的制作工艺技术为后沟村刘、李两家祖先所创。在 明朝洪武年间,刘、李两家的祖先由洪洞移民来到平 定州,并选择后沟村作为长久定居地,因这块土地三 面环山,山上树木茂密,河水四季长流,地域气候宜 人,非常适宜开垦生存。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 繁衍几十年,除开垦山坡地种植粮食作物外,还利用 丰富的水资源打井发展菜园,种植黄瓜等蔬菜。当时 冬季没有吃的蔬菜,他们就把夏、秋两季的大田菜进 行干制后备做冬季食用。经过多次实验,最后试验成 功了用煤火烤制的黄瓜干,即“龙筋”牌黄瓜干。
1.4.1 米粉肉
米粉肉选择猪带皮五花肉为原材料, 米粉肉选择猪带皮五花肉为原材料,先将整块 五花肉泡清水中洗刷干净,之后将肉切10厘米 五花肉泡清水中洗刷干净,之后将肉切 厘米 厘米厚薄的肉片。 长,0.5厘米厚薄的肉片。用酱油、糖色、葱 厘米厚薄的肉片 用酱油、糖色、 姜片、花椒大料水加盐浸泡腌制肉片, 段、姜片、花椒大料水加盐浸泡腌制肉片,让 肉片尽量吃透调味料,把适量的米粉( 肉片尽量吃透调味料,把适量的米粉(糯米上 锅炒至外表金黄出香味后出锅,将炒熟的糯米 锅炒至外表金黄出香味后出锅, 颗粒研磨成碎末状) 颗粒研磨成碎末状)与腌制着的肉片混合到一 然后找一只敞口碗, 起,然后找一只敞口碗,把腌制的肉片肉皮朝 下整齐码放,十至十二片肉为一碗, 下整齐码放,十至十二片肉为一碗,把腌制肉 片的汤灌到碗里即可。 片的汤灌到碗里即可。
种类繁多的维尔康
2.1阳泉清代民居 阳泉清代民居——李家祠堂 阳泉清代民居 李家祠堂
李家祠堂位于阳泉市郊区平坦垴村, 李家祠堂位于阳泉市郊区平坦垴村,始建于清 咸丰九年, 咸丰九年,是阳泉市内屈指可数的宗祠家庙式 古建筑群,为研究家族文化的实物资料, 古建筑群,为研究家族文化的实物资料,奇特 的是其内修建有钟鼓楼, 的是其内修建有钟鼓楼,在家庙建筑中较为罕 见,有待古建专家考证。 有待古建专家考证。 在繁华的闹市中很难找到这样一个清静的地 方了。听看管祠堂的老人讲, 方了。听看管祠堂的老人讲,李家祠堂以前的 院落很庞大,在文革和历次的市政建设中, 院落很庞大,在文革和历次的市政建设中,李 家祠堂的规模逐渐缩小, 家祠堂的规模逐渐缩小,真是一块需要特别保 护的地方。 护的地方。
健康又可口的小菜——豆叶菜 豆叶菜 健康又可口的小菜
1.4 扣碗
在阳泉, 在阳泉,老百姓的餐桌宴席上还有三道堪称奢 侈的传统美味流传,它们是——米粉肉、酿白 米粉肉、 侈的传统美味流传,它们是 米粉肉 这三道菜均是装到碗中腌制, 菜、焖。这三道菜均是装到碗中腌制,然后待 在客人来时将其蒸熟、蒸热,倒扣到盘中。 在客人来时将其蒸熟、蒸热,倒扣到盘中。如 因为这几道菜高热、高油、高脂肪且味重, 今,因为这几道菜高热、高油、高脂肪且味重, 不太符合健康养生的饮食观,所以,即使人们 不太符合健康养生的饮食观,所以, 已经有条件天天吃肉了,也不敢多吃, 已经有条件天天吃肉了,也不敢多吃,只有过 节或举办宴席时偶尔选择一两样做来吃, 节或举办宴席时偶尔选择一两样做来吃,可不 像曾经肚子里缺少油水时代, 像曾经肚子里缺少油水时代,见到这些菜定要 狠狠一饱口福的。 狠狠一饱口福的。
关王庙
阳泉民俗 • 平定元宵塔火 • 跑马弁
3.1平定元宵塔火
平定元宵塔火,亦名“棒槌火” 平定元宵塔火,亦名“棒槌火”,是山西平定县 境内特有的习俗,元宵塔火, 境内特有的习俗,元宵塔火,常常吸引着成千上 万的人观赏。 万的人观赏。 元宵塔火,与元宵节直接相关。称之为“ 元宵塔火,与元宵节直接相关。称之为“塔 要燃烧起火焰,而且要垒成塔形了。 火”,要燃烧起火焰,而且要垒成塔形了。 平定塔火,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后, 平定塔火,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后,元宵节的前 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每当这个时节, 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每当这个时节,平定县城 内城外的街道上,铺面前,客栈前, 内城外的街道上,铺面前,客栈前,所有朝街的 学等行业的门口, 工、商、兵、学等行业的门口,都要盘起一座塔 就是街市旁的住户也不例外。在平定县的乡、 火。就是街市旁的住户也不例外。在平定县的乡、 村庄里,大多数人家也要垒起塔火。 镇、村庄里,大多数人家也要垒起塔火。这种塔 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 火,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烧红的炭火红 焰鲜亮,气氛热烈。 焰鲜亮,气氛热烈。
大快朵颐的米粉肉
1.4.2 酿白菜
阳泉方言中,酿白菜的“ 阳泉方言中,酿白菜的“酿”读作rang,主料选 读作 , 褪皮的猪五花肉或者血脖肉剁馅,然后用姜末、 褪皮的猪五花肉或者血脖肉剁馅,然后用姜末、 葱花、花椒大料水等调味料调味, 葱花、花椒大料水等调味料调味,再拌入鸡蛋搅 和均匀,用少量生粉粘合, 和均匀,用少量生粉粘合,最后将蒸锅的篦子上 铺整片白菜叶, 铺整片白菜叶,再把肉馅做成丸子上蒸锅蒸到七 分熟,接下来将适量肉丸置于碗里, 分熟,接下来将适量肉丸置于碗里,然后铺白菜 细粉丝盖平碗口, 细粉丝盖平碗口,碗内加调味汤料入蒸锅继续蒸 至肉丸熟透就可出锅了。 至肉丸熟透就可出锅了。 这道菜的特点是,蔬菜尽得肉香, 这道菜的特点是,蔬菜尽得肉香,肉借助蔬菜增 色去腻,两者荤素搭配相得益彰,端得回味无穷。 色去腻,两者荤素搭配相得益彰,端得回味无穷。
阳泉市文化地理现象综述
目录
• 1阳泉特色饮食 • 2阳泉民居 2 • 3阳泉民俗 • 4阳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泉特色饮食
1漂抿曲 2黄瓜干 3豆叶菜 4扣碗 5糊嘟
1.1漂抿曲 漂抿曲
飘抿曲,亦称小河捞,大约从明朝开始风 行于阳泉。它是以绿豆掺少量精白面粉和 面,经特制抿曲床压制而成。煮熟后捞入 各种调料配制成的汤汁中即可飘起。它长 如挂面,细如毛粉,清香利口,鲜味扑鼻, 富有营养,风味别致,还具有消火消暑之 功效。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曾在《小河捞 记》中赞美它的美味,至今抿曲仍香飘山 城。
塔火, 塔火,是用黄土合成的泥以及砖垒砌而成 的高约一米五左右, 的高约一米五左右,用直径一般为五十厘 米的木棒槌贴成圆孔形状, 米的木棒槌贴成圆孔形状,因而称之为 棒槌火” 这种塔火, “棒槌火”。这种塔火,一炉火要装一百 五十到二百斤炭块。而且每天装一次。 五十到二百斤炭块。而且每天装一次。装 好点燃后, 好点燃后,燃烧的火苗就从这无数个圆孔 里喷出来。塔火的顶部, 里喷出来。塔火的顶部,随着十二生肖的 年份推移,用黄泥做成兔、 年份推移,用黄泥做成兔、猴、虎、马等 生肖的造型。也有的用生铁铸成狮子、 生肖的造型。也有的用生铁铸成狮子、老 宝塔、元宝等造型。 虎、宝塔、元宝等造型。
美味的酿白菜
1.4.3 焖
焖(měng)的选材制作和调味与酿白菜近 ) 似,只是调好的肉馅整块拍打在蒸锅篦子 慢火蒸至熟透就成。 上,慢火蒸至熟透就成。这里的火候很关 如果火力大了, 键,如果火力大了,就会吹碎肉馅不能成 焖出锅后放凉切片食用。对了, 型。焖出锅后放凉切片食用。对了,这是 一道荤凉菜。 一道荤凉菜。食用时可根据个人喜好蘸蒜 陈醋,或辣椒等蘸料,即使不用蘸料, 蓉、陈醋,或辣椒等蘸料,即使不用蘸料, 焖的口味也很不错呢。 焖的口味也很不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