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种植制度和种植业区划

合集下载

中国小麦种植区划

中国小麦种植区划

中国小麦种植区划东北春麦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均接近全国的8%左右,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量的47%及50%,故为春小麦主要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

本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为40~500米,西北部的内蒙古部分地区可达600~800米。

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及北部黑河地区小麦面积比较集中,建有大批国营农场,其小麦产量占黑龙江全省春小麦总产量1/2左右。

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冬、夏气温相差极大。

温度为自北向南递增,最冷月平均气温-23~10℃,绝对最低气温-41~27℃,为全国气温最低地区。

年降水量320~87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30~333毫米,但东部多雨,西部干旱。

东部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后期常因雨水偏多而形成湿涝灾害,并影响收获。

而西部吉林省白城与辽宁省朝阳等地区,则又多因春旱、多风而造成干旱和风沙为害。

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

病害以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也有发生。

种植制度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

全区除对各类病害及时防治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防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采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风固沙和减少蒸发的耕作技术,均为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

根据温度和降水量的分布,又可将本区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北部春麦区本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

全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省北部。

全区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和1%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面积的20%。

小麦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在全国各麦区中为最低,且发展很不平衡;西部河套灌区的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等地的产量水平较高,向河北省的张家口、山西省的雁北及陕西省的榆林等地区均为低产区。

作物学通论: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3)土壤肥力 ——耐肥型
根系发达,茎叶旺盛,吸肥多 要求土层深厚,土壤供肥力强,一般产量较高。 如小麦、玉米、杂交水稻、粳稻、棉花等。 这类作物也是生产上耗肥最多的作物。 ——中间型 需肥幅度宽,适应性广 在较瘠薄的土壤中能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更好。 如油菜、籼稻、谷子等。 这些作物的高产品种也需要大量肥料供应才能获得高产。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耐瘠型 这类作物有三种: 一是具有共生固氮的豆科作物,如绿豆、豌豆及豆科绿肥等。
二是根系强大、吸肥力强的作物,如高粱、黑麦、向日葵等。
三是根系和地上部都不太强,但吸肥力强或需肥较少的作物, 如大麦、荞麦等。
这类作物的高产品种同样需要大量肥料供应才能获得高 产
土壤中带走的物质,保持地力不下降或不断提高。 农产品从土壤中带走的物质,主要指来自土壤的营养元素。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第一节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
一 种植制度
1 概念与涵义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 综合。 包括确定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布局问题; 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种几茬?还是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 即复种或休闲问题; 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 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问题。
甜菜喜温凉、温度过高不利糖分积累。大豆要求温度与玉 米差不多,但比玉米稍低,所以在东北难于种玉米的地方可种 大豆,但当温度下降到15℃以下时不利生长发育。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完整版

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完整版

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我国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核心提示:玉米种植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技术的变迁有密切关系。

我国玉米带纵跨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生态区,分布在低地平原、丘陵和高原山区等不同自然条件下。

2013年2月21日讯? 玉米种植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技术的变迁有密切关系。

我国玉米带纵跨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生态区,分布在低地平原、丘陵和高原山区等不同自然条件下。

划分玉米种植区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历史的延续性; 2.根据不同地区光温水和无霜期等自然资源特点,及玉米生长发育对资源条件的要求划分种植区;3.在分区命名时要体现种植制度的基本特征;4.考虑到玉米在各生态区内农业生产中所占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根据上述原则,将中国的主要玉米种植区划分为五个明显各具特色的生态区:一.北方春播玉米区1.分区范围该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和内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河北、陕西和甘肃的一部分,是中国的玉米主产区之一。

1995年玉米播种面积约893万公顷,占全国玉米面积的%,总产量占全国的%(吴景锋)。

北方春播玉米区属寒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带,冬季低温干燥,无霜期130-170天。

全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其中60%集中在7-9月份。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大部份地区温度适宜,日照充足,适于种植玉米,是中国玉米的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玉米主要种植在旱地,有灌溉条件的玉米面积不足五分之一。

该地区玉米产量很高,平均达到每公顷6吨左右。

最高产量达到每公顷15吨。

2.种植制度北方春播玉米区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

种植方式有三种类型:(1)玉米清种。

约占玉米面积的50%以上,分布在东北三省平原和内蒙古、陕西、甘肃、山西、河北的北部高寒地区。

第四章作物种植制度

第四章作物种植制度

二、复种的条件
1.热量条件
是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在安排复种时,根据多年的热量条件,计算各季 作物从种(栽)到收的积温值,并统计其保证率,参照 上下茬作物组合对积温的要求,再加上下茬作物收种 期间的农耗积温100~150℃,便可判断当地是否具备 复种的热量条件。
热量指标
一般情况下≥10℃积温小于3000℃为一年一熟, 如山西北部;≥10℃积温3000~3600℃时,为一年 一熟或二年三熟,部分平川地区可麦后复种短日期 的小杂粮、小杂豆,如山西省中部;≥10℃积温为 3600~5000℃可实行两熟,如我省的晋南盆地等地 区。
第四章 作物种植制度
第一节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
一、作物种植制度 1、概念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 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它包括作物布局, 复种休闲,间混套作,轮作连作等。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的制定, 必须符合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特征和 优势。从单个作物的栽培到一个地区种植制 度的制定,再到一个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整 体优化,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和知识 集成过程。
也可根据年均气温来判断某地的熟制:8℃以下 为一年一熟区,8~12℃为两年三熟或套作二熟区, 12~16℃可以一年两熟,16~18℃以上可一年三熟。
2 水分条件
小于600mm为一熟区,600~800mm为一熟或 兼两熟区,800~1000mm为两熟区,大于1000mm 可以实现多种作物的一年两熟或三熟。
降雨的季节性分布也有影响,降雨过分集中,旱 季时间过长,不利于复种。
在热量资源丰富的地区,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发 展水利灌溉,是扩大复种的重要保证。
集约化:使成为集约经营。
集约经营:泛指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提

农业基础-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农业基础-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一、综述我国气候、地形、上壤、作物十分复杂,人多耕地少又是农业的根本特点,因而决定了耕作制度的集约性与复杂性。

(一)历史发展我国黄河流域六七千年前已开始了农业。

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实行刀耕火种的撩荒制。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后到战国时期,休闲制逐步兴起,总耕地中己有1/3-1/2面积种植作物。

秦汉以后,休闲已减少到总耕地1/3以下。

唐宋以后,南方农业兴起。

清朝开始,人口增加到1亿以上,人均耕地减少到5亩以下,集约耕作制渐渐增多。

(二)1949年以来的变化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耕作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①复种指数增加较多,1949年约为128%,而1978年已达151%。

因复种而增加的播种面积3亿多亩。

全国实行复种的耕地7亿多亩,约占耕地的1/2,复种播种面积则达全国总播种面积的2/3,它所生产的粮食已占全国3/4以上。

可见,复种已是我国耕作制度的突出特点。

1978年以后,由于调整结构,复种指数下降,到1983年为146.4%,但到1987 年又回升到151%的水平;②扩大间作套种。

我国旱地上历来多间混套作。

1949 年以后,混作面积减少,间作,尤其是套作发展甚快,主要形式是玉米大豆间作、小麦玉米间作、小麦玉米套作、麦棉套作、稻田套种绿肥等。

目前,世界上约有复种的耕地面积15亿亩左右,间混套10亿亩左右,我国分别占世界的1/2与1/3。

(三)现状 1949年前,我国南方以单季稻和麦稻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仅6000万亩)。

50年代,长江以南改间作稻为前后连作稻,并开始单季稻改双季稻,淮河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则扩大小麦油菜冬种,发展稻麦(油菜)两熟。

60年代,双季稻北移至长江流域。

到70年代,改两熟为三熟,发展冬闲-稻-稻、油菜-稻-稻、麦-稻-稻、绿肥-稻-稻。

双季稻与单季稻播种面积之比接近2:1。

1979年,三熟制(包括绿肥-稻-稻在内)面积达1.5亿亩,约占南方稻田面积的一半。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第八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主要内容
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改革展望
一、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撂荒耕作制 (二)休闲耕作制 (三)草田耕作制 (四)常年耕作制
(五)集约耕作制
二、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一)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三)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 内涵; (四)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七)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4.36亿亩,治理涝洼盐碱地 4亿亩,改良各种土壤2.5亿亩。 通过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农 田保护林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扩大了绿肥种植面 积。畜牧业发展增加了有机肥量,化学肥料工业的发展,使我国化 肥用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土壤耕作的精耕细作,各种少耕法的 推广,保墒、保土,防止风蚀水蚀等耕作方法的推广,使养地能力 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
指的是耕作制度的多样性,作物与种植方式的多样性。
粮食作物是我国种植制度中的主体,今后在积极增产粮食的同时, 要安排好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特用作物、豆类作物的生产。 要将饲料作物纳入到种植制度中去,发展多种多样的种植方式,如 粮饲间套复种,饲料轮作、水旱轮作、粮草轮作、果粮间作、林草间作、 麦/玉米/甘薯套作、麦棉套作、绿肥间套作等。 在发展灌溉地间套复种的同时,要重视旱地耕作制度。
(三)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
主要发展了以分带形式为基础的间作与套作形式,黄淮海地区、关 中平原、西南地区的小麦玉米套作,西南烟区的麦烟套作,南方发展的
旱地分带套作三熟等。
(四)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

分区种植管理制度

分区种植管理制度

分区种植管理制度一、总则分区种植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和保障农田种植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农田环境,保证粮食生产安全而制定的。

二、种植分区划分1. 农业部门应根据土地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因素,将农田划分为不同的种植分区,制定相应的种植方案和管理制度。

2. 种植分区应合理规划,确保土地的充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种植管理责任1. 农业部门应负责制定种植管理规定,并对各个种植分区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

2. 各个种植分区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的种植管理工作。

3. 种植管理机构应明确各个责任岗位,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四、农田准备工作1. 在种植季节开始前,农业部门应组织对农田进行土地整理,清理杂草,施肥、灌溉等准备工作。

2. 种植分区管理机构应做好农田的排灌工作,及时解决农田的排水问题,保证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五、田间管理1. 农业部门应根据各个分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播种、施肥、灌溉、施药等管理方案。

2. 种植分区管理机构应做好定期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病虫害等问题,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

3. 种植分区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农业生产工具和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六、收获和加工1. 农业部门应根据各个分区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组织收获工作,确保农作物的品质。

2. 种植分区管理机构应做好收获后的粮食加工和储存工作,确保粮食的安全存储。

七、农田环境保护1. 农业部门应定期对各个种植分区的农田环境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种植分区管理机构应做好农田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3. 种植分区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农民的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以上就是分区种植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我国农业生产有所帮助。

作物的种植制度—作物布局

作物的种植制度—作物布局

天地物
天时、地力、人和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
1、作物布局的概念
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农户) 作物组成(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指作物的种类、品种、 面积及所占比例等
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块 上的分布
作物布局既可指作物类型的布局(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饲料作物布局),也可指具 体作物或品种的布局,在多熟制地区,还包括连接下季的熟制布局。
作物布局
4、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2、根据作物品种特性,因土因地种植 3、适应生产条件,缓和资源矛盾 4、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5、农林牧相结合,实现农业全面发展
作物布局
5、作物布局的步骤与内容
可行性鉴定和论证
选择适宜的 作物品种
确立主导作物不同品种种植面积 比例是作物布局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作物布局为前提的农作物种植区划是各种单项区划和专业区划的主体。同时作物布局还是制定农业发 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等各种农业规划的重要依据。
4、作物布局是我国农业融入世界农业体系的需要
根据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做好作物布局,利于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 优质农产品的数量和比重,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选择确定适宜的 作物种类和面积
确立作物种类(即种什么作物) 是作物布局的难点和关键。
查明生产环境条件 确立作物生态适宜区
包括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 和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
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包括作物产品的自给性需求 与商品性需求。
作物布局
1、作物布局的概念
作物布局
2、作物布局在生产中的意义
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3500-4000℃也勉强可以),雨量充沛或
有灌溉,人多地少的地方。一般实行集约耕作,
高投入、高产出。有旱旱两熟(如小麦-玉米)、
水旱两熟(如小麦-水稻)、水田两熟(如双季稻)
等。也有少量实行一年三熟制的,如麦-稻-稻、
油菜-稻-稻、稻-稻-稻等。
第三章 作物布局
二、 作物布局
(一)作物布局的概念
• (二)种植制度的类型
• 1.按集约度划分

游耕制或撂荒制 人少土地多,刀耕火种,几乎无投入的原始
自然农业,土地开垦没种植三五年即因杂草丛生或肥力退化而弃耕一
二十年,另辟新的荒地垦种,土地、利用率低于50%。在原始社会或
农业发展初期多采用游耕制。目前仍盛行于非洲、东南亚各地。我国
边远地区尚有极少数撂荒制的存在。
• 要想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搞好作物布局,选 择最能发挥资源优势的作物、品种的构成,来提高资 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的生产率,进而提高农业的 产出水平。
• 四)要有利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五)要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社会经济发展分为如下六个阶 段:即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的准备阶段、起飞阶段 即快速发展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群众高额大量消 费阶段、讲求生活质量阶段。当今大部分发达国家已 经经过大量消费阶段而进入讲求生活质量阶段,而我 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发达地区正在或即将跃 入讲求质量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已从数量追求 开始转向质量追求了。因此,我们在安排作物布局时, 一定要研究人们的现代消费需求特点,一定要从满足 人们追求现代生活质量的要求的高度来考虑问题。要 有前瞻性、超前性和战略远见。

休闲耕作制 土地种植1-3年,休闲1-2年,土地利用率20%-
50%,适用于降雨量少的半干旱地区或投入甚少的自然农业阶段。西
欧中世纪盛行休闲制(三圃制:休闲→冬谷→春谷)。目前美国中西
部、前苏联干旱地区、加拿大、澳大利亚仍广泛应用。我国的西北有
部分农田休闲。

常年耕作制 土地连年种植而不休闲。土地利用率达100%。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结构与配置的
总称。
作物结构:指作 物种类、品种、 面积及占有比 例等, 配置:指作物在 区域或田块上 的分布。
某家有10亩地, 其中5亩水浇地, 5亩旱地(2亩河 沿地,1亩低洼 地,2亩平地),
(二)作物布局的意义
一)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工灌溉,适于有水源保证
的平原,人地比少,投入高,一般实行一年两熟或三熟制,单产高,
集约农作,农业现代化程度高。
• 雨养型

无人工灌溉,只靠降雨种植。一般年降水量在450mm以上,半
干旱地区采用较多,南方无灌溉的湿润区也有分布。在半干旱地区,
一般一年一熟;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也可二年三作或一年二作。投
四)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三)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一)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在市场农业中,社会消费结构决定市场需求结构,而市场需 求结构制约和引导产品供给结构;产品供给结构又来自于种 植业生产结构。它们是相互决定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当地生态条件相 吻合
• 三)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合理的作物布局,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资 源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战略措施。
二)满足国内及国际市场的需求
三)有利于充分吸纳农民就业
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难、增收难,也是新时期困 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 进一步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项目的比重;提高种植 业的集约化程度,特别是劳动力集约化程度。这两方面 都是吸纳农民就业,扩大农民就业空间的最现实的途径。 如果项目方向对头,产品与市场需求对接良好,那么农 民收入就自然会随着农民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
• 混合型

• 3.按水旱划分
• 水田型
• 以水稻为主,单季稻或双季稻。要求温暖湿润气候,最热月温度在 20℃以上,雨量或水源丰富,一般给水量(降雨+灌溉)在1000m3/ 亩以上,适应于南方粘土,但北方非粘土也可种植。也适于平原或丘 陵上的梯田。投入多,产出多,产值较高,以实行多熟制为主。
• 水浇地型
第六章 种植制度和种植业区划
第一节 种植制度
• 一、种植制度的概念和类型 • (一)种植制度的含义 •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
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总称。
• 包括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在一块耕地上 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以及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 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 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
• 农牧型
• 除种植业外,以农产品及副产品为饲料来源的畜牧业比重较大。适于人均 粮食多(400-500kg/人以上),饲料来源广,有广阔的农产品市场,或离城 市工矿较近的地方。
• 菜农型

适于城市郊区或特殊蔬菜生产地。粮食靠购入,投入甚高,一般为灌溉
地,产出收入也高。
• 果农型

以种植果树为主,适于丘陵低山区,需有一定运输与贮藏加工条件。
入较少,农业现代化程度低,较粗放,产量较低。可利用旱坡地种植,
但要注意水土流失问题。

• 4.按熟制分
• 一年一熟制

盛行于生长期较短(100-60天)、积温少
(∑≥10℃少于4000℃)的地方,或生长期虽长,
但雨季短、雨量少,又无灌溉的地方,或水热条
件丰富,但人少地多的地方。
• 一年多熟制

要求生长期160天以上,∑≥10℃积温4000℃
作物或实行连作,或与豆科作物轮作,已有一定或较多的人工投入,
有的现代化或科学化程度较高。产品或自给,或作商品用。历史上,
它是在休闲制度上的一种进步,当前盛行于世界各地。

集约耕作制 人多地少,气候土地条件良好,多为平原,人工
投入多(化肥、灌溉、机具等),科技水平高,单产高,亩产值高,
土地利用率高(R=100-300)盛行多熟制或间套作。

• 2.按种植业方向划分
• 主粮型
• 离城市较远,工业不发达,农业比重高,人均耕地稍多,一般为平原或低 丘,土壤适于粮作,有一定投入,旱作或灌溉农业。农民收入不丰,自给或 有部分商品。
• 粮经型
• 除粮食外,经济作物较多,为棉、麻、桑、油料、糖料、蔬菜、果品等。 适于粮食基本能自给而自然条件与市场等较宜发展经济作物的地方。投入多, 积蓄多,商品率高,农民收入较多。种植经济作物有一定风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