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课件(完美版)

合集下载

《开国大典》(完美版)PPT课件1

《开国大典》(完美版)PPT课件1

shè
距隆 射
初读课文 二、师生交流 1.用波浪线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2.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会场、典礼、阅兵、游行)
再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大典”?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 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 人数多:成了人海; 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 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再读课文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
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yì zhǎn dēng
lán gān
huì jí
bào fā
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 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大典”?
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大典”?
•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一盏灯) ( 栏 杆) (汇 集) (爆 发)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详略结合的记叙方法。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大典”?
举行典礼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像海上的波浪。 主.
( 距 离) (隆 重) (宣 告) (发 射)
2.课后继续预习典礼、阅兵式和游行部分。
主.
• (“人的海洋”说明参加典礼的人非常多,由此可以看出 ( 排山倒海 )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详略结合的记叙方法。 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你能用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吗?

《开国大典》课件:38张ppt

《开国大典》课件:38张ppt
场面描写是本文的主要特色,它 向我们呈现了开国大典的一个个感人 的场面。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突出重点,写出气氛,层次清楚,有 条不紊,主题鲜明。所谓场面,是指 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 动,这三者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而场 面描写是这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
感悟心语
1949年10月1日,是祖国母亲的 生日,作为她的儿女,我们怎能不为 之欢呼,为之歌唱呢?因为从这一天 起,中国人民终于翻身解放,真正当 家作主,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这 一天来之不易啊!是无数革命先烈抛 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应 该倍加珍惜。同时,祝愿伟大的祖国 繁荣昌盛,永远富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47.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 48.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49.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50.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5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5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53.不断反思自己的弱点,是让自己获得更好成功的优良习惯。 54.垃圾桶哲学:别人不要做的事,我拣来做! 55.不一定要做最大的,但要做最好的. 56.死的方式由上帝决定,活的方式由自己决定! 57.成功是动词,不是名词! 28、年轻是我们拼搏的筹码,不是供我们挥霍的资本。 59、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6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61、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62、孩子:请高看自己一眼,你是最棒的! 63、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64、活鱼会逆水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65、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66、有价值的人不是看你能摆平多少人,而是看你能帮助多少人。 67、不可能的事是想出来的,可能的事是做出来的。 68、找不到路不是没有路,路在脚下。 69、幸福源自积德,福报来自行善。 70、盲目的恋爱以微笑开始,以泪滴告终。 71、真正值钱的是分文不用的甜甜的微笑。 72、前面是堵墙,用微笑面对,就变成一座桥。 73、自尊,伟大的人格力量;自爱,维护名誉的金盾。 74、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75、懂得回报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76、读懂责任,读懂使命,读懂感恩方为懂事。 77、不要只会吃奶,要学会吃干粮,尤其是粗茶淡饭。 78、技艺创造价值,本领改变命运。 79、凭本领潇洒就业,靠技艺稳拿高薪。 80、为寻找出路走进校门,为创造生活奔向社会。 81、我不是来龙飞享福的,但,我是为幸福而来龙飞的! 82、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83、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84、不想当老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85、志存高远虽励志,脚踏实地才是金。 86、时刻牢记父母的血汗钱来自不易,永远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报答。 87、讲孝道读经典培养好人,传知识授技艺打造能人。 88、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8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90、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开国大典课件(共39张PPT)

开国大典课件(共39张PPT)
体会:人民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在典礼进行中,有几次写了掌声?
3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体会:社会各界人士对毛主席的拥 护和爱戴。
这三次掌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内心的自豪、激动
在典礼进行中,有几次写了掌声?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2每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2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既有整体感 受,又有特点,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赞 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情感。
面对阅兵场面,人民的表现是怎样的?
3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 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 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
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已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地点:首都北京
典礼场面恢弘
哪句话写出了参加典礼的人数很多?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
洋,
红旗翻动
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群”
比作“海洋”,把“红旗”比作“波浪”生
动形象地展现了参加典礼的人数之多,场面
之热闹以及人们兴奋、激动的心情。
再读课文
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圈出会场
同学们,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 焦在了中国的大地上,聚焦在北京天安门广 场,因为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将在这里宣告成立,那么今天让我们跨越 时空的隧道,一起去参加这举世瞩目的“开国典礼"。
开国大典
开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盛大的典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天举行了盛大的典礼。
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
本文围绕“开国大典”按开国大典的准备、举行、阅兵、游行、胜利的顺序展开叙述。运用点面结合、场面描写等方法,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学生要了解中国人民解放的伟大意义,理解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喜悦,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本文围绕“开国大典”按开国大典的准备、举行、阅兵、游行、胜利的顺序展开叙述。运用点面结合、场面描写等方法,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开国大典》课件(共31张PPT)

《开国大典》课件(共31张PPT)

下课! 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XX月XX日
பைடு நூலகம்
~~~~~~~~~ ~~~~~~~~~~~~~~~~~~~~~~~~
比喻
这句话用上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将人群 比作海洋,将翻红的 红旗比作波浪,说明 当时的人很多,热情 高涨。
自主学习
批一批:默读课文,你还能从哪些地 方感受到开国大典气氛的热烈庄严、群众 的激动喜悦,在相关句子旁作批注。
读一读:试着读出气氛的热烈庄严和 群众的激动喜悦。
小结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 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运用点面结合的 方法来写场面,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 出色表演而自豪的感情。
1 课后小结
课 后 小 结
《开国大典》是一篇记叙文,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语文教材。作品讲述了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盛况。 学习本文,学生要了解中国人民解放的伟大意义,理解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所做出的巨大贡 献,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喜悦,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 的热爱之情。
2 课后小结
课 后 小 结
本文围绕“开国大典”按开国大典的准备、举行、阅兵、游行、胜利的顺序展开叙述。运用点面 结合、场面描写等方法,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文,学生要了解中国人民解放的伟大意义,理解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所做出的巨大贡 献,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喜悦,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 的热爱之情。 本文围绕“开国大典”按开国大典的准备、举行、阅兵、游行、胜利的顺序展开叙述。运用点面 结合、场面描写等方法,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开国大典 课件(共35张PPT)

开国大典 课件(共35张PPT)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
旗。
恭敬地看
这句话表明人们对国旗无比尊重,也表达了他们为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家做主人而感到无比激动、 无比自豪的心情。
句段导读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 起来了。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五星 红旗升起来,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 翻身当家作主,真正“站”起来了。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4):会场情况。 第二部分(5~10):典礼盛况。 第三部分(11~13):阅兵仪式。 第四部分(14、15):群众游行。
整体感知
段意串联法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的,重点描写了以下几 个场面: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盛况、群众游行。
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之情
句段导读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表现了人们热切盼望见到主席的心情。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 成立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 此当家做了主人!
句段导读
人多,场面壮观
当家作主,情不自禁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
积累词语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 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 无比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 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开国大典》PPT课件

《开国大典》PPT课件

复述场面
1. 挑选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以记者的身 份向大家做现场报道。
2. 自己练说。 3. 指名说。
板书设计
开 国
典礼前:会场——庄严、盛大 典礼中:典礼——隆重、庄严
表展 达现 自领
大 典
阅兵式:阅兵——雄壮、威武
豪袖 激风典礼后Leabharlann 游行——壮观、热烈 动 采小结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为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那么,记叙 阅兵式的部分,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场面,更 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自豪的感情。
质疑解惑
1.读课文第14、15自然段。说说“光明充 满了整个北京城”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2.纵观全文,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会场
典礼 阅兵 游行
(1~4) (5~10) (11~13)(14~15)
你是怎么找出来的?


会 场
读一读课文的第1~4自然段,看
看你了解到典礼前的哪些情况?
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人员总数、 会场布置、群众进场。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 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 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直接奔向。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 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 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排山倒海”是什么意思?
A. 三十万人有多少?你能想象得到吗? B.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有人指挥吗?没有人
指挥,却做了相同的动作,这说明什么? C. 一齐投向主席台,看谁?终于见到毛主席了,心情怎样?
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 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 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 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开国大典》(公开课课件)

《开国大典》(公开课课件)
思想意义
作品深刻揭示了新中国成立的必然性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崇高主题, 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影响力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开国大典》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05 《开国大典》的启示与思 考
对国大典》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终
突出了人民群众在国家建设中 的重要作用。
表达了对和平、民主、团结的 向往和追求。
03 《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人物塑造
人物形象鲜明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使人物形 象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
特点。
人物关系复杂
作品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通过 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展现了人 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物塑造手法多样
作者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作品更 具可读性和趣味性,让读者在轻松愉 快的氛围中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结构安排
严谨的叙事结构
作品采用了严谨的叙事结构,情 节安排紧凑合理,故事发展自然 流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
引发读者的思考。
独特的章节设计
作品中的章节设计独特,每章都 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意义,使作品
于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了新中国。
02 03
历史意义
通过《开国大典》的描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重大意义,包 括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以及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 章。
历史教训
从《开国大典》中,我们可以汲取历史的教训,认识到国家的发展需要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等原则。
06 《开国大典》的延伸阅读 与讨论
相关书籍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详细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 年建国至今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 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有重要帮助。

《开国大典》PPT课件

《开国大典》PPT课件
按照课文的顺序分段,列出提纲。
理清全篇文章的脉络:(按开国大典的程序进行的)1.时间 地点 人物 Nhomakorabea一、典礼前
2.会场的样子 3.主席台在天安门城楼上 1.领袖与群众见面 2.毛主席宣布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 3.升国旗 4.放礼炮 1.阅兵式 2.群众游行
二、典礼的过程
三、典礼后
默读课文第 5 — 10 自然段,画出描 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再 想想你从文中感受到什么?加以批注。
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 红的国旗。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 人一齐欢呼起来。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们政府主席” 这一句的时候,30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 阵热烈的欢呼。
(反复运用这些词,突出了开国大典的隆重热烈, 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群众激动、欢喜的心情,表达了 人民群众对党、对新中国、对人民领袖的热爱之 情。)
26、开国大典
“开”是建立、成立的意思。 “典”是指盛大、隆重的仪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
大典:隆重的规 模宏大的 仪式。
我会读
擎着 聂荣臻 副主席 典礼 委员 共产党 外宾 毛泽东 奏起 诞生 电钮 瞻仰 飘拂 骑兵 嗓子 协商 肃立 汇集 排山倒海 四面八方
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 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提示: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 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 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 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 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中国人 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语气, 强调了“传到全国各地”之意。有力地 表现了毛主席这一宣告引起的巨大反 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 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 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 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 来。 这两个长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
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国人民 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
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 国的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 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 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 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 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 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 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 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 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 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 起来。
这句话的含义是:
在旧中国,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苦。 新中国的成立给了人民无限希望,所 以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的时候,当全国人民都听到这声音的 时候,都高兴地欢跃起来。有力地表 现了毛主席这一宣告引起的巨大反响。
主要内容
1949年10月1日,30万群 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满 怀(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 参加了开国大典,瞻仰(第一 面五星红旗升起),聆听() ,观看(),会后举行了() 。
主要内容
1949年10月1日,30万 群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 满怀(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 )参加了开国大典,瞻仰(第 一面五星红旗升起),聆听( 毛主席宣读公告),观看() ,会后举行了()。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 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 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 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 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 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 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 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 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
们,让我们感受到人民的急切心情,他们是那样的激动 与兴奋。他们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 车就直奔会场。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 车就走向会场。
不行。因为“直奔”会场比“走向” 会场更能反映人民参加开国大典的 急迫、喜悦的心情。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成了人 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
齐抬起头,瞻仰这恭鲜敬地红看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 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 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 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 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为什么是28响?
28响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 成立至1949年共有28周年。
按照课文的顺序分段,列出提纲。
理清全篇文章的脉络: 一、(1—4)
典礼前
1.时间 地点 人物 2.会场的样子、布置 3.广场上汇集的群众队伍
二、(5—10) 开国典礼
三、(11—15) 典礼后
1.领袖与群众见面
2.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 3.升国旗、放礼炮 4.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 政府的公告
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1949年10月1日,30万 群众聚集在(),满怀()参 加了开国大典,瞻仰(),聆 听(),观看(),会后举行 了()。
主要内容
1949年10月1日,30万 群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 满怀(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 )参加了开国大典,瞻仰() ,聆听(),观看(),会后 举行了()。
这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 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采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展现出此时人 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成了人 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
这个比喻句把___和____比 作___和____。
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 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 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主要内容
1949年10月1日,30万 群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 满怀(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 )参加了开国大典,瞻仰(第 一面五星红旗升起),聆听( 毛主席宣读公告),观看(阅 兵式),会后举行了(盛大的 群众庆祝游行)。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 盛况的?
(提示: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 写了什么?)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 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 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 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 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 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 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 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 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 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 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 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 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 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 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 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开国大典时 天 安 门 盛 况
•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 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 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 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 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 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 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 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 进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 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 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 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 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 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 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 的。到从了“正老远午”,的长天辛安店等门地广坐火场车已清早经到成了北了京人车站的, 海洋一,下红火车旗就翻“直动奔,”会像场海以及上“的五更波天浪”摸。黑步行的人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一齐”表现出此时万众一心,期待 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 一刻来临。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拥 护和对领袖的无限崇敬之情。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 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 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 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 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 今天成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 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 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 南直伸到中华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 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根据这段文字的描述,画出天安门 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名 称,然后根据所画的简图,有次序地用 自己的语言介绍会场的布置情况。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 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 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 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 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 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 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 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 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 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 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1.阅兵式 2.群众游行
默读1-4自然段,思考: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 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会场在哪里? 主席台设在哪里? (2)天安门广场什么样?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 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 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 为什么?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 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 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 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 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 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 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 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 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时,会场上“爆发出一 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 齐投向主席台,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人民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 中国的无限热爱。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朝着主席台。
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 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 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
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 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默读1-4自然段,思考: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 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会场在哪里? 主席台设在哪里? (2)天安门广场什么样?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 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 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 为什么?
开国大典
“典”是指盛大、隆重的仪式。
大典: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开”是建立、成立的意思。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擎 (qíng)(擎起)钮 (niǔ)(按钮) 瞻 (zhān)(瞻仰)聂 (niè)(姓聂) 坦(tǎn)(坦克)
二、词语解释:
诞生:指人出生。课文中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成立了。 瞻仰:恭敬地看。 爆发:课文指突然发出。 融成:汇合在一起的意思。 宣告:公开郑重地宣布。 公告:政府机关团体等向公众发出的通告。 排山倒海:形容声势巨大,不可阻挡。排:推开。倒:翻倒。 外宾:外国来的客人。 协商:互相商讨。 电钮:电动按钮。 擎着:举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