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在学校倡导的三环六步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组开学阶段一般从古诗文单元讲起,为的是学生早读时间多读多背,多一些时间积累。
从去年开始,我在古诗方面结合新课程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学环节。
先学生课前预习,至少读三遍以上,生字词过关,搜寻有关作者的资料信息。
上课后,我导入新课后,请同学先简介作者,由于小学学过杜诗,学生立刻介绍了作者。
然后我让一学生朗读全诗《望岳》一遍,朗读前我对朗读提了具体要求:字音准确,节奏把握正确。
学生读完后,我泛泛而谈地点评了一下就进入自己的范读,结果第一句自己就丑,把岱宗夫如何的夫二声读成了一声,幸好我态度谦虚,立刻和学生一起翻阅字典,承认自己的错误。
第二环节我让学生自读诗歌,结合下面的小字注释疏通全诗,不懂的字词句把它做好记号,先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下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学生发言比较积极踊跃。
第三环节则是品读诗歌,我让学生自己揣摩诗歌用我读懂了这一句或者我最喜欢这一句来说话,谈自己的感受和理由。
几分钟后,我请学生发言,结果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我立刻意识到学生参与不够,必须寻找原因。
原来是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怎样说。
我当即以一二句为例,帮学生示范了一遍,先有感情地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再从青看出山之秀美,从未了看出泰山的辽阔无边。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杜甫是中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后世诗人和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围绕杜甫的三首诗作展开,深入分析其语言、内容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同时对教学反思进行总结。
通过对杜甫诗歌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希望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传授和理解杜甫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提高语文素养。
第一首诗是《登高》。
这首诗以描绘登高的景色为主线,通过诗人自身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天地之间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杜甫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登山这一行为与人生的起伏相比较,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围绕诗歌中的景色、情感和思考展开讨论,引导他们通过感知诗人的情绪和思维方式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同时,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和美感体验。
第二首诗是《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以诗人对已故兄弟的怀念为主题,展现了对亲情和友情的深深思恋。
杜甫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舍弟的个人特征的描述,表达了对兄弟之间深厚情感的追思。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析诗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理解其中的情感抒发和思考,同时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背景,提高学生对诗人情感和生命经历的感知。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也能引导他们思考亲情和友情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能力。
第三首诗是《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以咏史和咏史家的身份为主线,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和咏史家事业的热爱和思考。
杜甫通过对古人事迹的咏史和咏史家自身遭遇的叙述,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崇和对咏史事业的思考。
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咏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通过让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咏史事业的追求。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通过对杜甫诗歌的教学反思,我深刻理解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在对语文诗歌教学中,教授杜甫的诗歌这一内容是非常重要且常见的。
杜甫的诗歌以其沉郁悲壮的情感、深沉的思考和饱满的艺术表现力,深受学生和读者的喜爱。
教学杜甫的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取了杜甫的《春望》、《登高》和《月夜忆舍弟》三首诗进行讲解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作品。
首先,在教学《春望》这首诗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通过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春望》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在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能够思考和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讲解《登高》这首诗时,我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杜甫笔下的美景呈现给学生。
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中描述的山川壮丽的景色。
接着,我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解释了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通过互动交流,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最后,在教学《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诗歌中描述了杜甫对故友的思念之情,通过朴素而真挚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动情。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对亲友的思念和感受,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通过情感共鸣,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思考,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反思和总结,我发现在教学杜甫的诗歌时,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手段。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杜甫诗三首》包括了《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春夜喜雨》。
这三首诗在杜甫的作品中具有代表性,并且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通过对这三首诗的教学反思,可以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教授和理解这些诗歌。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山水诗,通过描绘高山的雄伟和自然景观来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景色。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山的高远和风的呼啸声,使学生更加亲近和理解诗歌。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可以通过分组或抽号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句并解释其意义。
通过讨论和辩论来增加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的一首寄托哀思的诗,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追忆和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家庭和友情的重视和思考。
可以通过讲解背景知识和杜甫的生平,使学生更加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活情境。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和表达自己对亲情和友情的思考和体会。
同时,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可以通过欣赏名家名篇,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比如,可以邀请学生们欣赏别人朗诵杜甫的诗歌,然后分析其中的韵律、押韵和节奏等,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审美能力。
《春夜喜雨》是一首写春雨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春雨的声音、气味和触感等来理解诗歌。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春天的喜爱和感受。
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观察和描写春雨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反思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杜甫的作品后,自行创作一首关于山水、亲情或春天的诗歌,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和分享,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总之,《杜甫诗三首》是一组富有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发现其中的教育意义和教学方法。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思考和反思以及总结和评估的过程。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篇1】40分钟学习下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
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
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
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
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
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沛。
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5篇)

杜甫诗教学反思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5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1在x月5号的“语文主题学习”验收活动中,我执教了《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诗《望岳》和《春望》。
《望岳》是杜甫24岁时所作,作者意气风发,又逢盛世,诗歌描绘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表达了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和气概。
《春望》则写于作者被叛军俘获,困据长安时,通过描写京城破败的景象来抒发忧国思亲之情。
这两首诗风格不同,前者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后者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根据以上分析,在备课时,我结合潍坊市“三段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和主题学习要求,进行了如下设计:设疑导入,诗歌积累——反复朗读,逐层深入——联想想象,进入意境——赏析诗句,体会感情——学以致用,拓展提高——欣赏视频,加深理解。
在赏析诗句的过程中,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句子,引导学生回忆表达雄心壮志和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进行拓展训练。
本节课做得较好的方面是:课堂思路清晰,两首诗歌之间的过渡自然巧妙,背景资料的适时引入使学生加深了了内容的理解,联系所学诗句回顾所读诗文进行主题拓展扩大了课堂容量,能及时鼓励调动学生,语言比较有亲和力,课堂较有激情等。
本节课的败笔也不少:1.预设与实效的差距较大。
本课的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精美的语言,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第一首诗歌诵读、理解地比较透彻,也能品味出语言的精美,但是在“自学《春望》”和“主题拓展”这个环节上,落实的就很不到位。
由于时间较紧,这两个环节就进行的匆匆忙忙,给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是为了完成已经设计的教学环节而进行了,以至于我感觉学生对《春望》和“主题丛书”中《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这两首诗的理解不会深刻。
《绝句》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

《绝句》的教学反思《绝句》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绝句》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绝句》的教学反思篇1《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
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
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
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
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
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四个体会对仗之美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上课伊始,我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导入,我说:“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拨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由于事先未拟题目,写成后也不打算你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诗的美,景的美。
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
二、想象画面,引入诗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
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
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25.《杜甫诗三首》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

今日重读杜工部,我辈临文长咨嗟——杜甫诗三首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也是高考阅读中难以理解的题目。
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学兴趣的媒介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分享交流,老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等。
这种教学方式可能存在课堂容量小、费时、进度慢等低效情况,往往导致教学生硬,课堂无味,学生阅读能力无法提高等问题。
在杜甫诗三首的教学中,我们大胆尝试和运用群文阅读方式教学,把多首诗歌串联在一起,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同时在课堂上把杜甫的多篇诗文进行比较阅读,拓展一些课外相关内容,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唤醒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效果较好,学生收获较大。
课文选取的杜甫这三首律诗,都是他后期的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而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学习这三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时局联系起来,逐步深入感受诗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和品味诗歌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鉴赏习惯。
本课教学的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时,先回顾意象的相关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
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棘手问题是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不到位。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①美读诗文,落实背诵。
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甚至背诵杜甫更多的诗歌,这样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
②旁征博引,提出问题。
集中解决四个问题即: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课后反思
岚皋县城关中学黄平东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古典诗歌语典雅而高度凝练,情致深婉,不像戏剧小说那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又与学生的生活距离相对较远,因而在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传统的诗词教学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
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打破传统的尝试。
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
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
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
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
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
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
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
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